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教学实施模式
- 格式:ppt
- 大小:142.00 KB
- 文档页数:4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
它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
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一)总体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具体目标:1、学生发展目标: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④、培养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
⑤、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
3、学校发展目标:①、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
②、密切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
一、指导思想根据党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的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全年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精神。
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素质。
二、活动目标1.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2.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3.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课程的实施1.利用综合实践课堂,完成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
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所以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让学生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从学生身边的小事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2.走进小葵花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动手劳动能力。
让学生走进我校的小葵花实践基地,按年级分为六大块,指导学生播种、施肥、种植,如白菜、土豆、西红柿、茄子等,让学生体验劳动过程,增长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3.走进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四、工作思路:1.整体构思,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本学期,学校将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联系起来思考,在各年级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制订出详细、全面、切实可行的活动纲要,以使综合实践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
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课程计划,大力推进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规范化、常态化,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浙江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纲要(试行)》、《浙江省义务教育段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建议(试行)》及《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意见》(温教中〔2019〕33号)等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建设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及良好个性品质为目标,以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资源充足、学段衔接的课程体系和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具有专业素养的课程教师队伍为重点,规范课程实施与管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项要求的全面落实。
二、实施意义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密切教育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改善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有利于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扩展德育的空间和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校开展特色办学,深化课程文化的内涵。
三、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课时安排根据浙教基〔2019〕12019神调整后的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规定:3—6年级每周3课时,7—8年级每周2课时,9年级每周1课时。
双轨并行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作者:雷丽珠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8年第01期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要保证这门课程常态实施,学校可以通过实践、摸索,实行双轨并行,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即构建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体系,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开发独树一帜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走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之路。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双轨并行常态实施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194-021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调查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师及学生对于此课程的认识和态度,探寻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之路,达到课程开足、开齐、开好的目的,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2013年笔者面向所处城区一所学校三至六年级40名学生及20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1.1 问卷调查结果从问卷调查的内容反映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了十年之久,本应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热点,但似乎有“亮点不亮” “热点成难点” 的趋势。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约有82%的教师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好上”“难教”“怕教”,有75%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兴趣一般,甚至觉得没意思,不大感兴趣。
大部分教师仅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学习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资源包”的内容,老师是在“教”学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
以上这些问题值得关注与思考。
1.2 分析与反思1.2.1 课程认识不清晰许多老师偏面的认为“活动”中有动手,有动手的活动就是“实践活动”;也有教师认为“综合”就是所有学科的综合,是一门大杂烩的课程。
这些认识上的误区让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变成了一个大箩筐,白菜、萝卜都往里装。
认为开展相应的少先队活动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认为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甚至有的教师将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也理解为是综合实践活动。
1.2.2 师资力量不到位从调查问卷的情况分析,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很少,许多年级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及实施形式作者:丁宗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5年第09期摘要:在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丰富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中图分类号:G42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059-00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一次结构性突破,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可以切实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而保证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
地处苏中的乡村小学,就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了一些探索。
一、目前我们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模式,即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
我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
目前,学校的课程开设已呈常态化,虽然每周都有课时安排,但在内容上却呈现出学科化倾向。
主要表现在:1.评价工作没有跟进。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教师的教学情况缺乏有效的监控和评价。
学校没有建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情况的有关评价办法,也没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事实情况的专项考核或评估的指标要求。
二是缺乏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状况的有效评价。
学校没有制订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过程的参与情况和学习成果的鉴定、评估要求与办法等,使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变得可有可无,完全凭借学生的个人喜好在主宰课程实施的一种无政府状态。
2.课程实施水平差异大。
一是课程实施存在明显的差异。
(1)教师对课程的胜任情况有差异;(2)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参与指导程度有差异;(3)不同年级之间存在差异。
基于本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策略正文内容:学校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保证。
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思想原则上只有紧紧围绕“基于本土”四字,才能提高实践活动课程的成效;在操作层面上要贯彻“基于本土、源于本土、服务本土”的教育开发理念核心,体现“彰显地域性、回归本土性、沥显针对性和兼备实用性。
”这一教育服务指导思想,充分发掘本地各种各样的实践资源,从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一、因地制宜,发掘校内“显性”资源。
学校历时多年的办学活动,汇集了诸多外显性资源,它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师生触手可及的首要资源。
学校的环境、文化、活动等,这种显性教育资源的存在,有着明显的时空脉络,并且表现出具体、可见的特点,师生们只要对此稍加整理就可成为教育研究活动服务的内容。
如功能研究室、图书馆、劳动基地等,都可成为师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平台。
1.拓展功能室使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兴趣“借点而发”学校的各功能室为师生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活动平台,但目前功能室的管理现状却制约了师生们的活动时间。
学校的实验室、网络教室、图书馆等专用教室为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提供了自由的舞台。
如在学生研究过程中需要了解区域化风土人情时,可以提供学校的图书室,网络电子阅览室给学生使用。
当出现图书管理人力资源不足时,可以采用学生管理岗的形式弥补。
热衷于研究的学生,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肯定会细心管理,认真搜集信息,完成相关信息资源的查找积累。
可以说,在整个活动中学校力争使各个专用场所发挥了最大的教育辅助功能,为学生搭建了研究活动便利的辅助平台。
2.尊重人权,实现研究活动中的“生本价值回归”我们要积极去挖掘校园中常见的现象作为教育资源,从现象挖掘,走向问题探讨,从而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身边现象作为教育资源的挖掘更能体现综合实践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育思想。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管理[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因而学校必须将这门课程纳入“常态化”教学之中。
实践证明,强化对课程的组织与管理,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实施水平,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培训提升引领发展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最能突出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笔者认为,在一个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如果得不到重视,不能“常态化”的开展,就不能说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真正理解,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就显得苍白无力。
笔者在此浅谈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管理中的点滴做法和笔者的体会。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我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在中心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实施的。
中心校校长任组长,主管全镇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主管全镇德育工作的书记任副组长,负责全镇综合实践活动的督促检查工作。
中心校教导主任、少先大队辅导员、各村小校长为组员,协同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落实各项计划措施。
各村小也相应设立了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少先大队辅导员或业务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任副组长,班主任、科任老师为组员,并以中、高年级教研组为单位,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专题研究小组。
同时要求每位老师学期初上交一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每个教研组(3~4年组、5~6年组)上交一份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计划,每所村小向中心校递交一份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方案。
活动实施过程中,领导小组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安全保障,负责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责;指导教师对所管的社会实践小组负责。
由于组织健全,制度化、网络化的管理,保证了我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在“常态化”中有序进行。
二、组织培训,提升理念教师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者、执行者,而且是该门课程的开发者。
因而师资队伍建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的重要条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小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推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和资源支持。
一、建立鲜明的课程定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当明确其教育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做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重点,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实践应用。
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以致用。
二、建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项目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项目,包括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艺术创作等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
在活动项目的设计上,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引导和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实践项目。
三、强化校本资源支持为了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学校需要充分发挥校本资源的优势,对于实践活动教学场所、器材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充分整合和利用。
学校可以依托校园内的自然环境和教学设施,开展种植养殖、风景园林、实验室创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强实践能力。
四、加强教师培训和指导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技能。
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实践活动教学水平和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组织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为教师们进行实践活动教学观摩和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课程。
五、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家长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需要与学校共同协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