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的解剖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1
- 格式:doc
- 大小:11.21 MB
- 文档页数:5
太极拳基础知识(一)太极拳采用了意识和运动相结合的锻炼方法,所以它不仅是肢体运动,而且更强调用意。
打太极拳时,要求以意导体,精神集中,意念始终集中在动作上,这样就能排除大脑其它杂念的干扰,专注于指挥与调节全身的活动变化,使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自我意识控制能力得到加强,传递信息的速度与准确性得到提高,从而改善了神经系统的功能。
太极拳是一种轻松柔和、连绵不断的匀速运动,是有氧运动。
打太极拳要求“虚胸实腹”。
“虚胸”能给心脏活动以充分余地,使心肌放松,容量增大,排血量增多;“实腹”有助于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减少淤血,减轻心脏负担。
打太极拳要求放松,能使肌肉组织的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多,口径加大,保证肌肉供血,有助于机体组织物质交换,保证内环境的稳定。
打太极拳要求动作与呼吸自然配合,采用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相配合,可加大呼吸深度,增大肺活量,使肺泡通气量增大,气体交换得到改善,因而呼吸器官功能得到提高。
打太极拳要求以腰为主宰,全身节节贯穿,一动而无有不动,对骨骼、肌肉、关节有良好的影响。
太极拳的姿势要求太极拳是一种上下相随,松劲相兼,一动而无有不动的全身运动。
每个动作都是由身体和各部分密切配合来完成的。
若要正确掌握每个动作,必须对身体各部分有一定的姿势要求。
(一)头颈打太极拳要求头部自然上顶,过去有人称提顶、吊顶、悬顶或悬顶弛项、头顶项领、头顶项竖等。
头颈勿左右歪斜,前俯后仰,颈肌勿僵直。
头颈动作应随身体沿纵轴转动,与躯干的旋转上下协调一致。
打太极拳面部要放松自然,口要自然闭合或微微张开,牙齿轻轻咬合,舌自然平放或舌尖抵上腭,用鼻呼吸,眼神要随身体的转动注视前手或平视前方(个别时候看后手)。
要神态自然,注意力集中。
(二)胸背打太极拳要注意“含胸拔背”。
“含胸”就是胸不外挺,两臂微内含,胸肌放松。
“拔背”就是脊背舒展自然,胸部松开,免除肋间肌紧张,这样呼吸就能自然舒畅,益于血液回流心脏。
(三)腹部“虚胸实腹”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拳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结合了易经阴阳五行之变化的运动,以及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武术运动。
太极拳的拳理基于阴阳循环的理论。
在练习时,太极拳强调身姿中正、意动神随、呼吸自然、用意不用力、意气相合、气沉丹田等原则。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包含着阴阳之变化,虚实、轻重、刚柔、进退、开合等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
太极拳的招式动作圆柔连贯,如行云流水,没有突兀和断续之处。
这种连贯性不仅增加了动作的难度,而且要求练习者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重心和姿势。
这种练习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以及增强大脑对身体的控制能力。
太极拳还强调“以柔克刚”。
在实战中,太极拳强调用巧妙的技巧和策略来化解对手的攻击,而不是直接以力量对抗。
这需要高度的智慧和经验,同时也需要练习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
此外,太极拳还注重内功修养。
在练习时,不仅要注意招式的正确性,还要注意呼吸的配合和内在精神的修养。
这种内在的修炼有助于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出沉着冷静、谦虚谨慎、坚毅不拔等优秀品质。
总的来说,太极拳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武术运动,它不仅强身健体,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
通过练习太极拳,人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体验到中国哲学的智慧和魅力。
太极拳内功形成的生理原理作者:戴景烈来源:《少林与太极》2019年第10期根据医学理论,人体含有大量水分,这些水和水里的各种物质总称体液,约占体重60%~70%。
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内的称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存在于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
细胞外液又分两类:一是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的组织液,包括淋巴液和脑脊液;另一类是血液和血浆。
人体中的各种液体虽然彼此分开,成分各不相同,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的,血浆起着各种液体之间的联系作用。
心脏和遍布全身的血管、毛细血管是它们进行物质交换的动力和渠道。
因此能在动静脉中快速流动的细胞外液(包括血液、血浆、淋巴液、脑脊液等,通常称血液)大约占体重10%。
(1)循环系统。
西医解剖学认为人体可分八大系统,即运动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
循环系统由体循环系统和肺循环系统构成。
