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 格式:ppt
- 大小:496.00 KB
- 文档页数:9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课题: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课时:2课时(第1课时)
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搜集相关资料等;或者降低作业难度,只要能够画出一些透视现象即可,
学情分析:
学习的优势: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和美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愿意在学习中积极思考,阐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可能遇到的问题: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学生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可
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的关注局部细节而忽略整体,容易把景物画歪,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做到把物体画正的基础上有些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消失点、视平线等知识。
一、教学内容概述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第九册第三课的内容。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属于“造型、表现〞
学习领域。本课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学生更了解生活中
的近大远小的原理。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更好的表现空间立体感是绘画作品更真实。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根本规律,并能运用这
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逐步开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
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且有留意观察的习惯和探究生活中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讲解,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
2、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程理念提出“创新与开展取向的课程实施〞,教师与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执
行者与接收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知识的创新者。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1、教师要成为教学设计的创新者为了突出“用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表现立体感〞这一重点,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感受知识的魅力。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第一,用范画中两个大小不一的“海宝〞以奔跑的动式来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
西方绘画的透视方法
1 西方透视方法的起源和概念
透视是西方绘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将三
维空间的真实物体呈现在二维平面上时,保持其真实感和视角的方法。透视法可以说是西方绘画中最重要的构图原则之一,它最早可以追溯
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画家们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实践,发现了
一些基本的透视规律,成为后来透视法的主要理论基础。
2 单点透视
单点透视是最基本的透视方法之一,它可以用来表现物体的立体
性和深度。单点透视是通过在画面中选择一个点作为消失点,然后根
据这个点向两侧画出一系列的直线,使画面产生远近的效果。在单点
透视中,物体沿着平行于画面的方向看会一直向消失点靠近,而沿着
垂直于画面的方向看则会保持不变。这种透视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
拟出人眼所看到的真实景象。
3 双点透视
与单点透视不同,双点透视采用了两个消失点,这样可以更加准
确地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深度。双点透视通常用于表现视角较高和较
低的景象,例如高楼大厦和城市建筑等。在双点透视中,每个消失点
都有一个对应的水平线,画家需要在画面中找到这些线,并用它们作
为参照,画出交汇于消失点处的直线,使画面产生透视感。
4 透视之深
透视深度是指物体在画面中的深度感,它是影响作品视觉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透视深度的表现涉及到透视法的三个基本要素:消失点、水平线和垂直线。在画面中,消失点通常被放置在中心位置,而水平线则通常被放置在画面上方或下方。当画面中的物体距离消失点越远时,它们的大小会逐渐减小,透视深度会更加明显。
5 透视的应用
透视法在西方绘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用于表示真实的景象,还用于创造艺术家的想象。在绘画中,透视法可以帮助画家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并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除了在绘画中的应用,透视法也被广泛用于建筑设计、游戏制作等领域,为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塑造形体:透视可以让画面中的物体呈现出立体感和空间感,使二维的画面呈现出三维的效果。
