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11
法律基础笔记知识点总结一、法律的概念和特征1. 法律的概念法律是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范性规则,是用以调整社会关系、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性制度。
法律的基本特征包括普遍性、强制性、相对稳定性、完备性和统一性。
2. 法律的特征(1)普遍性:法律适用于全体公民,不分贵贱、贫富、民族等因素。
(2)强制性:法律规定的规则必须得到强制执行,违反法律规定将受到相应的法律责任。
(3)相对稳定性:法律是相对稳定的,不会随意变更,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程序来变更。
(4)完备性:法律必须是一整套相互配套的规范,任何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约。
(5)统一性: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统一实施的,不同地域应该有一致的法律规范。
二、国家法律体系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是其他法律的根据和依据。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原则和根本任务,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 法律法律是国家通过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包括宪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或地方政府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主要用于规范和管理行政事务。
4.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主要用于规范地方行政事务。
5. 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部门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主要用于规范各部门的行政事务。
6. 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解释性文件,具有法律效力,用于解释和适用法律。
三、法律责任1. 法律责任的种类法律责任主要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政治责任。
2. 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应当受到法律制裁的责任。
刑事责任的主要形式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3. 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侵害他人权益或违反民事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的主要形式包括侵权责任、合同责任、不当得利等。
《法律基础知识》复习重点打印版法律基础知识复重点打印版一、法律的定义和特征- 法律是国家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而制定的规则和制度。
- 法律具有强制力和普遍适用性。
二、法律的分类- 公法:涉及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
- 民法:涉及个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合同法、婚姻法、侵权法等。
- 商法:涉及商业交易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定。
- 刑法:规定犯罪行为和刑罚的法律。
三、法律的层级和效力- 宪法是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 法律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等。
- 法律层级高低按照立法机关的级别划分,如宪法高于法律,法律高于行政法规。
四、法律的适用原则- 法律适用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平等、互惠原则。
- 法律适用应当遵循合法性、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原则。
五、法律责任和法律行为- 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而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 法律行为是指依法设定的被法律所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六、法律的解释和适用- 法律解释是对法律内容的诠释和阐明,可以由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学界进行。
- 法律适用是指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运用法律规定对案件进行判断和处理。
七、法律的变动和发展- 法律可以通过修改法律条文或制定新的法律来进行变动和发展。
- 法律的变动和发展应当符合社会需求和法治原则。
八、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保障了公民权利和社会稳定。
- 法律能够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的实现。
以上是《法律基础知识》复重点的打印版,希望能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字数:200。
绪论:法学基本理论概念:法律一般是指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
本质:1、非马克思-神意论、理性论、民族精神论、规范论、社会控制论;2、马克思-法律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具有整体性、法律具有共同性是社会管理手段、法律具有物质制约性客观性规律性。
特征:法律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权利义务统一性、国家强制性作用:指引、评价、预测、强制、教育、统治、管理、依法治国法律有限性:保守性,总体上落后于社会生活实际;概括性,不能做到天衣无缝缜密周延;稳定性和普遍性,生活确实具体多变的;讲究程序规范,社会事件需要及时应对和处理;冲突利益不能两全,不能保护所有利益。
起源:神创说-暴力说-契约说-发展说-合理管理说,马克思认为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的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发展: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第一章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概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制是一种共治、自治。
1954年9月15日- 9月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法律制定即立法,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
立法是国家机关的专有活动和基本职能,具有广泛的民主性。
立法原则:法治-以宪法为依据、民主-坚持群众路线、科学-根据客观需要反映客观规律立法体制:中国是单一制国家,根据宪法的规定,中国的立法体制是一元性的立法体制,全国只有一个立法体系,同时又是多层次的。