血液由右心室博出,经肺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将含氧量高的血液输送到左心房,这叫肺循环。
血液由左心室博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再通过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这叫体循环。
血液在毛细血管流动和在组织问交换是缓慢的。
(2)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也叫肺循环系统。
呼吸过程由三个相互衔接并且同时进行的环节来完成:一是外呼吸或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三是内呼吸或组织呼吸,即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可见呼吸过程不仅依靠呼吸系统来完成,还需血液循环系统的配合,这种协调配合,以及它们与机体代谢水平相适应,又都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为16~18次/分:人们每次吸入的空气,从鼻腔到细支气管这段呼吸道内的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为气体交换的无效腔,其容量在成年人约为150毫升。
大一太极知识点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之一,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太极拳的练习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培养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作为大一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大一太极拳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并经过了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
它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张三丰。
太极拳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时期:传统时期、探索时期、现代时期和普及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代表性的拳谱。
二、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太极拳的练习重点在于“以柔克刚”,即通过舒展柔韧的动作来化解对手的攻击。
太极拳注重内外和谐,要求练习者在动作中保持身体的放松和平衡。
太极拳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意念集中、气贯顶点、用意使气、气贯双手、手随身转、跟随循环等。
三、太极拳的基本功太极拳的基本功是练习太极拳的基础,也是提高太极拳水平的关键。
太极拳的基本功包括站桩、腰腿功、身法、手法和步法等。
在大一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进行基本功的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四、太极拳的套路太极拳的套路是指一系列动作的组合,表达了太极拳的特色和精华。
大一阶段的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太极拳套路进行学习和练习。
常见的太极拳套路有陈式、杨式、武式和孙式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太极拳套路。
五、太极拳的健身效果太极拳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运动方式,对身体和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效果。
太极拳练习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
同时,太极拳的练习还可以改善学生的坐姿和站姿,增强体质和爆发力。
六、太极拳的精神内涵太极拳不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太极拳的练习要求学生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宁静,注重内心的调整和修炼。
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要求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镇定和冷静。
总结:大一太极知识点主要包括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基本原理、基本功、太极拳的套路、太极拳的健身效果和精神内涵等方面。
太极拳吸收了传统医学的经络、俞穴、气血、引导、藏象等理论,符合医理,具有健身性。
吐纳之术被太极拳直接吸收。
《黄帝内经》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重,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引导按乔”。
所谓“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
按,谓抑按皮肉。
乔,谓捷举手足”。
庄子描述导引时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
晋代李颐注谓:“导气令合,引体令柔”。
