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00.50 KB
- 文档页数:4
实验13 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摘要目的学习复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的动物模型方法;观察缺氧过程中呼吸的反应及血液色泽和全身一般情况的变化;了解温度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缺氧耐受的影响以及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重要性。
方法对小白鼠注射氯丙嗪和放在冰浴的纱布上模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体温。
在密闭瓶、吸入CO、注射亚硝酸钠来复制不同的缺氧动物模型。
结果在氯丙嗪、冰浴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实验中,实验组小鼠(经过注射0.25%氯丙嗪,0.1mL/10g,并放在冰浴纱布上10~15min)的体重为:21.6±0.7g,对照组小鼠(经过0.9%生理盐水,0.1mL/10g,并常温放置10~15min)的体重为21.6±0.7g,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以在实验中可以不考虑小鼠之间的差异;对照组的存活时间T 为14.0±2.7min,对照组的存活时间T为26.7±6.5min,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总耗氧率R为0.07±0.02 %,实验组的总耗氧率R为0.03±0.01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在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密闭瓶中实验),以及在小鼠CO中毒性缺氧模型,后者存活时间明显更短;在亚硝酸盐中毒性小鼠缺氧模型实验中,对照组(先注射亚硝酸盐0.2 m L,后注射生理盐水0.2 m L)存活时间为10.5±5.2 min,实验组(先注射亚硝酸盐0.2 m L,后立即注射美兰0.2 m L)存活时间为21.0±10.4 min,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可以增加动物的耐受缺氧;氧气缺乏或者血红蛋白性质发生变化都会导致缺氧;美兰可以抑制氧化剂亚硝酸盐的中毒反应。
一、1. 材料和方法1.1 实验动物: 小鼠(mouse)1.2 药品和试剂: 0.25%氯丙嗪(chlorpromazine) 、钠石灰(soda Lime)1.3 器械: 密闭瓶、注射器,测耗氧装置(oxygen consumption gauge)1.4小鼠捉拿方法右手抓鼠尾 鼠尾略向后拉 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两耳后项背部皮毛 以无名指及小指夹住鼠尾 左手翻转使鼠腹部朝上,头略朝下。
\篇二:缺氧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摘要】目的:本实验学习复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的动物模型方法,观察缺氧过程中呼吸的反应及血液色泽和全身一般情况的变化,并了解温度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缺氧耐受的影响以及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重要性。
方法:通过复制缺氧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过程中呼吸、黏膜和血液色泽的变化。
通过测定耗氧量和小鼠的存活时间来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结果: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动物耐受缺氧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存活时间和总耗氧率有显著性差异;复制不同原因造成的不同缺氧类型小鼠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呼吸频率和存活时间的变化。
结论:给小鼠注射氯丙嗪、冰浴降温可显著降低总耗氧率,延长其存活时间(p<0.01)。
co中毒、亚硝酸盐可显著缩短小鼠存活时间,降低呼吸频率。
美兰可以缓解亚硝酸盐对小鼠的作用,已定程度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延缓呼吸频率的下降。
【关键词】缺氧氯丙嗪总耗氧率 co 亚硝酸盐美兰存活时间当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根据缺氧的原因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缺氧,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表现有所不同。
1.材料和方法1.1实验动物:小白鼠(雌性)。
1.2 药品:氯丙嗪(chlorpromazine) 、钠石灰(soda lime),亚硝酸钠( sodium nitrite ) 、亚甲基蓝(美蓝)(methylene blue,mb)、 0.9%nacl (physiological saline solution) 、co(carbon monoxide)。
1.3 器材:100、500ml广口瓶和测耗氧装置。
1.4 方法1.4.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取2只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准确称取体重,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氯丙嗪组。
实验二实验性缺氧及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实验目的】1.复制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动物模型。
2.观察年龄、代谢耗氧率等因素对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3.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机体病理生理变化特点。
【实验原理】由于吸入气体氧分压降低而使肺泡氧分压降低,导致血液从肺摄取的氧减少而引起的供氧不足,称为乏氧性缺氧。
乏氧性缺氧时,动脉血的氧分压、氧含量和氧饱和度均降低,皮肤、粘膜呈现青紫色,称为发绀。
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Fe2+)可在亚硝酸盐等氧化剂作用下被氧化而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二价铁变成三价铁因与羟基牢固结合而失去携氧能力,加上血红蛋白分子的四个二价铁中有一部分氧化为三价铁后还能使剩余的Fe2+与氧的亲和力增高,即通过变构效应使氧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结合和释放的氧量都减少,导致组织缺氧。
高铁血红蛋白呈棕褐色,故亚硝酸盐中毒时皮肤、粘膜呈现类似发绀的青紫色,称为肠源性发绀。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远远大于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因此当大量血红蛋白与CO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时,血红蛋白便失去了携带氧的能力。
另一方面CO和血红蛋白的结合可使氧离曲线左移,导致HbO2释放氧减少,加重组织缺氧。
因为碳氧血红蛋白为鲜红色,所以CO中毒时皮肤,粘膜呈现樱桃红色。
氰化物进入体内后,可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成为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使之不能还原成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呼吸链中断,组织不能利用氧. 组织性缺氧时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氧容量,氧含量均正常,因为组织不能利用氧,因此静脉血氧含量增高,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小于正常,故皮肤、粘膜多呈玫瑰红色。
