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外嫁女土地承包权纠纷成因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995.15 KB
- 文档页数:3
解决农村“出嫁女”权益纠纷之我见关键词:农村出嫁女权益纠纷引言: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郊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力增强,利益分配增加,由此引发出不少农村“出嫁女”权益纠纷。
此类纠纷牵涉面广,涉及的人数众多。
[1]当事人之间矛盾尖锐,法律关系复杂,处理的难度高。
有些地方政府部门曾试图以行政手段解决,但由于缺乏政策依据而躲躲闪闪。
部分法院通过诉讼程序解决,又因相关法律法规滞后而解决不够彻底。
一旦裁判不当,将引起“出嫁女”和其他村民均不满意。
而作出判决后,往往也难于执行,导致双方矛盾加剧。
但是,这类纠纷如不能最终得到妥善解决,可能成为农村不稳定的因素。
因此,有关部门应从立法、司法、行政上明确解决的途径和办法。
本文在现行的法律、政策框架内,对“出嫁女”权益纠纷涉及的法律和政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尝试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出嫁女”权益纠纷的成因和困惑1、封建宗族观念和男尊女卑的历史传统。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家,历史上形成了男尊女卑的传统,农村中封建宗族思想的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往往曲解村民自治的本义而滥用自治权,侵害“出嫁女”的合法权益。
2、利益驱动。
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同一地区不同的村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定相同。
在富裕的农村,集体经济效益好,村民获得的分红和享受的集体福利较多,而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一些农村“出嫁女”为了能够继续享受村集体福利,结婚后本可以迁移户口的也不愿意将户口迁走。
[2]而部分已转为城镇居民并外迁的人员又将自己的户口回迁,企图以户口为突破口达到参与分红和享受集体福利的目的,从面引发纠纷[3]3、主体法律地位不明。
“出嫁女”在有些地方又称为“外嫁女”,通常指已婚并到夫家居住的妇女,但“出嫁女”权益纠纷的原告不仅有“出嫁女”,但也有“出嫁女”的子女、入赘女婿、丧偶、离异的妇女及其继子女等,她(他)们认为其财产分配权利被限制或剥夺得不到解决而起诉。
2024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及解决对策一、纠纷原因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原因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因素:土地权属不明确:在一些地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或土地管理不规范,导致土地权属不明确,容易引起争议。
承包合同不规范:承包合同是双方权益的保障,但有时合同内容不规范,或者口头协议较多,导致合同内容难以明确,一旦出现问题就难以解决。
利益冲突:随着土地价值的提升,土地承包带来的利益也越来越大,导致一些纠纷的出现。
政策和法律变化:政策和法律的变化可能导致土地承包关系的变动,从而引发纠纷。
土地利用冲突:例如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冲突,不同用途的土地可能引发纠纷。
二、解决对策为了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明确土地权属: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登记和确权工作,明确每一块土地的权属,减少纠纷的发生。
规范承包合同:承包合同应当尽可能明确,包括承包期限、承包费用、违约责任等内容,以减少争议。
利益平衡:在制定和执行土地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从而减少违法行为和纠纷的发生。
建立调解机制:建立有效的调解机制,对于已经发生的纠纷,及时介入调解,避免事态扩大。
法律途径解决:对于无法通过调解解决的纠纷,应当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如诉讼、仲裁等。
加强监管: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的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防止纠纷的发生。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不断深化和改革,相关法律法规也需要不断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
推进信息化建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动态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加强协作配合:政府各部门、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等应当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解决。
总的来说,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农民的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关于“外嫁女”在司法实践中权益保障情况报告一、背景近年来,随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国家对农村土地征用量逐年增加。
农村土地承包、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和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款分配成为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由于诸多原因,农村外嫁女的土地权益却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我国农村实施村民自治以来,一些地区出现了人为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方式来剥夺外嫁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征地补偿款分配、集体福利分红等权益。