说明引导实际上是呼吸配合动作,活动全身,疏通经络的健身运动,包括引体、导气、按摩、存想等内容。
太极拳正是吸收了这一特点,要求呼吸与动作配合所谓“拳式呼吸”,但是这种配合又不完全等同于导引动作,有太极拳自身的特点。
中医认为:经络是布满人体的气血通道,发源于脏腑,布流于四肢百骸,脏腑经络气血失和,而疾病生,和则健身益寿,太极拳与之结合要求“以气运身”、“以窍运身”、“气遍身躯”;通过以腰为轴,带动四肢,旋腰转脊,螺旋缠绕,意想劲力传递,循经而动,劲贯窍穴,布流周身,通任、督练带、冲脉,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起到健身作用。
“形与神俱,不可分离”,“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医理,被太极拳吸收为“形神皆备”、“内外兼修”、“以意导动”的要求。
《素问。
上古天真论》:“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天年。
”形即外形身体,神为精神心理。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太极拳理根于此,首重意,讲求“意在蓄神”,“形诸神明”,重“意”、“神”内在的练习与外形的统一,所谓“内不动,外不发”,合中医健身之理,“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太极十三势歌言“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太极拳的健身性理根于传统医理,又合现代科学,可以说每个动作都有其特殊的健身功能,这构成了太极拳的重要特征。
太极拳知识点总结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的陈王府,当时的陈氏家族传承了太极拳的技艺,后来太极拳在中国各地流传开来,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和流派。
目前最为流行的太极拳派别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和孙式等。
太极拳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的陈王府,当时的陈氏家族传承了太极拳的技艺。
后来太极拳在中国各地流传开来,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和流派。
各个派别的太极拳在技艺上各有特色,但基本理论和原则是相通的。
2. 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调和、太极化生、意气贯通等。
太极拳强调阴阳调和,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调和身心,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太极拳的“太极化生”理论指的是太极拳练习者在练习中可以通过柔和的动作控制对手的力量,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境界。
3. 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主要包括慢动作、柔和、舒展和转移重心等技术动作。
太极拳练习者通过这些动作来强化自身的内力和柔韧性。
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强调“以静制动”,在练习中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4. 太极拳的技术要点太极拳的技术要点主要包括站桩、起步、起手、粘连、中和、化解等。
站桩是太极拳的基本动作之一,通过站桩可以强化内力和身体的平衡感。
起步、起手是太极拳的起始动作,通过这些动作可以调和身心,准备开始正式的拳法练习。
粘连、中和、化解是太极拳的技术要点之一,通过这些动作可以控制对手的力量,将对方的力量化解为自己的动力。
5. 太极拳的武术应用太极拳虽然以慢动作为主,但实际上是一种具有高度技巧和内力的武术。
太极拳的武术应用主要包括对抗、推手、太极剑、太极刀等。
这些武术应用和技术要点相辅相成,是太极拳练习者提高自身技艺和内力的重要手段。
6. 太极拳的健身功效太极拳是一种以调和身心、增进健康为宗旨的健身运动。
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肌肉、改善身体柔韧性、调节呼吸、提高免疫力等。
由于太极拳强调内力的练习,因此对于老年人和体弱者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方式。
太极拳基本知识教程前言太极拳是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她以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明显的健身效果而享誉于世。
随着信息社会和全球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健康已成为 21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中倍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的新定义是:“健康,不只是身体上的良好,而且还包括精神的以及社会的安宁状态。
”现代人对健康标准的认识,必然会对健身的理论与手段提出新的期望和要求。
太极拳以人体生命的整体观,以及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观”为其哲学基础,集导引、呼吸吐纳、拳技于一体,收健身养性之同效,流传数百年而不衰。
她无论是对于现代社会中过度紧张的工作或学习、快速生活节奏重压下的公司职员,还是对退休之后颐养天年的老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都是一项健体强身修身养性的理想手段。
