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14
国学概论绪论国学之义,涵盖甚广,本非愚现下能力之所及,古语曰:“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即指师家不明之悟,所谓自救不了,为人祸生也。
佛家亦有“野狐禅”之喻。
然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且当今之世,若言西学,众皆趋之;如论国学,哗众取宠者有之,见利忘本者有之,更有甚者,以侮蔑先贤先圣为成名之途,此皆吾中华之罪人也。
故愚虽不敏,勉力为之,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或有绵薄传薪之功,幸之甚也。
国学之义,一般分经史子集四部,此目源自《隋书·经籍志》。
此种分目若依今日之学术眼光,似乎不妥。
譬如经部诸书,依今日学科分类,有文字学(尔雅),历史学(尚书,春秋),形而上学(易),文学(诗),如此等等。
其实,今日之学科分类并非天经地义,学科分类背后隐含的乃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意义关联,而此意义关联并非唯一,一个民族有何等天命历史,便有何等意义关联方式。
此问题与本课程关系不大,今姑不论,有兴趣者可参看海德格尔相关着作。
简言之,经史子集之分类实含有中国人独特眼光与意义世界,非今人可妄加菲薄。
故此课程前半期主要内容为四部分说,又以经学、诸子学为重。
并非因史部,集部不重要;本人才疏学浅,无法包容并蓄,一也;课时有限,而史部、集部浩若烟海,二也。
将来诸君若有志于此者,切不可忽视史集二部。
此课程后半期以思想史为主,间以经学史。
此讲义主要参考近人书目有:皮锡瑞鹿门《经学历史》,章炳麟太炎《国学概论》《国学略说》《国故论衡》,钱穆宾四《国学概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史导论》《近三百年思想史》《朱子学提纲》,梁启超任公《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清代学术概论》,朱自清佩弦《经典常谈》,马浮一浮多篇讲义,汤用彤锡予《魏晋玄学论稿》,冯友兰芝生《中国哲学史新编》,常乃悳《中国思想小史》,劳思光《中国哲学史》,陈来《宋明理学》,许道勛、徐洪兴《经学志》等书,内容于各家观点有所取舍。
此乃私人讲义,非学术着作,故以清晰扼要为的,非必要处,不特注明观点出处,有志者将来自可去阅读先贤原典,不必以此为限。
国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之一,其内容丰富而深刻,涵盖了礼义廉耻、仁爱孝悌、忠恕之道等多方面内容。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教育教育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儒家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承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另一主要思想流派,其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大处合天、小处合性。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自由、无为而治,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佛家思想佛家思想源自印度,经过东渐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哲学、道德及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家思想强调人生苦难、轮回转世,强调菩提悟道,提出了诸多关于生死、解脱等问题的思考。
四、传统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包括诗词、曲赋、小说、戏曲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
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学发展及其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不可忽视。
五、历史文化中国的古代历史非常悠久,诸多古代史书、文史资料、考古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
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对于今天的文化认同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国学大师中国国学的研究领域涉及众多学者,其中有不少国学大师,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古代儒道学者,还有王国维、钱穆、梁启超等现代国学大师。
这些国学大师的思想和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七、当代国学研究近年来,中国国学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当代国学研究不仅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包括了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和传承拓展了新的空间。
