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温室作物生长模型的研究进展及方向
- 格式:ppt
- 大小:362.50 KB
- 文档页数:11
国内外智慧温室发展现状及趋势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开始比较快的发展温室种植技术,像美国、以色列、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开始采用仪表采集温室中的现场信息并根据指标进行控制,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以及自动化。
但是当时温室控制中只是利用到单因子控制技术,即只是对温湿度、光线强度、CO2等环境条件分别进行控制。
温室环境领域的控制技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美国出现了一种融合了气候调节、农田灌溉与作物的肥料供应的一个整体的一体化的温室网络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对各种生产管理进行融合然后根据传感器的输入来调节各部分进行执行动作,以达到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进行控制温室。
以色列温室农业采用计算机环境控制系统,具有先进的温室结构及空气温湿度调控系统,配合幕帘、天窗等辅助设备,自动调节光线强度。
监控室内的中心计算机与现场控制器相互通信,方便地控制滴灌和微喷灌系统进行灌溉和施肥,可达到80%~90%的水肥利用率。
加拿大温室农业使用计算机辅助温室管理软件,对生产过程中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的分析处理,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使用,提高温室经济效益。
总之,国外智能温室产业发展早,经济效益高。
随着微型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测控技术、无线网络技术、运程遥测技术以及专家系统技术等在温室的控制与管理上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温室控制系统的先进性,并且许多研究者都提出了新的控制思想和和控制算法来改善温室系统的控制。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温室综合环境控制系统,真正迈入了智能化、网络化阶段。
国内温室大棚控制技术概况我国的农业发展已有相当长的历史,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发展了。
20世纪30年代,我国北方地区就开始在冬季利用原始的塑料大棚种植蔬菜。
但这种温室大棚的光照、温度等环境条件都还不能完全满足喜温作物的生长需求。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在温室环境的控制和管理领域开始应用计算机,对温室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子的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研究和应用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作物生长模拟模型作为一种研究作物生长、优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技术手段,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通过对作物生长环境的模拟和预测,这种模型可以帮助农业科学家和农民更好地理解作物生长的规律,优化农业资源利用,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对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
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分类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是一种基于数学、生物学和生态学原理的计算机模型,用于模拟作物的生长过程和环境影响。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应用领域,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基于过程的模型、基于统计的模型和混合模型等。
基于过程的模型主要关注作物的生理生态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吸收等,通过数学方程描述这些过程,模拟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基于统计的模型则主要依据历史数据和统计方法,预测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混合模型则结合了两种模型的优点,既考虑了作物的生理生态过程,又利用了历史数据和统计方法。
三、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方面,模型的复杂性和精度不断提高,能够更准确地模拟作物的生长过程和环境影响。
另一方面,模型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单纯的科研工具发展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应用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在农业生产和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农民优化种植计划,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模拟不同种植条件下的作物生长情况,农民可以制定出更合理的种植计划,包括品种选择、播种时间、施肥策略等。
其次,它还可以帮助农业科学家研究作物的生理生态过程,揭示作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此外,作物生长模拟模型还可以用于农业气候适应、农业政策制定、农业资源管理等方面。
五、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挑战与展望尽管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应用,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植物生产中的作物生长模型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与优化研究植物生产中的作物生长模型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优化研究植物的生长模型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帮助农民和研究人员预测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优化种植和管理方法。
本文将探讨植物生产中作物生长模型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优化研究。
一、植物生长模型的概述植物生长模型是基于植物的生理和生态学原理建立的数学模型。
它们通过模拟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和发育过程,预测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作物生长模型通常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营养吸收和物质转移等过程的动态变化。
二、作物生长模型在作物产量优化中的应用作物生长模型在作物产量优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模拟和预测作物在不同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CO2浓度等)下的生长情况,农民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优化种植管理,提高作物产量。
此外,作物生长模型还可以帮助农民预测天气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进一步优化生产计划。
三、作物生长模型在作物品质优化中的应用除了对作物产量的优化,作物生长模型还对作物品质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模拟和预测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吸收、物质转运等关键环节,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不同环境因素对作物品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例如,调整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控制灌溉水量和施肥量等,都可以通过作物生长模型进行优化研究,以提高作物品质。
