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要求/评估规范征求意见稿(第四稿)2010年3月20日1适用范围本专业规范/要求适用对象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时可授予工学或农学学士学位。
2说明本专业要求/评估规范是依据教高〔2007〕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案质量与教案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2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案改革全面提高教案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秘书处二〇〇九年八月《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手册》等文件精神而制定的。
3培养目标与要求3.1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备食品科学、食品工程、食品质量经管与安全监控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较高的道德水平,能从事食品生产及经管、品质监控、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3.2 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能力要求: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较高的道德水平,有较好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以及相近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具备人类健康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能自觉地将自然生态的一般原则应用于食品资源开发、食品加工与流通等环节。
(素质要求)●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良好素质,掌握本专业和相近专业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能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具有撰写科技论文和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基础能力要求)●具有从事食品工厂设计、新产品开发、食品工艺技术、食品检验与分析等实际工作的能力;了解国内外食品贸易状况、有关食品生产经营、经管及安全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并具有与之相应的经管能力。
(专业技能要求)4 课程(关键部分,一般学分(16-18学时)要求160,国家规定的及通识要求的学分56,本规范要求的学分57)4.1 课程设置4.1.1 通识教育课(最低要求学分65),包括以下课程:(1)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科学概论、军事训练等课程。
食品行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食品行业扮演着保障人们健康的重要角色,因此对于食品质量的标准与检测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本文将从质量标准和检测技术两个方面,探讨食品行业在此领域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一、食品质量标准1. 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相关机构制定的对食品质量的要求和规定。
国家标准的制定通常通过广泛的调研和专家讨论,以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食品企业必须遵守国家标准,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2. 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指由食品行业自身制定的对食品质量的要求和规定。
行业标准通常参考国家标准,并结合行业特点和经验,为食品生产和销售等环节提供指导。
行业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提升食品质量的整体水平。
3. 企业标准:企业标准是指由食品企业自身制定的对企业内部食品质量的要求和规定。
企业标准可以更加具体地针对企业自身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特点,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可追溯性。
二、食品质量检测技术1. 生物传感技术:生物传感技术利用生物体的特异性识别和信号转导机制,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
例如,利用酶反应或抗体识别原理,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
2. 分析仪器技术:分析仪器技术包括色谱、质谱、光谱等多种分析方法,可以对食品中的成分和质量参数进行精确测定。
这些仪器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可以有效提高食品质量的检测准确性。
3. 快速检测技术:快速检测技术是指通过简化检测步骤和缩短检测时间,快速获得食品质量信息的技术手段。
例如,PCR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检测到食品中的细菌和病毒,以提高食品安全性。
4. 电子舌技术:电子舌技术利用多种传感器的组合,模拟人类的味觉系统,对食品的口感进行评价和质量控制。
通过电子舌技术,可以准确判断食品的甜度、酸度、苦味等关键指标,提供科学依据。
三、发展趋势和挑战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食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创新。
未来,食品行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标准的国际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食品质量标准的国际化将成为趋势。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概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教育部于2001年批准设置的目录外本科专业,2012年调整为普通本科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食品中各种化学性、生物性、物理性危害的风险不同程度地存在或增大,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同时,各种与食物有关的慢性疾病不断增多,人们对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专业担负着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人才的重任。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涉及“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涵盖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科学、技术、政策、法规、标准、监督、管理等内容,多学科交叉,科技与管理并重,但鉴于它归属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因此,专业范围重点涵盖食品(含食品原料)保鲜、加工、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有关内容,对食品原料的农业生产作一般了解。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其主干学科包括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公共管理等。
食品科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加剂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等;分析化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分析、食品感官评定等;微生物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检验、动植物食品检疫等;公共管理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分析以及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能够在相关食品企业、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生产、分析检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安全评价、质量认证、监督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学术视野开阔、行业适应面宽、工作能力较强等特点。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截至2020年10月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目录,食品580对此进行适当整理汇总成此文供大家参考。
序号标准类型一通用标准(12项)二食品产品标准(70项)三营养和特殊膳食食品标准(9项)四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标准(604项)五食品营养强化剂质量规格标准(50项)六食品相关产品标准(15项)七生产经营规范标准(30项)八理化检验方法与规程标准(229项)九微生物检验方法与规程标准(32项)十毒理学检验方法及规程标准(28项)十一农药残留检验方法标准(116项)十二兽药残留检验方法标准(38项)十三(拟)被替代标准(78项)◆◆一、通用标准◆◆标准名称标准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GB 31650-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2992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GB 968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 14880-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标识通则GB 29924-2013◆◆二、食品产品标准◆◆标准名称标准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干酪GB 542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GB 1167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炼乳GB 1310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GB 19301-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酵乳GB 1930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粉GB 1964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巴氏杀菌乳GB 1964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稀奶油、奶油和无水奶油GB 19646-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灭菌乳GB 2519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调制乳GB 25191-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再制干酪GB 2519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 14963-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面米制品GB 19295-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碘含量GB 2687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蒸馏酒及其配制酒GB 2757-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酵酒及其配制酒GB 2758-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面筋制品GB 