总之,中国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领域丰富多样,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传统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国学大师、当代国学研究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国学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也可以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国学概论》复习大纲一、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和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方向)专业最基本的基础课程之一,为进一步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的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国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较全面地理解国学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学习国学的各种知识,了解我们传统文化的内核,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本课程要求学生正确的认识国学,理解国学的基本精神。
三、课程考核方式和题型设置:本课程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题型包括五种,即填空题、不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各种题型的分值为:填空题10分,包括10个小题;不定项选择题20分,包括20个小题;判断题10分,包括10个小题;名词解释题30分,包括5个小题;简答题30分,包括3个小题。
本课程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四、课程知识要点:绪言重点内容:(一)什么是国学国学的基本意思是指本国的传统学术。
我国的国学是指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
(二)“国学”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化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万世太平。
西方文化重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无休止的发展科技与经济。
中西文化是互补的。
(三)学习国学的目的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2、建设新的精神家园。
3、提升精神境界4、修复中华民族对自己未来的筹划、构想能力5、为输出文化,输出价值观做准备(四)国学的基本分类传统上分为四部:经、史、子、集,我了便于讲述,我们分为五类:小学、经、史、子、集。
(五)国学的学习方法建立国学的观念,由小学通经学,由经学通文史,然后出入诸子百家。
第一章小学第一节文字学重点内容:(一)什么是小学古代的小学生习六书,发展到今天我们称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学。
(二)文字学1.小学的内涵:“文”指象形字,“错画”而成;字是合体字,“孳乳”而成。
二者混言文字。
2.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一是汉字的原义;一是古今字形的变化。
第一章什么是国学1 国学本义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
2 国学的别称有:中学、国粹、国故、国故学、旧学、汉学3 国学的概念:它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第二章儒学与经学1 汉武帝时期,“经”成为儒学典籍的专称。
2汉人为经书作的注解称为“传”、“注”,后人再为注解作的注解一般叫做“疏”或“正义”。
3经的范围:(1)最开始是成于先秦时期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2)之后变为五经:去掉乐经(3)至宋代最终形成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孟子、尔雅、论语、孝经4 魏晋南北朝时期,郑玄结束今古文之争。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玄理化过程中:何晏注解《论语》、王弼注解《易》6 民国初年,儒经的疑古风潮与古史辨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顾颉刚。
7儒学的意义:1、思想倾向:(1)人本思想(2)王道思想(3)德治思想2、精神追求(1)经世致用的精神(2)政治批判的精神(3)积极开放的精神第三章十三经1 《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两部分。
2 《诗经》中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后三个为写作手法)注意运用3 诗经流传至今仅剩毛诗一家。
4 礼记是论述礼仪的论文汇编,分为:小戴礼记(编者戴圣)、大戴礼记(编者戴德)。
5 春秋三传的区别在于:《左传》以叙史事为主,《公羊》、《谷梁》以解释经义为主。
6 孟子的主要思想:民贵君轻、建立心性之学,主张人性善、与民同乐、反战、开拓功夫之义理途径7 《尔雅》是中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最早的训诂学著作。
第四章史部概论1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 《四库全书》将史书的分类: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政书、史评史论类著作、学术史3 史部的特点:(1)经史一体,正野分途(2)官修主导,私著丰富(3)学识兼备,尤重史德(4)叙述简略,考订详细4 《通典》《通志》《通考》三书被称为“三通”5 《通典》是一部典章制度史,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的史书。
国学概论总结一、导论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近现代文化和当代文化。
2.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正和谐3.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二.元典文化1.易①《周易》年代与作者年代:约在西周中后期作者:三圣:伏羲画八经卦、周文王重八卦为六十四经卦并加上卦爻辞、孔子创作了《易传》《易传》成书年代:战国中后期②《周易》结构与组成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易传》的构成《易传》包括《彖》、《象》、《系辞》、《说卦》、《序卦》、《杂卦》、《文言》。