农村外嫁女的土地权益及其所衍生的各种权益保护形势愈加严峻。
二、外嫁女权益未能完全得到保障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1、在法律方面,对于如何认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存在争议。
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已经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请求支付相应份额的,应予支持。
外嫁女土地补偿费分配权问题的实质是农村集体成员权的权利主体问题。
但是对于什么样的人才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没有规定,其他的法律法规也没有规定。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只规定土地补偿费分配的权利在村民会议,也就是说,国家法律把全部的权利交给了村民自治。
目前各地在实践中的通常做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单一标准,即以是否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常住农业户籍为依据。
二是复合标准,即以户籍为基础,辅之以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长期生产、生活,并履行本村集体的村民义务等条件来判断:三是根据权利义务关系形成的事实作为依据,必须与本集体组织形成事实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及管理关系。
由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标准的复杂性,在外嫁女出嫁后户口未迁出的情况下,如果其夫家所在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第一种单一标准,外嫁女因户籍不在夫家而不具有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但其原籍所在集体经济组织又实行第二种复合标准,该外嫁女因不在原籍生产、生活导致不具有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这样便造成外嫁女征地补偿款分配权两边落空的现象。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类型及调解仲裁策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国家农村政策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些纠纷的成因各有不同,类型也多种多样。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调解仲裁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本文将就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类型及调解仲裁策略进行分析。
(一)亲属之间的纠纷亲属之间的土地承包纠纷较为普遍。
原因可能是亲属之间的利益纷争或者遗产继承方面的问题。
通常,双方都具有深厚的感情,情绪较为激烈,甚至出现肢体冲突,因此纠纷难以解决。
村民之间的土地承包纠纷也较为普遍。
原因可能是在土地征用、调配、流转、承包等方面产生利益分配问题。
这类纠纷通常涉及较多的村民,纠纷缠绵不断,给村委会、乡镇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带来了巨大的管理压力。
在农村发展过程中,为了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往往会涉及到集体土地的流转。
由于资金投入巨大、土地管理不规范等原因,个人和集体之间的纠纷时有发生。
这其中包括资金分配、土地流转、土地老板等。
在农村发展中,政府往往会涉及到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等问题。
由于政府的政策需要与农民的现实利益相协调,因此农民和政府之间的纠纷也时常发生。
常见的纠纷包括土地征收、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等。
二、调解仲裁策略(一)充分沟通在解决土地承包纠纷问题时,充分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不同的利益方有不同的诉求和要求,需要通过充分沟通,了解双方的情况。
在沟通中,双方需要表述清楚自己的立场和诉求,同时倾听对方的意见。
不管是个人纠纷还是集体纠纷,通过充分沟通,才能达成解决方案,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纠纷。
(二)合理分配利益在土地承包等利益分配上,要根据现实情况,合理分配利益。
对于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纠纷,需以各方的合理利益要求和实际情况为基础,对资金的使用、红利的分配、方案的实施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三)加强文化宣传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解决过程中,加强文化宣传也是至关重要的策略。
宣传教育能够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和信仰意识,避免因不了解法律规定而产生的纠纷。
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的成因及其对策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是指农村地区在土地流转、承包、转让等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争议和纠纷。
其成因主要包括政策法规不健全、权益保护不到位、农民知识素质不高、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等多方面的原因。
要解决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需要从政策法规完善、制度建设、教育培训、信用建设等方面入手。
