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成语中词类活用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205.09 KB
- 文档页数:3
成语中词类活用浅析
Ξ
刘 明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摘 要: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
认识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意义,避免成语的误解或误用。
关键词:成语;词类活用;名词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Ο7613(2007)06Ο0162Ο03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语法功能,具备了另外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
汉语中的成语源远流长,因其结构具有稳固性和定型性,因而现在一部分成语仍残留有古代汉语的痕迹,存在“词类活用”这种古代语法现象。
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一)成语中名词活用的规则成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有以下规则[1]。
1.名词前有副词修饰。
例如:
故善克者不战。
(《孙子兵法・谋攻》
)贫者藉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
(方苞《狱中杂记》
)①2.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
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荀子《劝学》)三岁贯我,莫我肯德。
(《诗经・硕鼠》
)3.名词后有代词作宾语。
例如:
先主器之。
(陈寿《隆中对》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4.两名连用,为主谓关系,后一名词为动词。
例如: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5.名词用“而”连接。
例如:
项王乃引复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三代不同礼而王。
(《商君书・更法》
)6.名词前有介宾状语,或后有介宾补语。
例如:
吾不能以春风风人。
(刘向《说苑・贵德》
)(二)名词作状语
名词除了可以活用作动词,还可以在句子中充当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由名词的特定位置和作用所
决定的[2]。
一般来讲,名词总是充当主语或宾语,充当主语的时候,名词总是在谓语的前面,充当状语的时候,名词也是在谓语的前面,因为,“谓前为状,谓后为补”的语法规律决定了主语后面、谓语前面的句子成分是状语,所以,谓语前面的名词不作主语,就只能是状语。
谓语一般由动词和形容词构成,所以,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谓语前,起一种修饰或限制作用时的用法。
这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不需要依靠介词的介引,它省略了介词,但不是省略句。
名词活用作状语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动作行为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名词通常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充当
状语,起比喻的作用。
例如:
我不信你敢差排吕太后,枉以后龙争虎斗,都是
俺鸾交凤友。
(元・马致远《汉宫秋》
)例中的“龙争虎斗”,“龙”“虎”分别修饰“争”
2
61第21卷第6期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21,No.6
2007年11月 JOURNA L OF XI NXI ANG TE ACHERS C O LLEGE NOV ,2007
Ξ 收稿日期:2007Ο08Ο02
作者简介:刘明(1970Ο
),男,河南辉县人,河南科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
“斗”,名词是充当动词的状语的。
而“循冰清玉洁,行为俗表”(唐・徐坚《初学记》卷十二《晋中兴书》)中的“冰清玉洁”比喻人的品德高尚纯洁,名词是充当形容词的状语的,此类成语为数不少,名词状语与形容词之间的修饰意义,都可用“像(如)……那样(似的)”等来表示。
2.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这类名词状语,由表示处所的名词或方位名词充当。
如:“过几日,我这里差人去投降,他们必然懈怠,我们却去劫寨,那时里应外合,定获全胜。
”(清・陈忱《水浒后传》)方位名词“里”“外”分别作动词“应”“合”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双方。
这类成语中的名词状语,相当于名词与介词“在”组成的介词词组。
3.表示动作行为趋向(方向)
这类名词状语,都由方位名词充当。
如:“他既得失心重,未有不前思后想。
”(清・李汝珍《镜花缘》)方位名词“前”“后”分别修饰“思”“想”,形容再三考虑。
这类成语的名词状语,相当于方位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往”“朝”等组成的介词词组。
4.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
这类名词状语,多数由表示器物名的名词和表示人的某个器官名词充当。
如:“举人、进士,我和表兄两家车载斗量,也不是甚么出奇东西。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车”“斗”表示“载”“量”这两个动作的凭借工具。
形容数量多得用车装、用斗量。
此类成语中的名词状语,相当于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拿”等组成的介词词组。
5.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或每每如此
这类名词状语,绝大多数由时间名词充当。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宋・苏洵《六国论》)“日”“月”说明“削”“减”每日每月在进行,表示因不断“削”“割”而缩小的频率。
这类成语中的名词状语,翻译时只要在时间名词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
