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昌平区下庄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37.89 KB
- 文档页数:20
2020年北京市昌平区下庄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满秀的发家史
芦苇
李满秀的娘家在高家山,人们说李满秀好命,能嫁到我们庄上,毕竟我们离县城近一些。
李满秀自己说她的命不好,她上当了。
人们说:“上啥当了?那就是命,别不信!”
李满秀是我家邻居,我还是信她的话。
要不是她当年想着能嫁到县城,又怎么能跟着那个叫兰子的表姐从高家山过来,草草地嫁给胡爱成呢?后来想想算了,虽然李满秀高中毕业当了民办教师,但毕竟胡爱成还做点生意,倒腾蓬灰呢。
啥叫蓬灰?就是把蓬草拔下晒得半干的时候,点火焚烧,炼成了一块块石头疙瘩。
嘿!这石头疙瘩里有碱类。
熬成水加在和面的水里,做出的牛肉面又筋道又韧性,还有股草香。
李满秀就是跟着胡爱成每年秋天把蓬草烧灰呢。
李满秀说从那时候起,她知道,自己的命不好。
到了90年代,先是蓬灰忽然卖不出去了。
有一种叫拉面剂的东西充斥市场。
胡爱成赔了几次,心里不服,就让李满秀把蓬灰熬成水,叫做灰水,装在塑料桶里,拉到城里卖,没想到还是卖不出去。
最后,塑料桶腐蚀透了,灰水全部撒了,胡爱成一下子变成了穷光蛋。
李满秀倒能看得开,她说不成就养猪吧。
就像她当年从高家山过来的时候,把自己民办老师的工作辞了一样毫不犹豫。
李满秀已经生过两个小孩,长得人高马大。
力气和奶水一样,用也用不完。
胡爱成和李满秀就商量把山坡挖挖,再掏几口窑当猪圈。
眼看着就可以开始养猪了,胡爱成偏偏就出事了,一块大土块毫无征兆地砸下来。
胡爱成像一堵墙一样倒了,他的腰被浮土一下子埋了,李满秀大呼小叫地把胡爱成刨出来的时候,胡爱成已经走了。
李满秀大哭:“老天爷呀,我咋这么命苦。
”就一下子昏了过去。
身边两个不懂事的娃,翻开李满秀的衣服,开始吃奶。
全村的人都说,这寡妇的命,比杏仁苦。
李满秀不让猪圈闲着,一养就到了90年代末。
人们经常看着李满秀,她用背篓装着刚满月的猪娃,用自行车推着到处卖;人们看不见李满秀捉猪娃的时候,她摔倒在猪圈里。
浑身衣服,下面喝了猪尿,上面泡了猪屎。
人们还看不见的是李满秀把别人不要的秸秆拉回来粉碎了拌猪饲料。
三年以后,李满秀把房子翻修了一下。
一排五间大瓦房,雪亮雪亮的。
屋檐下的燕子一住就是三窝,赶都赶不走。
人们说:“燕子到了,运气来了。
”李满秀无心照顾燕子,还是操心她的猪圈。
她的窑洞猪圈里已经有上百头猪,院子旁边安了一口电磨和一台粉碎机,专门粉碎猪饲料,另有一间安了半圆门的窑洞里面全是药盒子,那是李满秀的猪医院。
李满秀要给猪打针,那可是马虎不得的事情。
李满秀的儿子要去外面打工。
年底,李满秀和儿子算账,儿子竟然差了她很多,李满秀说:“我这命真苦,靠老子靠不上,靠儿子也靠不上。
”儿子说:“妈,你可别靠谁啦。
”
这话说得可真准,又过了几年,已经是千禧之年,李满秀的儿子结婚了。
李满秀当了奶奶。
人们说李满秀终于苦尽甘来。
李满秀把现代化喂养的猪们交给儿媳妇,她开始哄孙子。
可是李满秀又该埋怨命了:李满秀的儿子在那一年的四月,毫无征兆地走了。
据说是被人打死的——李满秀的儿媳妇长得太美了。
李满秀这一次把埋怨卡在喉咙里,半个字都没有吐,就又开始接管猪圈。
忽然有一天记者就来了,问了李满秀许多问题,李满秀就上了电视。
又过了一些日子,李满秀出席了县里的人代会。
介绍李满秀的镇长跟人们说李满秀是养殖大户。
李满秀回村的时候,书记开了会,号召人们向李满秀学习。
大家说李满秀好命,镇长书记都看得起她,李满秀,现在该讲讲话了。
李满秀憋了半天说:“还是我的命好,咱村没有别的养殖户,我贷款的时候没人竞争,我有好几次困难都是国家帮助我的。
这一下。
我可是靠了共产党了。
吃了40年的苦没白吃,我现在啊,是发了!”有人说:“为啥你发啦,怎么不给大家发红包?”李满秀说:“我给大家发个猪娃,我们一起搞养殖好不好?”大家说:“好!”有人说:“嗨!成嫂的命还真的好。
”
李满秀走在回去的路上,可没有时间想命好不好。
她在想联合开养殖场的事情,那些小猪崽的命,才是她的命根子。
可是,没有那些贷款,命根子也没有啊!还是好命!
