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早期的隐身人
- 格式:pdf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1
2022-2023学年高二下物理期末模拟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光电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入射光的强度足够大,就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B.入射光的频率高于极限频率时,光的强度越大,光电流越大C.入射光的频率高于极限频率时,入射的频率越大,光电流越大D.入射光的频率高于极限频率时,光的强度越大,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2、如图所示,a、b是两个匀强磁场边界上的两点,左边匀强磁场的磁感线垂直纸面向里,右边匀强磁场的磁感线垂直纸面向外,两边的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电荷量为2e的带正电的质点M以某一速度从a点垂直磁场边界向左射出,与静止在b点的电荷量为3e的带负电的质点N相撞,并粘合在一起,不计质点M和质点N的重力,则它们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是()A.B.C.D.3、端午节期间,一位游客在南海新区岸边欲乘游船,由于风浪很大,游船上下浮动。
把游船的浮动简化成竖直方向的简谐运动,振幅为30cm,周期为6.0s。
当游船上升到最高点时,甲板刚好与码头地面平齐。
当地面与甲板的高度差不超过15cm时,游客能舒适地登船。
在一个周期内,游客能舒适登船的时间是()A.1.0s B.1.5s C.2.0s D.3.0s4、氢原子的核外电子从距核较近的轨道跃迁到距核较远的轨道过程中( )A.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的电势能增大,原子的能量增大B.原子要放出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的电势能减小,原子的能量也减小C.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的电势能减小,原子的能量增大D.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的电势能增大,原子的能量增大5、如图是一交变电流的i-t图像,其中曲线部分按正弦规律变化,则该交变电流的有效值为A.2A B. A C. A D.4A6、将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a、b用细线相连后,再用细线悬挂于O点,如图所示.用力F拉小球b,使两个小球都处于静止状李,且细线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保持30θ=︒,则F的最小值为()A.33mgB.mg C3mgD.2mg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α射线亦称α粒子束,高速运动的氦原子核。
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
它的静止质量为6.64×10-27千克,带电量为3.20×10-19库。
物理学中用He表示α粒子或氦核。
卢瑟福首先发现天然放射性是几种不同的射线。
他把带正电的射线命名为α射线;带负电的射线命名为β射线。
在以后的一系列实验中卢瑟福等人证实α粒子即是氦原子核。
中文名:α射线;外文名:α ray;发现者:欧内斯特·卢瑟福;发现时间:1898年;实质:高速运动的氦原子核β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0/-1e,贯穿能力很强,电离作用弱,本来物理世界里没有左右之分的,但β射线却有左右之分。
贝塔粒子即β粒子,是指当放射性物质发生β衰变,所释出的高能量电子,其速度可达至光速的99%。
在β衰变过程当中,放射性原子核通过发射电子和中微子转变为另一种核,产物中的电子就被称为β粒子。
在正β衰变中,原子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同时释放一个正电子,在“负β衰变”中,原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同时释放一个电子,即β粒子。
中文名:β射线;别名:β粒子流来源:放射性原子核发射电子和中微子;速度:光速的99%;辐射防护:时间,距离,屏蔽;危害:引起病变、导致死亡X射线是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间的电磁辐射。
X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辐射,其波长约介于0.01~100埃之间。
由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于1895年发现,故又称伦琴射线。
伦琴射线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领,能透过许多对可见光不透明的物质,如墨纸、木料等。
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可以使很多固体材料发生可见的荧光,使照相底片感光以及空气电离等效应,波长越短的X射线能量越大,叫做硬X射线,波长长的X射线能量较低,称为软X射线。
