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的中华传统价值观 钟茂森博士在第五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上的演讲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11
2020年第6期第22卷(总第124期)No.6,2020General No.124,Vol.22淮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转课堂模式下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史萍(淮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安徽淮南232038)[摘要]针对目前高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提出在“翻转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引领下对课程进行改革的设想:合理构建教学体系,突出专业特点;实施课堂翻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破传统考核模式,建立多元化学业综合评价体系;加强课程学习的监督机制,使翻转课堂收到实效。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30(2020)06-0133-06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对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讲话。
他在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2017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等〔匕这些论述为高校开展《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此大背景下,全国各高校陆续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对大学生民族文化传统与人文素质教育的通识基础课,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已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外语专业等文科师范专业和新闻学专业等非师范专业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并列为专业基础课,对大学生集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谈谈对中华文明五个鲜明特征的理解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化之一,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征。
本文将通过对中华文明五个鲜明特征的探讨和解释,揭示其卓越之处。
这些特征包括绵延悠久的历史传承、思想精深丰富多元、艺术创造独具匠心卓越造诣、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观念以及民族精神和团结意识的凝聚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八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出发,探讨其历史背景、文化根基以及影响力与传承。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华文明五个鲜明特征,并逐一阐述它们的内涵和意义。
其中包括绵延悠久的历史传承、思想精深丰富多元、艺术创造独具匠心卓越造诣、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观念以及民族精神和团结意识的凝聚力。
最后,我们将通过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并提出对中华文明的展望。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深入探究中华文明独特鲜明之处,加深对其历史、思想、艺术、社会以及民族精神等多个方面的理解。
通过对这五个特征的剖析和解释,我们旨在激发读者对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兴趣与认同,并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推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维护和发展人类多元文化的美好愿景。
2.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2.1 历史背景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有文字记载的国家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期,如夏、商、周等朝代与封建社会,以及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
2.2 文化根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发展离不开对土地和自然环境的依赖。
中国拥有广袤辽阔的土地和丰富多样的气候资源,这为不同民族融合和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人们养育后代、尊重祖先、注重亲情和家族观念等特殊社会关系,这直接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2.3 影响力与传承中华文明不仅在中国自身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整个东亚地区乃至全球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驻马店二中九年级(上)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一、选择题(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下列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2分)铺开中国大地壮丽山水画卷,总览华夏历史辉煌灿烂文明。
追忆东方巨人百年抗争岁月,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此刻,最能完整表达你内心情感的是()A.中华之美,唯在山河壮丽B.伟大祖国,你是我的骄傲C.百年抗争,实现民族复兴D.华夏文明,世界首屈一指2.(2分)经过30年发展,上海浦东已经从过去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变成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可谓是沧桑巨变!新征程上,党中央要求浦东新区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此举()①宣示了中国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②有利于把浦东打造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③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④表明我国经济实现了高质量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2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
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10.75年,文盲率从2010年的4.08%下降为2.67%。
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B.我国人口质量稳步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C.我国文盲率明显下降,国民受教育程度与发达国家持平D.我国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已发生根本改变4.(2分)从张仲景到李时珍,再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人民英雄张伯礼;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到《本草纲目》,再到今天伟大的抗疫实践……千百年来,中医和中药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为弘扬中医药文化,我们应该()①只信中医,摒弃西医②传承精华,守正创新③中西互补,协调发展④重视中医,淡化西医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2分)新时代中国外交,为国际关系领域带来清新之风、浩荡之气。
