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趣的三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8
论语中的故事典故论语是一部古代著名的教育典籍,出自中国儒家学派的大师孔子。
它收集和整理了孔子的话语,总结了他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核心思想,影响了中国 2600年的传统教育思想。
论语汇集了许多具有寓教于乐的故事典故,其中不乏深刻而有趣的故事。
论语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及时行乐”的故事。
据记载,孔子一日在桥的路上,一位名叫颜渊的学生正在演唱及时行乐,孔子乐此不疲,比划着歌谣,直到太阳快落山时才告行程。
众生都惊叹孔子的乐趣,孔子的言行也启发了众生对“及时行乐”的思考。
另外,论语中有一段关于放牛和凤凰的故事。
传说,一天晚上,孔子在户口路上,突然看见一头凤凰从树枝上飞走,他马上叫住听众:“下人子瞧,今天晚上凤凰来了!”众人一瞧,这头凤凰正停在桃树上,放声长唱。
孔子望着凤凰,几乎可以听到它在唱歌!来,凤凰继续迁徙,孔子的言行激发了众人的智慧,开启了大家对放牛与凤凰的思考。
此外,论语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老鼠爱大米”的故事。
传说,孔子在路上遇到一只老鼠,鼠妈妈正在唱歌,但老鼠却停下脚步,张开嘴巴,望着孔子,似乎在求救。
孔子便举起一把大米给它,老鼠立刻把大米吃掉。
行程未结束,老鼠还回来了两次,每次都在求米,而孔子也每次都给它。
这里面包含了孔子对贫寒的关怀和对动物的慈悲之心的呼应。
论语中的其他故事典故也是值得学习的。
例如,“子贡与酒”的故事:传说,当时子贡想要学习孔子的话语,但他没有信心学得住,因此孔子就为他准备了一瓶酒,让他先做温酒,以消除疑惑,再来学习。
这表明孔子关注学生的感情,重视话语传授的过程,倡导把话语以温酒般的方式传授给听众,以助其理解。
以上只是论语中一部分珍贵的故事典故,无论从教育、文化、传统还是价值观方面,它们都是无价的珍宝,可以成为珍贵的传承,将孔子的核心思想传承给后代。
希望我们也能够推崇孔子的言行,把“及时行乐”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之中,用孔子的言行引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使自己活得更加健康、快乐、有意义。
举一反三用法关于“举一反三”的用法,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这个成语源自《论语》,意为“举出一个例子,就能反推出类似的其他例子”,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思维方式。
在今天的社会中,“举一反三”这一概念不仅仅适用于学术领域,还可以被引申到各个方面的生活和工作中。
下面我们将以此为主题,展开一些相关的讨论和思考。
让我们来看一下“举一反三”在学术领域的应用。
在学习知识和理解概念的过程中,举一反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比如在数学领域,当我们学习一个定理或者一个数学问题的解法时,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我们可以推演出类似的问题的解法,甚至可以将这个方法推广到更广泛的范围。
类比地,这个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学科,比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除了学术领域,举一反三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工作中,举一反三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和创新,比如在解决一个困难的项目或者案例时,我们可以通过类推和类比的方法,从已有的成功经验中寻找灵感和解决方案。
举一反三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的变化和挑战。
在生活中,举一反三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理解一个人的行为,来推演出他的性格和动机,从而更好地与他相处和沟通。
在日常生活中,举一反三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生,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举一反三”并不是一种无限制的推广,我们需要谨慎和理性地对待这种方法。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陷入类比过度和对比隐喻的陷阱,从而导致错误的结论和决策。
所以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谨慎地加以运用。
“举一反三”这一方法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
当我们在学术、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和更好的发展机会。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加强这种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我们面临的各种挑战。
有关孔子与《论语》的101个趣味问题1.孔子的原名是什么?2.孔子的故乡在哪里?3.孔子的年龄是多少?4.孔子有多少个学生?5.《论语》一共有几篇章节?6.孔子在《论语》中的形象是怎样的?7.《论语》中最常用的字是什么?8.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国家?9.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人物?10.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城市?11.孔子的说教有多少是关于人的?12.孔子在《论语》中最喜欢用的比喻是什么?13.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种品德?14.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种人生观?15.孔子对待弟子的方式是怎样的?16.孔子在《论语》中有多少条教条和格言?17.孔子认为什么样的学生最为优秀?18.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学科?19.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道德范畴?20.孔子认为哪种学问最为重要?21.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礼节和规范?22.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历史事件?23.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是什么?24.