波长小于0.1埃的称超硬X射线,在0.1~1埃范围内的称硬X射线,1~100埃范围内的称软X射线。
中文名:X射线;外文名:X ray;特征:波长非常短,频率很高;发现者: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γ射线:γ,又称γ粒子流,是原子核能级跃迁蜕变时释放出的射线,是波长短于0.2埃的电磁波。
《隐身人》
《隐身人》是英国作家威尔斯奇异堡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
小说主要讲述了了一位天才科学家把自己变为隐身人后与人类为敌的故事。
格里芬研究出了一种隐身的方法,并把自己变成了隐身人,但他不能在其需要的时候随时显形。
他在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遭到干扰,终于在狂怒中暴露了真面目。
愤怒的他急于报仇,却悲惨地丧失了年轻的生命。
韦尔斯的创作直接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这点使其大胆的想像力得以奔放翱翔,他借助于幻想的形象、怪诞的人物,离奇的情奇和夸张的手法来揭露旧世界的各种弊端。
威尔斯被称为20世纪初科幻文学的双星之一,他是继凡尔纳之后最杰出的科幻作家。
《时间机器》《隐身人》《星球大战》是威尔斯科幻小说中最经典的三部作品,由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教授领衔翻译,此译本是目前国内最权威、最科学的。
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故事紧张,情节离奇,作者抒发幻想,影射现实,用象征或寓示的方式暗示人类社会。
作品既有娱乐作用,又有讽喻意义。
暗物质的候选粒子——中微子之谜发现过去未知的事物,总是让人很激动,比如20世纪末发现暗物质的存在。
天文学家经过多年观测,发现发光星体的质量只占整个宇宙总质量的很小一部分,而大部分质量都属于不发光的暗物质!可是这种神秘的暗物质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他们却一无所知。
多数物理学家猜测,中微子是构成暗物质的最有可能的候选粒子。
这就好比是“用小洞堵大洞——毫不中用”。
因为中微子本身也是一种神秘之物,还有大量的谜团未被解开。
解开了这些谜团,暗物质之谜说不定也不解自开了。
所以,我们还是先了解一下中微子的来龙去脉。
窃取能量的“小偷”中微子号称宇宙间的“隐身人”。
这是因为中微子个头小,不带电,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要捕捉它非常不容易。
比如,100亿个中微子穿越地球直径那么厚的物质,只有1个会与物质发生反应。
所以,尽管宇宙中充斥着大量的中微子,但从预言它的存在到发现它,科学家还是颇费了一番周折。
要说中微子,就不得不提它的“老大哥”——中子。
上世纪20年代,科学家发现中子在衰变成质子和电子的时候,能量会出现亏损。
亏损的能量到哪里去了?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甚至断言,衰变过程中能量守恒定律失效了。
玻尔在物理学界以思维大胆独特著称,可是当他提出能量可以不守恒时,许多物理学家难以接受。
这时,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提出坚持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解释:在中子衰变的过程中,能量守恒定律仍然有效,能量亏损的原因是中子在衰变过程中变成了质子、电子和另一种质量很小的、没有被探测到的中性粒子,正是这种小质量粒子将能量带走了。
泡利预言的这个窃走能量的“小偷”就是中微子。
这个解释暂时让大家送了一口气,但在没有探测到中微子之前,物理学家的心头终究还是蒙着一层阴影。
1952年,美国科学家终于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它现了原形。
中微子“变形记”俗话说“摸到了线头儿,就抽到了线球儿”。
自从确认有这么一种与物质相互作用极弱的中微子存在之后,科学家发现,中微子其实不止1种,而是3种(分别为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
《隐形人》小说故事简介《隐形人》是英国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1897年发表的科幻小说,被视为是描写疯狂科学家与社会对立的杰作。
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内容简介:故事从南萨塞克斯郡一个乡村旅馆开始。
一天,一个神秘的陌生人来投宿,他浑身上下遮掩得严严实实,只有一个粉色的鼻头露在外面。
他整日把自己关在屋里,埋头于科学实验中,只在天黑时才出来活动。
他态度粗暴无礼,不许任何人接近和打扰。
他的种种怪异举动在村民中引起极大不安和各种猜测。
一天晚上,牧师家被盗。
牧师夫妇眼看着金币被偷走,却看不到窃贼的半点身影。
旅馆的老板娘无意中走进陌生人的房间,发现他唯一的一身行头全都搭在床上,而其人却不见踪影。
她正自诧异,忽然看见衣服和椅子飞起,把她赶出屋外。
后来,老板娘就这件事和牧师家被盗一事质问陌生人,被激怒的陌生人扯下头上所有的东西,人们才突然发现他是个看不见的人。
这个隐形人面对前来抓捕他的警察和围拢来的村民,在纷乱中脱掉衣服逃走。
他逼迫流浪汉玛沃尔做他的助手,帮他偷回遗落在旅馆里的书。