271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豆制品GB 2712-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酿造酱GB 271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菌及其制品GB 7096-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巧克力、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其制品GB 9678.2-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产调味品GB 10133-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糖GB 13104-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淀粉糖GB 15203-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GB 1674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膨化食品GB 1740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淀粉制品GB 271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酱腌菜GB 271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味精GB 272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GB 272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腌腊肉制品GB 273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鲜、冻动物性水产品GB 273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蛋与蛋制品GB 274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冷冻饮品和制作料GB 275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罐头食品GB 7098-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糕点、面包GB 709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饼干GB 710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GB 710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物性水产制品GB 10136-2015食用动物油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1014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油脂制品GB 1519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GB 17325-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便面GB 1740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果冻GB 1929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料GB 1964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干海参GB 31602-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鲜(冻)畜、禽产品GB 270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粮食GB 271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熟肉制品GB 272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蜜饯GB 1488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加工用粕类GB 1493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糖果GB 1739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冲调谷物制品GB 1964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藻类及其制品GB 1964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加工用植物蛋白GB 2037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花粉GB 3163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淀粉GB 3163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酪蛋白GB 3163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加工用酵母GB 3163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酒精GB 3164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酱油GB 2717-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醋GB 2719-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537-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糖GB 25595-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合调味料GB 31644-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胶原蛋白肽GB 31645-2018◆◆三、营养与特殊膳食食品标准◆◆标准名称标准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GB 1076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GB 10767-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GB 1077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GB 25596-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GB 29922-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辅食营养补充品GB 2257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运动营养食品通则GB 24154-2015◆◆四、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GB 26687-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香料通则GB 29938-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香精GB 30616-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碳酸钠GB 1886.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钠GB 1886.2-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磷酸氢钙GB 1886.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六偏磷酸钠GB 1886.4-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硝酸钠GB 1886.5-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硫酸钙GB 1886.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焦亚硫酸钠GB 1886.7-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亚硫酸钠GB 1886.8-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盐酸GB 1886.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冰乙酸(又名冰醋酸)GB 1886.1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亚硝酸钠GB 1886.1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GB 1886.12-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高锰酸钾GB 1886.1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没食子酸丙酯GB 1886.1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磷酸GB 1886.15-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香兰素GB 1886.1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紫胶红(又名虫胶红)GB 1886.17-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糖精钠GB 1886.18-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红曲米GB 1886.1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氢氧化钠GB 1886.2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乳酸钙GB 1886.2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油GB 1886.2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小花茉莉浸膏GB 1886.2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桂花浸膏GB 1886.2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酸钠GB 1886.2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石蜡GB 1886.2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蔗糖脂肪酸酯GB 1886.27-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D-异抗坏血酸钠GB 1886.2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生姜油GB 1886.2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可可壳色GB 1886.3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对羟基苯甲酸乙酯GB 1886.3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高粱红GB 1886.32-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桉叶油(蓝桉油)GB 1886.3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苍子油GB 1886.35-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留兰香油GB 1886.3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又名甜蜜素)GB 1886.37-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薰衣草油GB 1886.38-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梨酸钾GB 1886.3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L-苹果酸GB 