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水域增养殖学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7
增养殖学总结淡水经济动物养殖的内涵淡水经济动物养殖业包括淡水鱼类,龟、鳖等爬行动物,牛蛙、娃娃鱼等两栖动物,淡水虾、河蟹等节肢动物,以及河蚌(育珠)等软体动物。
本课程指:海、淡水鱼类,龟、鳖等爬行动物,牛蛙、娃娃鱼等两栖动物的养殖。
经济动物养殖是指在人工控制的水域,采取清除敌害、改良环境、人工放养、施肥、投饵等措施,以提高鱼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生产活动。
2 现代工程化养殖定义:采用一定的工程设施和水处理设施设备并密切结合养殖管理技术,对养殖过程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水流、水质、光照)和饲料等进行人工调控,为养殖生物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实现高产、高效。
主要措施:流水、水质净化、增氧、控温、杀菌、全价配合饲料、鱼病防治等。
特点:占地面积少、劳动生产率高、养殖周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养殖用水量大大减少、产品优质健康,是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一个完整工程化养殖系统包括养殖设施工程系统和养殖技术两大体系。
其中设施工程系统又分为养殖系统和水处理系统。
流水养鱼、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和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从广义上讲,集约化养鱼、工厂化养鱼、设施渔业、高密度养鱼都是工程化养殖。
@天然水域鱼类的养殖•养殖水域内陆水域的湖泊、水库、江河等天然水体和沿海海域等天然水体•养殖方式粗放式养殖和集约式养殖•第一节湖泊与水库粗放式鱼类养殖•一、合理放养的生物学原理• 1 在每个生长周期内,投放鱼种长成商品鱼后捕获。
2 鱼类生长及其群体的生产量主要依靠天然饵料。
3 合理放养根据水域自然条件。
放养:选择养殖对象,质量、规格、放养密度,放养种类间的合理比例。
第一节湖泊与水库粗放式鱼类养殖•一、合理放养的生物学原理• 1 合理放养–技术保障措施:拦鱼防逃,控制凶猛鱼类,合理捕捞,鱼类资源保护。
–鱼产潜力:鱼类群体在种类、数量、年龄等结构上与水体饵料自愿相适应,各类饵料资源合理、全面、高效地转化鱼类资源,充分利用水体的空间和时间。
–2 产量8、8~75kg/666、7m2。
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期中测试题一、名词解释(40)1、鱼类养殖:通过人工投放鱼苗鱼种增加水体中鱼类种群的数量改善水体中鱼类的品种结构,并实施投饵,施肥等强化管理的措施,以增加经济鱼类的产量数量,提高其产品质量而达到持续增产、增效的目的。
2、鱼类增殖:对养鱼水体中的鱼类资源采取人工繁殖保护和引进经济鱼类的技术措施,以促进鱼类资源的再生产,达到增加其种类,发展其数量的目的。
具体增殖措施有:繁殖保护、引种、驯化、鱼类区系的改造,渔业环境的改良等。
3、水系:同一系统脉络相通的各种水体的总称。
包括同一范围内河流的干流,流入干流的各级支流,流域内的地下暗河、沼泽、湖泊、水库、沟渠等。
4、内力湖: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湖。
包括:构造湖、火山口湖、堰塞湖。
5、泻湖:此类湖原系海湾,后湾口处由于泥沙沉积而将海湾与海洋分隔开而成为湖泊,通常称为泻湖。
多分布在沿海的河口区,如宁波的东钱湖,杭州的西湖。
6、鱼类区系复合体:指在特定时间内,起源和发育于同一地理带,并与该地理带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具有一定生理、生态特性的鱼类,称为鱼类区系复合体。
它属于生态学的概念,也称为类群。
7、种群:是种(species)内的一个生物学单位,是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它是指栖息在一定水域空间里的同一种动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学共同点,一起栖息和繁殖的自然综合体。
8、鱼产力:是指不经投饵和施肥的条件下,完全依赖水域中各种铒料生物和无机物质与有机物质可以转化为鱼产品的能力。
因此鱼产力也称为鱼产潜力。
9、合理放养:根据水体的具体条件,选择适合的养殖品种与规格,合理的放养密度与搭配比例的原则,并结合资源繁殖保护,防逃除害,合理捕捞和加强管理等综合措施,使水体中的饵料资源全面而又合理地转化为鱼产品,放养的原理和综合管理措施被称为合理放养。
10、养殖周期:是指鱼类的起捕年龄,它与水域的鱼产量和经济效益有关。
二、简答题(48)1、我国的水库按照建造方式、水库形态、库容大小分别划分为哪些类型?按建造方式分:挖掘水库、围堤水库、拦河水库按水库形态分:平原型水库或湖泊型水库、河流型水库(山谷型)、分枝型水库(丘陵型)按库容大小分:大、中、小型三类2、投放大规格鱼种有何优越性?简述鱼种健壮的标准。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资料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资料(2012.04.30)1养殖水域生态学:是研究水体中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2乔丹定律:鱼类一般生长在低温条件下趋向于脊椎增多和身体加大。
