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核心考点6
- 格式:pdf
- 大小:171.6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对于想要考取小学教师资格证的朋友们来说,掌握教育学的重点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学作为教育领域的基础学科,涵盖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其中的重点。
首先,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社会和道德等方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也是常考的要点之一。
教育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例如,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的规模和质量,文化传统则塑造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同时,教育也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在个体发展方面,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可能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则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
这就提醒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课程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以及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特点。
教学方法也是考试的重点,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等。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也是必须掌握的。
比如,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等。
在教学中,要遵循这些规律,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
班级管理也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所谓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即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①教育者。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
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③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教育的起源①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教育跟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邮人格化的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是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②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
③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他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与意识的模仿。
④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这时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产生的基本观点。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概括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⑤教育的交往起源论。
交往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主要代表人物为我国学者叶澜等人。
4.早期学校化小学教育的概况。
在孔子那里,儿童主要学习的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在西方则形成以“七艺”为核心的教材体系,即以文法学、修辞学、辩证学构成的“三艺”和音乐、算数、几何学、天文学构成的“四艺”。
5.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①全民性。
从广泛意义上,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扫除文盲,从整体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从狭义上讲,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科教育学》知识点必背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科教育学》知识点必背一、教学原理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的科学,包括教育的目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 教育活动是有意识地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教学原理是指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有效的教学原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研究。
二、教学方法1. 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
-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讲授法适用于知识传授和讲解,需要教师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清晰的逻辑思维。
- 讨论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讨论。
- 实验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和指导。
- 研究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教学评价1. 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评估和反馈,旨在改进教学效果。
- 教学评价可以通过考试、测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
2.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应用- 考试和测验是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 观察和访谈可以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惯,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
四、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研究需求。
- 教学设计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达到合理的教学目标。
2. 教学设计的要素和步骤- 教学设计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要素。
- 教学设计的步骤包括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和教学调整,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法定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
我国于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为了贯彻落实《教师法》,199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
1996年,根据《教师法》的授权,原国家教委颁布《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至1997年底,完成了1993年12月31日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教师资格过渡工作。
2000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至此,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2001年元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师资格实施工作会议,标志着教师资格制度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制度创新,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严把教师入口关,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教,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使教师队伍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后,凡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国公民必须具备教师资格。
教师肩负着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
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应当具备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懂得教育规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资格条例》明确提出,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可以要求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申请人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
教育部《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对非师范教育类毕业生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作出规定。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而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学部分更是考查考生对小学教育理念、方法和实践的理解与掌握。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些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的重点内容。
一、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首先,要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也是重要考点。
从古代教育思想家如孔子、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到近代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教育家的理论,再到现代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都需要考生有所了解。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例如,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速度和内容;文化传统则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育方法。
同时,教育也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促进社会的政治民主化、经济增长和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等规律。
教育要遵循这些规律,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最优发展。
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理解教育目的时,要注意不同层次教育目的的关系,如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师的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五、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包括学制和教育法规。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我国现行的学制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和多种形式并存的高等教育制度。
教育法规是国家为调整教育关系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考生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教育学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科目,主要包括基本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内容。
以下是一些教育学的知识点,供参考。
1.基本教育学基本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研究基本教育的规律、原理、方法和实践问题。
主要包括基本教育的目标、任务、原则、内容、组织形式、质量要求等方面的知识。
2.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教学过程与教学的学科。
主要包括教学原理、教学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课程等方面的知识。
3.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学科。
主要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测量与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各个方面的心理发展规律,例如儿童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等。
学习心理学研究学习的心理过程和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例如注意力、记忆、思维、动机等。
教育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测量和评价方法,了解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现状,为教学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组织与管理的学科。
主要包括教育组织理论、教育管理方法、教育管理原则等方面的知识。
教育组织理论研究教育组织的构成、运作和管理规律,例如教育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决策过程等。
教育管理方法研究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计划、组织、领导、监督、评价等。
教育管理原则研究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例如目标导向、科学决策、公平公正等。
总体来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的相关知识点主要包括基本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
教师应根据这些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全面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和教学计划,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教育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1.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
-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了解学生、教学目标和教材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 教学设计与实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 评价与反馈:包括对学生研究情况进行评价和给予合理反馈的能力,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2.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考点
- 受教育理论与实践: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研究与发展:了解学生的研究和发展特点,能够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 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了解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能够进行简单的教育教学研究。
- 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够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材料,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过程。
- 评价与反馈: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反馈,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以上是小学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与考点,希望能对您的备考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
新出的2017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教资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教资考试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的重要考试,教育学是其中的一门科目。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方法、教育学理论和教育学应用四个方面,为大家介绍教资考试教育学的相关知识点。