孔子在《论语》中发表了多少篇弟子的赞美文章?25.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宗教信仰?26.孔子对于兵器和战争有何看法?27.孔子对于家庭、社会和政治有何看法?28.孔子对于妇女和儿童有何看法?29.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大丈夫?30.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小人?31.孔子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32.孔子认为什么样的功夫才是最难练习的?33.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特别有趣的故事?34.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哪些令人反思的观点?35.孔子是否表达过对于自己临终前的想法?36.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死亡和生命的看法?37.孔子对于财富和物质有何看法?38.孔子对于文学和艺术有何看法?39.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学什么样的技能?40.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关于自我修养的话题?41.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关于心态和个性的话题?42.孔子对于自律和纪律有何看法?43.孔子认为哪些品德和行为是大忌?44.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易经》中,有哪些内容?45.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经典?46.孔子对于禅宗和佛教有何看法?47.孔子对于宗教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有何看法?48.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领袖?49.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公务员?50.孔子对于博学和多才多艺的人有何看法?51.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朋友?52.孔子对于夫妻关系有何看法?53.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54.孔子是否探讨过人的福利和福利政策?55.孔子是否认为有必要慷慨解囊?56.孔子是否认为富裕和贫困是合理的现象?58.孔子是否对于人的心理学问题进行了探讨?59.孔子是否对于性格失调和人格障碍进行了探讨?60.孔子是否认为纪律和道德相互作用?61.孔子是否认为职业和品德具有一定的相关性?62.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统治和民主的看法?63.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战争和和平的看法?64.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爱和仁爱的看法?65.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忠诚和背叛的看法?66.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愚蠢和智慧的看法?67.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世俗和信仰的看法?68.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道德和法律的看法?69.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武功和经验的看法?70.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高兴和悲伤的看法?71.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信任和怀疑的看法?72.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革命和改良的看法?73.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宽容和狭隘的看法?74.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看法?75.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历史和现代的看法?77.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灵性和精神的看法?78.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自由和命运的看法?79.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天命和天道的看法?80.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宿命和自由意志的看法?81.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志向和追求的看法?82.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智慧和怀疑的看法?83.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性和人情的看法?84.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认知和真理的看法?85.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教育和启发的看法?86.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伦理和后勤的看法?87.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道德性和理性的看法?88.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职业和人性的看法?89.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本主义和宗教主义的看法?90.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女性和男性平等的看法?91.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文化和民族性的看法?92.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权和人道主义的看法?93.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习惯和规律的看法?94.