3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生态工程的目的就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g,1840) 提出的“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的观点,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也就是说,生物基本的必需物质随种类和不同情况而异,在稳定的情况下,其所能利用的量紧密地接近所需的最低限度时,就起到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
5耐受性定律亦称为谢尔福德耐性定律,是美国生态学家V.E. Shelford 于1913年提出的。
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
这就是耐受性定律。
任何接近或超过耐受性限度的因子都可能是限制因子。
6生物学零度:是指生物生长发育的温度下限或生物发育的起点温度。
7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时间而改变称为生态演替,亦即生态演替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有规律的渐次取代直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为止的过程。
8生态系统是群落和生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群落中进行的一系列过程必然对生境产生影响,并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定向变化,这种变化称为演替。
9全球变化:是指地球生态系统在自然和人为影响下出现的可能改变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
10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大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现象。
NH4+在天然水中存在如下水解反应:NH4++H2O⇄NH3+H3O+3、NH3-N在TNH4-N(NH3+NH4+)所占百分比(UIA%)的计算方法:设K’a为NH4+水解反应的表观水解常数K’a=(1)则NH3在TNH4-N中所占的百分比为:UIA%= =(2)在通常大气压下,K’a取决于水体的温度和盐度(离子强度)。
据Whitfield(1974)资料,25℃在不同离子强度下海水及淡水中的p K’a如下:表2-2 25℃在不同离子强度下海水及淡水中的p K’aI 0 0.4 0.5 0.6 0.7 0.8pK’a9.25 9.29 9.32 9.33 9.35 9.35不同温度t(摄氏温度)时的p K’a,t,可由下述经验公式求算:p K’a,t= p K’a,25 +0.0324(25-t)(3)表2-3 不同氯度时的r H+值(Cl)10-30 2 4 6 8 10 12-18 20 r H+ 1.00 0.845 0.782 0.77 0.76 0.755 0.753 0.758表2-4 淡水和海水中的UIA(%)(25℃、101325Pa)pH UIA%淡水海水(I=0.7)6.0 0.057 0.0356.5 0.180 0.117.0 0.570 0.357.5 1.77 1.18.0 5.38 3.4水体可在水表面形成一层薄膜。
形成膜后,原油中一些低沸点的油可挥发掉,这是油污染自然消失的一个途径。
石油中低分子烃和一些极性化合物可溶于水。
这减少了表面油膜,但加重了水体污染,使水生生物更易吸收和富集,从而危害水生生物。
石油中溶于水的成分还易被吸附在悬浮颗粒上,凝聚后沉入水底。
石油还可在本体中乳化。
微生物可降解石油,一些水生植物也可吸收溶解的石油。
石油还可氧化分解。
石油沾在鱼鳃上可使鱼窒息死亡,沉入水底的石油也可使底栖生物窒息。
油膜的形成除影响光合作用外,还妨碍了水一气间的气体交换,造成水体溶氧下降。
水产养殖学专业学什么附学习科目和课程_高考升学网水产养殖学专业学什么附学习科目和课程ﻭﻭ水产养殖学专业本学科将保持和发挥已有优势特色的专业基础上,今后将主要在安全、健康、节水、高效的养殖技术和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海藻与海藻栽培学、水环境化学等。
ﻭ水产养殖学专业就业前景随着经济的和国家对农业的不断重视,水产养殖业地位越来越高,行业空间也越来越大,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因而此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教育机构、**级水产研究、生产开发和管理以及水产环保、外贸等部门。