论“尊时守位”作者:王颖陈瑛《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03日 13版)“尊时守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去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将之与修齐治平、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等并列,强调其与“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的内在关系,肯定在其中所形成的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特别是在当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势下,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
一远在先秦时期,中国人民就已经发现,无论自然、社会还是人生,都有时有位。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
因此,我们为人处事都必须尊时守位。
所谓尊时,就是“待时而动”、“与时偕行”,就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意即要顺应,进而引领历史形势和时代潮流。
《周易》上讲“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易传·艮卦》)。
所谓守位,乃是根据自己的职位、地位、身份、权限来生活和工作。
这里的位,不只是位置,更是指人的位望、位遇、位势、位行。
在古人看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易传·系辞上》)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地位,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自己的位来活动。
“位其所位焉,正也。
”(《公孙龙子·名实论》)在自己的位上,履行自己应尽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圣人之大宝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
”(《易传·系辞下》)即使一般的臣民,也应当“靖共尔位,正直是与”(《诗经·小雅·小明》)。
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守位典型是周公,他身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积极辅助武王伐纣;武王病危,他藏《金滕》之书,避居东都;武王逝世后,因侄儿年幼,又不得不出而摄政,制礼作乐,帮助成王治理天下,消灭夺权的管叔、蔡叔;最后还政于周成王。
中华文明的革新精神作者:袁行霈来源:《世纪》2019年第01期编者按:“国学论坛”作为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创新工作方式、增强全国文史研究馆工作活力的文史学术交流平台已成功举办了四届。
2018年11月31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国学论坛”聚焦“中华文化中的革新精神”这一主题,阐释中华文化中包含的变化、创新观念,以期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改革文化和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精神,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汲取继续前进的丰厚养分和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切实贡献。
本文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先生在开幕式上的致辞,袁先生从先秦典籍开始,历数革新精神在中华文化中的各种体现,旁征博引、援古证今,指出中华文明中不断革新的刚性和韧性对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强调,文史馆的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守正出新,发挥优势,以不同于其他机构的、高水平的成果服务新时代。
本刊特发此文,以飨读者。
众所周知,在世界几种主要的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且延续至今的。
这是甚么原因呢?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明具有不断革新的精神,也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刚性和韧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保守的,认为弘扬传统文化是保守主义,这不符合事实。
首先,从思想的层面看,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变革”的道理。
《礼记·大学》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周易》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易”可释为“变易”,即顺应时势做出变革,将变革视为宇宙的普遍规律,《周易·系辞下》里有这样几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其第四十九卦《革卦》专讲变革,“革”的意思是“去故”,接下来第五十卦是“鼎卦”,“鼎”的意思是“取新”。
“革故鼎新”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的。
《革卦》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意思是:四时的循环与万物的消歇,是由天地的变化形成的,商汤和周武王所发动的革命,顺乎天意和人心。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基础知识练习一、填空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2.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3.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5.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6.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7.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8.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9.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10.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11.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1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13.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特点。
14.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二、干扰项改错1.中华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相同内涵。
【不同】3.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不忘本来、摒弃外来、面向未来。
【吸收外来】5.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消除文化多样性,实现不同文化的统一。
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命题。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培养一批有着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这样的人才能够在新时代中展现出更大的活力和创造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呢?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呢?我们需要明确“中国心”的含义。
中国心,首先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包括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
