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及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6
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在高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的教学偏向于对社会资源上的优化配置方面的研究,而作为管理学,则倾向于对不同人和群体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案,最终实现优化管理、良好发展的目的。
作为现代社会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独特的洞察分析能力,除此之外,也要有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才能等。
因此,面向当期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对我过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现状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高校设立的经济管理学等专业,来实现对经济发展中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据有关统计显示,当前我国高校中的经济管理类学生达到了15%以上,绝对是高校中最大比重的专业,拥有大量的经管类学生基数,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大多数高校教育中,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设置大而虚,在培养目标方面并不明确,没有针对性,此外,大多数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一味地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对于实践方面没有很好地进行拓展与训练,使得培养出来的经济管理类学生不具备很好地实践管理技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这也更进一步加剧了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未来社会的发展中,经管类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将由被动服从向主动创造方向过渡,是一个积极发挥个人自主性和自觉性的时代,并最终实现人性化管理,除此之外,未来的知识社会将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需要人才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并在不断地生活学习及工作中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预测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等,进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快速发展社会的要求二、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措施1.校校协同,为资源共享架桥。
当前社会的发展中,知识快速增长和飞速传播,而作为促成这一发展的最重要场所,高校有着义不容辞的生产知识和传播知识的义务,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义务,我国的现代高校应积极开展校校协同,首先应开展校际间的专业协作组建设,通过建立一定规模的电子商务圈等,积极推动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的能动性集思广益,多组织承办一些专业方面的讨论演讲,促进校际间的的互动和讨论,实现对电子商务方案的解决目的,子商务问题的解决,促进校级合作,提高经管类学生的专业素质;其次,应建设经济管理实验室,经过建立一定的经管不范试验中心来吸收其他高校的相关经管经验,促成各大高校间的共同交流与发展,为经管类学生提供仿真的实验室,进行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使得各大高校经管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再次,合作开展教学研究,高校之间应积极协同,促进相互间的师资交流,并一起开展有关经管类教学的研究,为高校更好地进行经管类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方面,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合作就是很成功的案例,两者在2011年共同承担了重点项目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与实施,并通过两校积极地配合圆满完成了这一教学改革的项目,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也锻炼了两校经管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理论研究,对于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最后,高校之间也应大力推行跨校专业辅修这一措施,校校合作的高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或是选取合作高校的特色专业进行学选修,高校也应积极敞开选修之门,并制定相应的学分制度,选修的学生达到一定的要求可以颁发相应的专业辅修证书,推动校校合作和经管类学生的共同发展,进而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校资源的更合理、更高效使用2.校企协同,为实践教学助力。
刍议新经济时代对高校人才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新经济时代,高校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高校人才的培养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在此探讨新经济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新经济时代的特点是知识经济、数字经济、创新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人才的培养如何符合时代的需求,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经济时代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期望值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面的掌握,更多的是对于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新经济时代需要高校人才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
不再仅仅追求学术上的精英,更需要具备诸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如领导力、沟通能力、团队意识等。
在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固化、课程设置的滞后、实践环节的不足等。
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滞后的课程设置往往不能适应新经济时代的需求。
高校人才培养中对实践环节的重视不够,学生的真实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我们需要对高校人才的培养进行新的思考和创新,以适应新经济时代的需求。
为了顺应新经济时代的需求,高校人才的培养需要进行“软实力”的加强。
首先是要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实验和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校应当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知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和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高校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应当更新课程内容,加入更多与新经济相关的内容和实用技能,例如数字经济、创新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
2004年6月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Jun2004第14卷第3期JournalofGu皿咖YouthLeadersCoHegeVal14N013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禹素质人才的培养张建国(杭州商学院团委,浙江杭州310035)摘要:人类已经进八了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资源是人才和知识。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个性、宽厚的理论素养、较强的创新和实战能力、放眼全球的战略眼光和勇于争先意识、较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t是知识经济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
对此.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历史使命的我菌高校,应看力于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思想政治素质、高创新能力、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国分类号:G6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254(2004)一0013一02OntheTrainingofHigh—QualityPersonnel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heKnowledgeEconomyEraZHANGJian—gLlo(LeagueCommittee.HangzhouCofiegeofCommerce,Hangzhou310035,China)Abstract:Theknowledgeeconomyemcallsforandmorehish—qualitypersonnel.Thehigh—qualitypersormelshouldmeetthelollowingbasicrequirements:(1)havesoundideology。