代谢耗氧率是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的重要因素。
基础代谢率高时,机体耗氧多,对缺氧耐受性差。
体力活动等可增加耗氧量,也使机体对缺氧耐受性降低。
而低温、神经系统抑制能降低机体耗氧,对缺氧耐受性增强。
本实验通过置动物于密闭环境、使动物吸入大量一氧化碳、腹腔注射过量亚硝酸钠及氰化钾等复制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
缺氧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一、实验目的: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呼吸变化规律和皮肤黏膜颜色的变化特点;观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不同、外界环境温度不同及年龄不同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了解临床应用冬眠及低温疗法的意义;掌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重要性。
二、实验材料:18~22g小鼠,新生鼠;500Iml广口瓶(带有橡皮管及橡皮塞)2个, 1ml注射器(配针头),剪刀,镊子。
钠石灰,氯丙嗪,生理盐水,亚硝酸钠溶液,亚甲蓝,冰。
三、实验方法:1. 乏氧性缺氧(氯丙嗪处理)i.取2只小鼠,观察正常呼吸频率(次/10s),并注意其呼吸深度。
观察活动等一般情况及耳、尾、口唇的颜色。
取两只小鼠,标记为A、B,分别按0.1ml/10g腹腔注射氯丙嗪和生理盐水,之后将小鼠 A只放入冰块上10~15min。
ii.将2个广口瓶口瓶塞所连的移液管分别插入2个大量筒a、b中,记录液面最低点数据va1, vb1。
a广口瓶加入钠石灰,b广口瓶加入等量的钠石灰,待A鼠进入冬眠期时,将两只小鼠分别同时放入广口瓶a、b中,插塞紧橡皮塞。
记录量筒液面下降量及小鼠的反应状况和存活时间。
2 亚硝酸钠中毒i.取小白鼠2只,观察正常呼吸频率及皮肤黏膜颜色后,分别向腹腔内注射50g/L亚硝酸钠0.2ml,其中1只在注射亚硝酸钠后,立即腹腔注射10g/l亚甲蓝0.2ml,另一只注入生理盐水0.2ml作为对照。
ii.记录小鼠存活时间,小鼠猝死后解剖小鼠尸体,取出肝脏至于滤纸上,观察记录2只小鼠血液、肝脏的颜色。
四、实验结果:1.实验数据乏氧性缺氧:va1=61 ml, va2=56ml vb1=58ml,vb2=40 mlva1- va2=5 ml vb1- vb2=18 mlta=27min tb=16min小鼠A总耗氧量:R=耗氧量/存活时间/存活时间=0.0076小鼠B总耗氧量:R=耗氧量/存活时间/存活时间=0.040小鼠缺氧后皮肤粘膜的颜色:青紫色(紫绀)2. 亚硝酸钠中毒:小鼠亚硝酸钠中毒后,血液、肝脏颜色变为咖啡色;另一只小鼠用亚甲蓝解救后,血液、肝脏颜色仍为红色。
\篇二:缺氧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摘要】目的:本实验学习复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的动物模型方法,观察缺氧过程中呼吸的反应及血液色泽和全身一般情况的变化,并了解温度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缺氧耐受的影响以及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重要性。
方法:通过复制缺氧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过程中呼吸、黏膜和血液色泽的变化。
通过测定耗氧量和小鼠的存活时间来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结果: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动物耐受缺氧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存活时间和总耗氧率有显著性差异;复制不同原因造成的不同缺氧类型小鼠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呼吸频率和存活时间的变化。
结论:给小鼠注射氯丙嗪、冰浴降温可显著降低总耗氧率,延长其存活时间(p<0.01)。
co中毒、亚硝酸盐可显著缩短小鼠存活时间,降低呼吸频率。
美兰可以缓解亚硝酸盐对小鼠的作用,已定程度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延缓呼吸频率的下降。
【关键词】缺氧氯丙嗪总耗氧率 co 亚硝酸盐美兰存活时间当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根据缺氧的原因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缺氧,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表现有所不同。
1.材料和方法1.1实验动物:小白鼠(雌性)。
1.2 药品:氯丙嗪(chlorpromazine) 、钠石灰(soda lime),亚硝酸钠( sodium nitrite ) 、亚甲基蓝(美蓝)(methylene blue,mb)、 0.9%nacl (physiological saline solution) 、co(carbon monoxide)。
1.3 器材:100、500ml广口瓶和测耗氧装置。
1.4 方法1.4.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取2只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准确称取体重,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氯丙嗪组。
小鼠的缺氧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摘要】目的复制不同类型缺氧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呼吸节律变化规律和皮肤黏膜颜色的变化特点;观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不同和外界环境温度不同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了解临床应用冬眠及低温疗法的意义;掌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重要性方法本实验从缺氧的不同环节入手通过密闭装置、注射亚硝酸钠、氯丙嗪等复制小鼠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病理模型,观察呼吸变化及皮肤黏膜的颜色改变。
实验通过动物的不同代谢状况、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动物所处环境温度,观察动物的缺氧耐受性结果第一组注射亚硝酸钠后立即注射亚甲基蓝的小鼠肝脏颜色为鲜红色,而未注射亚甲基蓝的小鼠肝脏颜色为咖啡色;第二组用冰浴和氯丙嗪处理过的小鼠比未经处理的小鼠对缺氧的耐受性更强结论亚硝酸钠能造成机体中毒,亚甲基蓝有解毒作用;氯丙嗪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当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降低动物所处的环境温度时,其代谢速率降低,组织细胞耗氧少,从而加强机体的缺氧耐受性【关键词】缺氧亚硝酸钠亚甲基蓝氯丙嗪中枢神经系统温度耐受性【引言】当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技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缺氧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
许多原因都能使机体发生缺氧。
不同类型的缺氧,其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表现有所不同。
根据缺氧的原因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四种类型[1]。
【实验材料和方法】1.实验材料1.1实验对象:小白鼠1.2药品和试剂:亚硝酸钠溶液、亚甲基蓝溶液、生理盐水、氯丙嗪1.3实验器材:量筒、广口瓶、移液管、鼠笼、注射器2.实验方法2.1 去小鼠四只,取体重相近的两只小鼠分为一组,另外两只为另一组。
2.2第一组:取体重相近的两只小鼠分为编号为1、2号,1号小鼠先注射亚硝酸钠0.2ml,随后立即注射亚甲基蓝0.2ml;2号小鼠同样先注射亚硝酸钠0.2ml,随后注射0.2ml的生理盐水。
缺 氧实验目的1. 学会复制缺氧的动物模型。
2. 观察缺氧过程中呼吸、循环、血液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的机制。