1886.4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黄原胶GB 1886.4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dl-酒石酸GB 1886.42-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抗坏血酸钙GB 1886.4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抗坏血酸钠GB 1886.4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氯化钙GB 1886.4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低亚硫酸钠GB 1886.4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又名阿斯GB 1886.47-2016巴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玫瑰油GB 1886.48-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D-异抗坏血酸GB 1886.4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2-甲基-3-巯基呋喃GB 1886.5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2,3-丁二酮GB 1886.5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植物油抽提溶剂(又名己烷类溶剂)GB 1886.52-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己二酸GB 1886.5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丙烷GB 1886.5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丁烷GB 1886.55-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1-丁醇(正丁醇)GB 1886.5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单辛酸甘油酯GB 1886.5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醚GB 1886.58-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石油醚GB 1886.5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姜黄GB 1886.6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红花黄GB 1886.6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硅酸镁GB 1886.62-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膨润土GB 1886.6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焦糖色GB 1886.6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单,双甘油脂肪酸酯GB 1886.65-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红曲黄色素GB 1886.6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皂荚糖胶GB 1886.67-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二甲基二碳酸盐(又名维果灵)GB 1886.68-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乙酰磺胺GB 1886.69-2016酸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沙蒿胶GB 1886.7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胺醚GB 1886.7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不溶性聚乙烯聚吡咯烷酮GB 1886.7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酸钾GB 1886.7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L-半胱氨酸盐酸盐GB 1886.7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姜黄素GB 1886.7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罗汉果甜苷GB 1886.7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番茄红素(合成)GB 1886.7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GB 1886.7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酰化单、双甘油脂肪酸酯GB 1886.8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月桂酸GB 1886.8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铵磷脂GB 1886.8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巴西棕榈蜡GB 1886.8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冰乙酸(低压羰基化法)GB 1886.8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刺云实胶GB 1886.8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蜂蜡GB 1886.87-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富马酸一钠GB 1886.88-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甘草抗氧化物GB 1886.8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硅酸钙GB 1886.9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硬脂酸镁GB 1886.9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硬脂酰乳酸钠GB 1886.9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乳酸脂肪酸甘油酯GB 1886.9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亚硝酸钾GB 1886.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聚甘油蓖麻醇酸酯(PGPR)GB 1886.95-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松香季戊四醇酯GB 1886.9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5’-肌苷酸二钠GB 1886.97-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乳糖醇(又名4-β-D吡喃半乳糖GB 1886.98-2016 -D-山梨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L-α-天冬氨酰-N-(2,2,4,4-四甲GB 1886.99-2015基-3-硫化三亚甲基)-D-丙氨酰胺(又名阿力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GB 1886.10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硬脂酸(又名十八烷酸)GB 1886.10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硬脂酸钙GB 1886.10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微晶纤维素GB 1886.10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喹啉黄GB 1886.10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辣椒橙GB 1886.10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罗望子多糖胶GB 1886.10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酸一钠GB 1886.107-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偶氮甲酰胺GB 1886.108-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聚氧乙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GB 1886.112-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菊花黄浸膏GB 1886.11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紫胶(又名虫胶)GB 1886.11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黑豆红GB 1886.115-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GB 1886.11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羟基香茅醛GB 1886.117-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杭白菊花浸膏GB 1886.118-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1,8-桉叶素GB 1886.11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己酸GB 1886.12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丁酸GB 1886.12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桃醛(又名γ-十一烷内酯)GB 1886.122-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α-己基肉桂醛GB 1886.12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广藿香油GB 1886.12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肉桂醇GB 1886.125-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芳樟酯GB 1886.12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楂核烟熏香味料I号、II号GB 1886.12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甲基环戊烯醇酮(又名3-甲基-2-GB 1886.128-2015羟基-2-环戊烯-1-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丁香酚GB 1886.12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庚酸乙酯GB 1886.13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α-戊基肉桂醛GB 1886.13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己酸烯丙酯GB 1886.132-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枣子酊GB 1886.13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γ-壬内酯GB 1886.13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甲醇GB 1886.135-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丁酸苄酯GB 1886.13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十六醛(又名杨梅醛)GB 