(有删改)
1. 下列选项中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村里人看不到李满秀摔倒在猪圈里,看不见她把别人的秸秆拉回来做猪饲料,不是人情冷漠,而是李满秀具有农村劳动妇女低调踏实、任劳任怨的品格。
B. 李满秀多次抱怨自己命不好,又说“靠老子靠不上,靠儿子也靠不上”,流露出她希望依赖丈夫、儿子的好逸恶劳的思想。
C. 李满秀的儿子被杀,她把埋怨卡在喉咙,半个字都没有吐,接管猪圈。
这虽然没有太多细节描述,但更好地凸显了人物形象。
D. 村民们让李满秀讲话,李满秀的话句句平淡,但是句句贴心,她愿意带着大家一起劳动,共同富裕,更有力地表现出把握命运的主题。
2. 下列选项中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题目“李满秀的发家史”,看似充满富足和喜悦,却与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和这命运给人带来的沉重感形成了巨大反差。
B. 小说以时间为序,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准备养猪丈夫被土块砸死,抱了孙子准备安享晚年儿子被杀,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C. 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社会环境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生活在农村性格鲜明的妇女形象。
D. 小说构思精巧,立意深远,通过写农村妇女李满秀的发家史,赞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及党和政府对人民脱贫做出的努力。
3. 李满秀虽是一名普通的农妇,但她身上凝结着中国劳动妇女的美好品质。
请简要概括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4. 小说中村民说李满秀“好命”,她却说自己“命不好”。
她在遭遇中年丧夫晚年丧子之后,村民说她的“命比杏仁苦”,但文章最后她自己却又说自己“好命”。
你认为李满秀到底是“好命”还是“命不好”呢?请结合文本情节,做出具体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马的历史,非常悠久。
甲骨文中就有马的形象。
据史书记载,商周时贵族出行多乘马车或骑马。
贵族死后,作为陪葬的马匹也占据着一席之地。
霍去病墓的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无不显示出统治者对马的重视。
也正是马在古时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帝王对良马的喜爱,在客观上促进了“马艺术”发展。
汉武帝不惜重金和发动战争来换取汗血宝马。
马成为汉代绘画和雕塑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和内容。
唐太宗属马,也特别爱马。
在我国石雕艺术史上,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树起了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艺术风格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峰。
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各朝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呈现出各式面貌,虽然霍去病墓石雕群与昭陵六骏这两组马的石雕艺术品是在不同时代的特殊风格下成就了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面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通之处。
一是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统一。
虽然历史上大多把霍去病墓石雕群归为写意的类别,而唐昭陵六骏则被看作写实的代表,但在具体的形象塑造方面,这两种艺术手法相互渗透。
昭陵六骏继承了霍去病墓的创作手法,采用象征手法,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
这两组石雕虽然都刻画的是战马,实质是反映人的勇敢和战争的惨烈。
因此不管是霍去病墓石雕还是昭陵六骏,不仅是对帝王将相的颂歌,也是无数英勇将士的历史丰碑。
霍去病墓纪念性石雕的重要特点,是将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石料的选取相结合,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
《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作品中战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敌人蜷缩于马下,垂死挣扎,与整个马的轮廓浑然一体。
而在整个雕塑的关键部分,如马下胡人的特征运用线刻和浮雕的手法刻出相对写实的形象。
这样,将大写意与细微写实的造型手法相结合来表现精妙传神的形象。
就马的造型而论,汉马偏于写意,蹄细体肥,外形流畅简洁;唐马偏于写实,注重马体解剖结构的表现。
像昭陵六骏,因为皆属初唐时代,故马体的肥臀细腿等特征颇有汉风孑遗,但较之于
