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少阴、厥阴病“以灸治厥”浅析——兼论《伤寒论》成书
- 格式:pdf
- 大小:194.48 KB
- 文档页数:3
论《伤寒论》“厥阴”的两个不同系统致力于中医尤其是中医民间的成长和传承每天陪伴中医人成长第 78 期作者 / 王梅周春祥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编辑 / 刘刚⊙ 校对 / 林凤I导读:读《伤寒论》厥阴篇的时候,也是有一些别样的想法,翻看了其他大家们的书辅助着看,有时候是越看越迷茫。
本文作者写的文章,也供大家参考一下吧!厥阴病篇是《伤寒论》中争议最多的一篇,自陆渊雷提出“伤寒厥阴竟是千古疑案”,认为“是杂凑成篇”,做了“少阴、太阴之外更无厥阴”的推论以来,不少医家赞同此说。
近人更从版本学角度考据,提出厥阴病篇仅有4条,“厥利呕哕”应单独成篇,并曰“对厥阴篇与厥利呕哕篇来说,合之则两伤,分开则两利”。
总之,历经百年学术界对《伤寒论》厥阴病篇内容更多仍持怀疑态度。
我们纵观厥阴病篇数十条文及其相关文献,认为厥阴病篇并非“杂乱无章,拼凑而成”,乃因“厥阴”含义的不同,其内容也分属不同的系统,实仍有迹可循。
现将我们的浅见论述如下。
1厥阴之脏腑经络系统众所周知,厥阴包括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但从《伤寒论》固有内容来看,厥阴病篇主要论述足厥阴肝经的相关病证。
肝主风木,内寄相火,木火上炎,则多表现为肝胃气逆的上热证,同时肝邪乘脾,又多伴见脾阳虚弱的下寒证。
另肝为刚脏,藏血,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功主疏泄,其疏泄之功主要体现在对气机运转、脾胃运化以及情志调节等方面。
若厥阴肝疏泄功能失常,势必影响脾胃,因而又多见下利、呕哕诸证。
诸如肝邪乘犯脾胃之上热下寒证、肝热下注之热利证、肝寒犯胃之呕哕证、肝血不足之寒凝经脉证等相关内容占到厥阴病篇近1/2。
另外,某些条文虽不属厥阴肝病,但却是与厥阴肝病主证连类而及,颇有鉴别意义。
《伤寒论》厥阴病篇中326条、338条、359条、357条主论上热下寒证,出方3张,即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及麻黄升麻汤。
历代较多学者认为此三方都是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主方,其实不然。
厥阴病之上热下寒证只有326、338两条,主论肝木乘土之胃热脾寒证,治以缓肝清胃温脾之乌梅丸。
浅述《伤寒论》治厥八法【摘要】“厥”首见于《内经》,其中关于厥证的论述总的来说不外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手足厥冷为主要表现,如热厥,寒厥;二是以昏迷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如煎厥,薄厥。
而在《伤寒论》中则主要论述了前者,该文阐述了张仲景关于厥证的辨治规律。
【关键词】厥逆;阴阳气;阳虚;阳明“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伤寒论》337条,下同)。
张仲景用这一条文非常清楚地说明了厥证的病机和临床表现,这也成为了张仲景论述厥证的提纲,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伤寒论》中仅谈及以手足厥冷为主要表现的厥证一个原因。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把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以下略陈管见。
1 回阳救逆法由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阳气不能达于四末而发挥温煦作用,而使患者出现四肢厥冷,汗出,畏寒,脉微细甚则脉微欲绝的四逆汤证或出现手足逆冷、烦躁、吐利、头痛的吴茱萸汤证(354,309,378条)。