实验步骤1.称重2.固定背位交叉固定局 麻分离气管 3.剪毛:手术部位是颈部和一侧腹股沟,把这两个部位的毛剪干净。
4.麻醉:局麻,1%的普鲁卡因,3ml 左右皮下注射,边进针边打药,注意不要把普鲁卡因打到肌肉或血管里。
颈部是沿着正中线进行麻醉,腹股沟部位沿着股动脉走行的方向进行麻醉。
5.分离气管:颈部沿着颈正中线做一个长4-6cm 的皮肤切口,逐层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出颈部肌肉,分开颈部正中肌群就可以看到气管,小心地分离气管,穿一根线备用。
6.分离血管:① 两侧的颈总动脉:翻开气管两侧的肌肉层,就可以看到颈总动脉,它被包在血管神经鞘里,颈总动脉的特点是搏动明显、粉红色、壁韧,很容易分辨。
把颈总动脉小心分离出来,尽量游离得长一些,下面穿两根线备用。
分离颈总动脉分离气管插管 7.气管插管:在气管软骨环上剪一个横向的切口,插入气管插管,结扎固定,为了防止插管滑脱,把结扎线在侧管上绕一下,打结,防止插管脱出。
8.肝素化:耳缘静脉注射肝素5ml/kg 。
9.颈总动脉及股动脉插管:结扎远心端,动脉夹夹闭近心端,用眼科剪在靠近远心端处剪开一个"V"形斜口,插管并固定。
血管插管 连接呼吸换能器Powerlab 仪描记正常血压呼吸10.夹闭气管插管的侧管,直管与呼吸换能器相连,再打开颈总动脉的三通管,描记一段正常的血压和呼吸。
观测指标:颈总动脉夹闭反射(具体的做法,用线把颈总动脉提起来,造成血流阻断,观察血压的变化);从股动脉取血(弃去前几滴),测定血红蛋白。
股动脉取血连接缺氧瓶 11.缺氧:把呼吸换能器的通气口和再吸入式缺氧瓶相连。
观察缺氧过程中呼吸、血压、心率的变化。
当BP 降至正常水平的1/2时,夹闭反射、测定血红蛋白。
12.当BP 降到30mmHg 时,撤去缺氧瓶,观察血压和呼吸的变化和家兔恢复的情况。
缺氧及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实验目的:1.复制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观察温度、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2.复制小鼠血液性缺氧模型,观察还原剂对小鼠缺氧耐受性影响实验材料:小鼠、测耗氧装置、剪刀、镊子、生理盐水、0.25%氯丙嗪、5%亚硝酸钠、1%美兰溶液、冰块、1ml注射器、钠石灰、滤纸、钠石灰实验步骤:实验一、复制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观察温度、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1)检查测耗氧装置缺氧瓶内放入钠石灰一包,记录量筒内水的液平面刻度数。
(2)取体重相近的小鼠两只称重(W):19g,21g,测呼吸频率。
(3)分组:模型组1: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1/10g体重→放置室温中—10分钟,呼吸频率。
实验组1:腹腔注射→0.25%氯丙嗪0.1m1/10g体重→放到冰块沙布上—10分钟,呼吸频率。
(4)将两只小鼠分别放入缺氧瓶内→连接测耗氧装置→密闭后开始计算时间。
(5)以下列各项观察指标及项目来记录实验数据现象。
1.记录小鼠存活时间(T min)(从密闭——死亡)2.测定总耗氧量(A ml)(量筒内水的液平面下降刻度数)3.计算总耗氧率(R %)(R=A÷W÷T)4.呼吸频率:实验前、冰块上、实验中-每5分钟测一次。
5.皮肤黏膜颜色变化。
6.活动情况。
7.解剖取肺脏、肝脏,放置滤纸上,观察比较颜色变化。
实验二、复制小鼠血液性缺氧模型,观察还原剂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1)取体重相近的小鼠两只不用称重。
(2)分组模型组2:腹腔注入→5%亚硝酸钠0.2ml后→再注入生理盐水0.2ml。
实验组2:腹腔注入→5%亚硝酸钠0.2ml后→立即再向腹腔内注入→1%美兰溶液0.2ml。
(3)观察指标1.记录小鼠存活时间(T min)。
(从注入5%亚硝酸钠——死亡)2.皮肤黏膜颜色变化。
3.活动情况。
4.解剖取肺脏、肝脏,放置滤纸上,观察比较颜色变化。
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摘要】目的:本实验学习复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的动物模型方法,观察缺氧过程中呼吸的反应及血液色泽和全身一般情况的变化,并了解温度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缺氧耐受的影响以及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重要性。
方法:通过复制缺氧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过程中呼吸、黏膜和血液色泽的变化。
通过测定耗氧量和小鼠的存活时间来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结果: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动物耐受缺氧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存活时间和总耗氧率有显著性差异;复制不同原因造成的不同缺氧类型小鼠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呼吸频率和存活时间的变化。
结论:给小鼠注射氯丙嗪、冰浴降温可显著降低总耗氧率,延长其存活时间(P<0.01)。
CO中毒、亚硝酸盐可显著缩短小鼠存活时间,降低呼吸频率。
美兰可以缓解亚硝酸盐对小鼠的作用,已定程度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延缓呼吸频率的下降。
【关键词】缺氧氯丙嗪总耗氧率CO 亚硝酸盐美兰存活时间当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根据缺氧的原因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缺氧,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表现有所不同。
1.材料和方法1.1实验动物:小白鼠(雌性)。
1.2 药品:氯丙嗪(chlorpromazine) 、钠石灰(soda Lime),亚硝酸钠(sodium nitrite ) 、亚甲基蓝(美蓝)(methylene blue,MB)、0.9%NaCl (physiological saline solution) 、CO(carbon monoxide)。
1.3 器材:100、500ml广口瓶和测耗氧装置。
1.4 方法1.4.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取2只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准确称取体重,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氯丙嗪组。
一、实验背景缺氧是指机体组织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受到影响的一种病理状态。
为了研究缺氧对小鼠生理和生化过程的影响,本实验通过人为制造缺氧环境,观察小鼠在不同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反应和生化指标变化,从而分析缺氧的机制。
二、实验目的1. 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如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2. 观察缺氧对小鼠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 分析缺氧对小鼠血液颜色、耗氧量等生化指标的影响。
4. 探讨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三、实验方法1. 缺氧模型的复制:- 乏氧性缺氧:将小鼠放入密闭容器中,逐渐降低容器内的氧气浓度。
- 血液性缺氧:通过腹腔注射亚硝酸钠或氰化钾等物质,降低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的含量。
- 组织中毒性缺氧:通过注射一氧化碳等物质,阻断组织细胞对氧气的利用。
2. 观察指标:- 呼吸频率和深度-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如翻正反射、肌肉紧张度等)- 血液颜色变化- 耗氧量3. 数据分析:- 通过记录小鼠在不同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和生化指标变化,分析缺氧的机制。
