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课 宋明理学 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6
1.3 宋明理学[基础巩固]1.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B.佛教盛行C.道教有了新发展D.佛教取代儒学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主流解析:A、C两项错误,理学是在宋代才发展起来的,本题与道教无关;B项正确,佛教在魏晋之际得到极大的发展,寺院林立;D项错误,儒家思想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B2.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他的主要贡献是( )A.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B.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C.提出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理”解析: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他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故选B项。
答案:B3.在鹅湖之会上与陆九渊进行了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曰:“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 ) A.南辕北辙B.大同小异C.水火不容D.大异小同解析:结合“水流有西东”可知,朱熹指出了理学与心学的不同;结合“应知合处同”可知,朱熹认为二者殊途同归。
由此可知,朱熹认为二者“大同小异”。
故选B项。
答案:B4.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人性的扼杀,和人文主义思想背道而驰。
故排除带④的选项,故答案选A项。
答案:A5.与朱熹理学同时,还存在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等学派。
以下主张属于陆九渊的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C.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解析:A项是王守仁的主张,B项是董仲舒的主张,C项是孔子的言论,均排除,因此选D项。
第3课宋明理学推进新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2第一目“三教合一”。
问题情境1:“三教”是指什么?“合一”的“一”又是指什么?本目的主题是程朱理学,这一目与主题有何关系?回答:“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
“合一”的“一”是指儒教。
隋朝时期出现“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即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这一目暗含了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点拨:儒教不是宗教,这里的“教”含教化的意思。
它虽然不是宗教,但在古代中国,却比任何宗教的影响都要巨大和深远,可以说它不仅渗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里、血液中和潜意识中,而且对当代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仍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过程评价:汉朝是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时代,同时也是佛教传入,道教形成的时代。
儒、佛、道三家彼此之间在反复辩驳的过程中互相吸纳与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真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儒、佛、道三家思想都有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不足之处。
它们逐步认可了对方的可取之处,并加以吸收利用,随之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潮流,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随着佛教、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它必须回应佛教、道教的挑战,否则难以生存,必将为时代所抛弃。
过渡:思想不辩不明,在辩驳中,儒家思想丰富起来。
这种回应就是发展,到了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理学阶段。
但理学的产生还有它深刻的社会原因,那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呢?多媒体展示材料:理学产生的背景理学是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封建统治者对儒家学说的新发展。
——《中国古代史》教参回答: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需要复兴儒学以维护其统治。
(板书)一、背景1.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社会矛盾的激化需要儒学复兴总结: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学家革除时弊,拯救文化,整顿人心,重树人伦与儒家价值,重建儒学道德的主观努力。
第3课 宋明理学[学习目标]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同时,儒学也深深影响着佛教、道教。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唐朝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思维点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
“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1.下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什么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儒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什么特点?提示 趋势:三教合一。
特点:儒学的包容性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化。
二、程朱理学 1.形成北宋时,儒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代表人物及主张3.影响(1)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朝鲜和日本形成“朱子学”学派。
[误区警示]“格物致知”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意思不同。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即“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2.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提示主要思想:世界观与伦理观:“理”是世界的本原(理气论);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人性论:“存天理,灭人欲”。
第3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10题为基础达标题,11~15题为能力提升题)1.(2018·常州高二检测)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
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
”这表明“理”是( )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答案 C解析从题干中“有物必有则”,可以看出,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故C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宋代“二程”的思想对于儒学发展的意义在于:他们第一次以“天理”作为最高范畴,系统地整理了儒家学说,认为“凡事皆有理”而“万理出于一理”。
这从理论上确立了(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儒家心学的统治地位C.儒家伦理学说的先天权威性D.理学作为统治思想的合理性答案 C解析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于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接受,故A项错误;“二程”的思想属于程朱理学派别,与陆王心学有区别,故B项错误;“二程”所谓“天理”,实际上是从天理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的纲常礼教、伦理道德的合理性,故C项正确;题干要求从“理论上”而不是其实际作用,故D项错误。
3.(2017·宿迁高二期末)李约瑟称朱熹理学“反映了近代科学的立足点”,“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
他的主要依据是朱熹主张( )A.格物致知B.先理后气C.心即理也D.理气同源答案 A解析格物致知强调亲身实践获得真知,这与西方科学中实践精神不谋而合,A项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 都是理学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4.(2017·泰州高二期末)朱熹认为:“为吾民者,父义,兄友,弟敬,子孝……以上同保之人今仰互相劝戒,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宗姻,周恤邻里,各依本分……保内如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事迹显著,即仰具申,当依条旌赏。
其不率教者,亦仰申举,依法究治。