这类病以阴盛阳衰为主要表现,很少有发热的表现,即使出现发热的表现也是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当兼有面色潮红,舌质嫩胖,苔白滑,脉微细欲绝的表现时,当以四逆汤扶阳抑阴以救逆或用吴茱萸汤温中散寒以救逆。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四逆汤对麻醉家兔低血压有升压作用且能减慢窦性心律。
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伤寒论组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清解阳明,荡腑救逆法多由于阳热内盛,郁伏于里不能外达而表现为四肢厥冷,但常有胸腹灼热、口渴、烦躁、大汗出、脉洪大或滑数有力的阳明实热证或便秘、腹满疼痛拒按,神昏谵语,舌干黄燥甚则焦黑起刺的阳明腑实证(335,350条)。
此为阳热内盛,格阴于外的热厥证。
除了手足厥冷外,还有邪热内盛的表现。
根据“热则寒之”的原则,当视阳明热邪成实与否而给予不同的治疗[1]。
如阳明气分邪热炽盛,尚未成实,可与白虎汤清解阳明以益气生津。
若邪热内盛与燥屎互结形成阳明腑实证,则与大承气汤釜底抽薪以救欲竭之阴。
在临床中若能把握其适应症加以灵活应用,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探讨《伤寒论》之厥阴病对《伤寒论》厥阴病,历来争论颇多,有千古疑案之称,今天说说我们的看法。
厥阴的生理《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
”或云:“厥阴之上,风气治之。
”厥阴为标,风气为本。
可知厥阴是以风为本气。
肝系统的生理是主春温而生阳气,厥阴的一切生理功能都来自于阳气的生发。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初生之阳主升,阳生则阴长,而柔筋养神。
既养心神,又养筋脉。
1.释厥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什么是“两阴交尽”呢?请看后面《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图。
由图中可以看出,厥阴是在太阴、少阴两阴之尽,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为“两阴交尽”。
厥阴病欲解时起于太阴欲解亥子丑三时的终点丑时,丑时正是大寒节地道阳气来复之时。
这个阳气来复的时候,也是太阴脏寒欲解的时候,少阳春生阳气也连于太阴丑时,就是说厥阴、少阳都与太阴脾土有密切关系。
关于厥阴阳气来复与坤脾的关系,医家钱天来已经注意到,他说:“太少两阴交尽之经,为阴极阳回之处,草木得阳气而勾萌于至阴坤土之中。
”所以《素问·阴阳类论》说:“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
”《素问·阳阴别论》中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肝胆生阳衰微,阳不生阴不长,故“喉咽干燥”。
一阴为厥阴,厥阴从中气少阳,如果厥阴不能顺接阴阳,不能从少阳生化,阳气断绝,阴气就会上克心火,阳不生阴不长,上下失调而失常规,不知出入升降,使得脾土脏寒,故云“病在脾土”。
亥子丑寒极三时,是太阴所主,不是少阴所主,故阴尽阳生的厥阴生于太阴,不生于少阴。
由此可知,厥阴的本义就是讲两阴交尽而地道阳气来复,这样阴阳气就顺接了,所以说厥阴主阳气。
如果阴阳气不顺接,阳气不恢复,太阴脏寒不退,因为脾主四肢手足,就要发生手足厥冷了。
所以厥热、厥冷是厥阴应有的病症。
《伤寒论》六经体系之少阳病和厥阴病好了,前两节课讲了表证和里证,今天进入讲伤寒论六经体系的半表半里证,它也分为半表半里阳证和半表半里阴证,性质偏于热的,称为少阳病; 性质偏于寒的,称为厥阴病。
那么半表半里是在人体的哪里呢?先来看看这段文句:“邪在半表半里,即是机体欲借诸脏器的协力作用,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形象。
邪在半表半里,邪无直接出路。
半表半里的治疗原则,禁止用发汗、攻下和涌吐的方法,其治疗大法只能是用和法”。
