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河南地理二轮复习备考指导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5.19 MB
- 文档页数:133
专题一地图、地球考点1 地图基础知识考点剖析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比例尺的应用、地形剖面图的绘制、等值线图的判读是本考点的重点和热点内容。
利用各种整体或局部地图分析所表述地理事物的内涵、揭示地理规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将是未来高考命题的方向。
题例精析【例1】读某地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1-1-1,若考虑下面状况,图中a点1月均温可能为…………………………………………………………………………………………()图1-1-1A.0℃B.-5℃C.2℃D.-6℃解析:该题考查的是等温线图中根据已知的等值距推断a处的温度值。
从图中可知在两条等温线之间出现了局部的闭合等温线,一般这种情况说明该闭合等温线与其相邻等温线间的等温距有可能相同,也可能为0。
首先根据闭合等温线南北两侧的气温值及等温距为5°的规律,可推断出闭合等温线的气温值为0℃、-5℃、-10℃,但-10℃与0℃之间差值为10℃,故可排除。
然后联系题干及图示信息,冰岛1月均温低于海洋,从而得出冰岛上的等温线值只能是-5℃,而所求a点在等温线之内,其温度只可能为-6℃,故选D。
答案:D【例2】图1-1-2中等高线的等高距为1000米,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简要叙述图示区域地形的突出特征。
(2)简要说明形成该区域地形特征的内外力作用。
(3)简述M河的水文特征。
(4)在开发利用M河时,应如何协调开发与环境的关系?(5)图示区域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等高线进行区域定位及对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应根据经纬度和等高线分布特征、数字特征准确判定该区域位于我国横断山区。
横断山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受板块挤压不断隆起上升,同时它又位于季风区,流水不断侵蚀下切,形成山河相间、山高谷深的地形,所发育的河流具有水量丰沛,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的特征。
在开发水能资源、生物资源时应注意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处理好开发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1讲人口、城市与交通[考纲原文]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2.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网络构建]题点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母题导入(2013·浙江文综)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
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2)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1)D(2)C解析第(1)题,本题结论主要通过判读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线得出。
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小于出生率,A项错误;在各时间段中,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大,B项错误;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C项错误;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以下上升至以上,D项正确。
第(2)题,通过对2010年的三率对比可知,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最高的①是非洲,次高的②为亚洲,最低的④为欧洲,次低的③为北美洲。
核心规律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特征利弊原始型(高高低模式)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出生率高,能满足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死亡率高,有时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经济发展传统型(高低高模式) 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裕,促进经济发展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贫困加剧等,进而引发各种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现代型(低低低模式)少年儿童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压力减小,就业机会较多,利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和兵源短缺,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口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特别提示]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与应用人口金字塔图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可直观地表示某一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进而可分析该地区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9人口的变化考纲原文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考向分析该部分内容在高考中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人口增长模式及人口政策、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人口迁移等仍是今后高考考查的重点。
2015年高考很可能会以人口坐标图、人口金字塔图、各种人口数据统计表等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运用相关原理和规律分析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能力;也可能会结合某国家有关的经济布局变化或者人口政策来考查人口迁移及其影响等。
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对图表数据的分析、归纳能力,要了解典型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影响,要关注我国及世界发达国家现阶段的人口状况等。
考查点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考向一人口增长(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读下图,完成1~2题。
1.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点的是()A.①B.②C.③D.④2.该国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1950~1970年D.1970~1990年答案 1.A 2.C解析第1题,根据图1提供的不同年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可分别计算出191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9300万,193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1.25亿,195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1.4亿,197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2亿,199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2.5亿,201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3.08亿。
该国人口在持续增加,与图①曲线的特征相吻合。
故选A。
第2题,结合上题,该国不同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可以分别计算出来。
1910~193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3100万;1930~195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2000万;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6000万;1970~199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5000万。
