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处置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涉法涉当事人群体性事件处置预案1. 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涉法涉当事人群体性事件(以下简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率也逐渐增加。
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涉法涉当事人群体性事件处置预案成为必要举措。
2. 目的本处置预案的目的是确保在发生涉法涉当事人群体性事件时,相关部门能够高效、迅速地处置,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3. 处置原则处理涉法涉当事人群体性事件应遵循以下原则:- 法律原则:依法处置,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操作。
- 公正原则: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涉事当事人。
- 人性原则:保障当事人的人权与尊严,关注其合法权益。
- 效率原则:高效的处理方案,迅速处置问题,确保社会稳定。
4. 处置程序处理涉法涉当事人群体性事件的程序如下:1. 接报阶段:- 及时接到群体性事件报告。
- 根据报告内容判断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2. 评估阶段:- 快速评估涉事群体的规模、秩序状况和诉求。
- 确定应对措施和资源需求。
3. 沟通阶段:- 与当事人代表进行沟通,了解其诉求。
- 向当事人传达政府的态度和政策。
4. 协商解决阶段:- 进行协商,寻求解决方案。
- 必要时组织专门调解与协商会议。
5. 处理措施阶段:- 根据情况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如行政治安、司法介入等。
6. 结束阶段:- 对处理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 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
5. 预案落实与演练本处置预案应定期进行演练与评估,确保各级相关部门了解预案内容,并具备实施能力。
同时,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6. 风险与控制措施在实施涉法涉当事人群体性事件处置预案时,需注意以下风险,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情绪失控风险:加强对当事人情绪的引导与控制。
- 暴力冲突风险:加大维护秩序的力度,防止事态扩大。
- 舆情压力风险:建立有效的舆情应对机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7. 处置预案的迭代与完善本处置预案应定期进行演练与评估,并根据实际操作及反馈情况进行迭代与完善,以提升处置效率和应对能力。
群体性事件现场指挥处置原则与战术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体性事件也越来越多,这对现场指挥处置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有效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探讨群体性事件现场指挥处置原则与战术研究。
一、群体性事件现场指挥处置原则1. 安全第一原则。
在群体性事件现场,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最重要的,因此安全第一原则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现场指挥者要确保部署安全、动作稳定、控制士兵情绪、守护群众安全,尽一切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快速有效原则。
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有时刻不容缓的情况,因此现场指挥者需要根据各种情况及时做出决策,并快速有效地开展行动。
现场指挥者应该根据不同的事件情况,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迅速打击矛盾意识形态、煽动群情、扰乱社会秩序、损害国家利益等各类犯罪行为。
3. 系统规范原则。
在群体性事件处理过程中,现场指挥者需要遵循一系列规范,这样才能确保行动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防止其它问题的出现。
现场指挥者需要根据相关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采取恰当的技术和战术手段,实现有效的作战目标。
4. 综合作战原则。
在群体性事件处理中,现场指挥官需要掌握综合准确高效的作战能力,这要求现场指挥者对所使用的武器、防护设备、药剂、通信系统、网络系统及其他指挥设备掌握十分熟练。
保证现场指挥系统的高效及其各项技术设备的维护和运行。
二、群体性事件现场指挥处置战术研究1. 策略规划。
在事件发生时,现场指挥者要根据事件情况迅速稳妥地进行策略规划,确定突击位置和行动方式等。
现场指挥者要有准确性和果断性,作出决策方便,具有成本效益。
2. 人脸检测技术。
在群体性事件处理中,现场指挥者要加强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
这种技术可以从大量视频中自动检测人脸,审查身份信息,有效地提高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使处理速度更快,更准确。
3. 运用水炮车。
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运用水炮车可以让现场指挥者达到压制群体(温和型)或警示公众(激烈型)的目的。
现场指挥者要确保水炮车的位置和路线等安全控制措施。
一、指导思想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范围内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1. 因群众利益诉求引发的事件;2. 因公共安全、社会秩序、资源分配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3. 因民族、宗教、信仰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4. 因突发事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5. 其他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的群体性事件。
三、应急处置原则1. 预防为主、及时处置。
加强对群体性事件的预警、预防工作,及时发现苗头,果断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2. 坚持依法行政。
依法依规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3. 保护群众合法权益。
尊重群众合法权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各级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5. 及时沟通、有效疏导。
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有效疏导群众情绪。
四、组织体系1. 成立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 成立应急处置指挥部。
指挥部负责具体实施应急处置工作,下设现场指挥部、宣传报道组、后勤保障组、医疗救护组、维稳安保组等工作小组。
3. 各级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工作任务,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五、应急处置流程1. 预警阶段(1)各级政府、各部门加强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及时掌握群体性事件苗头。
(2)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及时进行预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2. 处置阶段(1)启动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指挥、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3)宣传报道组负责对外发布信息,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4)后勤保障组负责物资保障、现场维护等工作。
