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6
法律知识:如何处理未成年人的刑事犯罪未成年人的刑事犯罪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虽然未成年人因为驾驶违章、未成年人吸烟等轻微违法行为被处理的案例比较多,但是未成年人的刑事犯罪也不可忽视。
很多未成年人因为各种原因轻信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信息,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那么未成年人的刑事犯罪该如何处理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承担年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中国境内,由十四周岁以上但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所犯罪,应当按照刑法的规定减轻或者免除其刑事责任。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承担年龄是从十四周岁以上,但是不能到达十六周岁。
而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式。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向未成年人传授相关的法律知识,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
而这也是避免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础。
二、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进行公开惩罚。
在公开惩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尽量避免过于严厉的惩罚措施,而要采取一些适度的惩罚方式,比如社区服务等。
三、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
事实上,很多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存在问题。
因此,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可以正确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四、尽量避免将未成年人送往强制教育中心。
事实上,强制教育中心的教育办法和环境都非常严苛,这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身体都是一个极大的折磨。
因此,在采取措施时,我们需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针对未成年人的刑事犯罪,我们需要采取全方位的措施,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处理。
最终的目的是帮助未成年人重新回归社会,成为一个新的人。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情节严重的未成年犯罪行为,我们不能一味地采取宽容的态度,而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加以惩罚。
未成年人刑事犯罪规定
《未成年人刑事犯罪规定》
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犯下的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
对于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我国法律有着相关的规定和制度。
首先,我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为十四周岁。
这意味着在十四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下的犯罪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
而对于十四至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法律规定了相对宽松的判决标准,根据犯罪的性质、情节以及未成年人的社会教育情况等因素,可以适用缓刑、少年管教所教育、拘役等轻刑或者可以减轻刑罚。
其次,对于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矫正,我国也有相关的制度和措施。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少年犯教育管教条例》,国家建立了专门的少年犯管教机构和教育机构,对犯罪未成年人进行管教和教育,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重新回归社会。
最后,对于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法律也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特殊程序。
在审判和执行刑罚过程中,法院和相关机构都会特别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利益,确保未成年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
总的来说,《未成年人刑事犯罪规定》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与教育,一方面保护未成年人免受过重的刑事责任,另
一方面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重新融入社会,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
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刑法条文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刑法条文、晋江刑事律师免费在线咨询、的主要内容,欢迎阅读: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刑法条文有哪些?下文将会详细分析,法律直通车小编希望下文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遇到刑事辩护相关法律问题,可以到法律直通车找我们的刑事辩护律师进行免费法律问题在线咨询。
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了犯罪行为。
未满14周岁的人实施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不认为是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有实施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行为,才构成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如果未成年人在14岁以前和14至16岁期间都实施了上述行为,那么只对14至16岁期间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14岁以前的行为不是犯罪,不能一并作为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都构成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如果未成年人在年满16周岁前后都实施了上一个问题所说的犯罪行为以外的其他犯罪行为,那么只追究未成年人在年满16岁以后的行为的刑事责任,对16岁以前的行为不作为犯罪一并追究。
未成年人犯罪刑法条文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还有相关问题,请到法律直通车找专业律师【例如:晋江刑事律师免费在线咨询】,会有专业律师为您解答.中国法律门户网站——法律直通车。
/xsbh/fzlx/weichengnian/2015/0310/16440.html。
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教育的变化,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来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案例一,未成年人盗窃案。
小明是一名15岁的初中生,由于家庭贫困,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他在社会上交了一些不良朋友。
在朋友的怂恿下,他参与了一起盗窃案。
在作案过程中,小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严重,只是觉得这样可以得到一些零花钱。
最终,他被警方抓获,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案例二,未成年人暴力伤人案。
小红是一名17岁的高中生,由于性格暴躁,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
一次因为琐事和同学发生争执,她失控地动起了手。
在冲动之下,她用刀将同学伤害了。
事后,她后悔莫及,但已经为时已晚。
案例三,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案。
小华是一名16岁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成绩一落千丈。
为了获得更多的游戏道具,他开始利用网络进行诈骗。
他通过虚假信息骗取了许多人的钱财,最终被警方侦破。
以上案例反映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多种形式和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教育不善、社会环境恶劣、心理问题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解决未成年人犯罪。
首先,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
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行为观念。