这些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中国心也包括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热爱。
我们要培养的现代文明人应该具有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代文明人需要具备现代化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世界,现代文明人需要具备科学文化素养、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他们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在国际社会中担当重任,同时也要有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能够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不仅能够秉承中华文化的精髓,而且能够立足当代,融合中西文化,发展自己的独特个性。
那么,如何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呢?教育是关键。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从小就接触、了解和喜爱中华传统文化。
在教育课程中,应该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推崇儒家、道家、佛家等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兼具中国心和现代意识。
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是孩子一生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
家长应该注重对孩子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家长还应该注重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让孩子从小就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观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它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融合了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思想流派,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观。
1. 兼容并蓄的思想体系中华文化是一种包容性极强、能够容纳不同思想的文化。
在中华文化的思想体系中,道家的空灵、墨家的兼爱、法家的建功、儒家的仁义道德等多种思想都有所体现。
中华文化以容纳不同思想为荣,谓之兼容并蓄,这恰恰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
2. 尊重传统、重视家庭中华文化强调尊重传统,传统是指历史和文化的脉络,是人们信仰、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积淀和传承。
为人子弟者,应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维护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是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现。
这种传统观念,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家庭美德和情感纽带。
3. 崇尚和谐、强调沟通中华文化崇尚和谐,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的和谐。
和谐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
中华文化奉行“和谐一家亲”、“和为贵”的思想,追求人际、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
中华文化也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和沟通。
在中华文化的传统观念中,人际关系是以亲情、友情、爱情为主要的模式之一。
沟通是中华文化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强调沟通的同时,中华文化也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4. 尊重自然、弘扬人文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的传统,如山水诗、山水画、园林建筑等都是以自然为主的艺术形式。
弘扬中华文化精髓,就要重视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中华文化也高度崇尚人文精神,注重人类社会文化的综合性和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
人文精神涵盖了很多方面,如“博爱”、“仁爱”、“中和”、“和平”、“公正”、“寻求真相”等精神理念,强调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精神内涵和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和精神,体现出中国人的特有思想和哲学观念。
历久弥新的中华传统价值观——钟茂森博士2011年4月3日在第五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上的演讲主持人:(徐春妮,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本届论坛主持人)我们现在隆重介绍,第三位嘉宾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钟茂森先生。
钟先生兼任中国广州中山大学客座教授,澳洲净宗学院副院长,台湾方东美研究所副所长。
钟茂森博士,热爱国学、研究国学,造诣颇深,到现在已经有多部国学著作正版发行。
接下来让我们用掌声有请钟教授为我们带来主题演讲。
主持人:钟教授虽然是从国外归来,但是我们从穿着上就可以看到,他比本土还本土。
观众:掌声!钟茂森:谢谢主持人这么好的一个介绍,我站在此地的讲坛觉得非常的荣幸,心情也非常的激动。
因为此地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兴起的地方,我们今天能够在黄帝脚下,一起来研讨黄帝的文化、中国人的价值观,我自己感觉到这是一个使命,同时也是需要我们深入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契机。
所以今天我为大家分享和汇报的主题叫做“历久弥新的中华传统价值观”,让大家能够在人性上去回归。
实际上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宗旨,不是说向外面去追求什么,而是回归到我们自己的本性上,因为本性当中什么都具有。
钟茂森:那么我们在向外追求的时候,往往就会迷失了本性,而产生很多不愉快,甚至很多的冲突、矛盾、很多的灾难。
正是古人所说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钟茂森:这次我的演讲分为三个专题:钟茂森:第一个先给大家讲一下,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到底是在不断的进步中得到了快乐呢?还是说在我们的发展中面临着更多的危机?钟茂森:从2001年,21世纪的第一年开始,到今年2011年,整整11年了。
那么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每一年差不多都有天灾人祸。
这是2001年美国911事件,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更加动荡的时代(观看PPT)。
钟茂森:接着美国2003年伊拉克战争到去年才结束。
而今年3月份事隔不到一年时间,又开始了利比亚的战争。
那么2008年底开始到现在的全球金融危机,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感受到它的影响。