(5)医疗救护组负责现场医疗救护,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群体性事件处置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由大规模人群参与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些事件往往涉及复杂的群体心理、社会矛盾与利益冲突,对社会稳定与秩序带来严重威胁。
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市民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一、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有效的群体性事件处置,必须建立起健全的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早期发现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信号,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或减轻事件的发生和危害。
政府需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广泛收集信息,关注社会热点,警惕可能产生冲突的矛盾。
同时,也要加强对群体心理的研究,掌握人群的集体心态,预测可能发生的事件类型。
二、建立群体性事件处置应急机制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需要迅速、高效的响应和协调机制。
政府部门应建立起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在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职责划分和协作配合。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与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的联系,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集中调度和快速响应。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做好预案演练,确保群体性事件处置的及时有效。
三、加强社会矛盾化解与舆情管理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往往与社会矛盾的积累和爆发有关。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及时回应市民的诉求,解决社会矛盾,减少矛盾升级的可能。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舆情管理,正面引导媒体和网络的舆论导向,避免负面信息的传播扩大,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四、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公共安全是群体性事件处置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场所和关键区域的安全管理力度,加强对潜在危险因素的排查和预防。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治安环境的管理,严厉打击犯罪行为,确保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危害公共安全的人员进行管控和管理,防止其参与或煽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五、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是维护群体性事件稳定的长效机制。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就业、医疗等社会民生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力度,推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
群体性事件现场指挥处置原则与战术研究群体性事件由于其突然性、复杂性、危险性,对指挥员的指挥、决策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本文主要探讨群体性事件现场指挥处置原则与战术,并提出了建议与措施。
一、群体性事件现场指挥处置原则(一)坚持人民至上原则群体性事件的人命关天,处理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合法权益。
处理中,应以安全、稳定、有序为目标,利用各种手段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科学决策和指挥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必须注重决策和指挥的科学化。
处理中,应集中决策、统一指挥,制定明确指导思想、行动计划和指挥关键步骤,紧密配合各方力量,加强现场指挥和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三)细分任务、明确责任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必须根据各自人员的不同职能及任务特点,将工作任务细分,明确责任,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同时,必须充分了解各单位、队伍的组成、任务、指挥与协调等工作。
(四)紧急协调、密切配合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必须充分发挥各方联防联控的重要作用,统筹整合各类力量,协调配合各项工作,积极搭建应急协调平台,保障应急指挥的顺畅和协调。
(五)精确掌握形势、灵活应变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必须精确掌握形势,分析形势、掌握大势,灵活应变,及时调整处置方案和措施、突出重点、加强对关键点的掌控,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损失的发生。
(六)全方位信息共享、及时传递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必须实现信息的全方位共享和及时传递,保证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同时各部门也应按照应急预案,提高信息采集、分析处理、传递的质量和效率,合理开展指挥决策和传递。
二、群体性事件处置战术(一)分析场地环境及走向群体性事件处置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对场地环境进行详细分析与判断,仔细了解群众聚集的规模、区域情况以及周四交通状况。
同时还必须分析各种不同因素对处置情势的影响、给相关部门带来的冲击,及时对群体情绪进行疏导和缓和。
(二)营造秩序、防止蔓延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必须采用适当的措施保证场地秩序稳定,防止出现大规模蔓延。
群体性事件处置原则、方法及步骤初探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2009年9月,中共《党的建设辞典》时隔20年后再出版,在整部辞典的1015个词条中,1/3是新词,群体性事件等被收入其中。
宋宝安等认为,群体性事件是由社会矛盾引发,由特定和不特定的某些具有共同利益的耦合群体,以一定的目的为基础,带有明显的利益诉求性质的体制外活动,是以合法的或非法的规模性聚集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
[1]向德平等认为,“群体性事件是指由社会群体性矛盾引发的,不受既定社会规范约束,具有一定的规模,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干扰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集体上访、集体怠工、罢工、非法集会、聚众、游行、示威、骚乱、暴乱、大众恐慌等等”。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有些地方发生的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甚至群体性事件,很多与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办事、不按政策办事有关。
”对群众的感情有多深,解决问题的力度就有多大。