汉马,显然更写实精确,更注重形体的结构变化,像面部的筋脉、胸肌、蹄筋等皆细致入微,在生动传神上,与汉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
《马踏匈奴》是我国最早的纪念碑式的大型圆雕,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霍去病征服入侵者、取得胜利的那一刹那,被踏于马下的匈奴首领手持弓箭仰卧在马腹之下作垂死挣扎状的场景。
静静站立的战马与挣扎的胡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权在握的静态与垂死挣扎的动态形成了完美统一。
昭陵六骏表现上颇多写实性,刻画出骏马的飞驰、屹立、徐行三种姿势,表现出六骏共同的雄健俊美的外形和勇往直前的气势,显示出它们的情谊,是古代以形传神的成功范例。
这两组石雕形象选取了动态和静态中的马的形象,并将其协调统一地安排在同一个整体中。
(摘编自肖顺、李雪松《汉唐石雕中“马”的艺术形象与成就》)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的历史非常悠久。
商周时代,马与贵族生活联系密切,贵族出行多乘马车或者骑马,贵族死后,马匹是比较重要的陪葬品。
B.统治者对马的重视于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可见一斑;帝王对良马的喜爱,马在古代社会的特殊地位等,对“马艺术”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C.虽然汉武帝、唐太宗都爱马,但他们各自的审美趣味不同,导致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汉、唐两代艺术家的创作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D.霍去病墓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是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几乎不可超越的作品,艺术风格不尽相同,前者重意象造型,后者重写实造型。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深广的,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唐代昭陵六骏这两组马的石雕艺术品代表了两个时代独特的艺术面貌。
B.在艺术形象塑造方面,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两种艺术手法可以相互渗透,表现为二者的统一性,霍去病墓石雕群、唐昭陵六骏就是典型例子。
C.虽然唐昭陵六骏被看作写实的代表,但在塑造形象时,它也继承了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手法,采用象征手法,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
D.霍去病墓石雕群是对帝王将相的颂歌,也是英勇将士的历史丰碑,它突出的创作特色是将艺术构思与石料选取相结合,据意取材。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一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将大写意与细微写实的造型手法相结合,以表现精妙传神的战马和人物形象。
B.昭陵六骏有汉马之遗风,但它显然更写实精确,更注重形体的结构变化,面部的筋脉、胸肌、蹄筋等细致人微,因此,形象比汉马更加生动传神。
C.《马踏匈奴》表现霍去病战胜入侵者的情景,静立的战马与挣扎的胡人形成鲜明对比,静态与动态达到了完美统一,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
D.昭陵六骏在表现上颇多写实性,它刻画骏马的飞驰、屹立、徐行三种姿势,将动态、静态的马的形象安排在六骏的整体之中。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般情况下,数字人文都被理解为以数字技术为方法,研究人文领域的相关问题。
“数字”是方法,“人文”是对象。
这种理解固然没错,但并不全面,原因在于,它只是将“人文”作为研究的对象来看待,忽略了研究的主体性问题,而主体性是人文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更强调人文研究中的“个性”“特色”以及研究者“情感”“悟性”等因素在研究活动中的介入。
数字人文研究作为人文研究与数字技术的跨学科结合,同时包含了两个维度的趋向:其一是“人文研究数字化”,即用数字技术解决人文问题;其二是“数字技术人文化”,即以人文方式发展数字技术,让数字更人文。
作为研究方法的数字人文,其模式是将文化经典视为可编码的信息,将日常生活转换为可追溯的数据,将价值体系打。
上可识别的标签,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文本数据挖掘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文本形态。
数字人文研究者就是基于这一可视化的文本展开意义阐释。
如果说那些作为“事实本身”的经典文献和行为活动相当于人文研究的“原初文本”的话,那么,经过数字人文方式处理过而形成的新的文本形态则是“次生文本”。
相对于“原初文本”来说,“次生文本”毕竟与研究者之间“隔了一层”,需要充分调用研究者对“原初文本”的认知、对相关理论观念的理解以及对个人感性经验的体悟等。
“次生文本”是寄生于“原初文本”的,但又对“原初文本”进行了数据化处理。
这一过程本身就已包含了研究者的问题意识、理论预设和价值判断。
