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约束_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
- 格式:pdf
- 大小:482.29 KB
- 文档页数:11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以涵盖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方式、相互联系与变动规律,分析并应对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经济波动等问题,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目标。
2、国民经济核算帐户:用来定义基本宏观经济变量关系,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账户,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前提知识。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帐户基本概念,度量一定时期一国生产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总产出价值。
4、名义GDP:采用现行物价衡量总产出价值。
5、实际GDP:采用不变价格衡量总产出价值,用物价指数对名义GDP进行通缩。
6、支出法:通过对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进行加总,计算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7、收入法:把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加总得到国民收入。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费-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8、部门法、生产法: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增加值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反映了GDP来源。
政府部门劳务按其收入计算。
9、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利用一国国民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量。
10、个人收入: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即国民收入中不包括公司利润等的部分。
11、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12、劳动生产率: 一个单位的劳动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生产的产出量。
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速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13、社会生产函数: 生产理论研究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具有以下一般形式生产函数: Y= AF(L,K)。
1、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从短期看问题”分析角度,体现在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该模型显示总需求决定经济运行规模的原理和条件。
2、边际消费倾向(MPC):表示一单位收入变动带来的消费变动量。
3、总供求模型:描述宏观经济中的短期波动问题,表述一般物价水平与总供求数量(消费:总支出;供给:总收入/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第74卷第3期2021年5月Vol.74No.3May2021119~130DOI:10.14086/ki.wujss.2021.03.012中国居民家庭的消费趋势及特征万晓琼王少龙摘要为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便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将中国居民家庭依据流动性约束和人均家庭净资产情况分为四类,利用QUAIDS结构方程可以分析中国居民家庭2010-2018年的消费趋势及演化特征。
研究发现:第一,2010-2018年四种类型家庭都经历了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其中富裕类家庭高收入群体也在增多,富裕和非流动性约束的家庭消费提升更为明显。
第二,中国居民家庭消费结构整体呈现升级态势,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医疗负担仍然较重。
第三,2014-2018年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的消费占比随市场价格的上涨而增加,表明这些消费缺乏弹性。
第四,从支出弹性来看,家庭用品、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表现出“奢侈品”特性,表明中国居民家庭愈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
第五,四种类型家庭中,富裕和非流动性约束的家庭在家庭用品、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弹性更小,而在教育文化方面的支出弹性更大,表明这类家庭也更加注重精神文化需求。
因此,政府应致力于稳定提升居民收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的放矢地提振整体居民消费,为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增添动力。
关键词家庭消费结构;收入分布;QUAIDS模型;支出弹性;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图分类号F1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20(2021)03-0119-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872010)一、引言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速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而有所放缓。
自从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发生以来,通过外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影响;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在逐步减弱;而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影响。
中国居民消费与收入的长短期非对称性动态关系作者:徐小君刘欣瑶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4期摘要:为考察我国居民如何调整消费以适应收入的变化,采用1978-201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和收入数据,运用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对收入影响消费的非对称性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显示:1.城镇居民由于流动性约束的存在,正向临时性收入变化导致消费增长的程度大于负向临时性收入变化导致消费减少的程度;2.农村居民由于风险规避和预防性储蓄的原因,正向临时性收入变化导致消费增长的程度小于负向临时性收入变化导致消费减少的程度。
研究有助于认识和理解我国居民消费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原因,从而对政府部门制定消费相关政策有着参考意义。
关键词:居民消费;临时性收入;持久性收入;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作者简介:徐小君,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货币金融学、宏观经济学(Email:*****************.cn);刘欣瑶,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货币金融学(福建泉州36202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我国新型货币政策的结构调整功能及其有效性研究(17BJY192)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20)04-0084-13一前言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我国居民消费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逐渐成为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
随着收入水平的快速上升,我国从贫困落后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再迈向高收入国家,居民的消费行为也随之发生着不断地改变。
家庭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需求一直处于转型和升级之中。
因此考察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动态发展和演变过程,研究经济转轨背景下居民消费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原因,有助于丰富与发展现有消费经济理论。
中外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差异及其对策一、前言消费即使用和发挥物质或者非有形物质的价值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消费一直存在,在市场形成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消费观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确定,在某一个确定的时代或者说时空,消费观念的变化不大,可以认为不变。
研究消费者的态度和观念以及研究消费者的行为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市场形成以前,消费者消费的对象是通过自给自足来满足的,此时的消费缺乏质量和价值的明显而且清晰的概念,但是人们在狩猎、渔牧、耕种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例如要求收入量大、收成质高等模糊的要求。
随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商品交换和货币制度的形成,人们在交易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质量要求的观念。
至今,不管什么地域,不管什么文化差异,人们在某些方面存在了十分惊人的一致。
比如,购买时要求物美价廉。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历史,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和轨迹,地域决定了沟通的有限性,或者根本上限制了文化上的交流和互通。
文化的差异从根本上导致了人们观念的差异,在消费行为中和人们的消费观念中,导致差异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文化的差异,也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态度的差异。
对于不同的消费行为,需要有不同的对策,使进行经济行为并使这个行为继续下去成为可能。
当然,不同的文化导致不同的消费观念,不同的消费观导致了不同的对策。
本文主要研究讨论中外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差异及其对策,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比较文化差异的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和中外消费观念的发展历程;2、比较当下中外消费观念的差异;3、讨论和比较对于不同消费行为的中外消费者的对策;二、关于消费方面的中外文化差异总的来说,基于人口基数和地区面积,如今大潮中主要形成了两种消费观念,即以中国人为主的亚太地区的保守观念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提前消费观念。
本文的比较将在具有较大影响力并起决定作用的中美消费观念之间展开,一次作为中外消费者行为差异比较的代表。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一、1、宏观经济学:以涵盖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方式、相互联系与变动规律,分析并应对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经济波动等问题,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目标。
2、国民经济核算帐户:用来定义基本宏观经济变量关系,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账户,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前提知识。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帐户基本概念,度量一定时期一国生产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总产出价值。
4、名义GDP:采用现行物价衡量总产出价值。
5、实际GDP:采用不变价格衡量总产出价值,用物价指数对名义GDP进行通缩。
6、支出法:通过对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进行加总,计算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7、收入法:把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加总得到国民收入。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费-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8、部门法、生产法: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增加值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反映了GDP来源。
政府部门劳务按其收入计算。
9、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利用一国国民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量。
10、个人收入: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即国民收入中不包括公司利润等的部分。
11、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12、劳动生产率:一个单位的劳动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生产的产出量。
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速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13、社会生产函数:生产理论研究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具有以下一般形式生产函数:Y= AF(L,K)。
二、1、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从短期看问题”分析角度,体现在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该模型显示总需求决定经济运行规模的原理和条件。
2、边际消费倾向(MPC):表示一单位收入变动带来的消费变动量。
3、总供求模型:描述宏观经济中的短期波动问题,表述一般物价水平与总供求数量(消费:总支出;供给:总收入/总产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