由于《易经》分为上经、下经,《彖》、《象》、《系辞》也相应分为上下,这样共十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又称“十翼”。
1.《彖》:也称为《彖辞》,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从训诂或者卦象的角度解释卦名的意义,二是从八经卦的角度,三是从卦象、爻象、义理等角度解释。
2.《象》:也称为《象辞》,是解释卦象、爻象的,所以又分为《大象》、《小象》两部分。
《大象》是解释卦象的、《小象》是解释爻象、爻辞的3.《系辞》:《系辞》是通论《易经》的,是《易经》中内容最多、最重要的一部分,解释、发挥《易经》。
探讨了《易经》起源、作者、形成、成书年代等问题;说明卦象、彖、爻、卦爻辞的名义以及作用;阐述乾坤两卦的地位作用;解释一些卦辞,阐述道德修养、为人处世、安邦治国的道理;揭示了《易经》在认识事物规律预知未来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完整记载了起卦的方法----大衍筮法。
4.《说卦》:主要说明八卦创立的依据、过程、性质、功用、象征事物。
5.《序卦》:依据相因或者相反的原则,对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的因果关系、逻辑关系进行说明。
6.《杂卦》:打乱六十四卦顺序,将其分为三十二对,简要说明卦名之义。
7.《文言》:《文言》有两篇,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主要讲解和发挥乾、坤两卦卦爻辞所蕴含的阴阳之理、君臣之义、为人处世、安邦治国、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扩展深化了两卦卦爻辞所表现的思想。
论述你对国学概论课程的认识及意义500 国学对于我来说完全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国学概论》这门课在我看来是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思想的总结和升华,它从远古时代讲起直至现代,内容涉及的十分广泛不仅包括思想文化,还包括原子物理学,数学,化学,天体物理学等等多种学科。
因此,《国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有着十分浩瀚的体系,一学期的时间我仅仅学到了它的关于古代三本“神书”一小部分,那么就我所学内容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1、《黄帝内经》2、《易经》3、《道德经》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主要讲解了《皇帝内经》的部分内容,那么我就从《皇帝内经》开始谈起。
《黄帝内经》字典上的解释如下:《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就我从课上了解的《黄帝内经》的内容大多包含于其中。
《皇帝内经》离我非常遥远,约是战国时期的书籍。
但皇帝内经的内容竟如此博大精深,以至于至今仍有很多人在研究。
这一点是让我十分佩服我国古代先贤的智慧的。
《皇帝内经》有五个要点分别是:1、生命之学之道2、顺其天地自然之道3、和谐健康生存之道4、天人合一之道5、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这五个要点对于我来说是有很大的启发的,首先作为一个人要懂得生命之学之道,也就是要认知自我,顺应自然之道也就是要认知自然,从而达到和谐健康,天人合一。
从第一步到第五步,我认为是有一种潜在的顺序或者说是一种规则,要天人合一首先要从一做起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做下来才会有最终的天人合一,和谐与健康。
国学概论读后感国学,听起来就像是一个装满了古老智慧和神秘故事的大宝箱。
读完国学概论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这个大宝箱里畅游了一番,那叫一个收获满满又趣味横生。
以前我对国学的概念很模糊,就觉得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些文绉绉的东西,什么之乎者也的文言文,感觉离自己特别遥远。
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国学就像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宇宙。
它涵盖了从古代的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从历史典故到传统礼仪,简直就是一个超级丰富的文化大杂烩。
先说说国学里的哲学思想吧。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这些门派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各个武林门派一样,每个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和独特理念。
儒家整天念叨着“仁、义、礼、智、信”,就像一个老夫子在你耳边不停地叮嘱你要做个好人,要有道德。
道家呢,就比较洒脱了,什么“无为而治”,感觉就像是在告诉你,别太较劲,顺其自然就好。
我就在想啊,要是生活里能把儒家的积极进取和道家的洒脱随性结合起来,那岂不是能活得超级自在?墨家的兼爱非攻也很有趣,大家互相爱护,不要打仗,多美好的想法啊,感觉像个理想主义的童话世界。
法家就比较严厉了,感觉是拿着小皮鞭,让大家都按照规矩来,不过要是没有这种严格的规矩,社会可能也会乱套。
再说说国学里的文学艺术。
那些诗词歌赋,真的是美不胜收。
读唐诗就像在品尝一杯杯美酒,有的浓烈,有的淡雅。
李白的诗就像烈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气势,感觉他的想象力就像宇宙一样没有边界。
杜甫的诗呢,就像一杯浓茶,苦中带香,充满了对人间疾苦的同情。
还有那些文言文,虽然刚开始读的时候有点头疼,但是一旦读懂了,就会发现古人的表达真的很精妙。