四、实验结果1. 呼吸系统:- 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条件下,小鼠呼吸频率和深度明显增加,以增加氧气摄入和二氧化碳排出。
- 组织中毒性缺氧条件下,小鼠呼吸频率和深度无明显变化。
2. 中枢神经系统:- 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条件下,小鼠出现翻正反射减弱、肌肉紧张度降低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 组织中毒性缺氧条件下,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无明显变化。
3. 血液颜色:- 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条件下,小鼠血液颜色变暗,呈紫红色,提示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 组织中毒性缺氧条件下,小鼠血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4. 耗氧量:- 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条件下,小鼠耗氧量明显增加,以维持生命活动。
- 组织中毒性缺氧条件下,小鼠耗氧量无明显变化。
五、机制分析1. 呼吸系统:- 缺氧条件下,呼吸中枢兴奋,导致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以提高氧气摄入和二氧化碳排出。
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摘要】目的:本实验学习复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的动物模型方法,观察缺氧过程中呼吸的反应及血液色泽和全身一般情况的变化,并了解温度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缺氧耐受的影响以及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重要性。
方法:小鼠注射氯丙嗪并置于冰上,制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
置小鼠于密闭瓶中复制乏氧性缺氧动物模型。
给小鼠吸入CO、注射亚硝酸钠来复制血液性缺氧的动物模型。
测定其呼吸频率和死亡时间,解剖观察其肝血颜色。
结果: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实验中,对照组小鼠存活时间为19.919±3.744min,而实验组存活时间为45.923±13.357min,长于对照组(p<0.05)。
对照组小鼠总耗氧率为4.668±1.136%,实验组则为2.021±0.605%,低于对照组(p<0.05)。
在不同原因缺氧机体呼吸变化实验中,乏氧性缺氧小鼠前期呼吸频率缓慢上升,维持一定时间后,逐渐下降至死亡。
CO中毒的小鼠呼吸频率迅速增加至死亡。
NaNO2小鼠呼吸频率先上升,后期频率逐渐降低直至死亡。
亚硝酸钠加美兰处理的小鼠呼吸频率则相对稳定,其存活时间为24.7±9.209min, 而单纯亚硝酸钠处理小鼠存活时间为11.822 ±4.779min,前者明显长于后者(P<0.05)。
乏氧性缺氧小鼠皮肤黏膜颜色呈青紫色(紫绀),解剖后肝脏暗红,血液暗红. 皮肤,黏膜呈现鲜红色,解剖后肝脏血液呈现樱桃红色。
亚硝酸盐处理和亚硝酸盐加美兰组两者皮肤黏膜均呈现蓝黑色,解剖后亚硝酸盐组肝脏血液为深咖啡色,亚硝酸盐加美兰组肝脏血液为浅咖啡色。
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抑制和低温使小鼠可以延长小鼠存活时间;CO和亚硝酸盐处理的小鼠存活时间明显缩短。
美兰对亚硝酸盐中毒有一定缓解治疗作用。
不同缺氧原因呈现不同的皮肤和血液颜色。
一、实验目的1. 复制小鼠低温缺氧模型,了解低温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2. 观察低温缺氧对小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影响。
3. 分析低温缺氧条件下小鼠的存活时间及耐受性。
二、实验原理低温缺氧条件下,机体代谢减慢,组织氧供不足,导致细胞功能障碍和器官损害。
本实验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模拟低温缺氧环境,研究其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白鼠10只,体重20-25g。
2. 实验仪器:低温缺氧箱、温度计、秒表、电子秤、显微镜、生理盐水、乙醚、解剖器材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将小白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
2. 实验组:将小白鼠放入低温缺氧箱中,设定温度为5℃,氧气浓度为10%,持续观察。
3. 对照组:将小白鼠放入正常环境中,温度为室温,氧气浓度为21%,持续观察。
4. 观察指标:- 呼吸频率:每5分钟记录一次呼吸频率。
- 脉搏:每10分钟记录一次脉搏。
- 肌肉活动:观察小鼠肌肉活动情况。
- 存活时间:记录小鼠从放入低温缺氧箱到死亡的时间。
五、实验结果1. 实验组小鼠呼吸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时间推移逐渐减慢。
2. 实验组小鼠脉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时间推移逐渐减慢。
3. 实验组小鼠肌肉活动明显减弱,部分小鼠出现抽搐现象。
4. 实验组小鼠存活时间为(123±15)分钟,对照组小鼠存活时间为(200±20)分钟。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 低温缺氧条件下,小鼠的呼吸频率和脉搏明显降低,说明低温缺氧对小鼠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产生了影响。
2. 实验组小鼠肌肉活动减弱,部分小鼠出现抽搐现象,说明低温缺氧对小鼠的神经系统产生了影响。
3. 实验组小鼠存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说明低温缺氧对小鼠的耐受性产生了影响。
七、结论1. 低温缺氧对小鼠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
2. 低温缺氧条件下,小鼠的耐受性降低,存活时间缩短。
八、实验展望本实验初步探讨了低温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低温缺氧条件下生物体的适应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一、实验目的1. 复制动物缺氧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对动物的影响。
2. 分析缺氧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 探讨影响动物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因氧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而导致的生理功能异常。
根据缺氧的原因和特点,缺氧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乏氧性缺氧:指因吸入气体中氧含量不足导致的缺氧。
2. 血液性缺氧:指因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或循环障碍导致的缺氧。
3. 组织性缺氧:指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的缺氧。
本实验采用昆明小白鼠作为实验动物,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的缺氧条件,观察动物在不同缺氧状态下的生理反应和死亡时间,以探讨缺氧对动物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10只,体重20-25克。
2. 实验设备:缺氧箱、呼吸机、心电监护仪、体温计、天平、注射器、注射针等。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亚硝酸钠、美兰、氯丙嗪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1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只。
2. 缺氧模型建立:- 乏氧性缺氧组:将动物放入缺氧箱中,密闭箱体,逐渐降低氧气浓度,模拟高空缺氧环境。
- 血液性缺氧组:向动物腹腔注射一定量的亚硝酸钠溶液,导致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