6.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这类名词作状语,也由时间名词充当。
如:“再说沈洪自从中秋夜见了玉姐,到如今朝思暮想,废寝忘食。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朝”“暮”修饰“思”“想”,说明思念十分殷切。
此类成语中的名词状语,翻译时有的可在时间名词前加上介词“在”,组成介词词组,有的则照字面意思理解即可。
二、成语中动词的活用
(一)成语中动词作状语
在汉语成语中,有些动词或动词短语可以单独
用在另一动词前面作状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哀梨蒸食”中的“蒸”,就直接用在动词“食”的前面作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把有名的哀家梨蒸着吃”。
又如“坐以待毙”、“伫候佳音”、“抱头鼠窜”、“侧目而视”、
“揭竿而起”等成语中的加点动词,也都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
(二)成语中动词用如名词
在成语中,有些动词失去其自身的语法特点,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
它不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发生,而是表示这一动作行为本身的存在,或者表示与这一动词有关的人或事[3]。
如“路不拾遗”中的“遗”,已不再表示“丢失”这个动作行为的发生,而表示与其有关的物品,“丢失的东西”。
又如“见多识广”、
“围城打援”、
“救死扶伤”、
“混淆视听”、
“网漏吞舟”中的加点动词或动词词组,也都是用如名词或名词词组。
三、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
(一)成语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可以称之为形名词。
形容词在句子中一般起修饰或限定作用,而形名词在句子中,则表示了修饰及其被修饰事物相结合的意义、限定及其被限定的事物相结合的意义。
亦即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
如:抱残守缺、避重就轻、补偏救弊、飞短流长、扶强抑弱、扶危济困、改邪归正、好高骛远、怙恶不悛、激浊扬清、驾轻就熟、见异思迁、欺软怕硬、弄虚作假、取长补短、披坚执锐、删繁就简、去伪存真、推陈出新、挑肥拣瘦、舍近求远、温故知新、推燥居湿、万紫千红、彰善瘅恶、党同伐异、扶老携幼、求同存异、贪小失大、居安思危、拈轻怕重、习非成是、推贤让能、软硬兼施、雅俗共赏、青黄不接、远交近攻、优胜劣汰。
(二)成语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作动词,是词类活用的一种[4]。
这种情况是由于形容词在一定的语法结构中表示了动词的意义,起了动词的作用而出现的。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表示动词的意义,形式有以下几种。
1.形容词带了宾语
京中有善口技者。
(张潮《口技》)
尔安敢轻吾射?(欧阳修《卖油翁》)
“善”和“轻”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善”有“擅长”的意思,所带宾语是“口技”。
“轻”有“轻视”的意思,所带宾语是“吾射”。
361
第6期 刘 明:成语中词类活用浅析
2.形容词在“所”字之后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司马迁《鸿门宴》)
“先”和“近”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所先”有“抢先”的意思。
“所近”有“接近”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所先”和“所近”中的“所”都没有实际意义,这与动词前面具有指代作用的“所”是不同的。
3.形容词用在一部分能愿动词的后面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
(《庄子・盗跖》)
“穷”和“贵”都是形容词,它们分别在能愿动词“能”和“足”的后面充当动词。
“穷”有“走到尽头”的意思,“贵”有“敬重”的意思。
四、成语中数词的活用
(一)数词用作名词
在汉语成语中,有些数词失去其自身的语法功能,不仅是表示数目,而且表示有此数目的人或事物,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5]。
如:背城借一(一次战斗)、杀一儆百(一个人,许多人)、闻一知十(一点,很多)、万无一失(很多,一点);再如“三缄其口”中的“三”字,已不只是表示数目,而表示有此数目的事物,“三道封条”。
另外,像“从一而终”、
“举一反三”、“丢三落四”、
“一呼百应”等成语中的数词,都是用如名词。
(二)数词用如动词
在某些汉语成语中,数词也像名词一样,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失去了它们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
如:身价百倍(抬高百倍)、万众一心(结成一心)、一日千里(奔驰千里路)、版版六十四(铸六十四文钱);再如“万不耐一”中的“一”字,用在能愿动词“耐”(同“能”)的后面,用作动词,有“找到一个”之意。
又像成语“一轨同风”和“人一己百”中的“一”和“百”,也都用作动词。
这种数词用如动词的语法现象,在成语里不多见。
此外,数词还可用作副词,如:一无长物、一无可取、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无所知。
“一”均作“全、都”解。
总之,熟悉了汉语成语的词类活用,对于我们了解和学习古代汉语的这种特殊语法现象,以及理解和掌握汉语成语的确切意义,都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引文所出篇目一般采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称。
参考文献:
[1]薛刚益,徐燕.试析成语中名词的特殊活用[J].语文天
地,2004,(5):22.
[2]龙青然.成语中名词性状语的语义分类[J].邵阳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05-107.
[3]杨保健.现代汉语成语活用现象分析[J].陕西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2006,8(3):76-78
[4]陈霞村,白云.关于成语注释———《现代汉语词典》札记
[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3-
95.
[5]李行健.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0.
【责任编辑 张新民】
461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