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11)2020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六)(含2019高考模拟题)
- 格式:doc
- 大小:499.50 KB
- 文档页数:16
(刷题1+1)2020高考生物讲练试题滚动检测卷(六)(含2019高
考+模拟题)
一、选择题
1.(2019·甘肃张掖中学高三模拟)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含有DNA的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B.原核细胞既不具有生物膜系统,也不具有生物膜
C.矿工中常见的“硅肺”是由肺泡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引起的
D.细胞内的囊泡可来自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外的膜结构
答案 D
解析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叶绿体,其中含有DNA的结构有细胞核和线粒体,A错误;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原核细胞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因此不具有生物膜系统,但有属于生物膜范畴的细胞膜,B错误;矿工中常见的“硅肺”是由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引起的,C错误;细胞内的囊泡可来自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外的膜结构,例如:当细胞以胞吞方式摄取大分子时,首先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泡,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囊泡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D正确。
2.(2019·天津七校联考)下图为植物光合作用同化物蔗糖在不同细胞间运输、转化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蔗糖的水解有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
B.单糖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转运至薄壁细胞
C.ATP生成抑制剂不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
D.蔗糖可通过单糖转运载体转运至薄壁细胞
答案 D
解析蔗糖分子通过胞间连丝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筛管细胞中蔗糖的水解,有利于浓度差的维持,所以有利于蔗糖的顺浓度运输,A正确;筛管中的单糖借助单糖转运载体的协助、顺浓度梯度转运至薄壁细胞,其方式为协助扩散,B正确;图中蔗糖运输不消耗能量,因此ATP生成抑制剂不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C正确;蔗糖属于二糖,不能通过单糖
转运载体转运至薄壁细胞,D错误。
3.(2019·广东省北师大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三月考)除了温度和pH对酶活性有影响外,一些抑制剂也会降低酶的催化效果。
图1为酶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机理示意图,图2为相同酶溶液在无抑制剂、添加不同抑制剂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非竞争性抑制剂降低酶活性的机理与高温、低温对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相同
B.据图可推测,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具有类似结构而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
C.底物浓度相对值大于15时,限制曲线甲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浓度
D.曲线乙和曲线丙分别是在酶中添加了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的结果
答案 A
解析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通过改变酶的结构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但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在低温下酶的空间结构没有改变,A错误;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能够争夺酶的同一活性部位,说明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可能具有类似结构,B正确;底物浓度相对值大于15时,曲线甲中的酶促反应速率随着底物浓度不再增加,表明此时底物浓度不再是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此后限制曲线甲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浓度,C正确;由图知曲线乙在底物浓度足够高的时候酶促反应速率接近无抑制剂时,而丙曲线最大值远小于甲,应该是部分酶失活的结果,所以曲线乙是表示加入竞争性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曲线丙是表示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D正确。
4.(2019·哈三中第二次调研)对下列四幅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A、B两点,酶的空间结构改变,活性明显降低直至失活
B.图2中A点时,植物叶肉细胞内不发生光合作用
C.图3中引起BC段和DE段下降的原因是不一致的
D.图4中ab、bc、cd都是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答案 C
解析图1中B点因为温度过高使酶的空间结构改变,活性明显降低直至失活,但是低温时(即A点)只能抑制酶的活性,不能失活,A错误;图2中A点是积累量为0,此时光合作用合成量等于呼吸分解量,即A点时,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光合作用,B错误;因为BC 段光合速率下降是由于中午气温太高,蒸腾作用过强,为减少水分散失,部分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量减少造成的,DE段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减弱,C正确;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间期的物质准备及分裂期的细胞分裂,二者顺序不可改变,故图4中ab、cd 才是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bc不能称为细胞周期,D错误。
5.(2019·哈六中上学期期中)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内产生的自由基会攻击细胞内的DNA
B.癌细胞的形成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细胞的衰老、凋亡和坏死都受基因的控制
D.人的造血干细胞和成熟红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能出现周期性变化
答案 A
解析细胞内产生的自由基会攻击细胞内的DNA,A正确;癌细胞的形成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B错误;细胞的衰老和凋亡都受基因的控制,但是细胞的坏死受环境的影响,不受基因控制,C错误;人的造血干细胞可以连续分裂,染色体数目能出现周期性的变化,而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不存在DNA变化,D错误。
6.(2019·陕西西安中学高三期中)某紫花植株自交,其子代中开紫花、红花、白花植株的比例为9∶3∶4。
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该植物的花色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间能够随机结合