1886.137-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2-乙酰基吡嗪GB 1886.138-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百里香酚GB 1886.13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八角茴香油GB 1886.14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d-核糖GB 1886.14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α-紫罗兰酮GB 1886.142-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γ-癸内酯GB 1886.14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γ-己内酯GB 1886.14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δ-癸内酯GB 1886.145-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δ-十二内酯GB 1886.14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甲酸香茅酯GB 1886.15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甲酸香叶酯GB 1886.15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辛酸乙酯GB 1886.152-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2-甲基丁酯GB 1886.15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丙酯GB 1886.15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橙花酯GB 1886.155-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松油酯GB 1886.15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香叶酯GB 1886.157-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异丁酸乙酯GB 1886.158-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异戊酸3-己烯酯GB 1886.15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正癸醛(又名癸醛)GB 1886.16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棕榈酸乙酯GB 1886.16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2,6-二甲基-5-庚烯醛GB 1886.162-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2-甲基-4-戊烯酸GB 1886.16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2-甲基丁酸2-甲基丁酯GB 1886.16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2-甲基丁酸3-己烯酯GB 1886.165-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γ-庚内酯GB 1886.16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大茴香脑GB 1886.167-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γ-十二内酯GB 1886.168-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卡拉胶GB 1886.16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5′-鸟苷酸二钠GB 1886.17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5′-呈味核苷酸二钠(又名呈味核苷GB 1886.171-2016酸二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迷迭香提取物GB 1886.17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乳酸GB 1886.17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食品工业用酶制剂GB 1886.17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亚麻籽胶(又名富兰克胶)GB 1886.17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异构化乳糖液GB 1886.17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D-甘露糖醇GB 1886.17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聚甘油脂肪酸酯GB 1886.17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硬脂酰乳酸钙GB 1886.17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β-环状糊精GB 1886.18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红曲红GB 1886.18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异麦芽酮糖GB 1886.18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甲酸GB 1886.18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GB 1886.18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梨糖醇和山梨糖醇液GB 1886.18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田菁胶GB 1886.18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3-环己基丙酸烯丙酯GB 1886.18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乙酯GB 1886.19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醛GB 1886.19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乙醇GB 1886.19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丙酸乙酯GB 1886.1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丁酸乙酯GB 1886.1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丁酸异戊酯GB 1886.19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己酸乙酯GB 1886.19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乳酸乙酯GB 1886.19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α-松油醇GB 1886.19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天然薄荷脑GB 1886.19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香叶油(又名玫瑰香叶油)GB 1886.20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苄酯GB 1886.20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异戊酯GB 1886.20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异戊酸异戊酯GB 1886.20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亚洲薄荷素油GB 1886.20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d-香芹酮GB 1886.20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l-香芹酮GB 1886.20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中国肉桂油GB 1886.20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基麦芽酚GB 1886.20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正丁醇GB 1886.20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丙酸GB 1886.21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茶多酚(又名维多酚)GB 1886.21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酪蛋白酸钠(又名酪朊酸钠)GB 1886.21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硫GB 1886.21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碳酸钙(包括轻质和重质碳酸钙)GB 1886.21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白油(又名液体石蜡)GB 1886.21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氧化镁(包括重质和轻质)GB 1886.21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亮蓝GB 1886.21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亮蓝铝色淀GB 1886.21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苋菜红铝色淀GB 1886.21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胭脂红GB 1886.22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胭脂红铝色淀GB 1886.22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诱惑红GB 1886.22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诱惑红铝色淀GB 1886.22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海藻酸丙二醇酯GB 1886.22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吗啉脂肪酸盐果蜡GB 1886.22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碳GB 1886.22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硫酸铝钾(又名钾明矾)GB 1886.22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抗坏血酸棕榈酸酯GB 1886.23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乳酸链球菌素GB 1886.23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GB 1886.23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维生素E GB 1886.23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木糖醇GB 1886.23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酸GB 1886.23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丙二醇脂肪酸酯GB 1886.23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植酸(又名肌醇六磷酸)GB 1886.23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改性大豆磷脂GB 