水产养殖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水产动、植物增养殖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水产养殖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水产养殖开发、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ﻭ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水域环境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水产增养殖、渔业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教学、水产增养殖性环节、微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水产经济动、植物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ﻭ水产养殖学专业所需能力1。
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ﻭ2.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3。
掌握水产经济动植物的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4。
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甲壳类、藻类(可选择其中的2—3类)的人工育苗、育种和成体的集约化养殖等生产环节的技术关键;5。
具备内陆水域、浅海、滩涂的渔业**和环境调查与规划的基本方法,了解养殖工程、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识;ﻭ6.具备农业可持续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水产增养殖学、生命科学的学科前沿和趋势。
福建省内陆养殖水域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二○一一年十月目录前言 (1)1 术语与定义 (1)1.1 养殖水域 (1)1.2 禁养区 (1)1.3 临时养殖区 (2)1.4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2)1.5 养殖容量 (2)1.6 水库 (2)1.7 河流 (2)1.8 池塘 (2)2 总则 (3)2.1 指导思想 (3)2.2 编制依据 (3)2.3 基本原则 (4)2.4 规划目标 (5)2.5 规划范围 (5)2.6 规划期限 (6)3 养殖水域类型及规划技术要求 (6)3.1 水库 (6)3.1.1 网箱养殖 (6)3.1.2 围栏养殖 (8)3.2 河流 (9)3.3 池塘 (9)3.3.1 主要环境条件 (9)3.3.2 静水池塘养殖 (10)3.3.3 流水池塘养殖 (10)4 规划编制材料要求 (10)4.1 规划文本 (10)4.2 规划备案表 (11)4.3 规划图件 (11)4.4 规划编制说明 (11)附表1 福建地区常见养殖鱼类对温度与溶解氧的要求(参考) (13)附表2 常见养殖鱼类网箱培育鱼种的出箱规格及其参考密度 (14)附表3 常见养殖鱼类网箱食用鱼养殖进箱规格、出箱规格及其参考放养量 (14)附录1:《福建省内陆养殖水域规划》编制大纲 (15)附录2:内陆养殖水域规划备案表 (17)附录3:内陆养殖水域规划图件制作要求 (18)前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各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造成福建省部分江河和库区等水域水质逐年呈下降趋势,加上水产养殖的布局不够合理,养殖整体环境逐步恶化,由此引发大面积水产养殖生物死亡事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稳定和安定。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福建省内陆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重新合理规划或调整水产养殖布局和结构。
根据全省各地水产养殖生产发展现状、养殖容量和养殖技术,制定《福建省内陆养殖水域规划编制技术要求》,指导各地修订或编制辖区内的内陆养殖水域规划。
渔业发展知识点总结归纳渔业是指在水域中进行捕捞、养殖和加工水产品的生产活动。
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对食品的需求增加,渔业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下面将对渔业发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了解渔业的现状和前景。
一、渔业资源1. 海洋渔业资源海洋是丰富的渔业资源宝库,海水中富含各种鱼类、贝类、虾类等。
不同海域的温度、盐度和营养物质不同,因此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和种类各有特点。
2. 内陆渔业资源内陆水域是另一个重要的渔业资源来源,湖泊、江河、水库等内陆水域中生活着各种鱼类、蟹类、贝类等水产品资源。
不同的内陆水域具有不同的渔业资源特点,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于满足人们的食品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3. 养殖渔业资源养殖渔业资源是指通过人工饲养和管理的方式获取的水产品资源,包括鱼类、虾类、蟹类等。
养殖渔业资源的优势在于可以控制生产环境、提高养殖效率,是满足大众食品需求的重要途径。
二、渔业生产1. 捕捞渔业捕捞渔业是指在自然水域中进行捕捞水产品的活动。