C.子代紫花个体中有5/9的个体基因型与亲本相同
D.若对亲本测交,子代分离比为1∶1∶2
答案 C
解析紫花、红花、白花植株的比例为9∶3∶4,为9∶3∶3∶1的变式,故花的颜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该植物的花色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该植物的花色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间能够随机组合,B正确;子代紫花个体有1/2×1/2=1/4AaBb的个体基因型与亲本AaBb相同,C错误;基因型为AaBb的开紫花的植株和开白花(aabb)的植株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1/4AaBb,1/4aaBb,1/4Aabb,1/4aabb,紫花植株、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比例为(或接近)1∶1∶2,D正确。
7.(2019·山东济南市第一中学上学期期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
调查发现,患病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儿子都正常,女儿均患此病。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男性患者体内所有细胞都只含有一个该病的致病基因
C.女性患者能产生不含该致病基因的卵细胞
D.女性患者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女儿都正常,儿子都患病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患病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儿子都正常,女儿均患此病,说明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男性患者体内分裂细胞中会出现两个致病基因,而生殖细胞中还可能没有致病基因,B错误;若女性患者是杂合子,则可能产生不含致病基因的卵细胞,C正确;女性患者若是杂合子,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女儿和儿子都一半正常、一半患病,D错误。
8.(2019·济南高三模拟)甲病和乙病都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
如图为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Ⅱ1不存在乙病的致病基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3中只存在乙病致病基因,不存在甲病致病基因
B.Ⅱ1和Ⅱ2再生一个两病兼患男孩的概率为1/8
C.Ⅱ4与Ⅲ6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
D.Ⅱ3和Ⅱ4后代中最多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
答案 B
解析分析图形,Ⅱ3和Ⅱ4无甲病,而Ⅲ5为女性甲病患者,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和Ⅱ2无乙病,而Ⅲ1患乙病,则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Ⅱ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若甲病受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受等位基因B/b控制,则Ⅲ4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aa,Ⅱ2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Aa,Ⅰ3有可能存在a基因,Ⅱ3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 b Y,X b基因只能来自母亲Ⅰ3,Ⅰ3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 B X b,A 错误;Ⅱ1的基因型为aaX B Y,Ⅱ2的基因型为AaX B X b,二者再生一个两病兼患男孩的概率为1/2×1/4=1/8,B正确;Ⅲ5患甲病,则Ⅱ3、Ⅱ4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均为Aa,Ⅲ7患乙病,则Ⅱ4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 B X b,Ⅱ4的基因型为AaX B X b,又因Ⅱ3患乙病,则Ⅱ3的基因型为AaX b Y,Ⅲ6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1/3AA、2/3Aa,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 B X b,Ⅱ4与Ⅲ6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C错误;Ⅱ3的基因型为AaX b Y,Ⅱ4的基因型为AaX B X b,Ⅱ3和Ⅱ4后代的基因型最多有3×4=12(种),D错误。
9.(2019·甘肃甘南州高三联考)果蝇刚毛和截毛是由X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的,刚毛对截毛为显性。
两个刚毛果蝇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了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截毛果蝇。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 B X b,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可能是X B Y b或X b Y B
B.亲本雌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条数与基因b个数之比为1∶1
C.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但不表现伴性遗传的特点D.XXY截毛果蝇的出现,会使该种群的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多
答案 B
解析两个刚毛果蝇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了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截毛果蝇,则此截毛果蝇的基因型为X b X b Y b,由于亲本均为刚毛,则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 B X b,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 B Y b,A错误;亲本雌果蝇(X B X b)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数目为2条,基因b个数为2个,则比值为1∶1,B正确;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由于果蝇刚毛和截毛是由X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的,因此表现伴性遗传的特点,C错误;XXY截毛果蝇的出现,并没有增加新基因,不会使该种群的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多,D错误。
10.(2019·山东东营市高三联考)如图甲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乙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
B.甲图中刚开始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
C.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所以沉淀物中完全没有放射性
D.乙图中如果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后不经过搅拌,在上清液中放射性要减弱
答案 C