一个字就能蕴含好多层意思,就像一个小小的密码箱,打开之后里面全是宝藏。
国学里的历史典故也特别好玩。
什么“负荆请罪”“完璧归赵”,这些故事就像一部部精彩的小电影。
而且从这些故事里还能学到好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比如“负荆请罪”,就告诉我们要勇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
要是现在的人都能像廉颇和蔺相如那样,有胸怀又有担当,那人际关系得多和谐啊。
《国学概论》读后感阅读章太炎先生的《国学概论》是一次充满启发和感悟的旅程。
这本书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到的见解,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对国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被章太炎先生的学术功底所震撼。
他以精湛的学术素养,全面梳理了传统经学、哲学、文学的演变,对各时期学术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著作等进行了精辟的评价。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国学的深入探究。
这让我明白了要深入研究一门学问,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广泛的知识储备。
其次,章太炎先生对国学的界定和探究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明确指出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对于我理解国学的范畴和概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他提出辨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人情变故、辩文学应用等研究国学的方法,让我明白了研究国学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态度。
这对我日后的学术探究和思考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章太炎先生的行文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语言辞古兼半,既有文言文的典雅,又有白话文的流畅。
这种独特的行文风格使得阅读过程变得既有挑战又有趣味。
尽管需要一定的文言文功底,但正是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让我更加深入地领略到了国学的魅力。
最后,阅读《国学概论》让我对国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章太炎先生的讲解深入浅出,让我对传统经学、哲学、文学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为古人深邃的思考和卓越的智慧所折服,也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自豪。
这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国学的热情,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国学,领略其中的奥妙和智慧。
总的来说,《国学概论》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学术价值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国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对自己的学术探究和思考方式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章太炎先生的学术功底、探究方法、行文风格以及对国学的热情都深深地影响了我。
我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我学术道路上的重要指引,激励我不断追求学术的真谛和国学的魅力。
国学概论《易》一、《易》有三种《周官·春官·太卜》云:“(太卜)掌三《易》之法。
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
”1.《连山》,夏之《易》,以艮卦为首。
2.《归藏》,商之《易》,以坤卦为首。
3.《周易》,周之《易》,以乾卦为首。
(马端临《文献通考》云:“《连山》、《归藏》,乃夏商之《易》,本在《周易》之前,然《归藏》,《汉志》无之,《连山》,《隋志》无之。
盖二书至晋隋间始出。
而《连山》出于刘炫之伪作,《北史》明言之。
度《归藏》之为书,亦此类耳。
”夏商之《易》早佚,其卦辞有散见于古籍者,今所传惟《周易》而已。
)二、《易》有三义郑玄《易赞》云:“《易》之为名也,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三、《易》之内容1.卦相传伏羲画八卦(见《易·系辞下传》第二章),至于重为六十四卦者,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序》云:“重卦之人.诸儒不同,凡有四说:王辅嗣以为伏羲画(重)卦,郑玄之徒以为神农重卦,孙盛以为夏禹重卦,史迁等以为文王重卦。
”2.爻--六十四卦,卦有六爻,计三百八十四爻。
3.卦辞.卦有卦辞,以解释一卦之意义。
4.爻辞爻有爻辞,以解释一爻之意义。
(孔颖达《周易正义·序》言郑玄主张卦辞、爻辞并为文王作。
又言马融主张卦辞为文王作,爻辞为周公作。
余先生《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则主张卦辞爻辞并为周之卜官所作,成于周成王时。
) 5.十翼《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班固《汉书。
艺文志》云:“孔氏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易纬·乾坤凿度下》云:“(仲尼)五十究《易》,作《十翼》。
”欧阳修撰《(易)童子问》,疑《系辞》、《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孔子所作。