他希望用玛沃尔做掩护,来弥补隐形给自己带来的种种不便。
孰料,玛沃尔不甘受他的役使,欲到警察局告发他,还藏起他描描述实验秘密的三本记录,隐形人追捉玛沃尔,在此过程中被人用枪打伤,意外逃进他的大学同学开普博士(Dr.Kemp)的家中。
隐形人向开普博士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隐形人名叫格里芬(Griffin),原是医学院的一名高材生。
毕业后,他穷困潦倒,一心想在科学界做出一番非凡成就。
他无意中发现,如果让人身体的折射率和空气的一样,就既不能吸收光线,也不能反射光线。
为了购买实验材料,成为隐形人,格里芬抢走父亲从别人那里借来的钱,逼得父亲自杀身亡。
他服用自己研制出来的隐形药剂,在经历过地狱般的痛苦之后,成为他梦寐以求的隐形人。
他放火烧毁做试验时租住的公寓,毁掉所有的实验痕迹。
中微子中微子又译作微中子,是轻子的一种,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常用符号ν表示。
中微子不带电,自旋为1/2,质量非常轻(小于电子的百万分之一),以接近光速运动。
中微子个头小,不带电,可自由穿过地球,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号称宇宙间的“隐身人”。
科学界从预言它的存在到发现它,用了20多年的时间。
2013年11月23日,科学家首次捕捉高能中微子,被称为宇宙"隐身人"。
他们利用埋在南极冰下的粒子探测器,首次捕捉到源自太阳系外的高能中微子。
[1]中文名中微子外文名neutrino别名微中子类型轻子自旋1/2符号v目录1发现历程▪发现▪1930年▪1933年▪1956年▪研究结果2性质▪探测▪速度▪观测3物理性质4谜团5研究范围6研究历史▪中微子▪相关研究▪研究方向▪应用▪历史年表7中微子天文学8超高能中微子9观测▪欧盟的望远镜▪北京的望远镜▪综述▪更新后的检验▪物理学家解释▪质疑者的声音▪中微子速度1发现历程发现中微子的发现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放射性的研究。
研究者发现,在量子世界中,能量的吸收和发射是不连续的。
不仅原子的光谱是不连续的,而且原子核中放出的阿尔法射线和伽马射线也是不连续的。
这是由于原子核在不同能级间跃迁时释放的,是符合量子世界的规律的。
奇怪的是,物质在β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由电子组成的β射线的能谱却是连续的,而且电子只带走了总能量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能量失踪了。
物理学上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领袖尼尔斯·玻尔据此认为,β衰变过程中能量守恒定律失效。
1930年1930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在β衰变过程中,除了电子之外,同时还有一种静止质量为零、电中性、与光子有所不同的新粒子放射出去,带走了另一部分能量,因此出现了能量亏损。
这种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极弱,以至仪器很难探测得到。
未知粒子、电子和反冲核的能量总和是一个确定值,能量守恒仍然成立,只是这种未知粒子与电子之间能量分配比例可以变化而已。
“隐形人”中微子“现身”作者:黄订来源:《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12年第6期2012 年3 月8 日,973 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王贻芳在北京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且测量到了其振荡几率。
这一消息的发布,整个物理学界顿时热血沸腾,意味着人类了解宇宙的旅程又进了一步。
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李淼称,这是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因为对中微子振荡前两种模式的研究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并且美国杰佛逊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副主任罗伯特·麦克欧文说,这是中国本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物理学成果。
宇宙中的“隐身人”1930 年,在研究β衰变(中子在衰变成质子和电子)时,发现了能量会出现亏损。
当时物理学上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鼻祖尼尔斯·玻尔据此认为,β衰变过程中能量守恒定律失效。
1931 年春,国际核物理会议在罗马召开,当时世界最顶尖的核物理学家汇聚一堂,其中有海森堡、泡利、居里夫人等。
泡利在会上提出,β衰变过程中能量守恒定律仍然是正确的,能量亏损是因为中子作为一种大质量的中性粒子,在衰变过程中变成了质子、电子和一种质量小的中性粒子,正是这种小质量粒子将能量带走了。
泡利预言的这个窃走能量的“小偷”就是中微子。
1933 年这种粒子正式命名为中微子,1956年才被观测到。