说到底,应对群体性事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个部门的各个层面都不等不靠,勇于负责。
只有将“第一位”的基础工作做好了,宣传部门的工作才会游刃有余,权力部门的公信力才能得到维护,社会稳定也才会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一)依靠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群众工作。
群体性事件涉及面广、规模大,对社会和稳定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预防和处置群众性事件工作政策性强、难度大。
因此,政法机关要在主动了解民意,掌握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时,分析社会动态和潜在的矛盾,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
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一、总则(一)编制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的社会秩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发生的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四)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加强情报信息收集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纠纷,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2、快速反应,依法处置。
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依法果断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防止矛盾激化。
3、统一领导,协调配合。
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工作。
4、教育疏导,防止激化。
坚持以教育疏导为主,耐心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避免矛盾激化,防止事态扩大。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一)应急指挥机构成立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工作职责1、指挥部职责(1)统一领导、指挥、协调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工作;(2)研究决定处置工作中的重大事项;(3)制定处置工作方案和措施;(4)协调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处置工作。
2、指挥部办公室职责(1)负责收集、分析、汇总群体性事件的相关信息;(2)传达指挥部的指示和命令;(3)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的处置工作;(4)起草有关文件和报告。
3、各成员单位职责(1)公安机关:负责维护现场秩序,依法处置违法犯罪行为。
(2)信访部门:负责做好群众的信访接待和疏导工作。
(3)宣传部门:负责舆论引导和新闻发布工作。
(4)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三、预防预警(一)预防机制1、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定期开展排查工作,及时发现和化解不稳定因素。
2、加强对重点人员、重点部位、重点领域的管控,做好情报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
一、预案背景为了有效应对和处置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指示精神,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降低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2. 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效率。
3.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决策指挥等工作。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现场处置组、信息收集组、后勤保障组等职能小组。
四、应急处置原则1. 预防为主,积极应对。
加强日常排查,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2. 以人为本,确保安全。
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 依法处置,维护稳定。
依法依规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4. 信息公开,回应关切。
及时发布信息,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应急处置流程1. 预警阶段: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报告指挥部,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置。
2. 应急响应阶段:指挥部根据事件情况,启动应急响应,组织现场处置组、信息收集组、后勤保障组等职能小组开展工作。
3. 处置阶段:现场处置组负责现场处置工作,包括疏散人群、维护秩序、控制事态等;信息收集组负责收集、汇总相关信息,及时上报指挥部;后勤保障组负责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物资供应和人员调配。
4. 结束阶段:事件得到有效处置后,指挥部宣布应急响应结束,恢复正常秩序。
六、保障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法制观念,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
2. 加强信息报送,确保信息畅通,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3. 建立健全应急处置队伍,加强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 加强物资储备,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物资需求。
5. 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应急处置合力。
涉军涉士兵群体性事件处置预案1. 背景涉军涉士兵群体性事件是指在军队中发生的涉及大量士兵,并具有集体性质的事件,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为了有效应对此类事件,制定一份涉军涉士兵群体性事件处置预案至关重要。
2. 目标本预案的目标是确保及时、有序、公正地处置涉军涉士兵群体性事件,保护士兵权益,维护军队形象。
3. 处置原则本预案的处置原则如下:1. 快速反应:对涉军涉士兵群体性事件要快速反应,确保及时采取行动。
2. 公正公正:处置过程要公正公正,确保对每一名士兵的权益都能得到保护。
3. 保密保密:处置过程要保密保密,防止信息外泄,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4. 处置步骤本预案的处置步骤如下:1. 收集信息:及时收集涉事士兵的基本信息、事件发生经过等。
2. 制定应对方案:根据事实和情况制定详细的应对方案,并调动相关资源和人员。
3. 快速反应:迅速采取行动,展开相关的处置工作。
4. 协调沟通:加强内外部的沟通与协调,确保信息畅通,协调相关方的合作。
5. 审核与结案:对处置过程进行审核,及时做出结案决定,并给予士兵恰当的解释和补偿。
5. 处理措施本预案针对涉军涉士兵群体性事件的处理措施如下:1. 进行调查:对事件相关人员进行排查调查,查清真相。
2. 言行引导:通过引导培训和宣传教育等方式,加强涉事士兵的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
3. 心理疏导:对涉事士兵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压力。
4. 问题解决:针对事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并进行相关改进。
6. 后续跟进涉军涉士兵群体性事件处置后,应进行后续跟进工作,包括:1. 监测情况:密切关注相关士兵的情况,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事件再次发生。