第3讲区域可持续发展[考纲原文] 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3.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5.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6.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网络构建]题点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模式母题导入(2013·海南地理)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丁(2)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B.水分C.坡度D.温度(3)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答案(1)D(2)B(3)C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土壤盐渍化的分布。
图例中显示有冰川,该地河流主要为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有时令河,会发生断流现象;结合该地纬度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较高,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
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第(2)题,根据图示:丙地区附近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地形较为平坦;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光照强烈。
所以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第(3)题,本题考查流域综合开发。
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流量小,河流流向为从甲流向丁。
如果在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导致下游丙、丁地区出现荒漠化。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核心规律1.我国主要区域生态问题及防治措施区域生态问题成因措施东北地区(湿地保护) ①黑土开垦后,引起土壤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②沼泽地的开垦导致湿地萎缩;③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严重破坏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①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②植树造林,土壤培肥;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④木材的综合利用;⑤建设自然保护区华北地区(中低产田治理) 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是中低产田集中地区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②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①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模式;②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南方丘陵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山区(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
第1讲区域特征分析、差异比较与地理信息技术[考纲原文]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数字地球的含义。
[网络构建]题点1区域定位的一般方法母题导入(2013·海南地理)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
读图,完成(1)~(3)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A.地热能B.风能C.水能D.太阳能(3)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A.冰川与岩浆相映B.极昼C.成群的企鹅D.台风答案(1)D(2)A(3)A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板块运动学说、区域定位。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排列判断:图中的纬度为北纬,经度为东经。
所以图示半岛位于北太平洋,具体为勘察加半岛。
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该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属于消亡边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第(2)题,该岛位于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地热能资源丰富。
解答本题需要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图中多火山,地热资源丰富。
可以联系冰岛的电能主要来自于地热能解答本题。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第(3)题,该地纬度较高,受台风的影响较小;企鹅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周围;该半岛纬度低于极圈纬度,所以该地7月昼长夜短,但是不会出现极昼现象。
7月份为北半球夏季,陆地气温高,但是该地山脉高度可以达到4 750米,随高度升高气温降低,尽管是夏季山顶气温仍然低于0℃,所以可能出现冰川与岩浆相映。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核心规律地理区域定位的常用方法(1)地理坐标定位法(确定经纬度):一般的区域图中往往显示出了经纬度信息,可直接由此进行定位。
(2)海陆位置定位法:依据区域地理事物的分布与海陆分布的关系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2015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二、具体措施1、重视基础知识,强化主干知识,重整合提升紧紧围绕考纲要求,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个知识点,又要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既不能有知识盲点,也不能漫天撒网,应以干代支,重在贯通。
自然地理,应讲透原理和规律,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应该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及商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
对于区域地理,应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区域地理的综合复习,一般包括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
通过对8要素的分析,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使学生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
所以区域定位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记忆一些重要的经线,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一些典型地理事物的轮廓,一些关键性的符号和注记等能帮助学生区域定位的信息。
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跨区域比较,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学区域差异的认识,有助于开阔思路,提高能力。
2、抓知识结构,查漏补缺,重内在联系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专题,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重在运用,力求各个击破。
2015届高三地理(全国卷地区)二轮复习限时集训专题限时集训(一)[专题一地球运动规律] (2)专题限时集训(二)[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 (6)专题限时集训(三)[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 (12)专题限时集训(四)[专题四地质作用、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 (17)专题限时集训(五)[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3)专题限时集训(六)[专题六人口与城市] (34)专题限时集训(七)[专题七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 (40)专题限时集训(八)[专题八人文地理事象区位分析] (45)专题限时集训(九)[专题九区域分析与地理信息技术] (55)专题限时集训(十)[专题十区域地理] (60)专题限时集训(十一)[专题十一环境、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65)专题限时集训(十二)[专题十二等值线的判读与应用] (70)专题限时集训(十三)[专题十三地理图表分析] (76)专题限时集训(十四)[专题十四地理事象的季节变化] (81)专题限时集训(十五)[专题十五地理信息的提取和应用] (87)阶段限时集训(十六)[地理学科技能] (91)专题限时集训(一)[专题一地球运动规律](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图Z1-1是美国宇航局2012年7月4日拍摄到的太阳活动剧烈爆发时的图像,大量速度达800千米/秒的带电粒子被喷射到太空中。