中微子被发现后,科学家们就将其称为“是一件令人兴奋的真正的科学奇谈”。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与其他粒子相比,它个性十足,不带电,质量极小,几乎不与其他物质作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太阳内部核反应产生大量中微子,每秒钟通过我们眼睛的中微子数以十亿计。
中微子能以光速贯穿地球如入“无物之境”,且不带来任何影响,因此被称为“幽灵粒子”或者“鬼粒子”,有的人也把它称为“隐身人”。
在100 亿个中微子中只有一个会与物质发生反应,这使得它的检测非常困难,以致于在1956 年才被观测到。
NASA“隐藏人物”的故事作者:章江来源:《检察风云》2020年第17期2016年,玛格特·李·谢特利的著作《隐藏的人物:美国梦和帮助赢得太空竞赛的黑人女数学家不为人知的故事》引起广泛关注,被《纽约时报》评为当年畅销书,亚马逊当年9月“阅读最佳图书”。
全书始于二战,揭开曾在NASA工作的几名黑人女性科学家的过往,听取她们对这段历史的讲述。
虽然30多年来面对巨大挑战,但是这些科学家运用自身智慧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乃至国家的命运,帮助美国在太空领域取得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突破。
同年,由这部非小说类同名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隐藏的人物》拍摄而成,2017年1月13日上映以来广受好评。
影片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2014年玛格特在只创作了55页大纲之后就卖出了电影的改编权,因此后来小说的创作和电影的拍摄是同时进行的。
这也使得电影和小说有情节不一致的地方。
不过,电影的改编很精彩,入选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提名名单。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三位黑人女性数学家在NASA的工作经历及贡献。
从小有超强数学天赋的凯瑟琳·约翰逊被分配到以白人男性主导的太空任务组为“水星计划”等一系列任务进行飞行轨迹计算,她的一个朋友多萝西·沃恩做着NASA主管的工作却从未得到过应有的头衔、待遇及尊重,另一个朋友玛丽·杰克逊为了能成为NASA的工程师,不得不去只为白人开放的学校学习深造。
影片从头到尾充满着浓重的种族及性别歧视的气息,小到厕所指示牌,咖啡壶,大到与三位女主人公共同处事的白人工作人员,无一例外。
然而编剧和导演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三位女性开朗、积极、自信的人格魅力,让人物为自己说话。
由于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她们不过分计较来自他人的区别对待,而是一心放在自己的事业及个人成长上,最终以事实回应了一直以来鄙视她们的人,观众无不为她们叫好。
当然,小说和电影为了制造戏剧性和冲突性对历史进行了渲染,不过在主线上完全忠于史实。
隐身人读后感《隐身人》是一部由英国作家H.G.威尔斯所著的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人通过科学实验变成隐身人的故事。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人性的探讨而著称,引起了读者对隐身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主人公格里芬的视角展开,他是一个天才的科学家,通过自己的实验成功地将自己变成了隐身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隐身并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而是带来了孤独和痛苦。
在隐身的过程中,格里芬经历了种种磨难,他发现自己无法与人交流,无法感受到温暖和爱,最终导致了他的精神崩溃。
小说通过格里芬的遭遇,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孤独。
隐身使格里芬变得无所顾忌,他可以做任何事情而不受制约,这让他逐渐变得狂妄和残忍。
他开始利用隐身的能力去偷窥和捣乱,最终沦为了一个无法无天的恶人。
这种变化让人不禁思考,如果人们可以隐身,会不会也像格里芬一样变得堕落和邪恶呢?这引发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让人们反思自己内心的善恶和道德底线。
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格里芬的遭遇,探讨了科学和道德的关系。
格里芬通过科学实验变成了隐身人,但他却无法控制自己的力量,最终走向了毁灭。
这让人们思考,科学的发展是否应该受到道德的约束,科学家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科技的影响和社会的责任。
总的来说,《隐身人》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的科幻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变成隐身人的故事,深刻地探讨了人性、道德和科学的关系。
小说引发了读者对隐身和人性的深刻思考,让人们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的发展方向。
