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与挪用资金犯罪的法理新辨析
- 格式:pdf
- 大小:156.03 KB
- 文档页数:2
挪用公款案件剖析近年来,挪用公款案件屡屡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挪用公款是指在公职人员或其他管理人员的职务范围内,将公款用于私人目的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公共利益,损害了国家财产,破坏了社会秩序,必须严厉打击。
挪用公款案件通常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案件金额较大。
由于公款数量庞大,一旦挪用,往往涉及巨额财物损失。
其次,案件手段隐蔽。
挪用公款的人往往利用职务之便,通过虚构交易、伪造发票等手段将公款转移到个人账户,掩盖了犯罪事实。
再次,案件多数发生在行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
这些单位的财务管理相对宽松,监管不力,成为挪用公款的温床。
挪用公款案件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挪用公款损害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公款是纳税人的血汗钱,用于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
一旦公款被挪用,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将受到严重动摇,使得社会秩序不稳定。
其次,挪用公款破坏了财政秩序。
挪用公款导致财政资源的浪费和流失,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再次,挪用公款增加了社会不公平现象。
挪用公款的人往往是权力的滥用者,他们将公款转化为私人利益,加剧了贫富差距,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针对挪用公款案件,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防范和打击。
首先,加强监督和审计制度。
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公款使用的监督和审计,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其次,严格追究责任。
对于挪用公款的人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严厉打击犯罪行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正。
再次,加强教育和宣传。
通过加强对公务员和管理人员的廉政教育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抵制挪用公款的能力。
挪用公款案件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廉政建设,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氛围。
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廉洁从政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内监督和组织纪律,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挪用公款案件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严厉打击。
财务人员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更严重地破坏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和公共信用体系。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和理解:一、对财务人员挪用公款的定义和危害1. 财务人员挪用公款是指在从事财务工作中,私自篡改账目、虚报资产负债表、冒用他人名义或伪造凭证等手段,将单位资金转移至个人账户或用于非法经营活动的行为。
2. 财务人员挪用公款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导致公共财政资金的浪费和挪用,使得原本应该用于民生建设、教育医疗、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的资金被个人非法占有;严重破坏了企业的经济秩序,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倒闭;再次,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共信用体系,造成了对社会风气的恶化,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二、对财务人员挪用公款的成因分析3. 财务人员挪用公款的成因主要包括经济利益的诱惑、人性的贪婪、制度的漏洞等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的诱惑是一个主要的成因,一些财务人员由于觊觎高额的利润,利用职务之便,采取非法手段占有公款。
另外,人性的贪婪也是一个重要的成因,财务人员的职责是管理和保护单位的财产,但是有些人由于个人私欲的膨胀,放弃了自己的良知和职业道德,选择了不法行为。
制度的漏洞也是财务人员挪用公款的成因之一,一些单位在财务管理制度上存在着不足和瑕疵,为财务人员挪用公款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对财务人员挪用公款的预防和治理措施4. 预防和治理财务人员挪用公款,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实施。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意识教育,通过加强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引导财务人员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事业观。
加强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对财务管理制度中的漏洞和不足进行改进和补充,建立起严密的财务内控体系和监督机制,防止财务人员滥用权力和压制权责,从制度上杜绝财务人员挪用公款的可能。
挪用公款辩论(原创版)目录1.挪用公款的概念和定义2.挪用公款的类型和原因3.挪用公款的法律规定和处罚4.挪用公款的社会影响和道德责任5.如何预防和打击挪用公款行为正文挪用公款是指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公款挪作他用或者非法占有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公共利益,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挪用公款的相关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挪用公款的概念和定义。
挪用公款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公款挪作他用或者非法占有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公共利益,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挪用公款的类型和原因。
挪用公款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将公款用于个人消费或者挥霍;二是将公款借给他人或者单位;三是将公款用于营利活动;四是将公款用于行贿受贿等非法活动。
