植物品种的专利保护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5
对于我国植物新品种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探讨论文摘要:结合国际惯例。
反思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变迁和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比较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提出了适合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律对策论文关键词:植物新品种:育种权:专利保护:专门保护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植物品种。
植物新品种权是指授权机关依法赋予育种者对授权品种享有排他的独占权,是知识产权范畴中的一种新型权利类型。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内涵是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律规范旨在保护育种者的权益,其核心内容是授予育种者对其育成的品种享有排他独占权。
他人在将该品种作为商品使用时,需要向育种者支付一定的费用,借此鼓励育种者对新品种进行研究开发,提高投资研究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园艺和林业的发展。
一、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起源及国外立法(一)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起源20世纪30年代伊始,各国开始采用不同的模式对植物新品种进行保护.逐渐形成了现在以欧洲和美国为代表的两种主要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
德国最早在1953年出台了《种子材料法》,开创性地对育种者权利提供了专门保护,形成了一种新的权利即育种者权,也称植物新品种权。
1961年,比利时、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和荷兰在巴黎签署了《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
《保护植物新品种同际公约》经过1972年1978年、1991年i次修改,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主要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大多数欧洲国家都是这种模式的拥护者和实践者。
1983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通过了《关于植物遗传资源的国际约定》,虽然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它是人类社会在植物遗传资源领域达成的第一个国际协议。
从这一文件开始,国际社会迈开了通过国际合作共同保护人类生物资源的步伐。
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缔结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是迄今为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最突出的成果.它将保护范围由植物扩大到了所有生物,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起源、现状与发展趋势1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起源1.1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产生植物新品种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种形式,在历史上是专利保护的一个分支。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第一次普遍意识到系统的植物育种工作对社会所带来的潜在利益,但由于种种技术问题而未成功。
因此,人们开始试图寻找一种对植物新品种进行有效保护的制度。
在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美国。
美国首创了植物新品种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实际保护。
1930年,美国出台了植物专利法,将无性繁殖的植物品种(块茎植物除外)纳入了专利保护范畴。
至20世纪50年代,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形成。
1.2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的建立到20世纪50年代,荷兰和德国先后建立起真正带有现代色彩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促进了UPOV公约的建立。
此外,国际工业产权保护协会(AIPPI)和国际植物品种保护育种者协会(ASSINSEL),为UPOV 的建立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57年至1961年期间,经过几轮专家会议,拟订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简称公约)草案。
公约于1968年8月10日正式生效,标志着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这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正式成立。
从此,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3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1993年8月,农业部、专利局、林业部、国家科委联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立法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并于1995年5月开始着手起草《条例》。