2. 提高预警能力:加强相关人员的预警意识和应对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类似事件。
3. 改进预案: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改进涉军涉士兵群体性事件处置预案。
7. 总结本预案旨在为军队快速、有效地处置涉军涉士兵群体性事件提供指导和参考。
警察处置群体性事件方案背景在当今社会,群体性事件成为了一种突发事态,尤其是在示威、游行、集会等公共事件中,群体情绪容易失控,进而引发严重的暴力冲突和社会不安定因素。
如何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保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就成为了警察在职业生涯中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
处置原则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用户安全和公共秩序优先:警察在处理群体事件时,必须首先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以及公共秩序的维持。
2.法律和程序合法:警察必须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程序,进行合法处置和维护,不能任意侵害公民权利、损害社会正义。
3.严格的自我约束:警察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必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以及工作纪律,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警方与市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4.灵活处置:警察在处理群体事件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人群,灵活运用策略和手段,以达到事态得到控制、局面和平缓的最佳效果。
处置具体方案为了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案和策略:1.分阶段控制:对于大规模的群体事件,可以采取分阶段控制的方式处理。
只有当局势趋严峻时,才逐步实施严格的处置措施,以避免情绪失控而引发更大的矛盾和冲突。
2.和平解决:警察需要详细掌握群体情况,通过和平对话、协商等缓解局势,避免盲目动用武力而加剧对立。
3.集中管控:当群众情绪激烈时,可以通过集中管控来缩小冲突范围和影响。
这些措施包括设立封锁线、隔离区域等,以减少群体与人员间的直接交流和冲突。
4.渐进式处置:在手段选择上,可以先采取柔性处理措施,如使用警棍、警用道具等来维护秩序,如果无法达到控制效果,则逐步加强力度。
5.制定应急预案:在处理群体事件中,制定应急预案,针对不同情况、不同时段,采取不同的处置策略、工作模式、物资配置,以最大程度快速、有效的处置突发情况。
结论群体性事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对于警察而言,要采取守法、合规、灵活和低调的方式处理,以确保市民需求得到满足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在当今社会,群体性事件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为了有效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本预案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应急处置预案的目的、原则、组织体系、应急响应、后期处置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预案目的本预案旨在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规范应急处置程序,提高应急处置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影响。
二、预案原则1.预防为主。
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依法处置。
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坚决制止违法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3.协调配合。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
4.公众参与。
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工作。
三、组织体系1.应急指挥部。
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的群体性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调度全市范围内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工作小组。
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综合协调、情报信息、现场处置、宣传报道等工作小组,负责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
四、应急响应1.预警级别。
根据群体性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影响程度,将预警级别分为四级:特别严重(Ⅰ级)、严重(Ⅱ级)、较重(Ⅲ级)和一般(Ⅳ级)。
2.预警启动。
当发生或可能发生群体性事件时,根据预警级别,启动相应的预警程序。
3.信息报告。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及时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情况,确保信息畅通。
4.应急处置。
根据预警级别和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具体包括:现场管控、疏散人员、救治伤员、控制事态发展等。
5.信息发布。
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事件的相关信息,消除恐慌情绪,维护社会稳定。
五、后期处置1.善后工作。
及时清理现场,恢复秩序,对受损的公共设施进行修复或重建。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等法律法规。
3. 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及时处置。
加强日常隐患排查,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将群体性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
(2)依法依规,公正处理。
严格依法依规处置群体性事件,坚持公平公正,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4)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接到群体性事件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确保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二、适用范围1.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发生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1)因劳资纠纷、土地征用、环境保护等民生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2)因企业改制、政策调整等引起的群体性事件;(3)因民族、宗教、民族宗教矛盾等引起的群体性事件;(4)因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引起的群体性事件;(5)其他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后果的群体性事件。
2. 事件分级根据事件规模、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因素,将群体性事件分为以下三个等级:(1)一般级:涉及人数较少,影响范围较小,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未造成严重危害;(2)较大级:涉及人数较多,影响范围较大,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危害;(3)重大级:涉及人数众多,影响范围广泛,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三、应急处置1. 领导机构成立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2. 工作流程(1)信息报告。