”该主张产生的直接效果是(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B.儒家的思想观念成为普通百姓的行为规范C.程朱理学成为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D.宋明理学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法律制度答案 B解析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是在汉代,故A项错误;“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宗姻,周恤邻里,各依本分”说明三纲五常的作用,故B项正确;程朱理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故C 项错误;理学是思想,不是法律制度,故D项错误。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宋明理学是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第三节内容。
宋明理学是儒学的重要发展,儒家思想在此阶段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以后中国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宋明理学在本专题以及整个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哲学色彩较浓,比较难于理解。
本课的学习对学生全面把握儒学的发展历程,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政治学科相关哲学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了解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2)通过了解宋明理学各阶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使学生能清晰把握理学发展过程,理解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通过评价宋明理学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注重同学间的合作探究。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学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宋明理学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朱熹的理学思想。
运用概念教学法,并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朱熹的经典语录作为背景材料来分析,提高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难点: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和评价宋明理学。
通过情景教学法和移情探究法,设置课堂历史情景剧降低课题难度,活跃课堂气氛,从而突破难点。
二、教法学法1、学情分析:高二政治已经学习相关哲学内容,因此学生对此课的学习有一定思想基础。
但中学生对了解掌握历史上各种思想有比较大的难度。
2、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并运用问题探究法、资料分析法、概念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移情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第3课宋明理学学习目标1.了解理学产生的背景,识记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陆王心学的代表及观点。
2.从时代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影响等方面掌握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和影响。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地位。
3.激情投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正确评价传统文化,评价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预习案1.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依据预习案在课本上进行勾划,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自主高效预习,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完成预习自测。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以备上课集体讨论、突破。
I.教材助读一、三教合一汉武帝以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时期,、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1.代表: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
2.思想:(1)程颢、程颐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万物只有一个天理。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心,私欲也,危而不安;道心,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2)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
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
3.方法论:“二程”提出“”的认识论。
朱熹更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二字,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评价: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编著的,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南宋时期理学家,把“”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第3课宋明理学导学案【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化: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吸收佛道精神,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宋代的程朱理学是复兴儒学背景下,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阳明的心学。
儒家思想发展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也有一种“与时俱进”、自我调节、适应时代的本能;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学习目标】认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三教合一”及北宋时儒学的复兴;从时代背景、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着手掌握宋明理学主要内容;理解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课前学习】1、“三教合一”的背景、表现背景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家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面临严重挑战表现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教、道教内容,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本土化;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唐朝:统治者风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材料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
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
故其后世子孙,皆不可使。
玄宗才使肃宗,便叛。
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
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汉之治过于唐矣,汉有纲正。
一程颐宇宙之间一理而己。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一程颖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第3课 宋明理学[学习目标]一、理学产生的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1)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2)唐末五代之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1)过程①唐代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②北宋:士大夫们强调要巩固中央集权,必须复兴儒学。
(2)影响: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思维点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
“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1.如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什么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儒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什么特点?提示(1)趋势:三教合一。
(2)特点:儒学的包容性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化。
二、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1.基础奠定(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3)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
2.形成:程颢、程颐找到并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三、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1.主张和成就(1)理气论:主张理先于气,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