四、作物生长模型的挑战与发展方向尽管目前作物生长模型在作物产量与品质优化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作物生长模型的建立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而获取这些数据是一项费时费力的任务。
其次,作物生长模型的预测精度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对于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更精细化的模型设计、融合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
总结:在现代农业中,作物生长模型在作物产量与品质优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模拟和预测作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作物生长模型能够帮助农民和研究人员制定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方案,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国内外温室产业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设施农业是外来词汇,在我国也称“工厂化农业〃,目前学术界和经济界还没有一个统一和权威的定义。
一般来说,所谓设施农业是具有一定的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出合适的气象环境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优良的环境条件而进行有用生产的农业。
具体地说,设施农业是指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通过调节和控制局部范围内环境、气象因素,为作物生长提供最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水和肥等环境条件,使作物处于最佳生长状态,从而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新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之趋势H趋明明,设施农业被赋予新的内涵。
与“设施农业〃相比,“设施园艺“的范畴较小。
设施园艺是指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和工程化生产方式为植物创造合理的生长环境,以期获得最高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一种高效农业。
但在园艺学家看来,设施农业中用于植物生产的比重较大,故设施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又被称为〃设施园艺“。
“日光温室〃产业作为我国设施农业产业中的主体,近20年来己成为农业种植中效益最高的产业。
它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蔬菜淡季供应、增加农民收人、节能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安置就业、避免温室效应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安定社会等均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2国内外温室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2.1我国温室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2.1.1我国温室发展历史。
我国是温室栽培起源最早的国家,在2000多年前就己经能利用保护设施(温室的雏形)栽培多种蔬菜,至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设施农业始终徘徊在小规模、低水平、发展速度缓慢的状态,70年代初期地膜覆盖技术引入中国,对保温保境起到一定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70〜80年代,相继出现了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
90年代开始,中国设施农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随着近年来国家相关科研项目的启动,在学习借鉴、吸收消化国外优秀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中国的设施农业有了较快发展,设施面积和设施水平不断提高。
·125·125综述在温室环境调控工作当中,相应的调控技术是最为主要的核心,通过先进的温度调控技术,能够有效确保温室正常生产,提高温室产量和效率。
下文当中研究了现代温室环境调控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对于未来温室环境调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伴随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日渐提升,设施园艺也获得了巨大发展,尤其一些发达国家,在现代温室发展过程当中,连栋温室获得了很大发展,玻璃温室近年来也发展很快,主要分布在欧美地区;亚洲地区近年来,塑料薄膜温室发展很快,达到了60万公顷,其中包括我国的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等;新型覆盖材料聚碳酸酯板(PC 板)温室现如今也取得很好的发展。
在现代温室建设与发展过程当中,华北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阶段,建设了很多玻璃屋脊式温室,同时在60年代,在该区又进行1hm 2大型玻璃温室建设。
并在1979-1987年,从意大利、日本、美国、荷兰以及保加利亚等国家对24座现在温室进行引进,其中60%用于蔬菜生产,40%用于花卉生产。
然而实际运行阶段发现夏季很难降温,又有着较高的能耗,对经济效益造成很大影响。
2.温室环境调控技术2.1光照环境调控2.1.1温室遮光温室遮光主要是通过一些材料应用来对光照条件合理的进行遮挡,这种材料具有透光性的特点,不但可以保证温室植物生长过程当中对于光照条件的需求,同时还能对室内温度控制和降低,温室遮光不仅有室内遮光, 同时还有室外遮光,当前室内这帮具有非常普遍的应用。
2.1.2人工补光人工补光过程当中,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对保护设施结构进行改进和提升,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应用,提高管理水平,促进自然光透入。
同时通过人工补光增加光照,人工手段进行补光,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生产应用不多。
2.2温度环境调控 2.2.1 温室保温现在应用的主要保温措施,是将保温增设在温室之外,对温室结构进行改进,使其采光面积进一步增加,并对散热面积进行控制,对导热性能差进行选择。
0引言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简称作物模型,用以定量和动态地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反应。
该模型综合了作物牛理、生态、气象、土壤、水肥、农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及其与环境和技术的动态关系进行定量描述和预测。
核心是对整个作物生产系统知识的综合和对生理生态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量化。
它的建立有利于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综合集成,同时也是作物种植管理决策现代化的基础。
作物生长模型的应用使得科学研究避免在不同的地方重复相同的试验。
目前的作物模拟模型虽然借助3S技术得到长足发展,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国内外作物模拟模型研究进展1.1 国外作物模拟模型研究进展20世纪60年代,随着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作物生理动态机理认识的不断加深,作物生长模型的研究得到了初步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以荷兰、美国、澳人利亚这3个国家所发展的模型影响为主。
1.1.1荷兰作物模拟模型1965年,de wit对叶冠层的光合作用进行了研究,奠定了作物生长动态模拟模型基础。
