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原文化在客家民俗舞蹈艺术中的历史遗留
- 格式:pdf
- 大小:180.89 KB
- 文档页数:2
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客家风俗绝大部分是从中原地区带过去的,所以形成了客家民俗与中原民俗相互碰撞与相互融合的现象。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篇1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
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着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
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
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
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篇21、客家农村的“打吊聚”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
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
”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
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
新时代下客家民俗舞蹈的传播与发展客家人是中原汉族群体南迁的一支民族,拥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
客家民俗舞蹈作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能够利用肢体语言动作将客家人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进行生动形象的表达。
然而,原生态的客家民俗舞蹈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逐渐走向衰落,客家民俗舞蹈在新的环境中日渐失去本真的形态。
如何在新时代下让客家民俗舞蹈重新焕发生机,是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课题。
标签:新时代;客家文化;民俗舞蹈引言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所形成的文化内容和样式十分丰富,客家文化是其中最有表现力的文化之一。
客家民俗舞蹈种类丰富,内容多样,其中例如客家席狮舞等还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至今已然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更迭,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娱乐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上一些熟悉客家民俗舞蹈的传统老艺人离世,客家民俗舞蹈逐渐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丧失了文化竞争力。
面对这一现状,在新时代下创新传播与发展客家民俗舞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客家民俗舞蹈的传播现状在全球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民俗舞蹈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民俗舞蹈是人们在不断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积累、创造和发展的一种舞蹈形式。
客家民俗舞蹈也是民俗舞蹈的一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客家民俗舞蹈的种类繁多,有在“香花佛事”中产生的舞蹈例如席狮舞,有在自然劳动中产生的舞蹈例如采茶戏舞,也有一些节庆类民俗舞蹈例如烧火龙舞、鲤鱼灯舞,这些都是在客家历史长久的发展中诞生的精髓。
然而,由于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发展,现代文化与生活方式对传统的客家民俗舞蹈产生影响,包括一些新的思潮的出现,改变了客家地区年轻人的观念,对客家民俗舞蹈的传承和传播带来一定的冲击,加上近些年商业化发展,很多地方为了发展旅游业提升经济,对原本的民俗舞蹈进行篡改,擅自编入一些吸引观众眼球的不良动作,导致原生态的客家民俗舞蹈逐渐没落,很难再看到曾经的热闹景象。
至此,客家民俗舞蹈的传播现状不容乐观,城市化商业化的快速进程以及传承人的缺失,舞蹈的单一,现代编者未深入采风研究擅自修改等都是较为严重的问题,如何让客家民俗舞蹈在新时代下仍然能够创新传播发展已成了亟待探究的问题。
客家人是中原移民,在南徙过程头”实为“中,饱受战乱与颠沛流离之苦,迁至被时人目为蛮荒之地的闽粤赣地区后,又需要在极其困难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下,筚路蓝缕,开基创业。
因此,客家先人们眷恋故土,并教诫子孙“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要“敦宗睦族”、“追远慎终”,把中原文化作为联结族群凝聚力的纽带。
加之客家先人僻处南方山区,社会相对稳定,受的外来冲击较少,也为保留较为浓郁和相对完整的汉族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因此,客家文化的中原印痕,堪称比比皆是。
举证如下:经济生活。
农业生产工具仍保有古汉语称谓。
如:锄头,俗名“脚头”。
《说文》:“”(音爵)音之讹。
故“脚东客家地区普遍存在的殿堂式建筑,是古代中原汉族府第风格的民居形式。
布局谨严,秩序工整,讲究中轴式对称,大堂多,天井多。
沿中轴线进入为上、中、下三个大堂,左右对称为厢房,为居住场所,以花厅为中心分成许多生活单元。
以正堂为主体,两厢对称加“马槽”、“横屋”。
加上门前池塘和屋后“花头茔”。
池塘用于养鱼、灌溉,且利于屋内污水排出;屋后“花头茔”为半月形土丘,用于种植花木,调节小气候,且可防风沙侵袭。
此类民居形式做工讲究,工艺精美,多为崇儒世家所建。
服饰。
上衣,俗称“衫”。
男女均穿“大襟衫”。
男装长袖,正面开缝,用布纽扣,俗名“唐装”,从形制至名称,均可见古风犹存。
需附及的是,客家人飘泊海外,称家乡为“唐山”,可见客家人的中原情结,处处有之。
妇女戴凉帽,又名凉笠,是客家妇女特有的头部装饰品,系由唐代贵族妇女所戴“帷帽”演变而来。
妇女穿围裙,俗名“围身裙”,用以蔽胸腹,袭自“汉时犊鼻裤旧制”(清・黄钊《石窟一征・礼俗》)。
汉代司马相如在临邛开酒店,即“身自着犊鼻裤”。
可见,客地围裙,来源尚矣。
婚姻。
沿袭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周朝“六礼”传统形式,只是称谓与繁简有所变化而已。
