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白日梦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文学家笔下的“白日梦”——浅谈弗洛伊德白日梦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发布时间:2023-05-29T07:15:56.115Z 来源:《素质教育》2023年4月总第447期作者:邱潇潇[导读] 一是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主观情感和愿望的投射,这种情感和愿望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翻译系江苏南京210044弗洛伊德是心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并开创了心理分析学派。
其中,在其作品《作家与白日梦》中,他从“文学作品是一场白日梦”的角度来分析文艺作品的创作。
他提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有较大的主动性;首先,他知道如何去加工他的白日梦,从而使之失去令人刺耳的带有个人印记的声音,为别人提供欣赏的可能性;他也知道如何有效地掩饰它们,以使它们那受到压抑的源泉的起源不易察觉。
此外,他拥有处理他所独有的材料使之忠实地表达他的幻想中的观念的非凡能力。
”我认为弗洛伊德的这段话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主观情感和愿望的投射,这种情感和愿望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
艺术家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了他们的作品中,通过作品来表达他们的各种情感,抒发对于时代、生活的不满和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而作品则是情感的载体和寄托,这种情感大多与艺术家本身的经历相关。
以作家卡夫卡及其作品《变形记》为例,《变形记》的创作与卡夫卡的自身经历息息相关。
首先卡夫卡所处的时代及他的家庭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商人家庭,他的父亲虽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出生贫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男子主义、强势、偏执的家长。
他反对卡夫卡写作,强迫他在自己的工厂里工作,希望子女都能继承他的产业,成为优秀的商人。
生活在这样强权、高压之下的卡夫卡与父亲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也与自己的家庭渐行渐远,他的性格和人生也深受父亲强权干涉的影响。
就像《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也因为异化为甲壳虫最终遭到家人的厌弃,最终孤独地逝去。
其次是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使得卡夫卡始终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看尽了世态炎凉。
《白日梦》经典名画欣赏英国画家罗...
《白日梦》经典名画欣赏
英国画家罗赛蒂油画/1880年/ 157×92cm / 伦敦维多利亚美术馆
1872年,具有诗人气质的英国画家罗赛蒂,与珍妮.莫里斯产生了炽烈的爱情,这一幅《白日梦》即作于这段时期。
在这幅以珍妮.莫里斯为模特儿的《白日梦》上,女人形象仍充满着某种神秘感。
你看她那颓唐的形象,几乎遮住了半个脑袋的浓密的鬈发,修长的脖子,厚而富于性感的嘴唇,神情是那样感伤;右手无力地挽住树枝,左手搭落在膝间的书本上,掌心一枝摘下的海棠,象征着青春即将枯萎。
她是爱情的“幽灵”,是画家白日梦中常见的“幽灵”。
艺术作品调研报告
《白日梦》——艺术作品调研报告
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我最近有幸参观了一场以“白日梦”为主
题的艺术展览。
在这次展览中,我看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艺术家对于“白日梦”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首先,我想说说展览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作品,那就是一幅巨大的油画作品。
画中的场景是一个美丽的森林,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上,一群小动物在草地上嬉戏。
通过艺术家的巧妙构图和丰富的色彩运用,这幅作品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
我不禁深深陶醉在这幅作品带来的幸福和惬意之中。
除了油画作品,展览中还展示了很多其他形式的作品,比如雕塑、摄影和装置艺术等。
其中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一座由镜面和灯光组成的装置艺术。
当我走进这个装置的时候,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周围的一切都变得虚幻而迷人。
这种作品让我感受到了艺术家对于“白日梦”的探索和想象,让人不禁感叹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总的来说,这次参观艺术展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些作品,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白日梦”这个主题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也更加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类似的艺术活动,让我能够不断地开拓自己对于艺术的视野和理解。
作家与白日梦白日梦指人在清醒时,脑内所产生的幻想及影像,有时是未来的情景或计划,有时是过去的回忆,但通常都是开心的想法。