首先,政策法规不健全是导致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农村土地利益关系复杂,政策法规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容易使土地使用权发生争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农村土地制度的顶层设计,健全土地流转、承包、转让等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权利义务,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权益保护不到位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地方政府和土地经营主体在土地流转中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容易侵害农民的权益;另一方面,农民的法律意识相对较弱,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因此,应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教育和权益保护意识的培养,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机制,严惩侵犯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违法行为。
农民的知识素质不高也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的重要成因之一、由于农民大多缺乏土地流转、承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往往在与土地经营主体进行合同谈判时处于劣势地位,容易因为知识欠缺而引发纠纷。
因此,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土地经营管理能力,使其在农村土地交易中能够更加自主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此外,农村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也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信用记录不全面,导致农民在与土地经营主体进行交易时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容易受到欺骗和损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对农村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完善信用记录和评估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共享,提高农民对土地经营主体的信任度,减少土地纠纷的发生。
综上所述,解决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需要从政策法规完善、权益保护、教育培训、信用建设等多方面入手。
我们应加强对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加强农村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顺利流转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基层反映: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过程中妇女权益维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源,发展之本,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各项财产权益,是包括农村妇女在内的农民最为关切的经济权益,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陆续出台,种田效益增加,农民争地惜地的现象普遍存在,引发了一些农地矛盾与纠纷,涉及妇女权益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的问题一是合理不合法现象。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四条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
正常解读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三十年不变。
农村人口增减变化不能及时进行承包土地调整,而人口增减变化除了生死,最主要的就是妇女婚嫁。
目前,有的村组实行的是3—5年、5-10年调整一次承包土地的村民自治管理方法,尽管不符合承包法,但是,这些小调整能解决大多数妇女在土地承包权益上的问题。
经调查,有部分村实行这种“合理不合法”的管理方法,人口流动快和调田时间长始终还是一个矛盾。
二是婚嫁不落户现象。
有些农户子女婚嫁,由于各种原因,新娘户口不随迁,有的甚至长期不迁入,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就不能在当地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特别是在土地二轮承包前没有迁入的,现在就很难有法律保障,对这类问题,通常只能靠与当地村民协商解决。
三是弃耕又返乡现象。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田负担有了大幅度减少,农村田地有了较明显的收益,而在之前因负担问题弃耕的农民,尽管现在多数仍然在外打工,甚至有的已经有了固定的工作,其中有不少是外出打工妹,他们仍然回乡要田。
在实际工作中,对这类人员的权益是给予保障的,但是,各地均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要求其补交一定数额的公益事业费,以弥补当地公益事业支出经费的不足。
四是离婚难维权现象。
没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五类妇女中离异的占比较大,这是因为土地不同于一般财物,无法迁移转走。
通常分田以户为单位,所以农村妇女在离婚过程中,很少有人对土地权益进行争取,法院判决离婚时一般也不把土地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即使对土地进行了分割,也很难执行,致使农村妇女在离婚后土地承包权难保;离婚妇女在外地、在城区打工的占大多数,有的户口空挂本村,因目前有打工收入,暂没有对土地有强烈要求。
外嫁女保护工作制度第一条总则为了保护外嫁女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外嫁女的定义本制度所称外嫁女,是指在农村地区,因婚姻关系迁移户口至配偶所在地的女性。
第三条基本原则(一)男女平等原则:外嫁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益,不得因婚姻状况而受到歧视。
