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管理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11.27 KB
- 文档页数:5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11.02•【字号】浙政发[2008]69号•【施行日期】2008.11.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08〕69号)为切实贯彻《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促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现就加强和改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对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一)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以积极的态度,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加大投入,落实责任,统筹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
(二)在我省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须符合以下条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户籍所在地无监护条件,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已持有我省流入地(县级)普通人员居住证,或具有领取普通人员居住证条件(取得暂住证或临时居住证1年以上,有相对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按规定缴满基本养老保险年限,领取暂住证或临时居住证后无行政拘留以上处罚、违法生育等记录),并能提供与居住证申领条件相关的证明材料需在流入地就学的进城务工人员直系子女。
二、进一步采取措施,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三)科学规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
按照“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等工作全面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各级政府要充分考虑当地人口增减、城市发展、产业升级和今后进城务工人员流动趋势等,科学预测今后一段时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人数,以常住人口作为主要依据,编制中小学校布局和建设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满足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基本需要。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制度和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迁往城市进行务工。
这其中,不少进城务工人员会携带随迁子女。
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制度和措施是指为了保障随迁子女能够顺利入学并接受良好教育所制定的政策和措施。
在我国,为了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各地区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随迁子女入学工作的制度建设。
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随迁子女入学工作的重视,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形成合力,确保政策的落地和执行效果。
此外,也应当加强对随迁子女入学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政策的公正和透明。
其次,随迁子女入学的准入政策和条件。
为了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各地区普遍要求随迁子女具有合法身份、符合城市户籍条件以及年龄要求等基本条件。
同时,也要求随迁子女家庭在城市有固定住所,并能提供合法租赁合同或暂住证明。
这些政策和条件的制定旨在保障随迁子女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公正的入学环境。
第三,随迁子女入学的优先权。
为了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各地区已经推出了一些优先权政策。
例如,将随迁子女纳入城镇公办学校的招生范围,优先安排由学校统筹划拨教育资源,确保随迁子女能够顺利入学。
同时,加大对乡村学校补助力度,提高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第四,随迁子女入学的教育保障措施。
为了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各地区还采取了一些教育保障措施。
例如,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杂费补贴力度,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同时,加强对随迁子女的心理辅导和关怀,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农村学校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的互补和整合。
总之,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制度和措施对于保障随迁子女的教育权益、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各地区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的解释和执行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蕉源小学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管理办法为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同时具备下列材料,可申请在我区相对就近的小学和初中就学。
1、上栗县外户口本和流出地镇(乡)人民政府出具的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就业的务工证明;2、县城派出所出具的暂住证,办理时间一年以上;3、居住地社区出具的居住证明;4、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务工证明、居住地社区出具的就业证明亦可)。
5、户籍地镇(乡)人民政府签发的合法生育证明;6、流出地教育主管部门出具的外出就读批准书和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7、父母一方或法定监护人交纳社会保险的凭证;8、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证;9、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读申请表。
父母双方一方是经商的不作农民工子女看待。
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按下列程序办理手续(一)申请人在规定报名时间内持上述材料到实际居住地所属教育服务区域学校报名,如居住地学校接受有困难,由居住地学校受理登记后统一报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
(二)教育行政部门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进城务工人员的实际居住时间、在我区务工就业和交纳社会保险时间为依据,安排其子女就学。
(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转学一般以每年秋季入学报名时间为准,其它时间不予办理。
符合本规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应提前1个月内向实际居住地学校提出申请,按照《上栗县教育局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办理转学。
接受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转入进行登记,并对其转出时的流向予以统计。
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学校根据我县教育资源状况,确定公立、私立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四、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应履行的职责(一)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公办学校,在满足所属区域适龄儿童、少年就读后还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要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并及时予以办理学籍手续。
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务工作,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带着自己的子女来到城市。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这些随迁子女在城市入学问题上面临很多困难,导致教育机会不公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24年起,国家对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做出了重要的政策调整。