白日梦虽然不是梦,但它也是无意识欲望的产物,只是以可控制的思维反映出来。
白日梦里的情境或事件,都是用来满足做白日梦者的某种野心或欲望,包括性欲、情欲、权力欲、自私野心等。
做白日梦的时候,看起来像是在发呆,个人暂时脱离了与周遭有关的事情,只集中于自己的思想当中,注意力完全转向了对内在刺激的反应。
白日梦的形成原因有很多,除去生理和药物的影响,主要原因还是生存压力带来的焦虑。
当个体遇到挫折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便把自己放到想象的世界中,以虚构的方式应付挫折,释放焦虑,并获得满足。
不要怀疑,莫言是焦虑的,蒲松龄也是焦虑的,魔幻小说作家都是焦虑的,而魔幻小说就是他们用来释放焦虑的白日梦。
蒲松龄的一生可以用“少年得意,一生失意”来概括。
他生在一个小康家庭,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考了第一名,中了秀才,还受到了山东学政的夸赞,一时风头无二。
但这就是他人生的顶峰了,此后,他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来参加科举考试,却再也没有考中过。
伴随而来的贬损和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抬不起头来。
因此,他虽然满腹学问,却只能靠教书来维持生计,终日为温饱挖空心思。
曾经的抱负和理想化为空谈,这其中有多少难以排遣的苦闷和郁结呢?郁闷之极,大概就只有白日梦可用来宽慰了,一个名为《聊斋志异》的作品就此诞生。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序》中写道:“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明确地表明了这是一部抒发孤愤之情的作品。
他一生坎坷,对现实极为不满,这就是创作《聊斋志异》的初衷。
但如果仅仅不满于现实,蒲松龄有再高的学问,也要就此沉寂了。
而白日梦这种一般人视为不健康、不务正业、好逸恶劳的心理活动,却给他打开了另一个天地。
这个天地是什么样的呢?白日梦的内容直接受到明显动机的支配。
文学心理学认为作家的创作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缺乏性动机,人因为生活中的某种缺失和痛苦而导致心理失衡,创作是为了重新取得平衡和自我疗伤;另一种是丰富性动机,创作是为了寻求刺激和满足,而不是为了解除痛苦,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
159074 艺术理论论文从白日梦看布洛赫对弗洛伊德艺术功能理论的拓展弗洛伊德对梦进行深入研究,第一次使“白日梦”成为理论课题,并写有《创作家与白日梦》,讨论白日梦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将梦的问题引入美学范畴。
但正如弗洛伊德自己所言,他只是“给出一些鼓励和建议”,想为读者“指出从对幻想的讨论通向诗的效果的道路”①P107,因而不少观点仍有可商议之处。
后来恩斯特?布洛赫在《希望的原理》中对白日梦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拓展了艺术功能理论。
一、白日梦的内涵(一)白日梦不是孩童梦,它来源于成熟的自我弗洛伊德追溯人的童年,认为游戏中的孩子很像创作家。
同样地,他将成人的白日梦当作孩童梦,认为这种幻想活动源自过去的遗憾和愿望,“是童年期游戏的继续和替代”②P106。
然而布洛赫否定了白日梦都是孩童梦的观点,认为昼梦具有真实的可能性,是由业已成熟的自我产生的。
做梦者童年的记忆和情节可能起作用,但它们不构成核心内容。
“白日梦的英雄总是自身成熟的个人……自我总是处于一种成熟的力量之中,并在有意识的心灵过程中保持成熟的统一经验。
”③P87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怎样奇异的艺术设计,总有其内在“规矩”,创作者的白日梦即使过于理想和荒诞,其内容更多的还是立足于此在自我,以成熟的心智为自身设计未来。
(二)白日梦不能与夜梦等量齐观弗洛伊德更关注夜梦,仅将白日梦作为其前阶段。
布洛赫却将注意力转向昼梦,他坚持“白日梦不仅不是夜梦的前阶段,而且也不是通过夜梦所能解决的梦。
”④P83 夜梦大都由过去的材料供给,不发生任何新的东西。
而昼梦是预先推定,它体现了对未来的期望,甚至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改变现实。
“白日梦要求特殊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因为他朝向与夜梦截然不同的某个新的领域,并全力开启这个全新的领域。
”⑤P83夜梦来自过去,可能作为回忆影响未来,但其本身并不直接对未来起可见的作用。
但如果是根据有效的知识经验生成的昼梦,却能进行先行的想象筹划,在合适的时机下可能变成现实。
1、认为艺术是创作家的“白日梦”的是()1.亚里士多德2.荣格3.弗洛依德4.海德格尔2、将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认为艺术的实质是作家无意识的升华的是()1.荣格2.康德3.佛洛依德4.斯宾塞3、()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一”,“物体美是由分享一种来自神明的理式而得到的”。
1.亚里士多德2.博克3.普洛丁4.柏拉图4、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突出“兴、观、群、怨”的是()1. E. 道家美学2.禅宗美学3.法家美学4.儒家美学5、以下不属于从作家创作系统来谈文学的学说是()1.表现说2.巫术仪式说3.无意识升华说4.物感说6、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可得则痛苦,得则无聊,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艺术就是摆脱欲求,获得暂时安()1.康德2.叔本华3.尼采4.黑格尔7、认为“现代社会是一种散文的世界,而不是一种诗意的世界”的是()1.康德2.黑格尔3.马克思4.恩格斯8、以下不是朱光潜先生著作的是()1.《谈美》2.《西方美学史》3.《判断力批判》4.《文艺心理学》9、()认为“美”的本意是人们对羊的一种视觉、味觉和触觉等的一种综合感觉。