1886.23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琼脂GB 1886.23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甘草酸一钾GB 1886.24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甘草酸三钾GB 1886.24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甘草酸铵GB 1886.24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海藻酸钠(又名褐藻酸钠)GB 1886.24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紫甘薯色素GB 1886.24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复配膨松剂GB 1886.24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滑石粉GB 1886.24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钾GB 1886.24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稳定态二氧化氯GB 1886.24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4-己基间苯二酚GB 1886.24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植酸钠GB 1886.25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氧化铁黑GB 1886.25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氧化铁红GB 1886.25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羟基硬脂精(又名氧化硬脂精)GB 1886.25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刺梧桐胶GB 1886.25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活性炭GB 1886.25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甲基纤维素GB 1886.25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溶菌酶GB 1886.25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正己烷GB 1886.25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蔗糖聚丙烯醚GB 1886.25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橙皮素GB 1886.26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根皮素GB 1886.26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柚苷(柚皮甙提取物)GB 1886.26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小花茉莉净油GB 1886.26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桂花净油GB 1886.26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红茶酊GB 1886.26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绿茶酊GB 1886.26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罗汉果酊GB 1886.26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黄芥末提取物GB 1886.26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茶树油(又名互叶白千层油)GB 1886.27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香茅油GB 1886.27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大蒜油GB 1886.27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丁香花蕾油GB 1886.27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杭白菊花油GB 1886.27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白兰花油GB 1886.27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白兰叶油GB 1886.27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树兰花油GB 1886.27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椒样薄荷油GB 1886.27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洋茉莉醛(又名胡椒醛)GB 1886.27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2-甲基戊酸乙酯GB 1886.28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香茅醛GB 1886.28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麦芽酚GB 1886.28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基香兰素GB 1886.28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覆盆子酮(又名悬钩子酮)GB 1886.28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丙酸苄酯GB 1886.28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丁酸丁酯GB 1886.28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异戊酸乙酯GB 1886.28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甲酸乙酯GB 1886.28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甲酸苄酯GB 1886.28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2-甲基吡嗪GB 1886.29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2,3-二甲基吡嗪GB 1886.29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2,3,5-三甲基吡嗪GB 1886.29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5-羟乙基-4-甲基噻唑GB 1886.2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2-乙酰基噻唑GB 1886.2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2,3,5,6-四甲基吡嗪GB 1886.29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酸铁铵GB 1886.29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聚氧丙烯甘油醚GB 1886.297-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GB 1886.298-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冰结构蛋白GB 1886.299-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离子交换树脂GB 1886.300-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半乳甘露聚糖GB 1886.301-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D-木糖GB 1886.305-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谷氨酸钠GB 1886.306-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叶绿素铜钾盐GB 1886.307-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海藻酸钙(又名褐藻酸钙)GB 1886.308-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藻蓝GB 1886.309-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金樱子棕GB 1886.310-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黑加仑红GB 1886.311-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甲壳素GB 1886.312-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联苯醚(又名二苯醚)GB 1886.313-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钙GB 1886.314-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铵GB 188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二丁基羟基甲苯(BHT)GB 190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硫磺GB 315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苋菜红GB 4479.1-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黄GB 4481.1-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黄铝色淀GB 4481.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日落黄GB 6227.1-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明胶GB 6783-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葡萄糖酸-δ-内酯GB 7657-20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栀子黄GB 791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甜菊糖苷GB 827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葡萄糖酸锌GB 882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β-胡萝卜素GB 8821-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GB 10287-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司盘60)GB 13481-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司盘80)GB 13482-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维生素A GB 1475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维生素B1(盐酸硫胺)GB 14751-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维生素B2(核黄素)GB 1475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维生素B6(盐酸吡哆醇)GB 1475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维生素C(抗坏血酸)GB 1475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GB 1475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维生素E(dl-α-醋酸生育酚)GB 14756-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烟酸GB 14757-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咖啡因GB 14758-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牛磺酸GB 14759-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新红GB 14888.1-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新红铝色淀GB 14888.2-2010。
