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中——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
- 格式:pdf
- 大小:64.91 KB
- 文档页数:1
试论郑钦安“阴虚证问答”篇学术思想及其治疗特色郑钦安(1804-1901;一说1824~1911),四川临邛人,火神派鼻祖。
重阳扶阳是其重要学术思想,临证以善用大剂量姜桂附而享誉杏林。
近年来,随着扶阳论坛的兴盛,火神热的升温,钦安之重阳扶阳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而其扶阴之道却鲜被道及,其实阴与阳乃一体两面,二者旨归并不相违。
《医理真传》一书中,钦安特将阳虚证和阴虚证分门列出,一一指陈其中的奥义。
笔者不揣浅陋,兹将其阴虚证一门的学术思想及治疗特色论述如下,祈高明斧正。
1.元阴不足是阴虚证的主脑钦安认为人身立命乃本于一元之气,一切有形躯体皆由之化生,一切生命活动咸赖之维持。
邪之伤人,虽有表里浅深之分,莫不由元气先虚,方使邪由外而入,或由内而生。
但种种滞碍不通或虚损诸象,究竟为一元之损伤。
一元发病,或为不足,或为有余。
气不足即是寒,气有余便是火。
火旺则易伤及阴血、津液,消灼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在种种纷繁的阴虚证当中,钦安将元阴不足之底蕴揭示而出,认为元阴不足是阴虚证的主脑。
元阴虚有几种原因,一由脾胃久伤,生化太微。
一为房劳过度,元阳不足而转运力微,阴精亏耗。
一为素体禀赋虚弱。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又如《素问?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此处指出阴的生成与脾胃功能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饮食水谷入脾胃后,不仅后天之气得以化生,精血津液亦由中焦变化而成。
若有饮食劳倦,水谷精气不足,上焦和下脘的功能失常,致使蕴热于中。
故后天阴阳成也赖脾胃,伤也在脾胃。
故钦安言:无论一切阴虚阳虚,务在中宫上力求。
在看待元阴不足导致的病理变化问题上,随着医理的融会贯通,钦安的认识亦是逐渐在改变。
他在《医理真传》中曾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元阴不足,无论在何部,元阳之气,即旺于元阴不足之处而成病。
”他还提出了对“客气”和“客邪”辨识,如指出“二经之元阴不足,元阳之气便盛而为病,即为客邪,不必定要风寒闭塞二作,才为客气。
扶阳派祖师郑钦安学术思想浅析杨涛,冯兴志,徐虎军,张文信,胡昌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 714000)摘要郑寿全,字钦安,四川人,清末著名医家,在准确辩证的基础上常重用大辛大热之姜桂附等温热药品组方,屡起痼疴沉疾,饮誉蜀中,世人尊称其为“扶阳派祖师”、“姜附先生”、“郑火神”、“扶阳派首领”,其学术思想的最基本观点,是以辩证论治,阴阳为纲,辨识、治疗临床所见各种病症,同时强调阳主阴从,人身立命阳气为本,形成非常独特的的学术理论体系。
关键词扶阳;阳主阴从;阴阳为纲郑钦安早年师从刘芷塘习医,临证医术精湛,创立了一个独特而有影响的医学流派——扶阳派,其传人有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吴佩衡、祝味菊、徐小圃、范中林等著名医家,当代亦有不少扶阳派的传人。
郑氏著述颇丰,其有四卷《医理真传》、四卷《医法圆通》、十卷《伤寒恒论》等三本医书刊行于市。
扶阳派的发生和发展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其源于临床实践的同时又从属于临床实践,其理论依据完全取之东方文化作为背景的生命科学,再加上其临床实践之基础深厚扎实,故近十多年来扶阳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1]1. 辨证论治,阴阳为纲《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郑氏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书研究颇深,在其所著《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中所用方剂来源医著不少于三次者十五种,来源于《伤寒论》的方剂最多,为四十二首。
[2]他“思之日久,偶悟得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张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并“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张仲景立方垂法之美。
”在《医理真传》中指出“发病损伤各有不同,总以阴阳二字为主,阴盛则阳必衰,阳盛则阴必弱,不易之理也”、“万病一阴阳耳”,甚至认为只要把握好阴阳,即“按定阴阳虚实,外感内伤治之,发无不中”,不会出现辨证失误,故在《医法圆通》中督促医者“务要将内外两形,阴阳实据,熟悉胸中,方不致误人性命也”。
浅述郑钦安对阴阳学说的应用郑寿全,字钦安,是清末著名伤寒学家。
重视阳气,善用姜桂附等温热之品,人誉“郑火神”,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是火神派鼻祖。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郑钦安以阴阳为纲。