客家地区的“传庚”相当于“问名”;“下定”相当于“纳吉”;“行聘”相当于“纳征”;“报日”相当于“请期”;“接亲”相当于“亲迎”。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客家文化是中国独特的地方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客家文化不仅包含着丰富多彩的语言、音乐、饮食等方面,也融入了丰富多样的舞蹈元素。
客家舞蹈作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客家人的情感和历史,反映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围绕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探讨客家文化对客家舞蹈的影响和塑造。
一、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客家文化是中国独特的地方文化之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风格。
客家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情怀和乡土意识,强调家族、乡土、血缘、传统等概念。
客家文化在宗教信仰、饮食习俗、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习俗和风格。
客家文化在语言、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上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和传承方式。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动人之处。
客家舞蹈作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客家舞蹈的舞姿优美、动作多样、舞曲激昂,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客家舞蹈在表现方式上,常常以生活、劳作、婚嫁等为主题,反映了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
客家舞蹈的服饰和道具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如客家梅花鼓舞所使用的梅花鼓、客家花灯舞所使用的花灯等,都展现出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客家舞蹈在表演形式上,常常以集体舞、对舞、独舞等形式呈现,充分展示了客家舞蹈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客家文化对客家舞蹈的影响客家文化对客家舞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尤为显著。
在舞蹈题材上,客家文化赋予了客家舞蹈独特的意义和精神内涵,使其成为了客家人对家乡、对生活、对传统的情感和眷恋的艺术表达。
客家舞蹈常以客家人的生活场景、劳作情景、家庭生活为主题,如客家桂冠舞、客家梅花鼓舞、客家花灯舞等,都是以客家人的生活为题材,反映了客家文化的独特精神和魅力。
在舞蹈形式上,客家文化赋予了客家舞蹈多样的舞蹈形式和表现方式,使其成为了一种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存的艺术形式。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客家文化是中国久远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之一。
而客家舞蹈作为客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客家舞蹈与客家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客家舞蹈不仅是客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客家人对于生活和情感的深层表达。
本文将从客家文化和客家舞蹈的概念、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时代变迁等方面进行探讨,以阐述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
一、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的概念客家文化指的是客家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语言文字、饮食习俗、宗教信仰、建筑艺术等方面的文化风貌,是客家人对于生活和世界的一种共同认知和情感表达。
客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底蕴,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之一。
客家舞蹈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客家人在生活和劳作中积累的一种形式美,是客家人对于生活和情感的深层表达。
客家舞蹈的舞蹈动作、音乐节奏、服饰风格等方面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客家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
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的紧密联系,既在于客家舞蹈作为客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在于客家文化为客家舞蹈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客家舞蹈既是客家文化的产物,也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二、客家舞蹈的历史渊源在历史的长河中,客家舞蹈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迁。
每一个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都为客家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积淀。
客家舞蹈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持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客家舞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舞蹈形式和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传统和文化品格。
客家舞蹈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客家社会,其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客家舞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反映了客家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也承载了客家文化的传统和精神。