- 组织性缺氧组:向动物腹腔注射一定量的氯丙嗪溶液,降低动物代谢率,模拟组织性缺氧。
- 对照组:给予正常生理盐水注射,作为正常对照。
3. 观察指标:- 呼吸频率和深度- 心率- 体温- 动物死亡时间4. 数据记录:记录各组动物的呼吸频率、心率、体温和死亡时间。
五、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组:动物呼吸频率和深度逐渐降低,心率减慢,体温下降,最终死亡时间为60-90分钟。
2. 血液性缺氧组:动物呼吸频率和深度迅速降低,心率减慢,体温下降,最终死亡时间为30-40分钟。
3. 组织性缺氧组:动物呼吸频率和深度逐渐降低,心率减慢,体温下降,最终死亡时间为90-120分钟。
4. 对照组:动物呼吸、心率、体温均正常,未出现死亡现象。
一、实验背景缺氧是机体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细胞代谢发生障碍的一种生理和病理状态。
缺氧反应实验旨在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的缺氧环境,观察动物机体对缺氧的反应,探究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的影响,为临床医学和生理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熟悉缺氧反应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观察动物在不同缺氧环境下的生理反应。
3. 分析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的影响。
4. 探讨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健康昆明小白鼠20只,体重20克左右,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
2. 缺氧模型制备:1) 乏氧性缺氧:将小白鼠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广口瓶中,瓶口用密封胶塞封住,模拟低氧环境。
2) 血液性缺氧:向小白鼠腹腔内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模拟血液性缺氧。
3) 组织中毒性缺氧:向小白鼠腹腔内注射5%氰化钠溶液,模拟组织中毒性缺氧。
3. 观察指标:1) 呼吸频率和深度:实验过程中,每5分钟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呼吸频率和深度。
2) 皮肤和黏膜颜色:观察小白鼠皮肤和黏膜的颜色变化,判断缺氧程度。
3)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观察小白鼠的反应速度、协调性等神经行为变化。
4) 血液pH值和氧分压:实验前后分别采集小白鼠血液,测定pH值和氧分压。
四、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逐渐减慢,深度加深,皮肤和黏膜颜色变暗,出现紫绀。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反应速度减慢,协调性下降。
血液pH值下降,氧分压降低。
2. 血液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加快,深度加深,皮肤和黏膜颜色变淡,出现苍白。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反应速度减慢,协调性下降。
血液pH值下降,氧分压降低。
3. 组织中毒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加快,深度加深,皮肤和黏膜颜色变暗,出现紫绀。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反应速度减慢,协调性下降。
血液pH值下降,氧分压降低。
五、讨论与分析1. 乏氧性缺氧:低氧环境下,小白鼠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来提高氧气的摄入量,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
一、实验背景缺氧是指生物体或组织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导致生理和生化反应受到抑制,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
缺氧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状态,严重时可导致生命危险。
为了研究缺氧对生物体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动物模型,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血液颜色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目的1. 复制不同病因导致的缺氧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 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4只,体重20克左右。
2. 实验材料: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3. 实验步骤:(1)乏氧性缺氧:将4只小鼠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组2只。
甲、乙组小鼠放入缺氧瓶中,丙、丁组小鼠放入充满氧气的缺氧瓶中。
观察并记录死亡时间及耗氧量。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将1只小鼠放入充满一氧化碳的缺氧瓶中,观察并记录死亡时间。
(3)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将1只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观察并记录死亡时间。
(4)血液颜色变化观察:将实验结束后的小鼠血液进行颜色观察,记录血液颜色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乏氧性缺氧:甲、乙组小鼠死亡时间分别为30分钟和45分钟,耗氧量分别为0.25ml/min和0.35ml/min。
丙、丁组小鼠死亡时间分别为60分钟和75分钟,耗氧量分别为0.5ml/min和0.65ml/min。
说明乏氧性缺氧对动物的影响较大,缺氧时间越长,耗氧量越大。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小鼠死亡时间为15分钟,说明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对动物的影响较大。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小鼠死亡时间为20分钟,说明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对动物的影响较大。
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丛伟,同组同学:方珊,张丹红(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3C班 3041831070)摘要目的本实验学习复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动物模型的方法,观察缺氧过程中呼吸的反应及血液色泽和全身一般情况的变化,并了解温度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缺氧耐受的影响以及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方法通过测定耗氧量和小鼠的存活时间来观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通过复制乏氧性缺氧、CO中毒、注射NaNO2及注射NaNO2和美蓝的动物模型,来观察不同缺氧类型动物在缺氧过程中呼吸、黏膜和血液色泽的变化。
结果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的存活时间为24.63±7.29min,注射氯丙嗪的小鼠的存活时间为45.75±13.64 min,两者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
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的耗氧量为14.59±2.92 ml,注射氯丙嗪的小鼠的耗氧量为9.64±3.61 ml。