明辨六经,执万病之牛耳;凡议病,识证,用药务求阴阳之实据,其对阴阳学说的体悟和应用,堪为后学的典范。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故治疗之法,当“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此内经所示之规矩。
然阴阳之道,变化难测。
于此郑钦安沉潜于《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立方立法之旨,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
郑钦安认为:“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
”强调“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原不可执方,亦不可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耳。
实据者何? 阴阳虚实也。
”郑钦安识阴阳,悟阴阳,把握阴阳,运用阴阳。
执简驭繁,提纲挈领,堪为后学者法。
以下从四个方面介绍郑钦安对阴阳学说的体悟和应用。
1 以阴阳为纲辨识万病《京氏易传》有云:“乾坤者,阴阳之根本,坎离者,阴阳之性命”。
郑钦安沿袭易经、内经的思维方法,以阴阳两纲,统分万病。
在《医理真传》中论乾坤、坎离、气血、“辨认一切阳虚症法”、“辨认一切阴虚症法”、“阳虚证问答”、“阴虚证问答”,俱以阴阳两纲判之,揭出人身阴阳之根本,性命之所以立,并言明病证虽千端变化,然以阴阳为纲,辨之判之,则万病无所遁形。
认为“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
”“仲景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
”郑钦安洞悉人身阴阳本质,万病总在阴阳之中,故以阴阳辨识万病,万病尽收眼底。
2 详论阴虚阳虚证治郑钦安在《医法圆通》中有云:“万古一阴阳耳,阴盛者,扶阳为急,阳盛者,扶阴为先,此二语实治病金针,救生宝筏。
”在其“辨认一切阳虚症法”中,确立阳虚证主症为“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
从郑钦安的学术承传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术的影响关键词郑钦安刘沅儒学道学中医学术发掘中医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努力创造并赖以保障健康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发展历程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它们作为母体与子体,相互刺激,不断完善,所以历代名医们一般都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故其医学观点能另出手眼,轶超前人。
徐昂在《图注八十一难经》序中说:“通乎儒不通乎医者,容有已,未有通乎医而不通乎儒者也。
徒通乎医者,庸人也,兼通乎儒者,明医也。
”故历代医家多以明医的标准要求自己,王纶甚至把自己的著作命名为《明医杂著》。
中医药学有几千年的历史,不依赖现代理化试验及人体解剖,所以对接受了十几年数理化教育的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难以接受中医的思维模式并不奇怪,但不接受中医的传统思维模式,守成犹难,更何以创新发展。
在大谈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今天,我们重温一下古人如何推陈出新的治学经验,对我们不无启迪。
近年来,刘力红《思考中医》、卢崇汉《扶阳讲记》的相继问世,人们对“火神派”的学说有了较多的关注。
而对该派思想的形成加以探讨,可以对中医学术思想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有所了解。
’火神派的鼻祖是郑钦安,其思想由来与继承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而能有所创新,是有联系的。
1郑钦安的学术成就及其以阳为主导的思想郑钦安,名寿全,四川邛州(今四川邛崃)人。
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享年87岁。
早年学医于刘沅先生,对《周易》、《内经》及《伤寒论》诸书,均熟读而深思之,奠定医学理论基础。
继复博览医书七十余种,加以融会而贯通之。
行年二十有四,即悬壶于成都,因其医理、医术造诣俱臻上乘,医德亦冠绝侪辈,踵门而求者常络绎不绝,声望日隆。
清同治八年(1869)刊行《医理真传》,同治十三年(1874)刊行《医法圆通》,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行《伤寒恒论》,三书均各有特点,且能理论联系实际,切合临床应用,一时为广大医家视为济世活人之鸿宝。
浅谈郑钦安《医法圆通服药须知》内涵
庄灿;李红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7(023)010