法律体系: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均有法可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条件:1、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2、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是根本前提;3、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是客观要求;4、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是根本目的;5、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是内在要求。
思修整理:法律基础:为什么要了解法律?⏹治国的方略(从建立到运行)⏹行为的准则(从出生到死亡)⏹道德的底线(从现实到理想)⏹维权的武器(从自发到自觉)法律是什么?⏹法律是行为规范(1)国家机关创制的;(2)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3)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广义法律与狭义法律的区别。
定义:由1国家制定或认可2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否定制裁违法+肯定保护合法】3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根本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4统治阶级意志的【整体意志+国家意志】规范体系中国:社会主义类型的法律本质:1体现的意志: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2内容:1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2科学性,先进性:辩证唯物历史唯物;借鉴我国传统法外国法的成功经验;改革创新立法体制程序技术3作用: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社会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律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普遍性⏹明确性⏹强制性思考:1.法律与道德的关系;(1)表现形式不同(2)存在时间不同(3)调整范围不同(4)规范内容不同(5)调整方式不同2.法律与公共舆论(公序良俗)的关系。
法律体系是怎样的?部门法与法律部门(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划分依据法的调整对象:如调整财产关系、人身关系——民法;调整行政关系——行政法;法的调整方式:如刑法调整社会关系的方式(利用刑罚方法)具有特殊性,因此也归属于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1宪法(根本法):内容: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
最高法律效力: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不得违宪。
2民商法:民法: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商法:内容:商事关系和商事行为3行政法:行政活动。
一般行政法:一般规定:行政主体、行为、程序、责任特别行政法:专门职能部门4经济法:经济关系【1市场秩序2宏观调控、经济管理】5社会法: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福利,特殊群体权益保障6刑法:犯罪,刑事责任,刑罚7诉讼与非诉讼法:权利义务实现,职权权责履行法律是怎样运行的?1制定(立法)——起始性、关键性:法案的提出,审议,表决,公布2遵守(守法)——基本途径:依法办事:权利+义务3执行(执法)——重要环节:广义: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狭义:行政机关。
《法律基础》笔记第一章法的一般理论一、名词解释1.法: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并以权利和义务为具体内容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实体法:指规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的总称,如行政法、民法、刑法等。
3.程序法:指规定实现实体法的方式、途径与过程的法律,即确定实体法的实现方式的法律,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
4.特别法:指在特定地域和特定时间针对特定的人与事而发生效力的法。
5.法的历史类型:指按照法律赖以产生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和体现的阶级意志的不同对人类全部法律所做的分类。
6.根本法:是指宪法,它规定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以及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原则,它是调整国家公共权利与公民权利关系的具有最高法律地位与效力的法。
二、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论述。
P15——所谓法,是指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的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⑴法是统治阶级利益与意志的记载与表达。
⑵法是由国家加以组织与实施的力量。
⑶法是由特定社会的经济条件决定与制约的一种规范。
⑷法是规范与价值的统一体。
2.如何理解法的含义与特征?P17——法是受制于外界客观条件的主观意志的反映,是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的统一,其基本的内涵与特质表现为四个方面:⑴社会规范性(法是调整人们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⑵国家意志性(从法的创制看,法是由国家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从法的效力看,法必须是以国家名义颁布才能生效,且效力及于国家整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⑶权利义务性(法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其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设权利、设定义务从而使人们的行为纳入规范化的轨道,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良性循环。
)⑷国家强制性(法的实施必须靠国家强制力加以保障。
)法律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并以权利和义务为具体内容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律基础必学知识点
以下是法律基础中需要掌握的必学知识点:
1. 法律的定义和分类:了解法律的基本定义以及法律的分类,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
2. 法律的来源和形式:了解法律的来源和形式,如宪法、法律、行政
法规、司法解释等。
3. 法律的效力和适用:了解法律的效力和适用的原则,如合法性原则、公正原则、适用性原则等。
4. 法律主体和客体:了解法律关系中的法律主体和客体,如公民、法人、国家等。
5. 法律权利和义务:了解法律中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和范围,如人身
权利、财产权利、合同义务等。
6. 法律程序和司法制度:了解法律程序和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如诉讼程序、证据规则、审判程序等。
7. 法律责任和制裁:了解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如
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
