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前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99 KB
- 文档页数:2
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小切口空心螺钉治疗法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颈骨折移位程度较轻的15例患者作为治疗对象,这1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部接受空心螺钉进行治疗,分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在1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治疗效果体现为优的有8例,也就是患者走路没有疼痛感,也没有跛行,能够正常蹲下来。
治疗效果体现为良的有4例,也就是患者走路有轻微的疼痛感,也没有跛行,能够正常蹲下来,能够打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治疗效果体现为可的有2例,也就是患者走路有轻微的疼痛感和跛行,能够正常蹲下来,能够打理自己的生活。
治疗效果体现为差的有1例。
也就是患者走路有强烈的疼痛感和严重的跛行,不能够正常蹲下来,也不能够打理自己的生活。
另外,1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患者的满意程度体现为非常满意的有9例,较满意的有5例,不满意的有1例。
由此可见,空心螺钉治疗法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结论:空心螺钉治疗法治疗股骨颈骨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效果,因此值得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空心螺钉股骨颈骨折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6-0143-02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的多发疾病之一,老年人发生骨折后,股骨头容易出现旋转和位移的现象,从而损伤了供血血管,而且引发了一系列并发症,如果是接受保守治疗,并发症更多。
移位程度较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空心螺钉法治疗,不仅切口小,出血量少而且创伤较小,临床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本次重点观察空心螺钉法治疗15例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以下是报告内容。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移位程度较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5例作为治疗对象,在这1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男性患者有8例,女性患者有7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77岁,最小年龄为50岁。
临床经验114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固定的疗效雷志学贵州省司法警察医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7【摘 要】目的:观察空心螺钉固定在股骨颈骨折临床治疗中的疗效,为今后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以我院骨科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股骨颈骨折且可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样本,采用便利抽样法将其分为钢板固定组与螺钉固定组各40例,并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个月和二次取内固定物手术前ASES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1)螺钉固定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钢板固定组,其中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在术后3个月与二次手术的ASES得分间无明显差异,但两组二次手术前ASES得分均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ASES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钢板固定组在术后出现钢板断裂1例,骨不连3例;螺钉固定组在术后出现萎缩性骨不连3例,以上患者均经翻修手术对症治疗后愈合,其余病例术后3个月复诊时影像学显示骨愈合情况良好。
结论:钢板固定与空心螺钉固定在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中效果均较为理想,空心螺钉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出色。
【关键词】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群常见多发症之一,老年人大多骨质疏松、肌力减退、动作迟缓、稳定性差,若发生跌倒,常引起股骨颈骨折,且久治难愈,易诱发肌肉、骨骼废用性改变,常会导致畸形或足部永久性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本文将观察空心螺钉固定在股骨颈骨折临床治疗中的疗效,为今后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以我院骨科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股骨颈骨折且可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样本,采用便利抽样法将其分为钢板固定组与螺钉固定组各40例。
钢板固定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7~74岁,平均(45.89±4.43)岁;骨折病因:交通事故19例,重物砸伤13例,高空坠落8例。
PRP联合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对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作用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PRP联合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对股骨颈骨折治疗的作用。
通过介绍PRP联合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技术原理、临床研究方法以及治疗效果观察,分析并发症并进行效果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该治疗方法在股骨颈骨折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同时并发症较少。