其次,社会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社会治安体系,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对于犯罪未成年人,应该给予及时的教育和帮助,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最后,全社会都应该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预防和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有效预防和解决未成年人犯罪,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与防范未成年人犯罪是目前社会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它不仅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还会对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安全造成威胁。
针对这个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的原因分析和科学的防范措施来解决。
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家庭环境不良家庭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环境不良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影响其行为。
例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父母缺席、独生子女等不良家庭环境都会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出现。
2.社会环境不良社会环境也是影响未成年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包括贫富差距、社会道德水平下降、媒体暴力影响等。
这些不良因素会给未成年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其在道德和法律标准上的失范。
3.学校环境不良学校环境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的因素之一。
学校环境的不良因素包括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之间关系不良等。
这些不良因素会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压力,影响到其道德和心理健康。
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很有可能导致行为问题的出现。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措施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品德,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让孩子真正认识到错误的后果,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就是社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
政府要加强文化教育、职业教育、生活教育等不同方面的教育,让未成年人懂得自我保护和社会责任,增强其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加强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处理非常重要。
对于有问题的未成年人,需要采用正确的疏导方式,引导其积极面对问题,协助解决问题,从而消除问题的隐患。
4.加大法律惩治力度对于那些不听劝告、不服从教育的未成年人,必须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进行严惩,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其错误的严重性,引起强烈自我反省。
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未成年人的法律性质,采取挽救为主,严惩为辅的态度。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在现代社会,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成为了一个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的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本文将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探讨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及类型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施了某种违法行为并构成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常见的有盗窃、抢劫、故意杀人等。
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以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和贩卖毒品等为主要类型。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不容忽视。
首先在法律上,未成年人犯罪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损害了社会的法制形象和尊严。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的人在其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会受到严重的社会道德压力,无法融入社会。
最终,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影响其本人的人生,也影响到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非常复杂。
一方面,这些未成年的人通常来自社会底层、家庭困难或缺乏父母呵护,缺乏健康的成长环境。
另一方面,无法理解刑法法律规定的严重性,甚至抱着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的心态犯罪,这些行为均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四、未成年人犯罪的应对措施为了防止和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相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加强家庭建设,提高家长抚养子女的意识和素养,使未成年人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其次,学校和社会等机构应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发展和成长的机会,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和法律,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危险的能力。
此外,应该加强媒体宣传教育,使未成年人知道犯罪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协力合作,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防治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为社会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未成年人犯罪的认定一、什么是未成年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人。
未成年人实施的危害社会依照刑法规定应予以刑事处罚的行为就是未成年人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的规定,刑事犯罪责任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第二款规定的精神,不满14周岁,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一般地说,不满14周岁的人尚处在幼年时期,还不具备辩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不具备责任能力。
因而法律规定,对不满1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概不追究责任。
但应当注意,对于不满14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人,应责令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也可视需要对接近14周岁的人由政府收容教养。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第二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到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辩认大是大非和控制自己重大行为的能力,即对某些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备一定的辩认和控制能力,因此,法律要求他们对自己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投毒罪”,负刑事责任。
如果实施了这八种犯罪以外的危害行为,因其不具备犯罪主体资格而不负刑事责任。
同样,对于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未成人,应责令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第39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8条均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严加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依法收容教养。
一、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如下:
1.关于确定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年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人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