客家舞蹈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客家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广大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客家文化包括客家方言、客家书法、客家音乐、客家戏曲、客家民间文化等各个方面。
而客家舞蹈则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客家文化的精髓和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客家舞蹈是客家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了客家人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活情感。
客家舞蹈以其多元性而著称,其中又以花炮舞、竹楼舞、硬闯舞等代表性舞蹈最具特色。
这些舞蹈在形态、音乐、服饰等方面都与客家文化紧密相连。
例如,花炮舞取其名,便是因为表演时需要燃放花炮(一种爆炸性的东西),与客家地区的传统习俗相关。
随着时代的变迁,舞蹈的技巧、曲调都在演变,但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却没有改变。
另外,客家舞蹈也是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一。
客家文化历史上具有“好客山峦”的称号,也体现了客家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勤劳智慧。
在客家舞蹈中,这些品质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例如,竹楼舞就表达了客家人民勤劳、坚韧的性格,舞蹈中舞者穿着传统的客家花棉褣(一种棉质布料),舞动时的果断刚劲让人们不禁想到客家人的勇毅。
这种独特的文化特质通过客家舞蹈得以保存、传承,也是客家文化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的关系是多层次的、相互影响的。
客家舞蹈是客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客家文化又为客家舞蹈提供了创意、情感和历史底蕴。
因此,理解客家文化是理解客家舞蹈的基础,学习客家舞蹈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客家文化的内涵。
在今天,客家舞蹈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认定并保护,它对于保护客家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繁荣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
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深厚的关系。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民长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它是客家人民的精神家园和思想内核,而客家舞蹈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客家人民的情感表达和精神追求。
客家舞蹈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体现和载体。
客家舞蹈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展现了客家人民的特点、思想和情感。
客家舞蹈注重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舞蹈动作以舞姿秀丽、柔美而著称,寓意着客家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客家舞蹈也表现了客家人民的团结、勤劳和坚韧精神,让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客家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客家舞蹈也是客家人民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的一种方式。
客家人民通过学习和表演客家舞蹈,意味着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肯定和认同,也是对祖先和历史的敬意和回忆。
客家舞蹈在客家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着许多历史和经验的积淀,它是客家人民集体记忆的象征和宣言。
客家舞蹈也是客家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一种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客家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这促使了客家舞蹈的创新和多样化。
客家舞蹈通过在舞台上的演绎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客家文化,从而为客家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深厚的关系。
客家文化是客家舞蹈的温床和滋养,客家舞蹈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体现和载体,同时也是客家人民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的一种方式,以及客家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一种方式。
客家舞蹈的存在和发展使得客家文化能够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广大民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文化的启迪。
从演奏的角度谈客家汉乐的传承客家汉乐是中国南方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是客家人在多年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乐曲和音乐舞蹈。
客家汉乐具有独特的旋律、节奏、唱腔等特点,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气息。
客家汉乐的传承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因此需要从演奏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乐器的演奏客家汉乐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包括笙、板胡、唢呐、琵琶、二胡、竹笛等等。