(1)《彖传》。
判断一卦之意义。
依上下经分《彖上传》、《彖下传》。
(2)《象传》。
依上下经.其解释一卦之象者称“大象”象”传。
《国学概论》读后感范文(通用4篇)《国学概论》读后感章太炎先生,清末民初余杭人,思想家、教育家,著作等身,鲁迅的老师。
太炎并非其原名,也是个性使然,两次改名后,字太炎,后来大家就都尊称为太炎先生。
太炎先生作为在业界有影响力的学者、鸿儒,其学问在次,是其竭力践行学者的职责,给了他影响力,要不怎么被称为“太严”呢。
这本书用语言辞古今兼半,没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读起来就会吃力,也正是白话加古语的行文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即便读起来有点磕磕绊绊、却越咀嚼越有味,被诱导着读完了,而且收获颇丰。
国学,对于中国人来讲,上过学的都知道,最普及的唐诗宋词,《论语》《老子》《中庸》《大学》《四书五经》等等,但就国学范畴和概念,平时接触的不多,也没去探究。
太炎先生,也是因为作为学者,有责任义务就“国学”进行一个探究梳理,免得后人们误入歧途,也算是对自己有个交代。
书中对国学有个清晰的界定,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还对如何研究国学提出了方法,辨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人情变故、辩文学应用;对于国学的概论,除了太炎先生,还有其他的国学研究者著书,所以这本《国学概论》是否能够深刻、全面、细致给所有人一个满意的答案,我不敢妄断,但就我而言已经足矣,毕竟对于一般的非研究类的读者,能把太炎先生这本书读懂、读透已实属不易。
书中不仅涉及到国学概论,有一些古为今用、却有差异的词也进行了简要追溯考证,比如:小说,最初是一些小的、级别的地方官吏的师爷对上级的进言,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当今“小说”;经典的经,是指用一个线绳穿起来的记录文字的竹简,后来就将具有传世意义的书籍称之为经,比如诗经、圣经、金刚经等等,和尚念经,念得是经书;典是制度、规范;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仅仅满足了对国学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可以部分文字也有了新的解读。
国学分类相对好理解,但是后来的研学方法就值得探究了,作为学者,这些方法的确可以,我这里有个疑问,就是古为今用,这个“用”对我来说是重要的,至于《论语》中,是孔子讲的还是他的弟子讲的,是孔子跟着老子学的还是自创的,这个对于像个几千年的当今来说,实属意义不大;就像我们吃饭一样,只要饭菜质量安全、可口,大可不必去探究这食材的来源;因为有检验部门把关;由此看,国学的真伪、扬弃,我们就拜托给大师、学者作为我们读者的“精神食粮”的检验官即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有骨气、正气,有人问:您知道是的话,答曰:不知;我觉得我吃的是饭、饭菜好至于谁做的,我们跟关心的是饭菜的口感;国学,像是浩瀚的宇宙,仅仅唐诗宋词,即便是诗学家也未必个个精通记得住;即便是一本道德经,里面的内容也不是句句都是真理,弱其智、实其腹,就是愚民政策,近似于文革时期的读书无用论,批判学者为臭老九、关牛棚;那些能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经典名句值得颂扬,糟粕嘛就算了。
国学概论小学·训诂学一、训诂和训诂学: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
训诂,简单的说,就是解释文字,词语的意思。
●训,就是说明顺释的意思;诂本意是古言的意思。
训诂的传统意义就是用通行的语音解释不易为人所懂的古字古义。
●训诂学则是关于训诂的学问,是研究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学问,是我国传统学科领域中小学的一个部类,是一门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独创性特点的学问。
二、训诂学重要著作属于义书的有:《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说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有:《广韵》、《集韵》1、《尔雅》十三经之一。
《尔雅》成书于汉代,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解释词义为主的词典.“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是解释古籍中一般实词和虚词的,后十六篇专释各种专用名词。
它基本上是辑录先秦时代的训诂资料而成。
《尔雅》的价值是: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基础;保存了上古词义和名物资料。
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缺陷是:分类不够科学;释义上使用多义词,使意义不够明确。
古人为《尔雅》作注疏的很多,如郭璞、邢昺、邵晋涵《尔雅正义》等,最著名的是清人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
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19篇。
●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
例: ●如、适、之、嫁、徂(cú)、逝,往也。
《国学概论》读后感读完《国学概论》这本书,心里头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啊!说实话,一开始拿起这本书,我还挺忐忑的,毕竟“国学”这俩字听起来就挺高大上的,生怕自己啃不动。
但一读起来,嘿,还真是越读越有味儿,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这平时只知道埋头工作的脑袋瓜子,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书里头讲的东西可丰富了,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唐宋诗词的辉煌,再到明清小说的繁荣,简直就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我这人平时就喜欢听故事,这下可好,就像是掉进了个故事堆里,每天都看得津津有味,连老婆都说我最近怎么变得这么爱看书了,哈哈。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讲孔子的那段。
