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一模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反应原理综合考查综合附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22
化学一模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反应原理综合考查综合附答案解析
一、化学反应原理综合考查
1.铝及其合金可用作材料、铝热剂等,在环境修复等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1)铝的冶炼、提纯的方法很多。
①高温碳热歧化氯化法冶铝包含的反应之一为:Al 2O 3(s)+AlCl 3(g)+3C(s)3CO(g)+3AlCl(g),
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_______________。
②碳热还原Al 2O 3冶铝的部分反应如下: Ⅰ.2Al 2O 3(s)+9C(s)=Al 4C 3(s)+6CO(g) △H 1=akJ/mol Ⅱ. 4Al 2O 3(s)+Al 4C 3(s)=3Al 4O 4C(s) △H 2=bkJ/mol Ⅲ. Al 4O 4C(s)+Al 4C 3(s)=8Al(g)+4CO(g) △H 3=ckJ/mol 反应Al 2O 3(s)+3C(s)=2Al(g)+3CO(g)的△H =__________kJ/mol
③用离子液体AICb-BMIC(阳离子为EMIM +、阴离子为AlCl 4-、Al 2Cl 7-
)作电解质,可实现电
解精炼铝。
粗铝与外电源的_____________极(填“正”或“负")相连;工作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
(2)真空条件及1173K 时,可用铝热还原Li 5AlO 4制备金属锂(气态),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Al 、Fe 或Al-Fe 合金还原脱除水体中的硝态氮(NO 3--N),在45℃,起始c (KNO 3-N)为50mg·L -1、维持溶液呈中性并通入Ar 等条件下进行脱除实验。
结果如图所示(c 0为起始浓度、c 为剩余浓度):
①纯Al 在0~3h 时,NO 3-几乎没有被脱除,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3h 后NO 3-被还原为N 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l-Fe 合金1~2h 比纯A13~4h 的脱除速率快得多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33c (CO)c (AlCl)c(AlCl ) 4a+b+3c
12
正 4Al 2Cl 7-+3e - = 7AlCl 4-+Al 3Li 5AlO 4 + 5Al 1173K 真空
15Li(g) + 4Al 2O 3 铝表面的氧化膜仍未被溶解 10Al + 6NO 3-+ 12H 2O + 6H +
45℃
10Al(OH)3 + 3N 2↑ Al-Fe 形成原电池能加速电子转移
【解析】
【分析】
(1)①平衡常数表达式为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 ②利用盖斯定律去反应热;
③电解精炼时,粗铝作阳极,而阴极上生成Al ;
(3)②Al 、Fe 的活泼性不同,在溶液中可以构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
【详解】
(1)①平衡常数表达式为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固体的浓度为定
值,不出现在表达式中,则平衡常数333(CO)(AlCl)
=(AlCl )
c c K c
;
②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Ⅰ×
13+反应Ⅱ×1
12
+反应Ⅲ×14可得目标反应Al 2O 3(s)+3C(s)=2Al(g)+3CO(g),则△H =△H 1×1
3+△H 2×112
+△H 3×14kJ/mol =
4a+b+3c
12
kJ/mol ; ③电解精炼中,含有杂质的金属作阳极,失去电子,形成离子进入电解质中,在阴极得到电子得到单质,从而完成冶炼过程,因此粗铝与外电源的正极相连;电解质溶液中Al 以AlCl 4-、Al 2Cl 7-的形式存在,在阴极得到电子,生成Al ,电极方程式为4Al 2Cl 7-+3e -=7AlCl 4-+Al ;
(2)真空条件及1173K 时,可用铝热还原Li 5AlO 4制备金属锂,Al 则转化为Al 2O 3,化学方程式为3Li 5AlO 4+5Al
1173K 真空
15Li(g)+4Al 2O 3;
(3)①纯Al 在0~3h ,NO 3-几乎没有被脱除,说明几乎没有反应,而在3h 后,反应才开始,可能是由于Al 的表面有一层氧化膜,阻止了反应的进行,因此纯Al 在0~3h 时,NO 3-几乎没有被脱除,其原因是铝表面的氧化膜仍未被溶解;Al 和NO 3-
反应,溶液是中性的,
产物中Al 以Al(OH)3的形式存在,Al 的化合价从0升高到+3价,NO 3-中N 的化合价从+5价降低到0价,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Al 和NO 3-的系数比为5:3,再根据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可得离子方程式为10Al+6NO 3-+12H 2O+6H +
45℃
10Al(OH)3+3N 2↑;
②Al 、Fe 的活泼性不同,在溶液中可以构成原电池,加快电子转移,加快了反应速率。
2.H 2O 2的制取及其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
(1)“氧阴极还原法”制取H 2O 2的原理如题图所示:
阴极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有:
Ⅰ.2H++O2+2e-=H2O2