1.徐炫2.笠元仲二3.萧兵4.柏拉图10、“人类最高的幸福就在于纯理论”出自于()1.维科2.鲍姆嘉通3.马尔库塞4.伽达默尔11、下面能表达超越了主客二分关系,超越了“自我”的是()1.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2.心外无物3.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4.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12、“情人眼里出西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说明了美具有()1.时代性2.地域性3.民族性4.主观性13、()提出了“历史的必然和这种必然不能实现”是悲剧的真正根源的观点。
1.康德2.马克思3.叔本华4.黑格尔14、以下不属于从美的主观感受来定义美的是()1.快感说2.无意识宣泄说3.移情说4.理念的感性显现说15、提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坚持“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的是()1.黑格尔2.柏拉图3.马克思4.康德16、“纯粹主体”对于“纯粹客体”的观审就是美是以下哪位美学家提出的观点?()1.尼采2.亚里士多德3.康德4.叔本华17、“月是故乡明”充分体现了美的()1.形象性2.情感性3.非功利性4.地域性18、以下作品是喜剧的是()1.《熙德》2.《钦差大臣》3.《罗密欧和朱丽叶》4.《红楼梦》19、下列属于美的存在领域的是()1.艺术美2.自然美3.三者都是4.社会美20、提出喜剧是“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的是()1.叔本华2.弗洛依德3.黑格尔4.尼采21、“知人论事”和“以意逆志”是谁提出的观点?()1.庄子2.亚里士多德3.孟子4.孔子22、认为羊能换回更多的东西,因而在人们心理唤起了一种美滋滋的感觉,产生的最初的美感,是()观1.羊生殖崇拜为美2.羊大为美3.羊作为等价交换物为美4.羊人为美23、以下概念不是康德提出的是()1.不关功利而令人愉悦2.思无邪3.纯粹美4.无目的的合目的24、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好无意义”,这说明美感的产生取决于()1.审美态度2.社会环境3.审美需要4.审美能力25、谷鲁斯提出的“内模仿说”属于()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2.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探求美3.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26、“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镜子·窥视窗·白日梦:电影的三种隐喻形式探析镜子·窥视窗·白日梦:电影的三种隐喻形式探析导语:电影作为一种主流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工具,同时也是一种表达和隐喻的媒介。
在电影中,有许多隐喻形式被广泛运用,其中包括镜子、窥视窗和白日梦三种形式。
本文将对这三种隐喻形式进行探析,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电影中的寓意和表达手法。
一、镜子:内心的映射和反思镜子在电影中常被用来映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反射的形式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心理状态和成长。
镜子作为一种物理工具,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外部世界的事物,但同样也可以象征着主人公的内心。
通过镜子,观众可以窥探人物的真实想法、欲望和情感,与主人公建立更加紧密的情感联系。
以《黑天鹅》为例,主人公娜儿在电影中经常站在镜子前仔细观察自己。
在她眼中,镜子是她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调节器,她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姿态,试图在他人面前保持完美的形象。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镜子的反射不再只是外部形象,而是逐渐映射出她内心的疯狂和破碎。
这种通过镜子映射内心世界的手法,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状态。
除了直接表达内心的映射外,镜子还常常被用来进行对比和反差的展示。
比如在《致命魔术》中,主人公们通过镜子的对比反应出彼此之间的欺骗与虚伪,引发了观众对真实与虚假的思考。
镜子所反射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的外貌,更是他们对待他人与自己的行为态度的映射。
二、窥视窗:隔离的边界和欲望的升华窥视窗作为电影中的一种隐喻形式,常常被用来探讨隔离、边界和欲望的主题。
它不仅仅是观众与电影之间的一道视觉屏障,更是通过窥视和被窥视的角色关系,表达对隔离和欲望的思考。
在电影《窃听风暴》中,窥视窗的形象始终贯穿整个剧情。
窗户后的人物无声地观察着周围发生的事情,而窗户内的人则渴望通过窗户了解外部世界的动态。
窥视窗只是表面上的屏障,但却有着深刻的寓意。
它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离感和欲望,通过窗户的存在和观察者的行为,影片表达了对社会隔离和个体欲望的思考和批判。
艺术是白日梦谈谈理解论述题《艺术是白日梦谈谈理解论述题》一、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不经意地被艺术所触动、所感动。
究竟艺术是什么?它为何如此具有魔力?有人说,艺术就是白日梦,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共享对艺术的个人理解,以及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
二、个人观点和理解1. 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情感、思想和灵感的表达方式,它可以通过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形式展现出来。
