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灵澈上人
- 格式:ppt
- 大小:184.00 KB
- 文档页数:10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代〕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作者简介】刘长(zhǎng)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
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
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译文】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戴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注释】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斜阳:夕阳【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两句就是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送灵澈-《送灵澈上人》(作者:刘长卿)唐诗赏析《送灵澈上人》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7卷第19首。
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
全诗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送灵澈上人⑴作者: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⑵,杳杳钟声晚⑶。
荷笠带斜阳⑷,青山独归远。
【注释】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译文】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写作背景】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间。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诗鉴赏【作品介绍】《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
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原文】送灵澈上人⑴苍苍竹林寺⑵,杳杳钟声晚⑶。
荷笠带斜阳⑷,青山独归远。
【注释】⑴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白话译文】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创作背景】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导语】刘长卿(约726—约786),字⽂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唐代诗⼈。
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
⽞宗天宝年间进⼠。
肃宗⾄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代宗⼤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送灵澈上⼈ 唐代:刘长卿 苍苍⽵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独归远。
(斜阳⼀作:⼣阳) 译⽂ 青苍的⽵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笠披着斜阳,独回青⼭渐⾏渐远。
注释 灵澈上⼈:唐代僧⼈,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后为云门寺僧。
上⼈,对僧⼈的敬称。
苍苍:深青⾊。
⽵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
荷(hè)笠:背着⽃笠。
荷,背着。
鉴赏 这⾸⼩诗记叙诗⼈在傍晚送灵澈返⽵林寺时的⼼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诗的名篇。
前⼆句想望苍苍⼭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
诗⼈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笠,披带⼣阳余晖,独⾃向青⼭⾛去,越来越远。
“青⼭”即应⾸句“苍苍⽵林寺”,点出寺在⼭林。
“独归远”显出诗⼈伫⽴⽬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者,未写送者,⽽诗⼈久久伫⽴,⽬送友⼈远去的形象仍显得⾮常⽣动。
全诗表达了诗⼈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送别诗却有⼀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离别于润州,⼤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年)从贬谪南巴(今⼴东茂名南)归来,⼀直失意待官,⼼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情也不⼤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个宦途失意客,⼀个⽅外归⼭僧,在出世⼊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刘长卿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1卷第10首。
【原文】送灵澈上人还越中作者:唐刘长卿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
身随敝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
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
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
【注释】①灵澈:(?~816),姓汤,字源澄,唐会稽(今苏州)人。
律宗僧人,驻锡衡岳寺。
著有《律宗引源》廿一卷。
与刘禹锡、刘长卿、吕温交往甚密,互有诗相赠,享誉当时诗坛。
②禅客:即僧人。
③沃洲:沃洲山,在越州剡县,晋时名僧多居此。
【作者介绍】刘长卿(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
宣城(今属安徽)人。
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
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
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送灵澈上人诗歌译文及赏析送灵澈上人诗歌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上人诗歌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送灵澈上人诗歌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送灵澈上人古诗的意思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诗歌鉴赏】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及翻译赏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注释、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3、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4、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翻译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赏析《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是诗词作品,是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
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赏析'《送灵澈上人》是我国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代: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一作:夕阳)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带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两句就是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山水诗: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送灵澈上人唐代: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长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灵澈上人:唐代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长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创作背景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能够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送灵澈上人》诗意赏析《送灵澈上人》诗意赏析《送灵澈上人》作者:刘长卿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1、灵澈(ch&egre;)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3、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4、荷(h&egre;)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诗意: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年)间。
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着,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送灵澈上人》原文阅读及赏析《送灵澈上人》原文阅读及赏析【诗句】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出处】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意思】苍苍山林中,传来竹林寺院杳杳的报时钟声; 诗僧灵澈戴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深处走去,愈走愈远。
“独归远”使人出诗人伫立目送友人独自远去,依依不舍的.心情,显示出他们之间真挚的。
如画的描绘,刻画出诗人淡泊的胸襟,创造出幽雅的意境,反映出诗人虽仕途不遇,而心境豁达恬淡。
小诗构思精湛、巧妙。
语言朴索、优美。
【全诗】《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①灵澈上人: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曾与吴兴诗僧皎然游,元和十一年(816)终于宜州。
(见《唐诗纪事》卷七十二) ②竹林寺:《清统志》载:“江苏镇江府:竹林寺在丹徒县城南六里,创自晋时,久废。
明崇祯间重建。
”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
【全诗鉴赏】自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地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到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左右再度回到吴中,前后大约十年光景,刘长卿一直失意待官,四处漂泊,心情郁闷。
正当刘长卿闲游润州之时,碰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好友灵澈僧。
灵澈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源澄为人秉性耿直,忤权贵,遭贬斥,乃弃官归隐云门寺,与刘长卿相友善,两人一直情谊深挚。
好友多年未见,本该举杯把盏话家常、促膝长谈抒胸臆,然而,灵澈正走在返回竹林寺的路上(竹林寺乃灵澈此次云游挂单之所),相见就要离别,无奈刘长卿只能与其惜时小聚,短暂话别。
当是时,一个是宦途失意客,一个是方外归隐僧,他们同有不遇的体验、失意的感受,理该苦诉衷肠、吁嗟长叹,道尽世间之不如意,聊以相慰。
然而,两人却在几杯清茶间闲适相谈,淡泊相待,坦然相对。
苦饮人生波折多舛,笑谈幽寺依山傍水。
此时,刘长卿不禁向源澄所谈的寺院望去,只见远处一片苍翠的山林,云树苍茫,烟霞缭绕,却不见寺院。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送灵澈上人的诗意【送灵澈上人】作者:刘长卿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陽,青山独归远。
注释:1、灵澈(chè)上人:唐代着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3、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4、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诗意: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陽,纠回青山渐行渐远。
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陽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年)间。
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着,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送别诗——《送灵澈上人》送别诗——《送灵澈上人》送别诗——《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 )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⑴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卷一。
灵辙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
上人,对僧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⑶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⑷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⑸荷(h )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译文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赏析瞑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
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灵澈上人大概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
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 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翻译_唐诗三百首
送灵澈上人
作者:刘长卿
⑴灵澈(chè)上人:唐代着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后为云门寺僧。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鉴赏
,点
770年)间。
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着,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
742—756)。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送灵澈上人》注释:(1)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记》(《四部丛刊》本)卷一。
灵辙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
上人,对僧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
(3)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4)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5)荷(h)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6)按照教材版本不同选择。
《送灵澈上人》意思: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送灵澈上人》写作背景: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送灵澈上人》鉴赏: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
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