Ⅱ. H2O2+2H++ 2e-=2H2O
Ⅲ. 2H+ +2e-=H2↑
①写出阳极表面的电极反应式:___。
②其他条件相同时,不同初始pH(均小于2)条件下,H2O2浓度随电解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c(H+)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H2O2制取,原因是_______。
(2)存碱性条件下,H2O2的一种催化分解机理如下:
H2O2(aq)+Mn2+(aq)=·OH(aq)+Mn3+(aq)+OH-(aq) ∆H=akJ/mol
H2O2(aq)+ Mn3+(aq) +2OH-(aq)= Mn2+(aq) +·O2-(aq) +2H2O(l) ∆H=bkJ/mol
·OH(aq) +·O2-(aq)=O2(g) +OH-(aq) ∆H=ckJ/mol
2H2O2(aq)= 2H2O(l)+O2(g) △H=_______。
该反应的催化剂为____。
(3)H2O2、O3在水中可形成具有超强氧化能力的羟基自由基(·OH),可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次磷酸根离子(H2PO2-)。
①弱碱性条件下·OH将H2PO2-氧化成PO43-,理论上l.7g·OH可处理含0.001mol/L
H2PO2-的模拟废水的体积为______。
②为比较不同投料方式下含H2PO2-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向两份等体积废水样品中加入等量H2O2和O3,其中一份再加入FeSO4。
反应相同时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添加FeSO4后,次磷酸盐氧化率、磷元素沉淀率均显著提高,原因是______。
2H O-4e=4H+O c(H+)过小时,反应Ⅰ的化学反应速率较慢,c(H+)【答案】-+
22
过大时,主要发生反应Ⅲ(a+b+c)kJ/mol Mn2+ 25L Fe2+促进H2O2和O3产生·OH,氧化产生的Fe3+将PO43-转化为FePO4沉淀
【解析】
【分析】
(1)由电解装置图可知阳极表面消耗水,产生氧气,以此写出电极方程式;
(2)由盖斯定律可得,①+②+③可得所求热化学方程式,中间产物Mn2+为催化剂;(3)①弱碱性条件下∙OH将H2PO2-氧化成PO43-,反应为:
--3-2242OH+2OH +H PO =PO +4H O g 4,以此计算废水的体积;
②由图可知添加FeSO 4后,次磷酸盐氧化率、磷元素沉淀率均显著提高,原因是Fe 2+促进H 2O 2和O 3产生·OH ,氧化产生的Fe 3+将PO 43-转化为FePO4沉淀。
【详解】
(1)由电解装置图可知阳极表面消耗水,产生氧气,则电极方程式为
-+222H O-4e =4H +O ↑,
故答案为:-+
222H O-4e =4H +O ↑;
(2)已知:①H 2O 2(aq )+Mn 2+(aq )=·OH (aq )+Mn 3+(aq )+OH -(aq ) ∆H =akJ /mol
②H 2O 2(aq )+ Mn 3+(aq ) +2OH -(aq )= Mn 2+(aq ) +·O 2-(aq ) +2H 2O (l ) ∆H =bkJ /mol
③·OH (aq ) +·O 2-(aq )=O 2(g ) +OH -(aq ) ∆
H =ckJ /mol 由盖斯定律可得,①+②+③可得所求热化学方程式()()()22222H O aq = 2H O l +O g ,则
△H =(a +b +c )kJ /mol , Mn 2+
为中间产物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为催化剂, 故答案为:(a +b +c )kJ /mol ;Mn 2+
;
(3)①弱碱性条件下·OH 将H 2PO 2-氧化成PO 43-,反应为:
--3-2242OH+2OH +H PO =PO +4H O g 4, l .7g ·OH 物质的量 1.7g
n=
=0.1mol 17g/mol
,则参
与反应的H 2PO 2-物质的量为0.025mol ,则废水的体积n 0.025mol V===25L c 0.001mol/L
, 故答案为:25L ;
②由图可知添加FeSO 4后,次磷酸盐氧化率、磷元素沉淀率均显著提高,原因是Fe 2+促进H 2O 2和O 3产生·OH ,氧化产生的Fe 3+将PO 43-转化为FePO4沉淀,
故答案为:Fe 2+促进H 2O 2和O 3产生·OH ,氧化产生的Fe 3+将PO 43-转化为FePO4沉淀。
3.丙烯腈(CH 2=CHCN )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用“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主要副产物有丙烯醛(CH 2=CHCHO )和乙腈(CH 3CN )等,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丙烯、氨、氧气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生成丙烯腈(C 3H 3N )和副产物丙烯醛(C 3H 4O )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①C 3H 6(g)+NH 3(g)+
3
2
O 2(g)=C 3H 3N(g)+3H 2O(g) ΔH =-515kJ/mol ①C 3H 6(g)+O 2(g)=C 3H 4O(g)+H 2O(g) ΔH =-353kJ/mol
两个反应在热力学上趋势均很大,其原因是________;有利于提高丙烯腈平衡产率的反应条件是________;提高丙烯腈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
(2)图(a )为丙烯腈产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最高产率对应温度为460℃。
低于460℃时,丙烯腈的产率________(填“是”或者“不是”)对应温度下的平衡产率,判断理由是________;高于460℃时,丙烯腈产率降低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双选,填标号) A .催化剂活性降低B .平衡常数变大C .副反应增多D .反应活化能增大
