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第12课时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2)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20.00 KB
- 文档页数:15
第12课时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2)
考点1 多过程问题
1.多过程问题就是物体的运动过程由许多“子过程”组成,各“子过程”有关键物理量前后相联系,往往叫做过程“衔接量”。
2.对各个“子过程”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一般采用画出过程示意图,关键找出过程“衔接量”进行分析研究。
3.各“子过程”分析列关系式时,一般前后过程中都有“衔接量”。 4.联方程组,分析求解,对结果进行必要的验证或讨论。
[例1] (2017·福建厦门双十中学质检)如图,将质量m =2 kg 的圆环套在与水平面成θ=37°角的足够长直杆上,直杆固定不动,环的直径略大于杆的截面直径,杆上依次有三点A 、B 、C ,s AB =8 m ,s BC =0.6 m ,环与杆间动摩擦因数μ=0.5,对环施加一个与杆成37°斜向上的拉力F ,使环从A 点由静止开始沿杆向上运动。已知t =4 s 时环到达B 点,重力加速度取g =10 m/s 2
,sin37°=0.6,cos37°=0.8。
(1)求F 的大小;
(2)若到达B 点时撤去力F ,求此环到达C 点所用的时间。 解析 (1)根据题意知,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有
s AB =1
2
a 1t 2,解得a 1=1 m/s 2,
对环进行受力分析,若F sin37° 则有N +F sin37°=mg cos37° F cos37°-μN -mg sin37°=ma 1 以上两式联立代入数据解得:F =20 N 。 若F sin37°>mg cos37°,则杆对环的弹力垂直于杆向下,如图乙所示: 则有N +mg cos37°=F sin37° F cos37°-μN -mg sin37°=ma 1 以上两式联立代入数据解得:F =12 N(不符合F sin37°>mg cos37°,舍去)。故F =20 N 。 (2)环到B 的速度为 v B =a 1t =4 m/s 。 撤去力F 后向上运动过程对环进行受力分析如图丙所示,有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mg sin37°+μmg cos37°=ma 2 解得a 2=10 m/s 2 。 设撤去力F 后环的速度减为0所需时间为t 0,环从B 点到速度减为0运动的距离为s ,则 v B =a 2t 0,解得t 0=0.4 s 。 2a 2s =v 2 B ,解得s =0.8 m 。 若环向上经过C 点,则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得 s BC =v B t 1-1 2 a 2t 21 代入数据解得t 1=0.2 s ,t 1′=0.6 s(舍去)。 当环运动到最高点,将再次向下匀加速运动,则环在下滑过程对其进行受力分析,根据 牛顿第二定律得 mg sin37°-μmg cos37°=ma 3 解得此时下滑的加速度a 3=2 m/s 2 。 环从最高点下滑至C 点时发生的位移为 x =s -s BC =0.2 m 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关系得 x =12 a 3t 22 解得环下滑至C 点时间为t 2= 5 5 s 所以从B 点计时,小环经过C 点的时间 t ′=t 0+t 2= 2+5 5 s 故若到达B 点时撤去力F ,此环到达C 点所用的时间为0.2 s 或2+5 5 s 。 答案 (1)20 N (2)0.2 s 或2+5 5 s (1)多过程问题其实质是多个过程的一个组合,每个“子过程”都可以是一个小题。 (2)每个“子过程”都要重新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各物理量分析。 (3)注意过程的“衔接量”是列方程的前提考虑,有时只有几个过程的方程都列全才能求解,少一个方程都无法求解。 (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质量为10 kg 的环在F =140 N 的恒定拉力作用下,沿粗糙直杆由静止从杆的底端开始运动,环与杆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杆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θ=37°,拉力F 与杆的夹角θ=37°,力F 作用一段时间后撤去,环在杆上继续上滑了0.5 s 后,速度减为零,g 取10 m/s 2 ,sin37°=0.6,cos37°=0.8,杆足够长。求: (1)拉力F 作用的时间; (2)环运动到杆底端时的速度大小。 答案 (1)1 s (2)15 m/s 解析 (1)撤去拉力F 后,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g sin θ+μmg cos θ=ma 2 又0=v 1-a 2t 2 联立解得v 1=5 m/s 。 撤去拉力F 前(注意杆对环的弹力的方向),有 F cos θ-mg sin θ-μ(F sin θ-mg cos θ)=ma 1 而v 1=a 1t 1 联立解得t 1=1 s 。 (2)环速度为零后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μmg cos θ=ma 3 又s =v 1 2(t 1+t 2),而v 2 =2a 3s 联立解得v =15 m/s 。 考点2 临界状态和极值问题 1.在临界状态,系统的一些物理量达到极值。在临界点的两侧,物体的受力情况、变化规律、运动状态一般要发生改变,能否用变化的观点正确分析其运动规律是求解这类题目的关键,而临界点的确定是基础。确定临界点一般用极端分析法,即把问题(物理过程)推到极端,分析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状态和满足的条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极端情况下的方程求解。 2.临界或极值条件的物理语言 (1)有些题目中有“刚好”“恰好”“正好”等字眼,明显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临界点。 (2)若题目中有“取值范围”“多长时间”“多大距离”等词语,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起止点”,而这些起止点往往就对应临界状态。 (3)若题目中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字眼,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极值,这个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 (4)若题目要求“最终加速度”“稳定速度”等,即是求收尾加速度或收尾速度。 [例2] 日本大地震以及随后的海啸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灾后某中学的部分学生组成了一个课题小组,对海啸的威力进行了模拟研究,他们设计了如下的模型:如图甲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放置一个质量为m =4 kg 的物体,让其在随位移均匀减小的水平推力作用下运动,推力F 随位移x 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物体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 g =10 m/s 2。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