捕捞渔业包括传统的渔船捕捞和现代化的渔业船捕捞,渔业船捕捞通常采用各种捕捞工具和设备,如拖网、围网、刺网等。
2. 养殖渔业养殖渔业是指通过人工饲养和管理的方式进行水产品养殖的活动。
养殖渔业可以依据不同的水域条件和水产种类选择合适的养殖方式,如网箱养殖、池塘养殖、污泥养殖等。
3. 渔业加工渔业加工是将捕捞或养殖获得的水产品进行加工处理,包括鱼类的剖成、冷冻、腌制、干燥等,以及虾类和贝类的去壳、脱水、烹饪等。
渔业加工对水产品进行处理,延长了其保质期和可食性,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三、渔业管理1. 渔业资源保护渔业资源保护是保护海洋和内陆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水产品资源的生长繁衍环境,减少过度捕捞和污染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渔业法规政策渔业法规政策是指国家和地方为了管理和控制渔业发展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包括渔业资源开发、捕捞和养殖管理、渔业市场管理、渔业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水产养殖学概论知识点水产养殖学概论是指水产养殖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水产养殖是指人工繁殖、养育和经营水生生物的过程,包括养殖动物的选择、养殖环境的调控以及养殖管理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学概论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水产养殖的概念水产养殖是指利用人工手段对水生生物进行繁殖和养育的活动。
它包括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两种形式。
淡水养殖主要指在内陆水域中,通过控制水质、温度和饲养方式等,养殖淡水鱼类、虾类和蟹类等水生生物。
海水养殖则是指在海洋环境中,通过控制水质、养殖设施和饲养方式等,养殖海水鱼类、贝类和海藻等。
2. 水产养殖的种类水产养殖根据养殖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多个种类。
常见的水产养殖种类包括鱼类养殖、虾类养殖、蟹类养殖、贝类养殖和海藻养殖等。
每种养殖种类都有其特定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
3. 水质要求与调控水质是水产养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生物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水质要求包括水温、溶解氧、pH值、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指标。
养殖者需要通过调控饲养密度、增氧设备、水质监测等手段来维持水质的稳定。
4. 饲料与营养饲料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环节。
合理选择和使用饲料,是保证水产养殖动物正常生长和健康的关键。
饲料应具有适宜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生物的生长阶段和需求,合理配置饲料的种类和比例。
5. 养殖设施与管理养殖设施是指为水生生物提供生长和生活所需条件的设备和工具,包括养殖池塘、网箱、混养设施等。
养殖设施的选择和设计应根据养殖对象的特点和需求进行。
养殖管理涉及到饲养密度的调控、疾病防治、水质监测和投喂管理等方面,以确保养殖过程的顺利进行。
6. 养殖环境与生态水产养殖对周围环境有一定影响,因此养殖环境与生态的平衡是水产养殖学中的重要内容。
养殖者需要注意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避免养殖排放物的污染,保护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和生态系统。
7. 养殖风险与应对养殖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包括疾病、天气变化和市场波动等。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复习参考(鱼类养殖部分)一.名词解释1. 水产动物栖息于水中生长、发育、繁殖的动物。
2. 水产经济动物在鱼、虾、蟹、贝等种类中,可被人们开发利用的水产动物。
3.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整合了鱼类、虾蟹类、贝类和其他种类增养殖的理论和技术,是研究增养殖对象生物学原理与增养殖技术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4. 繁殖保护就是通过休渔、定额捕捞等措施对渔业资源的保护。
5. 放流就是把鱼类等种苗培养到一定大小,使它可以进行独立生活,具有抵抗敌害的能力,然后放到自然水域中任其索饵、生长、发育。
6. 移植指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引到其它地区,使其在新地区的环境条件中能继续生活、生长和繁洐后代(目的在于改善和充分利用某一特定天然水域的生产潜力,形成新的渔业对象)。
