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案(发给学生)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2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对其功能的影响;3. 探索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教学重点: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 细胞生活的环境条件;3. 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细胞结构模型或图片;3. 实验材料:玻璃片、显微镜、盐水溶液、葡萄糖溶液、酒精溶液等;4. 学生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课题: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那么细胞是如何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存和适应的呢?2. 激发学生思考:请学生回答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是什么?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演示,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2. 解释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细胞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实验探究(2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学生分别取一块玻璃片,涂抹不同浓度的盐水溶液、葡萄糖溶液和酒精溶液,然后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2.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讨论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变化和适应情况。
3. 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原因。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结果和知识讲解,探讨细胞在其他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与全班分享。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细胞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的小论文,包括实验结果和讨论。
2.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了解细胞在特殊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了解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且能够探索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实验探究环节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此外,小组讨论和学生分享环节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拓展他们的思维和知识面。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图1图2指导学生观看图片,思考下面的问题。
1.图1和图2所示的各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尝试说出它们生活环境的异同。
3.若将图1 所示的细胞置于图2所示细胞生活的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提示和补充:1.血细胞和草履虫;血浆和水环境;2.血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草履虫可以;3.吸水涨破。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单细胞的草履虫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提示:草履虫通过胞口吸收外界环境中的营养物质,通过胞肛把代谢废物排到外界环境之中。
过渡: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新知讲解】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从简单的问题出发,《红楼梦》里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
”那男人是不是水做的呢?学生容易答出男人也是水做的,因为在必修一学习过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水。
进而展示资料: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成年女性体内的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50%,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79%。
引出体液的概念。
1.体液: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2.体液的组成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者让学生记忆和背诵,而是设置更细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体会学习和探索的乐趣。
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图1-1,思考问题:①细胞内液多还是细胞外液多?②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哪里?③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哪里?提示: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外液。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1章第1节的内容,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等内容。
课标要求:“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阐述机体细胞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本章是《稳态与调节》的第1章,是后几章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本节又是第1章第1节,是本书的基础内容,有利于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学习。
教学目标1.说出内环境的概念,并能解释和说明其含义,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与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描述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及酸碱度三个主要理化性质。
2.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并构建它们之间的概念关系模型。
3.通过分析人体对O2的利用和CO2排出过程,构建人体细胞和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4.通过分析组织发烧等情境,提高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教学难点:(1)细胞外液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2)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知识梳理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_______。
__________(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_______体液________ 血液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血细胞_______(存在于细胞外________等_______约占1/3)2.内环境:由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
机体内细胞生活的__________。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媒介。
1、下图为人体某组织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课堂练习(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名称:a表示__________;b表示为组织间隙的_______;c表示在毛细血管内的______;d表示在淋巴管内的________。
(2)以上b、c、d合称__________,它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________。
【答案】(1)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2)细胞外液内环境【解析】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为组织液,血管内血细胞生活的环境为血浆,淋巴管内的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为淋巴液,三者合称为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为内环境。
根据图示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血浆,d为淋巴液。
2.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的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③④是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②和③成分的主要区别在于无机盐含量不同C.②中的物质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①D.体液中细胞外液的含量大于细胞内液【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①为细胞内液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为淋巴液,内环境是有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三种细胞外液组成,A错误;②和③成分的主要区别在于蛋白质含量不同,B错误;②为血浆,其中的物质通过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即②→③→①,C正确;体液中,细胞内液占三分之二,细胞外液占三分之一,D错误。
故选C。
3. 如图表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B.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穿过2层磷脂分子C.HCO3-D.肝细胞、甲、乙三个部位CO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丙是淋巴液,A正确;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要穿过肝细胞膜两层磷脂分子,B正确;血浆中含有HCO3-等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中的PH,使其稳定在7.35~7.45,C正确;CO2是肝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代谢废物,故刚细胞中浓度最大,D错误,故选D。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4)请用箭头图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之间的关系2.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观看视频:人体内细胞生活的体液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化学组成①血液是由全身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系统中循环运动。
