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天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高二地理人教版(快乐寒假)
- 格式:doc
- 大小:625.16 KB
- 文档页数:6
〔1〕地理环境对区域开展的影响1、我国“十二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开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制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2、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完毕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局部。
据此完成下题。
3、苏州市自1987年形成“二三一〞产业主导格局之后,经过近30年的开展,逐渐形成了“三二一〞格局,产业构造实现历史性跨越。
结合苏州市产业比例演变图,答复下面小题。
1.2021—2021 年,苏州市( )2.苏州市产业比例演变的原因有( )①城乡差异扩大②土地、能源资源匮乏③环境污染加剧④劳动力短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开展,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
读图,完成1-2题。
5、上世纪20年代始,美国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总部相继落户底特律,使底特律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汽车之城〞。
2021年12月3日,美国“汽车城〞底特律正式宣告破产。
据此答复1-3题。
6、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以下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图示区域地形与气候条件对该区域苗族男子着装习惯的影响。
7、读以下图,完成以下各题。
1.乙地区是我国__________地区,该地区在开发早期不利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地区淡水养殖业、水产品加工工业布局的有利条件是( )A.气候条件优越B.原料充足C.周边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兴旺,市场广阔D.能源充足3.甲地区粮食产量虽然比乙地区低,但粮食的商品率却比拟高。
2016-2017学年高二地理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江西省九江市七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读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图中序号表示的区域( )A.①降水稀少,河流均为内流河B.②光照充足,植被类型为荒漠C.③雨热同期,主要为湿润和半湿润区D.④水热充足,主要为热带和暖温带地区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到②地势由第一级阶梯到第二级阶梯B.②到③由畜牧业过渡到种植业为主C.③到④人口密度逐渐递增D.④到⑤的植被变化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规律(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网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据此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各项,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是A.都是平原地区B.都位于入海口处C.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D.土壤都比较肥沃2.有关这两个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长江三角洲属于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B.松嫩平原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C.长江三角洲的作物熟制以一年三熟为主,松嫩平原则一年两熟D.长江三角洲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下图所示省区是我国著名的能源基地,下列省区中不与该省相邻的是()A.河北省 B.陕西省 C.山东省 D.河南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读省级行政区轮廓图,完成下列问题。
2.我国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均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酒泉所在省区是()A.① B.② C.③ D.④3.国庆黄金周,李明同学一家集体出游,计划去体验一下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比较适宜该同学作为目的地的省区是()A.① B.② C.③ D.④4.小明想在假期去看海,4个省区中能满足他要求的是()A. ①B. ②C. ③D.④5.下列描述的省级行政区中与③最相符的是()A.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B.漓江水碧飘来三姐唱新歌C.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D.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下图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和温度区界线分布图。
【高中地理】高二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达标练习(带答案)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区域的含义及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3)[基本通行证]读下图,回答1~2题。
1.上图中正确表达的区域特征为()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该区域内的具体属性相对一致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这个地区的边界很清楚答案b示意图的分析没有显示区域的形状,边界也是相对的,没有划分下一级区域。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B.生活特征C.发展方向D.发展条件答案c分析图表显示了不同干湿地区的发展方向,反映了不同生产地区的地理差异。
德国慕尼黑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把中国划分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四个区域。
据此回答3~5题。
3.关于“银瓷”、“金瓷”、“黄瓷”和“绿瓷”之间的分界线,正确的描述是()a.“银色中国”和“黄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b、“金色中国”和“黄色中国”的边界包括太行山c.“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秦岭d、“银瓷”和“绿瓷”的分界线是巫山4.关于各区域某些特征描写错误的是( )a、“黄色中国”——龙舟竞赛b.“金色中国”——大漠驼铃c、“绿色中国”——四季常青d.“银色中国”——雪山连绵5.各地区及其主要原因的正确组合是()a.“黄色中国”——海拔高度b、“金色中国”——海陆位置c.“绿色中国”——地形起伏d、“银华”——纬度位置答案 3.c 4.a 5.b在分析材料中划分的中国地区主要区别于其不同的自然景观:“银华”应指地形隆起、高度高、雪山连绵的青藏高原地区;“金色中国”应指远离大海、降水较少形成的沙漠景观;“黄土中国”指的是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因水土流失形成了数千条沟壑和碎片;“绿色中国”指的是中国南方地区。
