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朱自清十大经典散文(原创版)目录1.朱自清概述2.朱自清的十大经典散文1) 《背影》2) 《春》3) 《绿》4) 《三山半落青天外》5) 《匆匆》6) 《荷塘月色》7) 《温州的踪迹》8) 《航船》9) 《白水祭》10) 《赞美》正文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散文家、诗人。
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以散文创作为主要方向,其作品以清新脱俗、含蓄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而著称。
朱自清的散文在我国现代散文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许多作品被誉为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朱自清的十大经典散文包括:1.《背影》:这篇文章描述了朱自清在离别父亲时的感慨,表现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春》:文章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赞美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带给人们的希望。
3.《绿》:通过对大自然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4.《三山半落青天外》:文章描绘了三山美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
5.《匆匆》: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珍惜。
6.《荷塘月色》:文章通过对荷塘月夜的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7.《温州的踪迹》:这篇文章描绘了温州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表现了作者对温州的深厚感情。
8.《航船》:通过对航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希望。
9.《白水祭》:文章描绘了白水河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10.《赞美》: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朱自清的十大经典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他对生活、大自然和亲情的深深热爱和感悟。
朱自清生平简介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
字佩弦,号秋实,笔名余捷、知白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
出身书香门第。
其祖父朱则余,号菊坡,原籍绍兴,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姓朱。
祖母吴氏。
父亲名鸿钧,号小坡,母亲周氏。
六岁时随全家定居扬州。
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
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
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其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问世。
他积极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就此走上文学道路。
在三年内,他修完四年的课程,于1920年提前毕业。
此后,他曾在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和上虞等处中学任教,同时从事新诗和散文创作。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创办《诗》月刊(该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
他的诗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风,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
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同年11月26日,其夫人武钟谦在扬州病逝,对他打击很大。
1931年4月,结识陈竹隐女士,同年8月赴欧洲进修和游历。
1932年7月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仍任清华大学教授,同年8月与陈竹隐结为伉俪。
1934年后参与《文学季刊》杂志编辑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教授。
朱自清文学作品一、朱自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二、朱自清代表作品及赏析- 内容概述-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 艺术特色- 白描手法:文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是典型的白描手法。
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生动地勾勒出父亲的形象。
- 情感真挚:以一种平实的语调叙述父子之间的情感。
这种情感不是浓烈的渲染,而是在平淡的叙述中自然流露,让读者能深刻感受到父子间深沉而内敛的爱。
- 内容概述- 文章写了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夜晚漫步荷塘,描写了荷塘的月色、荷叶、荷花、荷香以及周围的树木等,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荷塘月色的描写之中。
当时的社会环境压抑,作者内心苦闷,他笔下的荷塘月色既有宁静、优美的一面,又带有一种淡淡的忧愁。
- 语言优美: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朱自清有关的故事
1、卖皮衣买书
1920年,朱自清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
但这部书对朱自清来说太贵了,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朱自清就将自己的一件皮大氅拿到了当铺当掉,把《韦伯斯特大字典》买了回来。
2、朱自清显气节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3、朱自清鞭策自己
1931年,朱自清利用学术休假,在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和伦敦大学旁听。
据《朱自清日记》记述,他有两次夜梦清华未能继续聘他为教授,理由是他在外国文学上的学养上尚有不足。
梦醒后,全身冷汗,深感不发聘书颇有道理,于是他更加努力利用在伦敦的一切便利条件,来提高自己。
4、朱自清李健吾的师生情
1925年,朱自清先生应聘来到清华大学担任了中国文学系的教授。
李健吾这时刚好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中文系。
朱自清先生劝李健吾转到外文系。
师生虽不在一个系,但李
健吾写了作品,都先送给朱先生看,始终把朱自清先生当作导师。
朱自清先生也每次都字斟句酌地帮李健吾定稿,多年互动,使他们真挚的师生情笃定终生。
5、痴迷读书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
当时家里每月给他的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扬州的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
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朱自清简历朱自清简历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朱自清简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3-4]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名字由来】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
他同时还取字“佩弦”。