实施犯罪时的年龄,一律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
过了周岁生日,从第二天起,为已满××周岁。
2.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把被告人犯罪时的年龄作为重要事实予以查清。
法律文书中要写明未成年被告人出生年、月、日。
对于未成年被告人犯罪时的年龄没有查清,而又关系到应否追究刑事责任和判处何种刑罚的公诉案件,应当退回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有:
1.共同作案性。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以相同地域为基础,纠合在一起,共同作案。
2.偶发性。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成年人违法犯罪相比,他们的动机往往比较简单,有时甚至表示出正常人无法理解的某种奇特的变态心理。
3.野蛮性。
野蛮性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表现特征。
未成年人由于自身特点遇事好冲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顾一切的去行动。
4.反复性。
由于未成年人的思想极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6.模仿性。
未成年人好胜猎奇,对外界事物具有强烈的模仿性。
三、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注意未成年人的身心矛盾,未成年人存在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在生理上迅速发展,他们的活动量非常大,但是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
较低,如果在他们的青春期不注重加以引导的话,容易引发青少年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案例分析简介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的个体在法律上犯罪行为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秩序和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进行概述,并通过案例分析来深入了解该问题的实际情况。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上升趋势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逐年增加,犯罪类型也日益多样化。
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社会治安和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犯罪类型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主要包括盗窃、抢劫、贩毒、故意伤害等。
其中,盗窃是最常见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往往通过偷窃来获取物质利益。
此外,近年来,网络犯罪在未成年人中呈上升趋势,如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
影响因素未成年人犯罪的出现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家庭环境的不良、教育缺失、社会压力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同时,现代科技的普及也为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
案例分析案例一:盗窃未成年人小明(化名),15岁,因多次盗窃被警方抓获。
经调查得知,小明的父母长期忽视他的教育,家庭关系紧张。
在与不良朋友的交往中,小明逐渐接触到盗窃活动,并受其诱导下开始实施盗窃行为。
案例二:网络欺凌未成年人小红(化名),16岁,涉嫌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网络欺凌行为。
调查发现,小红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排挤和欺负,她为了寻求宣泄和报复,选择在互联网上进行网络欺凌,对特定对象进行侮辱和诽谤。
结论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稳定和未来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和关爱。
同时,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未成年人盗窃案例:2024年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涉案的是三名15岁少年。
三人利用寒假期间,通过破坏别人家门锁来盗窃现金和贵重物品。
这个案例暴露出未成年人盗窃问题的尖锐性。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是家庭教育不善,家长缺乏对孩子行为的关注和引导,以及没有对盗窃行为的法律后果进行足够的警示和教育。
未成年人吸毒案例:2024年,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吸毒案件。
一名17岁少年尝试了新型毒品,并逐渐上瘾,为了获取毒品资金而进行抢劫和敲诈勒索等犯罪行为。
这个案件揭示了未成年人吸毒问题的严重性。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包括好奇心和追求刺激、朋友之间的不良影响、不良社会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
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案例:2024年,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案。
一名16岁少年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诈骗,冒充他人身份进行网络购物消费。
这个案例引发了人们对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问题的关注。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网络使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可能是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行为缺乏监管和引导。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例:2024年,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
一名14岁少年在学校内对一名同学使用暴力,造成严重伤害。
这个案例引发了社会对未成年人暴力行为的关注。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心理问题,如情绪不稳定、攻击性等,同时也可能是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因素。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而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给予更多的关注、教育和帮助,以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
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治安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危害性不容忽视。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警惕。
案例一,未成年人盗窃。
小明,14岁,家境贫困,父母离异,长期由奶奶抚养。
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小明长期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教育,逐渐沉迷于网络游戏和不良社交。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明和一伙同龄人一起盗窃了一家商店的手机和珠宝。
由于未满刑事责任年龄,小明最终被送回家庭,但这一次的犯罪行为却给他的未来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污点。
案例二,未成年人暴力伤人。
小红,16岁,性格孤僻,缺乏社交能力。
在学校里,小红常常受到同学们的欺凌和排挤,她的心理逐渐扭曲,最终爆发成了一次严重的暴力事件。
一天,小红在学校厕所里用剪刀刺伤了一个长期欺负她的同学,导致对方受伤住院。
这一事件不仅让受害者家庭陷入恐慌和痛苦,也给小红自己的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
案例三,未成年人吸毒。
小杰,15岁,家境优渥,但父母长期忙于工作,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在一次聚会上,小杰被朋友引诱尝试吸食毒品。
由于年幼无知,小杰对毒品的危害一无所知,很快就沉迷其中,甚至开始犯罪以维持自己的吸毒行为。
最终,小杰被警方抓获,父母得知后痛心不已,却也为时已晚。
这些案例反映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也凸显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和挑战。
对于这些未成年人犯罪者,我们不应该简单地给予惩罚,更应该从根本上找出问题所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教育,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拥有一个健康、阳光的未来。
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和关怀,需要建立更加健全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救助体系,让每一个未成年人都能健康成长,远离犯罪,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一员。
涉未成年人案件特点
《涉未成年人案件特点》
涉未成年人案件是指涉及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
这类案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复杂。
