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约束_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
- 格式:pdf
- 大小:482.29 KB
- 文档页数:11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以涵盖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方式、相互联系与变动规律,分析并应对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经济波动等问题,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目标。
2、国民经济核算帐户:用来定义基本宏观经济变量关系,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账户,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前提知识。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帐户基本概念,度量一定时期一国生产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总产出价值。
4、名义GDP:采用现行物价衡量总产出价值。
5、实际GDP:采用不变价格衡量总产出价值,用物价指数对名义GDP进行通缩。
6、支出法:通过对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进行加总,计算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7、收入法:把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加总得到国民收入。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费-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8、部门法、生产法: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增加值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反映了GDP来源。
政府部门劳务按其收入计算。
9、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利用一国国民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量。
10、个人收入: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即国民收入中不包括公司利润等的部分。
11、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12、劳动生产率: 一个单位的劳动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生产的产出量。
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速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13、社会生产函数: 生产理论研究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具有以下一般形式生产函数: Y= AF(L,K)。
1、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从短期看问题”分析角度,体现在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该模型显示总需求决定经济运行规模的原理和条件。
2、边际消费倾向(MPC):表示一单位收入变动带来的消费变动量。
3、总供求模型:描述宏观经济中的短期波动问题,表述一般物价水平与总供求数量(消费:总支出;供给:总收入/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第74卷第3期2021年5月Vol.74No.3May2021119~130DOI:10.14086/ki.wujss.2021.03.012中国居民家庭的消费趋势及特征万晓琼王少龙摘要为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便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将中国居民家庭依据流动性约束和人均家庭净资产情况分为四类,利用QUAIDS结构方程可以分析中国居民家庭2010-2018年的消费趋势及演化特征。
研究发现:第一,2010-2018年四种类型家庭都经历了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其中富裕类家庭高收入群体也在增多,富裕和非流动性约束的家庭消费提升更为明显。
第二,中国居民家庭消费结构整体呈现升级态势,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医疗负担仍然较重。
第三,2014-2018年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的消费占比随市场价格的上涨而增加,表明这些消费缺乏弹性。
第四,从支出弹性来看,家庭用品、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表现出“奢侈品”特性,表明中国居民家庭愈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
第五,四种类型家庭中,富裕和非流动性约束的家庭在家庭用品、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弹性更小,而在教育文化方面的支出弹性更大,表明这类家庭也更加注重精神文化需求。
因此,政府应致力于稳定提升居民收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的放矢地提振整体居民消费,为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增添动力。
关键词家庭消费结构;收入分布;QUAIDS模型;支出弹性;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图分类号F1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20(2021)03-0119-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872010)一、引言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速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而有所放缓。
自从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发生以来,通过外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影响;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在逐步减弱;而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影响。
中国居民消费与收入的长短期非对称性动态关系作者:徐小君刘欣瑶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4期摘要:为考察我国居民如何调整消费以适应收入的变化,采用1978-201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和收入数据,运用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对收入影响消费的非对称性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显示:1.城镇居民由于流动性约束的存在,正向临时性收入变化导致消费增长的程度大于负向临时性收入变化导致消费减少的程度;2.农村居民由于风险规避和预防性储蓄的原因,正向临时性收入变化导致消费增长的程度小于负向临时性收入变化导致消费减少的程度。
研究有助于认识和理解我国居民消费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原因,从而对政府部门制定消费相关政策有着参考意义。
关键词:居民消费;临时性收入;持久性收入;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作者简介:徐小君,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货币金融学、宏观经济学(Email:*****************.cn);刘欣瑶,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货币金融学(福建泉州36202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我国新型货币政策的结构调整功能及其有效性研究(17BJY192)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20)04-0084-13一前言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我国居民消费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逐渐成为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
随着收入水平的快速上升,我国从贫困落后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再迈向高收入国家,居民的消费行为也随之发生着不断地改变。
家庭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需求一直处于转型和升级之中。
因此考察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动态发展和演变过程,研究经济转轨背景下居民消费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原因,有助于丰富与发展现有消费经济理论。
中外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差异及其对策一、前言消费即使用和发挥物质或者非有形物质的价值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消费一直存在,在市场形成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消费观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确定,在某一个确定的时代或者说时空,消费观念的变化不大,可以认为不变。
研究消费者的态度和观念以及研究消费者的行为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市场形成以前,消费者消费的对象是通过自给自足来满足的,此时的消费缺乏质量和价值的明显而且清晰的概念,但是人们在狩猎、渔牧、耕种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例如要求收入量大、收成质高等模糊的要求。