由于纬度低,植被四季常绿。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60分)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是固定的B.区域之间有明确的边界C.区域是最小的单位不可分割D.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2.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都位于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③都位于第三阶梯④雨热同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长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壤是()A.水稻土B.黄土C.紫色土D.黑土4.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水田为主B.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C.一年两熟至三熟D.西部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5.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6.下列关于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南方民居墙体厚B.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小C.南方民居屋房檐宽D.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7.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若干平原组成B.本区河流、湖泊较多,但无沼泽分布C.是中国最大的平原D.地势低平,土质疏松8.下列因素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因素转变为现在有利因素的是() A.稠密的水系 B.黏重的土壤 C.便利的交通 D.平坦的地形9.下列粮食作物具有单位面积产量高的是()A.水稻B.小麦C.玉米D.大豆10.下列关于长江下游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规模大 B.机械化程度高C.全国“粮仓”的地位下降 D.粮食商品率极高11.下列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于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的看法所有学者都认为划分为三个阶段B.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时期的人地关系已显现出不协调C.区域发展的后期阶段人地关系矛盾加剧D.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12、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A.春小麦、玉米、甜菜、亚麻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C.玉米、高粱、大豆、油菜D.玉米、芝麻、甜菜、大豆读图2回答13—15题.13.图示地区可重点发展的经济作物是()A.天然橡胶B.棉花C.茶叶D.甜菜14.与东北平原相比,该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A.土壤肥沃B.地形平坦C.水源充足D.热量丰富15.该区国土整治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是()①水土流失②土地沙漠化③酸性土壤改良④盐碱地整治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二、综合题(40分)1、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差异。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
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B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C .区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D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2.与图示区域A 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①行政区 ②政治文化区 ③热量带 ④干湿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和青岛市 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①②⑥D .③④⑤读图,完成3—4题。
3.①②两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是A.①平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②平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B.①平原土壤肥沃,②平原土壤贫瘠C.①平原不能发展水稻生产,②平原水稻种植业发达D.①平原石油资源丰富,②平原矿产资源贫乏4.①②两平原适应地理环境的区域发展方向是A.①平原发展成为综合性工业基地B.①平原西部发展成为商品粮基地C.②平原利用交通条件发展起发达的商贸业D.②平原侧重发展轻工业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关于当前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水平B.耕地较完整,有利于大规模发展水稻种植业C.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粮仓”地位已渐趋下降6.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时期发展情况叙述正确的是①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使人们难以进行农业生产②农业大发展时期,优越的自然条件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③该地区水稻单产很高,故粮食商品率高④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一直限制着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开发早期,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的自然条件是①河湖广布,水系稠密②地势低平,土质黏重③交通落后④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②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景观图。
读图回答8—9题。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典例在线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比较,其共同点表现为A.纬度较高,年温差大,年降水量稀少B.地势低平,河流航运价值都比较高C.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在世界人口分布中都属于较稠密区2.甲、乙两地均是世界重要的酿酒葡萄生产区,有关两地葡萄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常年盛行西风,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B.乙地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光热条件好C.甲地深居内陆,光热资源丰富,灌溉水源充足D.乙地深受海洋影响,冬季温和,降水量大【参考答案】1.D 2.B2.甲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不利于葡萄糖分积累;甲地阴雨天气多,光热条件差,也不利于葡萄生产。
乙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光热条件好,有利于葡萄生产。
故选B解题必备区域差异分析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①气候差异的形成②地貌差异的形成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③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④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学霸推荐读我国传统民居邮票图,完成1—2题。