“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赠友诗词】1941年,正处抗日战争中,西南联大设立叙永分校。
借叙永春秋祠后院以作教室。
朱自清先生来叙永小住,那时袁耀祖只有几岁,因在李铁夫先生家与其共居一楼,有所接触。
袁耀祖先生学识渊博,常请教朱自清先生问题,先生耐心回答。
朱自清先生是与李铁夫志趣相投的朋友。
1941年10月,先生赴昆明西南联大,途经叙永,曾住李铁夫家多日,相聚甚欢,临别赠诗二首,李铁夫藏之多年。
朱自清在离开叙永前往昆明途中,写了一首《发叙永,车中寄铁夫》诗寄赠热情好客的好友李铁夫。
诗云:“堂庑恢廓盘餐美,十日栖迟不忆家。
忽报飙轮迎户外,遂教袱被去天涯。
整装众手争俄顷,握别常言乘一哗。
如此匆匆奈何许,登车回首屡长嗟。
”诗中表达了朱自清对李铁夫家居住环境和饮食的赞美,并且因为友谊深厚产生了“不忆家”的感觉。
虽然当时是战乱时期,但叙永的友人们给了朱自清家非同一般的温暖。
朱自清的古诗词朱自清的古诗词:菩萨蛮〔近现代〕朱自清烟笼远树浑如幂。
青山一桁无颜色。
日暮倚楼头。
暗惊天下秋。
半庭黄叶积。
阵阵鸦啼急。
踯躅计征程。
嘶骢何处行。
江城子〔近现代〕朱自清小红桥畔见伊行。
水盈盈。
远峰青。
一缕春云,低绕碧天生。
却去问卿今许未,轻笑道,莫相惊。
菩萨蛮〔近现代〕朱自清春风又绿江南草。
游人竞放江南棹。
微雨柳如烟。
帘前燕子闲。
酒边明翠靥。
宛转黄莺舌。
挥手水天长。
今生老异乡。
河传〔近现代〕朱自清双桨。
无恙。
路迢迢。
流水溪桥寂寥。
欲言不言魂暗消。
朝朝。
去来潮两遭。
碧柳丝丝风里乱。
莺语缓。
望断归舟远。
叶盈枝。
花满蹊。
逦迤。
昔年郎马蹄。
生查子〔近现代〕朱自清平林余薄烟,天际山如埽。
残月尚窥人,粉泪流多少。
语喁喁,情悄悄。
携手难分晓。
应念缕金裙,凤舞双双老。
菩萨蛮·用牛峤原韵〔近现代〕朱自清仙裙双舞泥金凤。
呢喃燕子惊人梦。
狂絮逐风飞。
玉骢何日归。
无言匀粉泪。
春入眉峰翠。
几度忆辽阳。
金堂日影长。
更漏子〔近现代〕朱自清锦衾寒,鸳枕腻。
红烛摇摇欲醉。
微雨暗,小风喧。
纸窗花又残。
携手处,江头路。
知否几番凝伫。
一夜夜,一更更。
思量梦不成。
浣溪沙〔近现代〕朱自清绿暗红稀絮似烟。
眼饧眉倦屡思眠。
轻风敲竹小窗前。
翡翠屏闲成独掩,鸳鸯枕冷惜云鬟。
一心长是在伊边。
虞美人〔近现代〕朱自清千山一霎头都白。
照彻离人色。
宵来陌上走轻车。
尽是摩娑两眼梦还家。
如今又上江南路。
乍听吴娃语。
暗中独自计归程。
蓦地依依怯怯近乡情。
朱自清的名人故事(通用7篇)朱自清的名人故事(通用7篇)导语: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朱自清的名人故事篇1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于北平逝世。
朱自清,1898年出生,原籍浙江绍兴。
1916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20年毕业。
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八中学等处教书。
1922年,他同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诗》月刊,这是“五-四”以来最早的一个诗刊,1923年,发表第一首长诗《毁灭》,1926年10月,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
1930年,他代理清华国文系主任。
1931年到英国留学,并漫游欧洲数国,1932年回国主持清华文学系。
1937年,随西南联合入学南行。
1946年回到清华。
1947年,他为北平当局任意捕人发表抗议书,又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宣言上签名。
今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后因胃病复发,医治无效,终在贫病中死去。
狼埃还嘱咐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泽东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给予称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的名人故事篇2朱自清一生勤勉,记日记为日常功课。
他的两卷日记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其中之一在于:它是观察某类民国文人经济状况的一个绝好样本。
简而言之,朱自清日记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贫困史。
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有触目惊心的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而我仍用得拮据而归,甚矣”;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朱自清1920年大学毕业,赴江浙任教,先后辗转杭、扬、沪、温、甬。
此时的他已有两个子女,正同时在省立四中和春晖中学任教,奔波于宁波与上虞之间。
虽如此,仍是入不敷出,以至需要借米疗饥。
1925年,朱自清成为清华教授,一直到“七·七”事变后随校南迁,为时12年。
总结朱自清一、朱自清的生平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字亦舟,号悟云,男。
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朱自清的思想深邃,作品充满哲理和情感,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朱自清的人生经历、文学创作和教育理念等方面对其进行总结。
二、朱自清的人生经历朱自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在北京大学学习西方文学,深受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之后,他留学美国,赴康奈尔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和翻译专业,开拓了他的国际视野和研究广度。
这段海外留学经历对朱自清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到中国后,朱自清先后在教育界和文学界工作,从事研究、教学和文学创作工作。
他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后担任《生活》杂志的编辑,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散文和教材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三、朱自清的文学创作朱自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切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他的散文作品《背影》、《匆匆》以及《春》等,表达了他对生活和亲情的独特感悟。
这些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读者,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震撼。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感受,揭示生活中的真理和人性的奥秘。
他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独特的美感和哲理,并通过文字将其传递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此外,朱自清还致力于文学批评和翻译工作。
他在文学评论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以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分析而闻名。
他的翻译作品也广泛流传,将国外经典作品引入中国读者的视野,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朱自清的教育理念朱自清在教育事业中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强调学生的综合培养和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个别辅导和启发式教学为主,帮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并培养其特长和兴趣。
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朱自清简介朱自清简介朱自清(1898——1948)朱自清先生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传世,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朱自清先生1898年11月22日生於江苏江都县。