在我看来,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创造出新世界的力量,它能够让人沉浸其中,忘却一切烦恼,如同白日梦般自由自在。
2. 艺术与白日梦的联系白日梦通常被认为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但在艺术中,白日梦成为了创作的源泉。
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白日梦来创作作品,将内心世界中的美好、憧憬和想象力呈现在观众面前。
艺术和白日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都是对理想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3. 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艺术作品往往能够深深触动人的心灵,让人产生共鸣。
不论是一幅画作、一首音乐还是一部电影,优秀的艺术作品都能够唤起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法,让人进入一种白日梦般的状态,忘记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三、深度评估和论述艺术作品在传达情感时,往往使用一些符号、隐喻和意象来引导读者或观众进入白日梦状态。
梦幻般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动人的旋律等都能够让人产生共鸣,并进入一种梦幻般的体验中。
这也正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魔力所在,它让人们能够在现实的世界之外,寻找到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力量。
另艺术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与白日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艺术家们通过作品向观众展现出他们心中对世界的美好愿景和向往,这种追求也正是白日梦的一种表现形式。
艺术作品与白日梦之间既有着情感共鸣,也有着精神契合。
当然,艺术作品的白日梦并非一味的逃避现实,它更多地是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和想象。
艺术作品通过白日梦的方式,呈现出了一种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现实理解,同时也为人们呈现了一种更加美好、更加理想的生活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作品既是一种审美的享受,也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如何利用艺术人生做白日梦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人们表达情感、思想与想象力的手段。
生活中有时我们会对未来有很大的期望,这时候做白日梦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
在艺术世界里,我们可以去浪漫化生活,让自己的白日梦成为现实。
首先,通过艺术探索内在的世界。
我们常常感到生活难以启发灵感,积累衰减,这时候就可以用艺术去寻找自己的心灵寄托。
在创作之中,我们可以毫无顾虑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让自己的想象力得到放纵。
通过创作,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到自己内在的世界,释放出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压力。
其次,把白日梦带入创作。
创作中的白日梦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而是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希冀。
艺术家可以把自己的白日梦作为一个形式去创作,通过锤炼自己的技艺,让自己的白日梦成为艺术作品。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白日梦成为了一张旋律优美的画布、一首动听的歌曲或一本意境深远的小说时,内心中的满足感是无法言喻的。
在白日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发现那些被现实遮蔽,但真实却存在于内心深处的意象和情感。
最后,在艺术人生中做白日梦,也需要关注实际ife 中的生活状态,保持足够的独立思考,让白日梦在生活中得到实现。
在老师、友人、家人的建议下,可以将白日梦中的画面或音乐镶嵌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将白日梦变成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在努力实现的过程中,让白日梦也成为我们一路南征北战的忠实伙伴。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有时候也需要一些轻松的时光和空间,去做一些属于自己的白日梦。
而艺术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创造行为,可以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和灵感启迪,让我们在白日梦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和人生。
因此,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中创造的美丽,让艺术成为我们的生命伴侣。
《镜子·窥视窗·白日梦_电影的三种隐喻形式探析》篇一镜子·窥视窗·白日梦_电影的三种隐喻形式探析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不仅通过影像和声音传达情感和故事,更在无形中运用各种隐喻手法,引导观众深入思考。