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技术和知识的看法?95.孔子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有何看法?96.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困境和精神压力的看法?97.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理想和追求的看法?98.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生活和健康的看法?99.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美德和美学的看法?100.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讲义气和友情的看法?101.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自由和平等的看法?。
《读故事学论语》启蒙篇嗨,大家好!我今天想和你们聊聊《论语》。
你们可能会想,《论语》那不是很枯燥的东西吗?其实呀,根本不是呢!当我们通过故事来学习《论语》的时候,就像打开了一个超级有趣的宝盒。
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论语》的时候,就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古老世界。
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
孔子有个弟子叫颜回。
颜回呀,家里可穷了,住在那种破破烂烂的小房子里,吃的东西也特别简单,常常就是一小碗米饭,一点野菜汤。
可是呢,颜回每天都乐呵呵的。
这时候我就想,要是我住在那么破的房子里,吃那么差的东西,我肯定会哭鼻子的,哪还能笑得出来呀。
有一次,孔子就问颜回:“回啊,你生活这么贫苦,为什么还能这么快乐呢?”颜回回答说:“夫子,我有一间房子可以遮风挡雨,有食物可以填饱肚子,我还能跟着您学习,懂得很多道理,这就已经很幸福啦。
”哇,当时我听到这个回答,就像脑袋被敲了一下似的。
我突然觉得,颜回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小星星,在黑暗的天空中独自散发着光芒。
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可比颜回好多了,有宽敞的房子,有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可是有时候我们还会因为一点小事就不开心,比如没有得到想要的玩具,或者被爸爸妈妈批评了两句。
这和颜回比起来,我们是不是有点太不懂得珍惜了呢?这就像有个大宝藏放在我们面前,我们却只盯着旁边的小石子。
再说说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路吧。
子路是个很勇敢的人,就像一头勇猛的小狮子。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夫子,如果我知道一件正确的事情,我是不是马上就要去做呢?”孔子就回答他:“你有父亲和兄长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这就好比你在一个团队里,你不能只想着自己冲在前面,你得先听听团队里有经验的长辈的意见呀。
后来呀,冉有也问了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那当然应该马上去做。
”这时候我就很纳闷,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却不一样呢?老师就告诉我,子路这个人比较莽撞,就像一辆没有刹车的小汽车,横冲直撞的,所以孔子要让他先考虑一下,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论语十二章的文言知识点《<论语>十二章的文言知识点,超有趣!》嘿,同学们!你们知道《论语》吗?这可是一本超级厉害的书!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瞅瞅《论语》十二章里那些有趣的文言知识点。
先来说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面的“说”字,可不是咱们平常说的“说话”的“说”,而是“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哎呀,这就好比你学会了骑自行车,每次骑的时候都觉得特别开心,是不是很像?“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三”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数字三哦,而是多次的意思。
就像你每天不是只检查一次书包,而是好多次,担心有没有落下东西,对不对?还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是学过的知识,“新”是新的理解和体会。
这就好像你重新整理旧玩具,突然发现能把它们拼成新的样子,多惊喜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是迷惑而无所得,“殆”是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就像你光跑步不看路会迷路,光看路不跑步就到不了目的地,是不是很形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是喜爱,“乐”是以……为快乐。
就像吃蛋糕,喜欢吃的人不如觉得吃蛋糕很快乐的人享受得更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里的“三”也是指多个,不是正好三个人。
这就像在花园里,总能找到比自己漂亮的花朵,从它们身上学到美在哪里,对吧?“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者”指流逝的时光。
时光就像哗哗流淌的河水,不停地向前,一刻也不停歇,多让人感慨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是军队,“匹夫”是普通人。
这就好像军队能被抢走将领,但一个普通人坚定的志向谁也夺不走!同学们,《论语》十二章里的文言知识点是不是很有趣?它们就像一把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古老智慧的大门。
咱们多学学这些知识,就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想法,也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有学问!怎么样,你们是不是也觉得收获满满?。
任选论语中的一则谈谈你的理解《论语》这本书啊,真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宝藏。
今天我想聊一聊其中的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个句子看似简单,字面上也不难理解,但仔细琢磨起来,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可真不少。