这部小说不仅在科幻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一部具有启发意义的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隐身人》,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人性的本质,对社会和科学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隐身人》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刘 熊内容提要:《隐身人》是科幻小说奠基人之一的H.G.威尔斯的一部重要作品,写作于1897年的《隐身人》探讨的是科学家与普罗大众关系的问题,但小说的深度不仅仅停留于此,最终的文本深入发掘了一个社会中领先于时代的强者如何与自己的时代相处的问题,是对话交流,还是隐身自闭的命题。
并且故事发生的时代和地点第一次从遥远的太平洋荒岛或八十万年后的宇宙洪荒来到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以一种更加现实主义的方式来探讨一个他人看不见的人将会与这个社会发生怎样的冲突,以及隐身将带来怎样的伦理困境。
关键词:威尔斯伦理学批评个人主义进化论科幻小说作者简介:刘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H.G.尔斯科幻小说。
Title: The Lonely Man is Shameful—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in Invisible ManAbstract: The Invisible Man is an important work of H.G. Well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science fiction. The Invisible Man, written in 1897,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st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but the depth of the novel does not stop there. The final text deeply excavates a strong man who is ahead of the times in society. How to get along with our times is a topic of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or invisibility and autism. And the time and place of the story first came from the remote Pacific desert island or the cosmic floods 800,000 years later to Victorian Britain in the 19th century. In a more realistic way, it explored how an invisible person would conflict with the society and what invisibility would bring. Such ethical dilemma.Key words: Wells ethical criticism individualism evolution science fictionAuthor: Liu Xiong,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Doctor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Lecturer of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His research area is H.G Wells Science Fiction.“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人类首次捕捉到宇宙"隐身人" 或引科学技术突跃
2013年11月26日 13:31来源:科学网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发现原子核在衰变前后的能量不一致。
物理学家泡利对此提出假设,有种粒子“窃走了”能量。
这一假说在25年后终被证实,这个窃走能量的“小偷”就是中微子。
中微子是一种非常小的基本粒子,广泛存在于宇宙中。
它可以自由穿过地球,很难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难以捕捉和探测,被称为宇宙间的“隐身人”。
曾有科学家打比方说:“即便用我们整个太阳系那么大的一块铅,也不可能把一个宇宙中微子拦下。
”
在自然界里,中微子产生于太阳内的放射性衰变过程或者宇宙射线中,它可以揭示宇宙质量及浩瀚太空中各种星体的许多奥秘。
这种粒子与宇宙发展和“暗物质”的存在有直接关系,有可能成为人类打开新物理学之门的钥匙。
除理论研究外,中微子的特性还有可能被应用于通讯、地球断层扫描等领域。
中微子是近年来物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2002年,美国和日本物理学家因“宇宙中微子探测”方面的成