接到群体性事件报告后,立即向领导小组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
(2)现场处置。
根据事件等级,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现场处置,包括:a. 采取隔离、疏散等措施,确保现场秩序;b. 依法依规进行劝离、劝返;c. 加强巡逻,维护社会秩序;d. 妥善处理突发事件,防止事态扩大。
浅谈群体性事件处置的三四五工作法一、要坚持三个原则,确保群体性事件妥善有效处置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要始终坚持党委政府领导、区别对待和依法处置三个原则:(一)是要坚持党委、政府领导。
近些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主要由企业破产改制、劳资纠纷、土地纠纷等问题引发,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处置难度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的事端。
公安机关要想有效预防、妥善处置好群体性事件,必须做到既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又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决不“包打天下”,切实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
只有坚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有关部门,才能最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是要坚持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根据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情况,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诉求正当但方法不当、意愿善良但理由不当、既无合理诉求又无理取闹,对这三种情况,在处置时应加以区别对待。
工作中,对一般参与者,要积极引导他们通过正当渠道解决诉求问题,敦促其离开现场或散开;对少数对抗心理严重、有煽动表现或进行幕后策划的人员,则进行重点管控、重点打击,从而提高处置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是要坚持依法冷静处置。
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不管是在事前、事中环节,还是在事后、善后阶段,都应当注意冷静、理智,依法办事。
要严格依法进行调查取证、维持秩序,依法实施相关强制措施等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的各项权力,确保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有理、有据、有节,确保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二、要注重四个方法,牢牢掌握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主动权总结各地公安机关以往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一些好的范例会发现,公安机关在处置工作中是否牢牢掌握了主动权,决定着公安机关是否可以有效、妥善地开展处置工作。
从有效掌控处置工作的主动权这一点着眼,在处置工作可以选择运用四个方法:(一)是领导牵头,靠前指挥。
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极为复杂,处置力量比较分散,坚持领导牵头、靠前指挥是统一协调指挥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保证。
一、预案背景为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秩序,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群体性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害;2. 及时、有效地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3. 提高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能力,确保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三、预案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快速反应,协同处置;3. 依法依规,确保稳定;4. 信息公开,正确引导。
四、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决策指挥等工作;2. 设立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协调各部门、单位、群众力量,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3. 设立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应急处置、维护秩序、信息报送等工作;4.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等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配合应急处置工作。
五、应急处置措施1. 紧急处置(1)迅速了解事件基本情况,准确判断事件性质、规模、影响等;(2)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现场指挥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3)采取有效措施,隔离现场,防止事态扩大;(4)组织警力、医疗救护、消防等力量,迅速开展救援工作;(5)加强信息报送,确保信息畅通。
2. 稳定局势(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群众正确认识事件,消除恐慌心理;(2)加强与有关部门、单位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3)组织力量,维护现场秩序,防止发生新的冲突;(4)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3. 恢复秩序(1)恢复基础设施,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2)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护受害者合法权益;(3)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六、预案实施与保障1. 本预案由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等共同组织实施;2.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要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3. 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人员素质;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预案概述•组织指挥和职责分工•信息报告和处置程序•应急资源和保障措施•评估和总结•其他事项01预案概述目的制定本预案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置群体性事件,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原则处置群体性事件应遵循依法、公正、高效、透明、及时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合力,确保处置工作的有序进行。
目的和原则本预案适用于处置在一定范围内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包括但不限于集体上访、聚众示威、罢工、非法集会、暴力抗法等。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参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相关部门和机构,包括公安机关、武警部队、地方政府、宣传部门、信访部门、媒体等。