结论表明PRP联合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完善该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PRP、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作用、临床研究、治疗效果、并发症、效果对比、结论、未来研究。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韧带松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治疗难度较大,容易出现并发症,影响康复效果。
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开放性手术固定是目前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方式,但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明显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寻找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
针对PRP联合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对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提高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和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PRP联合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对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作用及其临床疗效。
具体包括评估该治疗方法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对于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稳定性、功能恢复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
进一步探讨PRP联合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优势和局限,为推广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更多益处。
对颈椎前路内固定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钛板疗效的对比观察甘璐;李沫;李盼;雷润博;王瀚;曹雄飞;罗卓荆【期刊名称】《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年(卷),期】2022(7)3【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与传统钉板系统在颈椎前路融合固定术后的吞咽困难、椎前软组织厚度及骨性融合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接受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147例。
根据固定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Zero-P固定组(共73例)和钛板固定组(共74例)。
依据Bazaz吞咽功能评分法分别在术后1、3、6、12个月评价吞咽功能。
测量术后12个月颈椎椎前软组织阴影厚度。
依据棘突间动度测量标准(ISMC)评估手术节段的骨性融合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完12个月以上的随访;Zero-P组为(17.4±3.6)个月;钛板组为(16.9±3.1)个月(P=0.982)。
术后1个月时Zero-P组与钛板组Bazaz评分分别为(2.60±1.09)、(3.03±0.89)分(P=0.017),Zero-P组优于钛板组;而在术后3个月分别为(1.53±0.90)、(1.54±0.76)分(P>0.05);6个月时分别为(0.68±0.70)、(0.64±0.55)分(P>0.05);12个月时分别为(0.18±0.50)、(0.08±0.28)分(P>0.05)。
Zero-P组和钛板组术后12个月测量C3椎前软组织厚度分别为(9.9±1.1)、(10.7±1.4)mm;C4为(11.2±1.1)、(14.5±0.7)mm;C5为(13.4±1.1)、(15.7±1.2)mm;C6为(15.1±0.7)、(17.2±0.8)mm;C7为(15.2±1.3)、(17.7±0.8)mm;Zero-P组在C3~C7均明显小于钛板组(P<0.01)。
正常儿童齿状突影像学测量窦海成,陈鸥,王向阳,徐华梓,黄其杉,罗鹏,赵敬凯【摘要】【摘要】目的测量不同年龄儿童正常齿状突的参数,确立不同年龄儿童正常齿状突的各种参数变化,为儿童齿状突中空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参数依据。
方法利用CT二维重建技术,测量120例不同年龄组儿童正常齿状突基底横断面松质骨、皮质骨的横径、纵径,模拟入钉点(C2椎体前下缘中点)至齿状突尖部前角、后角的角度及距离,最佳角度及最佳长度。
结果正常儿童齿状突基底部基本呈圆形,纵径稍大于横径,各参数随年龄增大而增大。
入钉的安全角度范围:16°~36°,最佳入钉角度范围:19°~22°。
3~5岁、6~9岁和10~14岁3组的钉道长度安全范围分别为8~14 mm、10~16 mm、12~21 mm;最佳长度分别为13~14 mm、15~16 mm、19~20mm。
枢椎高度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大。
结论对于Ⅱ型齿状突骨折儿童进行齿状突螺钉固定时,可根据不同年龄齿状突的不同参数变化,选择相应的螺钉直径、长度和进钉方向。
【期刊名称】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年(卷),期】2011(003)002【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齿突尖;骨折固定术,内;骨螺丝;儿童小儿上颈椎损伤病例总体较少,40%~60%的儿童脊柱损伤发生于上颈椎,其中以齿状突骨折最为常见[1-2],对于小于7岁的儿童,颈椎损伤有75%发生在齿状突[3],并且很大程度上是由交通事故所致[4-5]。
目前前路中空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在成人患者中得到良好应用,且国内外已有应用于儿童的相关报道[6-9]。
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正常儿童齿状突存在解剖学差异,本研究利用CT二维重建技术对不同年龄组的正常齿状突形态进行测量,为前路中空拉力螺钉齿状突内固定技术应用于儿童提供形态学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颈部CT检查正常的患儿的CT资料,排除脊柱侧弯、半椎体畸形和强直性脊柱炎等先天性脊椎疾病病例。
齿状突骨折鉴定1例朱光烈;王晓刚;斯建刚;陈德良【摘要】枢椎齿状骨折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在法医的工作中,交通事故、坠落等加速、减速运动为齿状突骨折的常见原因。
现报道1例,并分析其发生机制。
【期刊名称】《法医学杂志》【年(卷),期】2006(022)006【总页数】2页(P464-465)【关键词】齿状突骨折;鉴定;交通事故【作者】朱光烈;王晓刚;斯建刚;陈德良【作者单位】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刑侦大队,浙江,杭州,311100;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刑侦大队,浙江,杭州,311100;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刑侦大队,浙江,杭州,311100;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浙江,杭州,3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795.4枢椎齿状骨折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在法医的工作中,交通事故、坠落等加速、减速运动为齿状突骨折的常见原因。