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这是因为血液中除了液体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大量的_____________。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血浆中约90%为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___________(约1%),_____________(7%~9%),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
2.组织液(tissue fuid)①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
②它主要由血浆通过_______________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____________回血浆。
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请依据下图险制出能反映三者联系的模式图(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为什么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示:人体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构成,它们虽然分布在人体不同部位(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液分布于淋巴管),但基本化学成分相同,并且彼此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假如将你身体的一个细胞或一块组织拿到体外,如果不提供特殊的环境条件,它很快就会死亡。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到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启发学生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培养,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中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本节课是选择性必修一的开篇第一节课,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了解到体内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特点以及细胞外液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将内环境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建立联系,最终为建立“稳态与平衡观”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本节课为学生理解选择性必修一中“稳态与平衡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节授课对象为刚刚步入高二学生,他们经过必修一、必修二的学习,已经理解了“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形成了一定的生命观念,但是对于“稳态与平衡观”还了解甚少。
因此,本节课主要围绕课程标准中“1.1 内环境为机体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机体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展开,为学生选择性必修一的学习与“稳态与平衡观”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物质交换。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学难点:理解唾液、汗液等液体不属于体液;理解细胞和内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内容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二、教学目标1. 学习生物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与细胞的关系。
2. 学习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
3. 掌握由于环境变化产生的生物适应。
4.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生物细胞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2. 环境因素影响细胞生存条件。
3. 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不同适应形态。
四、教学难点1. 细胞对环境的适应。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介绍环境与细胞之间互动的过程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组织学生理解环境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探讨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3. 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生物适应环境的案例,学习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六、教学步骤1. 热身导入(5分钟):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环境因素,经常接触到哪些环境。
2. 知识讲解(25分钟)(1)介绍生物在空气、水和土壤中生活的基本情况。
(2)讲解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
(3)引入适应性变化的讲解,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不同形态。
3. 讨论互动(15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讲述环境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探讨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4. 案例教学(15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内容是让学生找出自己生活中对环境影响很大的行为,以此加深他们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不仅教会了学生生物细胞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让学生了解了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并研究了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不同适应形态。
通过案例教学,还能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应该注意科学性、启示性和实用性的兼顾。
【标题】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程目标素养要求1.描述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2.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科学思维:图解法理解内环境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2.社会责任:关注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的概念及组成:(1)概念:人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3)各种细胞所生活的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液。
(4)请用箭头图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2.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预习反馈1]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主要包括 ( B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液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A .①③⑤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⑤消化液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不属于体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化学组成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蛋白质(7%~9%),无机盐(约1%),以及血液运输的其他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
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二者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3.本质: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预习反馈2]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成分(mmol/L)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①②1425.02.51.5103.36.016.0③1474.01.251.0114.07.51.0④101402.510.3525-47 A.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解析: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组织细胞的线粒体)扩散到②血浆至少需穿过5层膜(2层线粒体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即10层磷脂分子层,A错误;②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将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③)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B正确;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④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C正确;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高中生物《细胞的生活环境》教案设计范文教案设计:细胞的生活环境引言: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其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细胞的正常运作和发育。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了解细胞的生活环境,包括细胞膜的特性、渗透与渗透压、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等内容。
一、认识细胞膜1.概念解释:细胞膜是细胞的皮肤,由脂质双层组成。
2.特性:a.选择性通透性:允许一些物质自由通过,限制其他物质的进出。
b.稳定性:保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相对稳定。
二、渗透与渗透压1.渗透的概念:溶液中溶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过程。
2.渗透压的定义:维持水溶液中渗透平衡所需的外部压力。
3.渗透压的影响因素:a.溶质浓度:溶质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
b.温度:温度越高,溶质分子运动越剧烈,渗透压越大。
c.环境压力:环境压力越大,渗透压越大。
三、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1.强渗透环境下的细胞适应性:a.鱼类的适应性:能通过鳃排出多余的盐分,保持体内渗透平衡。