适用对象适用范围和对象工作重点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应注重预防和化解矛盾,加强对事态发展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工作要求参与处置工作的部门和机构应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确保处置工作的有序进行。
同时,应注重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及时向公众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公众理性表达诉求,维护社会稳定。
工作重点和要求02组织指挥和职责分工设立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事件处置工作。
制定总体方案,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确保信息畅通、资源共享。
指挥机构和职责VS工作小组及其职责成立综合协调组,负责信息汇总、综合协调及与各小组的联络工作。
成立舆情应对组,负责信息发布、媒体接待、舆论引导等工作。
成立现场处置组,负责现场秩序维护、矛盾化解、疏导群众等工作。
成立后勤保障组,负责物资保障、交通保障、医疗保障等工作。
现场处置机构及其职责现场设立警戒线,实施交通管制,确保现场秩序。
对现场人员进行身份核实、控制和疏散,防止危险分子进入现场。
实施现场处置措施,化解矛盾,平息事态。
对现场进行清理和恢复,做好后期处置工作。
03信息报告和处置程序确保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和连续性。
群体性事件处置原则群体事件是指涉及到大量人群的事件。
这些事件往往牵涉到大量的人员和资源,并且往往需要大规模的协调和处置。
如何处置群体事件成为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面对的问题。
针对群体事件,我们需要遵循以下的群体性事件处置原则,来确保有效而安全的处置。
一、及时响应面对突发事件,我们的第一原则是即时响应。
及时响应是迅速发现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抢救人员的关键。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调度应急救援队伍,尽快赶到事发现场。
同时,及时向上级部门和有关方面报告发生的事件,共同研判处理方案。
二、科学调度群体事件处置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因此需要进行科学调度。
调度包括人员和物资的调集,及时分配到各个救援现场。
在调度中,需要考虑到救援队伍的强弱,地理位置的远近等因素,从而提高响应速度和协调效率。
三、协调合作群体事件的处置涉及到众多的部门和机构,必须通过协调合作来保证各方的资源得以合理分配和优化配置。
在处置过程中,需要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协调,切实保障各方的资源利用合理和优化。
只有通过协调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各方的潜力和优势,实现协同作战。
四、信息共享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过程中,信息共享是至关重要的。
各部门之间需要即时共享现场情况和处置进展情况,以便全面掌握事件进展和决策。
在信息共享上必须要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和保密性,防止虚假信息和误导性信息的影响。
五、公开透明处置群体事件必须要保持公开透明,这是提高群众信任的重要保证。
实现公开透明需要公布事件信息和处理进展,以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媒体的监督和公众的舆情反应。
总之,群体性事件处置原则是一系列的指导工作原则和标准,它对于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政府公信力、保护政府的声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时,我们需要遵循上述原则,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置,以期取得圆满的效果。
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在当今社会,群体性事件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预案编制原则、组织体系、预警机制、处置流程、后期处理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详细阐述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一、预案编制原则1.以人为本: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确保人员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2.预防为主:重视预防工作,加强风险评估和预测,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工作。
3.科学高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应急处置的精准度和效率,确保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协调联动: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二、组织体系1.应急指挥部:设立由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应急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应急处置工作。
2.工作小组:设立信息情报、现场处置、物资保障、舆情应对等专项工作小组,分工协作,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预警机制1.信息收集:建立健全信息收集网络,通过多种渠道及时获取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信息。
2.风险评估: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后果,为预警等级提供依据。
3.预警发布: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按照预警等级分别采取不同级别的预警措施,如发布黄色预警、橙色预警或红色预警。
四、处置流程1.信息报告: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相关部门应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同时通报公安、武警等力量参与处置。
2.先期处置:在接到报告后,应急指挥部应立即启动预案,组织现场处置小组赶赴现场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发展。
3.部门联动:在先期处置的基础上,各相关职能部门应迅速联动,按照预案分工协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4.舆情引导:加强舆情监测和引导,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消除恐慌情绪,维护社会稳定。
5.后期处理:事件平息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后期处理工作,包括事件调查、责任追究、总结评估等。
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背景描述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并对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造成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规模较大,并引起公众关注和恐慌。
这类事件常见的有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等。
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是制定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组织协调各方力量,迅速处置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指南。