孔子啊,那可是咱们的老祖宗,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书上说,孔子讲究“仁爱”,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啊。
想想自己平时,有时候心情不好就对身边的人发脾气,这不就是典型的“己所欲,施于人”嘛!看来,我还得好好学学孔子的思想,修身养性,做个有涵养的人。
还有啊,那唐宋八大家的诗词,也是让我大开眼界。
以前只知道李白、杜甫的诗写得好,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这些人的文章也是一绝。
他们的诗词,有的豪放不羁,有的婉约细腻,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特别是苏轼的那首《江城子》,写得那叫一个深情,每次读起来都让我鼻子酸酸的,心里头那个难受劲儿,别提了。
说到明清小说,那更是不得了。
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书,简直就是咱们中国文化的瑰宝啊!小时候看过电视剧,但那时候年纪小,只图个热闹,根本不懂里面的深意。
现在读了原著,才发现,原来这些故事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理。
就拿《红楼梦》来说吧,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看得我是又心疼又惋惜,感叹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读完这本书,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一直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国学概论复习题第一章:概论1.国学的本意:答:国学最初指国立的学校,主要是指小学和大学。
在古代,国学主要指以太学为代表的国立学校。
2.国学的大体演进:答:总体来说分为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秦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
具体来说分为:先秦有诸子百家,记载为九流十家。
战国后期至秦汉,形成黄老和儒家两大学派。
汉魏之际,玄学产生。
中唐以前,道教佛教盛行。
中唐以后灭佛,宋儒吸收佛教及思孟学派一些思想产生了宋明理学。
清朝以修书为主,清末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3.近代学者对国学的各种认识:答:章太炎,钱玄同,刘师培,黄侃,胡适都以“国故”指代国学。
其中章太炎指出国故分为语言学,文字学和诸子学三种。
他们都以“旧”学问为故,都认为传统的东西需要保存,需要整理。
除胡适外,其他人都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抛弃,还要一一研究。
邓实,黄节,梅光迪,吴宓,等人则以“国粹”指代国学。
他们所谓国粹,大体与“中体西用”之说一脉相承,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中学可以兼容西学。
虽然过分强调了中学的作用,但也反映了他们担心中学固有精神消失的学术救亡观念。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人们普遍以国学指代中国的传统学术,其中汪震,王正己,胡朴安以西学东渐以前的学术传统定义国学,蔡尚思则以中国固有文化定义国学。
第二章:1.六经或儒家经典的形成:答:先秦时期,经书作为通行的基本典籍被广为流传,其中六经构成了学术的基础。
经由孔子等修编传授直至两汉时期,《乐经》亡佚,剩余五经。
至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成为官学,最终形成。
2.孔子和六经的关系:答:在秦汉时期六经典籍的传授和整理中,孔子的作用最大。
孔子整理六经使其成为儒家学说的基础,同时使其完整和流传。
他不仅把它们作为教材,而且还整理《春秋》,喜读《易》。
经由孔子的整理和传授,这些学说更加接近儒家的价值体系,成为儒家思想的注解,这些经典被作为儒家的思想资源,儒家学说是以六经为基础阐发的。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国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掌握国学的主要内容和经典著作,如《易经》、《论语》、《道德经》等。
(3)理解国学中的核心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评价国学经典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2)使学生认识到国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教学内容1. 国学概述(1)国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地位(2)国学的特点与价值2. 国学主要流派(1)儒家思想(2)道家思想(3)法家思想(4)墨家思想(5)其他学派3. 国学经典著作(1)《易经》(2)《论语》(3)《道德经》(4)《大学》、《中庸》(5)其他经典著作4. 国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道德修养(2)人际关系(3)治国理政(4)创新思维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国学的基本概念、流派、经典著作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进行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国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历史人物,体验国学经典中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国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国学主要流派和经典著作,引导学生了解国学的基本内容。