本文将探讨电影中常见的三种隐喻形式:镜子、窥视窗以及白日梦,分析它们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二、镜子的隐喻镜子在电影中常常被用作自我认知的象征。
通过镜子的反射,电影展现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镜子可以映射出角色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心灵,帮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例如,在许多心理剖析类电影中,镜子常常成为探索角色内心世界的工具。
三、窥视窗的隐喻窥视窗在电影中则更多地承担了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角色。
通过窥视窗,观众可以观察到社会各个角落的细微变化和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
这种隐喻形式常常用于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阴暗面,使观众对电影所呈现的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许多社会题材电影中,窥视窗式的镜头语言被广泛运用,让观众得以一窥社会的真实面貌。
四、白日梦的隐喻白日梦在电影中常常作为一种情感宣泄和想象力的表达方式。
通过白日梦,电影将观众的想象力引入一个超越现实的幻境,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梦幻般的感受。
这种隐喻形式多用于浪漫爱情片、科幻片等类型电影中,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追求梦想的幻想空间。
白日梦式的电影往往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视觉冲击力,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释放。
五、结语镜子、窥视窗和白日梦这三种隐喻形式在电影中各具特色,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电影艺术的丰富内涵。
它们不仅帮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电影所呈现的世界,还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
在未来的电影创作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富有创意和深度的隐喻手法,让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六、镜子的深度与自我认知除了上述的普遍应用外,镜子在电影中还具有更深的隐喻意义。
它不仅是自我认知的象征,更是探索角色内心深处的一种手段。
112欧阳菲,邓开发:评析艺术家查国钧《白日梦》作品的艺术性一、创作的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民国现代主义、六七十年代的“地下抽象”,上海的抽象艺术于1979-1985年终于结出硕果,重启了改革后的现代主义。
抽象艺术在1980年前后,以上海为聚集点的三个代表群体,分别为上海戏剧学院、工艺美校、草草社。
在中国上海这个有魔性的城市里,有一批优秀的青年画家凭着一股对艺术的热爱悄悄地掀起了一种独具风格的东方主义的抽象艺术。
在八十年代的极左回潮的“清楚精神污染”的压抑创作氛围下,1983年在复旦大学举办的“八三年阶段绘画实验展览”可以说是抽象艺术在阳光下展出的标志性展览,上海戏剧学院的这波抽象群体的展出就好像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对当时上海的艺术环境进行了一次冲击,这次展出后被称“复旦十人展”。
此次展出可以说是一场思潮开始的星星明火,虽然被当时的上海美术协会官方点名批判,展览展出时间不到两天,但是其造成的影响力声势浩大。
在时隔数十年后,这场抽象艺术家举办的实验展览的影响力依然像未熄灭的火炉一样熊熊燃烧。
作为上戏抽象艺术代表人之一的查国钧先生,一直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东方主义的抽象艺术,受到众多业内艺术家的好评。
查国钧先生是中国最早开始探索抽象画的艺术家,也是在当时艺术相对固化情况下最早选择出国发展的一批艺术家之一。
这就可以理解了他的绘画作品中常常具有中西文化特色融合的内涵,与当时同年代的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相比就更具有多元性、丰富性。
二、绘画主题的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宣言的多数是虚无缥缈的,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也讲究仙气意境的含蕴,用以塑造表现出一种不可参透的神秘感觉。
而西方的抽象绘画是运用各种抽象符号以及各种抽象元素去创作抽象作品,以希望通过抽象作品去表达其作品内在所隐藏的深意。
这就与中国的绘画创作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营造氛围抽丝剥茧后的内在含义才能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现代雕塑《白日梦》作品赏析现代雕塑《白日梦》作品赏析美国新泽西州,艺术家西沃德约翰逊创作的雕塑“白日梦”在公园展出,作品四周的女人体是雕塑,中间躺着的男子是艺术家本人。
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城市雕塑不要大跃进国际当代视觉艺术最高级别的展示活动,2012首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将于5月在苏州工业园区揭开神秘面纱。
4月5日,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在苏州表示,城市雕塑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城市的标志,是一个慢活,不要“大跃进”。
据悉,“双年展”以两年为一周期,进行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展示。