8. 法律保护和救济:了解法律保护和救济的途径和方式,如诉讼、仲裁、行政救济等。
9. 法律伦理和道德观念:了解法律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和界限,如法律
道德化、道德约束力等。
10. 法律文书和法律解释:了解法律文书的写作规范和法律解释的原则和方法,如判决书、决定书、司法解释等。
以上是法律基础必学的知识点,通过系统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理解和应用法律问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一个基础的框架,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
第一章法的基础理论一.法的一般原理(一)概述1。
法的起源经济根源是法产生的根本原因,阶级根源是法产生的直接原因2。
法的本质法的根本属性:法只能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法的特殊属性: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被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反应统治阶级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的所有意志,也不是统治阶级中某个人或者某个集团的意志3。
法的特征法律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规范;法律具有国家意志属性;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是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社会规范4。
法的功能法的功能是指法律承担的基本任务或作用,它是法律本质的外部表现政治功能:指统治阶级现实政治统治的功能经济功能:指维护统治阶级经济统治的功能精神文明功能:指对社会精神文明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社会功能:指法律具有的执行对社会有益的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外交功能:指的是法律在对外交往方面的功能5。
法的形式和法的体系法的分类形式包括国际法和国内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别法实体法和程序法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由以下几个部门法构成: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劳动法婚姻法刑法诉讼法军事法6。
法的历史类型两大划分法:法系划分法和马克思主义划分法法系划分法划分的五大法系: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印度法系阿拉伯法系中国法系马克思主义划分法划分的法律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7。
法的概念:法是体现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对人们权利义务的规定,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
二.社会主义法(一)社会主义法的产生1。
社会主义法产生的必然性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需要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需要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二)社会主义法的概念概念:社会主义法律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并以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特征:社会主义法律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律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是国家强制性和人民自觉性的统一(三)社会主义法的功能(作用)1.政治作用——实现人民民主专政2.经济作用——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3.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社会作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5.外交作用——发展国家的对外交往三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法治(一)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和基本要求法制是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秩序的统一1。
法律基础知识1、法律规范的种类1.1授权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
按照规范的内容不同法律规范------ 授权性规范①义务性规范②---- 命令性规范③禁止性规范④①授权性规范是规定人们可以作出一定行为或者要求别人作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
其在立法中的用语表达式为:“权……”,“享有……权利”,“可以……”,等。
②义务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③命令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的积极义务,即人们必须或应当作出某种行为的规范,其在立法中的用语表达式为:''有……义务〃,“须得……",“应……”,“必须……”,等。
④禁止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的消极义务(不作为义务),即禁止人们作出一定行为的规范,其在立法中的用语表达式为:“禁止……”,“不准……”,“不得……”,“严禁……”,等。
1・2强行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按照规范对人们行为规定或限定的范围或者程度的不同法律规范 --- 强行性规范①任意性规范②①强行性规范是指所规定的义务具有确定的性质,不允许任意变动和伸缩法律规范。
义务性规范属于强行性规范。
②任意性规范是指在法定范围内允许行为人自行确定其权利义务具体内容的法律规范。
1・3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与准用性规范。
按照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法律规范------------------ 确定性规范①非确定性规范②------ 委任性规范③准用性规范④①确定性规范是指内容已经完备明确,无须再援引或参照其他规范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范。
②非确定性规范是指没有明确具体的行为模式或法律后果,而需要引用其他法律规范来说明或补充的规范③委任性规范,是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范。
如《著作权法》第六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④准用性规范是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法律规范。
自考03709法律基础概论重点笔记第一章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1.1 法律的含义及其作用
- 法律是权力机关制定的有强制力的规范,具有以下作用:- 维护国家政治秩序
-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 维护社会文明秩序
1.2 法律的基本原则
- 法律的基本原则是法律制度的基础,包括以下内容:
- 合法性原则
- 平等原则
- 公正原则
- 法治原则
