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的民间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安徽六安的民间故事
安徽六安,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地方,她用富饶的土地和丰厚的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六安人。
那你知道安徽六安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安徽六安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安徽六安的民间故事篇【1】六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已发掘的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进行过广泛的活动,而“六安”作为地名,则始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
楚汉战争时,项羽封六县人英布为九江王,设都于六(遗址在今六安市北6公里西古城)。
后来英布叛楚归汉,帮助刘邦击败项羽,被刘邦改封为淮南王,仍都六。
公元前196年,英布举兵反汉,战败被杀后,刘邦将其子刘长封为淮南王,迁都寿春。
公元前174年,汉文帝认为刘长企图谋反,将其流放,又于公元前164年将淮南故地一分为三,封刘长三子刘安、刘勃、刘赐分别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
(今寿县和六安北属淮南国;今金寨、金安区、裕安区、霍山、霍邱属衡山国;今舒城县属庐江国)。
公元前121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案发,二王自杀,汉武帝取衡山内六县、安风、安丰等县首字,区别衡山国为六安国,封刘庆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
“六安”之名,由此得名,历代沿用。
安徽六安的民间故事篇【2】皖西大裂谷原名避王岩。
源于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在六安地区流动作战的史实和民间传说。
相传号称八大王的张献忠,为躲避清军围堵,发现了这一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于是率领残部,藏兵于此。
大裂谷曾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的的藏兵之地,当年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捕,特别选择了这样的险峻之处。
著名的险处三道闸,远胜中国五大雄关,必须循着人工开凿,手脚并用才能攀援而上;能容千军万马的避王岩,其中最大的名为“石窟王宫”,为张献忠的避难之所,岩面上还遗留着几百年前屯兵抗敌的凿痕;当年有“八大王”之称的张献忠下令开凿的大王井,据说是起义军埋藏黄金宝藏的藏宝阁仍静静地留在那里;而雄起岩,更是当年点将誓师的地方,并凿石立旗,印记至今仍清晰可辨。
你脚踏的石头,说不定就是那号称“八大王”的张献忠曾经踩过的地方,印记未变,而时光转眼数百年已过。
这里的岩石像是一座大山被神斧劈开,两厢峭壁撑天对峙,中间是一条长约2公里的蜿蜒石阶,峭壁下有天然的石崖回廊,隔涧相对,洞内两旁野花葱郁,香草点缀其中,青苔染壁、大藤悬挂、清溪跌宕,时有几时鸟啼,形成清幽、恬淡、深邃的氛围,令人置身其境、神思遐想久久不愿离去。
安徽的民间故事篇【3】旧时,合肥东门外坝上街东首沿淝河向北有条汊河,在汊河口上有一桥,名曰:“凤凰桥”。
最早时,这里是一处河滩,滩岸绿树红花相拥,蜂喧鸟鸣相和,景色十分美丽。
在一个七夕的晚上,河滩附近一个乡村的姐妹们聚会一起,纷纷
结七彩线穿七彩针,希望能成为“巧手”、“巧姐”、“巧媳妇”,以得到天神赏赐。
就在众姐妹忙得不亦乐乎时,一个手儿最灵巧的姑娘忽见夜空天门大开,银河初渡,牛郎与织女相会了。
姑娘喜不自禁地叫了起来:“快看呀!快看呀!牛郎织女会面啦!”为了不失姑娘的文雅,该姑娘不时用手在嘴上遮遮捂捂。
孰知此动作让天神看见,误认为巧姑娘想要在嘴上长出胡须,便慨而赐之。
自此,这巧姑娘嘴上就长出了许多浓密的胡子来了。
一个姑娘家,嘴上长出这许多浓密的胡子,男不男女不女的,如何见人?巧姑娘终日躲在闺房,大门不出,忧愁不止,苦不堪言。
又是一个银月当空之夜,巧姑娘越想越觉得滋味难受,日子难熬,便一个人悄悄来到淝河边,对着苍天和银月叹道:“天神啊,您的赏赐没给我带来丝毫幸福和快乐,反害得我好苦啊!您若有灵,就让我插上翅膀,飞到南天,脱离这无边的苦海吧。
”语罢,扑嗵一声跳入河中。
却说那天神在南天之上还真的听到巧姑娘的哭诉,深感愧疚。
然而,巧姑娘已投河而去,该怎么办呢?天神略思片刻,拿出一尾锦羽向巧姑娘投河的地方丢去,只见瞬间河水泛波,忽地从河中飞出一只五彩金凤凰
自那以后,这里得天神所赐祥瑞之气,每日清晨,旭日东升,彩霞辉映大地,吉祥之气萦绕,总有数只凤凰于其间飞来舞去,好一派仙乐景象。
后来人们为仰慕巧姑娘,并思得惠凤凰之灵气,便在这里架设一座大青石桥,名曰“凤凰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