学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认知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心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总结提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悠远的历史,深厚的大地,这是我们的信心和底气所在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管是典籍典故,还是发明创造,无不饱含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不懈追求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思想工匠、伟大科技成果、伟大文艺作品,涵养了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事实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华文明是具有创新进取特性的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种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都能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这种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我们就一定能筑牢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凝聚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互通有无、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源于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理念,致力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合作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率领的是当时世界最庞大的舰队,带去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而不是战争,沿途没有占领一寸土地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面向未来,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我们就一定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近代以来三甲子,中华传统文化历经盛衰极反,今天终于随国家强盛而迎来复兴。
大至国家内政外交,小到民间衣食器物,强劲的中国风由华夏延及四海。
近十多年来,各种国学班、读经班如春苗勃发,尤其是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印发之后,各级学校更是积极响应,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学活动。
然而,毕竟传统文化教学已经淡出体制内教育近百年,当前复兴面临方向迷茫、内容芜杂、人才匮乏三重困难,遭遇瓶颈。
作者今千思一得,斗胆回应上述三难,愿方家执殳前驱,以解当下之急。
一、传统文化传承概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传承、共同拥有的文化。
纵观历史,若看主流,不得不承认其源追三皇,学宗孔子。
慎修明德、仁政爱民的治国思想始见于尧舜时期,成于周公确立礼乐文明,经孔子传述成为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内容。
虽经东周百家争鸣,终于西汉独尊儒术,此后儒家思想一直居于主流,直到百余年前的“新文化运动”。
历史选择了儒家,虽说有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力,本质上还是源于儒家在思想上秉承忠信仁恕等普遍价值;行为上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学术上兼容并包和而不同,并且一代代培养了不同层次的卓越人才,参与到社会治理的扣紧时代脉博讲好传统文化张志强(石家庄市第12中学,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记载于传世经典,践行于历代英贤。
优秀传统文化超越时空,历久弥新,与当今时代精神一脉相承。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使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大同理想,正在变成越来越清晰的社会现实。
当今时代,讲好传统文化,不只是吟唱诗文、训诂经义,必须扣紧时代脉博,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传世经典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贯通,以当代实践洗涤传世经典之蒙尘,使其思想愈加光辉;以经典所承载的不朽思想滋养当代之人民,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归依,让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钟君申论作文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这一文化积淀深厚,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髓,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便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人文精神,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和孝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尊重。
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也构建了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
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瑰宝是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追求无为而治和自由自在的境界。
它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独特的审美观和生活态度。
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也是我们文化的瑰宝。
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都表达了中国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们通过诗词寄托情感,通过书法和绘画表达意境。
这些艺术形式既记录了历史又传承了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了我们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凝聚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这些节日传承了上千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
这些节日中,人们以独特的方式表达情感,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这不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也丰富了文化生活。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民族的瑰宝,不仅是我们自豪的源泉,也是我们发展的根基。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文化再次闪耀光芒,为世界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博士通达爱我中华知识竞赛答案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
A、团结统一B、爱国主义C、自强不息2、黄帝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他曾住在一个叫做“轩辕之丘”的地方,所以名副其实“轩辕氏”。
“轩辕之丘”就在今天的( )境内。
A. 陕西黄陵县B. 河北涿鹿县C. 河南新郑市3、我国的立国之本就是( )。
A、改革开放B、四项基本原则C、党的建设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含( )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关键思想C、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5、( )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就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动力。