“次生文本”既可能是对“原初文本”的抽象化还原,也有可能包含着对“原初文本”的颠覆性解构。
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数字人文方法引入人文研究,将会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人文研究的层次和内涵,成为人文研究的延伸和补充。
数字人文研究在知识产生方面要解决的问题,比传统的人文研究要复杂得多。
一方面,它需要研究者拥有传统人文研究“说文(文本)解字(文字、图像等符号)”的能力,能够通过文献处理、文本分析和意义阐释,完成对相关信息的阅读和观看,进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感性经验和个人判断;另一方面,它还需要研究者拥有数字人文研究“看图(可视化图形)识字(数字、数据等信息)”的能力,能够从“次生文本”的各种图式、图形、符号、数字等信息中,形成对原初文本的意义挖掘和价值判断。
进而,将两种研究方法做出的分析进行对
比、参照,展开“原初文本”和“次生文本”之间交叉性质的反思性分析。
当然,以上两个特点的分析都建立在数字人文研究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基础上,初级阶段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化”和“文献化”比重偏大,根本特点是在“人——机”关系中“人”的因素还处于支配性地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人文方法也会不断地升级换代,“人——机”关系也会出现“人”的因素支配性作用不断下降,甚至出现“机”对“人”的控制和替代的可能。
这也使得一些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方法常常抱有一种本能的敌意,认为这一研究隔绝了研究者面对“原初文本”的感性经验,将人文研究认知、理解、阐释和判断的权力让渡给了计算机软件程序。
究其原因其实是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方法的双重误判:第一重误判是对数字人文方法目前只能应用于人文研究初级阶段的蔑视,另一重误判则是受当前各种科幻大片渲染的超级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后人类”“超人类”甚至“反人类”的技术恐慌。
其实,我们对待数字人文的最好态度,既不是拥抱,也不是逃离,而是真诚的握手。
(摘编自曾军《数字人文的人文之维》)材料二:
数字的技术、工具和媒介确实为数字人文学术研究与传播方式带来了机遇,但同时数字人文面临的挑战也已显现,它的发展无疑改变了传统的学术研究思维方式。
王涛教授表示,数字人文与传统历史研究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的关系。
数字人文不是为了取代传统学术研究方法,而是为历史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跨界合作的思路。
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会被抛弃,而是在“历史学的方法库存”中,又添置了一个新的设备而已。
数字人文的方法和理念是为了解决真实存在的历史研究的问题,而不是为了追求虚幻的高科技。
对于人文科学来说,数字技术不仅仅是方法的改变,还提出了更为本质的问题,如哪些对象可以被数字化,哪些对象无法被数字化。
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能够为人文学科的研究划出一条界限:意义本身不可数字化,可数字化的是意义之外化物和遗留物。
以《梵高的鞋》为例,这幅画能够数字化为数字作品,但是其原始的光晕却无法数字化。
如此,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是让研究者面对一个三元难题:无法被数字化之物、能够被数字化的原始事实与被建构出来的数字事实的关系。
这一难题的存在意味着将数字技术理解为工具是不足的,需要加以超越。
数字人文的核心是“人文”,着眼于人类生存意义这一终极的人文问题,数字人文研究需要超越技术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
在这个充满了活力的领域,数字人文学者不能再单兵作战,而应加强协作,加强跨界合作创新,并提倡文化批评,以此包容不同形式的学术研究和批评方法,提升数字人文的学术能力。
(摘编自杜娟、刘慧慧《“数字”打开“人文”新視野》)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体性对于传统的人文研究和数字人文研究都很重要,“个性”“特色”及研究者“情感”“悟性”等因素的介入
是其体现。
B.数字人文研究也需要传统的人文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对比、参照两种研究方法做出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人文知识。
C.材料二中提到的“技术悲观主义”概念,可以用材料一中所说的“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方法的双重误判”的情况来解释。
D.材料一中对“人”“机”支配地位发展趋势的判断与材料二中王涛教授的“传统的研究方法不会被抛弃”的观点相矛盾。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人文研究的两个维度趋向中,“人文研究数字化”可能会超越“数字技术人文化”。