就摘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威尔斯科幻小说《隐身人》的伦理剖析从第一部科幻小说《时间机器》开始,威尔斯接下来创作的科幻小说在表现的主题上具有清晰且强烈的逻辑性,写作于1897年的《隐身人》探讨的是科学家与普罗大众关系的问题,但小说的深度不仅仅停留于此,最终的文本深入发掘了一个社会中领先于时代的强者如何与自己的时代相处的问题,是对话交流,还是隐身自闭的命题。
并且故事发生的时代和地点第一次从遥远的太平洋荒岛或八十万年后的宇宙洪荒来到了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以一种更加现实主义的方式来探讨一个他人看不见的人将会与这个社会发生怎样的冲突,以及隐身将带来怎样的伦理困境。
威尔斯科幻小说中的主人公们都有一种“离家出走意识”,仿佛天才的科学家注定是人类社会中不被理解的问题少年。
而其中出走得最彻底的,便是《隐身人》中的隐身人格里芬。
与威尔斯前两部科幻小说的主人公一样,《隐身人》的主人公格里芬是一个天才的科学家,他成功地制造了一种隐身药剂,使自身发生了不可逆转的隐身效果,“我只改变了有生命的细胞组织,而且只有在我活着的时候才能这样”,(345)也就是说,除非他死去,他身上这种他曾经梦寐以求的隐身效果就无法去除,这一点是威尔斯故意设定的情节,隐喻一个人一旦选择跟这个社会对着干,便没有回头路。
即使某天发现自己与社会对立所付出的代价超过了重新选择与社会和解所需的勇气,也很难再次融入社会。
小说的前半部分,主人公在偏僻的英国小镇叶宾村与周围人群发生了各种冲突。
其中主人公的姓名一直没有出现,因此叙事视角也不断地在主人公周围的各色人等之间切换。
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孤僻、暴躁、自闭、奇怪和超自然的主人公。
威尔斯选择一个偏远的与世隔绝的小村庄作为小说前半段的地点,其用意在于描绘一个由未经过科学教育的较为蒙昧的普通大众所组成的社会对于他们不能理解的科学现象的超自然解读,并揭示出人类对于自己不能理解的事情会天然地产生恐惧和憎恶的倾向,显示出未经教育的智识低下的民众接受不了任何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也不会尝试对现象进行任何科学的,逻辑严密的解读,他们只会从自身的直接经验出发去寻找依据,当过去的经验不能为眼前的奇异现象提供经验支持时,他们唯一的诉求便是警察,或者说警察所代表的暴力解决方式。
隐形人读后感《隐形人》是美国作家R·H·艾利森的一部科幻小说,小说以思想实验的方式探讨了人类的存在感和社会问题。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格里芬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使人们能够变得隐形的装置,但是他也因此失去了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
这部小说引发了我很多思考,让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小说通过描述格里芬的隐形经历,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格里芬成为隐形人之后,他逐渐失去了对人类的信任和尊重,变得更加冷漠和自私。
他开始利用隐形的能力偷窃和欺骗,不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这让我想到了人类潜意识中的那部分阴暗面,当我们拥有一种能够逃避监控和责任的能力时,是否会选择滥用这种能力?也许每个人心中都隐藏着那个灰暗的角落,只是我们尚未遇到诱惑。
其次,小说通过隐形人的表现,探讨了社会中的不公正和权力斗争。
当格里芬发现他的隐形能力和社会地位息息相关时,他开始追求权力和地位,以期通过隐形来掌控他人。
然而,他很快发现,即使他拥有了隐形能力,也无法真正掌控他人。
社会中的权力结构是复杂和固守的,不容易被单个个体改变。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中的社会结构,富人和权力的集中是否会导致不公正?是否存在着权力滥用和不平等?这些问题也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人。
最后,小说通过描绘格里芬的孤独和无所适从,反思了人类对他人存在感的重要性。
当格里芬变得隐形后,他渐渐感受到了孤独和被遗弃的感觉。
他意识到,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和相互依存才是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
无论我们有多强大和独立,我们都需要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来获得满足和幸福。
正如小说中所描绘的,孤独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无法忍受的折磨。
这让我更加珍惜和重视人际关系,也更加意识到自我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总而言之,《隐形人》是一部思想深刻的小说,通过隐形人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的现实性。
它引发了我对人类存在感和社会现象的深思,让我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行为和与他人的关系。