A、改革B、发展C、创新6、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小发展小经济繁荣,必须建设社会主义( ),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A、核心价值体系B、价值观C、世界观7、年10月8日,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特别强调,必须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认同科学”的了不起抗震救灾精神。
A、热爱祖国B、以人为本C、热爱人民8、胡锦涛明确提出的以(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A、“八荣八耻”B、“两个务必”C、“八大作风”9、自年起至,中央将每年的( )订为“公民道德宣传日”。
A、9月20日B、9月10日C、3月15日10、以进一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建设,鼓励人们自觉履行职责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A、传统美德B、个人品德C、思想道德11、必须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爱国守法、( )、团结一致亲近、勤政力行、敬业无私奉献”的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A、崇尚科学B、服务人民C、明礼诚信12、以“共铸成诚信”为重点,切实加强( ),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诚信,搞老实人,说老实话,筹办老实事。
A、文化建设B、和谐建设C、诚信建设13、( )就是对未成年人展开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
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弘扬中华文明强化国家形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国的软实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越发受到重视。
这种传播不仅仅是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更重要的是要弘扬中华文明,增强国家形象。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对中华文明和国家形象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有助于弘扬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深的思想体系。
通过将中华文化传播给世界各地,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世界各地的庆祝活动越来越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而这种传播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输出,更是对中华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
通过传播中华文化,可以让世界人民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中华文明,从而促进各国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其次,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能够增强国家形象。
一个国家的形象是国际社会对该国的整体印象和认知,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而中华文化作为中国的瑰宝,其独特性和深厚底蕴成为了弘扬国家形象的重要资源。
通过传播中华文化,可以让世界了解到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众多的优秀人才。
例如,中国的传统医学、武术、传统工艺等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
而世界各地举办的中国文化节、中国艺术展、中国电影节等活动,也成为了展示中国形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
此外,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还能推动经济合作与发展。
中华文化作为中国的独特资源,通过传播,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投资、旅游、学习等,进而促进经济的合作与发展。
例如,中国的传统艺术品、文化产品等逐渐走出国门,成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出口品,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还为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也可以促进国际间的友好交往与合作,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由古至今一直以其独特的创新性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体现在科技方面。
古代中国的发明可谓繁多,例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都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科学家郭守敬发明了浑仪,成为当时最精密的天文仪器;古代数学家华罗庚在数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近代科学家钱学森在航天科技方面的突出贡献也广为人知。
这些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对世界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还体现在思想观念的更新上。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社会变革的压力下,儒家思想也不断进行改革和更新。
明朝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的内在道德和精神世界的建构;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在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思想的变革和更新使得中国社会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化的挑战。
此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还在于社会制度的改革。
古代中国历经多次社会制度的变革,例如商代的封建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等。
近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创新,推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构和发展也是对传统制度进行创新的一种尝试,旨在与时俱进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总而言之,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体现在多个领域。
科技创新、思想观念更新以及社会制度的改革都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崛起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不仅仅体现在科技、思想和社会制度方面,还在于艺术、文学、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创新。
在艺术领域,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如京剧、曲艺、书法、绘画等。
然而,中华文明并不止步于传统形式,而是与时俱进地融入了现代元素,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关于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作者:白朝蓉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7年第5期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脉,中华文化传统是我们国家的灵魂。
文化是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文化还是我们党的旗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要的问题是提高全民对坚守中国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2016 年曾三次讲到这个问题。