第二章法律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
2.1 法律关系的含义
- 法律关系是因法律规范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2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
- 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征:
- 永久性
- 有限性
- 合法性
- 客体性
- 客观性
第三章公法与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区别
3.1 公法与私法的基本概念
- 公法是以国家利益为目标的法律规范。
- 私法是以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法律规范。
3.2 公法与私法的基本区别
- 公法与私法的基本区别在于它们的目的、主体、范围和规则不同。
第四章法律的来源和层级
4.1 法律的来源
- 法律的来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
4.2 法律的层级
- 法律的层级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
第五章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
5.1 国际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 国际法是指国家之间建立联系和解决争端所依据的法律规范。
5.2 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
- 国际法和国内法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作用,但国际法常常具有
最终效力。
法律基础学习个人笔记一、“二一四”结构两个人: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一件事:行政行为四个程序:行政管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表述: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作出一个行政行为——行政管理,影响了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行政相对人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结果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胜诉可以申请行政赔偿。
二、第一章行政法基础理论公共:不特定多数人的事;行政:管理、执行、实施行政权:是指法律、法规、规章授予政府及其他公共事业组织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国家公权力之一。
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权的取得、行使、监督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关系的总称。
三、行政法的法律渊源宪法(全人大)、法律(全人大或全人常)、行政法规(国务院)、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规章(地方政府、国务院部门)四、行政法的调整对象行政主体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社会关系——行政权取得的社会关系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公务员、其他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行政关系行政主体与监督行政主体的关系——监督行政关系行政救济主体与受害相对人之间的关系——行政救济关系五、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一)依法行政原则是指行政主体的成立、行政主体管理行政事务的权力,必须要有法律依据;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二)依法行政原则的内容1.职权法定原则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禁止行政机关违反现行有效的立法性规定。
行政权力的运用必须遵守法律,符合法律:主体合法、不超越职权、不滥用职权、不失职、证据确凿、符合法定程序2.法律优先原则1)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法律位阶低的法律必须服从法律位阶高的法律;2)法律的规定优于行政法规;3)行政法规优于地方性法规;4)行政法规优于行政规章:5)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效力相同;6)上级政府的规章优于下级政府的规章;7)略3.法律保留原则1)相对保留法律授权国务院制定的“行政规章”,其效力等同于法律,名称一般叫做暂行条例、规定、办法。
初级法学基础各章节知识点速记分解第一章: 法学基础概述- 法学定义: 研究法律规范及其实施过程的学科- 法学分类: 科学法学、实践法学、比较法学等- 法学方法: 归纳法学、演绎法学、历史法学等- 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第二章: 法律的概念与特征- 法律定义: 规范人们行为的行为准则和具体规则的总称- 法律的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稳定性等- 法律规范的种类: 命令性规范、禁止性规范、许可性规范等第三章: 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定义: 由法律规范建立和调整的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的要素: 客体、主体、内容等- 法律关系的分类: 私法关系、公法关系、国际法关系等第四章: 法律主体- 法律主体定义: 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或组织- 自然人与法人: 区别与特点- 无行为能力人与限制行为能力人: 区别与特点第五章: 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定义: 个人或组织凭借自己的意志创造、变更、终止法律关系的活动- 法律行为的要件: 行为主体、法定形式、事由等- 法律行为的分类: 案例、合同、授权等第六章: 合同法基础知识- 合同定义: 相互议定、共同承担法律责任的意思表示- 合同的要素: 客体、标的、形式等- 合同成立与效力: 合同的成立条件、合同的效力变动等第七章: 民事责任与侵权行为- 民事责任定义: 一个人因违法行为侵害其他人合法权益,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侵权行为的构成: 主体、客体、行为、结果等- 民事责任的种类: 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等以上是初级法学基础各章节的知识点速记分解,仅供参考。
详细的内容还需参考教材或课堂讲解。
关于法律笔记(通用5篇)关于法律笔记篇1有人曾经说过:“法律好比一艘在大海上的船,在船上行动是自由的,可一旦跨出了这艘船的底线,就会掉入海里,接受法律的惩罚。
”它就像一把锁,让我们有一定的约束,让你不能做一些出格的事。
有的人可能会说,法律总让人没法自由,天天都被压制着,让人实在是受不了。
可是,要是没有法律呢?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了法律,我们的生活将无法正常地进行,也许有些人对这些不以为然,以为人应该拥有自由,而自由是由自己决定的。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在没有规则、没有规矩的社会中生活,也能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这些自由吗?当然不能,作为一个社会人,你不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因为在这个社会里,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的,我们所拥有的自由,是在法律拥护下的自由。