(二)保障合法权益原则:保障外嫁女在土地承包、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征用补偿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三)民主协商原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外嫁女的权益保障问题。
第四条外嫁女的土地权益保护(一)土地承包权:外嫁女有权享有其在原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因婚姻状况变动而取消其土地承包权。
(二)土地征收或征用补偿权:外嫁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土地征收或征用补偿权利,不得因婚姻状况而减少或取消补偿。
第五条外嫁女的集体经济组织权益保护(一)收益分配权:外嫁女有权享有其在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分配权,不得因婚姻状况变动而取消其收益分配权。
(二)参与决策权:外嫁女有权参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决策,其意见和建议应得到充分尊重。
第六条外嫁女的宅基地权益保护(一)宅基地使用权:外嫁女有权享有其在原集体经济组织的宅基地使用权,不得因婚姻状况变动而取消其宅基地使用权。
(二)宅基地征收或征用补偿权:外嫁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宅基地征收或征用补偿权利,不得因婚姻状况而减少或取消补偿。
第七条保障措施(一)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法律法规,提高农村地区群众对妇女权益保障的认识,消除性别歧视。
(二)建立健全民主协商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建立健全民主协商机制,保障外嫁女合法权益的实现。
(三)加强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外嫁女权益保障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四)提供法律援助:为外嫁女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她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八条法律责任(一)违反本制度,侵害外嫁女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为保证农村土地承包所产生的纠纷能够快速解决,本文针对现阶段所产生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实际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以此作为基础条件,深入探索和总结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应对策略。
关键词:权利纠纷;承包范围;征收纠纷;承包权利在国家发展以及土地承包政策调整大背景下,农村土地普遍存在集约化问题,比如:承包关系不稳定、承包纠纷涉及到面积广泛等,一旦处理不当,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安全,还会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一、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一)土地承包权利纠纷土地承包权利纠纷主要指的是部分农户在土地承包时间延期时没有得到相应的土地承包权利,最终产生归属权利纠纷问题。
案例一:某农村妇女丈夫过世,有一个女儿,而在土地划分时以女儿的名义获得两口人承包面积,但是由于女儿年龄较小,因此妇女被视为低收入人群,每年粮食征收时由村民承担,但是所承包的土地分别由两家农户共同种植,无论是各种种植费用还是税收等,都由两家承担。
后期由于女儿出嫁,妇女去世,女儿现要求收回土地所属权利,最终与两家产生纠纷问题。
案例二:某农村农户由于外出打工,所承包的土地由其他5户农户分别种植,由于农户回乡居住,现要求收回土地所属权利。
案例三:由于某农村农户在城市定居,由于长期不在农村,所承包的土地由同村好友种植,但是后续土地二次承包时,土地所有权利却转移至好友名下,因此该农户要求收回土地所属权利[1]。
(二)承包范围不清晰对于农村来说,由于土地过于庞大,因此土地在规划时,范围极易被模糊,一旦各个农户承包范围不清晰,在种植和后续管理会产生纠纷问题。
比如:农村某户与邻居多年生活和农民耕种相安无事,但是随着现代化农村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农户想与邻居在在承包范围上划清界限,但是邻居却以现有土地范围作为规划范围,两家多次协商不成,农户最终无奈选择上访处理。
(三)承包经营不规范农村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政策时,承包经营权利在交易或者流转实践过程中,由于大多数农民知识水平较低,缺少相应的法律知识,加上农村村委无法承担应有的承包规划权利,导致农民在交易、承包以及流转土地时很少涉及到书面方面的转包、合同文件等,即使产生约定也仅仅保持在口头协议上,严重甚至口头协议生效时连第三方证人都不存在,此种不规范的承包经营现状随着近几年土地升值逐渐展现出问题[2]。
杜万华大法官:关于外嫁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详解!转自:法信导读:保护妇女在土地承包中的合法权益,是农村土地承包的一项重要原则。
但是,较长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在土地承包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歧视妇女、侵害妇女权益的问题。
因此,保护妇女的承包权益,特别应当保护妇女出嫁、离婚或者丧偶后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要确保农村出嫁、离婚或者丧偶妇女有一份承包地。
本期法信通过法条、案例和观点对外嫁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做出解析,以供读者参考。
大法官观点关于外嫁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本村妇女嫁到外村,在外村未分到土地,而本村依据该村的村规民约收回土地,妇女起诉本村村委会,对于此类案件,人民法院是否应当受理、应当如何处理呢?关于外嫁女的土地使用权问题,确实是司法实践中比较难处理的一个问题。
该案中,在本村分配土地时,该妇女尚未出嫁,故在计算进行分配的土地的面积时,她也被算入基数之中。