现报道1例,并分析其发生机制。
1.1 案情祝某,男性,27岁。
2006年3月6日晚10时许,其酒醉后从座位上滑倒在地上,头部有软组织损伤并出血,送医院并检查显示颈椎骨折。
后其家属听信医生的推断,说是头顶部遭他人外力打击造成,于是对致伤方式产生异议。
我法医室遂接受委托,对其损伤机制进行法医学分析。
1.2 病历摘要某医院住院病历记载入院时间:2006年3月6日。
患者于1小时前头颈部不慎外伤,当即昏迷,苏醒后感头晕、头痛,伴颈部肿痛、活动障碍,且诉双上肢、左下肢麻木,无恶心、呕吐,无大小便失禁,由他人送来。
查体:颈部压痛(+),活动障碍,颈托固定,左、右上肢及左下肢皮肤感觉减退,无痛觉过敏,左上肢肌力(左手握力)Ⅲ级,右手握力Ⅳ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腱反射均减弱,左膝反射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
颈部X线片示:颈3~6椎体未见明显外伤性骨折征象,齿状突结构显示欠佳,两侧寰枢关节间隙较对称。
头颅CT片示:左额顶部皮下血肿,颅内未见明显外伤性改变。
颈椎MRI片示:枢椎齿状突及基底部粉碎性骨折,脊髓轻度损伤可能性大。
作者:宋长志,郑闽前,王四清,纪标
【摘要】目的探讨颈前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对齿状突骨折anderson d′alonzo ⅱ型12 例进行的颈前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其中新鲜骨折10 例,骨折不愈合2 例。
结果随访6~41个月,平均10个月,12 例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均无明显颈部活动受限。
结论前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和能够最大限度的维持和重建寰枢椎的稳定性。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颈前路空心钉内固定;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2 例,男8 例,女4 例;年龄22~64 岁,平均43 岁。
受伤原因:车祸伤10 例,高处坠落伤2 例。
新鲜骨折10 例,骨折不愈合2 例。
按照anderson d′alonzo分型,本组均为ⅱ型(见图1)。
年龄超过40 岁7 例,骨折移位大于4 mm者4 例,成角大于20°者3 例,牵引致骨折分离者1 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全身麻醉,仰卧位,以环状软骨为中心颈前路暴露出枢椎,c型臂x线机透视骨折复位良好,正确定位后,用咬骨钳切除c3椎体的前上缘部分骨质。
c型臂x线机监控下于枢椎椎体前下缘距中点2~3 mm处钻入导针1支,导针以矢状位向后呈10°~15°角方向钻入c2椎体内1 cm,再于前后位上透视,证实导针在齿状突中轴线上后,c型臂监视下导针继续向前钻入直至齿状突的顶部。
分别再用中空钻头、丝锥钻孔,选择相应长度的ao空心钉,拧入空心螺钉(35~45 mm,见图2~3),拧紧、断端加压。
术后颈围保护直至骨折愈合。
2 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随访6~41个月,平均10个月。
平均手术时间2.0 h,出血300 ml。
术后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螺钉松动断裂、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
术中所有病例均获得满意复位。
术后复查均示骨折愈合,稳定性良好,无明显枕部、颈后部疼痛。
3 讨论
3.1 ⅱ型齿状突骨折手术内固定的临床意义
临床上对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治疗存在争议,一部分学者主张闭合复位,外固定至骨折愈合,但是不少研究表明,ⅱ型齿状突骨折不愈合发生率可高达88%,平均33%。
其不愈合的主要原因是骨折局部血供差、延误诊断、骨折未复位、过度牵引、固定不确实或时间不够长等。
其他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年龄超过40 岁、骨折移位大于4 mm、成角超过20°等。
另外,stulik[2]认为ⅱ型齿状突骨折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性,骨折接触面较小,故比ⅲ型的愈合能力小。
所以,不少学者主张对有移位的ⅱ型齿状突骨折应行手术治疗,以保持寰枢关节的稳定性。
3.2 颈前路空心钉内固定手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齿状突颈部横向骨折为其理想的适应证;其主要适应证为anderson d′alonzo ⅱ型及基底部骨折侵入椎体的不稳定的浅ⅲ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也是适应范围,可先行颅骨牵引复位后再行手术[3]。
而禁忌证包括[3,4]:年幼及齿突较小或齿突尖部骨折;横韧带断裂(寰齿间隙在成人大于3 mm,儿童大于5 mm);齿突骨折伴一侧或双侧寰枢关节粉碎性骨折;前后长斜形骨折,因内固定加压会导致骨折移位而压迫脊髓;骨折线从后上向前下方向走行,由于骨折线与螺钉方向一致,故固定不可靠,术后不稳,易移位,难愈合;不宜应用前路空心钉内固定,而宜选择颈后路融合术(见图4);骨折波及枢椎前下部(因枢椎无法承受骨折间压力);病理性骨折;严重的骨质疏松;齿突骨折不愈合(相对禁忌证,因骨折端有纤维瘢痕组织形成);合并有不稳定的jefferson骨折;桶状胸、短颈或明显驼背畸形的患者。
因此,在临床上颈前路空心钉内固定术还不能完全替代后路寰枢椎融合术。
一段时间
以来对螺钉选择存在的最大争议是齿状突是否能同时容纳2枚螺钉,单枚与双枚螺钉固定是否存在差异。
目前,多数生物力学研究已经表明,单枚和双枚螺钉固定的剪切(弯曲)刚度与扭转刚度无显著差异,二者均可达到相似的稳定性,而采用单枚螺钉固定无疑可以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手术风险[5]。
3.3 ct三维重建对ⅱ型齿状突骨折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对怀疑齿状突骨折的患者,普通的x线检查是首选,但患者常常由于颈部僵硬,甚至强迫体位,标准、清晰的x线片往往难以获得,因而对齿状突骨折以及骨折线的走向难以明确,难以指导临床治疗。
燕树义等[6]研究比较了x线片、ct平扫与ct三维重建对齿状突骨折的检出率:x线片为71.88%,ct平扫为93.75%,ct三维重建为100%。
ct三维重建不但可以获得明确诊断,而且可以清楚地显示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方向、移位程度及三维立体形态。
根据ct三维重建图像资料显示的骨折线走向指导临床治疗选择:a)颈前路空心钉内固定;b)颈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及枕颈融合术。
3.4 mri影像学检查对临床治疗的意义
齿状突骨折时,mri能够在矢状位上清楚地显示骨折部位和前后移位情况,在水平位上则可显示寰椎横韧带是否完整,同时还可显示骨折移位造成的脊髓受压情况、脊髓损伤的程度以及软组织损伤情况。
因而,mri的检查会为临床对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临床依据,对骨折、脊髓损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