moralcharacterandindividuality;(2)havehish目theoreticallevelandgreatercapaeityf。
rinnovationandpractice;(3)havestrategicinsi咖andthewoddperspeeti*e;㈩4beveryadaptabletochangestetc.Therefore.incollegesanduniversitie日,traininghigh—qualitypersonnelshouldbecentreduponhigh—qualitypersonnel’3ideologicalandpoliticalquality,innovationcapability,andoverallquality.Keywords:knowledgeeconomy;coliegesanduniversities;high—qualitypersonnel;tmimng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要紊并凸显到非常重要的地位。
经济管理人才素质及其培养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再次迎来了大的进步,不只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
工业文明的发展圆满结束,转向以社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
虽然转向取得了重大成果,并取得可喜成绩。
但是紧接着而来的是更加严酷的问题,即该怎样正确面对新的知识经济,在不受到经济冲击的同时将原本的社会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其关键就在于如何将原来的社会经济管理人才培训为适合知识经济管理的人才。
管理人员要具备哪些职业素质、基本能力、知识框架以及开展教育的经济管理院校应当如何在知识经济的态势下改变教学的模式和内容以期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经管人员,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经济管理人才具备的素养与修养(一)心理素质方面。
心理素质涵盖了很多方面。
一是优良的思想品质品德,这是现代经济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而且以此为前提与基础,具备这类品格的人才能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才能承担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二是应当具备顽强的意志力和坚定的决心,就算是在面对未知的事情时,也能保持冷静和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
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不屈不饶。
在碰壁失败后,也能勇敢面对挫折。
三是经济管理人员必须要有思维活跃和行为挑战的素养。
有这种才干的人,能够在企业中坚持创新,摆脱传统经济的运营形式的束缚;能够为公司带来更大的利益与价值。
四是团队精神必不可少。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要所有人团结起来共同一心,在队伍中完全展现自我的才华,就是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1]。
(二)业务素质方面。
全方面的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向着手系统全面解析经济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业务素质。
第一,管理人员必须要有组织能力,在网络发达的当前,网络管理的方式愈来愈成熟,管理的强迫性质正在渐渐削弱,相对的调节性在逐步提升,相应对管理者的组织力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实现团队能力大于个人能力;第二,管理者要具备革新能力,一个好的创新点子将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利益,也将改变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管理模式,只有管理者具有前卫的创新理念,才能在企业长远发展道路中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而作出正确的企业决策;第三,经济管理者要具备预测能力,即,能够根据经济市场的前进道路来推断出正确的发展方向,满足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Q u a l i t y M a n a g e m e n t/ 质量管理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杨倩(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800)摘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培养方 案雷同、人才培养供需错位、“重知识轻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提出通过打造经济学专业品牌 特色、优化教学内容与配套教材、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注重提升综合素质等建议,从而达到提高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民族 振兴的重要基石。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人民群众对优质高 等教育的需要也日益增加,有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 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据《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 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 校2688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4002万人,毛入学率由2003年的17%上升至51.6%,普通本 专科招生914.90万人,比上年增长15.67%,在校生 3031.53万人,比上年增长7.08%。
我国高等教育体 系规模已是世界之最,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将是下一 步教育事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 发展正处于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特殊时 期,急需大量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社会 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支撑,这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 养提出了新要求。
目前,应用型高校大多设有经济学 专业,但由于经济学专业宽口径、强理论、就业指向 不明确等特点,在应用型转型发展上颇具挑战,人才 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 学专业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 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问题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 学质量国家标准》,经济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 标既要注重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 方法的传授,还要注重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和提高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等。
高校教改项目申报书: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经管类人才培养为例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以经管类人才培养为例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持人:主持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传真:电子邮箱:合作单位:二、立项依据:项目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在于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
这是省委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就是要在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人民群众自强不息、创新创业与党和政府与时俱进支持人民创新创业良性互动的浙江经验,大力弘扬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努力创造继续走在前列的更加辉煌的发展新篇章。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就是“引领”作用的主要表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通过传播知识、传播科技、传播文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创造知识、创造科技,以自己的基础和敏感,努力站在科技前沿,不断向社会输送新知识、新成果,同时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
