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9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社戏》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小说的主题。
2.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领悟文章的语言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看过的戏剧,引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
2.简介课文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社戏》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脉络和人物形象。
2.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段落。
三、课堂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情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如:双喜、阿发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二、课堂练习1.学生仿写一段描绘童年生活的文字,注意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2.学生拓展阅读:推荐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
2.教师简要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如:词语辨析、句子解析等。
3.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讨论1.学生谈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对比、讽刺等手法。
3.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第四课时一、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2.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学习目标:1.能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2.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世界民俗文化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亲自调查,网络、图书查询等多种形式,领略人类大家庭的民俗风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感情。
4.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心、细观察、勤思索、常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寻找资料,能根据阅读需要制作读书摘录卡片。
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社戏 2课时端午日 1课时本命年的回想 1课时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2课时世界民俗风情展综合实践活动 1课时写作: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课时单元小结 1课时教材分析: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民俗风情,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追求,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江浙地区农村演社戏祈福的民俗风情。
读罢这些文章,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这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无穷乐趣,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增加对我们民族乃至世界灿烂文化、悠久历史的热爱。
教学设计: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一):课前预习:1、开始本单元学习,刚好是国庆节后,重阳节将临。
要求:同学们利用假期,回家向家人、长辈或者通过图书、网络了解重阳节的来历、活动形式、和现今的发展变化,作好记录以备交流。
除此外,你还知道哪些节日?(二):课堂学习:1、交流课前所积累的知识,明确重阳节之类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2、浏览课文,了解单元内容,明确单元学习目标问题情境:(1)、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2)、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为什么?(3)、了解单元内容后,你有何感受?3、布置任务:根据单元内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三)、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1、问题情境:你知道我们常州有哪些风俗习惯吗?给大家讲讲。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背景介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绝律诗。
诗中借用了才子佳人、山水田园等多种元素,融会贯通,语言流畅优美,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之一,也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背景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2.理解诗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3.掌握七绝律诗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4.发扬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课堂朗诵和分组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诵读和赏析1)整首诗的朗诵要求学生先熟读整首诗,通过轮流朗诵、分组朗诵的方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表达。
2)词语、句子的解读要求学生认真品味每一个词语和句子的意义,理解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
2. 文学背景与创作背景分析1)唐代文学背景的了解通过多媒体资料和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繁荣时期与文学特点,了解唐代写作中的典型体裁类型。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的了解通过阅读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他创作这首诗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
3. 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分析1)人物形象分析结合诗歌文本,将作者塑造的才子佳人等人物形象一个个剖析,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2)情感表达分析将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分别提炼出来,在课堂上或小组中逐一分析,理解情感的来源和表达技巧。
3)意象描绘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描写,理解诗人的图片感和意象表现的内在联系。
4. 七绝律诗的结构和技巧分析1)结构分析分析七绝律诗的基本结构,理解韵脚和字数的规律,掌握七绝律诗的基本写作方式。
2)技巧分析分析助词、修辞和押韵的使用,结合学生自己的语言实际情况,探讨韵脚和字数的处理技巧。
5. 创意写作和表演1)个人创意写作通过给学生集体或个人创作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的语言表达、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现出来,提高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精选9篇〕篇1: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作者:王书月一、单元教学目的: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
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理论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展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社戏》3课时《端午日》1课时《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中秋咏月诗》2课时.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综合理论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单元小结〔学习反思〕1课时三、单元介绍:本单元的阅读教学民俗文化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社戏的民俗风情。
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妙回忆,如鲁迅的《社戏》;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风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
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
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教学步骤老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 指导语: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搜集、整理2 指导语: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交流、综合3 指导语:带着学生朗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武进剑湖中学周云
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由《七子之歌》导入
2、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
3、以小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诗歌(全班学生做评委)
4、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6、诗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作业:课后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文,并说说你选择此文的理由。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我的思念是圆的》。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初级中学狄赛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谰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名家名篇,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
同学们将随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感受不同节日的无穷乐趣,从而增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社戏》:小说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
详写看社戏的全过程,略写看社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详写部分的景物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对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对社戏的怀念起着点旨作用。
“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可精读,两教时)可设计以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1、本文题目是“社戏”,但为何还要写到“乐土”中的其它三“乐”?2、简述去赵庄看戏的过程。
