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五轮基础专项练29古代文化知识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基础专项练23 古代文化知识1.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孟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B.“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C.“三牲”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也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D.“膜拜”是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答案 A解析“孟子”应为“荀子”。
2.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最早见于诸子散文中,后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称“骚赋”。
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
B.“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D.“会试”是明清两代每四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答案 D解析“会试”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
3.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了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B.“土官”是相对于“流官”而言的,是封建王朝封赐的独霸一方能世袭的官员或统治者。
C.“漕运”指从水路运粮食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等,这种粮食称漕粮。
D.“游宴”也作“游燕”,指游乐时饮的酒,古书有“上欲遵武帝故事,与近臣游宴”之句。
答案 D解析“游宴”指游乐,嬉游宴饮。
4.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古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学校的课试等职务。
全程训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29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一)不分版本天天练29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一)[根底过关]1.以下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答案:A解析:“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2.以下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答案:A解析:“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3.以下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答案:D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4.以下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基础专项练29 古代文化知识1.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年老无子女的人。
古代一般把孤与鳏寡独并称,鳏指年老无夫的人,寡指年老无妻的人,独指年幼丧父的人。
B.和亲,最初是指西汉为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
后指封建君主为免于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
C.爵,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阼阶上为主位。
践阼本义指走上阼阶主位,后引申为登基。
答案 A解析孤指幼年丧父,鳏指成年无妻或丧妻,寡指妇人丧夫,独指老而无子。
2.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蕃是我国唐代时西方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信奉佛教,为唐代西方主要外患。
B.宰相,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唐宋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均是宰相。
C.卯、辰,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一个昼夜,以夜半零点到两点为子时,六点到八点为卯时,而八点到十点为辰时。
D.案牍,公事文书。
案:指书桌或办公桌。
牍:古代用于写字的木片,即木简。
《陋室铭》中有“无案牍之劳形”句。
答案 C解析“以夜半零点到两点为子时……辰时”错,应该是以夜半二十三点到一点为子时,五点到七点为卯时,七点到九点为辰时。
3.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奏”是指臣子上奏给帝王的文书,同“表”的作用一样,都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B.“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或西域各民族的泛称。
C.“髡”是我国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罪犯所实施的惩罚。
D.古代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答案 A解析“都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错误,“奏”是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
4.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
考点二文化常识(对应学生用书第15页)(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汪容甫先生行状》),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
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因此本题应选B 项。
高考考查的大都是古代传记文里出现过的文化常识,要求考生平时做好文言常识储备,通读全文,理解内容,结合句子,调动积累,仔细辨别。
如“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前行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等)、“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年号”(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等。
做题时要善于识破陷阱,能根据具体语境推敲出某词的确切文化意义。
另外,考场上要避难就易,灵活使用排除法。
文化常识推断的诀窍1.准确掌握课内出现的文化常识,这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基础对古代史书中常出现的官职、制度、礼仪、科举、特殊的地理名词、专有名词等知识,要有相对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趋庭”一词就出现在学过的课文《滕王阁序》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趋庭意为快步走过庭院。
“叨陪鲤对”指来日将接受父亲的教诲。
2.理解和把握文本有关内容,是解答的关键如对“三代”的理解,在“乃博考三代典礼”所在的这一段中,根本就没出现“曾祖、祖父、父亲”中的任何一个人,再联系下文“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由此可以推出题目当中对“三代”的理解是错的。
3.带入检验,这是确保万无一失的重要一步无论什么题目,只要是依据文本作答的,都必须带入原文检验。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考前基础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这个超市占地面积很大,管理规范,货物排列得井井有条,让顾客一进门就了如指掌....,很快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
②传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直将“信”“达”“雅”奉为圭臬....,重视有加,然而翻译实践中更为常见的却是译文对原文在内容或形式上或多或少的偏离。
③他兼善篆、隶、真、行、草等多种书体,而最为精妙者,当推行、草二体。
其行、草书,既传古意,又能独辟蹊径....。
故其下笔遒劲有力,气脉通灵。
④你对用户越了解,越容易掌握他们会出现在什么地方,以及有什么需求。
这样就不用你再找选题了,选题会锲而不舍....地跑到你的脑子里。