一、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及教育活动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教育思想史、教育原理、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学等方面内容。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方法。
二、教育学方法1. 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 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现象的研究,探讨教育的发展过程、规律。
3. 比较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现象和规律,寻找异同之处。
4. 理论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教育学理论,对教育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论总结。
三、教育学理论1. 教育目标理论:研究教育应实现的目标和意义。
2. 教育过程理论:研究教育活动的组织结构、教学方法等。
3. 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教育成果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4. 教育思想史:研究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四、教育学应用1. 教育管理:研究学校组织、教职工分配、教育资源配置等管理问题。
2.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教育教学的指导。
3.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观念,指导教育实践。
4. 教育法学:研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法律案例,保障教育的合法权益。
总结: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
在教育学的考试中,需要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理论和应用。
只有全面了解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才能顺利通过教资考试。
【核心考点】教资考试教育学重点知识速记【核心考点】教育的基本规律核心考点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常考题型】单选、多选、简答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
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备考方向理解记忆社会诸因素对教育的制约合影响作用,本考点以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为重要考点,请大家务必背诵核心考点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常考题型】单选、多选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备考方向理解记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三种表现,根据题干中的描述能够准确匹配出相对独立性。
核心考点3教育的社会功能【常考题型】单选、多选、判断、简答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和整理、提升文化)3.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备考方向理解记忆教育对社会诸因素的作用,根据题干描述能够做到准确匹配出所讲内容为教育功能中的那一条,本考点以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为更为重要考点。
核心考点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常考题型】选择、判断、填空1.内发论的基本观点: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如“需要”“成熟”,2.内发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等。
2017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考点整理本文“2017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考点整理”,由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整理,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
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考点1:教育研究基本方法(一)教育观察法1.概念教育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2.类型(1)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可以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包括自然行为的偶然现象观察和系统的现象观察,能搜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但材料往往是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
实验室观察是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
这种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2)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的感知和描述,因此直观具体。
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
(3)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群体和活动中去,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是研究人员以“旁观者”身份观察,非参与性观察结论可能比较客观,但易限于表面化,难于获得深层次的材料。
(4)根据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可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
非结构式观察则是没有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
其方法比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完整,多用于探索性研究,多用于对观察对象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
2017全国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统领后面的教学内容,因而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可能出,需要重点学习。
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育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2)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
(3)教育和教育学在历史各阶段发展的特点。
(4)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运用。
(5)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考纲链接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2)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3)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6.现代教育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生产性;(2)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3)内容日益科学化;(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5)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2013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汇总小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1.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学校最早出现在埃及,中国出现于夏朝。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3、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简答)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我国主要实行六三制义务教育,部分实行八年制)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更加注重教育制度的国际交流;4、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5.中国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别表现: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对于想要考取小学教师资格证的朋友们来说,掌握教育学的重点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学的重点内容。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我们要了解教育的起源。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其中,劳动起源说是科学的教育起源说。
教育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从原始社会的教育,到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再到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教育,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例如,古代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等特征;而近代社会的教育则逐渐实现了教育的国家化、世俗化、法制化等。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以及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等阶段。
在萌芽阶段,中国的孔子、孟子以及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都对教育问题有过重要的论述。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赫尔巴特则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并构建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
在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学流派,如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等。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
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互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等;而教育又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培养劳动力、促进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等方式实现。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也不容忽视。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等;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也有反作用,能够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促进民主,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小学教育2017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小学教育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岁~l2岁的儿童。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1)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2)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878年,张焕纶所翻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①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②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③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从小学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1)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3.《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是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网盘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中心考点:教课(上 )中心考点1.教课的观点教课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课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门路。
2.教课的意义第一,教课是教授系统知识、促使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第二,教课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教课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一定坚持以教课为主。
3.小学教课的任务(1)指引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2)发展学生智力,培育学生的创建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 ;(4) 培育小学生崇高的审美情味,养成优秀的思想道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4.教课过程的观点教课过程是教师依据教课目标、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色,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取必定的发展,形成必定的思想道德的过程。
5.教课过程的特色(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联合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一致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互相依存,互相促使,二者一致在同一教课活动中。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防备纯真抓知识教课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与提升思想相联合学生思想的提升以知识为基础,学生思想的提升又推进他们踊跃地学习知识,在教课中要防备两种倾向,即纯真教授知识、忽略思想教育的倾向,离开知识的教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倾向。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联合现代教课论重申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认可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认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足发挥学生参加教课的主体能动性;成立合作、友善、民主同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6.教课过程的构造教课过程的构造赐教课进度的基本阶段。
教课过程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且体现多样综合的特色。
依据教师组织教课活动中所要务实现的不一样认识任务,能够区分出教课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一样阶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
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根本任务:打好基础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
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核心考点6
第六章教学(上)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意义
第一,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第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3.小学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4.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5.教学过程的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即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两者的辩证关系,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6.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且呈现多样综合的特点。
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
即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五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