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铁注射液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在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733.55 KB
- 文档页数:3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 第26卷 第8期 IMHGN,April 2020,Vol. 26 No. 8
慢性肾功能衰竭为临床常见进行性肾实质损伤疾病,临床症状以水电解质紊乱为主,随病情进展形成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ESRD患者易出现多器官衰竭,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1-2]。
维持性血液透析为当前临床治疗ESRD主要方法,虽可清除患者体内毒素,但易引发贫血等并发症。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可促使患者机体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提高,但单独使用在改善患者贫血症状中整体效果欠佳。
琥珀酸亚铁为口服铁剂,能补充机体铁元素,但生物利用度差,易引发胃肠反应。
蔗糖铁注射液属于静脉铁剂,药物起效时间短,可有效产生补铁作用。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例,旨在探究蔗糖铁注射液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各50例。
试验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范围40~65岁,年龄(51.69±5.38)岁;血液透析时间范围7个月~4年,血液透析时间(
2.98±0.43)年;体质量指数范围17~24 kg/m2,体质量指数(22.03±0.91)kg/m2;病因:糖尿病肾病12例,慢性肾炎23例,高血压肾病15例。
参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范围41~66岁,年龄(52.16±5.04)岁;血液透析时间范围7个月~4年,血液透析时间(
3.12±0.39)年;体质量指数范围17~24kg/m2,体质量指数(22.31±0.83)kg/ m2;病因:糖尿病肾病11例,慢性肾炎25例,高血压肾病14例。
两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液透析时间、病因)均衡可比(均P>0.05)。
1.2 选取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⑴经检验学检查及临床确诊为ESRD;⑵符合维持性血液透析指征且透析时间>6个月;⑶患者及家属知情本研究,并自愿签订知情承诺书。
1.2.2 排除标准 ⑴合并严重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者;⑵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者;⑶近1个月内接受过铁剂治疗者;⑷合并造血功能障碍者;⑸合并严重感染者;⑹既往有脑卒中病史者;⑺合并血液系统传染性疾病者;⑻依从性差,无法配合治疗者;⑼患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两组均予以维持性血液透析。
1.3.1 参照组 予以琥珀酸亚铁(成都奥邦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003)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山东阿华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琥珀酸亚铁口服,200 mg/次,3次/d;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100~150 IU/(kg·周),共分3次,每周检测Hb水平,在Hb水平恢复为110 g/L后,药物减量至75%。
1.3.2 试验组 予以蔗糖铁注射液(南京恒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004)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5 ml蔗糖
蔗糖铁注射液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在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
应用价值
胡霜凝1 林兴芳1 聂宇辉2
1洛阳市中心医院风湿科 471000;2洛阳市中心医院门诊部 471000
通信作者:胡霜凝,Email:******************
【摘要】 目的 分析蔗糖铁注射液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在终末期肾病(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各50例。
试验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51.69±5.38)岁,血液透析时间(2.98±0.43)年,体质量指数(22.03±0.91)kg/m2;病因:糖尿病肾病12例,慢性肾炎23例,高血压肾病15例。
参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2.16±5.04)岁,血液透析时间(3.12±0.39)年,体质量指数(22.31±0.83)kg/m2;病因:糖尿病肾病11例,慢性肾炎25例,高血压肾病14例。
参照组予以琥珀酸亚铁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试验组予以蔗糖铁注射液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红细胞(RBC)、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水平变化。
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较参照组高[94.00%(47/50)比78.00%(39/50),P<0.05]。
治疗后,试验组RBC、SF、TSAT水平较参照组高(均P<0.05)。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参照组低[8.00%(4/50)比24.00%(12/50),P<0.05]。
结论 蔗糖铁注射液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应用于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改善其贫血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 蔗糖铁注射液;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琥珀酸亚铁
DOI: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0.08.023
铁注射液+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2次/周,4周后减量至1次/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用法同参照组。
两组均治疗12周。
1.3.3 检测方法 取晨起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抗凝,使用XT-18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Hb、红细胞(RBC)水平,检测仪器购自日本Sysmex公司;取晨起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离心,取血清,以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SF水平,以干式法测定总铁结合能力(TIBC)水平,以亚铁嗪比色法测定Fe水平,计算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TSAT=Fe/ TIBC,检测试剂盒均购自上海蓝基生物制剂公司。
严格按照检测仪器、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执行具体操作。