⑤笔者认为,无论是“任性”的上海女孩,还是“不平”的江西女孩,都是无可指责的,更不该口诛笔伐....。
⑥闽籍侨胞中有许多“四有人士”,即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学术上有造诣、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士。
尤其在东南亚国家,他们的地位是说一不二....的。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⑥答案 B解析①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
不合语境。
②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
使用正确。
③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新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
使用正确。
④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用错对象。
应改为“源源不断”。
⑤口诛笔伐:用语言文字宣布罪状,进行声讨。
使用正确。
⑥说一不二:形容说话算数;也形容专横,独断独行。
用错对象。
应改为“举足轻重”。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自从使用女儿的开心网账号学会了玩偷菜游戏后,这位母亲兴趣大增,还无师自通....地注册了另一个账号,从早到晚多次登录。
②城市更新改造是非常必要的,其目的是让生活更美好,但如果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朝令夕...改.,反复大拆大建,无疑是错误的。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专题十古代文化常识1专题十古代文化常识时间:60分钟满分:90分1.[2017·重庆一中模拟]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
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B.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
通过考核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
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D.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
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践祚、荣登大宝等。
答案 C解析C项“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错,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
2.[2016·西安质检]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
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
“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3.[2016·河南调研]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
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
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答案 A解析庶孽,指庶子。
高中语文资料精目录第一章精编古代文化常识备考要点 (3)一、年龄称谓二、主要节日三、纪年法四、刑罚五、官职的授、升、降、免、调、代六、六部职能七、地理及行政区划八、汉代的察举与征辟九、明、清科举制十、学校称谓十一、风俗礼仪十二、其他第二章古代文化常识好题集萃 (8)第三章2017年高考国标1-3古诗文题及答案 (18)附录:文言文阅读解题法:倒读反推第五章高考语文攻略 (31)一、新考标新题型新对策二、作文(一)总纲 (25)(二)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审题、立意及范文(三)思辨型作文题的审题、立意及范文(四)审题立意拓展训练(五)概念泛化: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六)关于“正能量”“美德”及其他………………第六章考场作文范文选评 (49)第七章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及范文 (58)第八章语用专题病句、成语 (64)……前言语文是高考各学科中的重中之重!它不仅在高考中所占分值高(150分,未来可能达到180分),而且,它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表达工具,深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
语文还是高考的第一个科目,它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后几科的发挥。
从2017年开始,高考语文新课标卷客观题分值达到创记录的58分(比2016年增加11分)。
这个变化的结果是:高考语文区分度明显提高(语文优生和差生得分差拉大)。
从全省统计来看,2016年我省语文平均99.6分,2017年不到92.5分。
语文越好的学校平均分降得越少,全省的高分段和往年一样在130到140分。
也就是说,2017年高考中我省语文高分段并没有比2016年明显下降,这说明语文尖子的高分优势明显放大!因此,说语文是如今高考全局的重中之重,绝不为过。
除了客观题58分明显拉开分差,作文得分也是语文成败的关键。
每年高考,都有大量考生作文偏题(得分很可能低于40),甚至离题(不及格)。
而近几年我省作文平均分在45~46分。
作者把自己二十多年专心研究所得的部分成果汇集精编而成这本资料,希望它对你的语文学习和考试有帮助。
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三轮基础专项练17 古代文化知识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三轮基础专项练17 古代文化知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三轮基础专项练17古代文化知识的全部内容。
基础专项练17 古代文化知识1.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对,指廷试、殿试,是皇帝对会试录取的举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
B.福建路,相当于今天的福建省.“路"是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在唐代时称作“道",北宋时废“道”为“路”。
C.太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
D.太常寺,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汉以后改称太常寺。
答案A解析参加殿试的应为会试录取的“贡士",而非“举人”。
举人是对乡试录取者的称谓.举人经会试录取后称作“贡士”,贡士方能参加殿试。
2.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部是我国古代政府部门之一,主管国家司法、行政,长官为刑部尚书。
B.太子宾客,是古代官职名。
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调护侍从规谏等.C.先帝,尊称已故的君主,也指远古的帝王。
D.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也是古代皇帝的代称。
答案D解析“也是古代皇帝的代称”错,应该是“国家的代称”.3.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要求学生“通五经贯六艺”,“六艺”即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是指《尚书》.B.迁,调动官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天天练29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一)(含解析)不分版本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一)根底过关1.以下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有“三坟五典〞之说。
也可指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主簿,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魏晋时期,主簿官职仍存在于各级官署中,如杨修曾为曹操主簿。
C.阁老,唐代以中书舍人的年资长久者为“阁老〞,到明代,只有内阁阁臣才可被称为“阁老〞。
D.兖州,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
答案:C解析:C项,“只有内阁阁臣才可被称为‘阁老’〞错。
明代亦称大学士及翰林学士入阁办事者为“阁老〞,不限于内阁阁臣。
2.以下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世荫,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后代因为先世官爵而得到官职。