你看看,孔子说的“三人行”是指我们在生活中,无论是跟谁在一起,总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不管你是在学校、工作,还是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总会有人有些让你佩服的优点或者特点。
你说,咱们身边总会有个别人,做事特别有条理、特别有想法、或者特别有耐心,咱们就可以从他们身上学点啥,不一定非得学人家做事的方法,但至少可以学习人家做事的态度啊。
说实话,这句话一听,感觉好像有点道理,但如果真的去落实,能不能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很多时候,咱们的眼光都比较狭隘,看别人就容易带有偏见,觉得这个人就是这样,那个就是那样,觉得他们做的事我肯定做不好。
但如果咱们换个角度,想想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你看,有的人可能工作能力强,反应也特别快,可是他可能脾气有点火爆。
另一些人做事特别稳重,做事非常有耐心,但可能他有时候太过于谨慎,错失了些机会。
所以,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去发现、去取长补短,而不是一看到缺点就把人否定掉。
孔子的这句话就是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就能从别人身上学到不少。
咱们心里也会有一种心理障碍,觉得自己不行,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别人做得那么好,自己怎么做也比不上人家。
但是你想,孔子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别看别人好,咱们也有自己的闪光点。
每个人的优点都是独一无二的,别人也许学不到我们身上的那些东西。
就像有的人做饭特别好吃,别人再怎么学,可能也学不来那种感觉。
而我们自己,也有自己的长处,不是吗?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不仅是告诉我们要学习别人,还是提醒我们自己也有很多可以教给别人的地方。
你不觉得吗,咱们每个人都是个宝藏,只要你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就会变得自信多了。
有趣的数字3有趣的数字"3"一、三的传统意义1、中国人崇拜"三"。
因天"一",地"二",而三则是"天地人"之道也,意即"三"包含着宇宙之大全--天、地、人。
中国的先哲们认为"数"最终成于三,万物生于三。
《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史记·律书》:"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
"《说文解字》:"三,数名,天地人之道也。
"2、在生活中的意义。
由于「3」和「生」有谐音,因此不少人认为3和8是一个吉祥的数字,经常组合使用,如3,是2与4之间的自然数,奇数,"138"寓意"一生发",3388则表示生生发发。
手机初期的号码也是138,139开头的。
相信也是有这个意思在里面。
3、象征的意义。
"3"在符号象征体系中几乎不含任何反面意义,其象征意义涉及到宗教思想、传统、神等诸多领域。
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教义使得基督教中唯一的真神通过圣子与圣灵接受众人的顶礼膜拜,这足以说明"3"可以取代"1"成为全能、力量、和统一的象征。
在毕达哥拉斯的眼里,"3"是一个和谐的数字,亚里士多德则认为"3"代表完整,因为"3"既有首尾,又有中部。
在中国,"3"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着神圣、忠诚、敬重和高雅。
在非洲,"3"是具有男性特征(*和*)的数字。
在性关系中,"3"又是冲突的标志--永恒的三角形。
然而,"3"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幸运的数字,有可能是因为它象征着冲突得到解决。
有那些与巜论语》有关的短小故事《论语》这本书啊,真是有趣得很,里面的故事不仅智慧满满,而且还透着一种生活的哲理。
说到孔子,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常常带着一群学生,唠叨着各种道理。
想象一下,一群小伙子围在孔子身边,个个都在认真听,生怕错过什么重要的“金句”。
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们出去旅行,途中遇到一个老奶奶,正忙着在田里干活。
孔子就问她:“您一天能干多少活呀?”老奶奶笑了笑,回答说:“我能干的,您可别想。
”这话一出,弟子们都愣了,心想,这老太太真是有趣。
孔子哈哈一笑,告诉弟子们:“人嘛,活得轻松点儿就好。
”就这样,大家在嬉笑中明白了,生活不必太认真,有时候幽默一下也是好的。
再说说孔子的学生,颜回。
颜回啊,是个特别勤奋的孩子,每天都埋头苦读。
有一天,孔子见他累得不行,就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你这小子,要不要我给你买个冰淇淋?”弟子们都乐了,心想,孔子也会开玩笑啊!颜回却一本正经地说:“老师,我只想求知!”孔子摇摇头,感叹:“求知固然重要,放松一下也不错嘛。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大家明白了学习和生活要平衡,太拼也不见得好。
再聊聊孔子的朋友,曾子。
他可是个好好先生。
一次,曾子和孔子在一起,孔子突然问:“你觉得,最重要的道德是什么?”曾子想了想,回答:“诚信!”这时候,孔子笑了,摆摆手说:“你呀,还是太单纯。
诚信重要,但还得懂得灵活应变。
”这话让大家明白,做人不仅要讲诚信,也要有智慧,懂得随机应变。
有个故事说孔子跟弟子们讨论“仁”。
弟子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要爱人,有的说要敬老。
孔子在旁边听着,心里暗自乐。
等大家说完,孔子说:“仁啊,就像水,滋润万物而不争。
”这比喻可真形象,大家顿时都懂了,仁就是要宽容包容,像水一样流淌。
还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去参加一个盛大的宴会。
宴会上,大家都在吃喝玩乐,孔子却一个人坐在一旁,眼神悠远。
弟子们不解,问他:“老师,您不参加吗?”孔子微微一笑:“我在想,宴席上虽热闹,内心却要平静。
《论语》主题活动《论语》是一本特别神奇的书,就像一个装满智慧宝藏的大箱子。
每次打开它,都能发现新的宝贝。
咱们要是搞个《论语》主题活动呀,那可太有意义了。
这活动可以从好多方面入手呢。
比如说,大家围坐在一起读《论语》里的句子。
这就好比一群小伙伴在分享美味的糖果,每个句子都是一颗独特口味的糖。
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多妙啊。
你想啊,在生活里,咱们走在路上,身边的三个人里就肯定有能当咱们老师的人。
这不是说他一定是在学校教书的那种老师,可能是他会某种技能,或者有某个特别好的品德值得咱们学习。
这就像在一个花园里,每朵花都有它独特的美丽和香味,咱们能从不同的花身上得到不同的启发。
那在这个读《论语》的环节里,大家可以轮流读,然后说说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这时候啊,就像一场思想的大聚会,每个人的想法都像一道独特的菜肴,摆在桌上供大家品尝。