(2)修养论:仁者境界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
第3课宋明理学【新课讲授】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1、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2、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3、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
备课资料: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①儒教:早在魏晋,玄学已经将三教的思想进行了一次融合。
魏晋玄学上承先秦西汉以来的道家哲学思想,并把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
玄学以精神性的“无”,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以无为本”,认为世间万事万物这些实际存在的“有”,都产生于“无”,体现在政治上,便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老百姓也要无为而处。
汉初黄老思想所讲的“无为”,着重讲统治术;玄学所说的“无为”,重点在讲处世术。
从“无为”出发,为维护封建的纲常名教进行辩解,认为“名教即自然”,封建的尊卑、上下关系合乎自然,生而固有,不能否定。
玄学是儒家唯心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种,其宣扬的老庄哲学,经过曲折的演变,终于与儒家哲学相表里,即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外道内儒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成为士族地主的意识形态。
②佛教: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才能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佛教自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佛教的传入并泛滥,必然要引起中国传统思想的抗争,首先引起论争的是道教,在理论上与佛教争论的是儒家,但儒家是以直觉思维进行批判的,缺乏思辨的理论色彩。
由于儒家在中国的正统官方地位十分巩固,这使得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内(儒)外(佛)兼修”,解释戒杀为仁,戒盗为义。
儒家注重用世,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佛教则解释为出家不是不问世俗之事,而是降魔,统一了出家与入世的关系。
第3课 宋明理学一、三教合一1.背景(1) 汉武帝此后,儒学表现茂盛之势。
(2) 魏晋南北朝期间,佛教流行,□ 01道教也广为流传。
2.表现(1) 魏晋南北朝:儒学、佛教、道教互相影响。
(2) 隋朝:儒学家提出“□02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03三教合一”。
(3) 唐代: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04韩愈提出中兴儒学。
思虑研究魏晋南北朝期间儒学遇到冲击的原由有哪些?(1) 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期间,社会动乱不安,世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思疑,人们开始将精神寄望于来世。
(2) 佛教传入中国后,渐渐本地化,其教义逢迎了百姓的精神追乞降寄望。
(3) 道教形成,而且在民间宽泛流传。
思想点拨理解“三教合一”(1) 三教合一其实不是三教互相交融而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 调解并汲取佛教、道教的理论。
(2) “三教合一”的提出,一方面反应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对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一样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沟通,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二、程朱理学1.形成(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睁开了中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突破汉唐儒学的约束,交融了□ 01佛道思想来解说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中心的新儒学系统。
看法阐释正确理解“理学”和“理”的涵义(1)理学是以“理”或“公理”为中心,既贯穿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的出现标记着儒学的成熟。
(2)理是世界万物的来源,是天地万物按照的广泛原则。
其本质是封建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主假如三纲五常。
2.思想主张看法阐释“三纲五常”儒家以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构成的:君臣、父子、夫妻、昆弟、朋友。
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妻三项,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种等级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道德标准,后代概括为“三纲五常”,它有益于稳固君权,保护统治次序。
朱熹以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地,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切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第3课宋明理学【新课讲授】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1、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2、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3、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
备课资料: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①儒教:早在魏晋,玄学已经将三教的思想进行了一次融合。
魏晋玄学上承先秦西汉以来的道家哲学思想,并把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
玄学以精神性的“无”,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以无为本”,认为世间万事万物这些实际存在的“有”,都产生于“无”,体现在政治上,便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老百姓也要无为而处。
汉初黄老思想所讲的“无为”,着重讲统治术;玄学所说的“无为”,重点在讲处世术。
从“无为”出发,为维护封建的纲常名教进行辩解,认为“名教即自然”,封建的尊卑、上下关系合乎自然,生而固有,不能否定。
玄学是儒家唯心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种,其宣扬的老庄哲学,经过曲折的演变,终于与儒家哲学相表里,即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外道内儒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成为士族地主的意识形态。
②佛教: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才能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佛教自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佛教的传入并泛滥,必然要引起中国传统思想的抗争,首先引起论争的是道教,在理论上与佛教争论的是儒家,但儒家是以直觉思维进行批判的,缺乏思辨的理论色彩。
由于儒家在中国的正统官方地位十分巩固,这使得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内(儒)外(佛)兼修”,解释戒杀为仁,戒盗为义。
儒家注重用世,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佛教则解释为出家不是不问世俗之事,而是降魔,统一了出家与入世的关系。
【第3课宋明理学】之小船创作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1)原因: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2)表现:唐末五代之后,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1)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北宋士大夫掀起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北宋五子和理学的创立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主要思想(1)理气关系方面:认为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2.主要贡献: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3.地位及影响(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南宋陆九渊心学的创立者,其主要思想包括:(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穷理不必向外探求,提出“发明本心”为求理的方法,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包括:(1)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人人都有良知。
(2)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在于“致良知”。