B.行幸,古代指皇帝出行,也可以指皇帝留宿妃妾宫中。
C.万乘,即万辆兵车。
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而“万乘〞可以代指天子。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
未经帝王允许,人在其中不可随便进出。
答案:D解析:D项,“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
3.以下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从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车驾本是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D.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
答案:D解析:D项,应是“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4.以下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公车是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
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
B.部伍,即“部曲行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部队。
基础强化练七文化常识专项练1+基础组合练7文化常识专项练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摄,是摄政的意思,因为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大臣或皇太后等代居其位处理政务。
如周成王年幼时周公居摄。
B.屯田,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
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和商屯。
C.豪右,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原指西汉时出现的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后指富豪家族、世家大户。
D.谒者,秦始置,替国君掌传达事宜。
汉沿之,掌宾赞受事。
唐时改为通事舍人。
答案 A解析“大臣或皇太后”错误,“居摄”主要指大臣代幼年皇帝处理政务。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员,明清时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习称秀才。
B.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等皆立博士。
C.卷轴指裱好有轴可卷舒的书籍或字画等。
现在书籍都装订成册,卷轴专指字画。
D.单于,汉时匈奴人对其君主的称呼,后泛指外族首领。
《塞下曲》有“单于夜遁逃”句。
答案 C解析“卷轴专指字画”错误。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撰,唐朝有修国史的修撰,宋朝有集英殿、右文殿等修撰,元时翰林院始置修撰。
B.廷杖,是明代皇帝惩处官员的一种酷刑。
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有人可能当廷被杖死。
C.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又称交床,不仅可在室内使用,还可以外出时携带。
D.驾贴,明代锦衣卫逮捕人先请求皇帝许可并签发公文,然后拿着它去捉人。
答案 D解析驾贴,明代秉承皇帝意旨,由刑科签发的逮捕人的公文。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即《周易》,儒家经典,相传是周人所作,内容包括《易》《经》两部分。
B.校书郎,东汉征召学士校勘典籍,职位为郎中的,被称校书郎中,简称校书郎。
C.县治指县政府所在地,其中“县”是行政区划单位,“治”指地方政府所在地。
D.冠冕指古代帝王、官员所戴的帽子,后代使用借代手法以此指高官、高位等。
2018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附答案解析2018高考语文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接下来,店铺跟你分享2018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附答案解析,一起做一做这些古代文化常识题吧。
2018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附答案解析【part1】81.(3分)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8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82、C(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8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
冠礼在宗庙L}I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83.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8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
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清单一必须掌握的10类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职二、古代官职迁谪三、古代称谓四、古代科举九、音乐文娱十、传统节日及民俗1.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作“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赏析: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
这一首诗,诗句冲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除夕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丝寂寞、悲怆的情绪。
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反衬出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实性,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苹果、花生、瓜子、糖果及肴馔为主,并伴有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送年礼、逛花市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可结合王安石写作此诗时的社会背景赏析该诗。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全诗表现出一种欢快的基调,充分表现了王安石当时政治上的得意之情。
基础强化练一词语专项练1+基础组合练1词语专项练1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国学著作________,虽然是很多古人杰出智慧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成分,正是这种________的状况,使得国学阅读尤其要注重甄别,择善而读。
国学经典不同于网络上速生速朽的文化产品,它是一种智慧的发酵与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哲理,唯有________,才能慢慢领悟。
一遍不行,便再来一遍,久而久之,才能逐渐进入“温故而知新”的境界,每次重读,都有新得,如此读书,才会受益无穷。
A.汗牛充栋良莠不齐融会贯通B.凤毛麟角参差不齐融会贯通C.汗牛充栋参差不齐细嚼慢咽D.凤毛麟角良莠不齐细嚼慢咽答案 C解析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
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第一空应选“汗牛充栋”。
参差不齐:形容不整齐。
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
第二空指质量有好坏,应选“参差不齐”。
融会贯通: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和后面的“慢慢”搭配不合适。
细嚼慢咽:慢慢地吃东西,引申为慢慢去体味。
因此,第三空应选“细嚼慢咽”。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述怀》中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然而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觉。
岂非________!我服从任何人的调遣与指挥。
只敢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
然而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在。
我不甘心成为________,我必须干点事情。