如上所述,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承包主体是农户而非个人,严格地按照法律来讲,妇女嫁到外村后就成为夫家所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成为其丈夫所在农户的成员。
因此,对于其夫家原来所分的土地,该妇女享有权益,同时本村是不能将其原承包土地收回的。
因为,按照我国的土地政策,农村集体土地一旦交由农户承包之后,“生不添地,死不减地”,所以该案中本村将外嫁女的土地收回是错误的。
但是该妇女已经出嫁,没有起诉该村村委会的权利,故人民法院对于此类案件可以不予受理。
我们目前正在与全国妇联沟通,准备就该问题出台一个司法解释,对妇女出嫁后在夫家所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予以明确认定。
(摘自《杜万华大法官民事商事审判实务演讲录》,杜万华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专家观点1.保护妇女的承包权益,特别应当保护妇女出嫁、离婚或者丧偶后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要确保农村出嫁、离婚或者丧偶妇女有一份承包地(一)承包期内,妇女结婚的,妇女嫁入方所在村应当尽量解决其土地承包问题,如果集体经济组织有依法预留的机动地、通过依法开垦等方式增加的土地或者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土地,可以分给嫁入妇女一份承包地。
农村“外嫁女”权益纠纷若干问题研究——从法院审判的视角解读农村"外嫁女"权益纠纷2003-12-17 22:51:47全国法院系统第十五届学术讨论会征文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论文提要:随着广州地区农村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原来以土地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民,逐渐转变为以股份分红为主要经济来源,与此同时,农村“外嫁女”在股份分红方面的纠纷开始不断发生,外嫁女权益纠纷成为当前群众信访反映的热点问题。
为此,广州中院牵头组织课题组对外嫁女权益纠纷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
本文分成五个部分:前言:简要介绍广州市外嫁女权益纠纷的概况、开展调研的目的、整个调研的基本过程;第一部分:外嫁女权益受侵害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分析;第二部分:人民法院审理外嫁女案件的法理分析:一、程序问题的思考二、审理外嫁女权益纠纷应遵循的原则三、外嫁女权益受人民法院保护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四、解决外嫁女权益纠纷的出路;第三部分:两个亟需解决的法律问题:一、关于“户口所在地与实际居住地”双重条件的问题二、村规民约的法律性质及其审查、监督机制结论:通过地方立法统一解决是处理外嫁女权益纠纷的必由之路。
全文共计9800字。
课题组成员: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王敏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李娜广州市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马红安广州市政府法制办法规二处处长魏富忠广州市妇联权益部部长李次奇广州市番禺区政府法制办主任雷艳霞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副庭长陈伟民广州市妇联法律顾问邓克平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审判长谭卫东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办公室助审员李斌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助审员龚德家广州市番禺区法制办谢伟东前言随着广州地区农村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第二、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大量农业用地被征用或用于非农业建设,原先以耕地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村民,逐渐转变为以股份分红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与此同时,农村“外嫁女”在股份分红方面的纠纷开始不断发生,外嫁女权益纠纷成为当前群众信访反映的热点、难点1。
外嫁⼥是否可以享有⼟地承包经营权在实际中,对于⼟地承包经营权的纠纷问题⼀直是近⼏年的热门问题,因为⾥⾯涉及的家庭成员的享有权是⾮常的复杂的。
那么外嫁⼥是否可以享有⼟地承包经营权?店铺⼩编总结了关于这个问题的相关知识,⼀起来看看吧。
外嫁⼥是否可以享有⼟地承包经营权有的,农村⼆轮⼟地承包后的婚嫁⼥,嫁⼊地向其分配了承包地的,嫁出地村组可依法收回其承包地,并依法办理⼟地承包经营权注销登记,嫁⼊地村组应依法对其⼟地承包经营权进⾏确权登记颁证;嫁⼊地未向其分配了承包地的,嫁出地村组应依法对其⼟地承包经营权进⾏确权登记颁证。
《农村⼟地承包法》第六条农村⼟地承包,妇⼥与男⼦享有平等的权利。
承包中应当保护妇⼥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不得剥夺、侵害妇⼥应当享有的⼟地承包经营权。
第三⼗⼀条承包期内,妇⼥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中华⼈民共和国农村⼟地承包法》第三⼗⼀条规定:“承包期内,妇⼥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因此,吴某⼥应当享有某某区B村C组的⼟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收益。
其在2014年⼟地被征⽤时即提出要求分配补偿款已表明主张权利,没有放弃⼟地承包经营权,故现起诉要求确认相应的⼟地承包经营权和被告返还征地补偿款的1/4是应当得到⽀持的。
⼟地承包经营权就是公民集体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的国有⼟地的承包经营权。
该项权利的权利主体为公民或集体;权利客体为集体所有⼟地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的国有⼟地;权利内容由合同约定。
所以我们需要搞清楚关于家庭成员中哪些⼈是可以享有⼟地承包经营权是⾮常重要的。
相似民事案件分析一、两起相似案件案例一:“外嫁女”赵xx与赵xx兄妹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件事实:原告赵xx与被告赵xx系姐弟关系。