1.图中传统民居的典型分布地区是A.甲—华北平原B.乙—内蒙古高原C.丙—塔里木盆地D.丁—黄土高原2.夏季,甲传统民居所在地区A.沟壑纵横风雨狂B.新雨山头荔枝熟C.小麦登场雨熟梅D.家家打稻趁霜晴下图中甲、乙、丙、丁示意四个国家玉米主产区的位置。
第01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单选题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
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解析】第1题,秦岭—淮河线为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划分界线。
淮河流入洪泽湖之后,没有继续向东流入海洋,而是向南流入长江,故在洪泽湖以东地区虽然存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但没有具体的、可参照的地理实体作为区域划分界线的标志;据图可知,在洪泽湖以东地区,无自然河道;自然地理界线具有模糊性特点,是由一种自然地理环境向另一种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带,在界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有差异,但不显著。
第2题,据材料可知,苏南、苏北的划分是以长江为界的,显然长江是造成苏南、苏北两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导因素,故长江对苏南、苏北两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起到阻隔作用。
第3题,据题中信息可知,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交通促进了苏南、苏北两个经济区的联系,减弱了长江的阻隔作用。
【答案】1.C2.D3.D传统民谣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的精准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
读下表,回答4~5题。
4A.山东、北京、上海B.黑龙江、陕西、云南C.辽宁、山西、西藏D.江西、内蒙古、贵州5.“大缸小缸腌酸菜”是甲地区常见的习俗,而如今这一习俗已逐渐淡化,其原因主要是该地区()①气温升高②交通运输条件改善③教育水平提高④作物种植类型改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第4题,东北冬季寒冷,室内外温差大,室内暖而湿的水汽遇冷玻璃易凝结成水,故“窗户纸糊在外”。
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测试一、单项选择题(54分)1.区域具备的特征有()①一定的面积和形状②明确的边界③明确的区域特征④一定的政治地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性()A、相对一致性差异B、绝对一致性相对一致性C、差异整体D、地带非地带3、下列区域属于包含关系的是()A、东北地区、东北平原、松辽平原、松嫩平原B、长江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中部地带、东部地带C、东亚文化区、华夏文化区、汉文化区、伊斯兰文化区D、热带、温带、亚热带、亚寒带4、下表是2001年我国a、b两个省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a、b两省分别是()省区ab稻谷242.4156.7小麦1.542.3甘蔗57.5甜菜18.2A.内蒙古、江苏B.广西、黑龙江C.湖北、甘肃D.河南、新疆读下图,回答5--12题。
120°30°N甲乙5.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不同B.热量不同C.降水不同D.地形不同6.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A.气候资源优势B.动物资源优势C.劳动力资源优势D.土地资源优势7.针对甲图所示区域的特点,该地区将成为全国性的()①商品粮基地②商品棉基地③林业基地④牧业基地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8.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的特征的项目是()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③水稻土④水田⑤水稻种植业⑥综合性工业基地⑦重工业基地⑧旱地耕作业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⑤⑥⑦⑧D.②⑦⑧9.甲图所示区域比乙图所示区域的粮食产量低,但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水分条件好B.热量条件好C.人均耕地面积大D.交通发达10.下图中能正确反映乙图所示区域的农业变化大势的是()11、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农作物是()A、冬小麦、玉米、甜菜、棉花B、水稻、棉花、春小麦、油菜C、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D、春小麦、玉米、甜菜、棉花12、与长江三角洲相比松嫩平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最大自然因素是()A、水资源B、劳动力资源C、农业技术D、热量13.下列关于长江下游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规模大B.机械化程度高C.全国“粮仓”的地位下降D.粮食商品率极高14.下列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于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的看法所有学者都认为划分为三个阶段B.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时期的人地关系已显现出不协调C.区域发展的后期阶段人地关系矛盾加剧D.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15、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A.春小麦、玉米、甜菜、亚麻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C.玉米、高粱、大豆、油菜D.玉米、芝麻、甜菜、大豆读图2回答16—18题.16.图示地区可重点发展的经济作物是()A.天然橡胶C.茶叶A.土壤肥沃B.棉花D.甜菜17.与东北平原相比,该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B.地形平坦C.水源充足18.该区国土整治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是①水土流失②土地沙漠化③酸性土壤改良A.①②B.②③C.①③二、综合题(26分)1、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差异。
地理答案与解析0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答案与解析1.B解析:图中是干湿地区及农业类型分布简图,反映不出面积大小、形状及边界的具体位置,故不选A。
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性,是区域划分的基本标准,从分界线上也可以反映出相对一致性,故B正确。
在干湿地区及农业类型中,图中并不能体现出区域进一步划分的信息,因此不存在下一级区域,故不选C。
400毫米、800毫米分界线虽是理论上的分界线,但并不明确,其界线是过渡性的,故不选D。
2.C解析:区域图中草原放牧区与农业区之间呈现不出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干湿地区与农业类型的联系呈现的是生产特点方面的内容;不同的干湿条件对农业向什么方向发展有重要影响;干湿条件影响农业的发展,其本身是农业生产的条件。
3.C解析:雨热同期主要是指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这主要得益于季风气候。
来自低纬度海洋的夏季风不仅带来了丰沛的水汽,也带来了充足的热量4.A解析:结合经纬网可知,甲、乙两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两盆地中的河流分别为塔里木河和长江。