(3)丙烯腈和丙烯醛的产率与n(氨)/n(丙烯)的关系如图(b)所示。
由图可知,最佳n (氨)/n(丙烯)约为1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进料氨、空气、丙烯的理论体积约为________。
【答案】两个反应均为放热量大的反应降低温度,降低压强,催化剂不是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产率应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AC 1 该比例下丙烯腈产率最高,而副产物丙烯醛产率最低 1:7.5:1
【解析】
【分析】
(1)依据热化学方程式方向可知,两个反应均放热量大,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差大,因此热力学趋势大;有利于提高丙烯腈平衡产率需要改变条件使平衡正向进行,提高丙烯腈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催化剂;
(2)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产率应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即低于460℃时,对应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曲线应该是下降的,但实际曲线是上升的,因此判断低于460℃时,丙烯腈的产率不是对应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产率降低主要从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考虑;
(3)根据图像可知,当n(氨)/n(丙烯)约为1时,该比例下丙烯腈产率最高,而副产物丙烯醛产率最低,根据化学反应氨气、氧气、丙烯按1:1.5:1的体积比加入反应达到最佳状态,依据氧气在空气中约占20%计算条件比。
【详解】
(1)两个反应在热力学上趋势均很大,两个反应均放热量大,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差大,因此热力学趋势大;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放热反应,所以降低温度、降低压强有利于提高丙烯腈的平衡产率,提高丙烯腈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催化剂;
(2)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产率应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即低于460℃时,对应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曲线应该是下降的,但实际曲线是上升的,因此判断低于460℃时,丙烯腈的产率不是对应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高于460°C时,丙烯腈产率降低;
A.催化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活性较高,若温度过高,活性降低,A正确;
B.该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变小,B错误;
C.根据题意,副产物有丙烯醛,催化剂活性降低,副反应增多,导致产率下降,C正确;D.反应活化能的大小不影响平衡,D错误;
综上AC符合题意;
(3)根据图象可知,当n(氨)/n(丙烯)约为1时,该比例下丙烯腈产率最高,而副产物
丙烯醛产率最低;根据反应C3H6(g)+NH3(g)+3
2
O2(g)=C3H3N(g)+3H2O(g),氨气、氧气、丙烯
按1:1.5:1的体积比加入反应达到最佳状态,而空气中氧气约占20%,所以进料氨、空
气、丙烯的理论体积约为:1:1.5
20%
:1=1:7.5:1。
4.过氧乙酸(CH3CO3H)是一种广谱高效消毒剂,不稳定、易分解,高浓度易爆炸。
常用于空气、器材的消毒,可由乙酸与H2O2在硫酸催化下反应制得,热化学方程式为:
CH3COOH(aq)+H2O2(aq)⇌CH3CO3H(aq)+H2O(l) △H=-13.7K J/mol
(1)市售过氧乙酸的浓度一般不超过21%,原因是____ 。
(2)利用上述反应制备760 9 CH3CO3H,放出的热量为____kJ。
(3)取质量相等的冰醋酸和50% H2O2溶液混合均匀,在一定量硫酸催化下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1:在25 ℃下,测定不同时间所得溶液中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
数据如图1所示。
实验2:在不同温度下反应,测定24小时所得溶液中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数据如图2所示。
①实验1中,若反应混合液的总质量为mg,依据图1数据计算,在0—6h间,
v(CH3CO3H)=____ g/h(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②综合图1、图2分析,与20 ℃相比,25 ℃时过氧乙酸产率降低的可能原因是
_________。
(写出2条)。
(4) SV-1、SV-2是两种常用于实验研究的病毒,粒径分别为40 nm和70 nm。
病毒在水中可能会聚集成团簇。
不同pH下,病毒团簇粒径及过氧乙酸对两种病毒的相对杀灭速率分别如图3、图4所示。
依据图3、图4分析,过氧乙酸对SV-1的杀灭速率随pH增大而增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答案】高浓度易爆炸(或不稳定,或易分解) 137 0.1m/6 温度升高,过氧乙酸分解;温度升高,过氧化氢分解,过氧化氢浓度下降,反应速率下降随着pH升高,SV-1的团簇粒径减小,与过氧化氢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解析】