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提出,将原来的“三个自信”丰富为“四个自信”,并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更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和深厚性。
10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并理直气壮地告诉世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发展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提出了要求:他对哲学社会科学界高瞻远瞩地提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他对文艺界的同志们讲,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必须始终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阅读经典,弘扬国学作者:李红玲刘峻峰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23期习总书记去曲阜孔子研究院参观,在北师大教师节的讲话,参与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年会的发言……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高频率、高密度地参加与国学文化有关的活动,可见对国学教育的重视。
“不知来,视诸往。
”正是习总书记对历史文化的明确态度,总书记在讲话中在讲话中还明确地指出了我们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它是具有永恒的价值,它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而长存于天地之间,对于现在仍然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国学”是什么呢?我认为国学教育的内容是无比宽泛的。
在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以经、史、子、集文献材料为研究主体、包括诸子百家的“国学”概念下,整个中华文明都是国学,实际上还包括了戏剧、书法、绘画、棋艺、武术、气功、太极拳、民间工艺、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民风民俗、陶瓷、雕刻、中国建筑和中医药等等,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学内涵。
小学应该怎样开展国学教育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学校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国学教育的重大意义学校领导组织全校师生召开专题会议,学习相关文件精神,让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国学教育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此项活动。
并设立专人负责的国学教育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国学教师,做到每班都有国学课。
二、注重每个细节,融国学经典于校园文化,做到育人“润物细无声”1.营造古色古香的校园文化学校在校园布局精、雅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塑像文化、楹联文化、篆刻文化、园林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等在校园美化方面的特殊作用。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重要知识点总结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2.中华文化有什么重要性?(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2)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3)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4.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5.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6.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7.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8.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9.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10.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价值要求):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历久弥新的中华传统价值观——钟茂森博士2011年4月3日在第五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上的演讲主持人:(徐春妮,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本届论坛主持人)我们现在隆重介绍,第三位嘉宾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钟茂森先生。
钟先生兼任中国广州中山大学客座教授,澳洲净宗学院副院长,台湾方东美研究所副所长。
钟茂森博士,热爱国学、研究国学,造诣颇深,到现在已经有多部国学著作正版发行。
接下来让我们用掌声有请钟教授为我们带来主题演讲。
主持人:钟教授虽然是从国外归来,但是我们从穿着上就可以看到,他比本土还本土。
观众:掌声!钟茂森:谢谢主持人这么好的一个介绍,我站在此地的讲坛觉得非常的荣幸,心情也非常的激动。
因为此地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兴起的地方,我们今天能够在黄帝脚下,一起来研讨黄帝的文化、中国人的价值观,我自己感觉到这是一个使命,同时也是需要我们深入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契机。
所以今天我为大家分享和汇报的主题叫做“历久弥新的中华传统价值观”,让大家能够在人性上去回归。
实际上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宗旨,不是说向外面去追求什么,而是回归到我们自己的本性上,因为本性当中什么都具有。
钟茂森:那么我们在向外追求的时候,往往就会迷失了本性,而产生很多不愉快,甚至很多的冲突、矛盾、很多的灾难。
正是古人所说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钟茂森:这次我的演讲分为三个专题:钟茂森:第一个先给大家讲一下,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到底是在不断的进步中得到了快乐呢?还是说在我们的发展中面临着更多的危机?钟茂森:从2001年,21世纪的第一年开始,到今年2011年,整整11年了。
那么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每一年差不多都有天灾人祸。
这是2001年美国911事件,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更加动荡的时代(观看PPT)。
钟茂森:接着美国2003年伊拉克战争到去年才结束。
而今年3月份事隔不到一年时间,又开始了利比亚的战争。
那么2008年底开始到现在的全球金融危机,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感受到它的影响。
钟茂森:刚才讲人祸,现在讲天灾(观看PPT),2004年12月印度尼西亚的大海啸;2008年5月中国汶川大地震;2010年1月海地的大地震,有30多万人死去;2010年3月冰岛火山大爆发;2010年4月的中国玉树大地震;2010年8月中国舟山的泥石流;去年8月巴基斯坦的洪灾,以及我们一贯以来,而且看到逐步在加重的全球的气侯危机。
瘟疫、粮食的危机。
钟茂森:就在上个月日本发生了大地震和海啸,以及现在正在恶化的日本福岛核泄漏。
钟茂森:且不说天灾,我们只讲人祸。
2009年2月2日,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的时候,他虽然不是专门学金融的专家,但是他却一针见血的把金融危机的根源点出来了,比我这个搞了金融研究12年的人还要准确。
他说“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了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的底线”。