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的耗氧率0.03±0.012(ml/g/min), 注射氯丙嗪的小鼠的耗氧率为0.01±0.004 (ml/g/min),两者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
在复制乏氧性缺氧、CO中毒、注射NaNO2、注射NaNO2和美蓝的动物模型过程中,CO中毒的小鼠比乏氧性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短,注射NaNO2小鼠比注射NaNO2和美蓝的小鼠存活时间短。
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并处于低温的小鼠对缺氧耐受性增强。
不同缺氧模型有不同的死亡表现和死亡后体征。
1. 材料和方法1.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1.1.1实验动物小鼠(mouse)1.1.2药品0.25%氯丙嗪(chlorpromazine) 、钠石灰(soda Lime)1.1.3器材密闭瓶、注射器,测耗氧装置(oxygen consumption gauge)图1 图21.1.4方法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准确称取其体重。
小鼠各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及温度、神经系统兴奋性对缺氧能耐受性的影响【摘要】为掌握各型缺氧的特点并观察其对机体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制造乏氧环境,制造CO中毒环境,腹腔注射亚硝酸钠的方法复制了低张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动物模型。
对缺氧后小鼠行为状态,呼吸频率幅度,存活时间,每分钟耗氧量,皮肤黏膜,肝脏颜色等生理指标变化做了仔细的观察与记录。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变化,与相关报道一致。
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并亲自验证了美蓝的生物学作用。
同时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温度、兴奋状态下的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探究温度与神经系统兴奋性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对缺氧患者的急救及防治。
【关键词】小鼠缺氧生理指标变化O2是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它在血液中主要以HbO2的形式存在和运输。
呼吸环境中氧的缺乏和氧利用结合的受阻都可使机体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
本实验是通过不同的方法给机体制造出不同类型的缺氧条件(低张性,CO中毒性,亚硝酸钠中毒性),观察其对机体所造成的影响和各自的特点,并利用化学药品观察机体在不同机能状态下对同一缺氧条件的耐受性。
对于缺氧发病的研究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动物:小白鼠(体质量16-22 g)由本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器材与试剂,CO发生装臵,125ml广口瓶,1ml注射器,剪刀,手术刀,吸管,镊子等钠石灰,甲酸,浓硫酸, 5%亚硝酸钠,1%美蓝,5%可拉明,6%乌拉坦,生理盐水,碎冰块1.2 试验方案1.2.1低张性缺氧(1)取小鼠一只称重并标记,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乏氧瓶,塞紧瓶塞。
开始计时,观察小鼠行为变化,记录上述指标,二十分钟后取出处死。
(2)解剖动物尸体,观察肝脏和血液颜色。
1.2.2 CO中毒性缺氧(1)将装有小白鼠的广口瓶与CO发生装臵连接。
(如图2.4.1)(2)用吸管吸取HCOOH3ml放入试管后,再沿管壁缓慢加入2ml浓H2SO4,立即塞紧瓶塞,观察小鼠行为变化,记录上述指标变化,直至死亡。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浙江中医药大学中七一班沈维 201212201501009 摘要:【目的】:复制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观察温度、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复制小鼠血液性缺氧模型,观察还原剂对小鼠缺氧耐受性影响.【方法】:乏氧性缺氧中,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氯丙嗪作为对照,计算耗氧量。
亚硝酸钠中毒中,注射亚硝酸钠溶液后,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美蓝作为对照,取肝脏和肺脏观察血液颜色。
【结果】:乏氧性缺氧中,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耗氧率为26.73;注射氯丙嗪的小鼠耗氧率为1.56。
亚硝酸钠中毒实验中,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在14分36秒死亡,耳尾唇颜色出现青石板色。
小鼠死亡后解剖观察肝脏的其颜色为深咖啡色,肺脏为咖啡色;注射美兰的小鼠在32分30秒处死,耳尾唇颜色出现较浅的青石板色。
小鼠死亡后解剖观察肝脏的颜色为紫黑色,肺脏为淡咖啡色。
【结论】:给小鼠注射氯丙嗪、冰浴降温可显著降低总耗氧率,延长其存活时间。
亚硝酸盐可显著缩短小鼠存活时间,降低呼吸频率。
美兰可以缓解亚硝酸盐对小鼠的作用,已定程度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延缓呼吸频率的下降。
关键词:乏氧性缺氧;亚硝酸钠中毒;死亡时间引言:当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之为缺氧。
缺氧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
许多原因都能使机体发生缺氧。
不同类型的缺氧,其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1]和症状有所不同。
1.材料1.1 实验对象:小鼠4只1.2 器材:广口瓶(带有橡皮管及橡皮塞)2 个,1ml 注射器,剪刀,镊子;1.3 实验试剂:0.25%氯丙嗪;生理盐水,5%亚硝酸钠溶液;1%美蓝溶液,冰块,钠石灰。
2.方法2.1 乏氧性缺氧实验2.1.1 取两只老鼠先编号,再进行称重,1号小鼠18.7g,2号小鼠16.7g。
2.1.2 对1 号鼠按0.1ml/10g 进行腹腔注射0.187ml的生理盐水,将它放在室温下10分钟,记录呼吸频率。
缺氧及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姓名:学号:专业班级:一.实验目的1.复制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观察温度、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2.复制小鼠血液性缺氧模型,观察还原剂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二.实验材料器械:手术剪、镊子、注射器、测耗氧装置、滤纸、电子称药物:生理盐水、0.25%氯丙嗪、5%亚硝酸钠、1%美兰溶液、钠石灰实验动物:小鼠三.实验步骤一、复制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观察温度、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1.检查测耗氧装置缺氧瓶内放入钠石灰一包,记录量筒内水的液平面刻度数2.取体重相近的小鼠两只,称重,测呼吸频率。
3.分组:模型组1:给模型组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 ,然后把它放置室温中,经过10分钟测呼吸频率实验组1:给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0.25%氯丙嗪0.1ml/10g体重,放到磨口瓶里并置入冰浴中,经过10分钟测呼吸频率4.将两只小鼠分别放入缺氧瓶中,软木塞塞紧瓶口,另一端置入量筒中,记录液平面,密闭后开始计算时间。
5.观测指标及项目1) 记录小鼠存活时间(T min)2) 测定总耗氧量(A ml)3) 计算总耗氧率(R%)4) 实验前、冰浴中、实验中均每隔五分钟测一次呼吸频率5) 皮肤黏膜颜色变化6) 活动情况7) 小鼠死后进行解剖,取其肺脏、肝脏,放置在滤纸上,观察比较颜色变化二、复制小鼠血液性缺氧模型,观察还原剂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1.取体重相近的小鼠两只,不用称重。
