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速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13.01 KB
- 文档页数:2
室早的识别与诊断:您是否有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最易诊断的心律失常之一。
本文将介绍室早的定义、分类和诊断方法,并重点讨论临床上如何识别和诊断室早。
室早是由心室肌提前兴奋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激动从心室肌向窦房结的传导受阻有关。
多数室早在健康个体中均可检出,但也有少数人由于其起源部位异常或激动频率较快而难以用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
室早可以发生于正常人,也可见于心肌病、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因此,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在未有诱发因素的情况下,不能用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
一、起源部位室早可起源于窦房结、房室交界、左束支及右束支等部位。
1.窦房结:窦房结为心脏的控制中心,起着维持心脏节律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起搏频率是60~100次/分,但如果其发生了提前激动,就会引起心脏节律紊乱和室性期前收缩。
2.房室交界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在正常情况下,它会正常传导到心室,但如果其发生了提前激动,就会引起心脏节律紊乱和室性期前收缩。
3.左束支:左束支位于左心房和右心室之间,起着传导心室冲动的作用。
如果它发生了提前激动,就会引起心脏节律紊乱和室性期前收缩。
二、形态室早的形态可分为两类:1.正常形态:多见于健康个体,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可无任何临床症状,且不影响正常生活,可无任何不适。
2.异常形态: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引起相应的症状或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晕厥、心脏骤停、猝死等。
室早形态分类常用的标准包括:1.形态正常:为“静息”心电图的标准形态,不影响心率和血压等生命体征。
室早的形态正常指以下4种情况之一:(1)P波消失或变小(≤0.1 mV);(2) QRS波形态正常,但R波振幅较正常值高;(3)房室传导阻滞或心房颤动;(4)房性心动过速。
2.异常形态:为“动态心电图”标准形态,指在动态心电图中有较多的室早。
如果室早持续存在,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甚至可引起心肌缺血。
1、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为临床上最为多见的一种过速性心律失常,很多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都可以引发。
常见的生理因素包括情绪激动、运动、惊吓、吸烟、饮酒等,此时多无特殊临床意义;而病理性因素则包括发热、贫血、休克、甲状腺机能亢进、心功能不全以及各种类型的高原病等。
1.1、心电图特征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应当具备以下3点:(1)有窦性P 波,并且在Ⅱ、aVF、V5等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2)P波频率超过正常上限,1岁以内者超过140次/分,1~6岁者超过120次/分,6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超过100次/分;(3)P-R间期不小于0.12秒,节律规整。
1.2、诊断与鉴别诊断窦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当发现心率或脉率加快并超过各年龄段正常上限时,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通常情况下成年人窦性心动过速时的心率多在100~150次/分之间,但部分甲状腺机能亢进和严重急性高原病患者的心率则可能超过每分钟150次,甚至达到180次/分;婴儿的窦性心动过速也可高达每分钟180次以上。
由于心率过快,心电图的P波可与前一心动周期的T波相重叠,以至无法辨认,此时应注意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进行鉴别。
窦性心动过速的心房率多是逐渐增快或逐渐减慢的,而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则具有突发突止的特点;采取按压眼球或颈动脉窦等刺激迷走神经方法能使窦性心动过速的频率暂时减慢,但停止压迫后又多恢复原状,而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时采取该方法则可使之突然终止发作,恢复窦性心律或完全不发生变化;若与以往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则可发现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P波形态与该患者的窦性P波略有不同。
另外,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发作前或终止后的心电图中常可见到散在或频发的房性过早搏动,而窦性心动过速则多无这种情况。
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可发生在正常人,也可因烟酒过度、疲劳过度、情绪波动、饮用浓茶或咖啡等因素引起。
心电图诊断标准房室肥大一,左心房肥大(Left Atrial Hypertrophy)●I、II、aVL、V4~V6导联上,P波增宽,时间>0.11秒;●P波顶部有切迹,呈双峰型,峰距≥0.04秒,称为“二尖瓣”型P波;●PTF-V1≤-0.04毫米.秒。
二,右心房肥大(Right Atrial Hypertrophy)●II、III、aVF导联上,P波高尖,电压>0.25mV,又称为“肺型P波”;●I、aVL导联P波低平或倒置;●V1、V2导联P波,多高尖耸立,少数低平或倒置;●P波时间正常。
注解:“二尖瓣P波”并非只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的病人也不一定全部显示此种图形特征。
“肺型P波”虽多见于肺部疾患所致右房肥大,但在晚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也常可见到。