二、目标和原则目标:快速、高效、有效地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恢复社会秩序和正常生活。
原则:1.生命安全至上: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首要任务。
2.统一指挥:建立市、区、街道三级指挥体系,形成快速、高效的指挥决策机制。
3.分工协作:各部门按照职责明确分工,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应对。
4.社会动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实施群防群治。
5.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实时信息传递与共享。
6.心理疏导:注重群众心理疏导,提供安全感和支持。
三、预警机制1.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包括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等不同类型事件的预警指标和预警渠道。
2.建立预警信息发布机制,通过媒体、互联网、短信等渠道传达预警信息,并向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传达预警。
3.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消息交流和共享。
四、指挥体系1.市级指挥部:负责整体指挥调度,备有应急预案、应急物资和应急设施,配备专业人员。
2.区级指挥部:承担具体处置任务,协调各部门的行动,及时上报信息。
3.街道指挥部:在各街道建立指挥部,负责街道居民的疏散和安置,做好统一调度。
4.各部门联动:政府应急管理、公安、消防、卫生健康、交通、供电、通信等部门联动,共同参与处置工作。
五、应急物资1.建立应急物资库存,包括食品、水、医药、应急救援工具等。
2.定期检查和更新物资库存,确保物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建立物资调配机制,根据不同事件的需求及时调配物资。
六、处置措施1.疏散和安置:根据事件类型和范围,有序疏散受影响人员并提供安全的临时避难场所。
群体性事件处置原则、方法及步骤初探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2009年9月,中共《党的建设辞典》时隔20年后再出版,在整部辞典的1015个词条中,1/3是新词,群体性事件等被收入其中。
宋宝安等认为,群体性事件是由社会矛盾引发,由特定和不特定的某些具有共同利益的耦合群体,以一定的目的为基础,带有明显的利益诉求性质的体制外活动,是以合法的或非法的规模性聚集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
[1]向德平等认为,“群体性事件是指由社会群体性矛盾引发的,不受既定社会规范约束,具有一定的规模,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干扰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集体上访、集体怠工、罢工、非法集会、聚众、游行、示威、骚乱、暴乱、大众恐慌等等”。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有些地方发生的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甚至群体性事件,很多与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办事、不按政策办事有关。
”对群众的感情有多深,解决问题的力度就有多大。
说到底,应对群体性事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个部门的各个层面都不等不靠,勇于负责。
只有将“第一位”的基础工作做好了,宣传部门的工作才会游刃有余,权力部门的公信力才能得到维护,社会稳定也才会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一)依靠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群众工作。
群体性事件涉及面广、规模大,对社会和稳定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预防和处置群众性事件工作政策性强、难度大。
因此,政法机关要在主动了解民意,掌握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时,分析社会动态和潜在的矛盾,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
根据党委政府的指示精神,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并采取必要措施,力争把群众性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造成危害。
在做群众工作中,树立群众观念,讲究工作方法,防止随意抓人,切忌公安干警言行不当,而激化矛盾。
(二)加强农村基层建设,提高农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1、要把开展依法治村同健全基层组织结合起来,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配套组织建设,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强化监督机制。
实行上下互动,官民互约的治理;既要依靠法律的约束、惩罚性的治理,又要运用教育,说服的疏导性,奖励性治理;既要体现法治精神,又要运用民主的方式;既要管理农民,更要约束干部。
2、要增强农村干部的政治素质。
我国正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和社会变革时期,思想领域的斗争往往异常激励烈,对于社会思想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和各种腐朽思想文化必须会去占领。
“干部万万不能忘掉或者偏废肩上的政治使命,必须坚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政治信念,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才能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识别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而不至于陷入迷信的深潭。
3、为全面提高农村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农村干部的法律知识学习,保证他们具备基本的法律书籍、资料,同时要做好基本法和新法的辅导,培训工作,要把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作为任用和考核农村干部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对待。
(三)充分发挥基层治保,调解组织的作用,促进农村稳定。
发挥好基层治保,调解组织的作用,笔者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选好人员。
治保,调解工作做得好,主要是因为治保,调解人员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信赖和支持。
因此,治保,调解主任及委员,要挑选那些热心于治保,调解工作,作风正派,处事公正,在村民中威信较高,又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同志担任。
(2)村主要干部及两委会要关心,支持治保,调解工作,把治保,调解工作作为维护稳定的重点环节来抓。
要注重增强治保,调解人员的政治素质,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树立他们在广大村民中的威信。
在鼓励他们发扬奉献精神的同时,也要适当提高他们的待遇,尽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治保,调解工作。
(3)严格执行依法调解的原则。
调解民间纠纷不能搞违法调解,违法调解不但是无效的,有时反而带来负面效应。
如刑事犯罪案件就不能调解,一旦调解就会产生放纵犯罪的严重后果。
治保,调解人员还要注意防止治保,调解工作中的利益驱动倾向,对于当事人要一视同仁,不分地位高低,不论贫富贵贱,决不能因为有利可图就积极主动,认真负责,而无利可图则推三阻四,敷衍了事,甚至放任矛盾激化引起犯罪发生。
对突发性,容易激化的案件,要及时,果断处置,平息事态,坚决避免因态度冷漠和作风粗暴引发农村不安定事件。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
当前许多农村公民的法制观念淡薄,多年的普法宣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普法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
