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条例-
- 格式:docx
- 大小:15.56 KB
- 文档页数:5
北京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条例
正文:
---------------------------------------------------------------------------------------------------------------------------------------------------- 北京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条例
(1990年1月19日北京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促进本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就业的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
第三条职业技术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第四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一定文化基础、专业知识与技能和身体健康的劳动者。
第五条各单位录用人员必须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
推行的具体步骤和办法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章办学途径、形式和培养目标
第六条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当根据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社会需要,实行多途径、多形式办学。
第七条教育、劳动行政部门和各业务主管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可以采取自己办学、联合办学或者委托培养的方式,举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举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第八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以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为主要形式。
中等专业学校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
技工学校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中级技术工人。
职业高中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或者中级技术工人以及其他从业人员。
第九条职业技术培训以劳动行政部门所属的培训中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农村普通中等学校举办的培训班(以下统称培训机构)为主要形式,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人、农民和其他从业人员。
第十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
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的学制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职业技术培训的时限不得少于半年,学时由劳动行政部门和办学单位的主管部门确定。
第三章领导和管理
第十一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规划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规模和布局。
市人民政府的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应当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统筹协调本市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区、县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制定本行政区域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对农村地区应当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安排的原则,举办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
第十二条市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市、区、县劳动和普通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对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以及培训机构进行管理和业务指导,对教育质量进行检查和评计。
第十三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应当具有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师资、经费、校舍、教学设备和设施以及实施与生产实习场所等基本办学条件。
办学的部门或者单位应当为所属学校或者培训机构提供基本办学条件,审查招生计划,检查教育质量,帮助安排或者推荐毕业生。
第十四条开办、调整或者撤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必须由办学的部门、单位或者个人提出申请,报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审批的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四章教学
第十五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
第十六条教学应当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实行教学、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相结合。
第十七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可以结合教学举办实习工厂、农场、商店或者服务性企业。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支持。
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接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学生实习。
第五章招生、毕业、结业和录用
第十八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招生,实行全市统一安排,择优录取。
培训机构的招生办法,由办学的主管部门或者单位规定。
第十九条学生修业期满、考试合格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发给毕业证书,培训机构发给结业证书。
有技术等级标准的,可以经劳动行政部门考核,发给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
第二十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分配按照国家规定执行;职业高中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由用人单位择优录用,按照专业的不同,可以录用为干部或者工人;定向或者委托培训的,由用人单位按照计划或者合同录用。
第二十一条各单位录用人员,必须优先录取相应专业或者工种的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和培训机构的结业生。
劳动、从事行政部门应当对各单位录用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二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待遇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职业高中毕业生被录用后的工资待遇,录用为干部的,按照对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的规定执行;录用为工人的,按照对技工学校毕业生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教师
第二十三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热爱本职工作。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文化、专业课教师应当分别具有大学本科毕业、大学专科毕业以上文化程度或者同等学力,专业课教师还应当具有本专业生产实践经验。
技艺性较强的专业课的教师,以技艺水平为主,学历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实习指导教师,操作技能应当达到中级技工以上水平,并具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以上文化程度或者同等学力。
第二十四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教师的配备和补充,应当多渠道解决。
市计划、从事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高等院校招生、分配中,统筹安排职业技术教育师资。
分配给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师,任何单位不得截留。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招聘专职教师,也可以聘请兼职教师。
第二十五条市教育、从事和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师资培训规划,建立教师培训、进修和考核制度。
第二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用措施,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
联合办学的单位对本单位担任专职、兼职教师的人员,应当提供必要条件,保证他们做好教学工作,其待遇不低于本单位同类人员。
第七章经费
第二十七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学校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多渠道筹措。
第二十八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育事业经费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职业高中和培训机构的教育事业经费,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列入区、县财政预算;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部门联合举办的,财政部门拨给普通文化教育经费,联合办学单位拨给专业教育经费;劳动行政部门举办的,主要采取自收自支的办法解决,财政部门适当给予补助;乡、镇人民政府举办的,列入乡、镇财政预算,区、县财政适当给予补助;其他部门、单位或者个人举办的,自行解决。
第二十九条本市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第三十条用人单位委托培训学生或者录用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职业高中毕业生,应当向学校缴纳培训费。
第三十一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学生应当缴纳学费。
第三十二条本章第三十条和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培训费和学费的缴纳办法,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三十三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结合教学举办的实习工厂、农场、商店或者服务性企业,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减税或者免税待遇,所得收入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第三十四条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
第三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办学主管部门和单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截留、挪用职业技术教育经费。
第八章奖励和处罚
第三十六条对职业技术教育作出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办学的,由市教育或者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进或者停办。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办学的,由教育或者劳动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非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并处以罚款,由上级主管部门追究直接责任者的行政责任。
造成学生经济损失的,由擅自办学单位或者个人负责赔偿。
未经批准擅自调整、撤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者培训机构的,由教育或者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
追究直接责任者的行政责任。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滥发证书的,由教育或者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追回滥发的证书,并由上级主管部门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未优先录取相应专业或者工种的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和培训机构结业生的,由劳动、人事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上级主管部门追究直接责任者的行政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截留、挪用职业技术教育经费的,由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追究直接责任者的行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对以办学淡名,骗取财物,非法牟利的,由教育或者劳动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本章第三十八条和第四十二条规定的罚款数额,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四十四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
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四十六条本条例自1990年6月1日起施行。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