7. 驯化被移植的种类在新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使它们适应于新的环境中生活和繁洐后代,形成相当规模的种群。
8.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淡水经济鱼类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由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和海水鱼类增养殖学三课合成)9. 水产业及其分类水产业又称渔业,是从海水和淡水水域中取得各种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鱼、虾、蟹、贝、藻等)以供人类利用的事业。
按生产水域,水产业可分为淡水渔业、海洋渔业。
按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则可分为捕捞业、养殖业、增殖业、加工业、休闲渔业。
10. 养殖在较小的水体内将鱼等品种养到商品规格以供上市的生产过程。
11. 养殖的分类按基础设施,可分为池塘、河道、湖泊、水库、稻田、工业化、海水网箱、港湾养鱼等;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虾蟹养殖、贝类养殖、藻类栽培及龟鄨蛙类养殖等;按水域盐度,可分为海/咸水(16%。
以上)、咸淡水(0.5 -16%。
)、淡水(0.5%。
以下)养殖;按养殖适温,可分为冷水(20 C以下)养殖和温水(20 C以上)养殖;按措施强度,可分为精养、半精/粗养和粗养;按生产方式,可分为单养、混养和套养。
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学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学是研究水产动物的养殖技术和经济效益的学科,它对于推动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动物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其养殖的发展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食品资源,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养殖技术、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三个方面探讨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学的相关内容。
一、养殖技术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学的核心是研究水产动物的养殖技术,包括种苗选育、养殖环境、饲料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
种苗选育是养殖的基础,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良品种,进行繁殖和培育,可以提高养殖的产量和质量。
养殖环境是影响水产动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水质、水温、水深和养殖密度等可以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促进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
饲料管理是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合理的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养殖成本。
疾病防控是保障养殖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建立科学的养殖管理制度和疫病防控体系,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效益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学的研究不仅关注养殖技术,还关注养殖的经济效益。
水产动物的养殖可以提供丰富的食品资源,满足人们对于鱼类、虾类等水产品的需求。
同时,水产养殖产业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水产养殖业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此外,水产动物的养殖还可以提供原料供应,支持水产品加工业和出口业的发展,促进国内外的贸易和合作。