B.如果没有经过数字人文方式处理而形成的“次生文本”,人文研究的层次和内涵就不可能极大地扩展和丰富。
C.一些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方法常常抱有一-种本能的敌意,这反映了维护其在人文领域研究支配权的心理。
D.要解决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融合产生的三元难题,前提是区分出哪些对象可以被数字化,哪些对象无法被数字化。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数字人文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某图书馆将影印的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原作图片发布到网站,供语言、历史和社会学者研究,发现新成果。
B.人们借用计算机工具,对一个地区的方言进行发音生理、声学表现等的研究,揭示出语言变化的动因和机制。
C.复旦大学利用大数据,整合古典文集《禹贡》的历史、地理信息,以新的时空观来审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D.某科研所对历史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3D立体建模方式,建立宋代汴京虚拟展馆,研究当时社会风貌
11.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12.面对数字人文的现状,人文研究学者应该怎样做?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许褚,字仲康,谯人也。
长八尺余,腰大十围,勇力绝人。
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
时汝南葛陂贼万余人攻褚壁,褚众少不敌,力战疲极。
兵矢尽,乃令壁中男女,聚石置四隅。
褚飞石
掷之,所值皆摧碎。
贼不敢进,粮乏,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贼来取牛,牛辄奔还。
褚乃出陈前,一手逆曳牛尾,行百余步。
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
由是淮、汝、陈、梁间,闻皆畏惮之。
太祖徇淮、汝,褚以众归太祖。
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
”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
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
从讨袁绍于官渡。
时常从士徐他等谋为逆,以褚常侍左右,惮之不敢发。
伺褚休下日,他等怀刀入。
褚至下舍心动,即还侍。
他等不知,入帐见褚,大惊愕。
他色变,褚觉之,即击杀他等。
太祖益亲信之,出入同行,不离左右。
从围邺,力战有功,赐爵关内侯。
从讨韩遂、马超于潼关。
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
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
是日,微褚几危。
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
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
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超不敢动,乃各罢。
后数日会战,大破超等,军中以褚力如虎而痴,故号曰虎痴。
褚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
太祖崩,褚号泣欧血,文帝践阼,进封万岁亭侯,甚亲近焉。
明帝即位,进封牟乡侯。
褚薨,谥曰壮侯。
(选自《三国志•许褚传》,有删改)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
B. 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
C. 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
D. 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十围,两臂合抱或两手拇指、食指相合为一围,一般形容树木或人腰身的粗大,在文中指许褚腰身粗壮。
B. 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爵位制度是古代的一种封赏制度,常用来赏赐皇亲功臣。
C. 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皇帝的谥号,这里的太祖指曹操。
D. 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人等死后朝廷赐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褚智勇双全。
汝南葛陂率领万余贼人攻打他所在的壁垒,许褚掷石杀敌,敌人不敢前进,他还假装与敌人议和,获取食物。
B. 许褚为人心细。
常从士徐他等人想要刺杀太祖,许褚提前察觉而守在太祖帐中,击杀了徐他等人,太祖更加亲近和信任许褚。
C. 许褚官运亨通。
许褚投靠太祖后,受到太祖赏识,当天就被任命为都尉,做了近身侍卫,后来因征讨张绣,以军功升任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