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高师院校和地方政府的共同职责所在。
衡阳师范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打造了新型的教师教育基地和现代教师学习中心,开辟了高校、政府和中小学联合培育师资的新模式,是提升区域基础教育的教育存量和增量、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尝试。
标签: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共同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但也导致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直接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农村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水平骨干教师严重匮乏,边远贫困地区补充合格教师困难,农村学校音体美、外语和信息技术等科目教师普遍短缺等显性矛盾已为人们所认识。
[1]这些矛盾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科学和均衡发展。
因此,共享高师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发挥地方政府的行政功能,迎合基层中小学的师资需求,构建“三位一体”的区域性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形成新型的教师教育基地和现代教师学习中心,实行“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开辟高校、政府和中小学联合培育师资的新模式,是提升区域基础教育的教育存量和增量、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尝试。
一、“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教师教育创新的“三位一体”是指高师院校、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协同创新的主体一体化,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基础教育实践有机融合的专业发展一体化,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合作学习的教育过程一体化。
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实行“1234”运行机制:即一个目标(教师专业发展)引领,优化两个方案(职前培养方案、职后培训方案),三位主体(地方师范学院、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协同,保障四项条件(实习经费和培训经费、实习基地和培训基地)。
1.立足教师专业发展衡阳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立足点,和常宁市教育局、耒阳市教育局对两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进行了深入调查,共同研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优化培养和培训方案,把强化专业培养、促进专业成长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每一个环节,为教师的终身发展提供保障。
信息类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刘洞波(湖南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湖南湘潭411104)摘要文章针对信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和平均就业酬金呈逐年下降的问题,结合IT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一种“实践—创新—就业”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信息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三位一体就业能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Resear ch and Practice of the Tr aining Mode of theTr inity of Infor mation Technological TalentLIU Dongbo(College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Hu'nan411101) Abs tra c t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employment rate of graduates and the average employment remuner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ical T alent to decrease year by year,combined with the needs of the IT industry,put forward a kind of"practice-innovation-employment"the trin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cal talent training mode,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actice ability,improve information graduates employment ability,and have achieved good practice effect.K e y words the trinity;employment ability;innovation;practice teaching system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信息类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学校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理论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背景
2.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3.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应用
4.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正文
【1.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背景】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教育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提出的一种教育改革思路。
【2.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2)科学研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3)社会服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将学校的教育资源服务于社会,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声誉。
【3.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应用】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创
新能力。
(2)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增强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实力。
目前,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我国众多高校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4.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尽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如何平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如何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等。
146Internet Education互联网+教育随着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逐步贯穿于高等教育的科研与教学[1]。
面对知识大爆炸时代浪潮等新型教育手段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的巨大冲击,如何合理地将科研与教学,实践与理论进行合理的融合,如何设定科学合理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和途径,都是高校教师亟待深入思考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两大核心论点是教学与科研。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课堂讲授为大学生传授最基础的理论知识,科学研究是大学生在已有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实验实践对理论知识验证的同时进行新知识的发现和传播,是学生对科学前言知识与理论教学的融会贯通。
高等教育的核心应自始至终要为两大功能服务。
因此,将科研和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促进二者共同提升,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
但目前许多高校科研与教学关系处于一种非此即彼的状态,科教融合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3]。
随着信息化手段运用于高校科研和教学的方方面面,科教融合又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4]。
高等学校的本质工作是教书育人,因此,不同于同样进行科学研究的科研院所,高校的科学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大学中的各项工作都应围绕着人才培养来进行。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是全社会的共同需求,同时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为我国在全世界的国际地位做铺垫[5]。
因此,信息化时代下如何通过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如何使教学不仅可以传授知信息化背景下基于科教融合的“三位一体”实验教学体系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SJGLX075Y),全国中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课题(20190723-FJ-B02),河南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2021JX73) 。
张紫娟(1978-),女,河南夏邑,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通讯作者:张振强(1971-),男,河南伊川,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
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将学校教育、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广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研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
二、企业实践企业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企业应该提供良好的实习和实训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企业还应该与学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的延伸环节。
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行业,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校和企业应该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四、三位一体的融合学校教育、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是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重要环节。
这三个环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学校教育是基础,企业实践是关键,社会实践是延伸。
只有将这三个环节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五、总结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将学校教育、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广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摘要:1.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2.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3.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4.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挑战5.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的实践与成果正文:一、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紧密结合,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旨在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和政府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实践、研究和创新的平台,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1.学校:学校是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的师资力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
2.企业:企业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中扮演着实践基地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和就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
3.政府:政府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中起到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的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三、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责和利益,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开展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将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实施双导师制度:学校和企业各派一名导师指导学生,既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也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4.设立实习实践基地: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就业的桥梁。
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挑战1.优势:这种模式有助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挑战:实施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紧密合作,如何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合作顺利进行是一大挑战。
2021年4月第37卷第2期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ournal of 」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Apr.2021Vol.37 No.2“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基金项目]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技术时代的身心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6SJB720007),2016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体增强技术的生命伦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6ZXC002) ,2019年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 ‘三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 号:JSSNUJXGG2019YB02) ,2020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20-07-19[作者简介]江 璇,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
江璇(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1200)[摘要]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解构与建构的过程,“三位一体”就是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学习共同体”,进而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由权威主体向平等主体转变,由支配主体向支架主体转变,由“教”向“导”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的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帮助他们培养责任感,这样才能拓展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空间,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三位一体;具身认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识码]A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启动“六卓越一拔 尖”计划2.0,陈宝生部长表示我国的教育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需求, 加快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的人才培养,更多样化、更综合化、更集群化、更智能化、更国际化,推动并引 领新一轮产业变革。