如果没有法律,或者不遵守法律,那么我们也不会拥有自由,法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离不开它的束缚,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和平和秩序,否则我们生活的世界,想象一下,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到处都有小偷,杀人凶手,交通事故不断发生……没人去管他们,社会就会乱了套。
那才叫让人受不了。
今天我们放眼看去我们的社会有正常的秩序,我们有若干的法律法规,才能保证我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有些已经可以上学的小孩却因为父母没钱,或者父母重男轻女不让女孩子读书,这时就会有《九年义务教育法》来保障这些儿童的权益了。
只要是适龄儿童就必须要上学。
不然小孩的家长就要受到惩罚。
国家为了鼓励那些实在没钱的家长让小孩上学,就设立了公立学校。
这样小孩可以上学,家长又不用担心学费的问题。
要是有家长不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呢?比如家庭暴力,比如拐卖儿童等等。
这时就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来保障这些儿童的合法权益了。
未成年人同样享有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以及受保护权。
任何人都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侵害这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法律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学校里,在家庭里,在社会上,甚至遍布每一个角落。
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原则:罪刑法定、平等适用刑法、罪责刑(重罪重判、轻罪轻判)比较西方刑法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1)疑罪从无(2)控方举证(举证义务、举证责任)(3)沉默权犯罪构成1.犯罪客体——危害社会关系(权利);2.犯罪客观方面、犯罪行为(1)作为:法律禁止的,我们做的;(2)不作为:法律要求做到,不做(①法定义务②有条件③后果)三个条件都具备,那么“不作为”便是犯罪。
(3)犯罪主体——年龄、精神状态;(14岁以下完全没有刑事责任;14岁至16岁之间,限制刑事责任,16岁以上完全刑事责任。
)、(14-16岁若做以下8种行为,则为犯罪①故意杀人②故意伤害致人重伤不死亡③强奸④抢劫⑤贩毒⑥纵火⑦爆炸⑧投毒)、(又聋又哑,盲人可以从轻发落;未满18岁的人可以从轻发落)、若犯罪主体是法人,是取“双罚制”,罚法人。
3.犯罪主观方面过错故意:①直接故意:希望(发生);②间接故意:放任(发生)过失:①疏忽大意过失②过于自信过失正当防卫(人VS人)防卫意图——保护合法权益起因条件——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假想防卫)时间条件——正在进行对象条件——不法侵害人本人限度条件——必要限度(威胁生命的——无限防卫权)紧急避险(甲→乙→丙,损害第三为利益)防卫意图——保护合法权益起因条件——存在现实的危险(人、动物、自然、灾害)时间条件——正在进行对象条件——第三人限定条件——必要限度犯罪形态:预备、既遂、未遂(客观原因)、中止(主观原因):恻隐之心,良心发现(自动性,彻底性,有效性)思想→设备→实行(中止,未遂)→结果共同犯罪:(1)一般犯罪:人数少,不固定(2)特殊犯罪:人数多,固定,长期犯罪,例如黑社会犯罪人身份: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刑罚主刑(所有罪犯分子必须有):(1)管制:不需坐牢(6个月—2年);(2)拘役:时间短(<半年);(3)有期徒刑:≤20年;(4)无期徒刑:可减刑;(5)死刑:①死刑立即执行②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附加刑(不一定有):(1)驱逐出境(针对外国人);(2)罚金;(3)剥夺政治权利;(4)没收财产(特指非法财产)不能判死刑:①犯罪时未成年(<18岁;②审判时怀孕了罪犯(前罪→后罪)5年内才算罪犯量刑自首:①主动归案,如实供认罪行;②交代公安局没有掌握的其他罪行。
2023法律法规必背必考知识点笔记1. 宪法法律知识点- 宪法的基本原则:全民主义、法治主义、社会主义- 宪法的特征:最高法律地位、根本大法、领导一切法律- 宪法的修正和解释:修宪程序、宪法解释权2. 刑法知识点- 犯罪构成要素:犯罪对象、犯罪主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观要件- 刑法责任:主体刑事责任、附带刑事责任、刑法的适用和适用原则- 刑法的立案和审判程序: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审判和执行3. 民事法律知识点- 民事权利主体:公民、法人、其他组织- 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效力和效果- 民事诉讼:起诉、应诉、举证、调解、审理和执行程序4. 经济法律知识点- 合同法:合同的成立、履行和变更、合同的无效和解除- 公司法:公司的设立、经营和监督、公司的合并和分立- 劳动法: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解除、劳动争议的处理5. 行政法律知识点- 行政行为:行政行为的分类、效力和效果- 行政许可:行政许可的种类、许可的条件和程序- 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案件的适用和程序6. 环境保护法律知识点- 环境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义务- 环境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自然资源保护:森林、水土、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的保护7. 执行法律知识点- 执行程序:行政执行、民事执行、刑事执行程序- 执行费用:执行费用的负担和追偿- 执行效果:强制执行和执行结果的效力8. 法律职业道德知识点- 律师:律师的基本职责和义务、律师的应聘和练业规则- 法官和检察官:法官和检察官的基本职责和中国司法制度- 公证员:公证员的基本职责和公证制度以上是2023年考试时需要背诵的法律法规必备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到你!。
《法律基础》笔记法律基础笔记一、概述法律基础是指法律体系的核心原理和基本概念,它是指导和规范社会行为的依据。
本文将介绍法律的来源、分类、法律条文解读的方法等内容。
二、法律的来源法律的来源一般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和习惯法等。
1.宪法:宪法是一切法律的最高法律,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权利和义务,并确保公民享有基本权利。
2.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法律发挥着社会秩序的调整和维护的作用,它对公民及组织的行为做出具体规定。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家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它们是根据法律授权,为了贯彻法律、管理行政事务和维护社会秩序而制定的。
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适用于本地区的行政区域。
5.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是法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对特定法律条文的解释和适用规则。
它是指导法官裁判的重要依据。
6.习惯法:习惯法是一种基于长期实践并由其主体普遍遵守的法律规则。
它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三、法律的分类法律可以按照其性质、内容、效力和制定机关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