de Wit学派的第一个模型ELCROS(初级作物模拟器)是用于探讨不同条件下的作物潜在生产水平,模型包含了详细的、具有机理性的冠层光合作用部分、描述器官生长速率的部分及有关呼吸作用的最初设想。
在其基础上又发展了BACROS(基本作物模拟器)模型和ARID CROP。
de Wit学派的第一个概要模型SUCROS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和生理过程适用于不同的环境条件,具有通用性。
世界粮食研究中心在SUCROS的基础上开发了WO—FOST作物模型,着重强调在定量土地评价、区域产量预报、风险分析和年际间产量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影响等方面量化中的应用。
MACROS 模型作为SARP计划的一部分是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机理性作物生长模拟模型,该模型可以模拟作物潜在生产力、水分限制和养分限制条件下的作物生长。
浅谈我国温室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温室设施的需求日益增加,而我国温室设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也备受关注。
以下将从现状和未来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现状1. 规模扩大:我国温室面积在过去十年里经历了快速增长。
截至2019年底,全国温室面积已经超过100万亩,其中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和西北部分省份。
2. 技术水平趋于国际先进水平:随着我国温室农业的快速发展,很多先进的技术被引进并且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控制温度、湿度和气氛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基于无土栽培的技术在近年来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3. 品种不断丰富:随着我国温室农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提升,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新品种被引进到温室中。
而且这些新品种大多数经过优化,在稳定产量的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对食品品质和安全的要求。
二、未来发展趋势1. 现代化自动化生产:近年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断扩大,给温室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例如,自动灌溉和施肥系统的应用,让灌溉和施肥的过程更加准确和高效,可以有效减少浪费。
2. 环保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我国温室农业也面临了新的挑战。
在未来几年里,我们将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同时还需要大力推广环保型温室技术。
3. 多样化发展:由于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经从简单的物质需求转变为了对生活品质和新鲜体验的需求,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温室种植品种,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农业产业链和增值服务得到发展和改进。
综上所述,我国温室设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都非常值得关注。
在未来几年里,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相信温室农业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国外作物模型区域应用研究进展国外作物模型区域应用研究进展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作物产量的稳定性成为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作物模型是研究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影响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国外作物模型在区域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各个国家在作物模型研究上的成果,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作物模型的定义与发展作物模型是利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对作物生长和发育过程进行建模的工具。
通过模拟气象、土壤、水肥等环境要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作物模型的发展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从孤立到综合的演变过程。
目前,主流的作物模型有APSIM、DSSAT、ALMANAC等。
二、区域应用研究进展1. 模型改进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诸多国家对作物模型进行了改进和发展。
例如,澳大利亚的APSIM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小麦、大豆等作物,不断优化和提高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
美国的DSSAT模型则致力于完善作物模拟的生物学机制,并加入了种植管理和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2. 气候变化下的作物适应性研究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国外学者通过作物模型模拟气候变化对作物的适应性,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例如,欧洲的作物模型研究发现,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玉米的产量将出现下降,而小麦的产量增加。
3. 区域管理优化作物模型在农业区域管理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荷兰利用作物模型模拟了不同灌溉和施肥方案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的管理建议。
美国的作物模型研究则探索了冬小麦的灌溉管理和种植时期对产量的影响,并得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三、发展趋势展望1. 数据共享与模型集成今后,作物模型的发展将趋向于数据共享与模型集成。
各个国家的作物模型研究需要共享数据,提高模型的适用性和预测能力。
同时,需要将不同的作物模型进行集成,实现更全面、准确的作物产量预测。
2. 模型精度与适用性的提升未来的作物模型需要更加精确地模拟作物生长的生物学细节,尤其是受到环境因素和灌溉管理等的影响。
2023 ,43(1) : 055J.SHANXI AGRIC, UNIV . ( N atural Science Edition )学报(自然科学版)04167温室微气候模拟与温室作物生长模型研究进展金梁1,魏丹1*,殷大伟2,邹国元1,张亦涛3,丁建莉1,王磊1,李艳1,左强1,申慧波4,王宇先4,王俊强4,孙磊5,王伟6,梁丽娜1,孙鑫2,王文7(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北京 100097;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9;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4.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齐齐哈尔分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5.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6.黑龙江省黑土保护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7.北京农学院,北京 100096)摘要:现代的温室是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其中土壤、作物和微气候三个子系统间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现象时常发生。
