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赞美2
- 格式:ppt
- 大小:148.00 KB
- 文档页数:12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
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寄怀李建勋(唐)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读: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就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与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就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
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白??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
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必修二1《氓》【原文释义】氓之蚩蚩(氓,(méng):古义指男子;蚩蚩:老实的样子;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抱布(货币,一说布匹)贸(买)丝。
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我谋(来找我商量婚事。
即:靠近;我谋:宾语前置)。
送子(对男子的敬称)涉淇(渡过淇水。
淇:淇水,卫国的河流),至(到)于顿丘(地名)。
匪我愆期(推延日期。
愆(qiān):过,误),子无良媒。
将(音(qiāng),请,希望)子无怒,秋以为期(把秋天当作婚期)。
乘彼垝垣(登上那破旧的墙。
乘:登上;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以(目的连词,来)望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
一说返回关来)。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泪流貌)。
既见复关,载(相当于连词“则”)笑载言。
尔卜尔筮(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卦。
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无咎言(卦象没有不好的话。
体:卦体,卦象;咎言:凶,不吉之言)。
以尔车来,以(介词,把)我贿(财物,嫁妆)迁。
桑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未落,其叶沃若(润泽貌)。
于嗟(相当于“吁嗟”,叹词)鸠(斑鸠。
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指男子)耽(沉湎于爱情)!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坠落)。
自我徂尔(到你家,嫁与你),三岁食贫(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
三岁:指多年)。
淇水汤汤(水盛流貌),渐(沾湿)车帷裳(女子车上的布幔)。
女也(语气词,表示停顿,下面同此)不爽(差错),士贰(差错)其行(德行)。
士也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
靡:无,不;室劳:指家务活);夙兴夜寐(早起晚睡。
夙:早),靡有朝矣(不止一日)。
言既遂矣(我在你家既已久了。
言:句首语气词,不译;遂:久),至于暴矣(你就对我粗暴,_我了)。
兄弟不知(通“智”),咥(音(xī),大笑貌)其(语气词,不译)笑矣。
1.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二课《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原文《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2.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二课《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把握诗歌内容,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理想,培养学生辩证思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诗人塑造的众多审美意象,感知它们共同营造出的凝重壮美的艺术氛围。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关系,理解诗人表现的饱含沧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作品意象意境,分析手法。
教学难点:感知作者情怀,辩证思辨。
教学过程一、导读知人1.激情导入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诗人的的情感神经,都会勾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各种情感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或凄婉或深沉或怅惘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那无尽的感慨。
今天我们来学习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成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的一首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
2.作者简介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
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其间曾两度回国参加文化培训。
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
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
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
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2)二、《采薇》【原文释义】采薇(《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薇:豆科植物,今俗名称大巢菜,可食用)采薇,薇亦作止(作:生。
止:语助词)。
曰(说,或谓语助词,无义)归曰归,岁亦莫止(一年将要结束。
莫:通“暮”。
岁暮,一年将尽之时)。
靡(无,没有)室靡家,玁狁(音(xiǎnyǔn):北方少数民族,到春秋时代称为狄,战国、秦、汉称匈奴)之故。
不遑(没空。
遑:闲暇。
)启居(启:跪坐。
居:安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火势很大的样子,此处形容忧心如焚),载(语助词)饥载渴。
我戍(驻守)未定(安定),靡使(传达消息的人)归聘(探问)!采薇采薇,薇亦刚(指薇菜由嫩而老,变得粗硬)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阳月,指夏历四月以后)止。
王事靡盬(音(ɡǔ),休止),不遑启用。
忧心孔疚(孔疚,非常痛苦。
疚:痛苦),我行不来(不来,不归。
来:回家)!彼尔("薾"的假借字,花盛开貌)维何(是什么)?维常(常棣,棠棣)之华。
彼路(通"辂",高大的马车)斯何?君子(指将帅)之车。
戎车(兵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驾兵车的四匹雄马。
业业:马高大貌)。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马强壮貌)。
君子所依(乘),小人(指士卒)所腓(音(fěi),"庇"的假借,隐蔽)。
四牡翼翼(行止整齐熟练貌),象弭鱼服(象弭:象牙镶饰的弓。
鱼服:鱼皮制成的箭袋。
服,"箙"的假借)。