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就是在这时候译完的。
”季老的话让读者感觉到他文章的语言没有八十岁的________,反而多了一些活泼与生动。
A.出人意料行尸走肉老气横秋B.咄咄怪事酒囊饭袋老态龙钟C.咄咄怪事行尸走肉老气横秋D.出人意料酒囊饭袋老态龙钟答案 C解析咄咄怪事:指连声惊呼称怪,形容令人惊讶的怪事。
基础专项练5 古代文化知识1.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答案 C解析“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说法不准确,皇帝近侍的职位一般都不高,很多都是宦官,对帝王的影响也不一定很大。
2.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即《周易》,儒家经典,相传是周人所作,内容包括《易》《经》两部分。
B.校书郎,东汉征召学士校勘典籍,职位为郎中的,被称校书郎中,简称校书郎。
C.“县治”指县政府所在地,其中“县”是行政区划单位,“治”指地方政府所在地。
D.“冠冕”指古代帝王、官员所戴的帽子,后代使用借代手法以此指高官、高位等。
答案 A解析“《易》《经》两部分”错误,应该是“《经》《传》两部分”。
3.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员,明清时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习称秀才。
B.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等皆立博士。
C.“卷轴”指裱好有轴可卷舒的书籍或字画等。
现在书籍都装订成册,卷轴专指字画。
D.单于,汉时匈奴人对其君主的称呼,后泛指外族首领。
《塞下曲》有“单于夜遁逃”句。
答案 C解析“卷轴专指字画”错误。
4.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阁,明清两代的政务机关,设置多位大学士来共同行使宰相权,按照皇帝意旨批办各项事务等。
B.太仓,古代政府贮藏粮食的地方,一般指京师储粮的大仓;也是一种官职名称,职掌仓廪出纳工作。
C.书院,旧时在郡县设置的教学读书场所,唐明皇置丽正书院是我国书院设置之始,此后盛行于宋明。
D.录囚,皇帝和各级官吏巡视监狱,审录在押犯情况,防止冤狱和淹狱,监督监狱管理的执行司法制度。
基础强化练五古代文化知识专项练+基础组合练5古代文化知识专项练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免胄,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
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车裂,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辆车把人体撕裂致死,俗称“五马分尸”。
C.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历法。
它以对月相的观测为主要依据,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答案 C解析“以对月相的观测为主要依据”错,应是“以对太阳的观测为主要依据”。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有春、秋两社日。
B.御史台,御史治事的地方,中央行政监察、司法机关,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C.铎,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时令变化时使用,盛行于春秋至汉代。
D.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也是明、清皇帝登基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答案 C解析“古代宣布时令变化时使用”错误,应为“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使用”。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乐,典雅纯正的音乐,是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及大臣宴游时用的音乐。
B.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称“重阳”。
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花、饮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C.黥,即墨刑,五刑之一。
指在犯人脸上刺字并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D.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间依长幼排行的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答案 A解析“大臣宴游”错误,只有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时使用。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阶段性练习古代文化常识(宗法礼俗部分)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宗法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B。
嫡子,在封建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C。
从周代起,王位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中间从未改变过。
D.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能继承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宗法是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B.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 C。
宗子就是嫡长子。
他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D. 庶子是指封建社会中妾(小妻)生的儿子.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和废长立幼一样,是继承制度的大忌,故而都得不到朝廷的认可。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有贬。
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C.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表同情的有哀、愍、怀等。
D。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乡里、亲朋或自个家人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B。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专题二课内常考文化常识30练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请选出不正确的选项,并说明原因。
1.(1)癸巳、戊戌都指年份。
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2)微服,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3)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行辈,即排行和辈分。
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专指有身份的官吏”错误,还有帝王。
2.(1)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就是“六经”。
(2)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枢密院,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在宋代,枢密院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合称“二府”。
(4)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
《张衡传》中的“乞骸骨”也是这个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此处“六艺”指的是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3.(1)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接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2)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3)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4)“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