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和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育,他们在犯罪行为中往往存在认知误区和情绪冲动。
一些未成年人在犯罪前并未深思犯罪行为的后果,因此其犯罪动机常常较为随意和不可预测。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多样。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接触到的信息渠道愈发广泛,他们学会了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犯罪,如网络诈骗、网络欺凌等。
与传统犯罪方式相比,未成年人的犯罪手段更具隐蔽性和侵犯性。
再者,未成年人犯罪的受害者多为同龄人。
未成年人之间缺乏对社会责任感和后果预判能力,因此在犯罪行为中常常选择同龄人作为受害者。
这种情况给案件侦办和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同时也需要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及时的心理矫治。
总的来说,涉未成年人案件的特点主要包括犯罪动机复杂、犯罪手段多样和受害者多为同龄人。
应对这类案件,社会应当采取多种手段,包括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增加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
同时,对于犯罪行为较轻的未成年人,应当采取更多的教育矫治手段,促使其能够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犯罪实例分析概述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探讨其成因和应对措施。
案例一:盗窃行为未成年人小明在超市盗窃商品被捕。
经调查了解,小明家庭经济困难,父母长期不在家工作,缺乏家庭教育和监护。
小明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导致他寻找刺激和满足的方式走向了犯罪。
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加强社区和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资源,帮助这些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案例二:网络欺凌未成年人小红在网络平台上对同学进行辱骂和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通过调查了解,小红缺乏自信和适应能力,试图通过欺凌他人来获得自尊和满足感。
为了预防和减少这种情况,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教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同时,相关法律也应加强对网络欺凌行为的处罚力度。
案例三:校园暴力未成年人小华在学校发动了一起暴力事件。
调查发现,小华来自一个暴力家庭,长期受到虐待和欺凌。
他的行为受到了环境和家庭的影响,表现出了受害者成为施害者的心理反应。
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是加强家庭教育,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给受虐待儿童,以及建立一个零容忍的校园暴力环境。
结论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除了加强社区和家庭教育之外,相关部门还应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和政策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同时,学校、社区和家庭应加强合作,共同努力预防和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
参考资料- XXXX- XXXX- XXXX。
如何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和社会风险的增加,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为了有效地处理这一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从预防、教育、法律和心理援助等角度,探讨如何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从源头控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预防应从源头控制,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
首先,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础。
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关心,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学校教育在防治未成年人犯罪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应加强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行为习惯。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社会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文化娱乐活动,使未成年人能够融入社会、展示才能,从而减少犯罪率。
二、教育未成年人犯罪者——引导归途对于已经犯罪的未成年人,教育是帮助他们重新回归正轨的重要手段。
教育应以引导和塑造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核心。
首先,对于轻微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可以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改变他们的行为。
可以利用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如音乐、绘画、体育等,开展特殊的课程和活动,让未成年人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对于严重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应进行专门的教育辅导。
这些未成年人往往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社会压力。
教育辅导师应通过各种心理援助方法,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帮助他们重建信任、调整心态,提升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法律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确保公正与人道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法律处理是保护社会正义和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手段。
一、未成年人犯罪如何处理1、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原则(一)从宽处理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规定,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必须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也就是说,不满十八岁是一个法定从宽处罚的情节。
至于是从轻还是减轻以及从轻的幅度,则根据具体案件确定。
根据这一原则,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原则上不应判处法定最高刑,在具体量刑时一般应将未成年人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低龄犯罪者与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高龄犯罪者区别开来,在同一年龄段内的犯罪,在决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时,一般也要体现不同行为人年龄上的差别。
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体现和实现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从轻、减轻处罚的从宽原则。
(二)不适用死刑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49条:“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的规定,未成年人不论犯何罪均不应判处死刑。
这是刚性要求,不允许有任何例外。
所谓犯罪的时候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时候。
如果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即使审判的时候已满18周岁也应适用本条规定。
我国刑法之所以规定对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主要原因在于:死刑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它关系到犯罪人的生死存亡。
不满18周岁的人由于未成年,还处在生理与心理发育过程中,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都还比较弱,因此,尚未达到罪行极其严重、不堪改造的程度,故不宜适用死刑。
(三)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人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未成年人犯罪经典案例
本文档将概述一些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经典案例。
这些案例旨在让读者对未成年人在犯罪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案例一:未成年人的持刀抢劫案
该案例发生在某城市的一所高中。
一名15岁的男孩因为殴打同学被学校开除后,在放学后持刀抢劫一名年轻女性。