第一轮土地承包时,以赵xx的父亲赵xx为户主,全家6人(即赵xx夫妇、姐赵xx、弟赵xx,二弟赵xx、三弟赵xx)在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川硐镇坞坭村茶山组第三小组承包了田土及荒山。
赵xx的爷爷赵xx和奶奶张xx在川硐镇坞坭村茶山组第二小组承包田土及荒山。
在第二轮延包前,赵xx外嫁湖南,其爷爷赵xx和奶奶张xx相继去世。
1998年初,赵xx、赵xx、赵xx签订家产协议书,对承包地、耕牛、房屋、父母安葬等财产和事宜进行了约定。
在第二轮土地承包中,赵xx、赵xx、赵xx以前述协议为基础,埴写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基本情况登记,并分别领取了土地承包证。
赵xx承包证上,承包方土地经营共有人无赵xx。
另外,赵xx在夫家生活一年后回铜仁居住,户籍已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后迁回原村民组。
法院认为:在本案中,赵xx请求确认其享有赵xx承包土地一半的经营权。
经查,赵xx在一轮承包后二轮延包前外嫁湖南且迁出户籍,现虽已迁回原组,但赵xx承包户家庭成员中并无赵xx,即赵xx 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的规定,赵xx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向其他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
据此法院裁定:驳回原告赵xx的起诉。
案例二:“被拐女”周xx与周xx姐妹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件事实:原告周xx与被告周xx、周xx系同胞姐妹。
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原、被告所在家庭共承包了五人的土地(原、被告及其父母)。
1998年,原告周xx被拐卖到安徽省并结婚生子。
2016年,原告离婚回到原户籍所在地(户籍已迁回)。
在第二轮土地承包中,原、被告家庭承包的土地因户主(原、被告之父)已去世,被变更登记在被告周xx之夫向xx名下,并由被告周xx及其母亲耕种管理。
外嫁女土地承包合同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其中不乏大量的女性。
这些女性中,有一部分选择了嫁入城市,成为了“外嫁女”。
然而,在她们离开农村,嫁入城市之后,她们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益如何保障,成为了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农民家庭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权。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地方对外嫁女的土地承包权益保障并不充分。
一些地方实行“嫁出即失地”的政策,外嫁女一旦嫁入城市,就失去了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益。
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法律规定,也损害了外嫁女的合法权益。
外嫁女土地承包合同问题是指在农村土地承包过程中,外嫁女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问题。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外嫁女是否有权承包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根据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农民家庭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权。
因此,外嫁女作为家庭成员之一,有权参与家庭承包,享有承包地使用权。
集体经济组织不得因为外嫁女嫁入城市而收回其土地承包权益。
二、外嫁女土地承包合同的有效性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集体经济组织在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时,不尊重外嫁女的合法权益,故意降低合同标准,或者不签订书面合同,使得外嫁女的土地承包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这种做法是违法的。
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的原则。
集体经济组织在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时,必须尊重外嫁女的合法权益,不得降低合同标准,或者不签订书面合同。
三、外嫁女土地承包权益的维权问题。
对于外嫁女来说,如果集体经济组织侵犯了她们的土地承包权益,她们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首先,可以尝试与集体经济组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以向当地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投诉;投诉无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维权过程中,要注意收集证据,如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相关法律法规等。
一、引言农村三权分置的推进,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农地流转的速度,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提升了我国农地的市场价值,扩大了农村集体经济收益。
然而,随着农村集体红利的不断增加,“非均衡化”利益分配所引发的外嫁女权益纠纷也逐渐突出。
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外嫁女土地权属纠纷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基于现实的需要,学者们对外嫁女权益纠纷的类型、成因、治理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就目前我国外嫁女权益纠纷的类型来看,莫万友(2013)将其分为: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土地权属纠纷、股份分红权纠纷、宅基地分配权纠纷四种形式。
