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点
- 格式:pdf
- 大小:184.50 KB
- 文档页数:3
《社会⼼理学》第⼆章--社会⼼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点第⼆章社会⼼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第⼀节社会⼼理学的形成历史
⼀.社会⼼理学的孕育时期(“社会哲学”阶段)时间:古希腊——16、17 世纪,有2000多年
从总体上看,论及社会⼼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
其⼀,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他们认为⼈性虽然不能摆脱⽣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
特别强调环境对⼈性的制约作⽤,环境对⼈的影响。
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
其⼆,源于古希腊的亚⾥⼠多德。
他认为社会源于⼈的本性,⽽⼈性⼜是由⽣物或本能的⼒量所⽀配的。
因此,改变⼈的本性,建⽴理想国的主张是⽆法实现的。
⼈性本恶。
霍布斯命题“⼈和⼈之间的关系就像狼和狼之间的关系”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弗洛伊德“影响⼈的⼼理跟⾏为的最根本的东西是⽣物性的冲动”⼆.社会⼼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经验论阶段)社会⼼理学是在社会学和⼼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的⼀门边缘学科。
社会⼼理学学科的出现来⾃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
1890年前后,⼈们开始将精神分裂归因于社会⾏为。
1859年,德国⼈M拉扎勒斯和H斯坦达尔创办《民族⼼理学和语⾔学》杂志,并发表了《民族⼼理学序⾔》⼀⽂,成为民族⼼理学的创
始⼈。
社会⼼理学由此进⼊社会经验论阶段。
1908年,英国⼼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度写出了第⼀本社会⼼理学的同名教科书。
它标志了社会⼼理学学科的正式产⽣和其成熟体系的出现。
社会⼼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理学,法国的群众⼼理学和英国的本能⼼理学。
德国民族⼼理学⼼理学创始⼈冯特《民族⼼理学》
法国群众⼼理学塔尔德⽤模仿来解释所有的社会⼼理现象
迪尔凯姆集体意识绝不是个体意识的相加之和,
前者⼤于后者并决定那个后者,社会
⼼理学开始于群体并结束于群体。
黎朋《群众论》集群⾏为
英国本能⼼理学麦独孤社会⾏为、社会⼼理后⾯的动因是什
本能受《进化论》影响
⼯业⼼理学对社会⼼理学的形成也具有推动作⽤。
1924年,美国社会⼼理学家F 奥尔波特在冯特和闵斯托博格的影响下,写了《社会⼼理学》⼀书。
对整个西⽅特别是美国的社会⼼理学的⾛向起到极为重要的作⽤,它规定社会⼼理学应当是社会环境影响的个体,规定社会⼼理学的研究应当是⽤实证的⽅法去做研究。
三.社会⼼理学的确⽴时期(社会分析学阶段)
从⼆⼗世纪⼆⼗年代开始,进⼊社会分析学阶段。
确⽴的主要
标志是奥尔波特的实验社会⼼理学。
主要特征描述实证
定性定量
理论应⽤
⼤群体分析⼩群体研究
从两个⽅⾯论述这⼀问题。
(⼀)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理学
社会促进社会⼼理学进⼊形成时期之后⽐较纯粹的定
量的实验性研究
(⼆)乔治⽶德的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的理论
第⼆节近80年来社会⼼理学的发展
⼀.第⼆次世界⼤战及战后的社会⼼理学
进⼊60年代,社会⼼理学在美国进⼊⿍盛时期。
在50年代末的前苏联,中断了30年的社会⼼理学开始复苏。
⾄60年代,前苏联的社会⼼理学开始迅速发展。
正当20年代前苏联社会⼼理学被取消之际,中国的社会⼼理学开始萌发,当时的⼀些学者对西⽅的社会⼼理学理论进⾏了介绍与评价。
⼆.社会⼼理学的现状
美国的社会⼼理学⾃进⼊70年代以后,开始发⽣⼀场危机。
⼈们寻找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点:
理论定向问题:长期以个⼈为中⼼
研究⽅法问题:实验⽅法的弊端
社会期望问题:过⾼的期望
前苏联社会⼼理学经过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讨论后,70年代以后得到了更进⼀步的发展。
⾃1981年以来,中国社会⼼理学开始进⼊重建与复兴阶段。