【摘要】清·郑钦安《医法圆通》是一部以阴阳为纲、以《伤寒论》六经辨证为基础,重点论述三阴病理论、辨证、治疗和预后的专著,其中尤以少阴病的温阳法为著,以善于“四逆辈方”为常,被后世称为“火神派”的开山之作.然在用大剂量热性药物治疗阳虚阴盛病证而出现种种“反常”现象,郑氏特列《服药须知》专篇.故通过整理郑钦安著作、结合《伤寒论》《灵枢》原文以及后世该学派医家的文献,总结出在扶阳治疗过程中出现种种异常表现的本质,为扶阳法及四逆辈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2页(P1366-1367)
【作者】庄灿;李红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康复科,广西柳州 545007;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康复科,广西柳州 545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15
【相关文献】
1.《医法圆通》中论治头痛特点 [J], 韩文均
2.论中和医派之中和圆通思想内涵 [J], 漆琳君;王俊峰
3.《医法圆通》目病诊治经验探讨 [J], 张晶晶
4.浊阴暴悍回阳为急郑寿全《医法圆通》扶阳法探析 [J], 李德成
5.《医法圆通》阴虚证治析疑 [J], 宋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郑钦安“阴盛格阳”论学术思想探析来源:傅文录发表:08-07-27 20:41 浏览:243 字号大小:【大中小】郑钦安(1802~1901),清代著名伤寒学家,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
郑钦安临床善于辨识阳虚证,因而常常重用大辛大热之姜、桂、附等,屡起痼疴沉疾,饮誉蜀中,世人尊称其为“郑火神”。
郑氏擅于抓住阳虚的关键证候,因此,能够于寒热真假的错综复杂病机中力挽“阴盛格阳”之病证。
现就其“阴盛格阳”论学术思想,探讨如下。
1 阴盛格阳的内涵“阴盛格阳”是一种向“阴阳离决”发展的危证。
郑钦安对临床上常见的58种寒热真假疑似证做了详细的辨析,他在《医理真传辨认一切阳虚证》中说:“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
外虽现一切火症,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
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饮水,即饮水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1]。
如果临床上单纯出现上述证候,阳虚的辨证并不为难,可是当阴盛之时,格阳于外或上的时候,而外现一些“火旺”的表现,使世医所不能辨识“阴证似阳”,寒盛逼热外出、阴极似火,临床上颇难识别,因此,“然又有近似实火之处,又当指陈。
阳虚证,有面赤如朱而似实火者。
有脉极大劲如石者。
有身大热者。
有满口齿缝流血者。
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
有大、小便不利者。
”这些症状,郑氏认为都是“阴盛格阳”的结果,应当仔细察验。
“阴盛格阳”系由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寒盘踞于内,逼迫衰极之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郑钦安对此却有独到认识,如他在《医理真传》坎卦解释中说:“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
……真阳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
《中医火神派探讨》2《中医火神派探讨》2第二章,郑钦安学术思想探源郑钦安,原名寿全,字钦安。
生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享年87岁。
生于四川临邛(今邛崃县)固驿镇。
祖父郑守重,乾隆时拔贡。
父亲郑本智,屡次科考均名落孙山,退而开办一个私塾馆。
郑钦安为其独子,五岁即从父读,稍长博览群书,十六岁已读完四书五经,随父亲从邛崃迁居成都。
其父因屡困科场,痛恨科举压抑人才,令其子拜成都名儒刘止唐为师,专门学医。
刘氏号称愧轩教主,是蜀地德高望重的一代通儒,著有《十三经恒解》及有关子、史、诗文集等书数十种。
见他聪颖异常,好学深思,赞许其将来的医学造诣,必将光大师门,“指示《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立方立法之旨"。
郑氏“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奠定医学理论基础。
同时,“所览医书七十余种",取其所长,医理日精。
道光二十八年(184 8)24岁时,开始在成都悬壶行医。
郑钦安治学严谨,医术臻于上乘。
踵门求治者应接不暇,屡起沉疴,活人无数。
因临证善用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热之药温补肾阳,量大而准,治愈不少群医束手之大症、重症,包括本文开头介绍的治愈成都知府夫人的重症吐血案,时人颂为“郑火神,又称。
‘姜附先生",誉及云、贵、川数省,声名冠于一时。
及至中年学验俱富,乃著书立说,陆续将多年医学心悟著书立说,刊行于世。