最新发现与创新:十国科学家证实中微子质量对于揭开宇宙物质和反物质之谜具有重要意义本报东京6月12日电来自10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实验证实,基本粒子中微子具有质量的概率为99.99%。
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和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的科学家参与了此项实验。
中微子是一种非常小的基本粒子,广泛存在于宇宙中,共有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三种形态,其中只有前两者能被观测到。
它可以自由穿过地球,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因而难以捕捉和探测,被称为宇宙间的“隐身人”。
研究小组的实验包括中微子的发射和探测,以及分析。
位于茨城县筑波市的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120亿伏的质子加速器产生中微子,并向外发射,距发射地点250公里远的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则利用安装在地下1000多米深处的超级监测器SK,观测到了发射的中微子。
根据理论值,研究人员最终应捕获到中微子150个,而实际捕获中微子的数量只有108个。
研究人员认为,未能捕获到的中微子在穿过大气和地球时发生了振荡现象,即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变为检测不到的τ中微子。
根据量子物理的法则,粒子之间的相互转化只有在其具有静止质量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
这说明,中微子具有静止质量。
实验数据显示,中微子有质量存在的概率为99.99%。
研究人员将在下周于巴黎举行的一个国际会议上公布他们的研究成果。
1998年,日本曾推断中微子具有质量,这次实验则是对推断正确性的验证。
国际研究小组今后将继续收集有关数据,提高中微子产生后的观测精度和中微子震动观测精度。
从1987年人们观测到来自超新星的中微子至今,中微子的研究已经发展为基本粒子物理学及宇宙物理学的基础科学。
研究小组的发现对揭开宇宙的物质和反物质之谜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陈超)图为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使用的研究设施———超级监测器SK。
5、中微子的发现要追溯中微子发现的经过,还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放射性的研究谈起。
当时,科学家们发现,在量子世界中,能量的吸收和发射是不连续的。
不仅原子的光谱是不连续的,而且原子核中放出的阿尔法射线和伽马射线也是不连续的。
这是由于原子核在不同能级间跃迁时释放的,是符合量子世界的规律的。
奇怪的是,物质在B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由电子组成的B射线的能谱却是连续的,而且电子只带走了它应该带走的能量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能量失踪了。
瑞士物理学家泡利在1931年最先假设有种新粒子“窃走了”能量。
在1931年,泡利在美国物理学会的一场讨论会中提出,这种粒子不是原来就存在于原子核中,而是衰变产生的。
1932年真正的中子被发现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将泡利的“中子〃正名为“中微子〃。
1933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提出了B衰变的定量理论,指出自然界中除了已知的引力和电磁力以外,还有第三种相互作用一弱相互作用。
B衰变就是核内一个中子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成一个电子、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微子。
他的理论定量地描述了B射线能谱连续和B衰变半衰期的规律,B能谱连续之谜终于解开了。
如果中微子有引力质量,那么根据Einstein的质能方程,必须把能量E*的一部分用来产生中微子,这样留给电子的能量就比E*小。
泡利推算出中微子是没有质量的观点是错误的,由于中微子的引力质量非常小,因此在埃利斯的实验中发现电子也偶尔确实会有能量为E*的情况。
泡利的中微子假说和费米的B衰变理论虽然逐渐被人们接受,但终究还蒙上了一层迷雾:谁也没有见到中微子。
就连泡利本人也曾说过,中微子是永远测不到的。
在泡利提出中微子假说的时候,我国物理学家王淦昌正在德国柏林大学读研究生,直到回国,他还一直关心着B衰变和检验中微子的实验。
1941年,王淦昌写了一篇题为《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的文章,发表在次年美国的《物理评论》杂志上。
1942年6月,该刊发表了美国物理学家艾伦根据王淦昌方案作的实验结果,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这是这一年中世界物理学界的一件大事。
能解决的,其目的考察的是学生基础是否扎实,能否把书本上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中去。
“三四个问题后,丁老师就没有再问了,其实当时我就感觉他对我比较满意。