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标准1. 引言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标准是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要工具。
本文档旨在制定适用于食品行业的一般标准,以帮助食品生产者和相关利益相关者确保其产品符合相关的安全和质量要求。
2. 定义2.1 食品安全:食品在生产、存储、运输、销售和消费过程中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状态。
2.2 食品质量:食品在口感、色泽、气味等方面满足消费者期望的程度。
3. 质量控制要求为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以下是一些质量控制要求,食品生产者和相关利益相关者应遵守:3.1 原材料采购和供应商管理- 选择可靠的供应商,并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检查供应商的食品安全质量认证和证书;- 定期检查和评估供应链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3.2 生产过程控制- 建立标准化的生产工艺和操作程序;- 对关键控制点进行监控和验证,确保符合食品安全质量标准;- 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并定期进行评估和审查;3.3 产品检验和检测- 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检验和检测,确保符合法规和标准要求;- 使用可靠的检验和检测方法,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保留检验和检测记录,以备核查和回溯;3.4 产品追溯和召回- 建立健全的产品追溯和召回机制,确保能够追溯和召回不合格产品;- 定期进行演练和测试,以验证追溯和召回机制的有效性;- 及时通知相关利益相关者,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召回;3.5 员工培训和意识提升- 为员工提供必要的食品安全质量培训;- 提高员工的食品安全和质量意识,增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定期进行培训评估和效果评估;4. 结论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标准是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要工具。
通过遵守本文档中的要求,食品生产者和相关利益相关者能够有效控制食品的安全和质量,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和优质的食品产品。
职教本科食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食品工程技术是一门应用学科,其培养目标是为食品行业培养具备食品工程技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职教本科食品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应具备食品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其中,食品学包括食品营养学、食品加工学、食品工艺学等;生物学包括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化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工程学包括流体力学、热力学、传热学等。
2. 专业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具备从事食品工程技术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
包括食品加工工艺设计、食品质量控制与检验技术、食品卫生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培养。
3.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具备食品工程材料实验技术、食品加工工艺模拟实验技术、食品工程操作与控制技术等实践技能。
4. 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课程项目、科技论文等方式,培养学生在食品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能力。
5. 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
通过培训课程、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素养。
职教本科食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要与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相符合,以确保毕业生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此外,教学标准还应结合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要求,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职教本科食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应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和社会责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标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高级技术人才,满足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
食品科学与工程陕西省考研食品科学与工程重要知识点速记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涉及食品加工、食品安全和食品品质等多个领域的学科。
对于准备参加陕西省考研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考生来说,了解和掌握重要的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食品科学与工程陕西省考研中的重要知识点,以供考生们进行速记和备考参考。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1. 食品质量标准:- 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 2762-2017《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 食品行业标准:如《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指南》等。
- 食品标签标示:如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
2. 食品加工工艺:- 常见食品加工工艺:包括热处理、脱水、腌制、发酵、辐照等。
- 食品加工工艺参数:如温度、时间、湿度等。
3. 食品安全控制:- HACCP体系:通过分析和控制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危害,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 GMP认证:指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要求,如生产设备、人员操作、卫生管理等。
- 食品中毒类型: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中毒、生物毒素中毒等。
二、食品化学与分析1. 食物成分与成分分析:- 宏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 成分分析方法:如显微镜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
2. 食品添加剂:- 常见食品添加剂:如食品增稠剂、食品防腐剂、食品调味剂等。
-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如改善食品质感、增加食品保鲜期、提高食品品质等。
3. 食品检测技术:- 常见食品检测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
- 食品检测方法与仪器:如蛋白质分析、脂质分析、添加剂检测等。
三、食品微生物学1. 食品微生物特性:- 食品中的常见微生物:如细菌、真菌、酵母菌、病毒等。
- 食品中微生物的滋生条件:如温度、水分活度、酸碱度等。
2. 食品微生物控制:- 食品中微生物的监测方法:如总菌数检测、大肠菌群检测等。
- 食品杀菌方法:如高温灭菌、辐照杀菌、酸处理等。
新科学院食工系教学质量标准及监控办法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工作重心。
几年来新科学院秉承“教书育人、服务社会、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办学宗旨,按照“一专多能、一专多路”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构建了一套适应于新科学院食工系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一、新科学院食工系教学质量标准(一)理论教学1、备课任课教师必须熟悉课程教学大纲,认真钻研和熟悉教科书,并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提前准备好教案、讲义,明确课程目标、内容、重难点。
备课内容应体现学科前沿成果。
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好教学进度表。
2、讲课任课教师应按教学进度表安排授课内容,教学态度上认真负责,循循善诱;教学内容上既充实又紧凑,既有理论深度,又能照顾学生实际,深入浅出;教学步骤上既有条理,又有一定层次,并有恰当的课后作业或思考题;教学手段上有恰当的互动交流,有合理的辅助手段或资料;教学效果上应体现启发性和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相结合、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3、辅导答疑任课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安排课外辅导答疑时间和师生交流平台。
4、作业批改任课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布置适量、适情的作业,并认真批改。
5、课程考核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课程平时成绩应有作业、小论文或其他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业水平的方式评分,平时成绩原则上不超过总评成绩的30﹪。
考试课程由教研室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讨论命题蓝图,计划好题型、题量、考分分布;命题老师严格按照命题蓝图认真完成命题与制卷工作,提交两套难易程度相当的试卷及参考答案;题目应难度适中。
命题蓝图和试卷应由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阅卷原则上采取流水作业形式,分值较大的题目应注意得分点。
阅卷完毕由教研室指定相关教师完成试卷分析。
考查课程应有课程论文或其他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业水平的方式评分。
(二)实践教学1、实习试讲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应根据安排承担学生实习试讲的指导工作。