【分析】
(1)过氧乙酸(CH3CO3H)不稳定、易分解,高浓度易爆炸,为了安全市售过氧乙酸的浓度一般不超过21%
(2) 利用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代表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来计算
(3) 结合图象分析计算
【详解】
(1)市售过氧乙酸的浓度一般不超过21%,原因是不稳定、易分解,高浓度易爆炸。
(2)利用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代表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来计算。
利用上述反应制备760 g CH3CO3H,物质的量是10mol,所以放出的热量是方程式中反应热的10倍为137kJ。
(3)①实验1中,若反应混合液的总质量为mg,依据图1数据计算,在0—6h间,
v(CH3CO3H)=0.1
②综合图1、图2分析,与20 ℃相比,25 ℃时过氧乙酸产率降低的可能原因是温度升高,过氧乙酸分解;温度升高,过氧化氢分解,过氧化氢浓度下降,反应速率下降。
(4)依据图3、图4分析,过氧乙酸对SV-1的杀灭速率随pH增大而增大的原因可能是随着pH升高,SV-1的团簇粒径减小,与过氧化氢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5.研究煤的合理利用及 CO2的综合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请回答以下问题:
I.煤的气化
已知煤的气化过程涉及的基本化学反应有:
①C(s)+H2O(g) CO(g)+H2(g) △H=+131kJ·mol-1
②CO(g)+3H2(g) CH4(g) +H2O(g) △H=akJ·mol-1
查阅资料反应②中相关化学键能数据如下表:
化学键C≡O H—H H—C H—O
E(kJ·mol-1)1072436414465
(1)则反应②中 a =_____________。
(2)煤直接甲烷化反应 C(s) + 2 H2 (g) CH4(g) 的△H=为 _____kJ • mol-1,该反应在
_____________(填“高温”或“低温”)下自发进行。
II.合成低碳烯烃
在体积为1 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1mol CO2和 2 .5 mol H2, 发生反应: 2CO2 ( g) + 6
H 2(g)C2H4(g)+4 H2O(g) △H=-128kJ·mol-1,测得温度对催化剂催化效率和CO2平衡转化率的影响如右图所示:
(3) 图中低温时, 随着温度升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提高, 但 CO 2的平衡转化率却反而降低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 25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值为____________。
III.合成甲醇
在恒温 2 L 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1molCO 2 和 3 molH 2, 发生反应:. CO 2(g)+3H 2(g)
CH 3OH(g)+ H 2O(g),测得不同时刻反应前后容器内压强变化(p 后/p 前)如下表: 时间/h 1 2 3 4 5 6 p 后/p 前
0.90
0.85
0.82
0.81
0.80
0.80
(5) 反应前 1 小时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v(H 2)为_______mol •L -1h -1 , 该温度下CO 2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
【答案】-206 -75 低温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所以二氧化碳的转化率降低 1 0.3 40% 【解析】 【分析】 【详解】
(1)焓变△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a=1072 kJ/mol +3×436 kJ/mol -(4×414 kJ/mol +2×465 kJ/mol )=-206kJ/mol ,故答案为:-206; (2)由盖斯定律,方程式①+②得到C(s) + 2H 2 (g)
CH 4(g),则△H=-75 kJ/mol ,反应
△H<0,△S<0,则低温下能使△H -T △S<0,所以低温能自发进行,故答案为:-75;低温; (3)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则二氧化碳的平衡转化率降低,故答案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所以二氧化碳的转化率降低; (4)250℃时,二氧化碳的平衡转化率为50%,可列三段式为: 2CO 2 ( g) + 6 H 2(g)
C 2H 4(g)+4 H 2O(g)
(mol/L)1 2.500(mol/L)0.5 1.50.251(mol/L)0.510.251
起始态转化态平衡态 426
10.25K=10.51
⨯=⨯,故答案为:1; (5)在恒温2L 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 2和3molH 2,发生反应,设1h 消耗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x ,则有三段式: CO 2(g)+3H 2(g)
CH 3OH(g)+ H 2O(g)
(mol)1300(mol)x 3x x x 1h (mol)1-x 3-3x x x
起始态转化态时 气体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则
4-2x
=0.94
,x=0.2mol ,氢气的反应速率
c 30.2mol
v=
==0.3mol/(L h)
2L t
1h