二、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随迁子女享有与城市户籍子女平等的入学权利,不因户籍制度而受到歧视或限制。
2.公平原则:通过确保随迁子女与城市户籍子女享有相同的入学条件,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3.适应原则:根据随迁子女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和支持,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4.就近原则:尽量安排随迁子女就读离其居住地最近的学校,方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具体工作方案1.宣传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2024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的目的、原则和具体操作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相关政策,有权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
2.拓展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和教育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减少随迁子女参与城市入学的需求。
3.接收学校配套:对于接收随迁子女的城市学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力量添补,确保能够满足随迁子女的学习需求。
4.教育机会均等化:确保随迁子女与城市户籍子女享有同等的入学机会和条件,不将户籍作为入学的唯一标准。
采取措施,如分配额度或增加班级数量等,确保入学机会的公平。
5.个体化教育支持:对于随迁子女,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例如开设专门的辅导班,帮助他们迅速适应城市学习和生活环境,特别是对于新来城市的随迁子女,要给予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6.学校跨区划招生:允许随迁子女跨区划招生,即不限制随迁子女必须就读居住地附近的学校,允许他们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校就读。
7.加强管理监督: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各地落实随迁子女入学政策。
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学校和地区,要进行有关处罚,并督促其改正。
龙岩市第五中学关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就读工作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 —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精神,为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常住户口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根据《义务教育法》以及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结合本校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现就进一步做好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拟定本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协调配合:成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保证此项工作的落实。
学校加强对依法保障进城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构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
组长:(副)组长:成员:二、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之一,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未来的人口素质,也关系到当前社会的稳定和谐。
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巩固我校教学成果、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任务。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强化措施,切实加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校入学,学校认真做好接收就读和教育教学工作。
对于不能满足我校划定范围内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要求的,应按相对就近和方便的原则在相邻学校入学,严格执行本区学籍管理规定。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管理方法为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管理问题,我提出了以下方法:第一,制定适用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政策。
政府应该制定针对该群体的入学政策,明确学生的录取标准和程序,确保他们能够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
政策制定应该考虑到进城务工人员的特殊情况,例如他们的户籍不在城市、父母工作时间不规律等,尽量简化入学手续,降低门槛,提高他们的入学机会。
第二,增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资源。
根据进城务工人员的规模和需求,政府应该相应增加随迁子女所需的学校资源,包括建设新的学校、增加教师和教室等。
此外,也可以考虑将现有的学校资源合理分配,确保每个学校都能容纳一定数量的随迁子女,避免资源过度集中。
第三,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培训。
许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环境中,可能存在教育水平较低的问题。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环境,政府可以组织相关培训班,提供学习指导和辅导,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
同时,也应该鼓励城市学校为这些学生提供专门的补习、辅导和支持。
第四,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得到正确有效的解决。
这包括建立统一的入学信息管理平台,规范录取流程和透明度,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录取机会。
同时,也要加强对学校的管理监督,确保学校不歧视随迁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管理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增加学校资源,加强教育培训,建立管理机制;学校应该提供平等的入学机会和良好的教育环境;社会应该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随迁子女的全面发展。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实施方案梅河口市第三实验小学一、工作目标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方针,我校将建立和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长效机制,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在收费、教育教学管理、入队入团、评优奖励、学籍管理、升学考试、招生录取和困难补助等方面与学校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努力保证每个孩子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
二、入学对象6周岁以上,随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我校学区招生范围内务工的农民子女。
三、入学办法由其父母或监护人持户籍所在地户籍证明和身份证、在流入地的暂住证、外来人员就业证、经现居住地计生部门查验的由原籍办理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以及原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等材料,向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凡符合条件的,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四、保障措施1、建立入学通知制度。
为方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每学期开学前半个月,在我校校门和学区范围内,张贴《入学通知书》。
2、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特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在文化学习、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平等对待。
建立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家庭联系制度,对每个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建立起家校联系卡,使学校、教师、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等情况,增强双方教育教学管理的责任。