1.按性质分类:(1)公法:公法是调整公共利益关系的法律,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刑法等。
(2)私法:私法是调整私人利益关系的法律,包括民法、商法和劳动法等。
2.按内容分类:根据法律涉及的具体领域来分类,如刑法、民法、商法、劳动法、环境法等。
3.按效力分类:(1)强制性法律:强制性法律是指具有强制力和普遍适用性的法律,违背强制性法律将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2)非强制性法律:非强制性法律是指具有一定约束力但不具备强制执行力的法律,违背非强制性法律不会直接导致法律后果。
4.按制定机关分类:根据法律的制定机关来分类,包括宪法、立法机关(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等。
四、法律条文解读的方法正确解读法律条文对于理解和适用法律至关重要。
法律基础知识--税务版学习笔记第一章法理基础第一节法的基本范畴一.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及其体系,它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一)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二)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国家意志性;(三)法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四)法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二.法的本质: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并不是全体国民意志的体现,法在本质上是掌握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三.法的作用:(一)法的规范作用:A.指引:人们了解法的规定,遵循其规定行事,发挥指引人们行为的作用;B.评价:法是一种标准,能起到对他人行为进行评价的作用;C.预测:法能够发挥让人们预知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并合理期望他人如何行为的功能;D.教育:是指法对人们意识的影响、同化作用和对人们行为习惯的形成作用;E.强制:是指法所具有的通过国家强制力来纠正违法行为和制裁违法者的功能。
(二)法的社会作用:A.维护统治阶级统治;B.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四.法律关系:它是由一定的法律事实和法的调整作用而在人们之间形成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它有三个基本要素:A.主体: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B.客体: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C.内容: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第二节法的体系一.法的体系的基本单位(法律规范)(一)法律规范的结构:通常认为法律规范是由假定、处理、制裁三个要素构成的;(二)法律结构的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可以进行不同分类:A.授权性规范、命令性规范与禁止性规范;B.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二.法的部门体系(一)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本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其他法的母法;(二)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三)民商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法律基础
法的本质和特征知识点: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法体现的只能是“统治阶级”而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
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叠加。
法是由通知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法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意味着法律就完全不顾及被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法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照顾被统治阶级的利益。
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法的特征:
法具有国家意志性,强制性,规范性,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法的分类:
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
根据法的内容分为实体法和特别法;
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根据法律运用的目的分为公法和私法;
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分为国际法和国内法;
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第一章法的一般理论一、名词解释1、法: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并以权利和义务为具体内容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实体法:指规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的总称,如行政法、民法、刑法等。
3、程序法:指规定实现实体法的方式、途径与过程的法律,即确定实体法的实现方式的法律,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
4、特别法:指在特定地域和特定时间针对特定的人与事而发生效力的法。
5、法的历史类型:指按照法律赖以产生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和体现的阶级意志的不同对人类全部法律所做的分类。
6、根本法:是指宪法,它规定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以及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原则,它是调整国家公共权利与公民权利关系的具有最高法律地位与效力的法。
二、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论述。
P15——所谓法,是指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的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⑴ 法是统治阶级利益与意志的记载与表达。
⑵ 法是由国家加以组织与实施的力量。
⑶ 法是由特定社会的经济条件决定与制约的一种规范。
⑷ 法是规范与价值的统一体。
2、如何理解法的含义与特征?P17——法是受制于外界客观条件的主观意志的反映,是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的统一,其基本的内涵与特质表现为四个方面:⑴ 社会规范性(法是调整人们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⑵ 国家意志性(从法的创制看,法是由国家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从法的效力看,法必须是以国家名义颁布才能生效,且效力及于国家整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⑶ 权利义务性(法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其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设权利、设定义务从而使人们的行为纳入规范化的轨道,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良性循环。