而导致挪用公款行为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个人品质问题、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等。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挪用公款的法律规定和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挪用公款犯罪分为三种类型: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非法活动。
对于挪用公款犯罪,我国刑法规定了明确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
再来看一下挪用公款的社会影响和道德责任。
挪用公款行为严重侵犯了公共利益,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同时,挪用公款行为也违反了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给社会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预防和打击挪用公款行为。
预防和打击挪用公款行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加强监督,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三是加强教育,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四是严厉打击,依法惩处挪用公款犯罪行为。
总结起来,挪用公款行为是一种严重侵犯公共利益、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行为。
认定挪用公款罪的五点思考根据《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
在认定挪用公款罪时,存在不少分歧,虽然最高人民法院于1998年5月19日发布了《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疑难问题,笔者拟结合实践提出几点见解。
1.干部身份不能等同于受委派从事公务。
挪用公款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刑法》第九十三条还规定,“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这类准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具有国有资产成分的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中,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国有单位为了行使对参与的国有资产的管理权而派驻的管理人员或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为了加强指导、监督,而委派到没有国家资产投入的非国有单位的人员。
“受委派”与“从事公务”两个要件缺一不可。
有观点认为:分配安排进非国有单位工作的具有干部身份的人员,可视为国家工作人员。
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传统的国家干部身份与《刑法》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混为一谈。
同在非国有单位工作,受委派从事公务与军队转业干部或大学生分配性质不同,不能把人事部门安排就业的行为视为委派从事公务。
后者在单位和其他职工一样,都没有代表国家从事管理性业务,从事的只是劳务或技术性工作,不享受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待遇。
这部分人员可能被本单位任命为管理干部,但因其管理职能的担任不是因国家机关或国有单位委派而产生,其管理的事务只能代表本单位的集体行为,没有代表国家机关或国有单位行使管理性公务的职能,因此,不能视为国家工作人员,不属于挪用公款犯罪的主体,例:某政府局管理机关为保证下属县直集体企业的产品质量,从本系统另一单位相关车间挑选出一名技术熟练的工人甲,至该集体企业担任技术副厂长,甲就应视为国家工作人员。
Legal S ys t em A nd Soci et y 翟圈鲤譬薹i:竺塑墅!f叁垒!圭塾垒浅谈当前挪用公款犯罪的特点\成因以及打击对策朱志刚摘要近年来,挪用公款犯罪出现了新情况、新特点,本文结合本部门查办多起挪用公款的犯罪案件,分析当前挪用公款犯罪的新特点及成因,并对防范、打击挪用公款犯罪的对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挪用公款犯罪特点反贪部门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096.02一、当前挪用公款犯罪的新特点一是犯罪部门集中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国有股份企业。
以往的挪用公款犯罪,多发生在生产经营领域,大部分在企业,新刑法颁布实施后,将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这一主体从挪用公款的罪名中划出,主体仅限定在国家工作人员。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国有企业大范围地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企业与政府的脱钩,真正享有自主经营权,从而使企业的资金不受其支配,这些都减少了挪用公款犯罪在企业的发生。
相应地,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杠杆部门的挪用公款犯罪却呈上升趋势。
在行政机关的一些领导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国家拔付的专项资金或自筹资金,擅自改变用途或直接用于个人炒股或借给亲戚进行营利活动,尤其是在金融领域,个别工作人员采用违规侵占客户资金作个人使用。
二是主体均是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或者负责人,案件发生在从事财务会计、银行职员、证券从业人员、学校领导和国有股份单位部门负责人,这些人所占比重较大,挪用公款犯罪主体的年龄结构以40岁左右为主。
三是犯罪情节错综复杂,往往与贪污贿赂,等案件互相交错。
挪用公款犯罪嫌疑人的目的,大部分都是为获取利益,一般均将挪用的款项进行营利活动。
或者自己经营,或者借给亲威、朋友。
对于不是自己使用的捌;用犯罪使用人往往要给予挪.用人一定的经济利益,挪用人收受这些经济利益,自己或与有关知情人间进行分配,这样就相应地与贪污、贿赂案件交织在一起。
挪用公款罪与挪用资金罪有什么区别
挪用资金罪与挪用公款罪在客观行为
表现和主观方面有相同之处。
但两者的区别在于:
(1)犯罪主体不同。
前者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后者是依法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
对于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或者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或者借贷给他人的行为,应按挪用公款罪论处。
(2)犯罪客体不同。
前者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及财产所有权;后者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以及接受委派的国
家工作人员所在的非国有单位的财务管理