本项目旨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包括教育认识不到位、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缺乏目标导向和合格师资等。
经济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毕业生将具备很强的经济、金融和管理方面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具有数量经济建模、时间序列分析、金融风险分析的能力,能熟练地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可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也可以满足政府机关、高校、金融机构、保险行业、社会保障机构和企业等经济管理工作需求。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数量经济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经济和金融领域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熟练掌握1门外语,具备较强的外语阅读、听、说、写、译的能力;具有比较完善的数学知识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能够运用数学方法理解和分析经济问题;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数据处理、模型设计、研究分析和论文写作。
2.牢固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技能;掌握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指标的内在联系;理解经济学理论的内涵、发展演进、学派差异及争论重点;熟悉经济学理论运用的市场环境、政策效果;了解经济学理论发展前沿和实践发展现状。
3.应当了解其他相关领域知识,如人文学科、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4.能够使用书面和口头表达方式与业界同行、社会公众就本专业领域现象和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
5.具有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在本学科及多学科团队活动中发挥个人作用,并能与其他团队成员合作共事。
6.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有创新创业能力及不断学习与适应发展的能力。
7.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熟悉本专业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在本专业领域实践活动中能够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汇报人:日期: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培养经济思维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03培养管理技能01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02了解企业运营与管理培养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实践创新能力030201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单一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传统和单一,缺乏创新和实用性,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教学方法陈旧许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不足实践与企业需求脱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管理领域的知识结构也在快速变化,新的理念、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要求人才及时掌握和更新知识。
课程设置难度高针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课程设置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和前沿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知识更新迅速知识结构变化快速VS技能需求日益多样实践能力要求提高创新能力不可或缺跨界融合趋势明显学科交叉融合国际化趋势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对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1 2 3经济管理与其他学科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跨学科交叉培养01国际交流与合作02双语教学与全英文课程03国际认证与标准对接国际化视野拓展综合素质评价01020304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技素养身心健康素质沟通协作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专业能力评价社会贡献行业影响力人才培养贡献社会影响力评价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引进优秀人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培训激励机制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与质量课程设置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调整课程设置,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及培养如何适应未来社会随着工业文明的完成和知以经济的到来,也为经济管理者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即怎样迎接和驾驭知识经济,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的经济管理,未来社会的经济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他们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以知识和信息为根底的经济,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协调经济活动过程手段的管理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大幅度提高,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时间越来越短。
这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对经济开展的内在驱动作用促成了未来社会的经济是不断创新的经济,与此相适应,未来社会的管理也是不断创新的管理,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开展的要求。
知识经济是一种不断创造未来、不断开辟新的领域的经济,这就决定了决策必须具有战略性和前性,必须符合未来经济和科技开展的趋势。
因为未来的竞争不是一般产品、价格、营销手段的竞争,而是把握整个科技、经济走向,占领某一领域甚至整个科技、经济战略制高点的竞争。
如果把握得不好,失去的将不再是某一方面、某一经济阶段,而是全局甚至某一经济时代。
从近年来美日投资搜开展的重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当日本人把战略重点放在钢铁、汽车、电器生产等方面的时候,美国人那么在计算机、软件技术、信息网络方面抢在了前面,从而占领了未来社会科技、经济开展的制高点。
与决策的战略性、前性相适应,决策还必须由传统的经验型向实证型转化。
随着科技、社会对经济开展决定和制约作用的增强,经济管理必须适应和符合科技及社会开展规律。
一方面,科技成果市场化、科技活动经济化,使得经济与科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所以,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手段和管理体制促进技术的创造与创新,如何管理科技的创造、创新、传播应用过程及知识含量极高的经济活动过程,无疑成为经济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未来社会的经济是可持续开展的经济,是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相协调的经济,如何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使之在开展过程中到达协调,也将是经济管理面临的主要任务。
Education Management教育管理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及其培养来德雁(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64)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逐渐提高。