六岁那年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
朱自清先生从小读私塾,继承了父辈的家学渊源。
江南古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这些都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他后来的诗歌与散文创作中。
1916年,十八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这使他有更多机会接受新文艺思潮的影响,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则推动他坚定地走上文学的道路。
1920年,朱先生从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江、浙两省的多所中学担任国文教员。
1922年,为生计所迫,他只身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
每到夜晚,他常常会因往事而陷入迷茫的愁绪中。
有一回,他在给俞平伯的信中写道:“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曰《匆匆》。
”于是,一篇早期广为流传的散文诗就这样诞生了。
相传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山东尼山,看到一条大河,白天黑夜奔流不息,于是便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
.朱自清先生写《匆匆》时也才24岁,因为早早悟到了时光的`飞逝和短暂,因而,对人生也更加珍惜,教学之余更加勤奋地从事文学创作。
1922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了《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1923年,他又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年他还发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显示出他散文创作的才能。
从此以后,他便开始专心致力于写作散文。
朱先生的散文偏爱叙事和抒情。
叙事散文主要以描写社会现实为主;而抒情散文,一类是以《背影》、《儿女》为代表、描写个人及家庭生活、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还有一类就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抒发个人情感的小品文,如《绿》、《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朱自清简介朱自清简介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朱自清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冼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散文集有《匆匆》《春》《欧游杂记》《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等,着有诗集《雪朝》(与人合着),诗文集《踪迹》,文艺论着《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春》以被选入2012年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中。
名字寓意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这是屈原被流放时请太子卜为自己占卦时说的话,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
他同时还取字“佩弦”。
“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生平介绍朱自清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他1912年入高等小学,于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至1925年去清华大学任教前,出版了诗集《踪迹》和诗集《雪朝》第一集。
其中《送韩伯画往俄国》《光明》《羊群》《赠A·S》等,暴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革命的赞美。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同事一起论学。
中国近代散文家朱自清生平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散文家朱自清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朱自清生平简介朱自清是我国现代的著名文学家以及散文家,他原名叫做朱自华,老家在浙江一带。
他是我国文学界上登上顶峰之人,一生造诣非凡,朱自清出生于八十年代,从小的时候就非常的热爱文学,最后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朱自清上大学的期间,刚好我们国家备受外国的侵略,后来,当代的大学生们为了保卫祖国,于是就有了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朱自清也是当时学生中参与的其中一个,五四运动结束后,朱自清也随之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作为新一代文化的诗人,朱自清的诗作有他他的特色,朗朗上口,清新明丽,很快,朱自清在当时就已经开始非常的出名,他生前创作的散文集一直到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教育下一代的材料了,所以由此可见朱自清对我们着后几代人的影响是有多么的深厚。
朱自清的爱国备受当时的国家主席毛主席的赞扬,毛主席曾经赞扬他是中国真英雄,真豪杰,宁愿饿死,也不愿意接受外国佬的救济,朱自清爱国那是人人皆知;不仅如此,在抗战期间,朱自清还担任着文学协会,他是一名民主主义的战士。
但是朱自清英才早逝,由于长时间的作战,反抗国家的内战,朱自清自己却引来了一身疾病,最后因病而逝,从此,文学界的又一位娇子于世长眠。
朱自清一生的光荣事迹以及他优异的文学永远流传给我们的后一代,虽然人不在,但是他的留下的文学造诣带给了世人无穷的学习价值。
朱自清的写作风格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每个诗人也有自己的写作偏好,这次我们就来看看我国非常有名的散文家朱自清老先生的写作风格,实际上朱自清的写作路程是非常曲折的,他早期的时候大多数作品都是诗歌,但是他的诗歌和我国古代诗人的诗有很大区别,他的诗是用白话文写的,这其实也算是他写作的惯用风格。
后来开始写一写关于社会的文章,因为那个时候社会比较混乱,这时候的作品大多抨击社会的黑暗面,文体风格大多硬朗,基调伉俪,在后期是大多是写写关于山水的文章,这类文章的写作格调大多以清丽雅致为主。
【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教育家。
原名自华,号实秋。
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父定居扬州,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考入北京大学。
1920年大学毕业,先后执教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上海中国公学等校。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的代表作家。
1922年,与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
继而写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文艺术的模范。
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
1925年应清华学校之聘,任中文系教授。
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
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后,其中《背影》和《荷塘月色》两篇,被选入中学国文教材。
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46年闻李公朴、闻一多遇害,冒生命危险参加追悼会并演讲;是年10月,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