2.分组模型组2:给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2ml后,再注射生理盐水0.2ml,开始计算时间实验组2:给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2ml后,立刻再向腹腔内注入1%美兰溶液0.2ml,开始计算时间3.将两只小鼠放置在室温下,观察小鼠的活动。
4.观察指标1) 记录小鼠存活时间(T min)2) 皮肤黏膜颜色变化3) 活动情况4) 小鼠死后进行解剖,取其肺脏、肝脏,放置在滤纸上,观察比较颜色变化四.实验结果实验一实验二五.讨论实验一 氯丙嗪、低温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氯丙嗪和低温的生理作用。
缺氧与耐缺氧【实验目的】1.通过复制各种缺氧的动物模型,掌握缺氧的分类、特点。
2.观察缺氧时机体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变化。
3.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和外界温度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实验原理】一、缺氧的定义缺氧是临床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是许多疾病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
大气中的氧通过呼吸进入肺泡,并弥散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相结合,由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最后被组织、细胞摄取利用。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能引起缺氧。
当组织、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细胞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二、缺氧的分类及其机制缺氧可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四种类型,其原因和特点各不同。
1. 乏氧性缺氧(氧摄取障碍):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为基本特征的缺氧,主要原因为吸入气动脉氧分压过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外呼吸功能障碍(肺组织病理改变)、静脉血流入动脉血(先天性心脏病)。
2. 血液性缺氧(血液携带氧或释放氧障碍):由于血红蛋白质或量改变,以致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降低。
主要原因为贫血、一氧化碳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
3. 循环性缺氧(氧运输障碍):因组织血液量减少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
主要原因为组织缺血和组织淤血。
4. 组织性缺氧(氧利用障碍):因细胞不能有效地利用氧而导致的缺氧。
常见于中毒(氰化钾、叠氮钠等)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
【实验材料】1.动物:小白鼠42只,体重20g左右2.试剂和药品:1%苯甲酸钠咖啡因注射液、0.1%复方冬眠灵注射液、5%氢氧化钠、5%亚硝酸钠、1%美兰、0.05%叠氮钠、苦味酸、甲酸、浓硫酸。
3.装置和器材:125ml缺氧瓶、一氧化碳发生器、搪瓷碗、注射器(1ml、2ml)、手术剪、手术镊、温度计、酒精灯、玻片、滴管、小天平或电子称、小玻璃缸或小白鼠笼子。
【实验方法】(一)大气性缺氧及中枢机能状态和环境温度对缺氧耐受性影响1. 取体重相近、性别相同的小白鼠两只,用苦味酸标记,区分为甲、乙鼠。
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摘要目的本实验学习复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动物模型的方法,观察缺氧过程中呼吸的反应及血液色泽和全身一般情况的变化,并了解温度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缺氧耐受的影响以及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方法通过测定耗氧量和小鼠的存活时间来观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通过复制乏氧性缺氧、CO中毒、注射NaNO2及注射NaNO2和美蓝的动物模型,来观察不同缺氧类型动物在缺氧过程中呼吸、黏膜和血液色泽的变化。
结果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的存活时间为24.63±7.29min,注射氯丙嗪的小鼠的存活时间为45.75±13.64 min,两者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
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的耗氧量为14.59±2.92 ml,注射氯丙嗪的小鼠的耗氧量为9.64±3.61 ml。
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的耗氧率0.03±0.012(ml/g/min), 注射氯丙嗪的小鼠的耗氧率为0.01±0.004 (ml/g/min),两者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
在复制乏氧性缺氧、CO中毒、注射NaNO2、注射NaNO2和美蓝的动物模型过程中,CO中毒的小鼠比乏氧性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短,注射NaNO2小鼠比注射NaNO2和美蓝的小鼠存活时间短。
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并处于低温的小鼠对缺氧耐受性增强。
不同缺氧模型有不同的死亡表现和死亡后体征。
1. 材料和方法1.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1.1.1实验动物小鼠(mouse)1.1.2药品0.25%氯丙嗪(chlorpromazine) 、钠石灰(soda Lime)1.1.3器材密闭瓶、注射器,测耗氧装置(oxygen consumption gauge)图1 图21.1.4方法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准确称取其体重。
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中1只小鼠做为实验组,另一只作为对照组。
实验组按0.1ml/10g体重腹腔内注射2.5g/L 氯丙嗪,安放在冰浴的纱布上10~15min,使呼吸频率降为70~80次/min;对照组鼠按0.1ml/10g体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室温放置10~15min。
将2只鼠分别放入100mL的广口瓶内,按图1连接测耗氧装置。
1.2缺氧动物模型的复制1.2.1实验动物小鼠(mouse)1.2.2药品钠石灰(soda lime) 亚硝酸钠(sodium nitrite ) 、亚甲基蓝(美蓝)(methyleneblue)、0.9%NaCl (physiological saline solution) 、CO(carbon monoxide)。
1.2.3装置:缺氧装置(hypoxic gauge)1.2.4方法1.2.4.1将小鼠随机分为乏氧性缺氧组和一氧化碳中毒组。
乏氧性缺氧组小鼠放入含有5g钠石灰的100ml密闭瓶中;一氧化碳中毒组小鼠放入500ml密闭瓶,注入10ml CO气体。
1.2.4.2将小鼠随机分为亚硝酸钠组和亚硝酸钠治疗组。
亚硝酸钠组小鼠腹腔注射50g/L 亚硝酸钠0.2ml;亚硝酸钠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50g/L亚硝酸钠0.2ml后即刻腹腔注射10g/L 亚甲基蓝0.2ml 。
1.2.4.3记录实验前和实验过程中小鼠呼吸频率(每5min观察1次,次数/10秒)及行为(挣扎、痉挛)和耳、唇、尾的颜色。
记录死亡时间和死亡小鼠肝脏颜色.2.观察项目2.1 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试验中,从密闭测耗氧装置开始计时至鼠死亡,记录小鼠存活时间,用测耗氧装置测定总耗氧量(A)。
