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 格式:ppt
- 大小:4.08 MB
- 文档页数:3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复习提纲及思维导图(2017.5)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第一部分:思维导图第二部分:分课时知识点一、《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1.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即将孵化时呈紫黑色,扁圆形,与芝麻差不多大。
2.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些水。
3.我们可以为即将孵出的小蚕建造一个“家”——纸盒,在盒盖上扎些小孔,是为了保持空气流通。
4.小蚕的孵化条件:空气流通、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湿度。
5.刚孵出的小蚕身体是黑褐色的,很小,身上有毛,长约2—3毫米,外形有点像蚂蚁,所以把它叫做“蚁蚕”。
6.养蚕窍门:小蚕爱吃桑叶。
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要让小蚕吃饱吃好,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洒杀虫剂。
二、《蚕的生长变化》7.从小蚕孵出开始,观察、测量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
还可以采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小蚕的生长变化。
8.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蚕一生要蜕皮5次(茧外4次茧内1次)。
9.蚕体呈长圆筒形,青白色,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身体上有环节。
10.蚕的胸部有三对足,协助口器把持桑叶取食。
腹部有五对足,帮助身体运动。
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是气门,是蚕的呼吸气官。
腹部后端的背侧有一个尖形肉质突起,称尾角。
11.蚕的头上有口器,有两片像“牙齿”的大颚,用来咀嚼桑叶。
这样的口器叫“咀嚼式口器”12.蚕用腹足爬行,爬行时身体作波浪式运动。
13.蚕不再吃桑叶了,身体也发黄发亮变透明了,这说明蚕要吐丝结茧了。
三、《蚕变了新模样》14.蛹体形粗短,纺锤形,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很小,身体缩短,为褐色。
15.蛹背面有一盾片,从盾片生出2对翅。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教材分析】本节在教科书中共两页,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蚕卵”,第二部分“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教学重点是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他们养过蜗牛、金鱼等,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有自己感性认识的。
教科书首先是引导学生回忆三年级上学期学过的相关内容,唤起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了解学生对生命周期的初始认识。
第22页是蜗牛的几个生长阶段,分别是卵、蜗牛交尾、成年蜗牛和蜗牛产卵。
【学生分析】通过调查发现,三年级孩子基本上没有养过蚕,没有直接的养蚕经验,但是通过和别人了解,他们知道蚕吃桑叶,蚕会吐丝,蚕会变蛾子,蚕有蚕卵等。
三年级学生刚刚进入科学课学习半年,虽然有观察动植物和记录的经历,但是记录描述等能力还处在入门阶段,所以我们要求不能高,只要能坚持记录就可以,尽可能要求每个孩子坚持记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蚕卵的颜色;2.知道蚕卵里是有生命的,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3.知道蚁蚕如小蚂蚁大小、颜色黑或微棕色、有毛等外部特征。
过程和方法:1.了解并掌握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2.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3.用放大镜对蚕卵、蚁蚕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观察蚕卵等知道蚕卵孕育着新生命以及蚕卵是蚕蛾产出来的,要进行科学记录才能记录下小蚕的生长发育变化,学习坚持长期记录的方法。
难点:蚕的养殖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本课主要是采用讲授法、观察法,通过观察蚕卵等知道蚕卵孕育着新生命以及蚕卵是蚕蛾产出来的,用放大镜对蚕卵、蚁蚕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知识重点归纳第一课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1)、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2)、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3)、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
(4)、刚孵出来的蚕由于它就像蚂蚁般的大小,所以又叫做“蚁蚕”第二课蚕的生长变化(1)、蚕在生长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蚕会像这样蜕四次皮。
(3)、蚕在蜕皮前会进行脱皮的准备工作,会不吃食物,头胸部昂起,不在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我们称为“眠”第三课蚕变了新模样(1)、变蛹前的蚕时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另一个形态。
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另一个形态。
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蚕变成蛹后,身体缩短,环节减少,身体的颜色变成深褐色,腹足退化。
一般情况下不动。
(2)、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3)、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第四课蛹变成了什么(1)、蛹蚕经过14天—18天,会变成蚕蛾。
(2)、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
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第五课蚕的生命周期(1)、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
(2)、蚕是蚕的生命周期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
(3)、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4)、蚁蚕是蚕生命周期的开始。
(5)、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存。
第六课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1)、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2)、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
(3)、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变态。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本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
(一)观察蚕卵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再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从学生的汇报看,他们的观察很到位。
例如:他们能用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大小,用放大镜观察到蚕卵中心处略微向下凹,蚕卵有的是黄色,大多是灰紫色……这些说明学生已经能借助有效的工具进行细致的观察了,我感到十分高兴。
(二)了解蚕健康生长需要的条件
在本环节中,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蚕要从卵里钻出来了,我们怎样迎接小蚕的诞生?学生谈到了要为小蚕建立一个“家”,并在盒盖上钻些小孔、为它准备食物等。
这里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盒盖上钻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蚕的孵化需要空气。
再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蚕卵的孵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
问题2:蚕宝宝诞生了,我们怎样才能让它健康成长?
这里让学生根据以往的饲养经验来交流,同时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学生明确了蚕的健康成长还需要考虑光照、食物、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
(三)学习观察记录的要点和方法(这一环节不宜忽视)
提出两个问题:
1.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记录的?
2.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蚕的各个时期记录下来?
旨在引导学生科学、细致地观察和记录。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