再说说讨论环节吧。
大家可以就《论语》里的一个观点展开激烈的讨论。
这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辩论赛。
比如关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有人可能觉得在现代社会里,要做到完全的坦荡荡特别难,毕竟生活中有那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诱惑。
这时候呢,就会有人反驳说,正因为难才更要去追求这种境界啊。
这就像爬山,山顶很难到达,可是当你站在山顶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这个过程中,对《论语》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这可比一个人闷头看书有意思多了。
要是能在活动里加上角色扮演就更好玩了。
把《论语》里的故事场景再现。
比如说演一演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之间的故事。
这就像穿越回了古代,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扮演孔子的人得有点那种智慧长者的风范,说话慢悠悠的,还得句句在理。
而扮演弟子的人呢,要有那种虚心求教的态度。
这一演啊,大家就更能体会到当时的氛围和人物的情感了。
这就好比是看一场立体的电影,而不是只看平面的文字。
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部分,就是把《论语》里的智慧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
比如说“吾日三省吾身”,在现代生活里,咱们可以每天晚上睡觉前想想,今天自己有没有做什么不好的事情,有没有对家人朋友不够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美德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在三个人当中,一定有一个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是普通人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和长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一种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美德。
这句话出自于孔子的《论语•述而》,意思是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它体现了虚心好学的精神,也提醒人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不耻下问,不断学习和进步。
在现代社会,这种美德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高个人素质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这种美德体现了谦虚、好学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不耻下问的态度。
当我们遇到比自己优秀的人时,我们要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们的优点,而不是嫉妒或者贬低他们。
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有益的东西,比如他们的智慧、勇气、经验等等。
在现代社会,这种美德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尊重同事,欣赏他们的优点和贡献,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在学习中,我们要学会谦虚好学,不断向老师、同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总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它提醒我
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向他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从《论语六则》中选择一则并结合实例谈谈我的想法《论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其中的《论语六则》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学习、修身、处世等方面的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论语六则》中选择一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并结合实例谈谈我的想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关于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的观点。
它的意思是说,对于某件事情,仅仅是知道它,并不如真正喜欢它;而仅仅是喜欢它,也不如真正从中得到乐趣。
这一观点强调了兴趣和热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和挑战。
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然而,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动力和兴趣。
这时候,我们可以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观点中汲取智慧。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兴趣和热爱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它。
这种兴趣可以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
相反,如果我们对某件事情没有兴趣,即使强迫自己去学习,也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假设有两个人同时开始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
其中一个人对编程充满热情,喜欢挑战自己,享受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而另一个人则对编程没有太大兴趣,只是因为工作需要而被迫学习。
很显然,前者在学习过程中会更有动力、更专注、更持久;而后者则可能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坚持。
最终的结果也很可能是前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后者则收获甚少。