文句中“欲借诸脏腑、邪无直接出路”,都讲明了邪气不在表也不在里。
如果在,就是有出路了“。
再看,“邪在半表半里证,即机体欲借诸脏器的协力作用,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疾病”。
这文句中: 自呼吸,即是肺系,而肺连在血液循环系统上,属血液循环系统管; 大小便,大便属消化系统管,小便属泌尿系统管,而泌尿系统也是连在血液循环系统上,是血液中部分的废物垃圾排泄直接通道; 出汗,意思是指部分排泄物欲借皮肤毛孔排出。
这些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病邪,它没有固定的寄宿,就像宠中的老鼠,到处找出路 : 一会在表一会在里,即寒热往来,属半表半里的阳证,称为少阳病,小柴胡汤主之。
一会在上一会下,即上热下寒; 一会在肝一会在脾;又或一会在血管,一会在肾;一会拉清稀大便,一会拉燥屎;一会拉清长白尿,一会拉赤黄尿;一会这痛一会那痛等等,这些都是寒热错杂的表现,属半表半里的阴证,称为厥阴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也就是说,病位没有明显固定在表的,也没有明显固定在里的,那就归属为半表半里病。
它的病位:“就是没有固定的病位”。
(我这样说,你能理解吗?)它的病位不固定在表,也不固定在里,但它又会忽在表忽在里。
也可用排除法来理解,排除没有表证和里证,就是半表半里证。
例如,在临床中,如果遇到症状是忽表忽里,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的病人,你再看看患者的舌象,或参合整体症状,发现偏阳热的,就用小柴胡汤 ; 发现偏阴寒的,就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请问《伤寒论》中,什么叫厥?什么叫厥阴?什么叫厥阴病?
一、厥
指阴阳(气血)不相顺接致手足厥冷。
二、厥阴
①“两阴交尽”,阴气最少。
②“一阴至绝作朔晦”,主阴阳之枢机,又寓有阴尽阳生之意。
三、厥阴病
①主要指某种原因引起肝(心包)功能失常的疾病,具阴尽阳生、寒热错杂、厥热往来等特殊病机及证候特征的疾病。
②病因病机
a、素有厥阴功能失常,又复感外邪直中,形成本经自发的厥阴病。
b、他经失治或误治,伤及厥阴,或邪气内陷而转属厥阴。
c、肝(心包)失调达,相火失布,气机逆乱,阴阳失调为基本病机。
③厥阴病之厥证(本证)分类与治法
(1)提纲证:乌梅丸。
(2)热利证:白头翁汤。
(3)寒呕证:吴茱萸汤。
(4)肝阳虚衰之厥逆证: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萸姜汤。
附:
类似证:
(1)上热下寒证:干姜芩连参汤。
(2)肺热脾寒证:麻黄升麻汤。
(3)热厥证:白虎汤。
(4)寒厥证:四逆汤。
(5)蛔厥证:乌梅丸。
(6)痰厥证:瓜蒂散。
(7)水厥证:茯苓甘草汤。
(8)热结旁流:小承气汤证。
(9)少阴寒化:通脉四逆汤证。
(10)少阳病:小柴胡汤证。
(11)其它。
(欢迎理性讨论及疑难病咨询)。
《伤寒论》厥阴病病机分析(转帖)转华夏中医论坛:柴桂方应的日志.厥阴病的研究始于岐黄,形成于张仲景,但是厥阴病的建立,却给后世医家带来了不解之难题。
虽然历代医家把厥阴病总结为心包与肝的脏腑发生病变,但是理解起来与张仲景的论述不相符。
本人参考历代医家对厥阴病的理解,在伤寒论的整体认识上,得出与历代不同的认识,今提出以供参考。
理解厥阴病病机,必须辨明心包的定位与功能特点,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
不能根据《内经》中提到的“神昏谵语,舌卷囊缩”死死抓住不放,应在分析心包与肝的生理基础上推论其病机。
才能进一步理解厥阴病。
厥阴主肝与心包为共识,但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理解,则有必要进一步阐述。
在伤寒论一书中,张仲景曾提到“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但是这句话都知道,但是真正深入来理解则不是很容易,假如营卫明白,但是这里的脉是如何来理解?所以有必要从《内经》与《难经》以及张仲景的言论中来共同阐述。