经过进一步论证、修改后,于1997年3月20日,正式以第213号令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该《条例》符合1978年UPOV公约的基本要求,九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第4次会议于1998年8月作出了我国政府加入UPOV公约的决定。
1999年3月23日,由科学技术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组成的政府代表团在日内瓦向UPOV递交了我国申请加入公约的加入书。
植物新品种权是知识产权体系中的新制度,各国都在不断研究如何更好的为其提供保护。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已经不再单纯涉及一部国内法,为了使育种者能够获得其他国家的保护,许多国家联合成立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我国也加入了该联盟。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植物新品种的国际保护,植物新品种权作为一项新型的知识产权,还被纳入WTO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协定》体系中。
这就意味着,保护自己权利的同时也要保护他人的权利。
因此在对植物新品种提供保护时,不仅要考虑本国国情,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和国际标准的平衡,故而建立一个合理的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制度就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如转基因植物是否属于植物新品种的保护范围,是否应采用较高标准来保护植物新品种等。
本文以植物新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概念的界定,研究其保护对象的范围和保护原则;在剖析世界各国立法体例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不同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利弊;从而提出我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保护模式的选择。
一、植物新品种权的基本理论(一)起源知识产权法的本质是为激励有用的知识创造而设置的一项租金,也是为保证实现这项租金,降低交易成本而建立的权利初始分配结构、标准和转让规则,故而任何知识产权种类的出现都蕴涵着深刻的经济因素。
①植物新品种权也不例外。
传统的知识产权制度并不包括对具有生物活性的植物新品种的保护,而培育新的植物品种又要有大量的投入,包括技术劳动,物质资源、资金和时间。
育种人培育一个新品种一般需要10-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并且要使得所培养的新品种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产量、品质、抗寒抗旱抗病虫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育种者必然付出更多的智力劳动。
缺乏法律的保护,育种者既无法防止别人无偿繁育自己的品种,也无法预防那些未经同意就擅自以商业目的出售新品种的活动,育种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却难以得到回报,不能从中获利,打击了育种者培育新品种的积极性。
什么是植物新品种权植物新品种权与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一样,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
由于知识产权是一种民事权利,所以,植物新品种权也是一种民事权利。
下文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什么是植物新品种权植物新品种权,是工业产权的一种类型,是指完成育种的单位或个人对其授权的品种依法享有的排他使用权。
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并有适当的命名的植物新品种。
完成育种的单位和个人对其授权的品种,享有排他的独占权,即拥有植物新品种权。
植物新品种权的归属问题如何界定?一是个人执行其单位的任务或主要是利用其单位的物质条件,包括资金、设备、场地、繁殖材料及技术资料等所完成的育种属于职务育种,品种权属于其单位。
非职务育种的品种权应属于完成育种的个人。
二是委托育种的品种权的归属应由委托方与受委托方的合同确定,如没有合同约定,其品种权属于受委托方。
也就是说,不直接从事育种工作的单位或个人也可以通过委托育种的形式获得品种权,由此获得经济效益。
三是合作育种的品种权属于共同完成育种工作的单位和个人。
四是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一个植物新品种申请品种权时,品种权授予最先申请的人;同时申请的,品种权授予最先完成的人。
五是植物新品种的申请权和品种权可以依法转让。
在某种意义上讲,品种权实际上也是一种商品,因此也可以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入市场。
关于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知识拓展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范围是怎样的?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是由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两个部门来进行的。
根据两部门在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上的分工,国家林业局负责林木、竹、木质藤本、木本观赏植物(包括木本花卉)、果树(干果部分)及木本油料、饮料、调料、木本药材等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
目前,我国对植物品种权的保护还仅限于植物品种的繁殖材料。