所以作为心房肥大的定位诊断,仍需要结合其它改变及临床资料来肯定诊断。
目前采用一种简便而实用的鉴别方法是测量P/P-R段比值。
此比值在1.0~1.6范围内为正常,如左心房肥大者,因P波时间延长,故此比值大于1.6,右心房肥大者,此比值小于1.0,但尚须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三,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RI>1.5mV, RavL>1.2mV,RavF>2.0mV,或RI+SIII>2.5mV,RV5>2.5mV,SV1+RV5≥3.5mV(女),4.0mV(男)●QRS综合波时间延长,可达0.10~0.11秒;●V1、V5、V6导联T波呈低平、双向或倒置,S-T段下移>0.05mV;●心电轴左偏。
注解:原有的一项即V5导联的V AT>0.05秒,现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并不正确,实际在左心室肥大的诊断中非常有限,故可删除这项标准。
如临床无引致左心室肥大的疾病存在,心电图仅有QRS综合波V5电压增高,或平均电轴轻度左偏时,只能作出QRS综合波高电压或电轴左偏的诊断,当见于青年人和儿童一般无病理意义。
另外要注意和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鉴别。
心电图诊断标准房室肥大一,左心房肥大(Left Atrial Hypertrophy)I 、 II 、 aVL 、 V4~V6 导联上, P 波增宽,时间>0.11 秒;P 波顶部有切迹,呈双峰型,峰距≥0.04 秒,称为“二尖瓣”型毫米 .秒。
二,右心房肥大(Right Atrial Hypertrophy )P 波;PTF-V1 ≤ -0.04II 、III 、 aVF导联上,P 波高尖,电压>0.25mV ,又称为“肺型P 波”;I 、 aVL导联P 波低平或倒置;V1 、 V2 导联 P 波,多高尖耸立,少数低平或倒置;P 波时间正常。
注解:“二尖瓣 P 波”并非只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的病人也不一定全部显示此种图形特征。
“肺型 P 波”虽多见于肺部疾患所致右房肥大,但在晚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也常可见到。
所以作为心房肥大的定位诊断,仍需要结合其它改变及临床资料来肯定诊断。
目前采用一种简便而实用的鉴别方法是测量P/P-R 段比值。
此比值在 1.0~1.6 范围内为正常,如左心房肥大者,因 P 波时间延长,故此比值大于 1.6,右心房肥大者,此比值小于 1.0,但尚须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三,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RI > 1.5mV, RavL > 1.2mV,RavF> 2.0mV,或 RI+SIII > 2.5mV,RV5>2.5mV,SV1+RV5 ≥3.5mV (女) ,4.0mV(男)QRS 综合波时间延长,可达V1 、 V5 、 V6 导联 T 波呈低平、双向或倒置,S-T 段下移> 0.05mV ;0.10~0.11 秒;心电轴左偏。
注解:原有的一项即V5 导联的 VAT> 0.05 秒,现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并不正确,实际在左心室肥大的诊断中非常有限,故可删除这项标准。
如临床无引致左心室肥大的疾病存在,心电图仅有QRS 综合波 V5 电压增高,或平均电轴轻度左偏时,只能作出QRS 综合波高电压或电轴左偏的诊断,当见于青年人和儿童一般无病理意义。
心律失常诊疗指南第一节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临床表现】1.无症状或有心悸2.健康人吸烟、饮茶或咖啡、饮酒、体力活动及情绪激动3.发热、甲亢、贫血、休克、心肌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等4.药物、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辅助检查】1.心电图2.病因及诱因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甲免全套、超声心动图等【诊断与鉴别】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 100 次/分鉴别诊断:阵发性室上速,窦性心动过速通常逐渐开始和中止,频率大多在100-150 次/分之间,阵发性室上速常呈忽发忽止的特点,频率多大于 150 次/分【治疗】1.针对病因及诱因,尽可能去除可逆性因素,如纠正贫血、控制甲亢、治疗相关疾病,如心力衰竭2.必要时选用β受体阻滞剂窦性心动过缓【临床表现】1.无症状,或有头昏、类晕厥及晕厥1.健康的年轻人、运动员、睡眠状态2.心脏病:窦房结病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肌病等3.其它疾病:颅内疾患、严重缺氧、低温、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等4.药物:拟胆碱药物、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异搏定、硫氮唑酮、洋地黄等【辅助检查】1.心电图2.动态心电图3.对疑有窦房结疾患者:食管心电图或心腔内心电生理检查【诊断】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
【治疗】1.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无需治疗2.必要时短期应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提高心率3.严重窦缓、伴血流动力学紊乱、确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安装起搏器窦性停搏【临床表现】1.黑蒙、短暂意识障碍或晕厥、阿斯综合征、死亡2.窦房结病变:窦房结变性与纤维化、缺血等3.急性心肌梗死4.脑血管病变5.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颈动脉窦过敏6.药物:洋地黄类、乙酰胆碱等【辅助检查】1.心电图2.动态心电图3.食道心电生理检查和/或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正常窦性节律后,忽然出现一个较长的无窦性P波的间歇期,长P-P间期与原窦性周期不呈比例,常超过基本窦性周期1.5倍,后者可与Ⅱ度窦房阻滞及窦性心律不齐相鉴别。
定义: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是指窦房结发出的激动超过了100次/min以上。
窦性心动过速是常见的心律失常。