)⑷ 国家强制性(法的实施必须靠国家强制力加以保障。
)法律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并以权利和义务为具体内容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马克思主义使怎样揭示法的本质的?P22——法的本质可以从如下两大方面加以理解:⑴ 法使被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这是法的第一级本质。
① 法律所反映的是一种主观利益或意志,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② 法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而非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③ 法所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
④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产物。
⑵ 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所面临的客观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这是法的第二级本质、也是深层本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构成社会这一物质运动形式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条件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这三者对统治阶级制定什么样的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法的内容起决定性的支配作用。
4、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P32——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有两点:⑴ 从客观依据看,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是法产生的深刻的客观物质条件。
法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
⑵ 从社会根源看,私有制、阶级和阶级斗争是法产生的直接推动力量。
法是阶级社会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产物。
5、法的发展的基本方式有哪些?P38——法的发展方式除了内在的原因外,主要包括法的历史继承和法的相互移植两大方面。
⑴ 法的继承(纵向联系)。
法的继承是指新的历史类型的法对旧的历史类型的法的继受、承接。
往往表现为不同本质的法的历史继承性和借鉴性。
⑵ 法的移植(横向联系)。
法的移植是指将他国法律部分地直接移如本国,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中现行法律规范的组成部分而产生法律效力。
除了法的继承与移植外,法的发展方式还包括法制改革与法律革命。
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一、名词解释1、法的创制:亦称立法,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在法定职权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法律规范的活动。
2、法律规范: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包括条件、要求和后果三部分构成的一般性行为准则。
3、法律关系: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意志特殊的社会关系——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4、法的适用:亦称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职权,遵循法定的程序将法律规范适用到具体的人或组织的专门活动。
5、法律意识:指人们关于法律的心理、情感、知识和观点的总和,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包括法律感性认识和法律理性认识。
6、法的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特定的标准分类组合而构成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整体。
7、法的部门:法的体系是由法的部门构成的,所谓法的部门,也称部门法或法律部门,是指根据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式对法律规范进行的划分,凡具有相同的调整对象与调整方式的法,就是一个法的部门。
8、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心理、情感、知识和观点的总和,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包括法律感性认识和法律理性认识。
二、简答题1、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P45——社会主义法在本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全体人们意志的体现,旨在实现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
躯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⑴ 从主观上讲,社会主义法是阶级意志,人们意志与国家意志三者的完美结合。
⑵ 从性质上讲,社会主义法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相互关系的理性定位。
⑶ 从客观上讲,社会主义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产物。
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特点P46⑴ 规范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法的规范性是从法律规范内在的技术性及实施机制来讲的,而法的社会性是从法的外部关联即法对其他社会现象的效应与功能出发来分析法的本质属性)⑵ 科学性与公正性的统一⑶ 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在确立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的同时,又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权利义务的一致性是它的又一基本特征。
⑷ 国家的强制力与人民自觉遵守的统一⑸ 党的主张与人们意志的统一3、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作用P48⑴ 引导、促进、规范和保障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⑵ 引导、促进、规范和保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⑶ 引导、促进、规范和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⑷ 引导、促进、规范和保障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首先,社会主义法通过促进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而为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奠定基础。