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社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其后分析了高校经济管理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最后针对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素质培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素质培养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1社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1.1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经济管理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经 济己经到来,知识、技术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在一 定程度上增加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伴 随科学的不断进步,从技术到成果产品的转化时间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快,这种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都是对产 品和市场经济的一种推动和促进,这也 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己经成为社会经济管理的核心所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必然是不断创新,不断 进步的,对经济管理而言也是如此。
1.2决策知识化是实现经济管理的关键所在知识经济的发展核心在于知识,知 识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更新进步的,知 识经济能够不断开拓新的经济领域。
因 此,对于经济管理而言,决策必须具有一定的战略性意义,以发展的眼光去分 析研宄未来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于未来的经济竞争就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价格、质量、营销策略,更重要的 是对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有效解读,把握其走势,从而更好地制定经济发展策略和战略目标。
1.3经济管理逐渐国际化.标准化经济管理是对经济活动开展整个过程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不同的国家对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形式也是不同的,这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决定的,是民族与传统习俗的具体体现。
例如,日本注重团队合作,美国注重个人主义,中国更为看重集体主义等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经济逐渐实现一体化,对于经济管理也逐渐突破了传统文化习俗,对于优秀的文化传承发扬,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逐渐实现国际化、标准化发展。
管理型人才有哪些特征及必备素质管理型人才是具有广博知识和社会经验的人才,是深刻了解人的行为及其人际关系的人才,管理型人才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的管理型人才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管理型人才的介绍管理型人才是具有很强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的人才,他们不但了解为什么做,而且能把握行为变换,调动一切积极性去完成为什么做的目标。
为实现目标,他们机动灵活、应变能力很强。
管理型人才的内涵经济管理人员在经济活动中比比皆是,在经济工作的各种岗位上都可见到他们的身影。
但是,管理人员不一定就是管理人才,作为管理人才有其特定的涵义。
简言之,管理型人才就是从事经济管理活动的人才,也可以说,管理型人才是经济管理人员中的佼佼者。
但是,定义越简略,内涵越模糊,外延范围越宽广,越使人难以把握。
而稍深入、详细地加以探讨,便会出现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管理型人才指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各层次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优秀人才;又有人认为,企业的经理阶层才是管理型人才,其他层次的管理、其他管理人员不应属经济管理、经济管理人才之列。
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可见,在提炼概括经济管理型人才内涵时,首先必须确定研究的前提。
(1)经济运行不仅仅是企业微观层次的活动,而是包含企业运动在内的社会巨系统的整体运动。
因此,除了在企业层次要进行产,供、销等经济活动外,在国家级层次上,要担负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结构内部关系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在地区或部门管理层次上,也有组织本系统经济运行的功能。
虽然,不同国家,各层次的管理功能的强弱、实施管理的形式等有所不同,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各层次管理人才所发挥的作用也有差异,但经济管理的层次性是共同的。
因此,我们说的管理型人才,是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各层次的经济管理人才。
(2)在一个系统内,经济管理的任务由全系统管理人员共同担负。
尽管领导层承担的责任和权力更大,作用更显著,更可能成为管理人才,佃不能离开各级、各部门管理人员的出色表演和通力合作。
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经济学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经济分析能力,具备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具备从事经济管理、研究、教学等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模式1.课堂教学本专业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经济学理论知识。
2.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要注重实践教学的环节安排,包括实习、实验、研究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1.专业基础课程(1)微观经济学(2)宏观经济学(3)数理经济学(4)经济统计学(5)经济法学(6)经济管理学(7)国际经济学(8)货币银行学(9)产业经济学(10)经济计量学(11)投资学(12)金融学(13)经济思想史2.专业选修课程根据不同的学生兴趣和发展方向,设置较为灵活的选修课程,例如经济学研究方法、发展经济学、经济政策分析、区域经济学、国际金融等。
四、实践教学环节1.实习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从事经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2.科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五、培养方案评价与调整对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应主要从就业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来衡量。
定期对方案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六、总结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不断优化和调整方案,提高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高素质的经济学人才做出贡献。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调研及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快,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不仅需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还需要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学方法滞后、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效果和质量,制约了我国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开展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调研和分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制定科学的对策和建议,探讨评价方法和提升措施,有助于推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为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引言】1.2 研究目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对于提高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而本研究旨在深入调研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并通过分析问题和挑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2. 探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剖析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3. 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从制度、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4. 探讨和建立适用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方法,为提升培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5. 提出质量提升的具体措施,以促进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向更高水平发展。