对植物育种人权利的保护,保护的对象不是植物品种本身,而是植物育种者应当享有的权利。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作用有什么?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的最终目的是鼓励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向植物育种领域投资,从而有利于育成和推广更多的植物新品种,推动我国的种子工程建设,促进农林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和非主要农作物登记是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保护农作物新品种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和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的定义、申请程序、保护范围和对农业发展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以便读者能够对这个主题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
一、植物新品种权证书1. 什么是植物新品种权证书?植物新品种权证书是指国家对于植物新品种的创新提供的一种专利保护证书。
通过申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权利人可以获得对该植物新品种的独占性种植、销售、交易权利。
植物新品种权证书的颁发,可以保护农业创新,促进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
2. 如何申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申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首先需要进行新品种的测试、试种,证明其具有较高的商品化和应用价值。
然后向国家农业部门提交申请材料,包括新品种的描述、命名、特点、起源等信息。
通过审查和评定,经过一定程序的申请者可以成功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3. 植物新品种权证书的保护范围植物新品种权证书的保护范围包括对于该植物新品种的独占性种植、繁殖、销售、运输、加工等权利。
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的权利人可以对新品种进行专有化种植和开发,有利于植物新品种的创新和推广。
二、非主要农作物登记1. 非主要农作物的概念非主要农作物是指不属于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特色产品的农作物。
这些作物通常在农业生产中数量不大但在地方经济中具有一定特色和地位,如中草药、瓜果蔬菜等。
2. 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的意义非主要农作物登记是指对于这些非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生产和销售进行登记备案。
这有利于统计和管理非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和销售情况,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农作物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多样化。
三、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和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对农业发展的意义1. 保护农业创新通过植物新品种权证书的颁发,可以保护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对于农作物新品种的创新,激励他们进行更多的创新和培育工作。
2. 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非主要农作物登记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农作物资源,有助于地方农业经济的多元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专利的种类与特性专利是保护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为发明人提供了一种独占技术或产品的权利。
根据不同的创新形式和需求,专利可以分为多个类型。
本文将介绍不同种类的专利以及它们的特性。
一、发明专利发明专利是最常见的一种专利类型。
它涉及以全新的技术或技术改进创造出的产品、制造方法或者某种新的工业应用。
发明专利要求技术方案具备新颖性、有创造性和实用性。
发明专利的申请人需要通过详细描述技术方案的说明书来阐述其技术贡献,并提供实施该技术方案的权利要求。
发明专利的特性在于其技术含量较高,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市场价值。
发明专利保护期通常为二十年,申请人可以在此期限内独占并获利于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二、实用新型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是另一种常见的专利类型。
它针对一些技术改进或者新型设计的小规模改动而设立。
与发明专利不同,实用新型专利的创新程度相对较低,更注重于技术方案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要求与发明专利相似,需要提供详细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
实用新型专利的特性在于其申请和审查过程较为简化,通常可以快速获得授权。
保护期一般为十年,将为创新者提供一定时间的市场竞争优势。
三、外观设计专利外观设计专利是针对产品的外观形状、花纹、色彩等等进行保护的专利类型。
外观设计专利关注产品外观的审美性和创新性。
申请人需要提供详细的外观设计说明和必要的图纸或照片等来描述其创新之处。
外观设计专利的特性在于其保护对象较为广泛,可以适用于各种产品的外观设计。
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为十五年,保护产品的外观形状免受他人的抄袭。
四、实验新品种专利实验新品种专利是保护被培育出来的新的植物品种的专利类型。
该专利旨在鼓励植物育种和培育技术的创新。