清同治八年(1869年),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成书刊行,虽仅仅10万字,却是火神派的奠基之作,集中阐述了郑钦安的学术思想,奠定了他作为“火神派首领”的地位。
该书四卷,卷一除概述乾坤坎离、阴阳五行等基本理论外,有辨认一切阳虚症法,辨认一切阴虚症法二章,作为分辨阳虚、阴虚之秘诀;卷二、卷三分别为阳虚症问答和阴虚症问答,并分设数十条实例,一一加以说明;卷四就杂问、切脉、认病捷要总诀、辨认诸症法、用药金针等,一一指出,切要实用,易于掌握。
该书要旨,治病先须分辨阴阳;以元阴、元阳为立命之本,而以元阳为主导;同时阳虚、阴虚各列专卷,病况不同,方药亦异,各尽圆通之妙。
不偏不倚:“火神”郑钦安!(阴阳思维)一、“火神派”的开山之祖长期以来,四川医生以善用附子、干姜著称。
近人如重庆补小南、成都祝味菊、云南吴佩衡、华阳刘民叔几位先生都有“附子”的外号,陆铸之先生更有“火神”之称,而追溯其渊源,郑钦安先生实乃这一流派的开山之祖。
郑钦安,名寿全,钦安其字也。
四川邛崃人。
生卒年不详,查其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二书刊印的时间分别是在清同治8年和13年,即公元1869年和1874年,又据《医法圆通》书中提及“余业斯道三十余年”,可以推论出他是道光生人,其著书的年纪,大约50多至60岁左右。
据《邛崃县志》,郑钦安出成都名医刘芷塘门下,刘生平事迹不详,看来这又是一位“识用精微过其师”的了。
为什么要称“火神派”?是因为这一派不仅善用附子、干姜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还不断地发扬光大(如祝味菊用附子治高热心衰,吴佩衡用附子治麻疹险证),历百余年而不衰。
二、郑钦安治哪些病证用附子、干姜郑钦安说“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
《医法圆通》治内妇儿科杂病所列病证,就有60余种,加上伤寒温病,则远逾百种之多。
诸如咳嗽、呕吐、泄泻、腰痛、头痛、唇口红肿、齿牙肿痛、口臭、喉蛾、臂痛、筋挛、心痛、胃痛、二便不利、淋证、失眠、健忘、胀满、中风、淋浊、痿芴……门类遍及于五脏六腑、外感内伤。
其中有些病证,通常无用姜附之理,但他依然照用。
三、郑钦安提及的阴证依据综合郑氏书中阴证的依据,约有以下13点:1.少神或无神。
2.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垌卧恶寒,两足常冷。
3.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
4.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5.语声低弱。
6.唇色青淡或青黑。
7.痛喜揉按。
8.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
9.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
10.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
11.小便清长,大便通利。
12.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
13.脉微或浮大而空。
(郑钦安轶事)只从阴阳做文章,吐血也用四逆汤(转)清代,川省名医辈出,但能卓然成家,著书立说以传世的,实为少见。
直至晚清,成都医林中才出了个郑钦安。
他长期致力于《伤寒论》研究,善用经方治病。
尤其是善用大剂量姜(生姜、干姜)、桂(桂枝、肉桂)、附(生附子、熟附子)等大辛大热药救人于危而名震一时,被人们尊称为“火神”。
由于年代久远,一般人对他的生平事迹、医学贡献,都不大了解。
但我国中医学界,却根据他对祖国医学的贡献,推崇他为近代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肯定了他在医学史上的地位。
郑火神原名寿全,字钦安。
道光四年(1824)生于四川临邛(今邛崃县)固驿镇。
祖父郑守重,是乾隆时的拔贡。
父亲郑本智,屡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遂退而团聚一个私馆,教了二十来个大小不等、程度不齐的学生。
钦安是一个独子,五岁即从父读,稍长,博览群书,年十六已读完四书五经,随父亲从邛崃迁居省城成都。
其父因屡次困于场屋,痛恨科举压抑人才,令其子拜成都德高望重的一代通儒兼名医,号称愧轩教主的刘止唐为师,专门学医。
刘氏见他聪颖异常,好学深思,曾赞许他将来的医学造诣,必将光大师门,要他熟读《内经》、《周易》、《伤寒》诸书,以明人身阴阳合一的道理,及张仲景(东汉名医,著有《伤寒论》)立法立方的要旨。
到了二十四岁(1848)时,就开始在成都正式悬壶行医。
郑钦安在师承刘止唐的医学理论基础上,博览古今医书七十余种,取其所长,不断在医疗中总结经验。
中年以后,为将艺术传于后代,除诊病外,就课徒著书。
同治八年(1869)刊行《医理真传》,列举数十条目,详论人身疾病的内因、外因、阳虚、病情实据、用方用药、活泼园通之妙。
其中辨认一切阳虚症法,阴虚症法,及阳虚症问答、阴虚症问答,均有独到见解,极切实用。
五年后,即同治十三年(1874)又刊行《医法园通》,自叙谓:“天地一阴阳耳,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阴阳,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
故采取杂症数十条,辨明内外,判以阴阳,经方时方,皆纳于内,俾学者易于进步,有户可入。