3. 讨论和分析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4. 分析国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使学生认识到国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国学概论》2. 辅助资料:国学经典著作、相关学术著作、网络资源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国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最新资料推荐------------------------------------------------------国学概论国学概论课程复习资料汇总一、填空(10 个 1 分/题 10 分)二、不定项选择(10 个 2 分/题 20 分)三、判断(10 个 2 分/题 20 分)四、论述(2 个 25 分/题 50 分)第一章什么是国学 1 国学本义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
2 国学的别称有:中学、国粹、国故、国故学、旧学、汉学3 国学的概念:它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第二章儒学与经学 1 汉武帝时期,“经”成为儒学典籍的专称。
2 汉人为经书作的注解称为“传” 、“注” 后人再为注解作的注解一般叫做,“疏” “正义” 。
或 3 经的范围:(1)最开始是成于先秦时期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2)之后变为五经:去掉乐经(3)至宋代最终形成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孟子、尔雅、论语、孝经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郑玄结束今古文之争。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玄理化过程中:何晏注解《论语》、王弼注解《易》6 民国初年,儒经的疑古风潮与古史辨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顾颉刚。
7 儒学的意义:1、思想倾向:(1)人本思想(2)王道思想(3)德治思想 2、精神追求(1)经世致用的精神(2)政治批判的精神1/ 14(3)积极开放的精神第三章十三经 1 《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两部分。
2 《诗经》中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后三个为写作手法)注意运用3 诗经流传至今仅剩毛诗一家。
4 礼记是论述礼仪的论文汇编,分为:小戴礼记(编者戴圣)、大戴礼记(编者戴德)。
5 春秋三传的区别在于:《左传》以叙史事为主,《公羊》《谷梁》以解释经义为主。
、 6 孟子的主要思想:民贵君轻、建立心性之学,主张人性善、与民同乐、反战、开拓功夫之义理途径 7 《尔雅》是中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最早的训诂学著作。
第四章史部概论 1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 《四库全书》将史书的分类: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政书、史评史论类著作、学术史3 史部的特点:(1)经史一体,正野分途(2)官修主导,私著丰富(3)学识兼备,尤重史德(4)叙述简略,考订详细4 《通典》《通志》《通考》三书被称为“三通”5 《通典》是一部典章制度史,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的史书。
第五章二十五史 1 《三国志》以魏为正统,帝魏。
2 《汉晋春秋》于三国尊蜀为正统,《资治通鉴纲目》也以蜀为正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魏为正统。
3 《晋书》文章用骈俪4 《隋书》是二十六史中修史水平最高的著作之一。
---------------------------------------------------------------最新资料推荐------------------------------------------------------3/ 14第六章先秦诸子 1 子学的形成原因:(1)官吏流散,周天子权力下降(2)士阶层的形成(3)官学解体(4)人才需求强烈。
2 战国时期,墨家和儒家是当时的显学。
3 法家主要分为四派:(1)尚法派:商鞅(2)尚术派:申不害(3)尚实派:管仲(4)尚势派:悄子。
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将三派予以融合。
第七章历代子学 1 玄学的历史分期:(1)正始时期:何晏、王弼(2)竹林时期:阮籍、嵇康(3)元康时期:向秀、郭象 2 中唐诸子:韩愈(排佛)柳宗元(以封建论论国家政体)刘禹锡(重视因果关系) 3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孟子》《论语》4 宋明理学的派别:理学(程氏兄弟、朱熹)心学(王阳明、陆九渊)清代朴学(王宗羲、顾炎武、龚自珍) 5 中国哲学主要关注的问题:(1)天人论(2)本体论(3)名实之辩(4)运行之理 6 中西哲学的差异:(1)求知识 VS.求道理(2)主体化与对象化的不同(3)整体与个体的差异(4)重变异与重概括的不同第八章集部概论 1 楚辞的书目:《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远游》《卜居》《渔父》 2 别集的分类:(1)按内容分:全集、体裁集、选集、分期别集(2)按有无注释分:原本、注释本、评点本(3)按编订者分:自编、他编、辑集 3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是魏晋南北朝文论的集大成著作。
全文采用骈文形式,辞采优美,内容丰富。