随着太极拳运动在我国社区、学校的普及与提高,参加锻炼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学习欲望也更加强烈。
为了满足我校学生及广大太极拳初学者全面、系统地学好练好太极拳项目,提高健身效果,以及参加武术段位考核的需求,作者试图将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和动作整理成册,作为内部教材。
限于作者的水平和时间关系,教材中难免有不妥甚至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目录一、太极拳基本知⋯⋯⋯⋯⋯⋯⋯⋯⋯⋯⋯⋯⋯⋯ 1(一)太极拳的起源和展⋯⋯⋯⋯⋯⋯⋯⋯⋯⋯⋯⋯⋯ 1 (二)太极拳的名称⋯⋯⋯⋯⋯⋯⋯⋯⋯⋯⋯⋯⋯⋯⋯⋯ 1 (三)太极拳的运形式和特点⋯⋯⋯⋯⋯⋯⋯⋯⋯⋯⋯ 3 (四)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4二、基本技的格、要⋯⋯⋯⋯⋯⋯⋯⋯⋯ 4(一)身型、姿⋯⋯⋯⋯⋯⋯⋯⋯⋯⋯⋯⋯⋯⋯⋯⋯⋯ 4 (二)手型、手法⋯⋯⋯⋯⋯⋯⋯⋯⋯⋯⋯⋯⋯⋯⋯⋯7 (三)步型、步法⋯⋯⋯⋯⋯⋯⋯⋯⋯⋯⋯⋯⋯⋯⋯⋯⋯8 (四)眼法⋯⋯⋯⋯⋯⋯⋯⋯⋯⋯⋯⋯⋯⋯⋯⋯⋯⋯⋯⋯9三、如何好太极拳⋯⋯⋯⋯⋯⋯⋯⋯⋯⋯⋯⋯9(一)学提示⋯⋯⋯⋯⋯⋯⋯⋯⋯⋯⋯⋯⋯⋯⋯⋯⋯⋯9 (二)如何使用本学太极拳⋯⋯⋯⋯⋯⋯⋯⋯⋯⋯⋯11一、太极拳基本知识(一)太极拳的起源和展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其中不乏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太极拳基础知识介绍(一)主题: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及拳理中的辩证法。
内容提要:1.太极一词源于《易经-系词》“易有太极,事生两极”太是大的意思表示浩瀚宇宙星空,极表示顶点和起点即阴阳。
意为无边无际的浩瀚宇宙空间“世上万物皆太极”。
2.太极图说:太极拳所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可以从太极图上体现出来。
“太极图”,以其精辟独到的见解,把太极拳的运动、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图的含意是:“其外一圈者,太极也,中分黑白者,阴阳也。
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有阳也;白中含一点黑者,阳中有阴也。
阴阳互交,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
”从“太极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太极是以一中空的圆圈来表示的。
这就深刻揭示了大自然的博大内涵,既表现出了宇宙的浩瀚深厚,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又预示着“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孕育着太极的阴阳互化。
同时,太极拳的圆运动也正是“无极图”和“太极图”圆形的具体体现。
太极拳的一举一动皆离不开圆,或大圆,或小圆,或平圆,或立圆,或圆弧,处处圆活,环环相绕。
既包含了无极之圆的浑然一体,犹如宇宙之广大浩瀚,无始无终,又包含了太极之圆的阴阳分明,动静相辅。
这就要求练太极拳者,不但要心胸辽阔无比,意识如茫茫大宇,又要动中寓静,静中有动。
这就是所谓“周身处处皆太极”的含意。
陈鑫把练太极拳说成是“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也即此意。
3.太极拳无处不体现着阴阳变化这一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如虚实,动静,开合,刚柔,这些都是阴阳的范畴,都在无穷的变化之中。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动静循环”,“刚柔相济”,这都是太极阴阳的对立统一。
总而言之,无极而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可以互化,这就是太极拳的对立统一观,也是太极拳的哲学基础,把握到这一点,才是把握到太极拳的精髓和实质。
太极拳基础知识介绍(二)内容:太极拳的科学基础太极拳又被称为“哲拳”。
是荟萃了诸多学科和民族文化的精华而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优秀运动项目。
太极拳基本知识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术之一,也是一种内家拳。
它以阴阳哲学为理论基础,通过练习特定的动作和呼吸方法,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太极拳的基本知识。
一、起源与发展太极拳起源于明朝末年,由张三丰创建。
张三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授给了陈王庭,从而形成了陈式太极拳。
后来,太极拳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五大家派别,分别是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和吴式太极拳。
二、太极拳的特点1. 内外兼修: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强调内力的培养和运用,同时也重视外形的柔和和流畅。
2. 动静结合:太极拳练习中,动作要求缓慢、柔和,注重身体的协调和平衡,同时也有一些快速的动作,以增强身体的爆发力。
3. 阴阳互动: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阴阳哲学,追求阴阳平衡,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调和身心的阴阳之气。