根据总耗氧量A(mL)、存活时间T(min)、鼠体重W(g)三项指标,求出总耗氧率R[mL/(g·min)]:R[mL/(g·min)]=A(mL)÷W(g)÷T(min)列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表并进行统计处理,数据以X±S表示,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T、R做t-检验。
2.2 记录实验前和实验过程中小鼠呼吸频率(每5min观察1次,次数/10秒)及行为(挣扎、痉挛)和耳、唇、尾的颜色。
记录死亡时间和死亡小鼠肝脏颜色。
3.结果3.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的存活时间为24.63±7.29min,注射氯丙嗪的小鼠的存活时间为45.75±13.64 min,两者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
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的耗氧量为14.59±2.92 ml,注射氯丙嗪的小鼠的耗氧量为9.64±3.61 ml。
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的耗氧率0.03±0.012 (ml/g/min), 注射氯丙嗪的小鼠的耗氧率为0.01±0.004 (ml/g/min),两者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
(见表1)表1 氯丙嗪、冰浴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实验结果统计表样本小鼠体重(g)总耗氧量(ml)存活时间(min)总耗氧率(ml/g/min) 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对照实验1 22 21 16 15 27 55 0.0269 0.0132 21 21 12.5 8 32 42 0.0186 0.00913 22 24 11.7 8.1 26 54 0.0204 0.006254 20 20 16 10 16 30 0.05 0.01675 20 20 15 11 19 70 0.0394 0.00796 22 22 9.9 8 22 29 0.0205 0.01257 22 22 17.5 3.5 37 42 0.0215 0.003788 24 24 18.1 13.5 18 44 0.042 0.013x±s 21.63±1.321.75±1.5814.59±2.929.64±3.6124.63±7.2945.75±13.64*0.03±0.0120.01±0.004**注: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1, **P<0.01,与生理盐水比较3.2 缺氧动物模型的复制表2 乏氧、CO中毒、亚硝酸钠中毒小鼠的呼吸频率(次/10秒) 缺氧类型0min 5min 10min 15min 20min 25min 30min乏氧24.13±5.89 23±5.126.25±7.3215.88±15.25 0 0 0CO中毒23.5±5.379.5±11.34 0 0 0 0 0亚硝酸钠20.5±5.8825.83±5.98 0 0 0 0 0亚硝酸钠+美兰21.63±3.722.75±3.2423.125±4.3924.57±7.3922±10.9725.33±5.4723.8±5.07注:数据以x±s表示3.3 亚硝酸盐中毒及其美兰的治疗效果表3、亚硝酸盐中毒及其美兰的治疗效果项目存活时间(min)亚硝酸盐中毒性缺氧8±2.66亚硝酸盐中毒性+美兰40.375±18.76注: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13.4 不同原因缺氧小鼠皮肤及肝脏颜色的特征变化表4、不同原因缺氧小鼠皮肤及肝脏颜色的特征变化缺氧类型耳、尾、口唇颜色肝血颜色乏氧性缺氧青紫色暗红CO中毒性缺氧鲜红樱桃红色亚硝酸盐中毒性缺氧青紫色褐色亚硝酸盐中毒性+美兰青紫色淡褐色4.讨论(discussion)4.1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代谢耗氧率和机体的代偿能力。
[1]氯丙嗪具有神经安定作用,它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氯丙嗪有降温作用,动物试验中,氯丙嗪能明显减少自发活动,诱导入睡,但动物对刺激有良好的觉醒反应,与巴比妥类催眠药不同,加大剂量也不会引起麻醉;氯丙嗪能减少动物的攻击行为,使之驯服,易于接近。
[2]注射氯丙嗪后冰浴使机体处于低温环境下,体温下降,同时神经系统受到抑制,两者结合就能通过降低集体耗氧率使动物对缺氧的耐受性升高。
[1]4.2 乏氧性缺氧,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含量减少,组织供养不足。
正常毛细血管血液中氧离血红蛋白浓度约为26g/L。
乏氧性缺氧时,动、静脉血中的氧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
当毛细血管血液中氧离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0g/L时,可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
抑制动物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降低体温,降低其代谢率可增加机体的耐受缺氧性。
[3]解剖小鼠后观察到乏氧性缺氧的小鼠耳、尾、口唇颜色呈青紫色,肝呈暗红。
4.3 一氧化碳(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高210倍。
当吸入气中含0.1%的CO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可能有50%为碳氧血红蛋白。
HbCO不能与O2结合,同时还可抑制红细胞的糖酵解,使2,3-二磷酸甘油酸生成减少,氧离曲线左移,HbO2中的氧气不易释放,从而加重组织缺氧。
当血液中的HbCO增加至50%时,动物可迅速出现痉挛,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
此时,动物的动脉血含过多的HbCO,其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3]解剖小鼠可以观察到CO中毒的小鼠耳、尾、口唇颜色鲜红,肝呈樱桃红色。
4.4 亚硝酸盐可使血红素中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高铁血红蛋白中的三价铁因与羟基结合牢固而失去结合氧的能力,或者血红蛋白分子中的四个二价铁中有部分氧化成三价铁,剩余的二价铁虽能结合氧,但不易解离,导致氧离曲线左移,使组织缺氧。
低浓度美蓝为还原剂,可抑制氧化剂的中毒反应。
亚硝酸盐等氧化剂中毒时,如高铁血红蛋白含量超过血红蛋白总量的10%,就可出现缺氧表现,当血液中的HbFe3+OH达到15g/L时,皮肤和粘膜可出现青紫色;当达到30%-50%时,则发生严重缺氧。
[3]实验中亚硝酸盐中毒性缺氧的小鼠只存活了8分钟,而注射亚硝酸盐中毒性+美兰的小鼠存活了70分钟,解剖后观察到的小鼠脏器颜色,这些都完全符合理论分析。
4.5 密闭瓶中的小鼠在缺氧过程中,小鼠外周化学感受器在动脉血PaO2降低、PaCO2升高和H+浓度升高时发生兴奋,冲动最终传入延髓,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加深加快,[4]此外缺氧过程中小鼠会挣扎、颤抖等,这些原因可能使呼吸频率的技术有所偏差。
5.参考文献[1] Chen Ji-qiang(陈季强)﹒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上)﹒2004年8月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P505[2] Chen Ji-qiang(陈季强)﹒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下)﹒2004年9月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9:P337[3] Lu Yuan,Xia Qiang(陆源, 夏强)﹒生理科学实验﹒2006年7月第二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7:P 240-241[4] Chen Ji-qiang(陈季强)﹒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上)﹒2004年8月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9:P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