∆⨯∆g ; 平衡状态下气体压强之比为0.8,设消耗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y ,则有三段式: CO 2(g)+3H 2(g)
CH 3OH(g)+ H 2O(g)
(mol)1300(mol)y 3y y y (mol)1-y 3-3y y y
起始态转化态平衡态 4-2y =0.84,y=0.4,二氧化碳的平衡转化率= 0.4mol
100%=40%1mol ⨯,故答案为:0.3;40%。
6.1799年,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发现了N 2O 气体。
在食品行业中,N 2O 可用作发泡 剂和密封剂。
(l) N 2是硝酸生产中氨催化氧化的副产物,NH 3与O 2在加热和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N 2O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N 2O 在金粉表面发生热分解反应:2N 2O(g) =2N 2(g)+O 2(g) △H 。
已知:2NH 3(g)+3N 2O(g)=4N 2(g)+3H 2O(l) △H 1=-1010KJ/mol 4NH 3(g)+3O 2(g) =2N 2(g)+6H 2O(l) △H 2=-1531KJ/mol △H=__________。
(3)N 2O 和CO 是环境污染性气体,研究表明,CO 与N 2O 在Fe +作用下发生反应:
N 2O(g)+CO(g)垐?噲?CO 2(g)十N 2(g)的能量变化及反应历程如下图所示,两步反应分别为:反应①Fe ++N 2O 垐?噲?FeO+N 2;反应②______________
由图可知两步反应均为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由______(填“反应①或反应②”)决定反应达到平衡所用时间。
(4)在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 2O(g)+CO(g)垐?噲?CO 2(g)+N 2(g),改变原料气配
比进行多组实验(各次实验的温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测定N 2O 的平衡转化率。
部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①如果要将图中C 点的平衡状态改变为B 点的平衡状态,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 ; ②图中C 、D 两点对应的实验温度分别为T C 和T D ,,通过计算判断T C ____T D (填“>”“=”或“<”)。
(5)在某温度下,向1L 密闭容器中充入CO 与N 2O ,发生反应:N 2O(g)+CO(g)垐?噲?CO 2(g)十
N 2(g),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内CO 的物质的量分数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0 2 4 6 8 10 物质的量分数
50.0%
40.25%
32.0%
26.2%
24.0%
24.0%
则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
【答案】2NH 3+2O 2
∆
催化剂N 2O+3H 2O -163kJ/mol FeO ++CO 垐?噲?CO 2
+Fe + 放热 反应①
降低温度 = 1.17 【解析】 【分析】
(2)利用盖斯定律求反应热;
(3)根据总反应减去反应①得到反应②;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能量判断反应热;根据活化能的相对大小判断化学反应速率大小,从而确定决速步; (4)根据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的大小,判断温度的变化; (5)根据三等式求算平衡常数。
【详解】
(1)NH 3和O 2反应得到N 2O ,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配平,NH 3中N 的化合价从-3升高到N 2O 中的+1,共升高4价;O 2中O 的化合价从0降低到-2,共降低4价,化合价升降守恒,则NH 3和O 2的系数比为1:1,根据原子守恒配平,可得2NH 3+2O 2
∆
催化剂N 2O+3H 2
O ; (2) 已知①2NH 3(g)+3N 2O(g)=4N 2(g)+3H 2O(l) △H 1=-1010KJ/mol ,②4NH 3(g)+3O 2(g)
=2N 2(g)+6H 2O(l) △H 2=-1531KJ/mol ;反应①×2
3-反应②×13
可得目标反应,则△H=△H 1×
23-△H 2×13=-1010kJ/mol ×2
3-(-1531kJ/mol)×13
=-163kJ/mol ; (3)总反应为N 2O(g)+CO(g)垐?噲?CO 2(g)十N 2(g),实际过程是分2步进行,因此反应①和反
应②相加得到总反应,则反应②等于总反应减去反应①,可得反应②为
FeO ++CO 垐?噲?CO 2+Fe +;
根据反应历程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该两步反应均为放热反应;
根据反应①的历程图可知,由Fe +和N 2O 经过过渡态得到产物FeO +和N 2,过渡态和反应物Fe +和N 2O 的能量差为反应①的活化能,同理,可知反应②的活化能,可知,反应①的活化能大于反应②的活化能,活化能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慢,而化学反应速率慢的步骤为决速步,决定反应达到平衡所用时间,即反应①决定反应达到平衡所用时间; (4)①根据图像,C 点和B 点,反应物的投料比相同,但是B 点表示的平衡状态,N 2O 的转化率高于C 点,C 点的平衡状态改变为B 点的平衡状态,平衡正向移动,N 2O 的转化率增加;B 和C 点的反应物投料比相同,因此不是改变反应物的浓度;反应前后的气体体积不变,因此压强不影响平衡移动,只能是温度,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正向移动,因此采取的措施是降低温度;