不同的乐器在演奏时需要注意相应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
例如,唢呐需要注意呼吸技巧和吹奏力度的掌握,以表现出唢呐独特的音色和音乐情感。
而板胡则需要注意弓法的运用和音色的变化,以表现出板胡独特的悠扬音乐。
二、音乐的演绎客家汉乐的音乐以节奏感强、节拍明确、节奏变化多样为特点。
演奏过程中需要注意节奏的掌控和强调。
同时,客家汉乐的音乐也有很强的情感表达,演奏时需要注意把握音乐情感,用音乐表达出感情,让观众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和力量。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乐曲的演奏跟随,协调各个乐器之间的配合和共鸣,以达到更好的音乐效果。
三、舞蹈的表演客家汉乐不仅有音乐表演,还有相应的舞蹈表演。
演奏时需要注意配合舞蹈的节奏和节拍,协调好乐器之间的演奏和舞蹈动作,使得音乐和舞蹈融为一体,营造出更加完美的舞蹈效果。
同时,舞蹈表演也需要注意情感表达,将音乐的情感用肢体表现出来,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和表达。
客家汉乐的传承需要从演奏的角度来谈。
在音乐演奏中,需要努力练习和掌握相应的乐器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
在演奏乐曲时,需要注意掌握好节奏和情感表达,达成舞蹈和音乐的融合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客家汉乐的文化及其价值。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客家舞蹈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客家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承。
下面我将从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舞蹈的形式和内涵以及客家舞蹈在客家社会中的地位等方面阐述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
客家文化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古朴、坚韧、自强和纯朴。
这一特征在客家舞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客家舞蹈的动作和音乐以简洁、规整的表演形式为主,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舞者通过肢体的舞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客家舞蹈中常常不以华丽的表演和技巧的展示为目的,而是强调对客家传统的坚守、对祖辈的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
客家舞蹈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客家舞蹈通常以男女对舞的形式呈现,舞者们通过手臂、腿部、腰部的舞动展示出舞蹈的美感和韵律。
客家舞蹈中常常有多种形式的舞蹈动作,比如前进、后退、旋转、转圈等,这些动作的结合和变化让舞蹈更富有视觉上的感染力和观赏性。
客家舞蹈的内涵中融入了许多客家文化的元素。
在乐器的使用上,客家舞蹈中常常使用传统的客家乐器,如二胡、板胡、京胡等,这些乐器的音色和旋律为舞蹈打下了独特的音乐基调。
在编排和舞蹈动作的选择上,客家舞蹈常常受到客家人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的影响,比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民族团结的向往等。
客家舞蹈在客家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客家舞蹈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成为了客家人繁忙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娱乐形式。
在客家社区的庆典活动和重要节日中,客家舞蹈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能够增进社区的凝聚力和人际交往。
客家舞蹈还对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表演客家舞蹈,年轻一代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客家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发扬客家舞蹈更多的是对民族魂的磨砺。
客家舞蹈与客家文化之间紧密相连,它不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客家人民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和传承的重要方式。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
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客家舞蹈则是客家文化中的精华之一。
客家舞蹈是客家族群的传统舞蹈,其与客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客家舞蹈是客家文化的一部分。
客家人民具有逐水草而居的传统,在迁徙、开荒、建房等过程中,民俗文化形成了独有的特色,而文化中的舞蹈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舞蹈经过历史的沉淀和传播,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音乐风格,既有热情奔放,又有温情柔美,是客家民俗文化的代表。
其次,客家舞蹈是客家人民自我认同和文化自豪感的表现。
客家民族是我国重要的少
数民族之一,具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
在客家舞蹈中,舞者们舞姿优美,展现了他们的骨
子里的豁达和自信,表现了客家人民乐观向上、积极拼搏、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也体现了
客家民族的形象和文化特色。
此外,客家舞蹈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各个历史时期,客家人民都秉持着
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客家舞蹈也是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舞表演是客家民族
文化传统的精髓,传承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凭借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而在社会文化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客家文化,使得这种传统文化得以保留