对郑钦安《医学三书》的一点思考这一阵子我对唐容川发生兴趣,《唐容川医学全书》中《伤寒论浅注补正》四逆汤一条,唐氏引用了陈修园《长沙方歌括》中陈蔚和陈元犀的按语。
我于是就去找《陈修园医学全书》之《长沙方歌括·卷二》四逆汤条原文:四逆汤治下利清谷,三阴厥逆,恶寒,脉沉而微者,此方主之。
此乃温经救阳之峻剂也。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歌曰】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长男蔚按】四逆汤为少阴正药。
此证用之以招纳欲散之阳,太阳用之以温经,与桂枝汤同用以救里,太阴用之以治寒湿,少阴用之以救元阳,厥阴用之以回薄厥。
【次男元犀按】生附子、干姜,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迎阳归舍,交接十二经,为斩旗夺关之良将。
而以甘草主之者,从容筹划,自有将将之能也。
(陈修园《长沙方歌括·卷二》)这让我想起以前读过的第二届扶阳论坛《刘力红讲四逆法》。
《刘力红讲四逆法》讲他历三年时间从卢火神那里领悟到卢氏心法,归结到四逆法,四逆汤收纳阳气以归伏藏,乾分一气落于坤宫,迎阳归舍。
四逆汤是收功之方,四逆法是纳下之法。
刘力红这样讲四逆汤:那么四逆是怎么去救这个元气呢?这就到了四逆中最重要的附子上,是这个附子上的辛热才能够直补坎中的真阳,这也是郑钦安说的。
附子的辛热能够直补坎中的真阳,即先天乾元之气。
那么干姜是什么?干姜的性温而散。
而附子没有味道,干姜的味道怎么样?很大,所以性温散。
所以后世讲的干姜“守而不走”这个不是很确切。
我跟师的体会,卢门并不一定是这样认识。
因为它很辛散,它怎么会守呢?它肯定也走,反而附子是守的。
干姜性温而散,其所用者,为什么用干姜呢?因为群阴阻塞,祖师爷在这里很清楚地点了附子是什么作用的,它是直接透到极上的一阳,坎中的这一阳,直接去温这个一阳。
可是这个一阳在哪里?这个一阳是在海里,不是在沙漠,所以附子要透下去怎么办呢?往往到了要用这个方的时候,群阴都是弥漫的,阴霾阻隔,附子怎么下去?没法下去,群阴阻塞,附子是不能够直入根底,那怎么办?靠什么?故以干姜涤荡阴邪,迎阳归舍。
郑钦安阴阳学术思想浅议发表时间:2011-09-02T10:40:08.0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9期供稿作者:钱莹[导读] 郑钦安(1824~1911),名寿全,四川邛崃人,清代著名医学家。
钱莹(河南开封市中医院 475000)【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9-0406-02 【摘要】本文论述了郑钦安以阴阳为治病总纲、以阳气为主导的学术思想;阐明了郑氏辨证用药,特别是治疗阳虚病善用热药扶阳潜阳的突出特色,道出了郑氏之学的精髓所在。
【关键词】郑钦安阴阳思想浅议郑钦安(1824~1911),名寿全,四川邛崃人,清代著名医学家。
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享年87岁。
是近代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
著《伤寒恒论》、《医理真传》、《医法圆通》诸书。
郑氏辨证只分阳虚、阴虚,擅用姜、桂、附等辛热药,在学术上具有很突出的个性特征,被后世尊为“火神派”的鼻祖。
1 辨证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钦安以《易经》、《内经》、《伤寒论》为宗,“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张仲景立方垂法之美。
”“思之日久,偶悟得天地一阴阳耳。
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
于是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张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医法园通》郑序)。
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这就是郑钦安临床辨证的最基本的学术思想,他称之为阴阳“至理”。
因此他“认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
首先,阴阳为根本。
郑氏认为阴阳调和是人体健康的根本,阐明了疾病发生的根本机理。
强调人身阴阳二气本为一气,周流全身;二气原是均平,二气均平,自然百病不生,人不能使之和平,故有盛衰之别,水盛则火衰,火旺则水弱,此阴证阳证所由来也。
指出了疾病发生的根源在于阴阳的损伤,即“发病损伤即有不同,总以阴阳为主”,只有阴阳调和之人,才能六邪不侵,七情不损伤。
《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体会》篇一一、引言围绝经期,是指女性在生理上过渡的一个特定阶段,通常伴随有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及多种疾病。
汗证作为其中的一个常见病症,困扰着众多女性,影响着她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
而中医界则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以郑钦安扶阳思想为主导的辨治方案,现就其在围绝经期汗证的应用与个人体会进行探讨与分享。
二、郑钦安扶阳思想简介郑钦安扶阳思想,作为中医的一种理论体系,主张扶助阳气、温补虚损。