1·心包关于心包,历来以及很少提及,对其理解也不过是认为具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更很少有学者深入研究心包的生理病理。
温病学家再结合内经理论上将外感热病中出现的“神昏谵语,舌卷囊缩”等症称之为“热入心包”,因此,心包理论形而上学的成为一种疾病的代名词,有其名而无其用。
在伤寒论一书中,脏腑功能为宏观作用的表现,不能单指某一部位而定为何病。
理解心包,必须区分心包与心的定位关系,才能全面认识心包的生理病理以及功能特点。
张仲景虽未专门论述,但是通过对内经与伤寒论的学习,可以看出张仲景已把心包与心分别来理解应用。
心主阳,主血,主神明主阳者,《素问·禁刺论》说“心布于表”,为心阳主要布散于肌表的功能表现。
张仲景据此理解而指出,太阳病的肌表部位感受寒邪,寒束腠理,卫气运行不畅,致使心阳不能正常的通过腠理来温煦肌表而出现“必恶寒”,在治疗上用麻黄与杏仁来宣降卫气,有助于开达腠理皮毛,有助于心阳与津液的透散温养,佐以桂枝甘草来通心阳,透津液,使脉内的心阳通过腠理透散于肌表,发挥温养的作用。
伤寒论》中厥阴病-肖相如(1)作为《伤寒论》中一篇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厥阴病的描述也颇受关注。
在其中,肖相如对于厥阴病的定义、病机病态以及治疗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准确判断厥阴病的病情和诊疗方法。
下面本文将从定义、病机和治疗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定义厥阴病是指由于风寒袭击脾胃,导致脾阳不振、水液循环障碍以及肝郁等原因引发的一类病症。
其临床表现多为恶寒发热、头痛头晕、脉象紧弦等。
病机在病机方面,肖相如主张饮食为厥阴病发病的关键因素,尤以阴寒为甚。
因此,要治疗该病,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调理脾胃。
因为厥阴病多由于脾胃失调而引发,因此应用健脾益胃、温中行气之品,尤以炙甘草、人参、白术等为主。
2.化解寒湿。
肖相如认为,厥阴病的风寒寒湿是其发病的关键所在,应于方中加入益阳温里的湿热药物,如厚朴、陈皮、枳实、生姜等。
3.疏肝理气。
厥阴病患者常伴有情绪抑郁、胸满不适等症状,因此应施以疏肝理气之药物,如柴胡、香附、青皮等。
治疗肖相如主张将三种疗法相结合,即外治、膳食疗法以及中药治疗。
其治疗方案具体如下:外治:以汗法为主,其目的是透出病邪。
如以桑叶、艾叶等制成温经貼敷,或用艾草制成灸疗,或用附子、云芝等制成汤药,以温经发汗。
膳食疗法:肖相如主张将温补滋养的食品作为饮食调理的重要方式。
比如些小米粥、麻油鸡、芝麻糊等可以温经养脾,排逐病邪。
中药治疗:肖相如主要使用加味当归、炙甘草、人参等药物,以行气消痛、温中补阳的方式达到治疗效果。
在厥阴病方面,肖相如提出了清晰明了的病机和治疗方案。
该治疗方案不仅治疗该病症有效,而且膳食疗法能够让病人养生健身,防患于未然。
然而,实际临床诊疗中,医生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来综合考虑治疗方案,不盲目依赖肖相如所讲方案,以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
《伤寒论》中最神秘的“厥阴病”,真面目到底如何?小编导读中医经典《伤寒论》中提出了疾病的“三阴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其中,厥阴篇只有四条(第326、327、328、329条)明文提到厥阴病,且仅有证候,并未明示治疗方证,显得异常神秘。
那么,仲景笔下的厥阴病到底真面目如何?今天,胡希恕老师的嫡传弟子陈雁黎将他的看法分享出来,咱们一起来讨论哦——(温馨提示:本篇专业性较强,适合有一定中医基础人群阅读)◀厥阴病解▶《伤寒论》厥阴篇,只有四条(第326、327、328、329条)明文提到厥阴病。
第327、328条,条文甚简,不好解。