和弘扬,是对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综上所述,客家文化和客家舞蹈之间密不可分,客家舞蹈不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还是客家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通过客家舞蹈的表演和传承,可
以更好地宣传和推广客家文化,提升人们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而更好地传承和保
护客家文化。
客家民俗舞蹈的仪式性特征分析作者:张茜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4期摘要:客家民俗舞蹈是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在客家人聚集和生活的特定场所和特殊环境下产生的。
正是因为客家人保持了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固有文化,而且还在南迁的过程中已经融入当地环境中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客家人勤劳朴素的品质,这才能够在日渐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呈现出客家人绚丽多彩的舞姿,体现出客家人独有的情韵和艺术特质。
通过研究发现,客家民俗舞蹈在发展的早期,有着十分明显的舞蹈仪式特征,在客家的发展过程中,民俗舞蹈的发展也逐渐向表演性、审美性方向发展。
关键词:客家民俗舞蹈;仪式性;特征0 引言在中国文化中,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独特的存在。
客家历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在战火狼烟中,中原人士为了生存纷纷选择向少有战乱的南方地区迁移,迁移的目的地主要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江西等地。
中原人士南迁带来的文化与南方土著居民在日渐融合的过程中发展出了客家文化。
可以说,客家文化的基础和原始支撑是汉族文化。
1 客家民俗舞蹈中的尊神明信、敬仰自强仪式客家民俗舞蹈是客家先民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不断演化而来的,其中包含许多先民对于自然、对于社会的诉求,既包括对物质的渴望也包括对精神的满足,因此,在先民心中极度需要得到神灵和上苍的眷顾,给予自己一块能够安身立命之地,渴望平安祥和的生活,正如当前的客家民俗舞蹈杯花舞。
杯花舞以“伯公杯”为道具,来表达对于天地神明的崇敬和敬仰。
伯公意指尊者,是敬称,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等级划分,即公侯伯子男之分的爵号。
伯公正是客家人崇拜的起源之一。
相传六月初六是伯公的生日,在客家人生活的地方,这一天可以随处看见伯公的神位,可见客家人对于伯公的尊敬之情。
客家作为一个不断迁徙的民系,长久颠沛流离、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使得客家人极度渴望稳定,希望能够在生活中得到自己的栖息之地。
正是在颠沛流离的过程中,客家人明白了,在这样的环境和生活状态下就必须团结一致,才能够抵抗外来的一切不安定因素。
XU E SHU TA N TA O学术探讨论中原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梁素芳李琳摘要:中原传统文化是在中原地区产生、发展、流传并保存下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称。
中原地区孕育了最初的中华文明,使得中原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传统文化逐渐向周边地区及国家传播、扩散,影响并改变着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
了解中原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历史传承,对于深入了解中华文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中原;传统文化;内涵;特点;传承文化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时间的产物,是连接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思想的人们之间的纽带。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孕育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千年传承依然璀璨夺目。
一、中原传统文化的内涵(一)中原传统文化的界定中原从地理位置上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黄河中游的河南一带,广义上是指黄河的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而中原传统文化也可以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两方面理解。
从空间维度来看,中原传统文化是以河南地区为核心,借由黄河水系,向上游及下游地区传播扩散,之后经由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至海外;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原传统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约六千年至公元前约三千年的新石器时期,几乎贯穿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这也印证了中原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说法。
(二)中原传统文化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审视中原传统文化的结构,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例如,从文化资源角度出发,可以将中原传统文化划分为名人文化、古都文化、墓葬文化、寻根文化、佛教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武术文化;从文化存在形态角度出发,可以将中原传统文化划分为以自然形态存在的物质文化、以文字形态存在的典籍文化和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思想文化三种形态。
简述梅州地区客家民俗民间舞蹈的传承之路摘要:梅州客家舞蹈并非是简单的舞蹈动作,其蕴含一定文化属性与艺术性,并在文化深度融合以及长期交流中,在推广与传播作用下,形成独特艺术形态。
现阶段,梅州舞蹈与其他传统文化面临着一样的困境,就是传承与发展。