同时,他在呼吁和平宣言上签名,并亲往各院校征求签名,后又领衔发表抗议国民党当局任意逮捕人民书,并为清华大学教授起草“反饥饿,反迫害”的罢教宣言。
后又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在胃病加剧、体重仅有45公斤的情况下,告诫家人无论如何不买政府所售的美国面粉。
1948年8月12日在贫病中逝去。
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朱自清有著作27部,共长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
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寻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人物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汉族,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民主战士、语文教育家、学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后改名朱自清;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原籍实为浙江绍兴)。
朱自清先生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今扬州中学),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朱自清的孙子现亦定居于扬州,从事文化工作);他也曾在浙江省台州中学任教,亲手种下紫藤花,后该花成为台州中学的校花。
主要作品散文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
前者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后者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漈》,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
朱自清的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
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又自称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苏、浙江多所中学教书。
在大学学习和中学任教时期开始了新诗创作。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影响很大。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开始创作散文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1932年回国,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兼任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任西南联大教授。
1946年回北京清华大学旧居,1948年8月12日病逝。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是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他出身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在北大读书时,生活十分贫苦。
其间参加过“五四”运动并结识了共产党人邓中夏,但他此时只在“荒郊”中彷徨,未能走上革命道路。
在清华任教时,他曾和学生游行,亲历了“三•一八”惨案,写了《执政府前大屠杀记》一文进行控诉。
他写作《背影》等散文,“意在表现自己”,展示“人生的一角”,开展对人生的批评。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苦闷中埋头研究古典文学。
“九•一八”事变,他思想开始转变,曾参加“一二•九”运动。
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中做官。
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写诗歌颂闻一多,预言在火的遗烬里必然“爆出个新中国”,他还冒危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
1947年他又冒“坐牢”的危险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任意逮捕人民,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了名。
他集成一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的对联勉励自己。
此时,他生活清苦,一身重病,但仍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
临终前嘱咐家属:“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
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
居扬州。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
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
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
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
参加新文学运动。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
时期最早的诗刊。
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
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
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
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
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
这一时期曾写过
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著作书目:
《雪朝》(诗集)1922,商务
《踪迹》(诗与散文)1924,亚东图书馆
《背影》(散文集)1928,开明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开明
《你我》(散文集)1936,商务
《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开明
《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开明
《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文光
《诗言志辨》(诗论) 1947,开明
《新诗杂话》(诗论)1947,作家书屋
《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文光
《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名山书屋
《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观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开明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古籍
《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三联
《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江苏教育(未出齐)
----
1948年6月抗议美国扶植日本,拒绝领取美国救济面粉,不久因贫病而逝。
表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可贵气节和高尚情操
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后,不顾个人安危出席追悼大会并做闻一多生平事迹的报告。
同年回京继续执教于清华大学,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委员,召集、参加反饥饿、反内战运动,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