这名未成年人案犯被当场抓获,并最终面临了以持刀抢劫为罪名的诉讼。
案例二:未成年人的毒品交易案
在这个案例中,一位17岁的少年被抓获在学校内贩卖毒品。
警方通过举报和调查,成功抓获了这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后经法院审判,最终被判处刑罚。
案例三:未成年人的网络欺凌案
在这个案例中,一名13岁的少女因网络欺凌而导致一名同学自杀。
警方以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虐待他人为罪名,对这名少女展开了调查和起诉。
案例四:未成年人的盗窃案
该案例中,一名14岁的男孩潜入邻居家中并盗窃财物。
邻居在事后报警,警方通过调查迅速将这名未成年罪犯抓获。
该男孩因盗窃罪被审判并接受相应的法律制裁。
案例五:未成年人的涉毒案
在这个案件中,一名16岁的少年被发现在学校内吸毒。
校方报警后,警方对该未成年罪犯展开了调查,随后移交给了法院,最终该少年被判处相关的刑罚。
这些经典案例展示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对于社会来说,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犯罪影响并帮助他们走上正确道路至关重要。
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也在不断增加。
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也对未成年犯罪者本人的成长和未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以下将介绍几个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希望能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案例一,未成年人抢劫案。
李明,未满18岁,因为家庭贫困,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从小就在社会上游荡。
一天,李明和一伙朋友一起抢劫了一名女性,抢走了她的手机和钱包。
经过警方的追捕,李明和他的同伙最终被抓获归案。
在接受调查时,李明表示自己是受到朋友的影响才参与抢劫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严重。
最终,李明因抢劫罪被判处少年管教。
案例二,未成年人吸毒案。
张三,17岁,因为受到同龄人的影响,开始接触毒品。
渐渐地,他对毒品产生了依赖,甚至为了购买毒品而去偷窃。
在一次窃取行为中,张三因为被店主发现而被报警抓获。
在接受警方调查时,张三承认了自己吸毒的事实,并表示自己是在朋友的怂恿下才开始尝试毒品的。
最终,张三被判处强制戒毒治疗,并接受少年管教。
案例三,未成年人暴力伤人案。
王五,16岁,因为性格暴躁,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
一天,王五在学校里与同学发生口角,最终演变成了一场肢体冲突,导致同学受伤。
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调解下,王五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严重。
最终,王五接受了心理辅导,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暴力行为纠正活动。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背后都暴露出了一些社会问题。
首先,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未成年人的行为失范。
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最后,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者的教育和矫正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应该从源头上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矫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走上正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关注,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未成年人犯罪刑法规定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未成年人犯罪对个人、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惩罚,各国都制定了特定的刑法规定。
本文将探讨未成年人犯罪刑法规定的现状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定义和特点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内的未成年人违反法律规定,触犯刑法的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的种类和特点会有所不同。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普遍性,几乎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再次,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公害性,不仅对受害人造成伤害,还对整个社会秩序和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未成年人犯罪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产生了巨大危害。
对个人而言,未成年人犯罪可能导致其人生轨迹改变,影响其健康发展和未来就业。
对家庭而言,未成年人犯罪会给家庭带来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对社会而言,未成年人犯罪增加了社会治安成本、降低了社会发展水平,并对社会道德和公共秩序造成威胁。
三、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法规定我国根据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和社会责任感等因素,制定了相应的未成年人犯罪刑法规定。
根据我国刑法,年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犯罪,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刑事责任年龄的相关规定;年满16岁不满18岁的人犯罪,可以适用“刑法未适用于未满十八周岁的人”规定,并适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法规定的关键在于,依法依规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进行正确的教育和惩罚,促进其健康成长。
四、未成年人犯罪刑法规定在社会中的作用未成年人犯罪刑法规定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能够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确保他们受到公正的待遇。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容易受到误导和操纵,特别需要社会和法律的保护。
法律上未成年犯罪怎么处理未成年人犯罪一、什么是未成年犯罪一、什么是未成年犯罪1、未成年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构成犯罪的行为。
2、未成年人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形如下:(1)、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2)、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3)、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较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二、女性未成年人犯罪有没有特殊规定事实上,当前我国对女性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要求讯问时由女检察官担任。
并且,需要搜查身体的,要有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在场,由女工作人员进行。
除此之外,对女性未成年人犯罪会按以下处罚:1、适用刑罚时应正确适用法定情节:(1)无可选择地按照法律规定从轻、减轻处罚。
量刑时要留有一定幅度,不能在法定刑内裁量较高刑,同时存在从宽和从严情节的,会优先考虑适用从宽处罚的情节。
2、酌定情节:(1)法律上未做明确规定,由人民法院根据立法精神和审判实践,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酌情考虑适用的情节。
(2)具体可以考虑的情节如:犯罪的动机手段、犯罪时的环境条件、造成的损害结果、犯罪少年一贯表现,犯罪后态度、人身危险性、犯罪的起因、促成犯罪的客观因素等。
二、《民法典》中有关未成年犯罪的规定一、《民法典》中有关未成年犯罪的规定我国民法典没有关于未成年犯罪的规定,主要规定在《刑法》之中,具体如下:1、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12.26•【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四号•【施行日期】2021.06.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未成年人保障,犯罪和刑事责任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四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20年12月26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20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决定》修正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预防犯罪的教育第三章对不良行为的干预第四章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第五章对重新犯罪的预防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制定本法。