---------------------------------------------------------------最新资料推荐------------------------------------------------------ 全书共 50 篇。
第十章佛学概论 1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八个宗派先后产生。
A.隋代(1)天台宗:浙江天台山(2)三论宗:南京栖霞寺B.唐太宗:(3)净土宗:庐山东林寺(4)唯识宗:西安慈恩寺C.唐高宗(5)律宗:扬州大明寺D.唐武则天(6)华严宗:五台山清凉寺(7)禅宗:河南少林寺E.唐玄宗(8)密宗:西安大兴善寺第十二章古典艺术学 1 甲骨四堂: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2 中国古代书法家中以草书见长的有:怀素、张旭、张芝 3 我国的书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三种风格:以晋代为代表的平和、含蓄的风格,以唐代为代表的刚健、雄强的风格和以宋代为代表的自由豪放的风格。
4 王羲之的书法主要书法作品有:《丧乱帖》《快雪时晴帖》5 中国三大全才:赵孟頫苏轼董其昌6 顾恺之被称为“画祖”7 中国画从创作思想与审美情趣分为:文人画、宫廷画、民间画第十三章版本、目录与校勘 1 善本是指清藏书家所指出书目,多以明世宗嘉靖为界。
宋元刻本多为善本。
明神宗万历以后,标准亦见严格。
至于明代,应该看是否经过精校。
标准为:足,精,旧。
2 《七略》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目录。
5/ 14《四库全书》是中国最大的官修丛书。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最新资料推荐------------------------------------------------------3 校勘的四种方法:(1)对校法:以同书之祖本与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其旁。
(2)本校法:以同一本书的前文与后文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谬误。
(3)他校法:以他书来校本书。
(4)理校法:通过相关知识与考订者本人修养来修改。
4 校勘的学术语言:(1)异文:正误之别、通假字之别(2)原因:误“讹” 、脱、衍、倒第十四章小学 1 汉字起源的传说有:仓颉造字说,结绳记事发展为汉字说和八卦演变为汉字说。
2 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注意运用) 3 《广韵》是古韵研究最为重要的工具书。
4 中国古代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
现代汉语则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
5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古代直行书写,反切的两个字一上一下,反切上字取声,反切下字取韵及声调。
6 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诂学著作是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尔雅》。
第十五章天文地理学 1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
2 岁星纪年法是根据木星的运行周期来纪年。
3 古代中国关于宇宙的结构,主要有浑天说、宣夜说和盖天说三7/ 14大学说。
4 《尚书?禹贡》是最早的地理学著作。
(三)论述题可能考点 1 举例说明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举例。
答:(1)诗歌重抒情而轻叙事。
(2)小说重情节而轻人物。
(3)戏曲重写意而轻情节。
(4)文论重参悟而轻分析。
2. 请举例说明中国诗词之别。
答:(1)以曲调为词牌,题目可有可无。
(2)以乐段为分片,片有定式。
(3)依词腔压韵,韵位疏密无定。
(4)依曲牌为句,句式长短不齐。
(5)依唱腔用字,讲究四声。
二者风格之别:(1)诗庄词媚(2)诗言志、词言情(3)诗开阔,词余味悠长举例略3 请简述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的思想。
答:(1)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 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是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最新资料推荐------------------------------------------------------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伦理观∶“仁”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
他认为“因材施教” 是理想的教学方法。
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2)“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以“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道”亦是循环不息。
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
9/ 14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宇宙的本源,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
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
政治观∶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尚道尚德。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
(3)墨家提倡“非攻”、“兼爱”、“尚贤”、“节葬”。
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