制度和资金所有权。
可见,前者所侵害客体的范围,比后者广。
(3)犯罪的对象不同。
前者的犯罪对象,是公司、企业所有公共财产属性的公款。
它既包括资金、有价证券,也包括特定款物,后者既包括当然的公共财产,也包括拟定的
公共财产以及接受委派的国家工作人员所在的非国有单位的资金。
(4)刑罚不同。
前者比后者刑罚轻。
浅谈挪用公款罪若干问题[摘要]挪用公款是目前贪污贿赂犯罪中的主要类型。
刑法对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已经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两高”制发了相关的司法解释,理论界对挪用公款定罪量刑也有较为深入的探讨,但现实案件具体、复杂、新旧体制观念变革与冲突,挪用公款案件认定存在着许多疑难问题。
文章就挪用公款罪中争议较多的问题作了理论分析与探讨,对完善挪用公款罪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挪用公款罪;问题挪用公款罪是1988年1月2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增设的罪名。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将该罪纳入其中并作了进一步完善。
最高人民法院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司法解释。
经过多年的法律适用,《刑法》及其《司法解释》在打击挪用性质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是,无论是刑法条文还是相关司法解释均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此外,由于现实案件的具体性和复杂性以及新旧体制转型时期观念的变革与冲突,挪用公款案件的认定仍存在着许多疑难问题。
对挪用公款罪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加强对贪污贿赂犯罪的打击力度,有效地遏制这类犯罪活动。
一、挪用公款罪的客体的问题(一)客体问题的争论199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刑法学界对于增设的挪用公款罪侵犯何种客体问题展开过争论。
刑法学界的争论集中在以下四种观点:1.挪用公款罪侵犯客体是公款的所有权,应将其归入侵犯财产罪之中;2.挪用公款罪侵犯客体是国家的财经管理制度,应划归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之中;3.挪用公款罪侵犯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也侵犯了公共财物的所有权;4.挪用公款罪侵犯客体是国家公职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
总的来看,第三种观点把“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和公共财产的所有权”作为挪用公款罪客体较为适当。
侵犯公共财物所有权是引起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不廉洁的原因,因此公共财物的所有权是挪用公款罪主要客体,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则是次要客体。
查处挪用公款(资金)犯罪,不宜过份强调赃款去向用途发布日期:2008-06-30 文章来源:互联网办案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对于一些案件,过份强调赃款赃物的去向和用途,在查不清赃款赃物的去向和用途时,一概按“疑罪从无”处理,对行为人都未以犯罪论处。
特别是在查处挪用的资金(公款)案件时,此类情况较为突出。
就是行为人所挪用的资金(公款)的用途、去向。
笔者认为,对于类似案件这样处理有所不当,在查处挪用公款(资金)犯罪时不宜过份强调赃款的用途和去向。
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第一款、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所规定的挪用资金罪和挪用公款罪,对挪用资金或挪用公款有三种情形应当界定是犯罪行为:一是挪用本单位资金(公款)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二是挪用本单位资金(公款)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三是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进行非法活动的。
对于挪用资金(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将挪用的资金(公款)用于非法活动、营利活动以外的其他用途时,这种情形是否必须查清款项的具体用途、去向值得研究。
从该条文的立法本意来看,这种形式的挪用资金或公款,并没有用途、去向的条件限制,只有数额和时间两个条件的限制。
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数额必须达到较大、时间必须是超过三个月仍未还。
只要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有挪用资金(公款)的事实,既使查不清用途和去向,也应以犯罪论处。
行为人挪用资金(公款)的目的不外乎是挪作自用或挪给他用。
但不论是哪种情形,其本质都是相同的。
挪了就是在于用,不管是自用或他用,总的是挪用。
而挪用资金(公款)中的三种具体用途应该是犯罪的客观要件而非主观要件。
虽然具体的用途是挪用资金(公款)罪中的客观要件,但不能就此认为对于挪用款项去向不明的行为一概不能定罪。
即使查不清具体用途的,只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实施挪了用行为,也应以挪用资金(公款)定罪处罚。
挪用公款罪案例分析挪用公款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便利,将属于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人民团体的资金挪用或者侵吞为个人所有的行为。
这是一种严重侵犯国家财产利益的犯罪行为,也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挪用公款罪。
某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张某,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将部分公款挪用至个人账户用于赌博。
在一次巡查中,财务人员发现了账目的异常,经过调查发现了张某的行为。
张某被依法逮捕,并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
首先,我们来分析张某的行为构成了挪用公款罪的要件。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条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根据案例中的描述,张某将公款挪用至个人账户,数额较大且用于赌博,符合构成挪用公款罪的要件。
其次,我们来分析张某的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作为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张某的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国家财产利益,也损害了公众的利益和信任。
挪用公款不仅会导致国家财政损失,也会引起社会不公平现象,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最后,我们来分析案件的处理结果。