其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提醒我们要善于发现学习中的乐趣。
有时候我们可能觉得某件事情很枯燥、很无聊;但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发现其中的美好和有趣之处;就能够逐渐培养出对它的兴趣和热爱来;从而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愉快、更加高效有趣。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内涵深厚,对于人类的思考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对这部经典的排斥情绪,甚至有些学生把它看作是一部“死书”。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论语》?如何让《论语》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呢?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我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过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喜爱《论语》。
关于《论语》的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思考。
《论语》是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它不像小说、散文那样直截了当地叙述情节,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借助细节的逐渐展现去表达思想。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懂每个对话,把对话中蕴涵的思想逐步发掘出来,引导学生从中思考人生、生活等课题。
2.以实物为例。
《论语》是一部充满了生活气息的书,它用人们熟悉的话语,来讲述人们生活中的故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对话,教师可以把一些实物放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实际的感受去理解《论语》中的情节,深入脑海里。
3.模拟“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中的许多话,都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的对话。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模拟这种对话,让学生分成小组,相互交流彼此的想法和感受,通过互相学习,从而达到相互提高的效果。
4.辅以多媒体教育。
《论语》有很多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很难直接诠释。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插入图、声、动画、视频等多种多媒体形式,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论语》中的思想内涵,提高听课效果。
5.贴近生活实际。
孔子在《论语》中讲的很多内容都和当代社会有很大的关联,比如讲的道德、礼仪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当代社会中也是亟待解决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论语》和当代社会相关事件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道理。
6.增加趣味性。
在教学中,如何能够让学生更加感兴趣呢?可以尝试让学生演绎一些《论语》中的故事,如《论语·阳货》中的故事,让学生置身于故事中去感受其内涵;可以用美食点缀教学,如《论语·子罕》中讲到的腌鱼,让学生体味其中的文化气息;还可以以游戏、问答等形式,增加课堂趣味性。
推荐一本书论语作文《推荐〈论语〉》篇一:《〈论语〉——智慧的趣味口袋书》我要给大家推荐一本书,那就是《论语》。
你可别一听是古书就觉得头疼,这书可有意思了。
就像我邻居家的小孩,刚开始一听《论语》,那脸皱得跟苦瓜似的。
我就跟他说,这《论语》啊,就像是一个装满宝藏的口袋,里面啥好玩的东西都有。
你看,书里讲的都是孔子和他弟子们的故事和对话。
比如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宰我啊,就问孔子,说父母去世了,要守孝三年,这时间是不是太长了。
孔子就反问他,说在这三年里,你吃好的穿好的,心里安不安啊。
宰我这人呢,有点调皮,他就说安。
孔子听了就有点生气,说你要是心安,那你就这么做好了。
这里面就像我们平常人和长辈争论事儿一样,特别贴近生活。
我自己就有类似的经历呢。
我曾经和我爷爷争论下棋的规矩,我总想着创新一下规则,可爷爷坚持传统的下法。
就像宰我和孔子,看似是简单的规则争论,背后却是对传统和仁德的不同理解。
这就是《论语》的有趣之处,从这些小故事里,能看到古人也有平常人的小想法,小争论,可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而且《论语》随便翻开一页,都能发现一些特别实在的道理。
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就是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身边随便哪个人都有比我们厉害的地方。
我们班有个同学,学习成绩不好,可是玩航模特别厉害,我从他那里就学到了很多航模的知识。
这《论语》就像个贴心的小老师,常常在生活中突然就给我们提醒呢。
篇二:《〈论语〉:生活中的隐藏彩蛋》嗯,接着来说这《论语》。
这书啊,就好像是个游戏里的隐藏彩蛋,平时不注意就错过了,一发现就觉得超级好玩。
书中有好多像密码一样的话,得我们自己去解。
就像“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我们老师总是让我们复习功课,以前我还觉得挺烦的,读了《论语》才知道,复习旧知识的时候能发现新知识,那可真是厉害,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呢。
这就像我收集小卡片一样,以前收集过的卡片,隔一段时间再看,总能发现之前没注意到的小细节,就像是得到了新卡片一样兴奋。
《论语》中的知与行的关系《论语》里讲的知与行的关系,那可真是个特别有趣又特别实在的事儿。
咱先说这个“知”。
知就像是在黑夜里的一盏灯,你得先有点光亮,才能知道往哪儿走。
就好比你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你得知道这个地方大概在哪个方向,有哪些标志性的东西吧。
这就像是《论语》里说的那些知识道理,你得先去了解。
比如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得知道这个理儿,知道身边的人都可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要是不知道这个,就跟在黑灯瞎火里乱撞似的,啥也找不着。
那这个“行”呢?行就像是你的两条腿,你光有那盏灯,站在那儿不动,也到不了地方啊。