4. 意念导引:太极拳强调意念的引导,通过意念的指引,使身体的动作更加灵活、自然。
三、太极拳的基本动作1. 起势: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屈,两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内。
2. 云手:以双手为轴心,身体左右旋转,左右手交替推进。
3. 玉女穿梭:左脚前进,同时双手从下往上划弧线,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
4. 单鞭:右脚向右边迈出一步,同时右手以掌心向下的姿势放下,左手以掌心向上的姿势提起。
5. 白鹤亮翅:左脚向前迈一步,同时双手向前伸展,仿佛展翅欲飞的白鹤。
四、太极拳的益处太极拳练习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多益处,包括:1. 锻炼身体:太极拳的动作能够锻炼全身的肌肉,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2. 提高心肺功能:太极拳的呼吸方法能够增加肺活量,提高心肺功能。
3. 改善身体姿势:太极拳练习能够调整身体的姿势,改善驼背等不良姿势。
4. 缓解压力: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通过调整呼吸和放松身心,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
5. 提高集中力:太极拳的练习需要注意力的集中和调动,可以提高大脑的集中力和反应能力。
养生之道,太极拳成为了越来越多人选择的健身方式。
学习太极拳基础知识学习太极拳基础知识初学太极拳须知1、练拳为什么面向南?——按现代气功理论,面向南练功能与地球的磁力线方向一致,利于内气的顺行。
2、练拳前能吃东西吗?——练拳前不要过饥、过饱,早起必须排清二便,憋尿不利于气沉丹田。
练完不可即坐或即卧,也不宜立即大量进食,须步行片刻,以调和气血,天凉时及时穿上外衣。
3、练太极拳是否一定要配合呼吸?——不是的。
练太极拳呼吸是有讲究的。
起吸落呼、蓄吸发呼,但要拳炼到纯熟时,呼吸自然配合动作,初学者要以“自然”二字为最高原则。
4、每天练拳的时间多长为好?——按各人的时间和体质条件而定。
老拳师有这么一说:“一遍不忘、二遍熟、三遍四遍长功夫”。
弱者每天练三遍,能长期坚持必有效果,若练二遍或三遍最好中间不要打顿,以利于内气的连续运行。
一日功一日练、一日不练十日空、十日不练百日空、百日不练一场空。
对于以武功为目的者,要求就更严了,最好每天连续练三小时,坚持三至五年,便能沉住些功夫。
6、练拳是否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形似是练太极拳的姿势,初学者必须要姿势正确,若姿势不正确、要领不掌握,神似无从说起。
有人外形练得很像,但没有追求内在的东西,仍然无异于太极操,要达到形神兼备。
总而言之,想把太极拳练好,就得要“循规蹈矩”地习练,要做到前进不凸,后退不凹,左转不缺,右转不陷,从而达到无内无外,无物无我,这就是太极。
董英杰老师谈怎样学太极拳?2、太极拳是什么?董先生说:“太极拳本系武当内功”。
“太极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
导引者,导引气血也。
”。
“十三势架永无已,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要离太极。
”董英杰先生认为,太极拳是我国古代导引术之一种,在武术运动中属武当功拳的练法。
这种拳术以“十三势”——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构成架式及套路。
练时如行云流水,粘连不断。
所以古时候称它为长拳。
在练的风格上可以练大架子,舒展开阔些;也可以练小架子,小巧紧凑些。
太极拳理论知识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归类为内家拳。
那么你对太极拳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太极拳理论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太极拳内容简介太极拳,发源于中国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极富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态。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她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太极拳这种以体育运动作为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和载体的非物质文化形态,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客观认知和科学实践。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太极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
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
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
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月刀等。
太极拳运动解剖生理学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多家门派学问,中医原理是太极拳的哲学理论基础。