第326条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第329条曰:“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仅仅有以上两条证候,并未明示治疗方证。
今人感慨,不知张仲景所论厥阴病的真面目,此成为尔后研究《伤寒论》的最大难题。
对此,多数医家从书堆里主观臆测判断,认为是:①寒热错杂证;②厥热胜复证;③寒证;④热证。
更有人认为是厥阴温病。
对第338条“……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也多持有疑虑,厥阴病怎么仅有“因蛔而厥”一证?丸者缓也,乌梅丸怎能主治“阴阳气不相顺接”(第337)之危证?既不可理解,又不好使用。
据胡希恕老师“以八纲释六经”的辨证方法,笔者尝试做如下见解,不知妥否。
1.仲景论表证和里证,多达315条(太阳病为阳、实、热的表证共178条;少阴病为阴、虚、寒的表证共45条;阳明病为阳、实、热的里证共84条;太阴病为阴、虚、寒的里证共8条),半表半里之证“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148)仅为1条,这是客观存在的。
2.古人认识疾病,在那不可能超越肉眼观察的年代,医生主要通过感官(望、闻、问、切),感知病人临证时的证候表现。
人体无病时,伤寒六经分证是不存在的。
人体无病时没有证候,辨证也就无从谈起。
3.古人通过反复实践认识到三阳病(太阳、少阳、阳明共272条)为常见病、多发病,此时人体正气尚存,抵抗能力强,针对疾病的证候,实施方证及用药治疗,有一套全面而准确的经验总结;对阳气已衰,抵抗力低下,不常见的三阴病(少阴、厥阴、太阴共109条),相对而言,前人的认证、选方、用药经验,确实缺乏。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二)愚悟岐黄厥阴病的阳虚与阴虚,寒性与热性。
阳虚,寒性,厥阴病,阴虚,热性,厥阴病。
左边阳虚,右边阴虚,下面的人体红外热成像图,由原作者李洪娟老师提供并授权使用。
在此表示真心诚挚的感谢!文章可以转载,图需要原作者授权,谢谢。
说到阳虚,就是新陈代谢慢,体温偏低,浑身怕冷,胃肠寒,四肢冰,吃凉的不消化,肚子里面不舒服。
现代人多多的。
阴虚就基本与阳虚相反。
在中医的定义中,一般来讲,阴阳只是个象征符号,凡是相对立的,就分阴阳,可以说正负,也可以说AB,只要相反,相对就可以。
虚实,寒热,皆可以用阴阳来代指。
五行也是如此,不过这些不是今天所写的重点。
伤寒论好就好在,没有这些绕口的中医理论。
全是临床操作与实践。
更像是一本工作手册,你照着这书找问题,然后解决,就这么简单。
例如,黄帝内经讲,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这话完全正确,但是在临床上,比方说我小孩子发高烧了,这个热,怎么让他寒之?我们往往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理论。
伤寒论就没这些东西,发热很高是吧,39.8°,渴,怕热,蹬被子,一把脉,跳的又快又急,还比较有力,白虎汤主之。
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怎么煮怎么喝,写的很清楚。
只是举个例子,自己有小孩的,有病发烧请去医院找医生!不要照着这方子吃。
因为小孩子病变化非常迅速,如果有耐心,等我写到太阳病篇,会详细的解释。
厥阴病就是寒热与虚实,同时会出现,前面也说了,辩证很简单,治疗很麻烦,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看上面左图,现代人的体质,厥阴病大多是寒性的。
从胃部以下,都是冷的。
厥阴偏热性的少些,但是也有。
我遇见的不是很多。
说到阳虚,中医通常说阳虚水泛,这事情得说清楚,这个水指的是不是现实生活的水。
没错,就是我们天天见天天喝网上大把方子什么红豆薏米南瓜粥能祛湿的那个水,俗称一氧化二氢。
对于寒性的水湿,红豆薏米基本没卵用。
我们的身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所以要详细的了解一下一氧化二氢的一些特性,初中物理知识。