知道了要向别人学习这个事儿,你要是不去做,不去真的观察身边人的优点,不去虚心请教,那这个“知”不就白搭了吗?这就像你知道前面有个宝藏,可你就光在那儿想,我知道有宝藏了,却一步也不迈出去找,那宝藏能自己跑到你跟前儿来吗?肯定不能啊。
这知和行啊,就像是鸟的两只翅膀,缺了哪一个都飞不起来。
你要是光有行,没有知,那就跟没头的苍蝇似的乱撞。
比如说你想做好事,可你根本不知道啥是真正的好事,啥样的做法才是对别人有帮助的,那你可能就好心办坏事了。
就像有人看到路边有个小树苗被风吹倒了,想把它扶起来,可他不知道小树苗的根很脆弱,不能硬拽,结果就把小树苗给弄伤了。
这就是没有知的行。
反过来,光有知没有行也不行啊。
就像你读了好多书,书里讲了各种各样的大道理,你都能倒背如流了。
可是你每天就只是坐在屋子里读书,从不出门,也不去把这些道理用到生活里。
那你读这些书有啥用呢?这就好比你有一仓库的种子,可你就是不把它们种到地里去,那这些种子永远也发不了芽,长不成参天大树啊。
咱再从另一个角度看。
知就像是做菜的菜谱,行就是你拿着菜谱去厨房做菜。
你要是光看菜谱,能知道这菜是啥味儿吗?肯定不能啊。
你得按照菜谱上的步骤,去买菜、洗菜、切菜、炒菜,这样才能做出一道美味的菜来。
《论语》里的知识就像这菜谱,你得去实践,去行动,才能真正尝到这知识带来的“美味”。
论语中的故事典故《论语》是一部著名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智慧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教导学生们如何用心去学习,如何做人,如何面对挑战,以及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除了学习孔子的智慧思想,《论语》中还记录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典故,下面就让我们仔细来研究一下《论语》中的故事典故吧。
首先,《论语》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的是公孙丑被丑老妪揭穿的故事。
当时,公孙丑的父亲曾在街头卖酒,有一天,有一位老妪出现在他面前,说她当年与他父亲有过一段私交,要求他给她一杯酒。
公孙丑觉得这很奇怪,便对老妪说:“你不用来我这里卖酒,你应该去别家卖酒。
”老妪回答说:“我来你这里卖酒是因为你父亲曾把我当作此时此刻这样一个人对待过,现在卖酒时,我只是在报答他。
”原来,公孙丑的父亲曾在街头卖酒的时候,把老妪当作是朋友对待,感动了老妪,于是她就像回报他的孝,来到公孙丑的店里卖酒。
公孙丑从老妪口中听到这件事情之后,深深感受到了孝道的重要性,从而改变了他原有的思想,从此开始了一段志存高远、勤奋努力的人生之路。
此外,《论语》也记录了一个有关师徒关系的故事,讲的是鲁班和他的师傅之间的故事。
鲁班是一位著名的古代木匠,他曾因出色的木匠技术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师傅看来,鲁班是一位极其出色的木匠,他可以将木料制成各种美观的家具。
他的师傅也非常的支持鲁班,在他面前必须表现得严格谨慎,以此来加强鲁班的勤奋精神,使之能够做出越来越精美的家具作品。
师傅对徒弟的苛求,有助于鲁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完美理念,从而成为当时最出色的木匠。
最后,《论语》也记录了一个有关子孝父慈的故事,讲的是项羽和他的父亲之间的故事。
项羽是楚国著名的战士,他曾在楚汉之争中取得了胜利,但他的父亲却不喜欢他成为一个武将的想法,因此他一直劝阻项羽,不让他去打仗。
但是,项羽仍然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把他的父亲给改变了。
最后,他的父亲为了表达自己的爱与支持,他宁愿牺牲自己,去为子孝父慈做出一点贡献。
听谆谆教诲——读《论语》有感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听谆谆教诲——读《论语》有感作文篇1《听谆谆教诲——读《论语》有感》我是一个小学生,最近班主任让我们每个人选一本经典书籍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我选择了《论语》这本书,因为虽然它是一本古老的书,但里面蕴含的智慧和教诲一直流传至今,影响了无数人。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的记录。
孔子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位伟大的老师,他的教导主要围绕着如何做一个有品德、有修养的好人。
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
第一,做人要有谦逊、勤恳的品德。
《论语》里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義。
"意思是说,君子做事要谨慎思考,做人要谦逊有礼貌。
比如看到事物要想明白它的实质,听到话要想通它的含义,说话做事都要诚恳谦逊等等。
我觉得这些都是做人处世应该具备的好品质。
其次,要勤奋好学,刻苦钻研。
《论语》里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意思是学到知识后,经常温习复习,那种成就感是令人高兴的。
还有一句话:"箕、舍、人而无责备,斯可足矣。
"我理解的意思是,即使只是学会一件小事,如栽种谷物或房屋修建,只要尽心尽力了,也是一种成就。
所以我们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不管大事小事,尽最大努力做好就行。
第三,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不能只盲目追求利益。
《论语》里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是指有高尚品德的人,小人是指只图私利的人。
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说有修养的君子会追求正义和道德准则,而目光短浅的小人只知道追逐私利。
我们做人一定不能只图眼前的利益,而要明白为人的道理,按着正确的原则办事。
再次,做人要宽厚谦逊,不可骄傲自满。
《论语》里说:"骄则无朋,夫骄兹小人之小德也。
"意思是骄傲自满的人是没有朋友的,因为骄傲是小人才会有的小缺点。
论语中的故事典故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部儒家经典,其中充满了多种优秀的故事典故。
这些故事典故包括许多有趣的故事,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本文将通过介绍其中几个著名的故事典故,来探讨论语中的人生哲理。
首先,需要提到的一个故事典故就是“博士不让”。
这个故事源于《论语卫灵公》中的记载,即子曰:“博士不让,不亦乐乎?”句话被解释为:不要把自己的智慧拮据,要将它分享给他人,这本身就是快乐。
因此,这句话暗示着要把自己的智慧分享给他人,从而获得更多的快乐,这是一种很重要的人生哲理。
其次,另一个很经典的故事典故,便是《论语公冶长》中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被解读为:不要因为事情有多么微小,而忽视了它,同样也不要因为一件事本身微小,而不去做。
因此,这句话暗示着,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也要努力去做好。