就外嫁女权益纠纷的原因,于雅璁(2014)认为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不明确是造成侵害“外嫁女”权益事件屡次发生的根本原因。
莫万友(2013)认为非农收益分配不均、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使是导致外嫁女权益纠纷的因素。
张开泽(2009)认为传统观念的束缚只是导致外嫁女权益纠纷的思想基础,而法律制度性的冲突则是形成纠纷的深层原因。
面对外嫁女权益纠纷的难题,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相关治理措施。
黄家亮、吴柳芬(2015)从“多元争议”定义出发,认为解决外嫁女权益纠纷必须充分考虑多元化利益主体的诉求,不能简单粗暴的采取强制性措施。
刘亚娟、张晓萍(2017)则认为要在尊重“村民自治”基础上,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司法审查机制。
综上,目前大部分学者主要从宏观视角探讨了外嫁女权益纠纷的形式、成因、治理机制等,鲜有研究从外嫁女权益纠纷的个案出发进行深入探析。
基于此,本文将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探析外嫁女权益纠纷中最典型的土地承包权纠纷,最后站在外农村外嫁女土地承包权纠纷成因及对策□文/李璇(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提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非建设用地的需求日益突出,土地市值呈现出节节高升的现象,农村集体经济收益迅速提高。
受传统习俗、自身利益追求等因素影响,部分集体经济成员剥削侵占外嫁女的合法权益,引发外嫁女权益纠纷。
基于此,本文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探讨分析外嫁女征地补偿款纠纷、承包地权属纠纷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最后站在外嫁女权益保护的立场,提出相关治理对策。
关键词:外嫁女;征地补偿款纠纷;土地权属纠纷;治理机制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7年6月8日《合作经济与科技》No.8x2017程,也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要坚持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也要考虑到大环境的影响。
为此,国家也应当注意高度预防改革风险,超前部署确权规划等基础管理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1]邹甜甜.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法律问题分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6.1.[2]李勇,杨卫忠.农户农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意愿研究———以浙江省嘉兴市“两分两换”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3.5.[3]赵旭.浅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J].中国农业信息,2016.12.[4]董祚继.以“三权分置”为农村宅基地改革突破口[J].国土资源,2016.12.[5]魏梦晓.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16.2.[6]陈红霞,赵振宁,李俊乐.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实践与探索———基于宁波市的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1.[7]印子.农村宅基地管理的现状、模式构成与优化路径[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7.1.[8]喻祖丰.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3.信用/法制190--嫁女权益保护的立场,提出相关治理对策。
二、外嫁女土地承包权纠纷表象及成因分析基于以上文献梳理,本文将外嫁女土地承包权纠纷归纳为: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承包地权属纠纷。
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分析探讨后发现,“非均衡化”利益分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公共权威的弱化等是引起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的原因。
中国传统观念束缚、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村民法律意识薄弱等是引起外嫁女土地权属纠纷的原因。
(一)案例1———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1、案情介绍。
2011年2月,江西省广昌县旴江镇某村小组的一块地被征用,经村民大会协商决定分配给每位普通村民50,000元补偿款,6名出嫁女每人20,000元补偿款。
其中,5名出嫁女在分配方案中签字同意,还有一位出嫁女刘某是由其父亲代为签字同意。
事后,刘某认为其父亲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代为签字无效,要求村委会按照普通村民待遇应分给其50,000元补偿款。
在要款无果的情况下,刘某将村小组告上法庭。
案件审理过程中,该村小组称当地农村的习俗是家长签字同意就代表家庭其他成员同意。
但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代理必须得到授权或追认,否则无效,据此,法院一审判决村小组应给付刘某50,000元补偿款。
法院判决生效后,村小组对此不执行。
刘某又一纸申请将村小组改定为被执行人。
2012年3月28日,法院对此案立案执行。
立案执行中,村小组为规避责任,私自隐藏数十万元土地补偿款。
据此执行法官又对该案件进行了风险评估:如果外嫁女刘某就此获得50,000元补偿款。
那其他5名外嫁女也定会提出同样要求,届时事态将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很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经再三衡量后,执行法官说服刘某放弃部分补偿款,最终刘某同意将补偿款金额减少至30,000元,村小组表示同意支付该30,000元,还同意支付给其他5名出嫁女每人10,000元补偿款尊重村民自治原则。