解析小鼠产生抗体需要经过体液免疫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导致R型细菌数目增多,A正确;由于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所以甲图中最初的S型细菌是由R 型细菌转化来的,B正确;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但如果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噬菌体仍吸附在细菌表面,则沉淀物中也可能有放射性,C错误;乙图中如果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后不经过搅拌,则多数噬菌体仍吸附在细菌表面,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较弱,D正确。
11.(2019·江苏苏北三市高三期末考试)辐射对人体危害很大,可能导致基因突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所引发的变异可能为可遗传变异
B.基因突变可能造成某个基因的缺失
C.辐射能导致人体遗传物质发生定向改变
D.有害突变不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答案 A
解析环境所引发的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若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则属于可遗传变异,A正确;基因突变可能会改变基因的种类,但不改变基因的数量,B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是相对的,不同条件下有害突变可以转变为有利突变,故有害突变也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
12.(2019·福州高三期末)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由交配是保持种群基因频率不变的充分条件
B.自然选择直接对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进行选择
C.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都要经过地理隔离
D.“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
答案 A
解析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自由交配是维持基因频率不变的必要条件,A错误。
13.(2019·华文大教育联盟第一次质检)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如果生存环境相似则会产生相似性状的演化,这种现象被称为趋同进化。
在趋同进化过程中( ) A.不同物种的基因库趋于相同
B.自然选择对不同物种的影响效果相近
C.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相互选择、相互影响
D.不同物种将演化为形态结构相似的同一物种,从而打破生殖隔离
答案 B
解析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不同物种其基因库不同,A错误;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在相似生存环境会产生相似性状,说明自然选择对不同物种的影响效果相近,B正确;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与发展,就是共同进化,C错误;同一物种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不同物种自然状态下不会打破生殖隔离而演化为同一物种,D错误。
14.(2019·安徽五校联盟高三质检)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中发生的有氧呼吸可为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细胞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D.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答案 A
解析有氧呼吸发生在细胞内,不是内环境,A错误;酶活性受环境因素影响大,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细胞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场所,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C正确;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维持主要与K+离子的分布有关,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与Na+的分布有关,内环境中的Na+和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正确。
15.(2019·黑龙江省牡丹江第一高级中学上学期期末)下图为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
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E为感受器,痛觉在图中的甲方框处形成
B.若M处因外伤受损,则此人既无痛觉也不缩手
C.神经纤维D处受到刺激时,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答案 C
解析E为效应器,痛觉在高级中枢大脑皮层产生,即图中的甲产生,A错误;若M处因外伤受损,则兴奋不能传到大脑皮层,导致此人无痛觉,但是不影响兴奋传到脊髓,因此可以发生缩手反应,B错误;受到刺激,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C正确;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引起乙兴奋或抑制,D错误。
16.(2019·江苏苏州高三期末)γ氨基丁酸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引起突触前膜释放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Cl-的通透性(如右图所示)。
Cl-进入膜内,持续时间约10毫秒。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γ氨基丁酸是一种神经递质
B.Cl-通过离子通道进入膜内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C.γ氨基丁酸作用后膜内外电位差的绝对值变大
D.γ氨基丁酸作用后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答案 D
解析γ氨基丁酸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它是一种神经递质,A正确;Cl-通过离子通道进入膜内,不需要消耗能量,其方
式属于协助扩散,B正确;γ氨基丁酸作用后,使Cl-内流,膜内负电位更大,膜内外电位差的绝对值变大,C正确;γ氨基丁酸作用后,使Cl-内流,膜内负电位更大,膜内外电位差的绝对值变大,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抑制,D错误。
17.(2019·江苏海安高三期末)科研人员给予突触a和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下图。
据此判断不合理的是( )
A.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 mV
B.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阳离子内流
C.突触a和b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D.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没有延迟
答案 D
解析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据图可知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约为-70 mV,就是指膜内电位比膜外电位低70 mV,A正确;刺激突触a时,其突触后电位由-70 mV变为-60 mV,再恢复原状,在此过程中,膜电位变小,说明发生了阳离子内流,B正确;由B的分析可知,在刺激突触a时,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变小,说明出现了阳离子内流,并且也说明了突触a为兴奋性突触,而刺激b时,据图可知,其突触后电位由-70 mV变为-80 mV,再恢复原状,在此过程中,膜电位变大,说明发生了阴离子内流,并且也说明了突触b是抑制性突触,C正确;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相对于电信号的传递速度,会出现延迟,D错误。