结合两河流水文特征即可得出答案5.C解析:两盆地都是我国油气资源丰富地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6.A解析: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区域的客观性主要是地理差异和空间单位。
7.C解析:热量带、干湿区、三江平原其边界都有一定的过渡性。
02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答案与解析1.D解析: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植被稀疏,风蚀强烈,风沙危害普遍,生态环境更脆弱;土地荒漠化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且后者尤为重要;三江平原过度开垦造成的主要危害是湿地破坏。
2.C解析:江南丘陵典型红壤分布,植被破坏后形成寸草不生类似荒漠的“红色荒漠”景观”;西南喀斯特地貌区为石质山地,植被破坏后岩石裸露,石漠化突出;西北干旱区,降水少,植被稀疏,风蚀强烈,风沙危害严重,沙漠化普遍;黄淮海地区若灌溉不当,因地下水位上升,蒸发强烈易出现次生盐渍化。
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①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②,其内部的特定性质③。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④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存在差异。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地理环境差异(2)生产活动差异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重点一分析区域特征1.分析区域特征的思路区域特征分析应从区位入手,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
2.如何描述自然地理特征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描述应首先从地理位置着手,然后再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等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分别描述。
如果图文资料中有自然资源出现,还要加上对自然资源的评价描述。
如果没有要点数目的限制或要求,就要全面描述,尽量不要丢项。
由于至少有六到七个要点,出于赋分的考量,现在的高考题目一般不会要求这么多要点都面面俱到,而是在评分标准里规定“答出几个要点即可”,这就降低了难度。
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答题模板如下。
3.如何描述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特征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特征的描述,常用的答题模板如下。
(2012•福建卷)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表 1991年和2008年R 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
(2)据表归纳R 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3)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参考答案】(1)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测试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选对一题得2分)1、我国北方有些居民没有后窗,这反映出当地( )A.光照较强B.风沙大C.冬季寒冷D.雨水多2、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位于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③都位于第三阶梯④雨热同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长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壤是( )A.水稻土B.黄土C.紫色土D.黑土4、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田为主B.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C.一年两至三熟D.西部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5、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6、下列关于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方民居墙体厚B.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小C.南方居居屋房檐宽D.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7、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若干平原组成B.本区河流、湖泊较多,但无沼泽分布C.是中国最大的平原D.地势低平,土质疏松8、下列因素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因素转变为现在有利因素的是( )A.稠密的水系B.黏重的土壤C.便利的交通D.平坦的地形9、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秦岭淮河作为自然分界线是明确的,无过渡性B.所划分的区可进一步划分C.线北的地区降水都在800mm以下D.秦岭——淮河与行政区边界重合10、下列关于长江下游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规模大B.机械化程度高C.全国“粮仓”的地位下降D.粮食商品率极高11、下列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对于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的看法所有学者都认为划分为三个阶段B.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时期的人地关系已显现出不协调C.区域发展的后期阶段人地关系矛盾加剧D.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12.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时期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①开发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适用精选文件资料分享高二地理地理环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练习题(含答案)地理环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测试一、单项选择题( 60 分) 1 .以下有关地区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地区区分的指标和方法是固定的 B .地区之间有明确的界限 C.地区是最小的单位不可以切割 D.每一个地区都拥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2 .以下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①都位于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③都位于第三阶梯④雨热同期 A .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 .长江三角洲的肥饶土壤是() A .水稻土 B .黄土 C.紫色土 D.黑土 4 .以下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 .水田为主 B .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C.一年两熟至三熟 D.西部降水较少,合适发展畜牧业 5 .以下关于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影响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 .