b.植物的适应性:通过扩张射水胞降低细胞内渗透压。
2.弱渗透环境下的细胞适应性:a.鱼类的适应性:吸取水分以及通过归还尿液排除过量的水。
b.植物的适应性:通过打开和关闭气孔调节水分的流失。
四、细胞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适应性1.寒冷环境下的细胞适应性:a.鱼类:血液中的抗冷蛋白减少冻结的可能性。
b.植物:体液中的低温抗性蛋白保护细胞免受寒冷的伤害。
2.高温环境下的细胞适应性:a.鱼类:鳃的扩张增加散热面积以及背部含有黑色素表面的温度调节。
b.植物:通过气孔关闭减少水分流失,并且通过调节根系温度降低体温。
五、练习与讨论1.谈谈温衡细胞在渗透压方面的适应性。
2.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3.了解细胞对不同温度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你认为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中是否有生物存在?六、实验设计推荐1.实验目的:观察植物细胞在强烈渗透环境下的变化。
2.实验步骤:a.准备一片鲜嫩的洋葱表皮。
b.将洋葱表皮放入高浓度食盐溶液中。
第一节细胞生活得环境一、设计思想: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得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得主体能力,使学生得主体性得到充分得发展。
本节课得设计通过一系列课内外活动与大量问题情境得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得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得发展与科学素养得提高。
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得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 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得能力。
二、教材分析:《细胞生活得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得成分、细胞外液得理化性质、内环境就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得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就是课程标准所规定得“说明稳态得生理意义”得基础。
本节内容得重要任务就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就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得环境”这样得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与《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得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得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得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得本质,了解系统分析得思想与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得认识。
三、学情分析:内环境得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涉及,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得结构与功能做了常识性介绍,但由于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必修1细胞得物质输入与输出等章节对细胞得结构与功能作了较详细得介绍,对学习新知识有一定帮助,但需教师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构建内环境概念过程中学生遇到得最大问题就是将抽象得内环境概念转化为具体得、形象得立体结构。
主要采用得学习策略就是课前请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单细胞生物得生活环境, 学生利用单细胞生物生存得液体环境为依托点,类比推理人体细胞得生活环境。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多媒体材料来构建学习新知识得桥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察图片、师生交流,能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通过观察图像、小组讨论,能够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通过查阅资料,尝试用图表、文字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基本技能(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品质及知识的整合建构的能力);3、基本思想(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4、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设计思想: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通过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四、学情分析: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涉及,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常识性介绍,但由于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1.区分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和内环境的概念(重难点)。
2.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重点)。
3.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难点)。
|基础知识|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体液组成及相互关系: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作用: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3.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成分:(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的异同。
①相同点:成分和含量相近。
②不同点: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细胞外液的本质: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溶液渗透压。
①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②影响渗透压大小的主要物质:(2)酸碱度①正常人血浆的pH:7.35~7.45。
②维持因素:与血浆中的HCO-3和HPO2-4等离子有关。
③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5.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各个系统的参与。
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自查自纠|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的含量大于细胞内液()2.内环境是人体内所有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大于血浆()4.淋巴来自组织液,流回血浆()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6.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答案] 1.× 2.√ 3.× 4.√ 5.√ 6.√|图解图说|尿液、汗液和泪液属于体液吗?提示:不是,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尿液、泪液和汗液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目标导读]1.阅读教材,能用概念图描述内环境的组成。
2。
通过分析教材资料,结合生活实例概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3.结合教材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说明内环境所起的媒介作用。
[重难点击]1。
内环境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内环境在细胞和外界环境物质交换中的作用.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及比例2.内环境(1)概念:由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3)作用:是生活的直接环境.问题探究1.人的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属于内环境吗?2.汗液、泪液、唾液和尿液属于细胞外液吗?为什么?13.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中的成分吗?4.将下列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连接起来。
①组织细胞a.组织液、血浆②毛细血管管壁细胞b.组织液、淋巴③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c.淋巴、血浆④血细胞d.组织液⑤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e.血浆【活学活用】1.如图为正常人体内某组织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①②④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B.体液①中含有血浆蛋白C.图中②③构成了此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一题多变结合上图回答:(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液体是③细胞内液。
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
(2)②中的水分可以进入________中(填序号)。
(3)给病人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
(4)②与①从化学成分上看,最大的差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右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③为细胞内液。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2A.④为淋巴B.血红蛋白存在于②中C.①比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②→④过程受阻会导致组织水肿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1.细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质(1)血浆的主要成分(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三、教学过程(一)用图片情境引入,点燃学习热情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结合初中阶段已学过的人的血细胞、草履虫等知识,引导学生想象一下: 将人的血细胞置于草履虫的生活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启发学生比较不同种细胞生活环境的异同。
也可以补充学生熟知的变形虫、酵母菌、乳酸菌、红细胞、神经元、肌肉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引出本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的教学。