本文对梅州地区民间舞蹈特色进行简单分析,对其形成与发展进行简单介绍,最后提出几点传承建议。
关键词:梅州地区;客家民俗舞蹈;传承发展前言: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在汉族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将客家文化看作是汉族文化格局中重要组成部分,客家先民在很早之前就到梅州地区生活,通过自身吃苦耐劳、开拓进取,为自己在恶劣环境中生存创下有利条件,并在长期沉淀中不断积累文化。
1.梅州地区民间舞蹈特色1.1体现客家人精神特质开拓进取与勤劳刻苦是客家精神关键内容。
客家人在长期流离变迁与穷山恶水环境中锻炼了自身刻苦勤劳的品质。
比如采茶灯,充分展现出茶农在采茶劳动中的情趣,比如,茶农在山中行走的矮子布与凉扇等均体现客家人在清苦环境中展现出的乐观精神[1]。
另外,火龙舞充分体现出客家人勇于挑战的精神。
1.2表演特点结合各种艺术成分是古老艺术重要特点,在客家舞蹈中也融合其他艺术成分。
比如“打船灯”综合了民乐演奏、舞蹈、小戏、演唱等成分,只有花鼓和艄婆艄公环节为舞蹈成分;在“打狮舞”中,融合打击乐演奏、舞蹈、杂技与武术,其中猴子、驼背、大面、舞狮者为舞动动作。
因此,客家舞蹈具有综合性特点。
另外,客家舞蹈内容主要是模仿劳动动作、模拟植物与动物、追求美好愿望的表现等。
在其宗教舞蹈中并未对道教与其他宗教进行细分,并且其宗教舞蹈均是以客家实际生活为创作题材,充分彰显客家人现实主义精神。
客家舞蹈是对生活的艺术化与理想化概括,具有幽默风趣、内涵集中以及结构单纯等特点。
2.梅州地区民间舞蹈的形成与发展2.1梅州舞蹈形成文化背景客家属于汉族地缘型群体,在秦汉之后,基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北方汉人不断向粤、闽、赣边界迁移,并于当地居民展开杂居生活,历史迁移中创造了代表客家人精神、物质文化总和的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渊源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个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在其成型的过程中,由于大规模的流动迁徒和环境的险恶,迫使他们摒弃了懦弱保守的性格和意志薄弱的成员,并以坚忍卓绝的精神和斗志开拓着自我的生存环境,从而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
但是,客家文化的前身其实是中原文化,客家民系就产生于中原,客家人就是中原移民。
遍布于今日粤、桂、台、闽、赣及海外的客家人,先天就带有中原文化的印痕,虽然历时久远,但他们代代相习,不断传递们,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客家文化是演变、递嬗了的中原文化,由于它较多地保存了中原文化的原生形态,所以,从文化渊源上,它和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是研究中原文化的资料来源和活化石。
没有中原地区移民的流动和南下就没有客家民系,这是客家文化形成的前提。
然而,迁徙的原因主要是兵燹战乱、国破家亡,这就使得迁徙带有被迫的性质和悲怆的色彩;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流动也使他们更加看重旧有的文化基础和观念形态。
中原文化中牢固的本土意识和人文精神时时振动着这些移民的灵魂,使得他们在观念上和汉文化精神始终难以分离。
另一方面,完全改变了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又迫使他们改变着旧有的文化(至少是局部地改变),必须建立一些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新文化而对过去有所扬弃。
这样,客家文化必然具有两重性:一是有意识地对旧有文化予以保留;二是被动性地对旧文化进行改革,这成为客家文化的格调,也成为客家文化的特质。
不管是对旧有文化予以保留还是进行改革,也都无法脱离中原文化这个母体来源。
一所谓“客家”,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客”,指外来移民;二是“家”,指由中原南下,举家迁徙或落地成家的那些豪门望族。
从历史上看,客家先民多为中原地区、尤其是豫州的居民。
其迁徙最早始于西晋末、东晋初。
《晋书·地理志》豫州条云:“永嘉之际,豫州沦于石氏。
元帝渡江,于春谷县侨立襄阳郡及繁昌县。
成帝又侨立豫州于江淮之间,居芜湖;时淮南入北,乃分丹阳,侨立淮南郡,居于湖口。
从传统舞蹈“打莲池”看客家民俗文化一、神秘的传统舞蹈“打莲池”在粤东北山区梅州,有这样一个舞蹈:为追思和超度女性亡灵,用特殊的方式为逝去的母亲祈福,这种客家特有的人生礼仪传统舞蹈称为“打莲池”。
打莲池是客家民间举办丧礼“香花佛事”的项目之一,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后由明末客籍高僧何南凤整理改编,才有流传至今集佛曲、唱词、仪式、舞蹈于一体的“打莲池”。
在古梅州,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及恶劣的山区环境,客家妇女被迫挑起家庭的重担,与男人一起山间砍柴、田头耕种,还要灶头锅尾地料理家务。
清朝海禁大开,男人为谋生计,只身远渡重洋,留下女人刀耕火种、敬老养儿,独立支撑家计。
女人年老逝世后,她们的子孙为谢娘恩,会请香花僧尼来做法事,用“打莲池”来追思、超渡母亲,祈望以此来减轻她生前所承受的苦难,祈求菩萨保佑她们顺利到达天堂安享幸福。
这种感念和超渡母亲的仪式,饱含传统儒家“孝悌”思想,在客家民俗中流传已久、根深蒂固,在客家民众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打莲池”与目莲救母的故事打莲池源于民间,兴于民间,由佛教僧人创造,也由“香花”佛教僧人表演传播。
由于其兼容唱、念、做等表演,极具特色,因此颇受客家民众欢迎。
“打莲池”舞时,由僧人在佛场中央设置一个直径约60至90公分宽的篾扎纸糊,外沿有2至8枝不同颜色的纸制莲花,状似池塘种植莲花盛开的莲池道具,表演规格有单莲、双莲至八角莲,由2至8位僧人对应上场表演。
和尚内穿戒衣身披大红袈裟,右手执锡制禅杖,杖环上穿有数枚铜钱,持系白布锡杖者为正莲、系红布锡杖者为副莲。
左手持着红布包着的铜珠环,杯内放一铁珠。
“斋姐”(客家香花尼姑的俗称)则身穿黑色大衾长袖衫及八褶长裙,手持相同法器;其余僧人手执大钹、铜铦、铜锣等禅器参与表演。
内容有“告佛、引亡、游狱寻母、打莲池、驱魔、散香水、救母出地狱”等10多个环节。
首先,僧人排成一行,整齐恭敬地站在菩萨佛像面前,禅器伴奏,口颂佛号、诵佛经叩请菩萨即为告佛、引亡环节;然后,僧人口唱佛曲、手舞禅杖,在佛堂四周行走游动,对着“莲池”边舞边变队形,时而相对顿杖摇铃,时而禅杖背靠火把交错,禅杖‘哗啦’,珠杯‘叮当’。
从闽西汉剧看中原文化在客家地区的传承
邱立汉
【期刊名称】《嘉应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33)1
【摘要】客家文化的底蕴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根基,这可以从客家民系的形成以及诸如方言、礼俗、戏剧等客家文化事象中得到印证.闽西汉剧是清中叶在闽西客家祖地孕育形成的客家人酷爱的地方戏剧,在此,从闽西汉剧的形成、闽西汉剧与中原文化的渊源以及闽西汉剧演绎客家人的中原情节等方面分析中原文化在客家地区的传承.