第三节社会⼼理学的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1900年,他的代表作《梦的释义》的问世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诞⽣。
精神分析理论分成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
经典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创⽴的精神分析学说,新精神分析是弗去世后,他的学⽣们对弗洛伊德理论进⾏了⼀些修改,⼜提出他们⾃⼰的看法。
其中对社会⼼理学发⽣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是他关于“⼈格发展”、“集体⼼理学”和“⽂明”等⽅⾯的记述。
在弗洛伊德看来,“⾃我和超我的能量发泄作⽤和反能量发泄作⽤的形成,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决定了⼈格的发展道路”。
超我代表了社会的道德⼒量,代表了社会的要求,对本我有很重要的制约作⽤,所以当分析⼈格的时候,也就分析到了对我们⼈格产⽣影响的社会因素。
弗洛伊德运⽤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多”分析群体的⼼理,认为以性为⽬的的“⼒⽐多”在群体中转化为“爱”。
⼒⽐多是原始的⽣物性的冲动。
群体中的情绪联系是靠爱来维系的,“爱的关系才是构成群体⼼理的本质的东西”。
爱是从⼈格发展阶段中⼉童对⽗母的不同转化⽽来,群体的构成来⾃家庭内部的关系的原型,即“情结”。
⽂明和⼈性是处在尖锐的对⽴当中的,⽂明越发展,对⼈性的压抑也就越⼤,因此神经症的患者也就越来越多。
超我代表着⽂明,本我代表最原初的⼈性和本能,⾃我调节了代表⽂明的超我和代表了最初⼈性的本我。
新精神分析学派特别强调了社会⽂化因素在⼈格发展当中的重要作⽤。
总的来说,经典精神分析强调的是本能的冲动,强调的是本能跟⽂化、本能和道德之间的冲突。
它认为本能冲动是决定⼈格发
展最重要的⽅⾯。
新精神分析学说更强调⼈和⼈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环境对⼈⾏为有⾮常重要的影响。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的创⽴者是美国社会⼼理学家乔治⽶德。
最能集中表现其社会⼼理学思想的著作是他的《意识、⾃我与社会》社会互动是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的,社会⾏为不可能靠刺激——反应来实现。
在⽶德看来,⾃我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玩耍和游戏。
准备阶段:婴⼉还不能运⽤有意义的符号,主要以模仿的⼿段学习动作,与他⼈交往。
玩耍阶段:婴⼉开始在意识中形成数量有限的他⼈看法,并能调节⾃⼰的⾏动,以符合“他⼈”的⾓⾊。
游戏阶段:开始在群体中参与活动,协调与他⼈的⾓⾊关系。
⽶德的思想统治了当时的芝加哥的社会学系,布卢默继承了⽶德的思想。
社会⾓⾊理论、参照群体理论、戏剧理论、标签理论等受符号互动理论的影响。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在以霍尔和斯⾦纳为代表的新⾏为主义学派的影响下开始形成。
斯⾦纳最主要的观点就是,他认为⼀个⾏为出现之后,如果我们给予他奖励的话,这个⾏为表现的频率就会提⾼。
那么我们⽤适当的奖励的程序,我们就可以把各种各样的⾏为塑造起来,这样的⼀个过程就是⼀个学习的过程。
斯⾦纳⽤强化理论解释了许多社会⼼理现象。
斯⾦纳的最主要贡献是他的操作主义。
20世纪30年代,⽶勒和多拉德认为各种学习包括四种基本框架:内驱⼒、线索、反应、奖赏。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真正可以称为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是班杜拉的理论。
虽然他也指出了强化在学习中的作⽤,但强化只是促进学习的因素,⽽不是引起学习的因素,个体在模仿学习以前就具有了反应能⼒。
班杜拉认为认知因素(如对奖与罚的认知)在学习中起重要的作⽤,也突出了观察者的主观能动性。
四.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来源于⼼理学理论中的格式塔学派和勒温的场论,形成中也受到了现代认知⼼理学的推动。
海德创⽴了平衡认知理论,将其⽤于社会⼼理学的⼈际认知研究。
纽卡姆认为平衡的思想也适⽤于⼈际沟通和群体沟通,使群体态度不⼀致的成员改变态度,以便在⼀定的压⼒下保持团结。
费斯汀格和沙赫特:认知失调理论(50年代)
琼斯、戴维斯、凯利的归因理论(60年代)
信息加⼯的认知⼼理学
各理论学派在社会⼼理学研究中的地位,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精神分析理论。
(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