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既是一个理论层面的课题, 也是一个教育教学过程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
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促进科研和推动创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迅速变革,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高等院校通常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但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科建设方面,一些学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面临国际竞争时,仍存在许多弱势和不足之处。
而科研创新方面,高校科研工作往往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相割裂,导致科研成果无法有效地转化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动力。
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可以实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的有机结合,推动高等教育朝着更高水平、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2000字】1.2 问题提出在当今社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依然存在。
问题的提出主要有以下几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科建设模式往往是单一的,缺乏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无法满足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无法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如何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种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促进高等院校的长远发展和社会进步。
1.3 意义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902021年5月总第361期ISSN1672-1438CN11-4994/T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苏 芳 王晨升 李 渊 王明明山西大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山西大同 037003摘 要:为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实践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山西大同大学与中国重汽大同齿轮厂签订协议,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解该模式的有效性,以2017年和2018年参加实践学习的学生为样本,展开深入调查,重点关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调查结果显示,“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但学生总体满意度较高,取得了丰厚的实践学习成果,证明了以实践为根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
关键词:新工科;“3+1”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作者简介:苏芳,工学硕士,讲师;王晨升,工学硕士,副教授;李渊,工学博士,讲师;王明明,工学硕士,讲师。
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基于山西煤炭经济转型的机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编号:GH-17056);山西大同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对口升学机械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及考核方式研究”(编号:XJG20172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随着当前区域特色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具体化、精细化,因此亟须高校快速推进人才培养适应性调整,以满足当前人才需求。
新工科和“双一流”政策的出台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目标、要求和方向[1]。
为快速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要求,山西大同大学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基于区域优势,与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和大同泰瑞集团建设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单位开展广泛深入的人才培养合作,快速推进我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高职院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李建卿摘要: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本文结合新时期对高职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依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理论,设计了“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三个方面的重点培养和有机结合,形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素质高、技能强、后劲足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虽然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着职业素质不强、迁移能力不足、综合发展能力不够等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构建了“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会计专业分析了其具体应用。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调研发现,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普遍反映是态度好,上手快,经过短期的培训就能上岗,但综合能力提升空间不大,很难独当一面,因此,新时期的高职教育不仅要重视技能的培养,而且应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应按照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依据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素质养成和能力训练两大核心要素,对专业课程模块和素质教育课程模块进行调整,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扩张高职办学规模据有关资料显示,企业中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存在素质偏低的问题,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求培养大量具有较高素质、较强专业技能、能够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颁布,高职院校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政府投资力度会逐步加大,招生规模稳中有升将是大势所趋。
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我国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提出了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旨在推动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本文将对三位一体发展模式进行详细解析,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二、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核心要素1.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基础,高校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具体举措包括: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
2.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应加强科研创新,提升科研成果质量。
具体举措包括: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研平台水平,培育优秀科研团队,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等。
3.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使命,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具体举措包括: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开展社会培训和科普活动等。
三、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实践路径1.人才培养策略高校应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优化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2.科研创新举措高校应加强科研项目管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升科研水平。
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3.社会服务实践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开展社会服务。
例如,医学院校可参与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理工科院校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等。
四、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优势与挑战1.优势a.提升人才培养质量b.促进科研成果转化c.增强社会服务能力2.挑战a.资源分配问题b.协同机制建设c.评价体系改革五、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案例1.高校实践案例以某“双一流”高校为例,该校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等措施,实现了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
2.企业实践案例某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企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实践平台。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一、人才培养规格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和评价三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具体来说,这种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特定领域的工作;2. 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复杂情况;3. 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和推动创新。
二、人才培养内容为了实现以上目标,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专业知识教育:通过系统性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习、实践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开展创新性实验、科研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和推动创新。
4. 综合素质教育:通过开展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人才培养途径为了实现以上内容,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采取以下途径:1. 多元化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授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和技能。
2. 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和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体验到所学知识的应用。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发掘人才并进行人才储备。
3. 科研项目参与: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发现并培养学生的潜力。
4. 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
同时要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促进。
5. 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多边形发展以“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多边形发展”为题,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的三个要素——教育、产业和社会的有机结合,构建一个多边形发展模式,以促进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提升。
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石,是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使其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供实践机会和项目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民意识。
二、产业是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重要支撑,是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应用于实践的重要渠道。
产业要与教育紧密结合,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实践锻炼和职业发展平台。
产业要注重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设施,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是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重要环境,是人才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舞台。
社会要与教育和产业密切合作,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环境。
社会要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创业支持和创新创业的平台,鼓励人才勇于创新,敢于创业。
同时,社会还应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公平竞争机制,为人才提供公正的职业发展机会,激励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人才培养的三位一体多边形发展模式,要求教育、产业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教育要与产业和社会密切合作,根据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产业要与教育和社会紧密合作,为教育提供实践机会和岗位需求,为社会提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社会要与教育和产业共同努力,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为教育和产业提供支持和合作。
在人才培养的三位一体多边形发展模式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非常重要。
教育、产业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能够促进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提升。
信息类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作者:刘洞波
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02期
摘要文章针对信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和平均就业酬金呈逐年下降的问题,结合IT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一种“实践—创新—就业”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信息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三位一体就业能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Trin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cal Talent
LIU Dongbo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Hu'nan 411101)
Abstract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employment rate of graduates and the average employment remuner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ical Talent to decrease year by year, combined with the needs of the IT industry, put forward a kind of "practice - innovation - employment" the trin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cal talent training mode,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actice ability, improve information graduates employment ability, and have achieved good practice effect.