1.3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调研和分析,探讨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促进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
经济管理人才素质及其培养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要。
经济管理人才是指在经济领域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和管理经济活动的人才。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经济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能力,还需要有高素质的领导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经济管理人才素质及其培养。
一、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一)专业素质这是指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
在这个方面,经济管理人才需要对经济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掌握各类经济数据分析、决策制定和管理运作的理论和技能。
(二)人际关系素质经济管理人才面临着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冲突和处理压力的能力。
面对公司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竞争,经济管理人才需要以高度回旋为前提,多关注突出问题,互相信任,共同创新,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领导才能经济管理人才是企业的核心力量,因此,他们需要具备出众的领导才能。
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懂得“人际社交、给员工一个归属感、有责任心、有创造力、员工的推展”,了解市场和消费者,了解自己和管理团队。
经济管理人才有时还需要运用战略和创新思维,预见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及时应对市场的变化,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一)系统学习经济学和管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是经济管理人才必备的专业。
学生们要通过大量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学习和金融领域实际应用课程的学习,以更好地了解实际经济活动和市场的运作模式,其次,开设跨学科课程和非学术课程也能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创新思维方式,为其提供更实际和更复杂的课程模式。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仅有学校的理论教育而没有实践教育是难以完善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的,这时候,实习和外出考察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可以帮助培养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将在真实现场中接触到更多的问题,难题,获取实际操作的经验和技能,并提升其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及培养2011年11月30日13:51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3期作者: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3 作者:陈军曹玉昆(哈尔滨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摘要:文章从未来社会经济管理的特征人手,研究跨世纪经济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
分析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育模式等方面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管理;人才素质;培养模式21世纪将是人类社会经济再次发生质的飞跃的世纪。
随着工业文明的完成,知识经济的到来,为经济管理者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即怎样迎接和驾驭知识经济,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的经济管理,未来社会的经济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他们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同时也为经济院校的改革提出了任务和提供了契机。
一、未来社会的经济管理知识经济作为一种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协调经济活动过程手段的管理,也将发生相应变化。
(一)创新是经济管理的内在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技术到产品的转化时间越来越短,这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趋动作用,促成了未来社会的经济是不断创新的经济,与此相适应,未来社会的管理是不断创新的管理。
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决策知识化是拥有未来的关键知识经济是一种不断创造未来,不断开辟新的领域的经济。
这就决定了决策必须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必须符合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
因为未来的竞争不是一般产品、价格、营销手段的竞争,而是把握整个科技、经济走向,占领某一领域甚至整个科技、经济战略制高点的竞争。
这从近年来美日投资及发展的重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得出来。
当日本人把战略重点放在钢铁、汽车、电器生产上面的时候,美国人则在计算机、微软、信息网络方面抢在了前面,从而占领了未来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与决策的战略性、前瞻性相适应,决策还必须由传统的经验型向实证型转化。
(三)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是经济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在信息社会,决策的科学性主要取决于判断的准确性,判断准确程度的高低主要在于所获取和掌握信息的质和量。
谁率先掌握了高质量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准确地判断出了未来科技、经济的走势,谁就会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国际竞争的优先权。
所以及时获取、分析、运用各种信息,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手段和工具就成为经济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
(四)经济管理必须符合科技、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科技、社会对经济发展决定和制约作用的增强,经济管理必须适应、符合科技及社会发展规律。
一方面科技成果市场化、科技活动经济化,使得经济与科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所以,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手段及管理体制促进技术的发明与创新,如何管理科技的发明、创新、传播应用过程及知识含量极高的经济活动过程,就成了经济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未来社会的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相协调的经济。
如何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使之在发展过程中达到协调,也将是经济管理面临的主要任务。
(五)管理更趋标准化、国际化、现代化经济管理作为对经济活动过程的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活动,不能不带有国家的、民族的传统特色,是民族习俗与文化的综合反映。
如日本的团队精神,美国的发挥个人价值与潜能,中国的集体主义等。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管理也在保留了民族优秀传统习俗的基础上,逐渐突破了历史的、民族的狭隘限制,不断进行创新,逐渐趋向于标准化、国际化、现代化。
(六)管理更趋人性化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同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最大的不同还在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管理的疆界十分清晰,有着明显的时空范围,故管理的手段主要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及铁的纪律,并要严格服从机器体系的运转规律。
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被动服从将逐步转向主动适应与创造。
所以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工作场合的界限已不十分明显,管理也将突破时空疆界。
这就需要管理过程主要在于发挥个人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自发性,实现“从物到人”,“从刚到柔”的人性化管理。