症状体征窦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症状与心率增快影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程度有关,与基础心脏状态亦有关,当心率轻度增快时,心排血量增大,心脏工作效率增加,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当心率过快时,患者可出现心悸、气短、胸闷、烦躁等症状,甚至可出现胸痛。
症状的个体差异也较大。
通常从休息状态下心率70次/min左右增加至2.5倍左右(180次/min),心脏的工作效率最大;当超过180次/min时,则心脏工作效率明显降低,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这是因为心率>180次/min时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有冠心病者更加明显),舒张末期缩短,心室充盈减少,每搏心排出量减少等所致。
体征:心率增快至100~150次/min,少数人可达160~180次/min。
生理性者大多为一过性;系器质性心脏病所致者,则心动过速持续较久。
心尖搏动有力,心音增强,颈动脉搏动明显。
用药治疗1.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应主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辅以对症治疗。
由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应用洋地黄制剂、利尿药和血管扩张药等。
窦性心动过速的纠正,常作为左心衰竭控制的指标之一。
2.非心力衰竭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所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应用洋地黄不能使心率减慢。
注意:洋地黄过量也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以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高为主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药、镇静药等。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在无明确的心功能不全时,窦性心率持续>110次/min时,为减慢心率,可临时试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药(如口服阿替洛尔6.25~12.5mg)或钙拮抗药(如口服硫氮卓酮15~30mg),需要时可8~12h服1次。
继发于左心衰竭的窦性心动过速,应主要处理心力衰竭。
饮食保健食疗: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过早搏动,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脏传导失常等,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畏寒、浮肿、喘促等。
【疾病名】窦性心动过速【英文名】sinus tachycardia【缩写】【别名】nodal tachycardia【ICD号】I49.8【概述】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是指窦房结发出的激动超过了100次/min以上。
窦性心动过速是常见的心律失常。
【流行病学】目前尚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
【病因】1.生理因素 正常人的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饮浓茶、饮咖啡、吸烟、饮酒等,使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
2.病理因素(1)心力衰竭:尤其在心力衰竭的早期,心率常增快。
(2)甲状腺功能亢进:大多数甲亢病人有窦性心动过速,心率一般在100~120次/min,严重者心率可达到120~140次/min。
(3)急性心肌梗死:在急性心肌梗死病程中,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可达到30%~40%。
(4)休克:休克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在轻度休克时心率可达到100次/min 以上;重度休克时心率更快,可大于120次/min。
(5)急性心肌炎:多数患者可出现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的窦性心动过速。
(6)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均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
(7)贫血、发热、感染、缺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脏手术后,均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
【发病机制】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主要与交感神经兴奋及迷走神经张力减低有关,当交感神经兴奋影响窦房结起搏细胞时,4相上升速度加快,到达阈电位时间缩短,心率则加快。
1.生理因素 生理性窦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适应”现象。
影响心率的因素很多,如正常人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饮浓茶、咖啡;吸烟、饮酒等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
体位改变如立位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也加快;卧位时心率则减慢。
生理因素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常为一过性,持续时间较短。
2.病理因素(1)心力衰竭:在心力衰竭时,心率往往加快,这是机体维持心脏排血量的代偿性机制之一。
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加快在一定范围内是具有代偿意义的。
(2)甲状腺功能亢进:大多数甲亢患者都有窦性心动过速。
常见心电图诊断依据【心电图脑电图讨论版】正常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失常正常窦性心律诊断要点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 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