【总页数】6页(P15-20)
【作者】邱立汉
【作者单位】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福建龙岩364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36.57
【相关文献】
1.浅析客家(闽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民间音乐对中原文化的传承\r——以宁化祁剧、闽西汉剧为主要观察对象 [J], 吴越
2.“南国牡丹”——闽西汉剧的传承发展 [J], 孙国亮
3.深入教学实践探索传承地方戏曲文化
——以《闽西汉剧中的"精灵"——丑》为例 [J], 施石英
4.试探新时代戏曲传承发展的实践路径——以闽西汉剧为例 [J], 刘佳柳
5.浅析新时代闽西汉剧的传承和发展 [J], 蓝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客家舞蹈的发展现状解析近年来,客家文化的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客家舞蹈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从客家舞蹈的历史渊源、现代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渊源客家舞蹈是中国传统舞蹈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唐朝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舞蹈艺术。
客家舞蹈主要包括慢三戏、快三戏、宴席舞、宫廷舞等多种形式,其中以慢三戏为代表的舞蹈形式最为广泛流传。
它以客家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合了南音南曲、南剧、皮影戏、木偶戏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客家舞蹈中强调的男女分明、婀娜多姿、刚柔并济的舞姿等特点也深受观众喜爱。
二、现代发展状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更新,客家舞蹈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现代客家舞蹈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形式,而是更加注重与时俱进,融合了当代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让舞蹈更贴近现代观众的需求。
在舞蹈形式上,现代客家舞蹈推陈出新,不断地加入时下流行的音乐和舞蹈元素,以更加欢快的音乐和轻盈的舞姿展示客家舞蹈的魅力。
同时,现代客家舞蹈也加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手段,将客家文化全方位地呈现给观众。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现代客家舞蹈更注重舞蹈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通过舞姿的表现来传达情感和思想,使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感受到舞蹈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三、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交流,客家文化也将进一步向世界展示。
在未来的发展中,客家舞蹈将更加注重跨文化交流和创新,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艺术元素和舞蹈技巧,在不失传统文化魅力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多元和色彩丰富的舞蹈作品。
同时,客家舞蹈也将更加注重舞蹈教育和人才培养。
通过科学合理的舞蹈课程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舞蹈技巧和表现能力,培养更多的客家舞蹈艺术人才,为客家舞蹈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总之,客家舞蹈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艺术形式,它的发展不仅反映了客家文化的内在魅力,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贡献。
简论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客家文化和客家舞蹈是密不可分的。
客家文化是中国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之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历史烙印,为客家人民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浓郁的文化印记。
而客家舞蹈则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客家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客家舞蹈与客家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交互作用。
客家舞蹈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因素也反映在客家舞蹈中。
客家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习惯,凝聚在客家舞曲的节奏中,以舞表达客家人民的内心感受,衬托出客家文化独特的气质。
例如,客家舞曲《瑶山谣》中,舞者们在悠扬的旋律中展示曲艺和唱腔,将编钟、扬琴、二胡等客家文化元素与舞蹈融为一体,让观众感受到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此外,客家舞蹈也对客家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早期,客家舞蹈是作为民间娱乐活动诞生的,人们在农忙之余休闲娱乐,那些优美动人的舞蹈在民间口耳相传,形成了客家文化的一部分。
现如今,随着客家文化的多元发展,客家舞蹈已经成为展示客家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参加各种文艺节目的演出和比赛,有助于推广客家文化的传承。
客家舞蹈还承载着客家人民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寄托。
许多客家舞曲旋律、歌词和动作都直接体现了客家人民在长期历史中的生存和奋斗之路。
例如,客家儿女舞曲《返乡》中,歌词直接借用大陆兵团出征后返乡的情节,抒发了远离家乡的士兵们回到故园的欣喜和感慨。
在客家文化中,“离乡背井”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主题,客家舞蹈中也经常将这个主题反映出来,从一个侧面诠释了客家人民团结进取的精神。
总之,客家文化与客家舞蹈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之间的关联既是文化传承与宣传的问题,也是文化载体与表达方式的问题。
在将来的发展中,客家舞蹈将继续发掘客家文化中蕴含的深厚文化能量,不断创新和完善客家舞蹈形式,以更好地展现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