申请人需要提供关于新品种的详细描述,包括该品种的特征以及其与已有品种的区别。
实验新品种专利的特性在于对植物品种的保护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保护期可长达二十年,为育种者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利益。
总结起来,不同种类的专利具有各自的特性和适用范围。
2011年第6期植物新品种权和发明专利权的区别武合讲(山东贵和律师事务所,菏泽274000)摘要:植物新品种权和发明专利权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
植物新品种是不能专利的产品,不能受专利法调整。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主流观点错误地认为植物新品种权与发明专利权最近似,常将专利权保护的有关制度适用于品种维权。
此种做法,既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也不符合植物新品种的本质属性。
文章就植物新品种权与发明专利权的不同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植物新品种;植物新品种权;发明专利权在我国,植物新品种不授予专利权保护;即使在美国等可以利用专利权保护的国家,植物新品种也仅能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权,而不能获得发明专利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
由于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制度较专利权保护制度建立晚,法律法规尚未完善,我国司法界的主流观点又错误地认为植物新品种权与发明专利权最相近似,所以在司法实践中人们常将专利法保护专利权的有关制度错误地适用于品种权保护。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本文对植物新品种权和发明专利权之间的主要区别予以探讨。
1植物新品种和发明专利之间的本质属性不同植物新品种不属于发明创造,只是对现有植物的改造。
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
植物新品种是实施育种方法和完成育种过程得到的结果,而不是育种过程和育种方法等如何培育植物新品种的技术方案。
植物新品种是有生命的自然的以生物学方法培育或对野生植物开发出来的植物群体。
植物新品种是对自然界原有产物的改进和利用,不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一种全新的产物,不能以工业方法生产出来,因而不具备专利法意义上的创造性,故专利法规定对其不授予发明专利权。
专利法上所称的发明创造,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两类。
产品发明是指人工制造的各种有形物品的发明,方法发明是指关于把一个物品或物质改变成另一个物品或物质所采用的手段的发明,发明是可以产生一种全新的产品或者方法的技术方案。
农业类知识产权
在农业类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国际上通常采用植物新品种权和专利权两种方式。
植物新品种权是指针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通过特定的审查程序,授予新品种育种者在一定期限内对该品种的独占性使用权。
而专利权则是指对于农业相关技术的发明和创新成果的保护,以确保发明人或创新者在一定期限内享有该项技术的独占性使用权。
同时,农业类知识产权的运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为育种者和创新者带来经济利益,而这些利益也能够通过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许可等方式,传递到更广泛的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中。
同时,这种知识产权的运用也能够促进农业品种和技术的进一步创新,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总之,农业类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对于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农业类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
- 1 -。
我国种业改革发展中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温 雯 陈 红 杨 扬 堵苑苑 孙 鑫 邓 伟 崔野韩(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北京100122)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创新的基本手段,是发展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之一。
植物新品种是种业知识产权的核心,保护植物新品种对鼓励育种创新、促进种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19世纪的欧洲,人们就开始意识到系统的植物育种工作对社会所带来的潜在利益,并开始探索建立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
1930年,美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植物专利法》。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完善的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使美国、荷兰、法国等种业强国牢牢占据农业竞争优势,其植物新品种权数量在全球遥遥领先,种子出口量占据世界种子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起步较晚,与种业改革发展的进程相辅相成。
1 植物新品种保护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各行各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成为主旋律,农业主管部门制定了“四化一供”方针,种子商品化程度和良种覆盖率显著提高,种子产业逐渐形成。