18.(2019·山东省烟台高三期末)下列与动物激素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共同调节
B.利用昆虫性外激素影响性别比例防治害虫的方法属于化学防治
C.激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而神经递质可以持续发挥作用
D.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神经调节有关
答案 A
解析下丘脑通过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进而通过垂体调节甲状腺分
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可见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共同调节,A正确;化学防治是使用化学药剂(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鼠剂等)来防治病虫、杂草和鼠类的危害,利用昆虫性外激素防治害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激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关的酶分解或转运回突触前膜,不可以持续发挥作用,C错误;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D错误。
19.(2019·福建厦门期末)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分代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后,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B.尿液充盈时,脊髓排尿中枢产生尿意
C.脊髓排尿中枢受大脑高级中枢的控制,这属于分级调节
D.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产生渴觉
答案 C
解析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A错误;能够产生尿意和渴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B、D错误;脊髓排尿中枢受大脑高级中枢的控制,这属于分级调节,C正确。
20.(2019·北京东城高三期末)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全身颤抖。
此时发生的变化不包括( )
A.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B.骨骼肌战栗加速热量的产生
C.血糖浓度降低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
D.散热量比适宜温度条件下大
答案 C
解析处于寒冷环境中,天气突然变冷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减小,皮肤散热减少,A正确;散热量大,为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机体会增加产热,有骨骼肌战栗,可以使产热量增加,B正确;胰高血糖素是升高血糖的激素,胰岛素是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故血糖浓度降低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C错误;由于体表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的温差变大,故散热量比适宜温度条件下大,D正确。
21.(2019·山东东营高三联考)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控的结果,如图是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进入低温环境后,图中信息分子A、B、C、D的释放量均有所增加
B.与调节方式乙相比,甲的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大、反应迅速
C.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通常需要信息分子E和抗原的共同作用
D.信息分子D若偏高,对下丘脑发挥反馈调节,增加信息分子C
答案 C
解析据图分析,A是神经递质,B是抗利尿激素,C是促甲状腺激素,D是甲状腺激素,E是淋巴因子。
进入低温环境后,图中信息分子A、C、D都增加,而B减少,A错误;甲为神经调节,乙为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具有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小、反应迅速等特点,B错误;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信息分子D若偏高,对垂体发挥反馈调节,减少信息分子C,D错误。
22.(2019·山东德州期末)下列选项不符合图示模型的是( )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A.甲—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乙—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B.甲—血糖浓度升高,乙—胰岛素分泌增多
C.甲—出生率增加,乙—死亡率下降
D.甲—捕食者数量增加,乙—被捕食者数量减少
答案 C
解析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甲状腺激素可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A不符合题意;血糖浓度升高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多,而胰岛素分泌增多会抑制血糖浓度升高,使血糖浓度下降,B不符合题意;出生率增加不会导致死亡率下降,同时死亡率下降不会抑制出生率增加,二者不符合图示模型,C符合题意;捕食者数量增加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减少,被捕食者减少会抑制捕食者数量增加,D不符合题意。
23.(2019·武汉高三调研)如图为某人被狗咬后的处理和治疗情况。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清理伤口能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感染的机会
B.被狗咬后不包扎能降低人被厌氧菌感染的风险
C.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能直接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病毒
D.每隔一定时间注射狂犬疫苗,对机体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起到增强作用
答案 C
解析被狗咬后及时清理伤口可以减少伤口处的病毒,减少感染机会,A正确;不包扎,有氧环境会抑制厌氧细菌的繁殖,降低人被厌氧菌感染的风险,B正确;注射的狂犬免疫球蛋白是抗体,只能与细胞外液的抗原结合,对细胞内的病毒无效,C错误;每隔一段时间注射疫苗,可以增加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增强免疫能力,D正确。
24.(2019·牡丹江第一高级中学高三期末)如下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 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推测最准确的是( )
A.细胞乙的来源只有B细胞,由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与淋巴因子作用分裂分化形成B.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时,细胞甲、乙、丙都能增殖分化
C.与细胞丙相比,细胞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更发达
D.抗原—抗体被细胞丙吞噬后,消化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