吴为山认为,在这一模式下,艺术既可以经过时间的包孕得以积淀,又可以通过切实的展览得以推陈出新。
仿佛大海潮涨的周期,在孕育、发展与交流推进的过程中,阐释时代与艺术的关系。
每一个年轻的艺术家都是一朵浪花,在这浪潮中激荡升腾、融入升华。
吴为山说,唯美型的雕塑需要亲和力;激励型的雕塑需要震撼力;而区域标志性的雕塑是最难表达的,不能也不用刻意,更不是越大越壮观越好。
“一目了然,回味无穷,雅俗共赏,喜闻乐见。
”这十六个字精辟地概括出他对城市雕塑的理解。
开发建设十八年,苏州工业园区已有近五百座城市雕塑散落在园区的各个角落。
吴为山对此表示赞赏。
他说,目前中国共有十万多件城市雕塑,不同的城市雕塑有着不同的功能,需要各自独有的特色。
吴为山回忆说,十几岁时,他眼中的苏州充斥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文化。
如今走进苏州工业园区,处处可见的圆融精神浸润人心,更是苏州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范。
这大大颠覆了世人对开发区的偏见,在他看来,园区不仅激荡着深沉的历史文脉,更跳动激越的.青春脉搏。
改革开放,不仅使这里的经济发生巨变,更使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这些都是打造苏州城市双年展的基础。
吴为山介绍,双年展期间,将有近60件青年雕塑家的作品在金鸡湖中的李公堤展出,作品在材料运用及表达形式上都追求圆融,创新。
还将辅以老艺术家的雕塑作品,表达出艺术薪火相传的概念。
浅析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以卡夫卡的《乡村医生》为例摘要:弗洛伊德始终对文艺怀有浓厚的兴趣,曾阅读过许多文学作品,他用精神分析学来研究文艺现象,同时又以这种研究为例证,支持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其中《创作家与白日梦》一书集中体现了他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动机的深刻思考。
卡夫卡与弗洛伊德属于同时代的奥地利人,卡夫卡的生活和创作似乎给弗洛伊德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例证,可惜弗洛伊德并不知道卡夫卡。
卡夫卡熟悉并阅读过弗洛伊德的著作,他的思想和创作无疑也受到过弗洛伊德的影响。
他的很多著作都有着梦幻般地无法正常推理的想象。
可以说,卡夫卡与弗洛伊德的作品相互影响,对后来的作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弗洛伊德卡夫卡白日梦乡村医生心理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和文艺批评家,他的理论在众多学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文艺学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在此,就以其中一方面《创作家与白日梦》来作浅析。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艺术家被压抑的种种本能欲望,尤其是他童年时代被压抑的俄狄浦斯情洁。
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活动与普通人的白日梦或幻想非常接近。
艺术家犹如白日梦者,艺术创作仿佛是白日做梦。
卡夫卡与他属于同时代的奥地利人:一个是伟大的作家,一个是杰出的心理分析学家。
卡夫卡的生活和创作似乎给弗洛伊德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例证,可惜弗洛伊德并不知道卡夫卡。
卡夫卡熟悉并阅读过弗洛伊德的著作,他的思想和创作无疑也受到过弗洛伊德的影响。
卡夫卡曾经说过,他对父亲的优越地位的态度不是在“日常的思考”中形成的,而是“从童年时代开始就亲身经历到的”。
他关于他父亲的“教育方法”的言论,他论及教学法的书信“都肯定着精神分析的观点”。
浅谈白日梦产生的创作灵感不朽名作《月光奏鸣曲》呈现的情景就是贝多芬的“白日梦”,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
”艺术往往给人是一种新的联想与想象性的画面,每个人心中的情景都是不一样的。
波光粼粼的湖面,银色的月光 , 这些并不是贝多芬创作的源泉 , 贝多芬心里真正涌动的却是他和朱丽叶塔·圭查蒂恋爱后,却又遭受失恋的悲哀心情。
在这种极度伤感的心情之下,当我们了解了贝多芬内心的苦楚时,我们不难想象他创作时的情感交织,在现实生活中压抑的东西,只有在音乐中去表达它,把它化作另一种方式去释放。
音乐中印象派大师的代表是德彪西,常常与画家莫奈相提。
而其实德彪西创作音乐要比印象派的莫奈稍晚一点。
德彪西的音乐深受印象派手法的影响,他用淡淡的颜色描绘出一种似有似无的`气氛感受。
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月光》都是典型印象派作品。
在《牧神午后前奏曲》中有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有种忽明忽暗的光影交叉。
印象派画家都着重于光与色的表现,同样,印象派的音乐家也是如此。
德彪西的音乐不会去讲解并描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情节,他本人也说:“我最鄙夷那些唯唯诺诺企图制造意义的音乐”。
他的音乐都是用飘忽不定的光影,给听众造成想象中视觉的感受,让听者自己去制造独有的画面感,而不是将听众放在一个固定的故事框架中。
《牧神午后》是为一个希腊神话人物牧神而创作的,德彪西在创作《牧神午后》的时候也将自己沉醉在暖暖的日光中,仿佛和牧神一样在如梦如幻的神话世界里穿行,创作完成后,他自己都说不上来那种感觉,或许这种感受才是德彪西内心所憧憬的所求和神往的世界。
罗西尼创作的《猫的二重唱》,歌词只有“喵”,主题以猫为主,来表现出猫的二重唱的内容。
这首歌描述的是两只猫早晨起床后熟识的场面,但大多的唱歌家会把它演绎成一只老猫跟一只小猫的对比,一个年轻貌美博得人们欢心,一个年老色衰却不服气。
创作家与白日梦的基本观点
创作家与白日梦:基本观点
1. 创作家--持续创新助力成就梦想
创作家不局限于一般人以固定模式办事的思维,他们深谙创造力在人生中起到重要作用,让自己一步步迈向梦想,只有持续主动创新,独立思考,锐意进取,才能将理想变成现实。