3、请你通过想象将去看戏和归途中所描绘的生动画面用画笔画出来,体会一下“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可在课后完成)4、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位少年朋友和哪位成年人?为什么?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和长者吗?(小组交流)5、其实,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去看戏,也不尽兴,但“我”却说“直到现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论,你是如何理解的?你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小组讨论)6、你是否也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说给大家听听(或课后写出来)。
7、你希望你的家乡有怎样的“民风”?事实上怎样?《端午日》:散文描写了端午赛龙舟的热烈场面,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意在体现传统节日的价值。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单元目标概说]本单元展示了斑斓多彩、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我们将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去赵庄看社戏,感受湘西人民端午日赛龙舟的热烈气氛,回味几十年前京郊运河父老乡亲们过年的喜庆情景,几首中秋咏月诗词更是勾起了人们对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通过欣赏作品中展示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通过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让我们共同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写作单元将让我们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在“走进图书馆”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将学会检索书目,查检工具书,并能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做读书卡片。
【阅读教学设计】社戏【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社戏》是一篇小说。
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段落进行小组学习,并联系自身体会理解文中的重点段落,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个性。
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美好的童年往事,认识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
2.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重要段落的作用及叙事的详略。
3.学习其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联系平时节日里学生所看到的节日场面、风俗民情,引出课文。
二、整体把握文章脉络:1.检查预习,赛一赛,看哪一组同学能又快又准地读出下列字、词:(略)2.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
(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它有哪三要素?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或者说中心事件是什么?明确:本文体裁是小说,它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本文中心事件是“看社戏”。
4.小组讨论:作者以“社戏”为线索,贯穿全文,那么是按怎样的思路构思全文呢?试找出相关段落。
明确:盼看社戏(1—4),去看社戏(5—30),怀念社戏(31—40)。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1.“我”为什么喜欢平桥村?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原因是:①“我”在这里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③有钓虾、放牛等乐事;④“我”第一盼望的是去赵庄看戏。
最新整理关于苏教版语文初一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谰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名家名篇,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
同学们将随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感受不同节日的无穷乐趣,从而增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社戏》:小说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
详写看社戏的全过程,略写看社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详写部分的景物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对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对社戏的怀念起着点旨作用。
“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可精读,两教时)可设计以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1、本文题目是“社戏”,但为何还要写到“乐土”中的其它三“乐”?2、简述去赵庄看戏的过程。
3、请你通过想象将去看戏和归途中所描绘的生动画面用画笔画出来,体会一下“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可在课后完成)4、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位少年朋友和哪位成年人?为什么?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和长者吗?(小组交流)5、其实,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去看戏,也不尽兴,但“我”却说“直到现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论,你是如何理解的?你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小组讨论)6、你是否也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说给大家听听(或课后写出来)。
7、你希望你的家乡有怎样的“民风”?事实上怎样?《端午日》:散文描写了端午赛龙舟的热烈场面,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意在体现传统节日的价值。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一、单元教学目标: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
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社戏》3课时《端午日》1课时《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中秋咏月诗》2课时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单元小结(学习反思)1课时三、单元介绍:本单元的阅读教学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社戏的民俗风情。
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
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
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指导语: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搜集、整理2指导语: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交流、综合3指导语:带领学生朗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七年级】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案(附答案)第三单元复习一、复习目标与重难点1.掌握本单元的学常识。
2.识记本单元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积累成语。
3、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化背景、了解民俗化的丰富内涵,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思想。
4.巩固背诵本单元的现代片段和诗词以及诵读欣赏中的几幅对联。
5.复习检索书目,查检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做读书卡片。
复习重点:目标1、2、4 ;复习难点目标3、4。
二、自主复习(一)复习提纲1.熟记本单元的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回忆性散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他创作的我国学史上第一批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沈从,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集《湘行散记》等。
刘绍棠,中国现代作家,其获奖作品有《京门脸子》、《柳敬亭说书》等。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其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
2.熟记掌握本单元的字词(注音、字形、意思)。
归省行辈忌惮撺掇凫水潺潺怠慢絮叨蕴藻屹立家眷漂渺踱步蘸水茶峒好事者泅水老鹳河玉米糁儿簸箕烙饼疙瘩抠门阖家血渍疙瘩鬏嚼舌栗丫黏秫秸低绮户佞臣无辜3.背诵《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4.背诵《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并默写。
5.背诵默写诵读欣赏中的六副对联。
6.正确翻译《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
7.复习理解本单元各篇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写了“我”十一二岁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副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端午日》,作家沈从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了龙舟竞渡和竞追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光的民族精神。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摒弃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结构,还给学生阅读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民俗风情,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追求,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江浙地区农村演社戏祈福的民俗风情。
读罢这些文章,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这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无穷乐趣,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增加对我们民族乃至世界灿烂文化、悠久历史的热爱。
二、单元学习目标:1.能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说出作品的语言风格。
2.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说出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通过世界民俗文化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人类大家庭的民俗风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感情。
4.学会收集整理素材的一些方法,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心、细观察、勤思索、常积累。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寻找资料,能制作读书摘录卡片。
三、单元课时安排: (13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社戏 2课时端午日 1课时本命年的回想 1课时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2课时“世界民俗风情展”综合实践活动 1课时写作: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课时单元小结 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一)课前学习:1.浏览本单元所有课文。
2.开始本单元学习,刚好是“国庆”节后,“重阳节”将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