“2020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概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教育部于2001年批准设置的目录外本科专业,2012年调整为普通本科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食品中各种化学性、生物性、物理性危害的风险不同程度地存在或增大,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同时,各种与食物有关的慢性疾病不断增多,人们对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专业担负着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人才的重任。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涉及“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涵盖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科学、技术、政策、法规、标准、监督、管理等内容,多学科交叉,科技与管理并重,但鉴于它归属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因此,专业范围重点涵盖食品(含食品原料)保鲜、加工、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有关内容,对食品原料的农业生产作一般了解。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其主干学科包括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公共管理等。
食品科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加剂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等;分析化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分析、食品感官评定等;微生物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检验、动植物食品检疫等;公共管理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分析以及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能够在相关食品企业、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生产、分析检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安全评价、质量认证、监督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学术视野开阔、行业适应面宽、工作能力较强等特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要求/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第四稿)2021年3月20日1适用范围本专业标准/要求适用对象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时可授予工学或农学学士学位。
2说明本专业要求/评估标准是依据教高〔2007〕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2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假设干意见?和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秘书处二〇〇九年八月?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手册?等文件精神而制定的。
3培养目标与要求3.1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开展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开展,具备食品科学、食品工程、食品质量管理与平安监控等方面的根底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较高的道德水平,能从事食品生产及管理、品质监控、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3.2 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能力要求: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较高的道德水平,有较好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以及相近学科的理论根底和根本技能;具备人类健康与资源环境和谐开展的理念,能自觉地将自然生态的一般原那么应用于食品资源开发、食品加工与流通等环节。
〔素质要求〕●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良好素质,掌握本专业和相近专业的根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能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具有撰写科技论文和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根底能力要求〕●具有从事食品工厂设计、新产品开发、食品工艺技术、食品检验与分析等实际工作的能力;了解国内外食品贸易状况、有关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及平安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并具有与之相应的管理能力。
〔专业技能要求〕4 课程〔关键局部,一般学分〔16-18学时〕要求160,国家规定的及通识要求的学分56,本标准要求的学分57〕4.1 课程设置4.1.1 通识教育课〔最低要求学分65〕,包括以下课程:〔1〕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根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科学概论、军事训练等课程。
国标2020国标2020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GB/T 1.1-2020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指南》。
该指南于2020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将为中国全面深入的推进标准化工作提供指导。
指南采用以下列表划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国标2020的主要内容。
一、标准化工作的基本原则国标2020首先明确了标准化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权威性、透明性、公正性等。
其中,“科学性”原则要求标准制定必须坚持科学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逻辑性;“权威性”原则则要求标准制定必须坚持以法律、法规、政策为基础,推行由权威机构/团体制定,享受国家和社会的认可;“透明性”和“公正性”原则则分别要求标准制定过程应公开和公正,任何人都应该能够以公平的方式参与到标准制定中来。
二、标准化工作应用的范围和限制国标2020对标准化工作应用的范围和限制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中包括规定标准应适用于生产经营领域、科学研究领域和技术服务领域;标准对产品、工艺、测试、检查、评价、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进行规范;标准的适用范围和限制应根据广泛行业普及情况、技术发展水平、资源情况、环保政策、安全标准要求等因素而确定等。
三、标准化质量和技术标准的制定国标2020制定了标准化质量和技术标准规定,其中包括制定标准化质量和技术标准应确定标准的类型和级别、核心技术指标和核心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等;制定标准化质量和技术标准应在确定标准主体和责任主体后进行,应参照国际、行业和地方标准进行研究,运用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充分考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生产需求等。
四、标准化工作的实施国标2020明确了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措施,其中包括要推广标准化理念和标准化精神,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标准认证检测机构的素质和能力;要建立健全标准化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推进标准化工作不断完善和创新;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加强与国际标准机构和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等。
五、国家标准的管理最后,国标2020对国家标准的管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规定,其中包括对于国家标准的分级分类、调整和修改、发布和废止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概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教育部于2001年批准设置的目录外本科专业,2012年调整为普通本科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食品中各种化学性、生物性、物理性危害的风险不同程度地存在或增大,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同时,各种与食物有关的慢性疾病不断增多,人们对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专业担负着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人才的重任。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涉及“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涵盖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科学、技术、政策、法规、标准、监督、管理等内容,多学科交叉,科技与管理并重,但鉴于它归属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因此,专业范围重点涵盖食品(含食品原料)保鲜、加工、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有关内容,对食品原料的农业生产作一般了解。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其主干学科包括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公共管理等。
食品科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加剂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等;分析化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分析、食品感官评定等;微生物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检验、动植物食品检疫等;公共管理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分析以及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能够在相关食品企业、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生产、分析检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安全评价、质量认证、监督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学术视野开阔、行业适应面宽、工作能力较强等特点。
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专业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等。
2适用专业范围2.1专业类代码食品科学与工程类(0827)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082702)3培养目标3.1专业培养目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较系统地掌握数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掌握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能够在相关食品企业、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生产、分析检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安全评价、质量认证、监督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创新实践、自我发展、国际交流等综合能力。