2. 白日梦--充满激情接近宁静
白日梦是创作家必备的助力,它充满激情、善于启发,让人热血澎湃,唤起被安详压抑的创造欲,甚至可以激怒人心,将一切滞碍因素尽量抛弃掉,追寻着目标走下去。
3. 创作家与白日梦--完美结合成就变化
创作家与白日梦完美的结合,可以促进生命的改变,为实现目标提供动力,他们给予自己受刑的力量,激活了新的创造,指引着人们去拥抱变化。
准确处理自身的梦想,将其转换为现实的行动,让创作家的冒险成为可能,这便是白日梦存在的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创作家与白日梦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且联系紧密,拥有不同但是相互补充的特性,正是它们的完美结合,促使创作家毅力攻克障碍, (高级词汇,例:挫折,极具挑战性的)最终获得成功,最终实现梦想的变化。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解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解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原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改后被调整移到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仍是经典的传统教学篇目。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课改前、课改后都听过一些高中老师对这篇诗歌的课堂教学,总的来看,他们在本文解读上依旧思维单一,在鉴赏角度上缺乏开发创新,究其原因:一是受教学参考资料上的观点的束缚,二是对文本本身的解读不够深入。
许多教师都是依照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上的观点来讲解:“梦游”就是“梦中游”;“天姥”即“梦游”的地点——天姥山;“吟”即一种诗体形式;“留别”即表明此诗是留给为自己送行的朋友的;认为“梦游天姥”就是记叙诗人在梦中游历天姥山的一个“梦境”,因而全诗富有浪漫的色彩、新奇的比喻、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浑的气势等等。
这些看似言之有理,但关键之处其实不然。
尽管有一种文艺理论观点认为: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艺术家做“白日梦”的过程。
但我却不认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是在讲述一个“白日梦”,全诗也不是在记叙的一个“梦中”游天姥的“梦境”,而是在表达诗人蕴藏在心中的一种“梦想”与追求。
众所周知,“诗言志,歌抒情”。
解读一位古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言志抒情,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知人论世”,即要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那么,李白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和复杂心情中写作出《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呢?综合有关研究资料来看:李白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岁时离开四川,开始了长达16年的漫游生活。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被唐玄宗召入宫中任供奉翰林,并常陪侍在皇上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的敏捷诗才,赋诗纪实,向人夸示。
李白一方面因为得到了玄宗的高度宠信,另一方面也因为自己放浪形骸、不愿趋奉权贵,因此遭到了朝中某些同僚的嫉恨、排挤与诋毁。
艺术中的白日梦
摘要:童年的经历,白日梦的幻想,以及性冲动的释放,都构成了弗洛伊德艺术创作的资料来源。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入手解释艺术创作的原动力,能使人们更深入的理解艺术家主体,理解艺术创作的神秘性。
弗洛伊德的理论开创了艺术理论中”科学的非理性”研究先河,本文对其早期的作品《作家与白日梦》进行重新解读,并结合中国古典艺术思想综合进行分析,从而以达到思想交融之目的。
关键词:童年;白日梦;释放
弗洛伊德俨然成了心理学的代名词,他在心理学领域的贡献是空前绝后的,至少目前可以这样说。
从心理学到文学批评,再到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教育学等,弗洛伊德的理论在众多学科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今日依然存在,且将继续存在。
一、童年的经历
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说:”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
”童年的经验在精神分析心理学里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年以后的许多心理行为都可追朔到童年时期的心理积奠。
弗洛伊德的游戏创作说在18世纪的席勒就早有阐述,在席勒看来”游戏冲动的对象就是美,而美就是活动的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统一体,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
”另外弗洛伊德也用了一部书来表明了童年及梦于艺术创作的关系,1910年弗洛伊德撰写《列奥纳多·达2芬奇:一个童年
的记忆》一书,围绕着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身世和创作之谜,弗洛伊德独辟蹊径,以达·芬奇日记中的一段话――”一只秃鹫向我飞了下来,它用翘起的尾巴撞开我的嘴,还用它的尾巴一次次地撞我的嘴唇。
”为切入点,以童年的记忆和以后成长经历中的各种想象的混合体,来解释达·芬奇大量的艺术创作,同时这部书也成为心理学史的奠基之作。