第二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提前干预,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及时进行分级预防、干预和矫治。
第三条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等合法权益。
第四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下,实行综合治理。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家庭等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及时消除滋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各种消极因素,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工作职责是:(一)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规划;(二)组织公安、教育、民政、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督管理、网信、卫生健康、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司法行政等有关部门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三)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四)对本法的实施情况和工作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五)组织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教育;(六)其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职责。
一、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
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罪的,只有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才负刑事责任。
别人用刀把脸捅伤,还要有相关的司法鉴定来认定其是轻微伤、轻伤还是重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三十六条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第三十七条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正确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根据刑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现就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
第一条本解释所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是指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案件。
第二条刑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周岁”,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从周岁生日的第二天起算。
第五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实施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以外的行为,如果同时触犯了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应当依照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确定罪名,定罪处罚。
第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学习、生活等危害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具有前款规定情形的,一般也不认为是犯罪。
第八条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或者寻求精神刺激,随意殴打其他未成年人、多次对其他未成年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公私财物,扰乱学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秩序,情节严重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第十一条对未成年罪犯适用刑罚,应当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矫正。
对未成年罪犯量刑应当依照刑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并充分考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因素。
对符合管制、缓刑、单处罚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适用条件的未成年罪犯,应当依法适用管制、缓刑、单处罚金或者免予刑事处
刑事案件立案标准
故意伤害案: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流氓伤害他人;行凶报复致人重伤的;“打砸抢”致人伤残的。
(原则上构成轻伤以上)
2、故意伤害他人造成死亡的;连续残害妇女的。
3、使外宾遭受人身伤害,或者财物损失较大的;一次杀伤数人的。
4、出于犯罪的故意,利用易燃易爆气体或能造成人身严重伤害的化学制剂(如浓硫酸、硝酸等)以及放射性物品直接造成多人致伤、致残或死亡的。
二、关于能否刑事立案
对于刑事立案,大陆刑诉法分为公诉案件与自诉案件,如果符合自诉条件,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话也可以直接到法院立案。
对于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比如故意伤害构成轻伤,可以直接到法院立案。
所谓自诉案件,是指由被害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案件。
《刑事诉讼法》第18条第3款规定:自诉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04条规定和有关司法解释,自诉案件范围有以下几类:
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具体包括以下4种:
(1)《刑法》第246条规定的侮辱、诽滂案,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2)《刑法》第257条第1款规定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
(3)《刑法》第260条第1款规定的虐待案。
(4)《刑法》第270条规定的侵占案。
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所谓轻微刑事案件,是指犯罪事实、情节较为轻微,可能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管制等较轻刑罚的案件。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刑法》第234条第1款规定的故意伤害案(轻伤)。
(2)《刑法》第245条规定的非法侵入住宅案。
(3)《刑法》第252条规定的侵犯通信自由案。
(4)《刑法》第258条规定的重婚案。
(5)《刑法》第261条规定的遗弃案。
(6)《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一节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7)《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七节规定的侵犯知识产权案,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8)属于《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对被告人可能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
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三、关于民事赔偿部分
对于人身损害的赔偿问题,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及《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被害人当然可以要求侵权人赔偿,对赔偿数额达不成一致意见可以诉讼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十六条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
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第二十五条损害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赔偿费用的支付方式。
协商不一致的,赔偿费用应当一次性支付;一次性支付确有困难的,可以分期支付,但应当提供相应的担保。
第二十六条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
第三十条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
第三十二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
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
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第三十九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
第十七条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
四、关于刑事起诉与民事起诉
被害人可以提起刑事自诉,也可以提起民事侵权之诉。
刑事自诉中以未成年被害人为原告人,应列明其父母为法定代理人;被告人为致害人,应列明应列明其父母为法定代理人。
民事侵权之诉中未成年被侵权人为原告,列明其父母为法定代理人;侵权人为被告,列明其父母为法定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