二、未来社会经济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上述经济管理过程的变化,就需要经济管理人员具有更高的、更全面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一)思想心理素质思想心理素质主要包括:(1)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只有首先具备这一品质,管理者才会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义务感。
(2)执着的追求欲。
这往往是获得成功的基本动力,有了这个动力才能视失败为起点,视失误为契机,视坎坷为坦途,转败为胜,成功应付未来经济社会不确定因素增多所形成的对经营的冲击。
(3)富于挑战性、开拓性、创造性。
这是未来哲理者在知识、技术老化、更新速度加快,优胜劣汰的竞争更趋激烈的情况下,不断保持竞争优势的先决条件。
(4)富于合作精神、人情味。
随着各类人才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不断聚合,如何同时发挥个人和整体两方面的最大效用,就成为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
这就要求经济管理者不仅具有人事组织能力,而且具有情感融合能力,这是实现人才群体价值的人文保证。
(5)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未来社会的机遇增多,风险也同时加大,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情况下,完全避免风险也是不现实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有可能走出困境抓住新的机遇。
(二)业务素质未来社会经济管理者之间的竞争是一种综合实力的角逐,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应有某一或某几方面的特长,而且应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
(1)组织才能。
随着“金字塔”式的管理逐步被“网络式”的管理所代替,管理的强制性及权威性弱化,目标服从性和协调性强化,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极强的组织能力,通过“整合”各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使经济过程协调一致。
(2)创新能力。
驾驭不断创新的科技、经济,必须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
这就要求管理者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与手段,不仅要适应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且应走在经济发展的前面。
管理创新往往是经济、科技创新的“催化剂”。
(3)预测与决策能力。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正确的决策者,应有对技术进步及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力,对经济发展走势及其周期的科学、准确的判断力,在此基础上敢于、善于做出正确、准确的决策或合理调整决策,保持决策与经济发展过程的动态协调。
(4)战略设计与策划能力。
未来社会管理者的策划能力应远强于台前发号施令的能力,能设计出具有预见性的、科学规范的、宜于变革创新的发展规划。
管理者将由发号施令的“司令官”向目光敏锐的预测家、战略设计与策划家转化。
(5)信息收集、处理、运用能力。
经济预测与决策的准确性,战略设计与策划的正确性,都同经营者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
所以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有收集、处理、分析信息的熟练技能,善于捕捉来自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以获得感知,进而形成理性思维,为预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6)灵活的应变能力。
只有具备适应和驾驭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条件的应变能力,才能灵活应对不确定因素增多、突发性变化、可能性增大的经济活动过程,减少失误,规避风险。
(三)可供不断挖掘的潜力科技、经济发展的协调永续、不断更新、快速递进,要求管理者的能力呈“级数”增长。
通过不断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发展自我、充实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具备不断驱动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那种在短缺经济条件下靠闯市场而成功的时代已不复存在。
所以,未来社会的管理者必须是一个“智”商,是学者型企业家,不仅能够经营好自己的事业,而且善于从经营实践中汲取新的智慧,使经营思想及经营理念不断得到升华,以克服企业家由于潜力不足所导致的短命现象。
(四)优化的知识结构未来社会经济管理人才的必备素质,就决定了他们必须有科学、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深厚广博的知识底蕴。
(1)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
主要包括理论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相关经济科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科技发展动态、发展趋向及自然、环境、生态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学会应用辩证分析、实证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总量与个量、动态与静态及建立模型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应了解和熟悉经济理论研究的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掌握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及发展前沿,以洞悉其未来的走势。
(2)广博的知识面。
应具有一定的未来学、预测学知识,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未来商品与劳务的需求变动趋向及变化规律;熟悉新经济周期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深谙发达国家科技、经济发展史及其崛起的原因、条件;各国组织、管理、刺激经济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及手段;成功企业家及企业成长、壮大的历程及经验;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及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同范式等。
(3)通专结合的知识结构。
在厚基础、宽口径,通识相关经济科学的基础上,应熟练掌握2—3项被美国学者称之为可就业性的专业特长与技能,并有较深造诣和建树。
(4)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
包括组织管理、人文管理、技术管理等;掌握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的知识及应用技术。
三、高等院校如何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未来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就决定了高等院校必须进行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育模式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
(一)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整个教育工作的灵魂,对各项教育活动均起着导向作用,所以改革必须首先从教育理念的转变开始。
(1)从培养操作型人才转向培养管理、操作复合型人才。
使培养对象首先符合市场经济及现代企业制度对经济管理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
(2)从狭窄的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
拓宽知识面,扩大信息量,克服传统的狭窄专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缺乏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缺乏开阔的思路、视野及驾驭全局能力的弊端,增强学生俯瞰、把握经济全局的能力。
(3)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被“罗马俱乐部”称之为“维持性学习”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已有知识的传授、继承,对新知识的探求不够,影响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现代教育应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即进行“创造性学习”,使教育成为培养创造精神、激发创造能力的源泉。
(4)从解释论证型教育转向开拓探究型教育。
传统教育往往偏重于解释、论证传统理论、体制、政策、决定的合理性甚至永恒性。
这一方面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之勤于论证而荒于开拓;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理论及体制、政策的创新、发展与完善。
所以经济院校的根本宗旨还在于能够推动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并为经济实践提出更加完善的政策建议。
(二)教学内容应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大内容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