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P间期:并不绝对匀齐,但PP间期的互差<0.12秒医学。
4.心房频率:60~100次/分。
小儿不超过正常相应年龄组心率95%或不低于正常相应年龄组的5%。
窦性心动过缓诊断要点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 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
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3.P波频率<60次/分,但很少<40次/分。
小儿心率低于下列范围:1岁以内超过100次/分,1~6岁超过80次/分,6岁以上超过60次/分。
4.可能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等;窦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 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
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3.P波频率100~160次/分,但甲亢的成人患者,P波频率可大于180次/分。
小儿心率超过下列范围:1岁以内超过140次/分,1~6岁超过120次/分,6岁以上超过100次/分。
4.心动过速时由于P电轴下移,P波的形态可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心率过快时可与T波重叠,PR段及ST段可下降,T波平坦甚至倒置。
窦性心律不齐诊断要点1.窦性心律2.PP间期互差>0.12秒,也有人以互差>0.16秒作为诊断标准。
心动过速诊断标准
一、心率超过正常范围
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当心率超过这个范围时,即可认为存在心动过速。
此时,医生会关注患者的心率变化,结合其他症状和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二、节律规则或不规则
心动过速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
规则的心动过速通常是由于窦房结或房室结的异常兴奋性引起的;不规则的心动过速则可能与房室交界区或心室传导异常有关。
医生会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来判断节律是否规则或不规则。
三、心脏搏动增强,心音增强
当心动过速发生时,心脏的搏动增强,心音增强。
医生在听诊时可以听到心跳声粗糙而有力,甚至可听到奔马律。
这些症状有助于诊断心动过速。
四、可伴有心悸、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
心动过速患者通常会感到心悸、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
这些症状可在心动过速发作时出现,也可在静息状态下出现。
医生会关注患者的症状表现,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
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并非一定是病理性的,也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
因此,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
例如,情绪激动、剧烈运动、药物副作用等都可能引起心动过速。
综上所述,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包括心率超过正常范围、节律规则或不规则、心脏搏动增强、心音增强、伴有心悸、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确定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心动过速诊断详述*导读:心动过速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诊断:心跳速度过快被称为心动过速。
如果心跳过快以至于不能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时,可以出现心悸、快速心动、胸痛、头昏、眩晕、昏迷或半昏迷等心动过速的症状。
发生心动过速时,心律可能规则或不规则搏动。
如果快速的心跳起源于心室,称为室性心动过速,可能影响心脏将足够的血液泵入大脑和其它重要器官。
首先,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为心室率常在150250次/min之间,QRS波宽大畸形,时限增宽,第二,T波方向与QRS 无波主波相反,P波与QRS波之间无固定关系。
第三,QT间期多正常,可伴有QT间期延长,多见于多形室速,第四,心房率较心室率缓慢,有时可见到室性融合波或心室夺获。
室性心动过速的症状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轻者可无自觉症状或仅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晕、出汗;第二,重者发绀、气促、晕厥、低血压、休克、急性心衰、心绞痛,甚至衍变为心室颤动而猝死;第三,快而略不规则的心律,心率多在120-200次/分,心尖区第一心音强度不等,可有第一心音分裂,颈静脉搏动与心搏可不一致,偶可见大炮波;第四,基础心脏病的体征。
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
房性心动过速的症状表现为:常发生于患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和洋地黄中毒的病人,发作短暂或持续数月。
当房室传导比率变动时,听诊心律不恒定,第一心音强度发生变化。
二、分类:1、病理性心动过速又可分为窦性心动过速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两种。
(1)窦性心动过速的特点是心率加快和转慢都是逐渐进行,通常每分钟心率不会超过140次,多数无心脏器质性病变的,通常无明显不适,有时有心慌、气短等症状。
(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每分钟心率可达160~200次,以突然发作和突然停止为特征,可发生于心脏有器质性病变或无心脏器质性病变者。
发作时病人突然感到心慌和心率增快,持续数分钟、数小时至数天,突然恢复正常心率。
发作时病人自觉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及头颈部发胀、跳动感。