其次,法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下保障、巩固、丰富着物质文明的成果。
再次,社会主义法在实现政治文明的同时带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
最后,社会主义法是消除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矛盾,确保三者协调一致的有力手段。
)4、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P58⑴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法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反映显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客观需要,使立法者的意图与意志合乎客观条件和实际情况)⑵ 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⑶ 维护法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⑷ 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⑸ 坚持我国国情与借鉴外国经验相结合5、我国的立法程序P62⑴ 提案。
提出立法议案,是立法程序的第一个环节。
⑵ 审议。
法律草案的审议和讨论,是立法的第二步,是指立法机关对法律草案的审议和法律草案的全民讨论。
⑶ 通过。
法律的通过是指立法机关的全体会议对经过讨论后的法律草案进行表决、取得正是统一,从而使法律草案成为法律,达到立法的预期目的。
这是立法程序中的决定性环节。
⑷ 公布。
法律的公布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或国家元首将已经审议通过了的法律,以一定的形式在法定的专门刊物上予以正式公布。
6、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规范P64——法律规范是有国家制定或认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包括条件、要求和后果三部分构成的一般性准则。
法律规范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适用条件、行为准则和制裁措施。
⑴ 第一个层次,适用条件。
是指适用法律规范的必备前提或事实状态。
⑵ 第二个层次:行为准则。
是指法律规范本身的基本要求,即主题的权利与义务。
⑶ 第三个层次:制裁措施。
是指违反法律准则将会导致的法律后果,是法的强制性在法律规范系统内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7、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P66——“法的渊源”一词原指法的来源或源泉,现指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即法的效力渊源。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主义包括如下几种:宪法、法律、性质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律规范、国际条约。
8、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的方式P75——法律的实施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来实行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司法,即国家司法机关依法审理案件的专门活动;二是行政执法,即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进行行政管理的活动;三是守法,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组织依照法律履行义务、行使权利的活动。
9、法的适用的基本特点(专门性、强制性、程序性、规范性)P7610、我国社会主义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P76——我国法律适用的总统要求是准确及时合法,根据这个总体的要求,在适用法律时,应当始终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⑴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⑵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⑶ 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
⑷ 有错必纠、错案赔偿。
11、违法的构成和分类P82——违法是指社会组织或者公民由于主观上的过错,所实施的危害社会、依照法律应当追究责任的行为,表现为超越法定权限或者属于履行法定义务,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违法的构成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⑴ 违法必须时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⑵ 违法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社会危害性,侵害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⑶ 违法的主题时具有法定的责任能力或行为能力的公民或社会组织。
⑷ 行为人在主观方面有过错。
违法可以分为:违宪行为、形式违法行为即犯罪、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1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作用P87⑴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完善与发展的思想基础;⑵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贯彻实施法律的精神力量;⑶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全体公民和一切组织自觉守法的根本保障。
13、依法治国的构成要素P90⑴ 人们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依法治国的主宰者和根本推动力量;⑵ 依法治国的对象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⑶ 依法治国的标准是宪法和法律;⑷ 依法治国的领导是共产党,应该将依法治国、人们民主与坚持党的领导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14、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集中体现P91⑴ 依法治国是中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⑵ 依法治国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⑶ 依法治国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⑷ 依法治国是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们的权利的根本保障。
15、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P92⑴ 社会主义法治是与人们民主相统一的,具有民主性、人民性。
⑵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明确的政治属性。
⑶ 社会主义法治以确定和保护社会正义的实现为目标,具有平等性、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