2、成因分析(1)“非均衡化”利益分配。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工商企业迅猛发展,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带来巨额征地补偿款。
在补偿款的分配过程中,村集体通常会以村规民约、传统习俗等非正式制度为依据,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满足大部分普通村民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少分配甚至不分配外嫁女相应的合法权益。
其“非均衡化”的分利行动直接导致了村集体与外嫁女之间的权益纠纷。
本案中,村民大会一致协商决定分配给每位普通村民50,000元补偿款,6名出嫁女每人20,000元补偿款。
村小组“非均衡化”利益分配的行为损害了外嫁女合法权益,诱发了权益纠纷。
(2)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冲突。
“村民自治”制度在法律上赋予了农村极大的自由空间,然而该权利在某些农村却被过度的使用。
一些基层村干部片面过于强调村规民约的作用,认为村规民约、传统习俗就等同于国家法律,从而致使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相冲突,引发相应的利益纠纷。
在本案中,村小组以当地农村的习俗家长签字了,就代表家庭其他成员签字同意为由,认定刘某父亲在未经刘某授权同意的情况下,签订的征地补偿款协议是有效的。
然而,根据我国相关民事法律规定,代理必须得到授权或追认,否则无效。
村规民约的错误诱导,致使“外嫁女”合法权益受损,引发利益纠纷。
(3)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使。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我国基层人民政府的代表,在农村土地流转、土地征收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面对征地补偿款、土地流转费等经济收益时,村集体通常也会表现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受利益的驱使,他们往往会侵占部分集体成员的合法权益,让集体利益变成局部利益,引发权益纠纷。
在本案中,村小组为规避法院的执行,将国家给予的数十万元土地补偿款存在村组长谢某账户中。
该村小组的做法,进一步激化了“外嫁女”与村集体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
(4)公共权威的弱化。
公共权力与权威作为社会的一种重要整合力量,承担着维系社会稳定、消解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重要功能(刘刚、王芳,2008)。
然而,随着政府职能的滞后、各行政部门“踢皮球”似的推脱敷衍、地方政府“各退一步”的不负责态度,政府公共权威开始弱化。
其具体表现为:政府强制执行力的失效、司法判决的拒不履行等。
公共权威的弱化,不仅降低了司法救济的效率,而且加深了双方当事人的矛盾。
在本案中,法院一审判决村小组应给付外嫁女刘某50,000元补偿款,判决生效后,村小组却不予执行,致使刘某又一纸申请将村小组改定为被执行人,请求法院对村小组进行强制执行,由此降低了司法的救济效率。
(二)案例2———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纠纷1、案情简介。
黄升林、周卢英系夫妻关系,是凤阳县刘府镇某村集体经济成员,夫妻二人共育六名子女,长子黄开路、次子黄开义、长女黄开献、次女黄杰、三女黄开红、四女黄开慧。
在一轮、二轮土地承包中,以黄升林为户主承包了12.4亩土地,人均分地1.55亩。
1985~1993年姐妹4人相继出嫁,在婆家均未分得承包地。
1998年,黄开路与黄开义分家,后经村委会处理同意,承包地平均分由两人耕种。
2011年1月13日,周卢英、黄开献、黄杰、黄开红、黄开慧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黄开路、黄开义返还姐妹四人每人1.55亩承包地,返还周卢英3.1亩承包地。
后仲裁委员会支持了五人的请求。
黄开路不服该裁决,以4姐妹均已出嫁,且土地分配经发包方同意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审理认为,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
且在承包期内,四姐妹虽已出嫁但均未在新居住地取得承包地,故此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依法驳回了黄开路的诉讼请求。
2、成因分析(1)中国传统观念束缚。
中国女性在古代就是深受毒害的对象,“三纲五常”等教条法规成为束缚中国女性自由的牢笼。
时至今日,传统观念等仍侵害着外嫁女的合法权益。
在农村,部分发包方在重新分配承包地时,通常会以村规民约为指导依据。
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私自将外嫁女的承包地191--发包给其他集体成员耕种亦或是强行收回承包地,其做法违反了国家法律规定。
在本案中,村委会以外嫁女不再具有本村集体成员资格为由,在4名外嫁女均未获得婆家承包地的前提下,擅自将她们的承包地平均发包给该户中两位男丁耕种。
其做法明显违背《农村土地承包法》相关规定,损害了外嫁女的合法权益。
(2)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
外嫁女权益纠纷不仅涉及到农村经济问题,而且反映了现阶段妇女权益保护难题。
对此,国家不断从法律层面上来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诸如:《宪法》第四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然而,诸多法律政策的实施仍没有为外嫁女搭建起一层防护墙,外嫁女权益受损问题日渐突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对外嫁女的权益保护未深入贯彻到基层农村。
本案中,村委会擅自将4位外嫁女的承包地平均发包给该户中两位男丁耕种,村委会的做法明显与《宪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相违背,诱发外嫁女权益纠纷。
(3)村民法律意识薄弱。
由于我国农村在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相对落后,农村教育水平普遍低下,村民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薄弱。
在召开村民大会时,其通常会表现出过分依赖、听从村干部的指挥,而部分村干部深受传统习俗束缚,将村规民约等同于法律来运用,从源头上误导村民,引发事后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