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打印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李娃传》的思想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齐裕焜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第一章第三节,第36—40页。
二、分析《水浒传·李逵负荆》中的李逵形象。
参考答案:齐裕焜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第四章第二节,第178页。
三、请你谈谈对《水浒传》主题思想的认识。
《水浒传》的主题思想有三种说法:一是农民起义说,二是市民说,三是忠奸斗争说。这三个观点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水浒传》的思想内容。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水浒传》是反映农民起义的,它所刻画的宋江起义有历史事实为依据,作者把这一历史上并不出色的农民起义写得波澜壮阔,高潮迭起,使它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家喻户晓的农民起义。《水浒传》塑造了一些农民革命英雄的光辉形象,最后梁山英雄受招安,被利用去征方腊,遭到残酷镇压的命运,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和失败的悲剧。《水浒传》的确是一曲农民革命的颂歌。
水浒故事长期在城市流传,市民群众和艺人是水浒故事的主要创作者,他们并不熟悉农村生活,也并不真正了解农民,他们是用市井细民的眼光来观察农民起义的。因此,在他们的渲染与修饰下,梁山义军虽然还保留着某些农民起义的特点,但它实际上是被市民观点改造过的一次农民起义,小说中更多的是对市民生活的描写,也多少反映了市民的心声。《水浒传》描写的不是广大农村而是市井社会,不见田野庄稼,不见农业耕作,而只有酒楼妓院,瓦舍勾栏;不见地主恶霸的地租剥削和高利盘剥,而是衙吏猖獗,地痞流氓横行。《水浒传》里的官逼民反,官是封建官僚,民是市井细民。另外,书中宣扬的是以侠义为核心的市民道德观。表现为见义勇为、扶困济危、刚强义烈、恩怨分明、受恩必报的道德原则。所以《水浒传》是为市井细民写心的英雄颂歌。
水浒故事既有农民革命思想的闪光,又有市民阶层感情的渗透,最后加工者把它们联缀成长篇巨制时,又用忠奸斗争的思想对它进行了加工改造。因而《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呈现了多元融合的趋势。
四、《水浒传》是如何塑造传奇式的英雄的?
《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它成功地塑造了神态各异、光彩夺目的英雄群像。《水浒传》以“众虎同心归水泊” 为轴线,描写英雄人物经历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百川入海,汇集到梁山泊。他们上梁山的道路,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奔上梁山、逼上梁山和拖上梁山。第一类是性格豪爽的草莽英雄。他们大多出身在社会底层,对黑暗社会早已满腔怒火,一触即发,只要遇到适当的机会,以一些突发事件为导火线,点燃他们心中的怒火,便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奔上梁山,表现了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李逵、鲁智深、阮氏三雄等。
第二类是如宋江、林冲、杨志、武松、柴进等人,他们虽然对统治阶级有不满,同情被压迫人民,但或因出身高贵,顾念“清白”身世,不肯落草;或有较好的地位,留恋小康生活,不愿铤而走险。或因“忠孝”思想束缚,不肯“犯上作乱”,因此一定要被统治阶级逼得走投无路,而且还要经过一番严重的思想斗争,才被动地被逼上梁山。
第三类人物,或是出身大地主、大富豪之家,或是身居要职,是统治阶级中的重要人物,他们以消灭农民义军为己任,但是在与农民起义军的搏斗中被打败、被俘虏,被客观形势逼得无路可走,又为宋江等人的“义气”感动,只好“暂居水泊,等待招安”。他们是被拖上梁山的。他们加入义军,一方面壮大了义军声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消极因素,加速了这个英雄群体的解体。如卢俊义、秦明、关胜、呼延灼等。
《水浒传》继承宋元话本的优良传统,以平民百姓为作品的主人公,小说虽然仍是歌颂英雄,叙写重大的政治军事斗争,但与《三国演义》相比,却有很大的不同。它把出身农民、渔民、城市平民的下层人物作为英雄来歌颂,把他们放在主人公的位置,即使出身高贵的柴进、花荣等人,也把他们平民化了。《水浒传》包罗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渔民屠夫、和尚道士、小贩小偷、市井无赖、妓女虔婆等,人物角色比《三国演义》要丰富得多。
《水浒传》里的英雄人物是古代英雄人物与农民、市民阶层理想人物相结合的产物。《水浒传》所描写的草