当今人们习练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功能,太极拳养生是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运动,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运动解剖生理学。
欢迎阅读!太极拳运动解剖生理学练习太极拳能打通身体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更顺畅,血液畅通则可以预防百病,因此,太极拳被很多人接受。
太极拳归属于传统武术。
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种类繁多,以提高人体整体机能的和谐统一,并发挥超常机能为追求目标。
而现代体育的目标则是通过运动训练,使身体或器械移动的速度更快、高度更高、距离更远。
两者的目标虽有不同,但作为体育运动对人体来说都是一种复杂的刺激,这不仅体现在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上,练习强度、频度的多变性上,而且也体现在对机体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激素水平和血液循环等方面影响的复杂性上。
究其运动技能形成的机制来讲,则是一种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性条件反射。
传统武术一直凭借前辈的经验拳论而研究继承,解剖生理学基础相对薄弱,不利于科学深入地研究。
今天,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就其有关解剖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作如下交流,以期达到了解、普及之目的,更好地为传统功夫研究者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太极拳的运动规律符合生理变化规律,太极拳与人体经络是相通的,练习太极拳能达到良好的养生功效。
一、基本面和基本轴躯体运动是一种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骨骼肌收缩为动力的随意运动。
标准解剖姿势和三个基本面、三个基本轴,也就是说,运动环节是在肌力牵拉下围绕着关节轴在某一面内进行骨杠杆运动的。
1.基本面矢状面沿前后方向将人体垂直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平面。
额状面沿左右方向将人体垂直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平面。
水平面沿于地面平行方向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平面。
2.基本轴矢状轴呈前后方向,并与额状面垂直的轴。
额状轴呈左右方向,并与矢状面垂直的轴。
垂直轴呈上下方向,并与水平面垂直的轴。
提示(1)人体大部分关节的运动都属于转动性质,但由于关节面的形态通常不是规则几何形,因而在关节运动时往往不止一个转动轴,而是有许多瞬间相互更替的转动轴,即“中间轴”。
太极拳的基础知识太极拳的基础知识很多老年人就喜欢一大早练练太极拳,不仅能活动活动筋骨,也能达到锻炼的目的。
但是你知道多少关于太极拳的基础知识呢,一起来看看吧!武当太极十三式动作名称起势和太极,左右揽雀尾,左右搬栏捶,左右抱虎归山,搂膝指裆捶,转身左右撇身捶,肘底看捶,倒撵猴,赛通臂,上步七星,翻身前拍脚,披身分腿,转身蹬脚,左右玉女穿梭,收势和太极。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名称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综合42式太极拳动作名称起势,右揽雀尾,左单鞭,提手,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撇身捶,捋挤势,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开合手,右单鞭,肘底捶,转身推掌,玉女穿梭,左右蹬脚,掩手肱捶,野马分鬃,云手,独立打虎,右分脚,双峰贯耳,左分脚,转身拍,进步栽捶,斜飞势,单鞭下势,金鸡独立,退步穿掌,虚步压掌,独立托掌,马步靠,转身大捋,歇步擒打,穿掌下势,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身摆莲,弯弓射虎,左揽雀尾,十字手,收势。
三十二式太极剑并步点剑,独立反刺,仆步横扫,向右平带,向左平带,独立抡劈,退步回抽,独立上刺,虚步下截,左弓步刺,转身斜带,缩身斜带,提膝捧剑,跳步平刺,左虚步撩,右弓步撩,转身回抽,并步平刺,左弓步拦,右弓步拦,左弓步拦,进步反刺,反身回劈,虚步点剑,独立平托,弓步挂劈,虚步抡劈,撤步反击,进步平刺,丁步回抽,旋转平抹,弓步直刺,收势。
四十二式太极剑起势,并步点剑,弓步削剑,提膝劈剑,左弓步拦,左虚步撩,右弓步撩,提膝捧剑,蹬脚前刺,跳步平刺,转身下刺,弓步平斩,弓步崩剑,歇步压剑,进步绞剑,提膝上刺,虚步下截,右左平带,弓步劈剑,丁步托剑,分脚后点,仆步穿剑,蹬脚架剑,提膝点剑,仆步横扫,弓步下截,弓步下刺,右左云抹,右弓步劈,后举腿架剑,丁步点剑,马步推剑,独立上托,挂剑前点,歇步崩,弓步反刺,转身下刺,提膝提剑,行步穿剑,摆腿架剑,弓步直刺,收式。
太极拳知识点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被誉为“内家拳”的代表之一。
其独特的动作和哲学思想,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学习。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太极拳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门古老而精妙的武术。
一、太极拳的起源和历史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宋朝,传统上被认为是张三丰所创。