该理论强调人体阳气的充盈是健康之本,因此通过扶阳补虚,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围绝经期汗证特点围绝经期汗证,主要表现为异常的汗出症状,如潮热汗出、自汗等。
这一病症的发生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看来,这一病症多与阴虚阳亢、气血失调等有关。
四、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针对围绝经期汗证的特点,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进行辨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辨病辨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进行详细的辨病辨证,明确病因病机。
2. 扶阳补虚:根据患者阴阳平衡失调的情况,采用扶阳补虚的方法,如温补脾肾、调和气血等。
3. 调整生活方式: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等。
4.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如黄芪、白术、附子等,以温补阳气、调和阴阳。
五、个人体会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需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
在具体治疗过程中,要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要重视患者的心理调护,帮助她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此外,还要注意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使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六、总结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具有很好的疗效和实用价值。
在具体应用中,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注重阴阳平衡的调节,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也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护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原文地址: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作者:华夏针医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张存悌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1824—1911)创造了一个独特而有影响的医学流派——火神派,擅用干姜附子等温热之药,郑氏被尊为“火神派首领”、“郑火神”、“姜附先生”,其传人有吴佩衡、祝味菊等着名医家,当代亦有不少火神派的传人,如成都唐步琪先生等。
那么郑钦安或者说火神派的学术思想都有哪些呢?笔者拟对此作些探讨,分题予以论述。
郑钦安着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等书,其学术思想的最基本观点,是以阴阳为纲,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辨证识病,选方用药等等一切医学问题,由此出发,郑氏所论乾坤坎离、脏腑生克、五行六气、三焦六经、气血水火、外感内伤等均以阴阳为纲,形成非常鲜明而独特的的学术体系和理论特色。
因此他“认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并把这种观念称之为“阴阳至理”。
1.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钦安以《易经》、《内经》、《伤寒论》为宗,“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
”“思之日久,偶悟得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
于是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医法圆通》郑序)。
“一病有一病之阴阳”,“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突出阴阳作为辨证总纲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郑氏临床辨证的最基本的学术思想,因此他“认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这一观点,他称之为“阴阳至理”。
“学者苟能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也。
”在郑氏学说中,“阴阳至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部《医理真传》通篇都贯穿着这一学术思想。