莽英雄,一方面继承了古代英雄勇和力的象征,不过他们征服的对象不是自然界,而是人类社会的奸贼。他们具有蔑视统治阶级权威,蔑视敌人的武力,具有战胜敌人的豪迈气概。另一方面,他们体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道德理想。他们性格直率、真诚,总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的个性赤裸裸地和盘托出,不受敌人的威胁利诱,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对统治阶级无所畏惧,甚至对皇帝也说些大不敬的话,对自己的领袖也不曲意逢迎而敢于直率批评,性格豪爽,不为礼节所拘。他们“任天而行,率性而动”,体现了与封建理学相对立的“童心”。
《水浒传》中性格最复杂的人物要算宋江,在他的身上存在着两极的对立,即义士与忠臣的对立。从中反映出了正统文化儒家忠孝思想与市民文化侠义思想的对立,也揭示了宋江性格结构中深层次的矛盾与冲突。宋江一出场,作者就介绍他是“孝义黑三郎”,“为人仗义疏财”,特别强调他喜好结交江湖好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同时他一出场也就受到严峻的考验。宋江私放晁盖,说明他把“义”当作最高原则,当他“担着血海似的干系”放走了犯有“弥天大罪”的晁盖之时,他实际上也犯了背叛朝廷的“弥天大罪”。不过此时的宋江放走晁盖主要是出于挽救心腹朋友的江湖义气,主观上并没与反叛朝廷、聚众造反的意思。而杀惜之后,他经过一番周折奔上梁山,又因为守孝“奔丧” 回家被捕刺配江州。在江州浔阳楼上,宋江题下“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反诗。忠孝观念在宋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不甘屈辱、要施展抱负的豪侠思想同时也在他心中激荡,这正是宋江的双重人格。宋江私放晁盖是他人生中一大转折,而江州题反诗是他人生中的又一转折。之后,他被黄文炳告发,被判死刑,梁山好汉劫法场把他救出,宋江已经无路可走而奔梁山。宋江虽然上了梁山,带领千军万马与封建王朝进行对抗,但他并没有摆脱忠孝伦理思想的束缚,他把忠与义统一起来,用“义”团结众人,而为的是实现忠心报国的目标。他在上山之前,曾对武松说:“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为人一世。”上山后,他不断向义军灌输忠义思想,在晁盖死后,他改“聚义厅”为“忠义堂”,对于归顺梁山的朝廷将官,他一再表示自己上梁山是为了“权时避难”,日后“专等朝廷招安”。他没有在身陷绝境时向朝廷投降,而是在义军节节胜利的时候,带领梁山泊义军去接受招安,他认为这样做是为了报效朝廷,是“顺天”“护国”,是忠义两全,结果带给义军的是毁灭的悲剧。宋江既是忠臣孝子,又是侠义之士;既是梁山泊的领袖,梁山事业发展的功臣,又是葬送梁山事业的罪人。在《水浒传》以前小说中还不曾成功塑造出象宋江这样具有复杂性格的典型人物,当然小说夸张了宋江的谦虚,逢人就让位,给人虚伪的感觉,是其败笔。
小说评论家金圣叹对于《水浒传》的人物个性化非常赞赏,他说:“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水浒传》人物的个性化体现在传奇性与现实性、凡人与超人的结合,惊奇与逼真的结合,粗线条勾勒与工笔细描的结合。
五、请谈谈《三国演义》古代小说中的地位与影响。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他在思想艺术上都取得巨大成就,成为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楷模,在文艺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三国演义》为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它的影响下,先后出现了四五十部历史演义小说。他的章回体体制、创作思想、人物形象、艺术风格、艺术手法都对后代各种题材小说的创作产生重大影响。《三国演义》对戏曲和说唱文学也产生重大影响。仅京剧一个剧种,流传至今的三国戏就有一百五十多出,几乎所有的地方戏都有三国戏。直接或间接取材于《三国演义》的说唱文学作品遍布全国各地。《三国演义》的续书,有万历年间酉阳野史编写的《续编三国志后传》,十卷一百三十九回,另有《后三国石珠演义》,三十回,亦名《后三国传》,清梅溪遇安氏著。
《三国演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首屈一指的,《三国演义》的成功,使三国历史得到普及,它的故事脍炙人口,它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三国演义》也为世界人民所热爱,俄、日、朝、美、法等国都有全译本。
六、为什么说《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
(1)、军事文学的开山之作
出色的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国演义》写了大小40多场战争,其中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重大战役,又有街亭之战等激烈的中小战役。还有许褚裸衣战马超这样的搏斗场面,可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三国时期的战争史,堪称我国军事文学的开山祖与典范之作。
(2)、宏伟的艺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