从《伤寒论》少阴篇看三阴篇的用灸思路王福根【摘要】少阴病前由太阴传来,历经吐、利等劫,人身阳气已虚,后又承接六经传变之末——最难治的厥阴病,故可谓少阴病是阴病发展的重要关口.在三阴篇中,仲景在少阴篇首提灸法,也可见少阴病在三阴篇之重要性,但少阴篇灸法条文的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在针对某一特定证候、病症的具体应用,还体现在整个阴寒证用灸思路的承上启下作用上.现试归纳提炼灸法在少阴篇的作用,并将少阴篇灸法的应用放入整个三阴篇以探讨.【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7(032)001【总页数】4页(P17-20)【关键词】《伤寒论》;少阴篇;三阴篇;灸法【作者】王福根【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济南250000【正文语种】中文仲景在伤寒论中一共9处提到灸法,3条在太阳篇。
115条[1]阐明表证禁灸,116条[1]微数之脉禁灸,117条[2]讲烧针伤口受寒时使用灸法。
抛开施灸的禁忌和伤口受外寒施灸的2条外,剩余的7条条文均在三阴篇,我们不难发现仲景阐释灸法具体应用的重心在三阴篇。
可见仲景用灸以祛里寒为主。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中,三阴病多寒证,预后差。
少阴处于三阴之中位,经云:少阴为枢。
少阴病前由太阴传来,历经吐、利等劫,人身阳气已大虚,后又承接六经传变之末—最难治的厥阴病,故可谓少阴病是阴病发展的重要关口。
在三阴篇中,仲景在少阴篇首提灸法,也可见少阴病在三阴篇之重要性,但少阴篇灸法条文的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在针对某一特定证候、病症的具体应用,还体现在整个阴寒证用灸思路的承上启下作用上。
故本文试归纳提炼灸法在少阴篇的作用,并将少阴篇灸法的应用放入整个三阴篇以探讨,或可得灸法在三阴篇的应用思路一二。
1.1 温阳复脉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3]。
少阴病历经吐利,但里阳未虚故发热。
《伤寒经解》云:手足不逆冷而身热,内之真阳有根,即脉伏不至,决非死症[4]。
伤寒论》辨治厥证探析厥证是指手足逆冷,重则手冷过肘,足冷过膝。
它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症状,常见于各种疾病的严重阶段。
正是仲景所谓的“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详细阐述了厥证的发病机理、辨治规律和治疗经方,也有学者在辨证上突出阳气的主导地位,大致可分为阳虚和阳郁两类,治则以温补阳气或宣通阳气为主。
现针对《伤寒论》有关厥证的内容加以系统的探讨,根据其发病机理和寒热虚实之不同,将《伤寒论》厥证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厥证的不同治法,提出《伤寒论》治厥13 法。
1 回阳救逆法适用于阴寒内盛、阳气虚衰之寒厥。
四肢厥逆一症为寒厥主症之一,多由阴寒内盛,阳气虚衰,不能温养四末,导致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
但寒厥因阴盛阳虚的轻重不同,人体素质强弱有别,故在病情上、见证上不尽相同,仲景在治法、组方及药量上灵活随证而变。
对寒厥具体治法分以下 3 法。
1.1 回阳救逆、助阳散寒法《伤寒论》云:“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多因阴寒内盛,阳气虚衰,不能温养四末,导致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
临床表现:四肢厥冷,无热恶寒,身踡汗出,四肢疼痛,下利清谷,腹中挛急,小便清长,舌润苔白滑,脉沉细或微细。
治拟回阳救逆、温阳散寒,方用四逆汤。
本方是主治少阴阴盛阳虚的寒厥主方。
方中炙甘草甘温,温养阳气,干姜、生附子辛热,助阳胜寒。
《医宗金鉴》云: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
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升手足温矣。