因此,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学的研究对于发展水产养殖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发展前景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学的研究将随着人类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而变得更加重要。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鱼类、虾类等水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水产养殖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养殖技术的不断创新,水产养殖业也将发生质的飞跃。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培育出更具抗病性和生长性能的优良品种;利用智能养殖系统可以实现对养殖环境的精确控制和远程监测;利用循环水养殖技术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第二章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及控制养殖水域环境是指水生经济动物生存所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它是各种经济水生动植物产卵繁殖、生长育成、越冬、洄游所需的诸环境条件的统称。
其条件好坏直接影响鱼类的生存、生长和鱼产量高低,因此了解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及彼此间关系,结合增养殖鱼类对水环境的生态要求,我们才能做到有效调节和控制,使之符合鱼类生长要求,实行健康养殖,防治病害,提高产量和有效保护鱼类资源(鱼儿离不开水,鱼水情深对鱼和水的关系作了深刻描述。
养鱼实际就是养水)。
A、增养殖水域:凡适宜水生经济动物生长、繁殖、索饵、越冬及洄游的水域,统称为增养殖水域。
B、增养殖水域划分:海洋、淡水及咸淡水,或天然、人工及半人工等水域类型。
C、增养殖水域内涵:诸多环境条件的统称,包括水的物理、化学、生物、底质等环境,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矛盾的统一体----水域生态系统。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鱼类。
鱼与养殖水环境的关系。
水是构成鱼身体的主要成分,供鱼呼吸所需氧气,供给食物,容纳代谢物,信息传递介质,疾病传播媒体,治疗也需水实现。
体现3方面机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水体自净作用。
水域有各自特色。
所处地理环境及周围环境不同会影响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从而影响水质优劣。
水中化学物质组成成分的迁移又是自然界物质循环不可分割的部分,自身形态及环境,水质的形成过程影响水质的形成过程及其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
这对我们充分了解各类水域特点,制定鱼类增养殖措施、水环境保护、控制和合理利用鱼类资源密切相关。
人与养殖水域关系。
当今世界人们生产生活对养殖水域影响越来越大。
人为因素已成为水质好坏一个重要因子。
第二节增、养殖水域的水环境特征一、河流(River)(一)水系和流域1、河流的形成河流:陆地上经常有水流动的泄水凹槽。
河道:陆地上接纳、汇集和输送水流的路径和通道。
河槽(河床):容纳河水流动的低洼部分。
河谷:河床往上延伸的泥水部分洼地。
河流形成:水流本身的重力作用,不断切割和冲刷河床,加上沿途旁向侵蚀,使河床渐渐扩大,使最初的小沟变成小溪,再由小溪发展成小河,直到汪洋的大江大河。
水产养殖地理知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养殖环境、养殖技术、以及不同地区的养殖特点等。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
1.养殖环境:水产养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条件。
这些因素包括水
质、水温、光照、土壤性质等。
例如,海水养殖通常要求盐度适中、水质
清澈,而淡水养殖则可能更注重水源的清洁度和充足性。
2.养殖技术:包括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流水养殖等多种方式。
每种方式都
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
例如,池塘养殖适合大规模生产,但可能
对水质的控制要求较高;而网箱养殖则相对灵活,但对水域环境的选择较
为严格。
3.地区特点: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资源等条件都会影响水产养殖的方式
和品种选择。
例如,沿海地区可能更适合海水养殖,而内陆地区则可能更
适合淡水养殖。
此外,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也会影响养殖成本和效益。
4.生态与环保:水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合理的养殖方式和
管理措施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总之,水产养殖地理知识是一个综合性的领域,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指导水产养殖实践,提高养殖效益,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第一章:●湖水在不同的季节有正温层和逆温层两种,正温层:湖水水温是由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