Key words the trinity; employment ability; innovation;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信息类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学校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理论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受到很大的影响。
本课题组对信息类人才“实践—创新—就业”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展开研究,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1 “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1.1 加大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
按照学校“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擅应用”的教学指导方针制订教学培养计划,通过优化主干课程的设置,增加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例。
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
保证课程设计、综合实践周、毕业设计等的时间,实践周安排了44周,占总学分的比例达23.9%,包含社会实践环节比例超过25%。
主干课程的实验学时数所占总学时比例高于20%,保证了综合训练学生的时间。
按照基本技能层、设计能力层、创新能力层“三层次”,结合创新性、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平台,构成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验类课程的系统性。
①
1.2 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要求,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进行学生个性化培养。
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产学研合作”等形式相结合,提供多种创新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获批加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该专业的先期实践,带动和优化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化。
2 整合实验教学资源,理顺实践环节关系
2.1 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学生实践自主能力培养的平台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实验室面积超过3000m2,实验设备总价值达1000多万元。
拥有4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中心,一个网络工程实训室。
与美国惠普网络公司组建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惠普网络实验中心。
搭建了计算机与通信课程实践教学和科研平台,建立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室、软件工程实训室等。
与中国电信等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产学研合作,并在校外建立了9个实习基地。
初步建立了承担信息类专业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较完整的体系。
2.2 加强特色专业和示范中心建设,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抓住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机遇,全面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基于“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四层次—两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即构建了“基础型-提高型—综合型—创新型”实验四层次,在实验教学中倡导两结合:即“基础训练与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专业技术学习与工程能力培养相结合”,全面促进学生“理论—实践—创新”和“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目前本学院学生主持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6项,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4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南赛区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本科组)全国二等奖1项。
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平台已见端倪。
②
3 毕业设计模式多样,三位一体综合体现
3.1 建立毕业设计管理规范化条例
在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离开学校去找工作或者去公司实习,针对这种情况建立起规范化的毕业设计管理条例和考核办法。
加强监管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校外指导的问题,确保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3.2 科学选题
进行科学合理的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步骤。
选题要新颖、源于实际、难度适中、人手一题。
毕业设计的选题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大的主动权,提出学生自主选题和老师出题相结合、师生互选制、设计与科研相结合的选题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3 采用双导师制
对“学生—导师” 一对一的指导方式进行了改革,建议不同研究方向、不同领域的教师相互合作,联合指导学生,实现“学生—导师”的一对多的指导方式。
对在实习单位做毕业设计的学生采用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双层指导的双导师制,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应该完成的设计任务和采用的技术手段进行布置,实习单位提供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具体开展,两者相辅相成,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4 完善质量评价标准,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为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了实验教师管理的相关制度。
增强了实验指导教师上好实验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调动了实验指导教师认真研究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保证了实验教学质量。
在校级教学督导制度基础上建立了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制定实验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规范和实施方案,采取随机抽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形式,掌握实验教学的真实运行情况,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制定了各实验教学环节的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
从学生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实验考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得出最终成绩。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使得实践教学过程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得到了优化,实践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5 结语
本课题组以湖南工程学院信息类本科实践教学为例,研究了实践、创新、就业三方面相辅相成的关系,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入手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效果良好。
在后续研究中,将结合卓越计划,对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课题来源: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2]401号)
注释
①牛庆玮,胡伟,刘臻,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70-73.
②朱金秀,范新南,朱昌平,等.电气信息类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