张某作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挪用公款,其行为已经构成犯罪。
法律对于挪用公款的行为给予了严惩,这也体现了国家对于维护国家财产利益的决心和态度。
同时,也提醒了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不要触犯法律底线,严格遵守职业操守,依法行事。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罪是一种严重侵犯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平的犯罪行为,对于此类行为,法律应当给予严惩,以维护国家财产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希望通过此案例的分析,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于挪用公款犯罪的关注,共同维护国家财产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XXXX年挪用公款罪问题思考建议(可编辑) 挪用公款罪问题思考建议自**年月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首次规定挪用公款罪以来司法界和学术界就如何正确理解、适用挪用公款罪一直存在着较多的争论为此两高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挪用公款罪的法律适用问题也作了大量的司法和立法解释但由于两高及全国人大常委会之间对挪用公款罪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每一司法或立法解释的出台不但未能使司法界和学术界的认识统一相反都引起更广泛的争论。
笔者作为在检察机关从事反贪污贿赂工作的人员也深感由于理论上的模糊给我们具体查办挪用公款案件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平时办案时的一些理解就目前争论比较激烈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挪用公款认定处罚一、挪用公款犯罪的沿革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
在我国刑法史上对挪用公款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所构成的是什么罪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全面了解这一发展演变的进程对于正确理解和掌握挪用公款罪是十分必要的。
民主革命时期把挪用公款视为贪污犯罪的规定。
解放以后至**年代末期,基本上仍沿续了民主革命时期红色政权的司法惯例,将挪用公款行为以贪污论罪。
但在这期间国家政策也出现过反复。
如:把长期借用或挪用公款视为违反财政制度行为应当令其检查不视为犯罪。
**年代末全国人大开始起草新的刑法草案(刑法)其中增设挪用特定款物罪。
但未规定一般的挪用公款犯罪。
**年月日“两高”下发了《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重申了“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或者进行非法活动以贪污论处。
”**年月日“两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发布了《关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或者进行非法活动以贪污论处的问题的修改补充意见》对以挪用公款犯罪的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比较详尽的补充并规定了挪用公款案件的追诉限制。
挪用公款案例的警示意义与学习借鉴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也破坏了公信力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这种行为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警惕。
本文将探讨挪用公款案例的警示意义,并提出一些学习借鉴的建议。
首先,挪用公款案例提醒我们,权力必须受到有效监督和约束。
挪用公款往往涉及到有权力的人员,他们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公款,违反了公职人员应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行使的监督,提高公职人员的责任感和廉洁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挪用公款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其次,挪用公款案例告诉我们,法律必须严明公正,对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严惩。
挪用公款是一种犯罪行为,必须依法追究责任。
法律应该不分贵贱、不论地位,对挪用公款等违法行为进行一视同仁的处理。
同时,要加强司法和执法机关的力量,提高办案效率,确保司法的公正和严肃。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震慑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此外,挪用公款案例还可以给我们以借鉴,促使我们加强对公款使用的管理和监控。
挪用公款往往是因为公款管理不善或监控不到位造成的。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加强对公款的使用和流向的监督,严格落实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规范,确保公款的安全和合理运用。
同时,也要提高公民的财务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观念,减少对公款的依赖和滥用。
最后,挪用公款案例提醒我们,教育和宣传的力量不可忽视。
我们应该加强对挪用公款等违法行为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和展览等形式,让公众了解挪用公款的危害性和违法性,形成广泛的抵制和惩罚挪用公款的舆论氛围。
同时,也要提高公民的监督能力,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对公款使用的监督中来,共同守护社会财富的安全与公正。
结语挪用公款案例的警示意义深远,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教训。
通过深入分析案例,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由一则案例出发论挪用资金罪的认定邓增添付红雷案例:被告人孙某系某服装厂业务员,2005年,孙某受厂方委托向一代理商收取货款,该代理商付给孙某服装款4万元,孙某私自将此款用于个人做生意。
后来,厂方向孙某追要货款,孙某于2006年12月还给厂方1.6万元,后因生意亏本,余下2.4元至今未还。
分歧:法院审理此案后,存在两种分歧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孙某的行为构成了职务侵占罪。
理由如下:首先,孙某利用便利,将厂里的款项加以扣留,且数额较大,客观上实施了职务侵占罪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271条规定,职务侵占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所谓利用职务的便利,是指行为人利用其在本单位担任的职务所形成的主管、管理或者经手本单位财物的方便条件。
侵占的方式有收款不入帐,将自己管理的财物加以扣留,用欺骗的方法占有自己管理的财物等等。