●当水体的水温呈正温层分布时,水温由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当湖水温度>4℃,水温由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逆温层分布:湖水温度<4℃,水温由表层向底层逐渐升高;●对于较深的水体会生成温跃层,温跃层的形成会阻碍水体的垂直运动,从而阻碍水体物质和气体的交换。
表层与下层之间氧气、营养盐类的交换受到阻碍,光合作用及有机物的分解都受到影响,最终影响水体的生产力。
通常水深不到5米,或风浪作用强烈的水体一般不会形成温跃层,水体的生产力较高。
●在白天和夜间两个时间段,湖水的密度环流流向是不同的,白天岸周水向上,湖心水向下,夜间则相反。
密度流又不同于漂流,漂流是由大风引起的。
密度流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
●湖泊与河流水体运动的成因是不同的,湖水的运动主要是由风力及温度变化引起的;而河水的运动主要是重力梯度所●某湖泊湖水的密度环流流向如左图,请判断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白天还夜间(白天)●大致分为内力湖与外力湖,哪些是外力,哪些是内力湖内力湖—由于地壳运动diastrophism形成的湖泊构造湖—由于地壳(crust of earth)的构造运动(褶皱、断裂)而成.火山口湖—火山喷发后的火山口蓄水形成,多为圆形,深而陡峭,堰塞湖—熔岩流、地震、山崩阻塞河谷而成外力湖--由于地球表面及外部因素,如水流、风力等形成的湖泊牛轭湖Oxbow lake—河流改道,旧河曲形成,深度较小,沿河流分布,图示;溶岩湖—地下水溶蚀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形成,多分布于云贵高原;风成湖—风蚀洼地而成,小而浅,位置随水源变化而移动,也称游移湖,多在沙漠地区,如新疆、内蒙古等地;泻湖—泥沙沉积将海湾与海洋隔离而成,如太湖,湖中有大量海水陆封鱼类;陨石湖—陨石撞击地面形成,冰川湖等。
●内陆湖泊涉及理化因子有很多,但湖泊之间差异较大的水化学因子是盐度,含盐量的差异:低的不足0.01‰,咸水湖的含盐量可超过海水,有的甚至形成干盐湖;青海湖-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我国淡水水体的盐度大多数在0.01-0. 5‰;范围之中,河口区水域的盐度高于中下游干流水域,大多数淡水生物的渗透压调节能力较弱,对盐度适应上限一般在5-8‰之间。
●●纬度不同鱼产力也有所不同,了解高纬度怎样影响鱼产力的关键是光照强度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限制光合作用的速度,水温低等。
●沉水植物:其分布取决于水深、透明度、风浪作用等,一般它与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成负相关;●初建成的水库通常凶猛性鱼类较少。
初期鱼类种数较少,鱼类种群结构简单,高龄鱼少,凶猛性鱼类相对较少。
●要了解洄游类型,一些常见性鱼类哪些的是降海、降河、溯河、洄游型鱼类??:什么是溯河:由海入江河,降海是由江河入海,比如:鲥鱼、刀鲚—海里育肥,溯河产卵,这种洄游称为溯河洄游。
●河鳗—淡水中育肥,降海产卵,降海洄游。
是非题●中华绒螯蟹—至河口区降河产卵,不进入海,属:降河洄游●内陆半洄游型鱼类:●青鱼、草鱼、鲢、鳙、鲟(中华鲟)等,一般均为溯河产卵,即从某一水域逆流而上至某一淡水水域产卵,但并不做长距离迁移;●沿岸定居型种类:●定居型沿岸种类:鳊、鲂、鳢、鳜、鲶、花鱼骨、黄颡鱼●定居型敞水种类:鲌、鳡、银鱼、狗鱼●定居型底栖种类:鲤、鲫、鲴、黄鳝、鲶等●动物食性—以水生动物为主要食物,也称肉食性●凶猛性鱼类:Predator●以大型鱼类鱼类为食,如鳡、狗鱼等●以小型鱼类、虾类为食:如鳜、乌鳢、鲌、鲶、大银鱼等。
●掌握受精卵的性质,有4种●鱼类通常所产卵有:●粘性卵—具有次级卵膜,吸水后产生粘性,鲤、鲫、团头鲂等,需产卵基质;●沉性卵Demersal egg—比重大于水,如黄颡鱼、大麻哈鱼、虹鳟、大银鱼等,要求良好的底质条件●漂浮性卵—完全漂浮,鱼卵具大油球,鲚(刀鱼)、乌鳢等;●半浮性卵,鱼卵具小油球—鲥鱼、河鳗等;●产卵方式很多:主要有5种●草上产卵—粘性卵●水层产卵—浮性卵、半浮性卵●石砾产卵—粘性卵:圆吻鲴,细鳞鲴、稚罗鱼等;沉性卵—大麻哈鱼等;●贝内产卵---鰟鮍、鮈类,卵产在贝类的外套腔内●筑巢产卵--出于保护受精卵和仔鱼的需要:●掌握洄游的定义;洄游--鱼类成群地由一个栖息水域或水体向另一个栖息水域作有规律的迁移;●了解造成鱼类回游的原因(目的):●索饵(育肥);生殖;越冬三个因素;●食物链、食物网又称为“营养链”。
指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一个生态系统中常存在着许多条食物链,由这些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成的复杂营养关系被称为食物网。
●第二章:●掌握区域性种群定义: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绝而形成的种群被称为区域性种群。
区域性种群有独特的分布区与其他种群相区别,例如,长江中的刀鲚与太湖中的湖鲚,长江水系的四大家鱼与黑龙江、珠江水系的四大家鱼等,均为区域性种群。
●掌握生物学种群定义:由于生物学方面的隔离而形成的种群被称为生物学种群。
不同的生物学种群分布于同一水体中,但由于分布于不同的小生境(Biological niche), 或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节律而造成了隔离。