”王贻芳说。
事实也正如王贻芳所料,在丁肇中的指导下度过了从研究生到博士后的11年。
1985年,他走进了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这里拥有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进行的L3实验,拥有14个国家、30多所科研机构的400多名科学家。
很多人都是知名科学家,而那时候王贻芳的生活颇为充实,一边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完成课堂学习,再去参与实验。
凭着自身的努力,王贻芳在L3实验组创造了多项纪录:一年时间内发表了3篇论文;1990年出任“新粒子寻找组”组长,在所有L3实验物理分析小组组长中,他是唯一的一名学生;1991年,在被L3实验组内部认为是不可能的情况下,精确测量出了陶轻子的极化……在这里待了11年,王贻芳感觉遇到了瓶颈,喜欢挑战的他有些不安于现状,“因为年轻人在一个大型项目里,起到的作用和影响都是有限的。
而那个时候美国斯坦福大学有一个尚在设计阶段、只有20人的小项目。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那是一个理想的平台,可以参与更多,以弥补我在高能物理实验中其它领域的欠缺。
”就这样,王贻芳辞别丁肇中,来到斯坦福大学,并成为项目里的核心技术人员,工作做的有声有色,家庭也很美满,女儿与儿子相继出生,他们还在硅谷买了一栋很大的房子,在外人看来,他过上了很幸福的生活,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安定的生活他就过了6年。
2000年,中科院高能所向王贻芳抛出了“橄榄枝”,邀请其回国发展。
“坦率地说,在美国,像我这样的研究人员,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要做我想做的实验,那是没有可能的。
我还是想做一点事情,而国内有这个机会,所以就回来了。
”没有太多犹豫,他说服了妻子,卖了房子,携家人回国了。
其实,当时很多朋友都劝他慎重考虑,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像你这样不会搞关系的人,出国多年,在国内也没有根基,回国是混不下去的”。
第5章美军秘密基地中的飞碟人1.美军秘密基地中的飞碟人美国一名前军事情报官员向人们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一起关于UFO 及其乘员令人震惊的事件。
70 年代,他在美国军事情报机关供职时,有幸前去亚利桑那州的一个秘密基地,看到5 具外星人的尸体,其中最高的约1米多一点。
外星人的皮肤非常白,脑袋很大,与身体不成比例;没有耳朵和鼻子,只在耳朵和鼻子的位置上长着小孔,嘴很小,眼睛很大却没有眉毛。
无论脸上还是身上都未发现有毛发;手指、脚和骨骼都很瘦小。
这些外星人的肌体看上去很脆弱,给人一种一触即破的感觉。
他们的身上没有任何皱纹,牙齿扁平、均匀而且很小。
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外星人都是些素食者。
研究人员在飞碟侧面发现一个小洞,根据分析,可能它是在飞行时同一颗突如其来的陨星相撞而坠毁的。
2.地球内部之谜怎样才能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钻到地球里头看一看,就像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尼尔纳写的《地心游记》那样。
可惜科幻小说毕竟代替不了现实,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能力自由自在地钻到地球中心去活动。
按照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我们采掘的矿井,最深能达到一两公里。
我们的钻井一般深度也只有三五公里。
为了特殊的目的打的超深钻井,最大钻探深度也不过万米左右。
可是,地球的半径有多少呢?足有六千三百多公里!对于六千多公里半径来说,一两公里、最多十公里的深度,就像我们吃苹果时,用刀子划破了的薄薄的苹果皮。
苹果皮自然不能代替整个苹果,所以我们今天的的确确无法清楚地知道地心深处到底是什么。
当然,人们也不是对地球一无所知。
因为地球总是每时每刻在活动。
人们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对许多来自地下深处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可以推测出地下大概的情形。
地球上的火山活动告诉人们,地下有炽热的岩浆。
人们还根据已经流到地球表面上的岩浆,把地下的岩浆分成含硅酸盐比较多的酸性岩浆和含硅酸盐比较少的碱性岩浆。
但是,岩浆来自于地下井不是很深的地方,最多也不过几十到几百公里。
其他物们借助红外线望远镜观察,将会看到辉煌灿烂的一幕。
而且,这个过程还会持续10万年左右的时有红外线观测能力的望远镜,搜寻黑洞相撞产生的“红外线晚霞”。
警惕!机器人战争来了未来的战场上,我们将看不到血肉横飞的残酷场景,只有随着世界各大国不断加大对无人操纵军事设备研发的投入,自主式战地机器人在10年内就将大批现身战这种机器人能自主决定实施致命行动,包括何时实施和向谁实施等。
简单说,这种机器人能够自己决定,是否应该开火杀死对手。
实际上,爱尔兰一位名叫麦柯尼科尔的人在两年前的爆炸事故中双眼失明,医生采用了一种神奇的方法来宇宙早期的隐身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