通过运用透视原理,画家可以更好地塑造出物体的形态和体积。
2.拉深画面的空间距离感:透视可以让画面呈现出远近、大小、虚实的对比,从而创造出画面的空
间感。画家可以利用透视原理,使画面中的前景和背景产生渐变的效果,让画面更加自然和真实。3.产生更真实的画面效果:透视的运用可以让画面的效果更加逼真,使观众感觉更加身临其境。通
过透视原理,画家可以更好地捕捉到物体的细节和纹理,让画面更加细腻和生动。
4.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透视的运用可以让画面的焦点更加突出,使某个部分更加醒目和突出。
画家可以利用透视原理,调整画面的比例和角度,从而创造出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总之,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非常关键。画家通过掌握和运用透视原理,可以创造出更加生动、逼真的画面效果,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画作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色彩的透视变化规律
一、什么是色彩透视
色彩透视是指在视觉中,物体的颜色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发生的现象。与形体透视规律不同,色彩透视主要体现在物体的颜色上,呈现为近处物体色彩明确而饱和,远处物体色彩模糊、趋向灰暗、冷暖感的视觉现象。在自然界中,光线通过空气传递到我们的眼睛,随着视距的增加,空气的厚度增加,导致物体的颜色在视觉上发生变化,这就是色彩透视现象的产生。
二、色彩透视的规律
近明远模糊、近纯远灰、近暖远冷:近处物体在色彩上呈现明显的对比,颜色较为饱和,而远处物体则表现为颜色模糊、趋向灰暗,冷暖感的变化也很明显。例如,在远处的红色旗帜在近处呈现为鲜艳的大红色,而远处的同样红色旗帜则会逐渐趋向灰暗,甚至难以看清红色。
视觉距离影响透视效果:视觉距离越远,色彩的感觉就越弱。这是因为空气等因素的影响,远处的物体通过较厚的空气传递给我们的视觉,使颜色感觉减弱。这在风景写生中特别显著,远处的景物往往呈现出蓝紫色调,而近处的物体色彩更为饱和。
光线和空气洁净度的影响:光线的状况以及空气的洁净度也会影响色彩透视。在清晰的天空下,我们能够看得更远,而在有雾的天气中,远处的景物可能会呈现模糊的状态,色彩感觉也会受到影响。
三、在写生中的运用
利用冷暖感表现深远的景色:在描绘远处的山脉、树木等景物时,可以适度加入冷色调,如蓝色,以增强远处的色彩透视效果。这有助于表现空间的深远感。
前景与远景的色彩对比:在构图时,对前景和远景的色彩进行对比处理,使前景色彩更为鲜艳,而远处的景物呈现出冷暖调和的感觉。这有助于强化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
2.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教学难点:
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疏密、树木的大小等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师:你能用间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讨论
(1)在纸上表现的事物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
二、新授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
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透视是绘画中的术语,可以分为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在平面上用线条来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线投影的
科学,按天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和成交透视和斜透视。空气透视研究和表示空间距离。
(2)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由近到远除大小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疏密、色彩)
三、指导学生作画
1.先找到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按近疏远密的、近出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4.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四、学生作业,老师指导
五、小结、作业评讲
《魅力芦苇》教学设计课程设计背景:
芦苇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它贴近学生生活,随处可见,也方便学生去采摘,进而更进一步的学习。所以我选择《芦苇手工》,使学生以新的视角去认识这种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植物,并运用这种植物去创作相关的艺术品。在本次授课中,通过向学生介绍关于芦苇的艺术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手工制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中国画的透视法则
中国画的透视法则与西方绘画有所不同,它强调“意境透视”、“空间气氛”和“意象变形”等特点。
首先,“意境透视”是指通过线条、色彩和墨色的运用,表现出画面中物体和空间的远近关系,而不是依赖于真实的透视法则。这种透视法则重在传达氛围和情感,能更好地激发人们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其次,“空间气氛”是指画面中的空气和光线等元素对物体的影响。中国画家通常通过运用水墨、颜色和笔触来表现空间气氛,以凸显画面的层次感。
最后,“意象变形”是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允许画家对物体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形和抽象,以追求更高层次的表现效果。这种手法能够使画面更具有想象力和艺术性,比如山川的曲折和变形、花鸟的略微夸张等。
总之,中国画并没有像西方绘画那样严格遵循透视法则,而是在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追求下,通过多种表现手法来表达画家的内心感受和想象力。
素描中的透视是什么?