1.4 疗效评估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Hb水平上升≥20 g/L;缓解: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所改善,10 g/L≤Hb 水平上升<20 g/L;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显效、缓解计入总有效率。
1.5 观察指标 ⑴疗效。
⑵记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RBC、SF、TSAT水平变化。
⑶不良反应发生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
2.0分析,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疗效 试验组总有效率较参照组高(94.00%比78.00%,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组别 例数 无效 缓解 显效 总有效
试验组 50 3(6.00) 21(42.00) 26(52.00) 47(94.00)参照组 50 11(22.00) 18(36.00) 21(42.00) 39(78.00) 注:χ2=5.316,P =0.021
2.2 RBC、SF、TSAT水平 治疗前,两组RBC、SF、TSAT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RBC、SF、TSAT水平较参照组高(均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参照组低(8.00%比24.00%,P<0.05)。
见表3。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为ESRD患者常用肾脏代替疗法,可延缓疾病进展,但血液透析易引发贫血等并发症,影响机体器官功能正常状态,不利于患者恢复[3-5]。
受肾脏因子、血浆基质反应等因素影响,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机体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较低,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可提高机体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改善患者贫血症状,但铁离子为Hb分子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Hb正常结构、生理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故临床应结合铁剂药物治疗[6-7]。
琥珀酸亚铁为口服铁剂,用药方便,可补充机体铁含量,缓解临床症状,但药物吸收利用率较低,无法保障机体有效铁含量,整体效果与临床预期存在一定差距。
蔗糖铁注射液属于一种多核氢氧化铁(Ⅲ)-蔗糖复合物溶液,分子量为43 kDa,非共价结合蔗糖分子包围多核氢氧化铁核心表面,提高药物分子稳定性,在血液透析中不易被清除;铁离子在特定生理条件下才会被释放,有效增加药物利用率,可提高药物效果[8-10]。
同时,蔗糖铁注射液经血液循环后迅速发挥药效,并可迅速到达骨髓,为骨髓造血提供有利条件,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贫血症状。
本研究针对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予以蔗糖铁注射液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较参照组高(94.00%比78.00%),治疗后试验组RBC、SF、TSAT水平较参照组高(均P<0.05),可见二者联合能提高疗效,改善患者贫血症状。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参照组低(8.00%比24.00%,P<0.05),表明蔗糖铁注射液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分析原因在于蔗糖铁注射液分子量小,可减少血管刺激、减轻应激反应,且静脉给药可避免口服引发胃肠道反应。
综上所述,蔗糖铁注射液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应用于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改善其贫血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利益冲突:作者已申明文章无相关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Kesztyüs T, Simonsmeier U, Kesztyüs D. Developing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haemoglobin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renal disease on haemodialysis:a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J]. BMJ Open, 2017, 7(11): e017423. DOI: 10.1136/bmjopen-2017-017423.
[2] 李洪昌,李伟.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改良程序超滤模式
超滤后低血压发生情况观察[J].山东医药, 2017, 57(23): 84-86. DOI:
表2 两组RBC、SF、TSAT 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 RBC(×1012/L) SF(μg/L) TSAT(g/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试验组 50 1.84±0.41 3.25±0.68 146.38±12.64 228.94±14.72 18.96±2.61 34.85±3.64
参照组 50 1.96±0.45 2.49±0.62 141.97±13.05 181.69±13.51 19.34±2.28 18.92±3.27
t值 1.394 5.840 1.686 16.722 0.775 23.021
P值 0.167 <0.001 0.095 <0.001 0.440 <0.001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恶心 头痛 上腹胀痛 呕吐 皮肤瘙痒 发生率
试验组 50 2(4.00) 0(0.00) 0(0.00) 1(2.00) 1(2.00) 4(8.00)
参照组 50 4(8.00) 1(2.00) 3(6.00) 2(4.00) 2(4.00) 12(24.00)
注:χ2=4.762,P=0.029
(下转第1118页)
像中124个病灶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中度强化,41个病灶表现为小结节样强化。
可见临床应用MRI扫描,若T1WI像信号略低、T2WI像信号升高能够高度提示癌前病变,而动脉期中度强化和小结节样强化表现可作为MRI诊断肝硬化癌变的重要证据。
本研究中138例肝硬化癌变患者中有98例表现为AFP浓度升高,提示肝硬化患者AFP浓度持续性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需进一步筛查癌变病灶。
98例患者针对病情予以介入治疗后发现AFP浓度显著降低,且MRI 复扫显示动脉期无增强效应,提示治疗取得一定效果。
综上所述,CT与MRI均为肝硬化癌变诊疗常用手段,其中MRI诊断符合率更高,为临床首选办法;MRI扫描信号异常、动脉期中度强化、小结节样强化以及AFP浓度持续性升高均提示存在肝细胞癌前病变可能,针对患者病情尽早实施介入治疗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治疗期间还需持续监测病灶影像学变化。
参考文献
[1] 周占文.CT扫描联合磁共振诊断原发性肝癌及评估其介入治疗术后
的临床效果[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7, 26(8): 926-929. DOI:
10.3969/j.issn.1006-5709.2017.08.023.
[2] 余炎, 吕君, 余祖江, 等.四种影像学检查评价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
治疗的疗效[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7, 20(2): 199-202. DOI: 10.3969/ j.issn.1672-5069.2017.02.018.