张三丰是道教的重要人物,他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融入到太极拳的动作和技巧中,使其成为一门独特的武术形式。
太极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而今天,它已经成为了一种被广泛传承和练习的运动方式。
二、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和哲学思想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在太极拳的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柔和、流畅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内在的“太极”。
太极拳强调身心的统一,通过放松身体、调整呼吸和专注意念,来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太极拳的哲学思想对于修身养性、平衡阴阳、和谐人与自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套路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包括“抱球”、“推掌”、“拗步”等。
这些动作通常以缓慢而流畅的方式进行,注重整个身体的协调运动。
太极拳的套路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每个动作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和用途。
通过练习太极拳的套路,人们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和耐力。
四、太极拳的健身效果和益处太极拳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益处的运动方式。
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肌肉的柔韧性和力量,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此外,太极拳还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和焦虑,改善睡眠质量。
五、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太极拳作为一门传统的武术形式,一直以来都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太极拳大师通过教学和演示,将太极拳传承给后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太极拳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如运动康复、健身保健等。
六、太极拳的文化价值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术形式,它还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
太极拳的哲学思想和动作技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太极拳运动的解剖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浅析
菏泽学院体育系陈惠宇
太极拳归属于传统武术。
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种类繁多,以提高人体整体机能的和谐统一并发挥超常机能为追求目标。
而现代体育的目标则是通过运动训练,使身体或器械移动的速度更快、高度更高、距离更远。
两者的目标虽有不同,但作为体育运动对人体来说都是一种复杂的刺激,这不仅体现在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练习强度、频度的多变性,而且也体现在对机体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激素水平和血液循环等方面影响的复杂性。
究其运动技能形成的机制来讲,则是一种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性条件反射。
传统武术一直在凭借前辈的经验拳论中研究继承,解剖生理学基础相对薄弱,不利于科学深入地研究。
今天,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就其有关解剖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作如下交流,以期达到了解、普及之目的,更好地为传统功夫研究者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一、基本面和基本轴
躯体运动是一种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骨骼肌收缩为动力的随意运动。
也就是说,运动环节是在肌力牵拉下围绕着关节轴在某一面内进行骨杠杆运动的。
1、基本面:
矢状面:沿前后方向将人体垂直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平面。
额状面:沿左右方向将人体垂直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平面。
水平面:沿于地面平行方向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平面。
2、基本轴:
矢状轴:呈前后方向,并与额状面垂直的轴。
额状轴:呈左右方向,并与矢状面垂直的轴。
垂直轴:呈上下方向,并与水平面垂直的轴。
提示:
⑴ 人体大部分关节的运动都属于转动性质,但由于关节面的形态通常不是规则几何形,因而在关节运动时往往不至于一个转动轴,而是有许多瞬间相互更替的转动轴,即“中间轴”。