(二)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问题引领建构内环境概念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及比例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作用: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3.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的组成和功能,以人体生理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设计问题串引领教学。
(1)肝是参与机体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它每天合成大量蛋白质所需的原料来自哪里?帮助学生理解:肝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肝细胞时刻与组织液进行着物质交换。
(2)组织液中营养物质是如何源源不断地运来,代谢废物又如何源源不断地送走呢?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做过的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认知血细胞的生存环境是血浆,理解借助血液循环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
(3)人体每天由毛细血管动脉端进人组织间隙的液体约20L.而从组织液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到血管的液体约17L,其余的液体是如何回流到血液循环中的?以实例分析毛细淋巴管壁为单层细胞,能回收包括大分子在内的组织液中的物质进入淋巴系统,再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液循环系统中,从而保证了机体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份、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互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咱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切分析。
五、教学方式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讲课教学大体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讨、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进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讨、精讲点拨探讨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不论男性仍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淋巴等〔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课题: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阐述内环境的组成2.通过对血浆成分表分析,对血浆和细胞外液本质有初步了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内环境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内环境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三、学情分析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细胞以为边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2. 细胞是基本的。
单细胞生物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思考:细胞作为独立的系统,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单细胞生物:以生活在水中的草履虫为例,可以直接从水中获取生存所需的养料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多细胞生物: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 无论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都有其特定的生活环境,并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和的交换。
学生自学:阅读教材P2-P5完成下面的内容: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及比例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其中后者包括、和。
(3)写出下列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环境血细胞组织细胞毛细淋巴细胞和血浆2.细胞外液(1)血浆定义:血液中液体部分。
作用:是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定义:存在于的液体,又叫。
生成:它主要由血浆通过渗出到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被重新吸收回。
作用: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细胞的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
因此组织液是体内直接生活的环境(3)淋巴液定义:内流动的液体叫淋巴。
生成:由一部分经进入而形成的。
回流:经由淋巴结等淋巴器官汇入中。
3.内环境(1)概念:由构成的液体环境。
(2)作用:机体内细胞生活的。
(3)血浆≠血液,血液包括和。
(4)内环境是针对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或原生动物)以及植物 (有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
该节内容是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基础,也为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
如体液、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等概念都非常抽象,难以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图表教学法”,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设计归纳图、多媒体图像等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鲜明,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更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如果学习时间跨度大,很多知识可能已经淡忘,应在教学过程中多提示多引导。
很多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需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便于学生领会。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通过内环境组成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事物间区别与联系的观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难点: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___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______。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__________。
__________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少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叫做__________。
(2)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中90%是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__________含量很少。
(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_。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人体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题精析
〖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
A、盐汽水
B、核酸型饮料
C、蛋白型饮料
D、纯净水
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
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 A
〖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解析: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
主要原因是淋巴管被阻塞后,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是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增多,使组织间隙积聚液体,造成人体下肢肿胀。
答案:B
【自我诊断】
1、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 )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浆 D.淋巴
2、细胞外液不包括下列中的( )
A.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 D.血液
3、对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指的是体液
B. 指的是细胞外液
C. 指的是细胞内液
D. 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
4、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A.淋巴液 B.组织液 C.血浆 D.唾液
5、下列各项中,能看做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A. 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
B. 牛奶喝进胃中
C. 静脉注射胰岛素
D. 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
6、人体内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液体是( )
A.血液 B.血清 C.淋巴 D.原尿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
C.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血浆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淋巴中蛋白质较少
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9、血浆中的水来自 ( )
A.组织液 B.血浆、消化道
C.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D.淋巴、组织液
10、下列何种情况与发生组织水肿无关 ( )
A.毛细淋巴管堵塞 B.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
C.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增多 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11、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中氧气的浓度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细胞中ATP的数量
12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B.K+C.Na+D.Ca2+
13、高等动物体内细胞要获得O2和养料以及代谢废物的排泄都必须通过的系统是 ( ) A.消化 B.呼吸 C.循环 D.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