1.2 破阴回阳、通达内外法《伤寒论》云:“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
多因少阴阳气虚极,阴寒内盛至极,格阳于外,四肢失温所致,属真寒假热证。
《伤寒论》“厥阴病”析疑
赵进喜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29)2
【总页数】2页(P100-101)
【关键词】伤寒论;厥阴病;系统;体质;辨证
【作者】赵进喜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15
【相关文献】
1.《伤寒论》少阴、厥阴病“以灸治厥”浅析——兼论《伤寒论》成书 [J], 朱玲;杨峰
2.溯本求源,剖析疑点-试从经典的角度解读厥阴病 [J], 尹苏平;莫晓文;何文星;邓宏
3.《伤寒论》厥阴病篇考辨 [J], 李登岭;赵红霞;田宝军
4.从《伤寒论》厥阴病初探反流性食管炎的证治思路 [J], 白佳萌;刘光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识一下《伤寒论》里的“厥阴”丨“厥阴”探秘展开全文关于《内经》乃至《伤寒论》六经中的厥阴,为什么称作“厥阴”,除了《素问·至真要大论》黄帝和岐伯的问答中,提出厥阴为“两阴交尽也”以外,鲜有医家对其做出详尽而可信的解释。
六经中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从阴阳之气的多寡和经络的循行部位廓清了其名称的概念内涵,而“阳明”以“两阳合明”显示其阳气最旺,也基本符合阳明经的生理、病理特点,但对于“厥阴”的命名,我们不仅要从文字嬗变的角度,更要从厥阴病的位置属性、本质属性以及生理、病理、病证等角度多方面去探索。
“厥”的概念从文字学角度看,厥,形声字从厂(hn),从欮(j ué),欮亦声。
“欮”意为“上半身憋气(发力)”。
“厂”指“石崖”,即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可供人停留、避雨或者居住的地方。
“厂”与“欮”联合起来表示“采石于崖”。
所以厥的本义是“采石于崖”的意思。
如《说文解字》“厥,发石也”。
《山海经·海外北经》“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
”有时也单指石块而言,《荀子》有“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
”后来引申为“憋气发力”,由此又引申为“突然喘不过气来而昏倒”,如《汉书·李寻传》有“荧惑厥弛”的记载。
所以“厥”有憋气用力、憋气过头而休克的意思,也有“最”“重”“尽”等意思。
如“厥角”是“尽力叩头”,“厥职”是“最难的职位”,“厥疾”是“严重的疾病”,“厥罪”是“最大的罪行”等等。
《内经》中的“厥”之本字当为“欮”。
《说文解字》:“欮,瘚或省疒”;“瘚,屰气也,从疒、从屰、从欠。
”;“屰,不顺也,从干,下凵,屰之也。
”屰为逆的古体字,义为不顺,指出“瘚”是由气逆而致的疾病,瘚为欮的后起字,“厥”为“欮”的异体字,瘚、欮、厥三字是文字演变中的同义异体字。
自兹“厥”被医家广为使用,其所表达的义项,随所处意境不同而各异。
清代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九卷》:“厥凡三义:一谓逆也,下气逆而上也,诸凡言厥逆是也;二谓极至也,本篇(指《素问·厥论》,下同)之热厥寒厥,盖言寒热之极也;三谓昏迷不省人事也,本篇之言阴盛阳乱也,乃世之云厥者,止以手足逆冷,不知人事为言,合之经旨,偏矣。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厥阴病一般是继发的,直中的比较少,大多从少阴病传入,或者用凉药误治传入。
古人说“两阴交尽,名曰厥阴”。
两阴就是太阴和少阴,两阴交尽,到了极点了,最后才叫厥阴。
“厥”就是阴之极也。
从疾病发展上来看,它的阴盛又强于少阴,所以叫厥阴。
厥阴既是疾病发展的一个阶段,又是一个变化的开始。
古人说:“阴之极也,阳之始也。
”疾病发展到了极盛的时候,阴寒之邪的总体势力发展到了一定的极限,它就衰。
盛极必衰,这是一个辩证的客观规律。