年幼时的游戏带给人们莫大的满足,同时也寄托着当时的一个个梦想。
当童年已经远去,回忆起年少时的憧憬却依然感动,也会为那时的好奇心和奇思妙想而感动。
作为成人,游戏已不是天分。
然而依然可发现有类似游戏的东西存在于一部分人身上,即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创造性作家身上。
二、白日梦幻想
与”游戏”相仿佛的东西就是”幻想”,而作品就是”幻想”的产物,没有几个人会否认这个观点。
每一种艺术作品都可说是由想象而来。
作家的思绪一如梦里的游魂,或魂飞天外,或思接千载,似可捕捉却又难以捕捉。
幻想可说是文艺创作的必经要道。
没有幻想,一部作品的诞生几乎不可能。
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并不只是认为作品的诞生与幻想有关。
他还认为这种幻想是一种未完成的愿望的满足,是”白日梦”。
弗洛伊德认为:
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
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
行。
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有关联。
弗洛伊德在其《梦的解析》一书中揭示了他重要的理论”梦是愿望的达成。
”人们在现实中没有得到满足的愿望会在梦中显现。
而在现实中要对这种未满足的愿望进行调解可以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来进行。
尼采在其《悲剧的诞生》中讲到“伟大的雕刻家是在梦中看见超人灵物的四肢结构的。
”“梦是日常生活中的日神状态,造型艺术是典型的日神艺术。
”所以我们可以顺此做进一步的推论,梦是造型艺术的原型。
”我们做梦,所以我们活着。
”超现实主义的箴言,正是超现实主义这样一群艺术家印证了梦对艺术创作的重要影响。
在这时需要指出的是,白日梦和梦是不同的,一个是意识而一个是潜意识的。
但是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白日梦同梦是有相通之处的,梦是愿望的达成,而白日梦同样是一种愿望要得到满足的幻想。
所以上述梦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我们同样可以说成白日梦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不同的是白日梦能更加贴切与艺术创作,因为白日梦有一定的潜意识因素,但更重要的受意识控制的,这也就避免了艺术的曲高和寡、神秘主义。
作品的虚构性使其不可能与白日梦的模特完全契合。
弗洛伊德注意到了这种距离。
同时,他指出这样一种情况:
作家用自我观察的方法将他的’自我’分裂成许多’部分的自我’,结果就使他自己的精神生活中冲突的思想在几个主角身上得到体现。
这对后来荣格的理论自我的性别形象:女性心灵内形成充满男性气概的形象(阿尼姆斯),以及男性心灵内形成充满女性魅力的形象(阿尼玛)也有影响。
三、性压抑的释放
性的压抑使创作家需要找到一个出口来宣泄,而艺术创作便是对被压抑的欲望的一种释放。
在此方面弗洛伊德并没有讲清楚性动力向艺术创作的转化机制,不免让我们遗憾。
不能否认正常的男人和女人均有对性的诉求,这种欲望如果长久得不到满足且没有别的宣泄之道,便极易造成心理的病态。
关于性和艺术创作的关系,在我国的明代即是理论现,李泽厚先生在其《华夏美学》中谈到:
袁枚强调”情”首先必是男女之情。
袁枚说: “且夫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
愤之最先,莫如男女。
……宋儒责白居易杭州诗忆妓女者多忆民者少,然则文王寐求之至于辗转反侧,何以不忆王季太王而忆淑女耶?”这几乎是袁枚论诗的一个基本主调。
他认为性冲动在梦中会以扭曲或变形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样,他也认为艺术家在创作时,同样会通过改变或伪装来减弱他利己主义的白日梦的性质。
也许,弗洛伊德这样说会使他的理论更具有伸缩性。
但正是这种伸缩性同时也使弗洛伊德的理论被他本人或其他研究
者无限制地加以引申,从而将性的压抑扩大到足以解释大多数作品的成因。
于是,创作便成为欲望的发泄,而阅读便成为一个性梦,从而使自己压抑的性欲得到释放。
当然我们对一种理论极端地排斥
和不加选择地接受同样是愚蠢的,也不能说每个艺术家的创作都是性压抑的释放。
四、在此的研究范围
若检视古今中外的众多艺术家,不难举出无数个例子作为弗洛伊德白日梦理论的佐证。
当然不能将此理论用其所极,因为弗洛伊德自己也说过:
我们必须把以下两种作家区分开来:一种作家像写英雄史诗和悲剧的古代作家一样,接收现成的材料;另一种作家似乎创造他自己的材料。
弗洛伊德要分析的是后一种。
即是说,他的这一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作家。
同时,他又说:”至今我所能做的,只是抛出一些鼓励和建议。
从研究幻想开始谈到作家选择他的文学素材的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白日梦者会小心地在别人面前掩藏起自己的幻想,因为他觉得他有理由为这些幻想感到害羞。
《作家与白日梦》有助于我们了解和分析一部分艺术家和作品,但它显然不能作为批评一切作家作品的标尺。
在某些时候,创作似乎确有释放欲望的时候,但不能由此认为所有的创作都是性冲动的结果。
五、结语
弗洛伊德心理学对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著作即是直接对艺术创作的深层原因挖掘。
这里他提出了童年的经历、白日梦幻想、梦及性压抑的释放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同时他也没有将其理论张盖
所以情况,而明确了适用的范围,这也是其理论能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了。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2]弗洛伊德:《释梦》,商务印书馆,2008版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
[4]尼采:《悲剧的诞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宋长江(1982.8-),男,河南新乡人,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