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赖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B .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赖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赖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四周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赖于优势的地理地点 6 .以下关于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其他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南方民居墙体厚 B .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小 C.南方民居屋房檐宽 D.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向观强 7 .以下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由若干平原构成B .本区河流、湖泊好多,但无沼泽分布 C.是中国最大的平原 D.地势低平,土质松弛 8 .以下要素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要素转变成此刻有益要素的是() A .茂盛的水系 B .黏重的土壤C.便利的交通 D.平展的地形 9 .以下粮食作物拥有单位面积产量高的是() A .水稻 B .小麦 C.玉米 D.大豆 10 .以下关于长江下游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生产规模大 B .机械化程度高 C.全国“粮仓”的地位降落 D.粮食商品率极高 11 .以下关于地区发展阶段的区分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关于地区发展阶段区分的看法全部学者都以为区分为三个阶段 B .地区发展的早期阶段期间的人地关系已显现出不协调 C.地区发展的后期阶段人地关系矛盾加剧D.地区发展的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 12 、合适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A.春小麦、玉米、甜菜、亚麻适用精选文件资料分享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 C.玉米、高粱、大豆、油菜 D.玉米、芝麻、甜菜、大豆读图 2 回答 13―15 题. 13.图示地区可要点发展的经济作物是()A .天然橡胶 B .棉花 C.茶叶 D.甜菜 14 .与东北平原比较,该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 .土壤肥饶 B .地形平展 C.水源充足 D.热量丰富 15 .该区国土整改所面对的主要课题是()①水土流失②土地沙漠化③酸性土壤改良④盐碱地整改 A .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②④二、综合题( 40 分) 1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差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典例在线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C.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D.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劳动力价格较低③农业科技发达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3.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①多山的地形②干旱的气候③对外联系不便④生产方式落后⑤水资源短缺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参考答案】1.D 2.B 3.C2.甲位于塔里木盆地,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程度都比较低。
故选B。
3.A、B两地都在山区,B地位于海南岛,终年高温,夏季多雨,水源丰沛。
多山的地形、对外联系不便、生产方式落后,制约了两地的经济发展。
故选C。
解题必备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①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②,其内部的特定性质③。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④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存在差异。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地理环境差异(2)生产活动差异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参考答案】①指标和方法 ②边界 ③相对一致 ④生产、生活特点 ⑤30° ⑥43°—48° ⑦亚热带季风 ⑧温带季风 ⑨水稻 ⑩黑土 ⑪石油 ⑫水田 ⑬旱地 ⑭水稻 ⑮玉米 ⑯综合性 ⑰重化 ⑱劳动力 ⑲小 ⑳低 学霸推荐读长江中下游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回答1—2题。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读下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土壤不同B .热量不同C .降水量不同D .地形不同2.甲图中P 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A .气候资源优势 B .动物资源优势C .劳动力资源优势D .土地资源优势【参考答案】1.B 2.D2.甲图中P 平原是我国东北平原,该平原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应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
故选D 。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环境差异→⎩⎨⎧生产、生活差异区域发展差异→⎩⎪⎨⎪⎧发展水平差异发展方向差异2.区域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区域因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位置纬度30°N附近43°N—48°N 海陆位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地处东北地区中部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共性特征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组合好差异热量丰富,降水多,水热组合好热量少,降水少,生长期短土地地形平原平原耕地比较分散,人均耕地面积少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的水稻土,红壤酸性强、有机质少、黏重肥沃的黑土3.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区域经济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类型水田耕作业、水产养殖业旱地耕作业、畜牧业作物经济作物油菜、棉花大豆、甜菜粮食作物水稻玉米、春小麦耕作制度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商业贸易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交通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深居内陆,对外联系不便,商业贸易落后工业依托农业发展轻工业,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利用资源发展重化工业,形成重化工业基地4.区域差异的分析思路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人教版高二地理地理环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练习题(上册)本文是为进入高中的同学们整理的高二地理地理环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练习题经过练习来稳固学习过的知识,大家不要偷懒哦 !赶忙来动动大脑吧~~1.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经济活动中,多为“浅笑曲线”中的哪一环节 ?( )A.研发B.加工制造C.流传D.品牌2.依照“浅笑曲线”揭露的规律,可知加工制造环节在产业转移中赢利很低。