由此可以推断,要在生活中不管事情大小,都要有责任感,认真负责去完成,这也是论语中的重要人生哲理。
最后,再来看一个《论语卫灵公》中的典故--“旧馆新宾”,也就是指在老人家里引进新晋客人。
子曰:“旧馆新宾,乐甚矣”,意思是,引进新的朋友,使原有的人更加融洽和快乐,这也是一种快乐。
由此可见,增添朋友,使人们友谊更加深厚,这也是论语所强调的重要人生哲理。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故事典故中朴素的言语中蕴藏着深刻而又简
洁的人生哲理:不要把自己的智慧拮据,不要忽视任何事情,多交朋友,使朋友更加紧密,这些哲理一直流传至今,被认为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论语》中有趣的三通览《论语》,可发现其中不少内容和数字有关,笔者荟萃其含“三”者,抛砖引玉也罢,班门弄斧也罢,一为学习古贤圣思想,一为便于记忆,缀成此文,与大家共勉。
1、“三省(xǐng)”修身论:(学而篇第一)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评析】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
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
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
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
“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
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
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
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
“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
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2、识人三法论(为政篇)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评析】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
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3、管理三法论(为政篇第二)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评析】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
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
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4、处世三则论5·26 颜渊、季路侍(1)。
子曰:“盍(2)各言尔志。
”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3)善,无施劳(4)。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
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5、仁智对比论(雍也篇第六)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6、治学三法论(述而篇第七)7·2 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评析】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
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7、教学三思想(述而篇第七)7、7·8 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fěi)不发。
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
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8、人格三自论7·19 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
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9、教育三作用(泰伯篇第八)8·8 子曰:“兴(1)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译文】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评析】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
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10、“仁”者三要求(颜渊篇第十二)12·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11、大道(德)三要求(宪问篇第十四)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评析】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
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12、工作三法论(卫灵公篇第十五)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13、交友三要求(季氏篇第十六)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1),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2),友善柔(3),友便侫(4),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
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
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14、君子三戒论(季氏篇第十六)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评析】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
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15、君子三畏论(季氏篇第十六)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16、君子三变论(子张篇第十九)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