注意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学校师生尊重、关爱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愿意、乐意学习,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生动、活泼的发展。
3、困难学生助学制度。
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一对一结对子”等活动,积极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
以切实减轻农民工子女教育费用负担。
蛟河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方案为切实做好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工作,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督促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工作的通知》(教基司函(2023)9号)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2023年随迁子女就学工作的通知》(吉教基(2023)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探索以流入地政府、以公办学校为主,将常住人口纳入县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后顾之忧,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我市经济发展环境,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工作目标深入推进“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全面清理取消不合规的随迁子女入学证明材料及时限要求。
保障适龄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入学“应入尽入”,保障随迁子女享受同等的教育服务;确保随迁子女不失学不辍学。
确保对随迁子女在教育教学、日常管理、评优评先中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三、适用对象1.非蛟河户籍并取得蛟河市居住证的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非蛟河户籍随迁子女,其父母(同册户口或出生证)或监护人(法律公正或政府机关出具的监护证明)在我市已取得暂住证,有固定住房(购房)或租房,同时又与用人单位签定劳动部门认可的劳动合同或取得工商执照的,可以申请就学。
2.蛟河市非城区户籍离开户籍地到城区合法稳定居住的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蛟河市非城区户籍随迁子女,其父母或监护人在本市购房或租房(有租房付费相关佐证),租房所在社区开具社区居住证明,同时有与用人单位签定的并由劳动部门认可的劳动合同或监护人取得工商执照的,可以申请就学。
随迁子女回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读的,由教育局依法予以统筹安排。
四、办理程序1小学一年级招生入学,随迁子女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具有房产证或购房发票(含购房合同)的,可持相关证明到住房所在学区学校申请入学。
十堰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十堰市各县、区教育局,各有关直属学校: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收义务教育事宜,近年来,我市采取了积极措施,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确立了一批定点就读学校,并不断扩大定点学校数量,初步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政策与发展纲要》等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逐步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制度,切实保障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权利,推进教育公平,特制定我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实施意见。
一、大力宣传,充分认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群体,他们的顺利就学和健康成长,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
各县区和相关学校要加强宣传,切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坚持依法治教,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深厚的感情和满腔的热情,协调各方力量,尽心竭力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稳定的环境中就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明确责任,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县区教育局、各学校要明确职责,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作为城镇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的重点来抓,将其纳入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要依据城市人口变动、城镇化进程和进城务工人员需求等因素,合理布局中小学校,积极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创造条件,确保流动人口子女,特别是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
要畅通入学渠道,降低就学门槛,简化就读手续,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儿童少年一样就近、方便、免试、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为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常住户口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结合我校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制定此工作方案:一、高度重视,明确思想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质量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管理规范化”的发展思路,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1、学校管理规范化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
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校入学,学校认真做好接收就读和教育教学工作。
继续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借读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
充分发挥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等社会各界作用,积极开展助学活动。
2、学校教育质量精细化学校在学生评优奖励、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学校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3、学校服务人性化。
各级组、处室要加强对依法保障进城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构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关心。
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宣传制定的政策、措施,广泛动员全校关心支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就学环境。
潼湖中学2012.9。
一、目的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规范学校随迁子女就学管理,促进教育公平,根据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校接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包括小学、初中阶段的适龄儿童。
三、管理原则1. 公平原则:学校对随迁子女就学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随迁子女享有与当地学生同等的教育权利。
2.就近原则:在符合就学条件的情况下,学校优先安排随迁子女就近入学。
3.规范原则:学校建立健全随迁子女就学管理制度,规范随迁子女入学、学籍管理、教育教学等工作。
四、入学条件1. 父母一方持有有效《居住证》或《临时居住证》。
2. 父母一方在本市有合法稳定就业。
3. 父母一方在本市有合法稳定住所。
4. 符合入学年龄的适龄儿童。
五、入学程序1. 父母向学校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包括《居住证》或《临时居住证》、就业证明、居住证明等。
2. 学校审核随迁子女入学资格,并在规定时间内给予答复。
3. 对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学校根据就近原则安排入学。
4. 学校为随迁子女办理学籍注册手续。