读图回答1~2题。
图Z1-11.图示太阳活动发生的太阳大气层是()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大气层之外2.图示太阳活动()A.没有活动周期,但可能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B.地球是太阳系中最先受其影响的行星C.爆发后8分钟左右引起两极极光产生D.高峰年极端天气现象的频率增加图Z1-2为某日地球半球示意图,a为晨线。
读图回答3~5 题。
图Z1-23.此日,我国的节气是()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4.此时,下列即将日出的城市是()A.兰州B.北京C.上海D.广州5.图中表示地球绕日公转方向箭头是()A.①B.②C.③D.④6.2013年6月20日10时04分至10时55分(北京时间),“神州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一、知能类试题规范答题规范要求1准确运用术语,防止答题口语化地理学科的专业术语较多而且复杂,如在描述地形时,能否将“地形平坦、地势崎岖、山高谷深、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等结合具体区域地形特点运用到描述该区域地形特点之中,是获取高分的前提。
很多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由于术语积累较少且忽视术语运用及训练,导致在答题过程中地理专业术语运用不恰当或错用专业术语答题导致失分。
典例试做(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木家具广受人们喜爱。
目前,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口。
越南是红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
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
凭祥(位置见上图)是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近年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开始在凭祥集聚。
(1)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
(2)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
规范审题自我对照阅卷细则(1)接近原料产地(3分)(或者地处边境,接近原料产地;接近红木产地都可以得3分。
如果仅答地处边境,边境贸易发达可得2分;如果仅答地处边境,没有回答出接近原料产地,可得1分;其他情况不得分);市场需求旺盛(2分)(或者回答我国市场需求旺盛;市场需求量大;市场广阔都可以得2分。
答案中没有市场两字的不得分);交通便捷(3分)(或者回答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捷也可得3分;如果仅答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可得1分;其他情况不得分);基础设施较完善(2分)(或者回答作为边境地区的较大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凭祥为区域发展中心,基础设施较完善都可得2分。
如果仅答凭祥为区域发展中心,为边境地区的较大城市仅得1分;其他情况不得分)。
(2)接近家具厂,节省运输费用(2分)(或者回答接近客户,节省运输费用;各家具厂家集聚,可减少运输费用都可以得2分。
如果仅回答节约运输费用也可以得2分;但仅仅回答各工业相互集聚,没有回答出节约运输费用则只可得1分;其他情况不得分);利于企业间人员与信息的交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2分)(如果回答社会协作性强;加强工业联系,获得工业集聚效益;加强联系,便于企业协作都可得2分;如果只回答出利于人员和信息交流只得1分;其他情况不得分);共享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2分)(如果回答各企业通过基础设施加强联系,降低成本也可以得2分;仅答共享基础设施或者节约生产成本仅可得1分;其他情况不得分)。
2015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方法地理复习基本按着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侧重于梳理和巩固基础知识的第一轮复习,因为知识点较多,相关的知识点又分散,所以第一轮复习只能是逐章、全面、系统地复习《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基本内容,并辅以相关地理单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第二阶段是侧重于抓住重点、突出主干、形成网络、培养能力的第二轮复习。
主要目标是:一、巩固第一轮复习成果,加强对知识薄弱环节的突破,并对知识进行重组,形成重点知识点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联系;二、专题的突破,形成对不同问题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
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使知识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高,应遵循“巩固、完善、深化、提高”的原则。
这是适应高考“能力立意,综合为主”的要求。
二轮复习时间短,任务重。
大概只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以专题为主要表现形式,专题复习主要就是通过变换角度,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比归纳,图文转换,纵向递进,横向迁移,重新编织所学知识,调整原有认知结构,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方法。
专题复习不再是一轮复习的简单重复,而是辨析各知识板块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对主干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近年来地理高考由于受题量和考试时间的限制,在考查的知识面上,一是既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覆盖,也不追求章节的高覆盖率,二是主干知识始终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在试卷中的测试率很高。
以下是二轮复习策略指导:一、一定要专研《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只有分析其在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与教材内容上的差别,才能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失。
二、一定要注意对自己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多数学生经过前期数月的紧张复习,身心俱已疲惫,学习热情有所下降。
这时,许多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期盼高考尽快到来,及早结束这种“痛苦的煎熬”;另一方面,随着高考的不断临近,由于惧怕高考失利,又希望高考不要到来,每天都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中,心神不定。
2015届高三地理二轮方法指导经过第一轮系统复习,你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积累,也有了一定的学科技能。
进入第二轮复习,其重点是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适应高考“能力立意,综合为主”的要求。
为此,必须展开有序的地理专题复习,才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才能深入培养自己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
这个阶段是学习质的飞跃的时期。
一、抓要点、构网络。
二轮复习基本以专题复习的形式呈现,可分为知识专题和技能专题两大部分。
知识专题仍以重点知识为核心,在进行复习时要系统梳理知识,强化知识结构,构建起专题的知识网络,见二轮资料。
二、抓图像、重解读。
高考地理具有"无图不成题"的特点,因此必须重视各种图表和图像的解读和运用。
三、抓典例、理思路。
在地理高考备考中,精选典型例题很重要,尤其是对历年的经典高考题要认真分析,总结归纳解题思路,对于常考类型,可进行思维建模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抓训练、细总结。
地理备考中适当的题目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练习时要"定型定时定量",即对重点题型定时高强度的训练,这样才能在规定时间内迅速形成思路并完整作答。
五、抓迁移、提能力。
近些年的高考题往往取材于现实生活,辅助以新背景新材料,如何把新背景跟学过的地理知识联系在一起并迅速提炼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平时的迁移训练必不可少,我们应关注时政,从中抽出跟地理相关的考点,进行命题和研究,培养地理综合应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六、抓审题、严书写。
要想答好地理题,首先做好审题工作,先审图表信息,再审文字材料信息即审题干和问题中的关键词如时间、地点、事件,描述、分析等;最后审分值信息即看分答题。
审清题目后,迅速形成思路并作答,书写做到要点化、序号化、整洁化,这种书写答案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平时的每一次答题入手,形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