其次,孙某符合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要件。
根据刑法第271条规定,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
第三,孙某具有非法占有公司财物的故意。
因此,孙某的行为构成了职务侵占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孙某的行为构成挪用资金罪,并认为第一种意见之所以错误,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把握职务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看似相同实则有别的特征,对本案被告人的犯罪构成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的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归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从以上定义可见,两罪的主体要件相同,客观方面也有相似之处,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一、行为不同。
职务侵占罪是将单位财物据为已有,因而侵犯了单位财物的所有权;挪用资金罪只是暂时占有、使用本单位资金,因而只是侵犯了单位资金的占有权和使用权。
挪用公款的原因与心理分析挪用公款是指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中,负责管理公共财产和资金的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组织规定,将公款用于个人非法占有或其他违法犯罪活动。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信誉。
挪用公款的原因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和心理分析:一、贪欲与物质诱惑当一些管理者拥有较大权力,并且接触到大量公款时,他们可能会受到物质的诱惑,渴望获得更多的金钱和财富。
这种贪欲往往超过了他们的道德底线,让他们产生挪用公款的念头。
二、生活压力与金钱需求某些管理者可能由于生活压力过大、经济负担较重,而感到沮丧和失望。
他们可能会将挪用公款视为缓解经济压力和改善生活状况的手段,从而满足自己的金钱需求。
三、不公平心理与平衡需求当一些管理者觉得自己的收入与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不成比例时,他们可能会产生不公平的心理。
为了平衡心理需求,他们可能会选择挪用公款,以获得更多的金钱和实质利益。
四、权力滥用与个人權益权力滥用是挪用公款的重要原因之一。
某些管理者由于拥有较大的权力和职务,他们可能滥用职权,将公款视作自己的私有财产。
他们对公款的盗用行为往往来源于对个人权益过份追求。
五、边界模糊与道德观念淡薄在一些组织中,对资金管理的边界模糊不清,监管不严,这种环境容易导致管理者的道德观念淡薄。
他们可能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相信挪用公款不会被发现,从而产生触犯法律的念头。
心理分析是理解挪用公款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并不是所有挪用公款行为都可以通过心理分析来完全解释。
因此,除了进行心理分析外,预防和打击挪用公款行为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管机制。
总之,挪用公款行为的原因与心理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体自身的问题,也有制度与环境的问题。
只有通过多方合力,加强防范和打击,才能有效减少挪用公款行为的发生,维护公共利益与社会公正。
挪用公款的法律后果与风险公款挪用是指在职务或者工作岗位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公共财产非法转移、占有或使用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
挪用公款的法律后果严重,涉及的风险极高。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挪用公款的法律后果,二是挪用公款的风险。
一、挪用公款的法律后果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挪用公款属于职务侵占罪。
根据刑法第 271 条的规定,从事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事业单位或者其他具有管理财产职责的组织、单位的工作人员,挪用公款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果挪用公款的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挪用公款导致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根据以上规定,挪用公款有可能导致轻刑如拘役,也有可能被判处长期有期徒刑甚至终身监禁。
具体的刑罚取决于挪用公款的数额以及所导致的后果。
此外,挪用公款的犯罪行为还可能引发其他法律问题,如受贿、行贿等,进一步加重了法律后果。
二、挪用公款的风险挪用公款不仅会带来法律后果,还有一系列潜在的风险。
1.声誉风险:挪用公款一旦被发现,将严重损害个人、单位甚至国家的声誉。
公众会对涉案的人员、组织或者机构产生质疑和不信任,给相关方带来巨大的声誉损失。
2.经济风险:挪用公款不仅损害了公共财产,也给财政造成严重影响。
国家和公众需要补充被挪用的资金,对财政造成压力,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3.法律风险:挪用公款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一旦被发现,将面临司法追究的风险。
司法程序长期、繁琐,可能导致涉案人员长时间被拘留、审理,使个人和单位经济、社会地位双重受损。
4.信用风险:挪用公款不仅会导致法律后果,还会对个人的信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被判挪用公款的人将被列入失信名单,个人信用将大幅下降,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产生极大的阻碍。
5.职业生涯风险:挪用公款可能会导致工作的丧失。
挪用公款罪与挪用资金罪国有金融机构可能触犯挪用公款罪。
非国有金融机构可能触犯挪用资金罪。
一、挪用公款罪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二、挪用资金罪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3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三、法律条文(一)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第一百八十五条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或者客户资金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国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和国有金融机构委派到非国有金融机构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七十二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九十三条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