但“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的模式凭借的是政府的超高组织能力,农民选择余地较少,市场化程度低,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更是无从谈起。
我国1985年实施的《专利法》把动植物品种排除在外,植物育种者的知识产权保护尚处于空白。
此时,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 )已成立近20年,美国颁布《植物专利法》已经近半个世纪。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开启科技体制改革,减拨研究机构事业费,推动成果转化反哺科研,农业科研单位面临到市场中“找饭吃”的困境。
同时需要广开经费来源,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农业科研,特别是育种创新。
若对知识产权不给予保护,其生存和发展将面临严重挑战。
保护植物新品种,不仅是影响到科研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大事,而且是关系到农业持续发展的大事。
另一方面,我国为争取早日恢复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满足《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 )的要求——“应通过专利或某种有效的专门制度或两者结合对植物新品种提供保护”。
植物品种的专利保护由于植物是有生命的,传统的生物学方法很难保持重复性,因此,除了美国和日本等少数国家外,很少有国家对植物提供专利保护。
但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和以利用转基因技术创造出自己需要的任何动植物。
对转基因植物的保护意义非常重大,但是,是否需要对其进行专利保护则给传统专利法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一、植物品种的专利保护1、美国对植物品种的专利保护及其解释美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有三种法律:(1)1930年的植物专利法(ThePlant Patent Act,简称PPA),提供无性繁殖植物品种(由芽条、嫁接和组织培养繁殖之品种)17年的专利保护期限。
(2)1970年的植物品种保护法(The Plant Variety Pro-tection Act,简称PVPA)提供育种家专有其新品种之生产、上市和销售之权利。
PVPA主要保护对象为有性繁殖品种(由种子繁殖生产),保护要件为新颖性、可区别性、一致性和稳定性(1983),审查机关是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
(3)实用植物专利,Utility(Industrial)Pl ant Patents。
一般而言,实用植物专利提供了植物最强有力的保护,审批机关是美国专利与商标局。
美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特点在于其对待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istinctivenessUniformity and Stability,简称DUS)的审查是所有《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 U -n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New Varieties,简称UPOV)成员国中惟一通过书面材料进行实质审查的国家。
在1995年Imazio Nurseryv.Damia Greenhouses案中,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认为,国会意在保护单个的植物,植物“品种”是指享有专利权的植物的无性繁殖的后代,而不是从技术和分类学的含义上来解释的所有植物。
美国专利法第101条不排除对种子、植物、植物组织培养物的保护。
而如果采取植物新品种法保护,保护的则是植物育种人对品种的权利。
专利法和植物专利法以及植物品种保护法对植物可以交叉保护,并不相互排斥。
虽然UPOV 1978年文不禁止了双重保护原则,即对同一植物品种只能对植物育种人提供专门保护和专利保护中的一种保护。
但是,在后来的1991年修订文中已经放弃了这样的立场。
因此,美国这种做法并不违背双重保护禁止原则。
2、欧盟对植物品种的保护欧洲专利公约(EuropeanPatent Convention)明文规定植物及动物变异种不得予以专利,而对于授予微生物专利则无禁止。
以前被专利法排除在外的原因多半是因为人们认为植物新品种属于发现而不是发明。
但转基因植物是在人为干涉下产生的,而且干涉的程度很深,基因改良的效果通常更为精确而稳定,故人们通常不再认为其是发现。
然而植物品种能否获得专利保护仍不明朗。
欧洲专利委员会在1990年对“哈佛鼠”的判例所作出的决定中,对“品种”作了狭义的解释,将其等同于生物分类学中的“种”的概念,在欧洲引起很大的冲击,实际上是承认了对动物品种的保护。
而在欧盟1998年发布的98/44/EG号指令和1999年6月根据该指令修改的欧洲专利公约实施细则中,又一次肯定了对植物品种的这种解释,即“植物品种是指任何一个单一已知最低级别植物学分类单位的植物群体,如果要求保护的动植物不限定于一个特定的植物或者动物品种,就具有可专利性。
”也就是说,比“品种”更高级的分类学单位并不排除出专利保护的范围,不限于一个特定“品种”分类单位的植物或动物是可以授予专利的。
当然,在欧洲,植物新品种受到特殊法的保护,即植物品种保护法。
二、植物品种专利和植物品种保护法之间的关系1999年,欧盟委员会提出并建立了“欧盟植物新品种权条约”,以利于欧洲市场一体化的建立。
新条约包括保护所有的植物属种,植物育种家的权利的保护范围更广,使育种家对于其品种的其它任何使用行为都能够控制,其中包括农民对获保护权的品种进行留种并用于生产的行为,打破了对农民自留种权与育种家从知识产权获取适当报酬的平衡关系。
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原来在专利范围内保护植物新品种,自欧洲专利公约签订以后,这些国家以及该公约所有缔约国的专利法都已将植物新品种的发明排除在专利保护的客体以外,而改依特别法加以保护。
关贸总协定在1994年的最后协议中作出决议,各成员国必须以专利或者育种家权利来保护植物品种。
因此对于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很多国家将面临如何选择的问题。