农业数学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和预测温室内微气候和植物生长的变化,从而推荐最优化的生产管理策略。
本文对国内外温室气候模型和温室作物生长模型进行了综述,温室气候动态模型可以预测关键气候因子,分为机械模型和黑箱模型。
机械模型基于物理方程构建,它描述了基于过程的知识模拟的系统;黑箱模型属于经验模型,更多地用于温室系统控制、优化和设计的应用。
作物生长模型是基于科学原理和数学关系的一种定量化工具,可以评估温室内土壤、微气候、水分和管理因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预测作物生长状况。
作物生长模型主要包括两类:描述性模型和解释性模型。
温室作物模型是基于露地作物建立的最早的作物生长模型,并在几十年发展过程中对原来各功能模块进行修正、扩展和升级而来。
功能-结构植物模型(functional –structural plant modeling ,FSPM )是基于植物建筑学并结合气候和作物模块而形成,可以模拟单个植物的生长、形态以及它们与其生长环境的相互作用。
温室自动控制系统在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温室自动控制系统托普物联网对它的定义是:温室自动控制系统是专门为农业温室、农业环境控制、气象观测开发生产的环境自动控制系统。
可测量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光照、气压、雨量、太阳辐射量、太阳紫外线、土壤温湿度等农业环境要素。
托普物联网研制的温室控制系统可根据温室植物生长要求,自动控制开窗、卷膜、风机湿帘、生物补光、灌溉施肥等环境控制设备,自动调控温室内环境,达到适宜植物生长的范围,为植物生长提供最佳环境。
1、温室自动控制系统国外研究现状温室作为一种为农作物生长创造适宜环境的农业设旌,可看成是一个半独立于自然界大气候的半封闭式的人工生态环境,它可以避开外界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改善或创造更佳的环境气候。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智能控制理论的发展,近百年来,温室作为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动控制和管理技术不断得以提高,在世界各地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特别是二十世纪70年代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微型计算机的问世,更使温室环境控制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温室发展大致经历了手动一机械一分散电控系统一多功能集中电子控制台一微机综合控制”这几个发展阶段,传统的温室控制方法,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采用这些方式,要模拟复杂气候环境中作物所处的局部环境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对各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环境因素的综合控制也很困难。
温室自动控制系统操作界面图80年代,随着微型计算机日新月异的进步和价格大幅度下降,以及对温室环境要求的提高,以微机为核心的温室综合环境控制系统,在欧美和日本获得长足的发展,并迈入网络化智能化阶段。
国外现代化温室的内部设施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善的程度,并形成了~定的标准。
温室内的各环境因子大多由计算机集中控制,因此检测传感器也较为齐全,如温室内外的温度,湿度,光照度,C02浓度,营养液浓度等,由传感器的检测基本上可以实现对各个执行机构的自动控制,如无级调节的天窗通风系统,湿帘与风扇配套的降温系统,可以自动收放的遮阴幕或寒冷纱,由热水锅炉或热风机组成的加温系统,可定时喷灌或滴灌的灌溉系统以及二氧化碳施肥系统,有些还配有屋面玻璃冲洗系统,机器人自动收获系统,以及适用于温室作业的农业机械等。
浅谈我国温室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温室是一种人工控制环境的建筑结构,用于种植和培育植物,提供适宜的光照、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条件。
在我国,温室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且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温室面积不断扩大:我国温室面积逐年增加,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建设国家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目前,我国温室面积已超过X万亩,其中以大棚为主要形式。
2. 温室技术水平提升:我国在温室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温室设计、节能减排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温室生产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 温室产业链完善:我国温室产业链逐渐完善,涉及到温室建设、设备制造、种苗培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多个环节。
这为温室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和保障。
二、发展趋势展望1. 环保节能:未来,温室发展将更加注重环保和节能。
通过采用新型材料、节能设备和循环利用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温室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智能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温室将更加智能化。
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温室环境的自动监测和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
3. 多功能化:未来温室将不仅仅是用于种植作物,还可以兼顾其他功能。
例如,建设生态温室,既可以种植植物,又可以养殖鱼类或虫类,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4. 绿色有机:消费者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温室将更加注重有机农业的发展。
通过无土栽培、有机肥料等技术手段,生产出更加健康安全的农产品。
5. 区域协同:未来,温室发展将更加注重区域协同。
通过建立温室产业园区和农业合作社等形式,实现温室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温室产业的协同发展。
总结起来,我国温室发展现状良好,未来发展趋势也十分明朗。
环保节能、智能化、多功能化、绿色有机和区域协同将是未来温室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相信我国温室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研究和应用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农业生产需求的提升,作物生长模拟模型作为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工具,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研究进展(一)模型发展历程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态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作物生长模拟模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科研工具。
早期模型主要关注作物的生长过程,逐步发展到现在涵盖了作物的生理生化过程、土壤环境、气候条件等多个方面。
(二)模型理论基础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作物生理学、生态学、气象学、土壤学等多个学科。
这些学科的理论为模型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使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作物的生长过程。
(三)模型分类与特点根据应用范围和功能,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可分为通用型和专用型。