具有两个基本轴以上的关节运动同时具有中间轴。
[2] 运动生物力学中提到的关节轴,一般不是指准确的几何轴,而是指运动自由度。
太极拳以“圆运动”为其特点之一。
这种圆运动是在立体空间而不是在平面上进行的运动。
譬如,推手时,双方的粘着点,不断旋转,在躯干的带动下,绕着三个互相垂直的基本轴作旋转运动,它是平动与转动相结合的空间螺旋运动。
充分体现出太极拳以“触之则旋转自如”的运劲特征。
再如,洪式太极拳手法中的“划圈”动作,也无不蕴藏着公转与自转中的轴运动。
“划圈”就像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手运行的轨迹是公转;同时,手与小臂在轨道上运行时还要顺逆方向不停地旋转,这种旋转好比地球的自转。
可见,“划圈”动作是上肢环节围绕相应关节基本轴的复合轴运动。
二、关节运动链
1、概念
关节运动链:是指人体的几个部位(环节)通过关节连接而组成的一个复合运动链。
在太极拳运动中,单个环节的活动很少,大多数情况是运动链的各个环节或全身各部分之间相互配合完成某一动作的。
2、分类
(1) 闭合运动链(closed kinematic chain ,CKC )
概念:指运动时肢体远端组成环状,或者踏在物体上形成闭合状态,末端无游离的环节。
(例如,在做太极拳的马步、弓步等动作,或练习洪式太极拳腰裆劲的基本功拔井绳时,髋、膝、踝等多个关节形成一个闭合的环。
)
运动特点: 一个关节的运动总会引起另一些关节的运动。
(2)开放运动链(open kinematic chain ,OKC )
概念:指运动时肢体远端呈游离状态。
( 比如,太极拳膝法训练中,足部呈游离状态,膝关节单独伸屈的运动方式。
)
运动特点:
a.若其中某一关节固定时,其余关节仍可产生运动。
(如臂在肩关节处固定时,
仍可在肘关节及腕关节处同时产生运动,或单独发生运动。
)
b.远端的运动范围大于近端,速度也快于近端。
如太极拳技法中的鞭打动作。
闭链运动与开链运动对同一肌肉所产生的作用不同。
通常情况下,闭链运动是肌肉在远固定下工作完成,而开链运动是肌肉在近固定下工作完成。
(3)闭合运动链与开放运动链之间的转换
a.闭合运动链在某处解开时,则转变为开放运动链。
b.当游离末端一旦有支撑点或握点时,将由开放运动链转为闭合运动链。
3、关节活动的顺序性
(1)大关节和小关节:
人体四肢由近端至远端,各关节所配置的肌肉是由强到弱,即肌肉生理横断面逐个减小。
因此,把所配置的肌肉生理横断面大的关节称为大关节,反之称为小关节。
(2)关节活动的顺序性:
以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大小关节依次进行活动。
(3)关节活动顺序性的原理
大关节运动时,所产生的力量较大,因此它能首先克服阻力而产生活动。
而小关节的力量较小,只有当阻力减少到它能产生活动时,肌肉才能由等长收缩变为向心收缩使关节产生活动。
所以,在整体活动时,尽管配置大小肌群的关节同时用力,但其结果还是表现为大关节带动小关节的活动规律。
这一活动顺序是自然形成的。
(4)关节活动顺序性的意义
使动作产生更大的力量,或获得更大的运动速度。
三、肌肉工作的协调机制
关节运动链的协调运动是由参与运动的骨骼肌交替收缩与放松来完成的。
对抗肌的放松能力和使原动肌在紧张之后及时转为放松的神经灵活性是协调性的关键。
所谓协调就是该收缩的肌肉收缩,该放松的肌肉放松。
1.肌肉工作间的协作关系
人体的运动即使是简单的运动,也都是由许多肌肉共同参与、互相协作才能完成。
根据肌肉在完成动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可把它们分为:
原动肌:主动收缩发力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
对抗肌:位于原动肌对侧,并适当放松和拉长的肌群。
固定肌:固定原动肌定点骨的肌群。
中和肌:抵消原动肌无关功能的肌群。
2.肌肉活动的神经支配
支配肌肉活动的传导系:
锥体系: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以外的运动。
肌肉活动的神经支配原理告诉我们,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是在大脑皮层的支配下进行的,当原动肌收缩用力时,对抗肌即应处于放松状态;肌肉一次收缩结束后,在下次收缩前应有一个放松过程。
3.肌肉放松的作用
(1)改善动作的协调性
运动过程中的有关刺激会使人产生较重的心理负荷,必须让心理不断有放松调节的机会,才能更好地调控肌肉运动。
对初学者来说,肌肉放松能提高肌
肉、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使动作经济,轻松自如,具有良好的节奏感,从而加快动作的学习过程。
(2)增长肌肉力量,促进肌肉发展
肌肉力量来源于完成动作时各肌群收缩的合力,各肌群之间的协调性如何则是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
对抗肌不能放松,原动肌的力量就会被对抗肌抵消一部分甚至全部。
若肌肉只是一味地紧张收缩,不能很好地放松舒张,则对肌肉的刺激就不易达到较深层次,也就不能有效发挥人体的运动潜能。
(3)减缓疲劳,避免运动损伤
紧张收缩的肌肉压迫肌肉中的血管,影响血液流动。
肌肉一旦放松,则会大大改善血液循环条件,使血液流动比肌紧张时提高十倍多,降低血乳酸含量,对减缓疲劳和避免运动损伤有重要作用。
太极理法,高居当世;出神入化,理精法密。
以上三个问题仅属点滴尝试,绝非阐幽抉微。
借《精武》杂志科学宣扬传统武术之契机,直抒胸臆,探讨太极理法之真谛,为弘扬我国太极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不妥之处,恳请指正。
陈惠宇先生,人体运动科学硕士研究生菏泽学院体育系副教授,多年来从事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与实战派太极拳家李驻军先生合作研究太极拳运动及技击人体运动机理,意欲揭示人体发力之秘,缩短功夫爱好者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