六、学籍管理1. 学校为随迁子女建立学籍档案,并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保持信息沟通。
2. 随迁子女学籍变动时,学校及时办理转学手续。
3. 学校对随迁子女学籍信息进行保密,确保学生个人信息安全。
七、教育教学管理1. 学校将随迁子女纳入正常教育教学管理,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
2. 学校关注随迁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
八、经费保障1. 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为随迁子女提供必要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资源。
2. 学校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多帮助。
九、监督与评估1. 学校定期对随迁子女就学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学校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随迁子女就学管理制度的落实。
3. 学校对随迁子女就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管理制度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大量劳动力涌向城市,占城市总人口数的比例也逐渐提高。
这些劳动力常常需要携带家属一同进城,他们的子女需要在城市中接受教育。
但是,由于户籍所在地与城市所在地不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为了保障他们的教育权益,各地相继制定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管理制度。
本文对此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管理制度的概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管理制度是指在中小学阶段,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时所面临的困难和特殊情况,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户籍、居住证明等问题,制定出一系列管理规定和政策支持,使他们能够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管理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 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户籍、居住证明等证明材料的要求;2. 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学校的限制,以及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平等竞争等原则的规定;3. 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包括入学费用、奖励政策、学习环境等方面的优惠和照顾;4. 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包括学生学籍管理、学业成绩管理、行为规范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管理制度的分析1.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劳动力人口转移带来的问题,也是教育公平问题。
如果城市不能够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教育机会,他们的教育资格和机会就会受到限制,对于他们的正常成长和未来发展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制定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管理制度,对于规范教育秩序、维护教育公平,保障城乡经济平衡和社会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
2.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各地相继制定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管理制度,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1)尤其是在户籍、居住证明的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和繁琐的规定,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申请变得异常困难。
2)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选择存在一定限制,有些优质学校对他们依然是封闭的,这不仅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机会,也加大了他们未来的就业竞争压力。
黔江区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入学暂行办法第一条随着我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进入城镇的务工经商人员不断增加。
为保障我区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重庆市农民工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进城务工人员,是指户口不在城镇,但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与各类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人员。
本办法所称进城经商人员,是指户口不在城镇,但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自主创业的个体工商户。
第三条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享受与城镇居民子女同等的教育权利,并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城镇学校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
第四条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入学,在每年秋季入学前集中安排,由其父母持相关证件,在7月20日—31日(双休日除外)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登记报名。
已经在城区就读的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不再安排城区内转学。
第五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凭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缴纳社会保险凭证、户口本、暂住证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登记;进城经商人员子女入学,凭有效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户口本、暂住证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登记,转学学生同时提交原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由教育行政部门分配到指定学校就读。
第六条城东、城南、城西三个办事处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入学指定学校:小学分别是人民小学、实验小学、民族小学、新华小学、城东中心校及其所辖村完小、城西中心校及其所辖村完小、城南中心校及其所辖村完小,初中分别是黔江中学、新华中学、民族中学、实验中学、人民中学。
每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根据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中适龄儿童、少年人数和各校教育资源情况确定各校的接收名额,然后对登记入学的学生进行随机编排、落实到校。
正阳、舟白两个园区和其它乡镇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入学由当地中小学负责接收。
第七条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到指定学校就读的,学校必须无条件接收,不得巧立名目乱收费。
xxxx中学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管理制度
为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我校应履行的职责
(一)我校在满足所属区域适龄儿童、少年就读后还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并及时予以办理学籍手续。
(二)不得收费,做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
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学校可给予帮助。
(三)我校应本着“以育人为本”的思想,维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的正当权益。
要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活动、评优评先、参与文体等各项活动及实行奖惩等方面与我县儿童少年同等待遇。
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四)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以公办学校为主的要求,我校要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