钟茂森:所以人类的危机,战争也好、金融危机也好,其实乃至很多的天灾,比如气侯危机、粮食的减产,不就是人类因为贪欲而产生的道德缺失造成的吗?钟茂森: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就曾经说过,他在跟日本池田大作(被誉为日本当代孔子)有一个对话录,说“人类的力量影响到环境已经达到了人类会自我灭亡的程度,这个情况似已确定无疑,如果人类为了满足贪欲,而继续使用这种力量,必将自取灭亡”他又说“科学不断发达,就会带来怎样的结果,若用伦理上善恶的概念,就是科学会被善用还是恶用?科学所造成的恶果,不能用科学本身来根治”,我们马上产生一个问题,到底用什么来根治人类现在所面临的危机问题。
钟茂森:1988年,西方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在新闻发布会上最精彩的是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是1970年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的辉煌生涯即将结束时,得出如下结论,他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钟茂森:一个西方的学者科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会问了,孔子他是至圣先师,他所说的是什么呢?你看《论语》当中,孔子自己说,他自己并没有创造什么,只是转述古圣先贤的教诲。
孔子说祖述尧舜,尧舜是古代的圣王,唐尧是黄帝的玄孙,虞舜是黄帝的八世孙,他们也像孔子一样述而不做,他所转述的也是黄帝的教诲。
所以我们中华文化以黄帝为人文始祖,但是你要知道不是黄帝创造了文化,而是什么呢?黄帝发现了这个宇宙和人生的真相。
钟茂森:一个圣人不是说他能够创造些什么,只是他能够发现事实的真相,他能够找回到自己曾经迷失过的自性,这种人我们说他是一个证悟的人,他就是圣人。
真正回到自性上了,你能够无所不知,甚至无所不能。
如果你要创作,实际上你什么都得不到。
你只要放下要去创作的心,你马上就回到自己的心地—自性保障当中。
钟茂森:刚才傅佩荣老师已经点出这样一种智慧的结论。
所谓“道”,“道”是无所不在,可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办法见“道”呢?正是因为我们一直都在往外求,当我们把念头放下的时候,你才能见道。
所以为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呢?确实,道不能用语言说明。
甚至不能够用思维去想象,因为那不是你语言可以达的到的境界,更不是你思维妄想而能够接触到的境界,你只有放下,“道”就在面前。
钟茂森:尧和舜以及他们的始祖黄帝,都是这样的过来人,孔子,也是过来人,所以他们都是圣贤,所传承的都是圣贤的心法。
钟茂森:我们再看黄帝为什么在证悟了心性之后又创造了这么多文化呢?就是我们讲的随缘了。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当时打败蚩尤以后,人类开始栖息下来了,我们的华夏大地需要休养生息,黄帝于是教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这是中华文明随着农耕兴起而开始,人类开始过着聚集生活,形成了家、形成了国,乃至形成了天下。
钟茂森:而我们觉得黄帝对人类一个很重大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婚姻文明的贡献,他的正妃嫘祖,跟他一起兴起“八拜成婚”。
男三十而婚,女二十而嫁的文明婚姻礼俗,他们提倡婚娶相媒,缔结对偶婚姻。
要知道天下这个世界,我们的社会是家庭为细胞的,而这个细胞当中最小的单元就是夫妇。
所以治天下,首正人伦,而正人伦首正夫妇,黄帝和嫘祖,就在这个人伦教化上给我们人类带来了一个新的台阶。
钟茂森:从此中华文明的发展就是围绕着五伦关系而展开,古人有所谓“人无伦外之伦,学无伦外之学”,这个“伦”就是关系,关系有很多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甚至人与天地,不同空间的、种种的这种境界、生命,我们怎么跟它处理好关系?而黄帝的垂训主要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教化。
钟茂森:所以黄帝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建立在人伦教化基础上的文化。
但是你要知道这个文化是通我们的心性,它是一种手段、一种门径,是通往你证悟自己心性上的一个终点站。
钟茂森:《中庸》上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夫妇是最近的一伦,一世之中彼此最亲近的,教化之端是从这里开始。
慢慢我们从这种关系当中去体悟什么是道?真正能够契入境界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不仅说对一世、一家、一国、一天下能够完全明了,而且我们对整个宇宙都完全能够明了。
因为这个宇宙的本体已得道,所谓的“道”就是这个宇宙的本体。
见道的人就像禅宗讲的明心见性的人。
那么你见了性之后,你在人类社会当中所行的一定是处处符合人类的伦理,你不可能逆着人类的伦理,如果你逆着人类的伦理,反推你肯定没有见道。
当然,如果你能够完全按照人类的伦理而行,未必能够见道,就是你未必是见道的人。
可是见道的人一定是能够遵循五伦十义的人。
钟茂森:所以当我们现在看到社会上种种的危机,种种的乱象。
古人讲天下如果是大乱的时候,必须要去教化了,所谓“六亲不合,有孝慈了”,《道德经》讲的,说孝说慈本来不应该说,为什么?因为本来应该这样生活的。
钟茂森:可是现在社会出现乱象了,人不孝了,也不慈了,六亲也不合了,这时候就开始出现教育,这个教育是应运而生,是自然的反映。
圣人在社会中留下来的教训就像人叩钟一样,古时的钟是空心的,我们叩它一下就会响一下,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是空空如也,只是别人问的时候而叩其两端。
钟茂森:这种种道理,实际上都是由他本性空的这种境界当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所以中华老祖宗的文化教育,我们要知道不是黄帝自己创造的,不是黄帝以前哪一个圣人创造的,更不是黄帝之后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创造的,它们都是证悟了自己的心性,知道“道”的人,他们的教诲就是让我们回归到“道”,因为我们现在没有见“性”,没有见“道”,所以我们在力行他们教诲的时候,我们就逐渐见“道”了,等我们见“道”的时候,就不用圣人的教诲来教诲自己了,因为你所行的和圣人的一样。
钟茂森:基于这个理解,我们如何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当中,找出有利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都是应运而生,但确实也是圣人所述,它的作用就是帮助现在社会回归到本来应有的和谐,和谐是本来就有的。
只是现在偏离了本来面目,所以造成种种的不和谐,现在我们回归。
那么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纳,实际上也是述而不作,自己哪敢创作,只是转述圣人的教诲。
钟茂森:对中华文化可以说承前启后、集大成者莫过于孔子,孔子之后有孟子。
那么有儒家还有老子道家,还有诸子百家,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切入了圣人的境界。
他们所说的都是符合事实真相的,那我们做过一个概括和总结,我们总结了十二个字,“孝悌忠信、仁义礼智、诚敬谦和”,我这里没有谈权说妙,我说的是脚踏实地。
钟茂森:这12个字都是古圣先贤归纳总结出来的,第一个“孝悌忠信”,你看在论语当中,《论语》被奉为中国的圣经,它确实是孔老夫子的行为和写照。
孝和悌在《弟子规》上我们有看到,《论语》上面《学而》篇第六章,就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修而力学的基础。
忠信孔夫子也非常重视,所谓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禅改。
如果我们心里面有自私自利有贪欲,有种种妄想,心就偏离了忠道,就不忠了。
由忠而发出的言就是信。
钟茂森:在四书《大学》里面也有这样的话“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钟茂森:仁义礼智《孟子公孙丑》篇说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就好象我们的身体要有四肢才能运动,才能完成工作。
如果我们想要正得道,也必须具备仁义礼智这四体。
钟茂森:其实仁义礼智人皆有之,这是孟子讲的非常清楚的,孟子也是过来人,他也正悟了心性,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这是本性当中本有的“德”,不是你认为创造出来的。
钟茂森:为什么我们现在失去了仁义礼智呢?是因为我们迷失了本性。
孟子讲了“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看到一个小孩差不多掉到井里的时候,可能你没有想什么,一个箭步过去把小孩抓起来,不让掉到井里,当你没有思考的时候,自性这个作用就发挥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