这时候衰落的阳气往恢复的方面发展,是阳由衰而恢复。
阴寒到盛之极就会变衰,阳气到衰极的程度就变恢复。
厥阴属于肝,厥阴的阴气极盛的时候,一定有一个小阳之气在里孕育着。
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就是在最阴寒的极点里已经伏藏着少阳。
少阳就是很幼稚的小阳。
阳气来复,也就是少阳之气的来复。
按一年四季来讲,冬天寒冷,等到冬至以后,见到甲子,甲子夜半起少阳,阳始生谓之少阳,也是先从少阳之气开始的。
这是从理论上,解释阴阳表里的关系。
同时,厥阴本身就有火。
古人把肝和肾里的火叫龙雷之火,肝火叫雷火,肾火叫龙火。
朱丹溪把它们叫相火。
因为心火叫君火,所以三焦、肝、肾的火叫相火。
相火是属阴的,君火是属阳的。
厥阴有寒的时候,相火郁而不伸,等到了少阴阴寒之气衰的时候,它的相火郁极就要发作了,出现热证。
厥阴病是个寒至极点的病,又是一个变化的条件。
阴至极点就要生阳,就是和它相表里的少阳。
它本身的相火有时候也要发作,厥阴病就有阴阳转化、寒热错杂、或寒或热的一系列的发病情况,这就构成了厥阴病发病的特点。
它和少阴病不一样,少阴病本身就有水火,阴虚的有火,阳虚的有寒。
到了厥阴,它就有两极转化,由寒能变热,由热还能变寒。
阳气的恢复也不一样,有强有弱,这就构成了厥阴的病态。
阳气恢复太过,就变成热证,叫复而太过。
也有阴寒还挺盛,阳气太弱的。
当然也有阴阳平和,病不治而自愈的。
阴寒是和阳气互相影响的,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如影随形。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总篇衰伤寒论少阴病概论少阴病主要证候的特征是心肾阴阳俱虚,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病证,就其主要证候来说,为外感病发展过程中阴证的较危重阶段。
一、少阴病的病位从《伤寒论》的原文来看,少阴病病变部位涉及到手、足少阴心、肾及其经脉。
二、少阴病的成因一是外邪直中少阴:或是年高体弱,或是肾阳素衰,致使外寒长驱直入,直中少阴,起病就形成了少阴阳衰阴盛的重证。
因此古人就有“老怕伤寒,少怕痨”、“伤寒专死下虚人”等说法。
在世界范围内,流感流行的时候,都会引起一些体弱或年高的病人死亡,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些病人如果不是死于其他并发症或合并症,则多死于少阴直中。
二是邪由他经传来:多由太阳、太阴失治或误治,正气受损而邪传少阴。
如在“太阳病篇”有太阳病误治而出现的干姜附子汤证和真武汤证,就是太阳病传少阴的实例,而“太阴病篇”的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其中的四逆辈,就是理中、四逆辈,四逆汤本是治疗少阴病的方剂,在治疗太阴病的过程中用到四逆汤,从而提示太阴之邪易传少阴。
三、少阴的生理少阴虽然涉及到手足少阴心肾,但这里复习的仅是和解释少阴病病机有关的少阴的生理,而不是全面完整的少阴生理。
比如外感病病程相对较短,在《伤寒论》没有记述到外感病对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影响,因此我们这里讨论少阴肾的生理功能时,就不再讨论肾主生长发育和肾主生殖的功能了。
经: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上夹咽,连目系。
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出然骨之后至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贯脊属肾,络膀胱,沟通了肾与膀胱的表里关系;其直行者,由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沟通了心肾相交的关系。
可见手足少阴的经脉在循行上都和咽喉有关,于是《伤寒论》就将咽喉疼痛的证候放在了“少阴病篇”来讨论。
脏:手少阴心为火脏,主血脉,主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