通用型模型适用于多种作物,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通用性;专用型模型则针对特定作物或特定区域进行优化,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此外,根据模型的复杂程度和功能,还可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三、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应用(一)农业生产管理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在农业生产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模拟作物的生长过程,可以帮助农民制定科学的种植计划,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模型还可以预测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可以用于评估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预测未来作物的产量变化,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三)农业生态研究作物生长模拟模型还可以用于农业生态研究。
通过模拟不同生态系统下的作物生长过程,可以研究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土壤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问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国外温室大棚发展现状
国外温室大棚的发展现状如下:
首先,国外温室大棚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
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国外温室大棚使用了最新的现代化技术。
例如,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监测和调节温度、湿度和CO2浓度,保证植物
的生长条件。
此外,一些国外温室大棚还使用了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来供电,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其次,国外温室大棚的经营模式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模式,越来越多的温室大棚开始采取市场化的运营方式。
一些农场主将自己的温室大棚改造成农业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采摘。
而一些大型农业公司则将温室大棚作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与超市和餐饮企业合作,直接将产品供应给消费者。
此外,国外温室大棚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由于温室大棚生产需要丰富的水资源,一些国外的温室大棚开始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和循环灌溉系统,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温室大棚中采用生物控制方法,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
最后,国外温室大棚的培养品种也在不断发展。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需求的增加,一些国外农业企业开始种植更多的有机果蔬。
这些有机温室大棚遵循有机农业标准,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总的来说,国外温室大棚的发展现状是技术先进、经营多样化、环境友好和培养品种多样化。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温室大棚农业的发展,为国内温室大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国内外温室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一、国外温室产业发展状况及特点(一)代表性国家温室生产概况1加拿大加拿大纬度较高,其北部地区基本上常年为冰雪覆盖,温室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西南部。
加拿大冬季温度较低,对温室保温性能要求较高,加温需求较大;冬春季光照条件较差,温室结构对透光性要求较高,补光需求较大。
温室类型及种植作物加拿大的温室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玻璃温室,另一种是塑料薄膜温室。
塑料薄膜温室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玻璃温室建造成本和运行成本都比较高,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开始发展双层充气膜温室。
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加拿大的温室构成,玻璃温室已不是主流,塑料薄膜温室是主要设施类型,2008年占到加拿大温室总面积的57.8%。
温室种植的作物主要是花卉和观赏植物以及蔬菜,蔬菜温室数量虽然不如花卉和观赏植物的多,但是面积占比还是比较大的,是因为蔬菜种植温室的单体规模都比较大。
温室蔬菜种植结构,欧美国家大致相似,主要为番茄、黄瓜、甜椒等,但2000年以来番茄的面积增长缓慢,黄瓜和甜椒增长速度较快。
加拿大温室生产特点(1)温室结构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和区域分布特征明显。
以塑料薄膜温室为主,双层充气膜温室比例逐渐增多。
温室主要分布在Ontario、British Columbia、Quebec、Alberta、Manitoba、Saskatchewan,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7.8%,以Ontario最大,蔬菜温室占加拿大的67%。
Ontario的Leamington是加拿大温室产业的聚集区,温室面积占Ontario温室面积的80%以上,区域的集中度还是很高的。
(2)环境控制、栽培管理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高产高效。
加拿大商业化温室平均产量,番茄达到了每平米近45千克,黄瓜每平米大概能收到120条果实,甜椒每平米23千克。
高产的黄瓜、番茄、甜椒产量能够达到每平米100千克、70千克和35千克。
国外大棚发展现状调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外大棚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国外大棚农业发展现状如下:首先,国外大棚农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在西欧国家,例如荷兰和西班牙,大棚农业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他们通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实现了对气温、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的精准控制。
这种精准控制使得农作物能够在任何季节都能生长和收获,从而大大提高了农场主的产出和效益。
其次,国外大棚农业也注重可持续发展。
由于大棚农业的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水资源,国外大棚农业开始实施节能和减排措施。
例如,在大棚内安装太阳能板以利用太阳能来供电,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一些农场还通过借用大棚内的多余热量来供暖。
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有助于保护环境并节约资源。
第三,国外大棚农业也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和食品安全。
通过控制大棚环境,农场主可以更好地保护农作物免受天气、害虫和病菌的影响。
同时,由于农作物在大棚内生长,能够避免使用化肥和农药,从而减少农产品的残留问题。
这使得国外大棚农产品的品质更加优良,并且更受消费者的青睐。
另外,国外大棚农业也借助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一些先进的大棚农场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大棚内的环境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制定更科学的农业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