然而专利和植物育种家权利这两种法律系统在保护的实质内涵上有很大差异:A.UPOV公约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要件是新颖性、区别性、一致性、稳定性,而专利保护的条件是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以及可重复性。
B.权利保护范围上,1991年的UPOV包括繁殖材料、收获材料、直接加工品(包括派生品种),而专利保护范围要根据专利请求的内容而定。
C.在免责的范围上,UPOV规定了对农民免责和对研究免责,而专利通常没有这些免责规定。
由于植物专利与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差异很大,通常来讲品种保护不适合采取植物专利,除非专利大大弱化“发明步骤”的要求,否则很难适合植物专利标准。
但是,植物新百种保护法和植物专利都有一个趋势,那就是加强对权利人的保护。
首先,UFOV在1991年的修改文本中扩大了保护范围,弥补了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而以植物品种法保护植物品种的效果已经不定的缺陷。
1978年公约规定的保护范围只限定在品种植物本身及其繁殖材料的生产与销售。
1991年提出派生品种(Essen-tially derived variety)的概念,而派生品种相关材料的生产或增殖、为繁殖所为的调制行为、供售、销售或上市、进出口以及前述等有关之繁殖材料储存行为,皆属于原始品种育种家的权利范围。
也就是说,研发人员可以基于研究或者是为了开发新的品种为目的而使用已受保护的植物品种,但不能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将研发出采的结果予以商业化。
其次,对免责条款的限制。
由于植物品种和其他科技成果的区别,科研免责和农民免责条款正越来越受到限制。
由于农民使用的种子和研究及商业使用很难判断,所以,植物品种保护法对农民私人使用以及研究使用种子的限制越来越严格。
而通常专利法甚至没有规定农民和研究的免责。
三、专利保护植物品种潜在的问题虽然规定植物专利保护的国家通常也存在植物新品种保护法,但权利人通常会选择植物的专利保护。
因为UPOV公约对品种保护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并且对农民留种、研究等使用行为免责;而专利法保护的范围依权利人的主张而定,所以对权利人保护的力度重大。
另外,根据UPOV的规定,育种人只能对该品种及其繁殖材料享有专有权,但其对植物特殊性状或者特别功能却不享有专有权,因此如果其它人将该性状导入更新的品种,该新品种不受原育种人的限制,原育种人的权益将受到损害。
而植物专利的权利范围主张,并不只限于单一植物栽培种,在单一申请书中的权利范围主张可能及于该品种所属的整个植物属或种(genus/species);申请书中也可能主张其权利及于生物材料的所有层次,包括基因、蛋白质、基因重组制程、组织培养技术等,所以保护的范围远较品种保护法宽广。
但同时,专利保护植物也潜在着很多问题:(1)植物专利可能会造成产业垄断通过对植物授予专利,权利人可以控制所有的该品种植物及其种子,其他人要想获得该植物,必须经过授权。
然而,由于许可合同双方地位的不平等,植物品种权利人可以轻易的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植物,同时由于专利赋予权利人一定时期的合法垄断权,整个农业和植物基因以及未来的高科技研究方向,也将被个别人或者公司控制。
而且,前面提到权利人的权利延及植物品种的派生品种,虽然派生品种的保护是为了让育种家控制其品种不因个别性状修饰或者因突变而失去保护权,有利于权利人利益的保障,但是,派生品种的纳入保护,却限制了其他人研发新品种。
就生物多样性角度而言,专利权人对其研发植物如此全面的控制,将断绝他人改良植株的机会,不利于科研的进步。
RAFI(Rural AdvancementFoundation International)是重要的反对植物新品种权利的社会组织,也旗帜鲜明地反对植物的专利保护。
如Agracetus公司(为W.R.Grace &Co.之子公司)于1992年取得美国专利NO.5,159,135,其权利主张及于所有以遗传工程改良的转其因棉花,使得该公司可以控制所有转殖棉花植株和种子到2008年。
RAFI认为,不论这些公司的科技成就是如何的出色,或者其结果是如何的具有价值,基因工程的发展,实际上是根基于成堆的改革者和一代代不具名的农人所做的贡献,这些贡献被极少数跨国公司吞享,不符合社会正义原则。
在RAFI的资料中,目前76%的植物专利来自美国。
整体而言,几乎所有的植物专利都属于发达国家,即使少数植物专利属于发展中国象,但其背后的所有人仍属于发达国家的私人企业。
植物专利的保护将造成发达国家控制农业,进而控制全球的经济发展命脉,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对抗。
(2)植物专利与农民权专利的广泛权利主张在工业背景下是很普遍也是正常的。
但是就农产品而言,由于植物的特殊性,则应当慎重考虑。
植物可自行繁殖,其种子可以继续食用、播种、出售。
对于植物专利权人来说,如果不控制植物种子的使用,则可能会受到很大的损失。
但是,根据传统专利权,为了防止专利权人权利过大,规定了专利权于产品第一次被销售后便已耗尽,亦即专利效力不及于该植物品种后代,故传统专利保护植物有不完备之处。
为了保护权利人的利益,目前对植物进行专利保护的各国专利法打不排除权利人对种子、植物、植物组织培养物的保护,甚至对植物进行专利保护的国家没有规定农民的自留种权。
但是,各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却都规定了农民免责条款,虽然权利范围并不相同,但农民的自留种权都得到了肯定。
在植物专利中,没有农民免责条款,则意味着不管是谁,只要销售或者使用权利人所主张之范围的任一成分,植物组织、细胞等等,都是侵犯专利的行为。
所以一般人除非经合法购买,否则擅自使用该专利植物不论是基于研究或其它利用皆为侵权。
而法律经制订之后,事实上影响的不只是农民,包括从事植物研究工作人员,甚至是所有的人们都必须受其规范。
例如,农人务农的目的,就是利用植物的繁殖材料进行生产,获得特定产品再予以销售;那么,农民种子也应当属于产品,而控制农民对自己产品的处理,显然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市场运作。
同时,即使赋予植物新品种权利人对植物种子的控制权,在技术上也是不可能达到完全的控制。
通过购买合同,农民获得了种子的使用权,也就有权在合理的目的之下使用该种子,如果农民种植该植物种子,生产后收获种子(收获产品)后,将该种子作为农产品或食品而进行销售,属于合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