(3)修养的方法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3.心学的影响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1.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2.正确认识宋明理学的“伦理观”(1)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高二历史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旧版本不曾有的新内容,而且内容多,难点多,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应因材施教,运用比较、举例说明等方法,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语言教学,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学习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习课时:1.5课时五、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1+5'课堂学习流程温: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汉武帝正统。
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读: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课宋明理学学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课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理学出现的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儒、佛、道到唐宋时,已经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倾向;韩愈、李翱复兴儒学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二、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理学含义: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阅读与思考】材料:“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根据材料理解什么是“理”?程朱理学代表:“二程”即、,集大成者是主张①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的核心是。
②朱熹,思想主张:a、:理先于气;b、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强调个人学习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以达到“仁”的最高境界c社会政治理论:“理”在人间表现为,儒家拥有的天然权力,正君心。
D、认识论:格物致知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四书:心学:明代思想家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特点: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禅宗思想。
主张:①宣扬,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一种主观唯心论②提出,认为“良知”是人的善性,进一步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
三、理学的影响:材料1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2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材料3 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材料4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5 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怎样评价理学?.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课宋明理学学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课
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理学出现的历史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2)儒、佛、道到唐宋时,已经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倾向;(3)韩愈、李翱复兴儒学(4)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二、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1、理学含义: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阅读与思考】材料:“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根据材料理解什么是“理”?2、程朱理学代表:“二程”即、
,集大成者是
主张①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
,天理的核心是。
②
朱熹,思想主张:a、
:理先于气;b、
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强调个人学习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以达到“仁”的最高境界c社会政治理论:“理”在人间表现为
,儒家拥有
的天然权力,正君心。
D、认识论:格物致知(格的含义:
)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四书:
3、心学(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明代思想家
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1)
特点: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禅宗思想。
(2)
主张:①
宣扬
,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一种主观唯心论②
提出
,认为“良知”是人的善性,进一步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
三、理学的影响:材料1
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2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材料3 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材料4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5 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怎样评价理学?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日后成为官方正统儒学。
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起到了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相同点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不同点本体论“理”是世界本原“心即理也”体验方法“格物致知”体验“天理”(学习)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反省)哲学思想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练习巩固:1、宋代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是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仁”与万物俱生
c.“理气论”“心性论”
D.封建的伦理道德2、宋代是我国儒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辩化的阶段。
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 A.理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理是人生来就固有的思想观念 c.理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
D.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3、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4、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5、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
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c.存天理,灭人欲
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6、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的人是
A.程颢
B.程颐
c.朱熹
D.王阳明7、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得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材料二人伦者,天理也。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材料三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回答:(1)
材料一、二在思想上有何相同点?(2)
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又有何不同?(3)程朱理学有没有积极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与思考】既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主要原则,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程颐、程颢,朱熹
天理
仁
南宋
修养论
三纲五常
干预政治研究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
A
D
D
D
c
c(1)理为万物的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封建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纲常,也是天理的表现,不可违背。
(2)认为人“心”为宇宙的本体(3)有,如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