为了改变这类情况,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时应注意( )①引进处于研发期、增加久的产业以及高附带值的生产环节②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踊跃发展制造业③着重销售和售后服务,努力创造自己的品牌效益④避开国际分工,建立自己的产品“研发-加工-销售-品牌”一条龙渠道,实现自主发展⑤增强环境保护,防止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坏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D.①③⑤3.湘南地域有色金属工业优势显然,其主导区位要素不包含( )①低价劳动力充分②土地价钱便宜③水能资源丰富④有色金属资源丰富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4.湘南地域的战略定位是:努力建设成为中部地域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跨地区合作的引领区、加工贸易的集聚区、转型发展的试验区。
但承接产业转移利害兼有,其不利影响主要表此刻 ( )A.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转移后,加大了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经济差别B.承接其余地域的产业转移,易致使当地域劳动力紧缺情况加剧,土地租金提升C.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出现环境污染D.承接较发达地域的产业移入,可能致使当地域的原主导产业向外国大规模转移小编为大家供给的高二地理地理环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练习题大家认真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蚝壳墙是岭南和闽南建筑中比较独特而别致的墙体(如下图)。
在砌墙时,生蚝壳拌上黄泥、红糖、蒸熟的糯米等层层堆砌成墙,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
生蚝广泛分布于近海浅水区域,是人们喜爱的食材。
据此完成1—3题。
1.蚝壳以约450的倾角向下排列的最主要原因
A.美观大方B.节约蚝壳C.坚固耐用D.利于雨水排泄2.生蚝壳为墙的主要环境意义是
A.就地取材,废物利用B.墙面多棱,利于防盗
C.美观大方,十分坚固D.蚝壳丰富,成本低廉
3.现今很少建筑用蚝壳砌墙的主要原因是
A.当地政府保护生蚝和蚝壳B.气候变化,生蚝数量减少,蚝壳减少
C.新建筑材料的不断出现D.蚝壳填海,以实现海洋生态良性循环
【参考答案】1.D 2.A 3.C
2.生蚝壳为墙的主要环境意义是就地取材,废物利用,A对;利于防盗、成本低廉不是环境意义,B、D 错;美观大方,十分坚固是建筑的特点,不是环境意义,C错。
故选A。
学科!网
3.现今很少建筑用蚝壳砌墙的主要原因是新建筑材料的不断出现,更加结实耐用,C对。
与当地政府保护生蚝和蚝壳无关,A错;气候没有变化,生蚝、蚝壳数量减少不是主要原因,B错;蚝壳是废弃物,填海不能实现海洋生态良性循环,D错。
故选C。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地理环境差异→发展方向差异
发展水平差异
2.区域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
区域
因素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位置
纬度30°N附近43°N—48°N 海陆位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地处东北地区中部
气候
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共性特征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组合好差异热量丰富,降水多,水热组合好热量少,降水少,生长期短
土地地形平原平原
耕地比较分散,人均耕地面积少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的水稻土,红壤酸性强、有机质少、黏重肥沃的黑土
3.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
区域经济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类型水田耕作业、水产养殖业旱地耕作业、畜牧业
作物经济作物油菜、棉花大豆、甜菜粮食作物水稻玉米、春小麦
耕作制度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
商业贸易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交通位
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
深居内陆,对外联系不便,商
业贸易落后
工业依托农业发展轻工业,运入矿产资源发
展重工业,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资源发展重化工业,形成
重化工业基地
4.区域差异的分析思路
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结合具体区域,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探究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中提到的区域,在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为
A.区域发展初期阶段B.传统经济阶段
C.工业化阶段D.区域综合发展阶段
2.下列关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区水网密布,在农业社会早期,有利于水运往来
B.该地区水热丰富,土壤疏松,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地区
C.该地区到了农业社会后期,成为我国著名的“粮仓”
D.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为现代重化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合掌造是日本农村传统民居的一种建筑方式,为木造建筑,屋顶以茅草覆盖,呈人字型,如同双手合十(下图),右图甲地山区是合掌造的主要分布区。
合掌造其房梁为东西走向,朝向东、西两侧的墙壁厚度大,坡度也很大,并向下延伸接近地面,开有门窗的两面墙壁分别朝向南、北。
(1)结合右图分析日本降雪东少西多、南少北多的原因。
(2)分析合掌造东、西两侧墙壁厚度大、坡度大的原因。
(3)分析合掌造选择木、草作为建筑材料的合理性。
【答案】1.A 2.C
3.【答案】(1)西部为冬季风的迎风坡,再加上地形的抬升作用,导致其降雪多;北部纬度高气温低,降雪时段长。
(2)该区域冬季受冬季风(西北季风)影响,气候寒冷,墙壁厚度大能够有效阻挡来自东西两侧(或西侧)
的寒冷气流(防寒);该区域降雪量大,坡度大有利于积雪的滑落。
(3)当地为山区,木材和茅草丰富,就地取材;日本多地震,木、草重量轻,可以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解析】(1)降雪一般在冬季,日本是季风气候,冬季吹西北季风,西坡和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西北风从日本海带来大量水汽,地形抬升,降雪多;北部纬度高,降雪时间长。
(2)日本是季风气候,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
冬季受冬季风(西北季风)影响,气候寒冷,墙壁厚度大能够有效阻挡来自东西两侧的寒冷气流;该区域降雪量大,坡度大有利于积雪的滑落。
(3)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多地震,木、草重量轻,可以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当地为山区,木材和茅草丰富,可就地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