①利用三等式求出C 和D 点平衡状态的平衡常数,从而比较温度大小; 设定容器体积的体积为V L 。
C 点的平衡状态其反应物的投标比为1,则设N 2O 和CO 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 ,其N 2O 的转化率为0.50,则根据三等式有
222N O(g)+CO(g)CO (g)+N (g)
1100
0.50.50.50.50.50.50.50.5垐?噲?开始的物质的量开始的物质的量平衡的物质的量,则在平衡常数
2220.50.5
(N )(CO )=10.50.5
(N O)(CO)c c V
V K c c V V
⨯
==⨯; D 点的平衡状态其反应物的投标比为1.5,则设N 2O 和CO 的物质的量为1.5mol 和1mol ,其N 2O 的转化率为0.40,N 2O 反应了1.5mol ×0.40=0.6mol ,则根据三等式有
222N O(g)+CO(g)CO (g)+N (g)
1.5100
0.60.60.60.60.90.40.60.6
垐?噲?开始的物质的量开始的物质的量平衡的物质的量,则在平衡常数
2220.60.6(N )(CO )=10.90.4
(N
O)(CO)c c V V K c c V V
⨯
=
=⨯; C 点和D 点表示的平衡状态的平衡常数相同,则温度相同,有T C =T D ;
(5)根据表格的数据,开始时CO 的物质的量分数为50.0%,则设CO 和N 2O 的物质的量各位1mol ,假设到达平衡时,CO 转化了xmol ,根据三等式有
222N O(g)+CO(g)CO (g)+N (g)
1100
11x x x x x x x x
--垐?噲?开始的物质的量开始的物质的量平衡的物质的量,达到平衡时,CO 的物质的量
分数为24.0%,则有
1-100%24.0%1-1-x
x x x x
⨯=+++,解得x=0.52mol ,则平衡常数
2220.520.52
(N )(CO )11= 1.170.480.48
(N O)(CO)11
c c K c c ⨯
=
≈⨯。
7.煤燃烧排放的烟气含有SO 2和NO x ,大量排放烟气形成酸雨、污染大气,因此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硝,对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回答下列问题: Ⅰ.利用CO 脱硫
(1)工业生产可利用CO 气体从燃煤烟气中脱硫,则25℃时CO 从燃煤烟气中脱硫的热化学方程式2CO(g)+SO 2(g)⇌2CO 2(g)+S(s)的焓变△H =_____________。
25℃,100kPa 时,由元素最稳定的单质生成1mol 纯化合物时的反应热称为标准摩尔生成焓,已知一些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如下表所示: 物质 CO(g) CO 2(g) SO 2(g) 标准摩尔生成焓∆f H m (25℃)/kJ ∙mol -1
-110.5
-393.5
-296.8
(2)在模拟脱硫的实验中,向多个相同的体积恒为2L 的密闭容器中分别通入2.2mol CO 和1mol SO 2气体,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反应,体系总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在实验b 中,40 min 达到平衡,则0~40 min 用SO 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SO 2)=
_______。
②与实验a 相比,实验b 可能改变的条件为_______________,实验c 可能改变的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
Ⅱ.利用NH 3脱硝
(3)在一定条件下,用NH 3消除NO 污染的反应原理为:4NH 3(g)+6NO(g)⇌5N 2(g)+6H 2O(l)△H =-1807.98kJ·mol -1。
在刚性容器中,NH 3与NO 的物质的量之比分别为X 、Y 、Z(其中X<Y<Z),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得到NO 脱除率(即NO 转化率)曲线如图所示。
①NH 3与N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X 时对应的曲线为_____________(填“a”“b”或“c”)。
②各曲线中NO 脱除率均先升高后降低的原因为__________。
③900℃条件下,设Z =
2
3
,初始压强p 0,则4NH 3(g)+6NO(g)⇌5N 2(g)+6H 2O(l)的平衡常数K p =_____________(列出计算式即可)。
Ⅲ.利用NaCIO 2脱硫脱硝
(4)利用NaClO 2的碱性溶液可吸收SO 2和NO 2(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混合气体,自身转化为NaCl ,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269.2kJ·
mol -1 0.01mol·L -1·min -1 加入催化剂 升高温度 c 温度低于900℃时,反应速率较慢,随着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NO 脱出率逐渐升高,温度高于90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反应的ΔH <0,继续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NO 脱出率又下降
()()()5
046650
000.375p 0.3750.140.15p 0.1p 0.15p ⨯⨯或 3ClO 2-+4SO 2+4NO 2+12OH -===3Cl -+4SO 42-+4NO 3
-+6H 2O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的定义可得:
()()()()()()()()()-1
2t 1-1