[3] 邢卫红, 冯爱东, 李若旭, 等.CT平扫及增强检查对肝硬化门脉高压
伴脾功能亢进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 15(1): 79-
82. DOI: 10.3969/j.issn.1672-5131.2017.01.025.
[4] Talakić E, Schaffellner S, Kniepeiss D, et al. CT perfusion imaging of the
liver and the spleen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Is there a correlation between perfusion and portal venous hypertension?[J]. European Radiology, 2017, 27(10): 4173-4180. DOI: 10.1007/s00330-017-4788-x.
[5] 邢飞, 陆健, 张涛, 等.肝硬化背景下MRI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LR-2、LR-3、LR-4类结节的变化与预后[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8, 52(4): 272-276.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8.04.007.[6] 张继云, 陆健, 张学琴, 等.Gd-EOB-DTPA增强MRI评估乙肝肝硬
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7, 33(12): 1870-1873.
DOI: 10.3969/j.issn.1002-1671.2017.12.015.
[7] Kurucay M, Kloth C, Kaufmann S, et al.Multiparametric Imaging for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sing Gadoxetic Acid-Enhanced MRI and perfusion-CT: Which Parameters Work Best? [J].Cancer Imaging 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ancer Imaging Society, 2017, 17(1): 18. DOI: 10.1186/s40644-017-0121-9.
[8] Beal EW, Kearney JF, Chakedis JM, et al.Interv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 Alternative to Guidelines for Indeterminate Nodules Discovered in the Cirrhotic Liver[J].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2017, 21(9): 1463-1470. DOI: 10.1007/s11605-017-3454-6.
[9] 赵年, 李春华, 李德秀, 等.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
伴肝癌的效果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 15(5): 85-87, 99.
DOI: 10.3969/j.issn.1672-5131.2017.05.026.
[10] 蒋明, 胡鸿涛.超声造影、增强CT扫描及MRI在评估肝癌介入治疗
疗效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 15(8): 88-90, 97.
DOI: 10.3969/j.issn.1672-5131.2017.08.026.
[11] 艾竹, 梁倩雯, 钟桂棉, 等.多模态影像定量参数分析在肝硬化结节
癌变早期诊断及鉴别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 2017, 32(9): 990-993.
DOI: 10.13609/ki.1000-0313.2017.09.021.
[12] 邢飞, 陆健, 张涛, 等.肝硬化背景下肝细胞癌Gd-EOB-DTPA和
MDCT表现: 基于LI-RADS(2014版)分类标准的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8, 37(2): 257-261. DOI: 10.13437/ki.jcr.2018.02.019.
[13] 刘荣伟, 徐小虎, 刘月军, 等.肝硬化背景下肝脏良恶性结节的MRI
及CT诊断价值[J].癌症进展, 2018, 16(6): 790-793. DOI: 10.11877/ j.issn.1672-1535.2018.16.06.36.
[14] 陈漪, 周俭, 樊嘉, 等.术中射频消融治疗合并重度肝硬化肝细胞癌
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7, 16(2): 159-163. DOI: 10.3760/cma.j.issn.1673-9752.2017.02.010.
[15] 林锦仕, 李锋, 付志明, 等.多排螺旋CT与MRI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
景小肝癌检出的比较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8, 28(4): 248-250. DOI: 10.3969/j.issn.1005-0264.2018.04.020.
(收稿日期:2019-11-19)
(责任校对:吴琴娟)
10.3969/j.issn.1002-266X.2017.23.026.
[3] Santos PR, Capote Júnior JRFG, Cavalcante Filho JRM. Religious coping
methods predict depre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end-stage renal disease patients undergoing hemodialysis:a cross-sectional study [J]. Bmc Nephrol, 2017, 18(1): 197. DOI: 10.1186/s12882-017-0619-1.
[4] 付群英, 雷蕾, 王颖, 等.银杏叶胶囊对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
患者脂代谢紊乱、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6(29): 3215-3218. DOI:
10.3969/j.issn.1008-8849.2017.29.008.
[5] 陈涛.血府逐瘀汤对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
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7(34): 3833-3836. DOI: 10.3969/ j.issn.1008-8849.2018.34.020.
[6] 陈涛.血府逐瘀汤对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
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7(34): 3833-3836. DOI: 10.3969/ j.issn.1008-8849.2018.34.020.[7] 廖新媛.蔗糖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
血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8, 39(6): 671-673. DOI: 10.3969/ j.issn.1004-7115.2018.06.027.
[8] 陈颖颖, 林春华, 陈兰, 等.维持性补铁方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血红
蛋白变异度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 2018, 16(3): 419-422. DOI:
10.16766/ki.issn.1674-4152.000117.
[9] 王晓林, 王勇刚, 王林风, 等.补充铁剂对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
析患者贫血的改善作用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8, 31(10): 1462-1463. DOI: 10.19381/j.issn.1001-7585.2018.10.028.
[10] 黄美英, 王洁.蔗糖铁注射液联合左卡尼汀及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
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28): 65-66. DOI:
10.15887/ki.13-1389/r.2017.28.035.
(收稿日期:2019-10-30)
(责任校对:成观星)
(上接第1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