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封邑是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即该地的税赋归被封者。
基础组合练27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作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几乎所有史书都对此事件语焉不...详,一笔带过,专家推测可能是当时统治者钳制思想的结果。
②为了理想,我们高三学子面对高考压力迎难而上,而老师和家长们具体而微....的关怀,更使我们斗志昂扬,信心百倍。
③枯黄的树叶纷纷飘落,百花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秋天带着累累硕果渐行渐远,冬天来了,风花雪月....的日子也离我们近了。
④他似乎有一种超常的直觉,能够捕捉到事物美丽的瞬间,在这个稍纵即逝....的瞬间,他书写生命的绽放,也由此体会生命的快意。
⑤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也络绎不绝....,GDP上升的同时,污染严重、百姓素质不高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⑥历史学家黄仁宇爱读古书,他的《万历十五年》在叙事之中论古讽今,注重历史学著作的社会效益和经世致...用。
A.①③⑥ B.②③⑤C.②④⑥ D.①④⑤答案 B解析①语焉不详:说到了,但说得不详细,不清楚。
使用正确。
②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
望文生义,应改为“无微不至”。
③风花雪月:原指古典文学里描写自然景物的四种对象,后借指堆砌辞藻而内容贫乏的诗文;也指男女情爱的事。
望文生义。
④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
使用正确。
⑤络绎不绝:来往不绝,连续不断。
形容过往人马或车辆连接不断。
用错对象,不能用来修饰“各种社会问题”。
⑥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火爆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是智力游戏,还构建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人们稍一吟咏便会激起文化共鸣。
B.春节期间,我国公民出境游人数约615万,同比增幅近7%,其中团队游客人数约37.4万,同比上涨2.5%。
C.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创新发展新领域、公共服务新平台和信息分享新渠道,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得以发展。
D.作为“一带一路”欧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导国家,中国设计构想了新的以中国为导向的管网、铁路和运输网。
基础专项练29 古代文化知识
1.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年老无子女的人。
古代一般把孤与鳏寡独并称,鳏指年老无夫的人,寡指年老无妻的人,独指年幼丧父的人。
B.和亲,最初是指西汉为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
后指封建君主为免于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
C.爵,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阼阶上为主位。
践阼本义指走上阼阶主位,后引申为登基。
答案 A
解析孤指幼年丧父,鳏指成年无妻或丧妻,寡指妇人丧夫,独指老而无子。
2.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蕃是我国唐代时西方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信奉佛教,为唐代西方主要外患。
B.宰相,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唐宋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均是宰相。
C.卯、辰,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一个昼夜,以夜半零点到两点为子时,六点到八点为卯时,而八点到十点为辰时。
D.案牍,公事文书。
案:指书桌或办公桌。
牍:古代用于写字的木片,即木简。
《陋室铭》中有“无案牍之劳形”句。
答案 C
解析“以夜半零点到两点为子时……辰时”错,应该是以夜半二十三点到一点为子时,五点到七点为卯时,七点到九点为辰时。
3.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奏”是指臣子上奏给帝王的文书,同“表”的作用一样,都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B.“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或西域各民族的泛称。
C.“髡”是我国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罪犯所实施的惩罚。
D.古代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答案 A
解析“都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错误,“奏”是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
4.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
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
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B.入阁,明清时期作为宰辅的官员,他们以殿阁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务称为入阁。
C.释褐,是指脱去丧服,换上官服,即做官。
新进士及第授官亦称为释褐。
D.尊号,是指尊崇帝、后或其先皇及宗庙等的敬称。
意在歌功颂德,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
答案 C
解析释褐又称“解褐”,意谓脱去粗布衣服而换上官服,而非“脱去丧服”。
常用来指人摆脱布衣身份开始做官。
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亦称秋闱,明清两代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为“会元”。
B.正德为年号。
中国古代往往采用帝王年号纪年。
明清以前,一位帝王往往有多个年号,更换新的年号纪年称为“改元”;明清时期,一般为一帝一元。
C.锦衣,即锦衣卫,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设置,原为皇帝侍卫亲军和仪仗队。
明成祖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兼管巡察、缉捕和刑狱。
明代中叶后期,与东厂、西厂并列,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
D.从弟,即堂弟。
唐以前,往往以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比自己年幼的同辈男性为从弟;唐宋以后,则以同祖父不同父亲而比自己年幼的同辈男性为从弟。
答案 A
解析乡试,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6.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指男子二十岁的年龄。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
B.经学,是把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内容包括哲学、史学、语言文字学等。
C.六官,指周代分掌国政的六种职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的总称。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有时也指游子企盼返归故乡安度晚年。
答案 D
解析乞骸骨没有“游子企盼返归故乡安度晚年”之意。
7.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也作“叙”或“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写体例和主要内容,《送东阳马生序》《兰亭集序》皆属此类。
B.“赵州师令君范”,按照古代称谓习惯,这个人是赵州人师范县令。
“赵州”是其籍贯,“师”是其姓,“令君”是其官职,“范”是其名。
C.“辛卯”,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干支指天干和地支,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
D.“会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名目之一,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
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参加考试的为各省乡试考中的举人。
答案 A
解析《送东阳马生序》不是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