22t 2-1
22t 31C s +O g CO g Δ=-110.5kJ mol
21C s +O g CO g Δ=-393.5kJ mol 21S s +O g SO g Δ=-296.8kJ mol
2
m m m H H H 垐?g 噲?垐?g 噲?垐?g 噲?①②③
再根据盖斯定律2(反应③-反应①)-反应③可得到2CO(g)+SO 2(g)⇌2CO 2(g)+S(s),则,CO 脱
硫反应2CO(g)+SO 2(g)⇌2CO 2(g)+S(s)的焓变
()()()-1-1-1-1
t 2t 1t 3Δ=2Δ-Δ-Δ=2-393.5kJ mol -110.5kJ mol --296.8kJ mol =-269.2kJ mol m m m H H H H g g g g ,故答案为:-269.2kJ·
mol -1; (2)①结合题干信息,列三段式有:
()()()()222.21002CO g SO g 22x x 2x x 2.2-2x
1CO 2x
x
S x
g s -垐?噲?初始
转化末态
++
则2.2-2x+1-x+2x 120
2.2+1260
=,解得x=0.8,则
()-1-120.8mol
2L v SO ==0.01mol L min 40min
g g ,故答案为0.010.01mol·
L -1·min -1; ②与实验a 相比,实验b 达到的平衡状态不变且所需时间缩短,改变的条件应为加入了催化剂,与实验a 相比,实验c 达到平衡状态改变且所需时间缩短,可能是增大压强或升高温度,联系反应特点,若是增大压强,平衡向右移动,向右反应的程度应增大,与图像不符,若是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与图像相符,故答案为:加入催化剂;升高温度; (3)①NH 3和NO 的物质的量之比越大,NO 的脱出率月啊,则相同温度下,不同NH 3、NO 物质的量之比对应NO 的脱出率:X<Y<Z ,则X 对应曲线c ,Y 对应曲线b ,Z 对应曲线a ,故答案为:c ;
②NO 的脱出率会受到速率、平衡移动等因素的影响,温度低于900℃时,反应速率较慢,随着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NO 脱出率逐渐升高,温度高于90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反应的ΔH <0,继续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NO 脱出率又下降,故答案为:温度低于900℃时,反应速率较慢,随着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NO 脱出率逐渐升高,温度高于90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反应的ΔH <0,继续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NO 脱出率又下降;
③压强为p 0,根据曲线a 上NH 3与N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Z=3
,则NH 3的分压为0.4p 0,NO 的分压为0.6p 0,列三段式有:
()()()()00320000
20
0.4p 0.6p 00.3p 0.45p 4NH g 60.37NO 5p g 5N 0.1p 0.15p 0.37g p H 56O l 垐?噲?起始转化
平衡
++
则反应的平衡常数()()()()()()5
520p 46466530
00p N 0.375p 0.375
p NH p NO 0.140.15p 0.1p 0.15p K ==⨯⨯g 或,
故答案为:()()()
5
046650000.375p 0.375
0.140.15p 0.1p 0.15p ⨯⨯或; (4)在碱性环境下,ClO 2-氧化等物质的量的SO 2和NO 2,ClO 2-变为Cl -,SO 2变为SO 42-,NO 2
变为NO3-,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进行配平,可得离子反应方程式3ClO2-
+4SO2+4NO2+12OH-===3Cl-+4SO42-+4NO3-+6H2O,故答案为:3ClO2-+4SO2+4NO2+12OH-===3Cl-+4SO42-+4NO3-+6H2O。
8.碳和氮的氢化物是广泛的化工原料,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上合成氨的反应为N2(g)+3H2(g)2NH3(g) △H=-92.2kJ/mol,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I所示。
①氨分解:2NH3(g)N2(g)+3H2(g)的活化能为_________kJ/mol
②合成氨时加入铁粉可以加快生成NH3的速率,在图I中画出加入铁粉后的能量变化曲线。
_______
(2)联氨作火箭燃料的反应为:2N2H4(l)+N2O4(l)=3N2(g)+4H2O(g) △H1
已知:2O2(g)+N2(g)=N2O4(1) △H2 N2H4(1)+O2(g)=N2(g)+2H2O(g) △H3
上述热效应之间的关系式为△H1=____。
某新型火箭用液氧/煤油代替联氨/N2O4,这种替换可能的好处是___(一条即可)。
(3)天然气制氢气是工业上制氢气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主要反应如下:
i.CH4(g)+H2O(g)CO(g)+3H2(g) ΔH=-+206.4kJ/mol,
ii.CO(g)+ H2O(g)CO2(g)+H2(g) ΔH=-41.0kJ/mol
在一定温度下,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a molCH4和2amolH2O发生反应,t min时反应达平衡,测得容器内CObmol、CO2cmol。
回答下列问题:
①下列可判断体系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
A.CO的体积分数不变 B.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变 C.3v(CH4)=v(H2) D.