岂不日戒(每日警备),玁狁孔棘(通“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枝随风飘拂貌);今我来思(语助词),雨(音(yù),作动词,下雪)雪霏霏(雪花纷飞貌)。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宾语前置句,没有人了解我的悲哀)!【译文详览】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高一语文第二课《致云雀》笔记一、背景介绍《致云雀》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一首著名诗歌。
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自由、爱情和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社会束缚和压迫的批判。
这首诗是雪莱在19世纪初期创作的,当时英国社会正处于工业革命的浪潮中,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们渴望自由和解放。
二、诗歌内容《致云雀》是一首以云雀为主题的诗歌,通过对云雀的赞美和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爱情和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描绘了云雀的美丽、高贵、快乐、爱情和自由。
1. 美丽诗歌开篇就描绘了云雀的美丽外貌,“飘然降临/在夏天的早晨/穿着金色的衣裳/披着晨露闪闪发光”。
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云雀的美丽形象,同时也暗示了云雀作为自然的象征,代表着美好和纯洁。
2. 高贵接着,诗人开始赞美云雀的高贵品质,“高贵的鸟儿/在蓝天中翱翔/它的歌声/响彻九霄”。
云雀的高贵不仅体现在外貌上,更体现在它的内在品质上。
云雀的歌声能够响彻九霄,让人们感受到它的力量和自信。
3. 快乐在描绘了云雀的美丽和高贵之后,诗人进一步赞美了云雀的快乐,“快乐的鸟儿/在阳光下欢唱/它的歌声/充满喜悦”。
云雀的快乐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它的歌声充满了对生活的喜悦和感激。
4. 爱情接着,诗人开始赞美云雀的爱情,“恋爱的鸟儿/在花丛中缠绵/它的歌声/诉说着爱情”。
云雀的爱情是纯洁而真挚的,它的歌声诉说着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5. 自由最后,诗人赞美了云雀的自由,“自由的鸟儿/在天空中翱翔/它的歌声/充满了自由”。
云雀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它不受任何束缚和限制,可以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这种自由是人们所向往的,也是诗人所追求的。
三、主题思想《致云雀》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由、爱情和自然的赞美和追求。
诗人通过对云雀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爱情和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束缚和压迫的批判。
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人们渴望自由和解放,而云雀的自由和快乐成为了人们的向往和追求。
北京市丰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A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22年暑期,电视剧《梦华录》在全国热播。
此剧生动展现了宋代的市井生活与民俗文化,其中,宋代的茶文化被精致地呈现出来。
女主角赵盼儿与胡掌柜斗茶的一幕格外精彩:镜头中,摆满茶碾、茶盏等茶具的桌前,赵盼儿先是以舞蹈功夫来配合制茶,接着在点茶时,她用茶盏奏出了《阳关三叠》的乐曲,而后表演了在茶汤上绘画的技艺“茶百戏”。
这段剧情引发了不少观众对宋代美学、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关注与讨论。
古代烹茶有“唐煎宋点”之说,说的是唐人品茶以煎茶为主,而宋时茶的品饮技艺,已由煎茶发展为点茶。
点茶是一项技艺性很强的沏茶方式。
点茶时,将已经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盏,然后冲入沸水,这时水要喷泻而入,不能断断续续。
就在一只手往茶盏注入沸水之际,另一只手则持特制茶筅击拂,回旋搅打,最终使茶粉与沸水交融,茶汤表面泛起一层覆满盏面的汤花。
如此不断地运筅、击拂、泛花,使点茶进入美妙境地。
在点茶过程中,茶汤浮面出现的变幻,又使点茶派生出一种游戏,古人称之为茶百戏,又称分茶或汤戏。
北宋陶谷《清异录》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此载表明“茶百戏”就是由宋人点茶时派生出来的一种茶艺游戏。
“茶百戏”虽出自点茶,但着重点与之不同。
“茶百戏”讲究“技”,更注重“艺”,这个“艺”,就是使茶汤表面显现出变幻的纹饰图案。
现存很多宋人诗词中,我们能看到“分茶”之称,不见“茶百戏”或“汤戏”,这也许是因为其起初俗称“茶百戏”,而文人参与后又给它起了“分茶戏”的雅名,并简称“分茶”。
宋代茶百戏,将茶饮注入精神和文化,实用和审美兼得,增强了茶艺活动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在当时非常盛行,连边境内外的少数民族包括辽、金的茶饮方式都深受影响。
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虽然明代仍有分茶遗韵,但随着朝代的更替,茶百戏这颗明星如流星陨落般消失于历史的长河。
高一语文必修1《赞美》教案教学目的: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
教学重点难点: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
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三、简介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铮,某某某某人。
一九三五年入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某某某某。
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
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引导初读: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他梦到了什么?〕亦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五、阅读第一小节: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2、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六、阅读第二小节: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
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思考。
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
〔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七、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
《致云雀》是一篇抒情诗,全诗21节。
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大体可分六七个小段落,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
云雀成为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
雪莱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二课《致云雀》课文原文致云雀(英)雪莱你好啊,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以酣畅淋漓的乐音,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青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地平线下的太阳,放射出金色的电光,晴空里霞蔚云蒸,你沐浴着明光飞行,似不具形体的喜悦刚开始迅疾的远征。
淡淡的紫色黄昏,在你的航程周围消融,像昼空里的星星,虽然,看不见形影,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它那强烈的明灯,在晨曦中逐渐暗淡。