在普法宣传工作中,应将重点守法和用法上,教育公民不仅要模范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而且要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要敢于揭发各种违法行为,维护法律的尊严。
当前要依靠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有关职能部门、基层组织的配合,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形式,到热点问题比较多,可能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地区和单位,向群众宣传有关法律、引导群众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严防一时冲动造成不良后果。
切实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调节社会人群相互关系的规范,但二者又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
法律作为一种刚性的社会规范,带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它的主要作用是惩恶。
道德作为一种柔性的社会规范,是靠社会的风俗习惯,社会舆论,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它的主要作用是扬善。
概括的讲:法治治身,德治治心;法治治近,德治治远;法治禁恶于已然之后,德治禁恶于将然之前。
正因如此,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共同构成了两大基本的治国方略。
农村基层组织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农民教育的意义,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普法工作力度,提高普法质量,同时要教育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他们打工经商要有职业道德,在公共场所要遵守社会公德,在家庭中要讲究家庭美德。
从而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五)加强调研,做好群众性事件前期预防和善后工作。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在商品经济日趋繁荣,社会治安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掌握社会各阶层情况,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性事件发生的原因、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应该摆上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公安机关的议事日程,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一要及时了解社会各阶层对现行改革措施、政策的反应,对群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正当要求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给予解决。
对确因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向群众说清楚、讲明白。
切忌工作方法、方式欠妥而激化矛盾。
二要加强廉政勤政建设,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甘当人民公仆、树立在群众中的威信,一旦发生问题,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要加强基层公安派出所、农村治保会建设。
对辖区内可能制造事端,铤而走险的人进行调查摸底,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问题要提前介入。
做到抓准、抓早、抓苗头,及时做好疏导教育和缓解矛盾工作。
四要抓准季节规律,把预防工作做在前头。
如春秋两季争水争地多,农闲争地盖房突出。
春节期间因宗教、迷信等引发的问题多。
群体性事件平息后,要按照属地原则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是哪个辖区、部门、单位的问题,就由哪个辖区、部门、单位负责,尽快拿出办法,限期予以解决,给群众以满意的答复。
一时无法解决或群众要求过高无法满足的,有关辖区、部门和单位领导要继续做好群众思想工作,避免再次发生群体性事件。
(六)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做到发现事态迅速制止。
群众性事件有突发性和潜伏性两种。
潜伏性的事件占大多数,不论是突发性还是潜伏性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
公安机关必须建立快捷灵敏的预警机制,及时化解不安定因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实践证明,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成功在于情报灵,失误在于情报滞。
因此,要把大力加强情报信息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争取工作主动权。
要落实全员预警责任,发挥公安机关的整体优势,形成公秘结合,专群结合,纵横交错,覆盖整个社会的情报信息工作体系。
建立健全多方位、多层次信息网络和反馈制度,把信息触角伸向各个角落,力争做到信息队伍多元化,信息来源多样化,上下联系一体化,分析信息专业化,综合反馈网络化。
要着重做到对重点部位、重点地区信息灵、情况明。
要充分利用治安调解网络建立信息点,兼有及时发现报告群众性事件苗头这一任务。
要积极开展不安定因素的排查工作,坚持日常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及时掌握突出问题,把矛盾解决在萌芽或初始阶段,对于群体性事件要坚持治“早”,防止形成事实。
(七)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依法办事、文明办案、取信于民。
加强执法队伍的组织、纪律、作风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提高执法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学习,提高政治敏感性。
有针对性开展队伍整训、业务培训、岗位练兵,提高业务素质。
在执法过程中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遵守纪律、依法执勤、文明办事、讲究政策和斗争策略,对一些业务素质差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以管人者自居,言行粗鲁、随意动手打人,时常与群众发生争执冲突的执法人员。
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或岗位轮换。
对教育后仍不改正的,要采取有效措施,调离执法队伍,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执法的灵活性,实现工作方法的策略性,保持执法队伍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使执法队伍真正成为人民信任和拥护,能够统一指挥,能够应付各种重大事件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
(八)加强侦控工作,严格区分事件性质、分类处置。
公安机关要认真研究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特点、规律,采取不同的方法,正确处理。
要加强侦察控制工作,掌握斗争主动权。
对纯属人民内部矛盾的事件,要耐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反映,关心群众疾苦,对群众的合理和正当要求给予耐心的解答,讲明道理,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对属于敌对分子插手操纵的问题,要把事件的组织策划者、骨干分子与一般群众区分开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控制幕后操纵者和组织者。
对一些犯罪分子从中进行打、砸、抢、烧、爆炸、杀人等严重威胁人身、财产和社会公共安全的刑事犯罪活动,则要讲究方法,及时果断地处置,决不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