窦性心动过速护理查房总结一、病例介绍本次查房针对的是一位患有窦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患者男性,45岁。
患者近期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经检查发现心率为100次/分,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
患者无其他基础疾病,药物治疗为盐酸美托洛尔片。
二、护理评估1.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观察有无波动及变化。
2. 症状观察:关注患者心悸、胸闷等症状的变化,了解症状的发作规律及持续时间。
3. 药物护理:遵医嘱给予盐酸美托洛尔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心率、血压的变化等。
4. 心理评估: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
三、护理诊断1. 心动过速:心率过快,导致患者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
2. 焦虑: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担心预后,产生焦虑情绪。
四、护理措施1. 生活护理:指导患者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
2. 饮食护理:给予患者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低盐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 药物治疗:遵医嘱给予盐酸美托洛尔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心率、血压的变化等。
4. 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消除患者对疾病的顾虑,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
5. 活动与休息: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安排活动与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6. 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诱发心动过速的因素,如吸烟、饮酒等。
五、护理评价1. 患者心率逐渐稳定,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 患者症状得到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明显减轻。
3. 患者心理状况良好,焦虑情绪得到缓解。
4. 患者遵医嘱用药,药物治疗效果良好。
六、注意事项1. 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如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波动。
2. 做好患者用药护理,确保药物按时按量给予。
3. 加强心理护理,关注患者心理状况,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
4.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诱发心动过速的因素。
5. 定期进行护理评估,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护理措施。
窦性心动过速鉴别诊断
1.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与窦性心动过速在P波频率上有重叠现象,故易造成两者鉴别的困难。
其鉴别主要靠心电图。
下列几点可助鉴别:
(1)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P′波与窦性的P波不同。
(2)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P′波频率多为100~180次/min,大多在160次/min左右。
而窦性心动过速的P波频率多在140次/min以下,很少超过150次/min。
并易受运动、站立、进食、情绪激动、卧床、休息、呼吸(深吸气使心率加快、深呼气可使心率减慢)等因素的影响,而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则不受上述因素的影响。
(3)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发作为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终止时有代偿间歇。
而窦性心动过速是逐渐发生的,并且逐渐终止,终止时无代偿间歇。
(4)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时的P-P间期绝对规律,而窦性心动过速时,P-P间期常有轻度不规则。
(5)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发作前后常有房性期前收缩出现,而窦性心动过速则无房性期前收缩。
(6)用压迫眼球或颈动脉窦等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不能被终止但可诱发房室传导阻滞;而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则可被终止或诱发房室传导阻滞。
窦性
心动过速的频率可通过以上方法逐渐减慢,不可能突然被终止;而停止压迫时,又可恢复到原有较快水平。
2.窦性心动过速时出现的ST-T改变与冠心病时ST-T改变的鉴别窦性心动过速时可表现ST段降低、T波平坦或倒置。
窦性心动过速时T-P段缩短,使P波与其前的T波重叠,此时不能将T-P段作为等电位线,去判断ST是否降低。
窦性心动过速时由于PⅡ、Ⅲ较高尖,其P波的复极波(Ta)亦较明显,其后段可延伸到ST段上,引起ST段降低,主要表现在Ⅱ、Ⅲ导联上。
冠心病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时,可引起冠状动脉相对性供血不足,导致ST段降低及T 波改变。
有些患者在窦性心动过速后ST-T的改变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所以在窦性心动过速时不能单纯依据ST-T的改变去诊断冠心病,必须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全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