3.2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全商校应根据上述培养目标,结合各自基础条件和学科特色,在充分调研与分析区域和行业特点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准确定位,细化培养目标的内涵,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多样化的需要。
各高校还应根据科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定期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进行评估,建立适时调整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机制。
4培养规格4.1 学制4年。
4.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4.3参考总学时或学分总学分为140~180学分。
4.4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4.4.1 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4.4.2 业务方面(1)掌握数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 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营养与卫生、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食品分析的原理与方法,掌握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以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知识。
(3)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有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手段获取科技信息及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
(5) 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的创新思维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6)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7)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4.4.3 体育方面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5师资队伍5.1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1)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
(2)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0名全职专任教师;在120名学生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教师。
(3)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应不低于30%。
(4)实验教学中每位教师同时指导学生数不超过20人; 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6人:每1.5万实验教学人时数,须配备1名实验技术人员。
5.2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1)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或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系统、扎实掌握有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开展课程教学。
(2)专业负责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熟悉并承担本专业教学工作。
(3) 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
(4)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因材施教。
(5) 能够指导学生课外学术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心学生成长,能够对学生的学业与职业规划提供必要指导。
(6)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改革与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更新教学内容,用科研促进教学。
5.3教师发展环境(1)具有基层教学组织,能够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活动。
(2)具有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助教制度和任课试讲制度。
(3)建立教师发展机制,能够开展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培训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6教学条件6.1教学设施要求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执行。
(1)具有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食品营养学等专业实验室。
(2)实验设备完好、充足,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
实验室生均使用面积不低于2.5平方米。
(3) 照明、通风设施良好,水、电、气管道及网络走线等布局安全、合理,符合国家规范。
(4)实验室消防安全符合国家标准。
(5) 具有三废收集和处理措施,符合环保要求。
(6) 化学品的购置、存放和管理符合国家规定。
6.1.3 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1)基础教学实验仪器可满足化学、生物学等基础教学实验的需要。
(2) 专业教学实验仪器可满足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食品营养学等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
(3) 主要实验仪器常用仪器与设备如常用玻璃仪器、小型仪器与食品加工设备;中型仪器与设备(至少5种)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旋转蒸发仪、生化分析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质构仪、流变仪、离心机、均质机、高压灭菌釜、冷冻干燥器、发酵罐、烤箱、喷雾干燥设备等;大型仪器与设备(至少2种)如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核磁共振谱仪、超临界萃取设备、超高压加工设备等。
(4) 台套数要求基础实验常用玻璃仪器应满足至少每2人1套;综合实验、仪器实验与工艺实验的台套数满足每组实验不超过6人。
6.1.4 实践基地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应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的就业去向,与有关食品企业、检测机构、认证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及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建立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实习基地。
6.2信息资源要求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教学基本信息。
专业基础课程中2/3以上的课程应采用正式出版的教材:其余课程如无正式出版教材,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讲义;除教材和讲义之外,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应推荐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图书馆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保证图书资料购置经费的投入。
具有一定数量、种类齐全的专业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光盘、声像等各种载体的中、外文献资料和国内外常用数据库(如中国知网,IEEE和El工程索引库等),以及有关的检索工具,并提供使用指导。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
具有完善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图书流通、书刊阅览、电子阅览、参考咨询、视听资料、文献复制等服务体系,能够方便学生学习网络课程与精品共享资源课程,并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程网站,提供一定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研究的需要。
6.3 教学经费要求教学经费投人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专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达到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的合格数值。
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设备总值的10%。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00万元的专业,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万元。
业的仪器设备价值新开办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
6.3.4 仪器设备维护费用专业年均仪器设备维护费用不低于已有仪器设备总值的1%,或总额超过10万元。
7质量保障体系7.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实验室课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和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7.2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 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7.3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附录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1专业知识体系1.1 知识体系1.1.1 通识类知识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各高校可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教学内容。
1.1.2 学科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学、化学和生物学,其教学内容应不低于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化学和生物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基础。
1.1.3 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1)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为本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基础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核心内容:食品中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和酶、维生素、矿物质、色香昧物质等成分的结构、性质及在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