二、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保障。
我校建立了完善保障进城务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
和机制,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
积极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资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进城务工就业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管理制度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按时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确保全县初等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 以上,初级中等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5% 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0% 左右,特制定本制度。
二、凡是农村进城务工子女要求入学,学校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文件要求,及时办理其入学手续,不得随意拒绝。
三、各校对农村进城务工就读的子女,生活上要爱心、爱护,学习上要帮助,学校师生对他们不存在歧视、排斥、打骂等现象,要加强管理和教育,他们若违犯纪律,学校也不能随意开除,或者劝其退学、转学等。
四、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后,学校视为正式学生,要按要求编入学校学籍、学校有责任尽量保证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不辍学,顺利受完规定学业。
五、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后,因父母或监护人因工作变动或其它原因正当要求休学、转学的,学校要按照县教育局规定的学籍管理办法及时办理。
六、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后,同样享受国家“两免一补”和其他相应的资助政策。
七、凡是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工作,做得较差的,或有人举报有违背以上规定,事实确凿的,学校当年年终考评视为不合格。
八、未尽事宜,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和解决。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管理的若干规定为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建设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必须坚持依法办学,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
育方针,遵守国家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法律法规,自觉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管
理、监督、检查、评估和审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第二条申请举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㈠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相应教育教学管理资历的专职行政负责人;
㈡有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办学章程;
㈢有一定数量并具有相应教师资格和任职条件的教师队伍(教师学历要
求:
小学中专以上,初中大专以上;教职工与学生比:初中不得低于 1 :19 ,小学不得低于 1 :25 );
㈣有必要的开办资金(注册资金在30万以上)和保证日常教学正常开展的
经费来源;
㈤有符合标准的校舍和活动场地(要求单门独院、生均占地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不少于 3.5 平方米、12 个班级以上);
㈥有符合标准的教育教学设备(要求按国家皿类标准配备仪器设备和音体美劳教学器材);
㈦有明确的办学方案、课程计划,使用区教育局审定的教材。
第三条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由举办者向区教育局提出申请。
同时必须提供下列材料:㈠申办报告(包括申办理由、条件、资金、办学形式及可行性报告等):㈡拟任法定代表人资格证明和身份证;㈢拟任校董事会或理事会,拟聘校长和其他主要管理人员、教师的任职资格证明;㈣教学用房及设施安全需提供建设、消防、卫生等有关部门的证明;㈤经费筹措来源、使用预算报告和验资证明;㈥拟办学的章程和学校五年发展规划;㈦审批机关要求提供的其它材料。
第四条经批准设立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 的原则实行属地管理,由镇(街道)参照当地中小学的管理模式实施统一管理。
区教育局各业务科室分别负责指导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有关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籍管理、财务管理和督导评估等工作。
第五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自主聘任(用)教师,所聘教
师应当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并签订聘用合同,符合条件的其人事关系可进入区人才交流
中心管理。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职员工的聘用、解聘、报酬、
福利、工作保障等事项要按签订的《聘用合同》办理。
对符合条件聘用的教职工,区教育局要在教师资格认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教师业务培训、教科研活
动和各类先进评比等工作纳入职责范围,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
第六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必须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财产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会计帐本,年审时须提交财务审计报告,接受区教育局的财务监管。
第七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各项收费要纳入当地物价及有关部门的管
理范围,对学生的收费必须报当地物价部门核定,不得乱收费。
第八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招生纳入区教育局的统一管理,按“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戈U 定招生范围,学校在划定的招生范围内招生,不得使用不正当竞争手段跨片招生。
第九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学籍管理纳入区教育局中小学学籍管理体系。
建立的学籍档案可参照当地中小学的学籍档案模式,并严格遵守局关于学籍管理的规定。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学生学习结束后,经考试合格的,由举办学校颁发学历证书。
学历证书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
第十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班额,初中原则上每班不超过54 人,小
学原则上每班不超过50 人(对非常规教室原则上人均不少于0.8 平方计)。
第十一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
采用本区统一的教材。
在执行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应适当增开选修课和活动课,尽快融入
本区教育。
第十二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要为师生提供符合安全、
卫生标准的教学和生活设施,确保师生身心健康和安全。
自办的学生食堂必须符合卫生要求。
要落实专人负责学校的卫生防疫工作,加强饮食、饮水安全的管理,杜绝发生食物中毒事故。
要切实加强法制、道德、健康和安全教育,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防止校园内出现传染病暴发流行。
要接受卫生监督、疾病控制等部门的指导和检查,切实做好凭证入学入托工作。
第十三条严格控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使用车辆接送学生,如确需使用接送车辆的须经区教育局同意后报交通部门批准。
接送车辆必须符合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生接送车管理的意见》(浙教基〔2006 〕137 号)的要求,一定要确保安全,做到车辆检验合格,持证驾驶,不准超载,并指定专人随车护送学生到接送车停靠站(点)。
第十四条经批准举办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要自觉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监督、考核、评估和检查。
对存在违反本规定、学校管理混乱、教育质量低劣、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由区教育局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对情节严重的可给予停止办学的处罚,造成经济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