“认证只分阴阳”,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体现了《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精神和仲景以阴阳为总纲的思想,具有高屋建瓴,执简驭繁的辨证特点,郑钦安在其着作中,反复阐述这一观点:“万病不出阴阳两字”。
郑寿全---阴阳为纲,辨证论治阴阳为纲,辨证论治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寿全,字钦安,四川邛州固驿镇(今成都市邛崃固驿镇)人,生于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享年 87 岁。
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止唐先生(刘氏著有《十三经恒解》及有关子、史、诗文集等书数十种),教其熟读深思《内经》、《周易》、《伤寒》诸书。
郑氏穷二十馀年之精力,探索三书的精髓,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法垂方之义。
故其学术思想之基础,上溯《周易》、《内经》,中得《伤寒》心法,下览历代医家著述而兼采其长,故医理医术造诣,俱臻上乘。
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兹就其对仲景学术的发挥作初步探讨。
一、阴阳为纲,尤重心肾阳气《医理真传》自序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
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医法圆通》自序亦说:“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
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
从这两篇自序可以看出郑氏抓住仲景以阴阳为总纲的核心思想,贯穿在全书之中而大加发挥。
他以《周易》丰富的辩证法和天地整体运动为指导,用八卦原理阐发人体生理病理的阴阳法则,堪称精妙之至。
其中坎卦解、离卦解、辨认一切阳虚症法与一切阴虚症法,尤属切要。
他说:“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
中一爻,即天也。
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离为火,属阳,气也,而真阴寄焉。
中二爻,即地也。
地二生火,在人为心,一点真阴,藏于二阳之中,……人身之主也”。
从此论点出发,则心肾为人身立命之本,人身赖以生存的元阴元阳,彼此互为其根,相互依存转化,体现出分之则二,合之则一的对立统一观。
他说:“坎中真阳,肇自乾元,一也;离中真阴,肇自坤元,二也。
一而二,二而一,彼此互为其根”。
这也是对《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的阐发。
郑钦安“万病一气说”学术思想探讨
汪剑;柳亚平;和中浚
【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
【年(卷),期】2011(29)4
【摘要】1、“万病一气说”的理论基础:郑钦安重视人体真阳,认为真阳是一身阳气之根,又称之为真气、元气、真元之气。
由于此一气为根本之气,全身各处之气均来源于此一气之根,而人身病患又往往会累及气机,或因气的盛衰、运行失常而引发病患。
他对三焦的论述,认为三焦为气化之三焦,上焦统领心肺之气,中焦统领脾胃之气,下焦统领肝肾之气,人体一气分布,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关键词】郑钦安;学术思想;气说;脾胃之气;三焦;病患
【作者】汪剑;柳亚平;和中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失血诸症多属阴火——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五 [J], 张存悌
2.勘破阴霾独辨阴火——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六 [J], 张存悌
3.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中)——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 [J], 张存悌
4.阴阳为纲分万病(上)———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 [J], 张存悌
5.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下)——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 [J], 张存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壶天漫笔・38・
收稿日期:2004-10-19
作者简介:张存悌(1947-),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
为中医药防治肿瘤和疑难病症。
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中)