此外,一些农场还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将大棚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效益。
然而,国外大棚农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大棚建设成本较高,对农场主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投资。
其次,大棚农业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劳动力,但在一些国家,这方面的人力资源相对不足。
此外,大棚农业也面临着市场需求的波动和竞争压力。
综上所述,国外大棚农业发展水平很高,通过先进的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努力,大棚农业能够在任何季节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供应,并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食品安全性。
然而,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克服一些挑战,以推动大棚农业的持续发展。
国内外大棚建设现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大棚建设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大棚作为一种人工控制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保护作物免受自然灾害和恶劣气候的侵袭,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国内大棚建设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大棚作为供应优质蔬菜和水果的重要方式,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
现阶段,国内大棚建设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一些发达地区。
这些地区具备了较好的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为大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国内大棚建设中,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推动大棚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在大棚建设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不断引进和创新先进的大棚技术,提高了大棚的耐候性和生产效益。
例如,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调控大棚内的环境参数,使作物处于最佳生长状态。
此外,还引进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新型覆盖材料,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和作物品质。
国外大棚建设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在大棚技术和管理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例如,荷兰作为全球大棚农业的典范,以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闻名于世。
荷兰大棚采用了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精确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控制,从而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荷兰还注重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广循环农业和无土栽培技术,减少了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在大棚建设中,除了技术因素,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导向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些国家通过出台各种扶持政策,鼓励农民投资和发展大棚农业。
例如,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大棚农业的发展,包括提供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和技术培训等支持措施。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大棚建设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了大棚农业的快速发展。
尽管大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大棚建设规模不够大,覆盖面积相对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其次,大棚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如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水资源的浪费。
国外大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外大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
各国在大棚技术和管理上的不断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挑战。
下面将从环境友好性、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简要分析国外大棚发展的现状。
首先,国外大棚发展注重环境友好性。
随着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许多国家开始采用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大量利用大棚技术。
大棚可以控制光照、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同时,大棚内还可以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方法,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其次,国外大棚发展积极推动技术创新。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各国大棚种植技术不断创新。
如荷兰的温室种植技术,采用现代化设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精确的环境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以色列则发展了先进的滴灌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系统,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在大棚农业中的应用也不断扩大,提高了植物抗病虫害和适应能力。
最后,国外大棚发展紧跟市场需求。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消费升级,对新鲜蔬菜、水果和花卉等农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
大棚种植能够实现全年供应,并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和产量。
此外,大棚还可以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和降低损耗率,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口感,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
综上所述,国外大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环境友好性、
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引导,为大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也应加大大棚技术和管理的研发力度,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环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