2
n(CO)
n(H)不再变化
②0~tmin反应速率v(CO2)=_____,CH4的的转化率为_____,反应ⅱ的平衡常数K=______。
③图Ⅱ中T℃之后c(CO2)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427.2 2△H3-△H2环境污染小(或
成本低) AD c
2t
mol/(L·min)
b+c
a
×100%
c(3b+4c)
b(2a-b-2c)
T℃之后,反应②为放热反
应,升高温度反应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是影响c(CO2)的主要因素,故c(CO2)减小
【解析】
【分析】
(1)①放热反应的反应热△H=—(E a2—E a1);
②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增大反应速率,即E a、E a1均减小,但反应热不变;(2)依据盖斯定律计算可得;液氧/煤油所用原料成本低,无毒;
(3)①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浓度或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②依据题给数据,建立三段式,结合速率、转化率和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计算可得;
③反应i为吸热反应,反应ii为放热反应,由图Ⅱ可知T℃时反应达到平衡,升高温度,反应i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一氧化碳浓度增大,反应ii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温度对c(CO2)的影响大于浓度的影响。
【详解】
(1)①放热反应的反应热△H=—(E a2—E a1),由图可知E a1=335.0kJ/mol,则合成氨反应△H=—(E a2—335.0kJ/mol)=—92.2kJ/mol,E a2=427.2kJ/mol,即
2NH 3(g)N2(g)+3H2(g)的活化能为427.2kJ/mol,故答案为427.2;
②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增大反应速率,即E a、E a1均减小,但反应热不变,则加入铁粉后的能量变化曲线为,故答案为;
(2)将题给反应依次编号为①②③,由盖斯定律可知③×2—②=①,则△H1=2△H3-
△H2;用液氧/煤油代替联氨/N2O4的主要原因是液氧/煤油所用原料成本低,无毒,对环境污染小,故答案为2△H3-△H2;环境污染小;
(3)①A、CO的体积分数不变,说明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故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平衡前后气体质量是不变的,在恒温恒容密闭体系中,整个反应过
程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是不变的,不可作为判断体系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据,故错误; C 、3v (CH 4)=v (H 2)不能说明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不可作为判断体系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据,故错误; D 、
2n(CO)
n(H )
不再变化,说明在恒温恒容密闭体系中CO 和H 2的浓度不在变化,该反应已达
平衡状态,故正确; AD 正确,故答案为AD ;
②设反应i 生成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x ,由题给条件建立如下三段式: CH 4(g )+H 2O (g )
CO (g )+3H 2(g )
起(mol ) a 2a 0 0 变(mol ) x x x 3x 平(mol ) a —x 2a —x x 3x CO (g )+ H 2O (g )
CO 2(g )+H 2(g )
起(mol ) x 2a —x 0 3x 变(mol ) c c c c 平(mol ) x —c 2a —x —c c 3x +c
0~tmin 内,生成CO 2的物质的量为cmol ,浓度的变化量为c
2
mol /L ,则反应速率v (CO 2)=
c
2t
mol /(L ·min );由题意可知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bmol ,则有x —c =b ,x =c +b ,CH 4的转化率为b+c a ×100%;平衡时,c (CO )为b 2 mol /L ,c (H 2O )为2a-b-2c
2
mol /L ,c (CO 2)为
2c mol /L ,c (H 2O )为3b+4c 2
mol /L ,反应ⅱ的平衡常数K =222c CO c H c CO c H O ()()()()=3b+4c
22b 2a-b-2c 22
c ⨯⨯
=c(3b+4c)b(2a-b-2c),故答案为c 2t mol /(L ·min );b+c
a
×100%;c(3b+4c)b(2a-b-2c);
③反应i 为吸热反应,反应ii 为放热反应,由图Ⅱ可知T ℃时反应达到平衡,升高温度,反应i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一氧化碳浓度增大,使二氧化碳浓度有增大的趋势,反应ii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使二氧化碳浓度有减小的趋势,由于温度对c (CO 2)的影响大于浓度的影响,所以c (CO 2)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答案为T ℃之后,反应②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是影响c (CO 2)的主要因素,故c (CO 2)减小。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应用,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反应热与活化能的关系、盖斯定律的计算、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化学平衡计算为解答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