以至难以分辨,却能感觉到就在空间。
整个大地和大气,响彻你婉转的歌喉,仿佛在荒凉的黑夜,从一片孤云背后,明月放射出光芒,清辉洋溢遍宇宙。
我们不知,你是什么什么和你最为相似?从霓虹似的彩霞也降不下这样美的雨,能和随你出现降下的乐曲甘霖相比。
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韵,直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像一位高贵的少女,居住在深宫的楼台,在寂寞难言的时刻,排遣为爱所苦的情怀,甜美有如爱情的歌曲,溢出闺阁之外。
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在凝露的深山幽谷,不显露出行止影踪,把晶莹的流光传播,在遮断我们视线的鲜花芳草丛中。
像一朵让自己的绿叶荫蔽着的玫瑰,遭受到热风的摧残,直到它的芳菲以过浓的香甜使鲁莽的飞贼沉醉;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称得上明朗、欢悦,清新的一切,全都及不上你的音乐。
飞禽或是精灵,有什么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我从来还没有听到过,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能够迸涌出这样神圣的极乐音流。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笔记【字词积累】《喜看稻菽千重浪》笼罩: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指广泛覆盖的样子;比喻某种气势。
鹤立鸡群: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以别人为准;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越过某一界限。
无可辩驳:没有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
形容事实确凿,理由充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和蔼可亲:指人态度温和,性格善良容易接近。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
形容和善可亲。
心神不定:指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坐卧不安:坐着躺着都不安宁。
形容心烦意乱,十分担心忧虑的样子。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
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探界者”钟扬》避嫌:为防止他人怀疑而对某个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
兜底:方言,全部承受。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
雷厉风行: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开门见山:指打开门就能看见山。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五大三粗:形容人高大粗壮,身材魁梧。
有目共睹: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炉火纯青: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
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
形容专心努力。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冰心一片: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文学文化常识】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二课《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课文原文峨日朵雪峰之侧,晴空万里,静听真莲之音。
淡香云雨一溪水,婉如天女,直入人心。
凝视苍茫皑皑,层峦叠嶂,历尽沧桑岁月,自问谁来问往,千古烟霞,逝水茫茫人去楼空。
天生造化有灵气,鲜花烂熳,似缀碧空之名。
春雨秋风一揉捻,便似轻烟,飘逸洒脱。
昂首登高扬肆志,人生海岸,各自奋斗各自飞。
只留余香华丽,永载佳话,历久弥新,在人间美谈。
雪峰巍峨,此间无尚,山河本色,荣耀文明先贤。
顺流而下,便是大海之波澜壮阔,搏击风云,应是人生之精彩绚丽。
教学设计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之中的自然景观;2.理解课文表达的精神内涵;3.学习如何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情感。
1.分析和理解语言中的比喻手法;2.构建个人的审美观念;3.理解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预习环节1.让学生独自完成预习,尝试预测课文的内容;2.引导学生思考,了解自己对自然美的理解,有何感受;3.引导学生学习反思笔记,以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导入环节1.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主题和背景;2.引导学生观看相关图片或作品,来进一步了解课文中的自然景观;3.提供一些关于课文中的背景知识和历史文化背景的讲解,促进学生理解课文本质。
讲授环节1.分段讲授课文,强调语言中的比喻手法,让学生了解其表达意义;2.分享作者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情和审美;3.引导学生听懂课文本质,及领悟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辅助练习1.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小段落,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对自然景观的感官体验;2.讨论分享: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体验和审美观念;3.作文练习:让学生从自己的背景和经历出发,来写一篇与自然景观相关的作文。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并领悟自然美,并让学生理解对于自然美景的回应和表达,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比喻手法以及应用情景。
本课重点难点都的都在于理解和领悟,这需要学生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并且需要有一定的自然景观的背景知识。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秣陵(清)屈大均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秣陵怀古(清)纳兰性德②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释】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
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
②纳兰性德,曾任清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1)《秣陵》的颈联,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2)有人说,纳兰性德既是站在本朝立场贬抑明王朝,又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明朝的兴替变化,其所持观点远在许多秣陵怀古诗之上。
请联系这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一二句描写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的情景,从正面描写出路上雾气浓重,持续时间长。
B. 三四句写出暖冬之景。
蚊虫飞舞,野凫少见行人,人离去才忽自觉,沉默刹那,四散而去。
C. 本诗既借景抒情,又运用典故,寄托了深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