———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
张存悌
(沈阳抗癌止痛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1)
关键词:阴阳;郑钦安;医话
中图分类号:R249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05)03-0252-01
2 阴阳两纲各有实据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自序中开宗明义,就强调阴
阳辨证的地位和作用:“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
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然阴虚与阳虚,俱有相似处,学者每多不识,以致杀人。
”既然阴阳难识,那就应该制定、掌握、判别阴阳的标准,郑钦安称之为“阴阳实据”,“阴阳务求实据,不可一味见头治头,见咳治咳,总要探求阴阳盈缩机关与夫用药之从阴从阳变化法窍,而能明白了然,经方、时方俱无拘执。
”
那么怎样区分阴阳呢?“三阴与三阳,病形各殊,三阳不足之症,所现纯是阴色,为其阳不足,而阴有余也;三阴不足之症,所现全是阳色,为其阴不足,而阳有余也,此辨认阴虚、阳虚之切法也。
”这是区分阴阳的纲领,简单说来,阴证所现“纯是阴色”,郑钦安经常又称为“阴象”、“寒形”;阳证所现“全是阳色”,郑钦安又称为“火形”、“热象”。
他总结的辨认一切阳虚证法与一切阴虚证法,对阳虚证和阴虚证分别作了明确概括,提出辨认要点。
这是他数十年临床经验所形成的,也是对阴阳学说的丰富与充实。
哪些是判断阳虚证的“阴色”、“阴象”呢?在“辨认一切阳虚症法”中他指出:“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暝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
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浅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
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
”应该指出,郑钦安所谓阳虚,既指虚寒,也包括实寒。
哪些是判断阴虚证的“热象”、“火形”呢?在“辨认一切阴虚症法”中说:“凡阴虚之人,阳气自然必盛。
外虽现一切阴象,近似阳虚症,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
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
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多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益阴以破阳。
”两相对比,“阴色”、“阴象”与“热象”、“火形”,确如郑钦安所说,“阴阳二症,判若眉列”。
同样应该指出,郑钦安所
谓阴虚,既指虚热,也包括实热。
在《医理真传》“钦安用药金针”中他再一次明确:“予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
无论一切上中下诸病,不同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
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
”这就是郑钦安所谓的“阴阳实据”,判断阴阳虚实的确切依据。
在《医理真传》卷二、卷三中,他还分别列举3l 条阳虚病症,29条阴虚病症,采取问答形式,详加论证,“以便学者参究。
”那么郑钦安是如何凭着“阴阳实据”来判分各种病症的阴阳两纲呢?下面举例证明之。
比如论眩晕,“眩晕一症,有上实下虚者,有上虚下实者,有清阳不升者,有浊阴上干者,有夹虚风者,有夹虚火者,有脏腑偏盛而致者,种种不一。
括其旨归,总不出阴阳二字。
……其人面白无神,饮食减少,二便自利,困倦欲卧,喜热畏冷,……脉浮无力而空,诸如此类,都属阳虚;……察其人精神不衰,舌黄喜冷,饮食易消,二便短少,……脉实有力而长,诸如此类,都属阴虚火旺上干所作。
”
论吐血,“吐血一症,其要有三。
有阳虚者,有阴虚者,有因外邪阻滞者。
……凡阳虚吐血之人,言语无神,脉息无神,面色无神,气衰力竭,困倦喜卧,不思饮食,咳多清痰……阴虚吐血之人,言语有神,面色有神,脉息有神,吐虽多,不觉其病,咳多胶黏之痰……”
论眼科诸症,“目症有云七十二症,有云三百六十种,名目愈多,旨归即晦。
今为之总其大纲,括以阴阳两字为主,余不足录。
阳证两目红肿,羞明眵翳障雾,赤脉贯睛,目泪痛甚,小便短,大便结,喜冷饮是也。
阳症两目微红,而不羞明,即红丝缕缕,翳雾障生而不觉痛甚,二便如常,喜饮热汤者是也。
”
论发斑,阳证发斑,“其人口臭气粗,壮热饮冷,脉大而实,……”阴证发斑,“其人懒言嗜卧,不渴不食,精神困倦,……”“总之,外证发斑,在三阳,宜升散;内证发斑,在三阴,宜收纳。
此二法乃万病治法之要。
不仅此证,学者须知。
”
(注:引文均出自郑钦安所著《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
)・
252・辽宁中医杂志2005年第32卷第3
期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