透视有三种: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散点透视. 1、平行透视:平行透视也叫一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一点消失. 2、成角透视:成角透视也叫二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二点消失. 3、散点透视:散点透视也叫多点透视,即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消失点,这种透视法在中国画中比较常见. 二、透视在绘画中应注意的一些特性 首先你要知道,透视不只存在于素描之中。 所谓透视,就是指物体在一定距离内产生视觉上的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概念,但现实中的物体并没有变大或变小,只是人为的把前面的物体处理的清楚、实一些,较远的当然就地虚、小一些了,要不然就会出现的跳的画面,层次就不分明了。 这在素描、油画、水彩、水粉、速写等都能体现。 在当代的美术高考教育中,考场的优秀的考卷都是黑、白、灰对比强烈的画面,黑、白、灰在一定意义上也属于透视的范畴,你在画画的同时有意思的强调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无形之中已经拉开了物体的距离感,使画面有深度。 怎么才能有深度,比如你在进行一张人物头像习作,光打到人的脸上出现的高光、明暗交接线、灰面、反光和投影,处理好这些关系自然就表现的有深度了。其实透视在素描上很大程度在于明暗交接线上的处理,因为它上面的轻重、虚实的关系是很微妙的。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要画面对比强烈,虚实感强。才能有层次。
本篇文章来源于 367艺术网| 原文链接:/sumiao/sumiaozhongdetoushishishenmea/
透视的四个基本规律
"透视"通常指的是在绘画或图形设计中使用的一种技术,通过在画面中使用透视法则,使得平面的图像看起来更具深度和立体感。在透视中,有四个基本规律,它们是:
物体越远,看起来越小:
这是透视的基本原理之一。远离观察者的物体在画面中看起来较小,而靠近观察者的物体看起来较大。这模拟了现实中物体离我们越远,它们看起来就越小的现象。
平行线在远离观察者的方向上会收敛:
透视中,平行线在视线的远离方向上会逐渐收敛,最终汇聚到一个远点。这被称为透视点,是透视图中线条汇聚的地方。
物体越远,颜色越淡:
由于远离观察者的物体需要透过较多的大气层,光线被散射,使得远处的物体颜色看起来较淡。这被称为大气透视,也是透视效果的一部分。
远处物体边缘越模糊:
远处的物体边缘通常比近处的物体边缘更模糊。这是由于大气中的湿度和微粒导致了光的散射,使得远处物体的边缘不够清晰。
这些基本规律帮助艺术家和设计师在创作中更好地模拟现实中的透视效果,使画面更加逼真和立体感。透视的运用不仅在绘画和图形设计中有重要作用,也在建筑学、摄影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伸向远方的路、风景图片、认识各种透视现象,并在平时的绘画中加以运用。
2、培养同学的观察力、表示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透视现象(特别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
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知识。
教学准备:
图片,2B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
1、出示数幅图片(风景图片),请同学仔细观察后归纳透视现象:
小结:近大远小。
2、考虑: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主点。通过主点的水平线叫视平线,通过主点的垂直线叫主点垂线,但这些通常是不画出来的,但在作画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师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出,让同学直观的了解)
3、出示摄影风景图片
生活中除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以外,还有其他的透视现象,请结合书本上的图片,和自身的同桌讨论一下,看看谁能有新的发现。
同学答(略)
师小结:同样高度的建筑或柱子,树木等都有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一条同样宽阔的马路、铁轨都有近窄远宽的透视现象,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
透视现象。
二、同学练习
通过同学临摹写生作品,感受各种透视现象。在作画过程中,发现各种容易犯的错误。(在此过程中逐一纠正,防止同学在写生的过程中犯这种错误)
三、展评作业
1、透视现象是否合理掌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四、课后作业
找一找学校中有透视现象的场景。(条件允许的画可以用摄影的方式它拍下来。)或把自身家里有这种现象的图片带过来,为下一堂课的写生做好准备。
东方画派透视原理
东方画派透视原理是指东方绘画中使用的一种透视手法和技巧。它与西方透视的方法不同,更着重于表现空间的深度和虚实关系,追求艺术的意境和自然的表现。
东方画派透视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透视点:东方画中,透视点往往不局限于画面中心,而可以处于边缘或其他位置。透视点的选择可以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情感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2. 透视线:通过透视线的运用,东方画派能够在画面中创造出虚实相间和空间深邃的效果。透视线的运用可以帮助观者感受到画面的远近和深度。
3. 返照法:东方画派透视原理中常常使用返照法,即通过描绘物体的阴影和反射来表现光线的进入和反射。返照法不仅可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还可以表达出对光线的感受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
总的来说,东方画派透视原理注重通过艺术手法来表现空间的深度和虚实关系,以及对光线和自然景物的感受,更加追求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