●种群的分化的意义,分化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其主要意义有4点:●可利用条件不同的生活小区,扩大同一种生物的分布区;●因生活水域不同,取食器官构造的分化,扩大了食谱,保障了食物的来源;●可分批利用产卵场所和索饵场所;●可形成了生物多样性;(来增强抗逆能力)●掌握产卵群体的定义:种群内达到性成熟、具有繁殖能力并参加繁殖活动的个体的总和●什么是剩余群体、补充群体●剩余群体:产卵群体中进行重复产卵的个体的总和;●补充群体:产卵群体中首次达到性成熟并参加繁殖活动个体的总和;●了解:种群的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占整个种群数量的比例。
●鱼类种群数量的短期波动是由于世代丰歉引起的。
●剩余群体、补充群体的定义?以这两类群体为主体的繁殖群体,其种群数量的波动与恢复。
● 1 以补充群体为主来参与繁殖的鱼类,产卵群体年龄单一,但亲体数量大、相对怀卵量也较大,因此鱼苗发生量也较大。
鱼类的苗、种阶段死亡率最高,对环境十分敏感。
而气象、水文、水质量等环境因素每年都会在一定的幅度中变化,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这类繁殖群体的后代数量也随着每年环境因素的变动而产生相应的波动。
但只要某一世代环境好了,这类群体的资源量就会突然爆发。
所以表现为容易波动,也易恢复。
2 而以剩余群体为主体的鱼类其产卵群体的年龄组成复杂,有多个年龄组共同组成。
每年的补充群体仅是整个繁殖群体中一个相对较小的组成部分。
因此,某一世代资源遭破坏,种群数量可能会向下波动,但不会表现得很剧烈,因为该繁殖群体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
但若连续个世代的群体数量持续下降就很难恢复,即便某一世代条件十分理想,也仅表现在在这一年龄的性成熟个体会多一些,但无法根本改变整个繁殖群体数量不足的问题。
要连续多个世代丰产才会根本改善资源状况,因此以剩余群体为主体的繁殖群体,它种群数量表现为不急剧波动,但资源持续下降后不是1-2个世代丰产所能恢复的。
●鱼类的3种存活曲线一般了解●凹角型曲线(多数鱼类),早期有极高的死亡率,后期死亡率低、且较平稳;●对角型曲线(极少数鱼类)终生处于敌害生物的压制之下,死亡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比较稳定●凸角型曲线(人类)早期死亡率低,达生理最大年龄时,短期内集中死亡●鱼类体长与体重的相关方程很常用,为W i=aL i b;了解a、b两个值的求算,尤其是大多数鱼类被视为匀速生长的,在这种情况下,b值可用3.0常数来表达。
●第三章:●理解岸线曲折度与鱼产力的关系:岸线曲折度增大,水体与陆地的相对接触面积增大,水体的外源性营养物质来源丰富。
●曲折度大,形成水体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湾、叉),对于鱼类的栖息、繁殖和避敌有利。
●理解岸线曲折度与鱼力的关系,至少知道,岸线曲折度越大,鱼产力越高。
水体的鱼产力与水体岸线曲折度之间呈___正相关_____关系,与纬度成__负相关____关系。
●淡水无脊椎动物对盐度忍受的上限为5-8‰●名词P/B系数是指某段时间内(如一年)某种生物的生产量与该段时间内这种生物的平均生物量的比值,值越大●表明饵料生物生产速率高。
饵料生物的生产能力都可用P/B系数来表达。
●●黑瓶中结果分析1.黑瓶中的溶氧B DO>初始溶氧C DO;即B DO>C DO时,这种情况不会出现。
除非黑瓶漏光。
.2。
若黑瓶中的溶氧B DO<初始溶氧C DO;即B DO<C DO时,其绝对值越大表示本层水中生物呼吸作用及有机物耗O2越多。
(但黑瓶情况不能说明水体的生产力高低,因为有可能瓶中自养生物很多,但处于黑暗环境,不能产氧,也有可能水体中自养生物没有或者很少,这要看白瓶情况)3.当白瓶中的溶氧W DO≥初始溶氧C DO,即W DO≥C DO时,说明有自养生物,并且产氧量能满足本层水体生物及有机物耗氧所需。
说明有生产力,绝对值大少就是生产力的大小。
.4。
当白瓶中的溶氧W DO<初始溶氧C DO时,即W DO<C DO时,有两种情况:A--当白瓶中的溶氧W DO<初始溶氧C DO,而且又有白瓶W DO>黑瓶B DO时,则说明有自养生物但产生O2不能满足生物需要及有机物耗氧,所以白瓶高于黑瓶溶氧。
B--当白瓶中的溶氧W DO<初始溶氧C DO,而且又有白瓶W DO= 黑瓶B DO时,则说明水体无自养生物,两个瓶都只有耗氧,同步耗氧越过初始溶氧;因此:1-----当白瓶中的溶氧W DO≥初始溶氧C DO时,水体具生产力,绝对值越大生(渔)产力越高。
2-----当白瓶中的溶氧W DO<初始溶氧C DO,而且又有白瓶W DO>黑瓶B DO时,水体生(渔)产力低下。
3-----当白瓶中的溶氧W DO<初始溶氧C DO,而且又有白瓶W DO= 黑瓶B DO时,水体没有生(渔)产力(比如重度污染区) 第四章:理解:放养鱼种的质量主要取决于____遗传性状_、_健壮程度_和__生态健全性_三个方面鱼种的遗传性状⏹1.近亲繁殖;Explain⏹2.品系混杂;Explain鱼种的健壮程度伤病情况和肥满度鱼种的生态适应性⏹天然鱼种>池塘鱼种,在库湾、湖汊及网箱(开阔水体)中培育的鱼种具有较好的生态健全性。
⏹为了取得较好的放养效果:池塘培育鱼种—过渡暂养—最后放养。
鱼种的投放地点的4个不宜⏹不宜在输水涵洞、溢洪道、泵站投放,避免水流裹挟造成损失。
⏹不宜在下风沿岸、浅滩处投放,以免鱼种被风流拍打上岸,造成损失。
⏹不宜集中于一个库湾、湖汊投放,免遭凶猛鱼类的围歼。
⏹不宜在上游或水浅的库湾投放,避免因水位突然下降,导致放养鱼种干涸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