随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商品交换和货币制度的形成,人们在交易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质量要求的观念。
至今,不管什么地域,不管什么文化差异,人们在某些方面存在了十分惊人的一致。
比如,购买时要求物美价廉。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历史,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和轨迹,地域决定了沟通的有限性,或者根本上限制了文化上的交流和互通。
文化的差异从根本上导致了人们观念的差异,在消费行为中和人们的消费观念中,导致差异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文化的差异,也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态度的差异。
对于不同的消费行为,需要有不同的对策,使进行经济行为并使这个行为继续下去成为可能。
当然,不同的文化导致不同的消费观念,不同的消费观导致了不同的对策。
本文主要研究讨论中外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差异及其对策,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比较文化差异的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和中外消费观念的发展历程;2、比较当下中外消费观念的差异;3、讨论和比较对于不同消费行为的中外消费者的对策;二、关于消费方面的中外文化差异总的来说,基于人口基数和地区面积,如今大潮中主要形成了两种消费观念,即以中国人为主的亚太地区的保守观念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提前消费观念。
本文的比较将在具有较大影响力并起决定作用的中美消费观念之间展开,一次作为中外消费者行为差异比较的代表。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一、1、宏观经济学:以涵盖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方式、相互联系与变动规律,分析并应对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经济波动等问题,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目标。
2、国民经济核算帐户:用来定义基本宏观经济变量关系,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账户,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前提知识。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帐户基本概念,度量一定时期一国生产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总产出价值。
4、名义GDP:采用现行物价衡量总产出价值。
5、实际GDP:采用不变价格衡量总产出价值,用物价指数对名义GDP进行通缩。
6、支出法:通过对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进行加总,计算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7、收入法:把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加总得到国民收入。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费-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8、部门法、生产法: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增加值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反映了GDP来源。
政府部门劳务按其收入计算。
9、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利用一国国民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量。
10、个人收入: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即国民收入中不包括公司利润等的部分。
11、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12、劳动生产率:一个单位的劳动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生产的产出量。
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速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13、社会生产函数:生产理论研究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具有以下一般形式生产函数:Y= AF(L,K)。
二、1、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从短期看问题”分析角度,体现在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该模型显示总需求决定经济运行规模的原理和条件。
2、边际消费倾向(MPC):表示一单位收入变动带来的消费变动量。
3、总供求模型:描述宏观经济中的短期波动问题,表述一般物价水平与总供求数量(消费:总支出;供给:总收入/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经济学解读本文通过阐述消费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居民消费率的决定因素,进而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率预防性储蓄不确定性借贷制约消费一直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近年来,我国消费总量快速增长,消费规模出现了标志性突破;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使即期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消费水平也大有提高,服务性消费比例也快速上升。
但从我国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来看,我国消费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消费不足仍然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突出表现为:第一,最终消费率过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呈不断减弱之势。
第二,居民消费率过低,居民即期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受到较强的压抑。
第三,信用消费规模过低,信贷消费种类过少。
第四,居民储蓄率过高,居民支出构成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失调,即期消费需求受到强烈“挤压”。
本文综合了国内学者中很有代表性的观点,着重从西方一些学者提出的宏观经济理论角度,通过研究消费者行为来分析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居民消费率的决定因素(一)居民消费率的含义消费率(或最终消费率)是指一国消费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它是衡量消费水平与消费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用公式表示为:消费率=最终消费/GDP(最终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政府消费率是指政府消费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用公式表示为:政府消费率=政府消费额/GDP居民消费率是指居民消费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用公式表示为: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额/GDP其中,居民消费率是反映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它的指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宏观经济结构的失调,损害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使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难以实现。
(二)决定居民消费率高低的基本因素收入水平。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
一般来说,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会随着人均实际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上升。
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孙 凤 王玉华ABSTRACT Because the consum ption function which are often em ployed to study Chinese consumer behavior omit research of the institution and consumer saving m otive,the conclusions of re2 search do not give full answers about Chinese consumer behavior.The paper builds analysis frame according to the precautions saving theory and put forward to analysis m odel of EC M,as well as studies data about Chinese saving m otive investigate.S ome conclusions are reached. 关键词:消费函数;误差修正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呈下降态势。
消费占G DP的比重,由80年代的52%降低到现在的46%。
近年来,政府采取了包括降低银行存款利率,鼓励个人信贷消费、提高中低层居民收入等一系列举措,然而居民消费并没有摆脱低迷状态,1998年全国消费品零售增长618%,比1990—1997的年均增长低1415个百分点。
与居民低消费率相对应,居民储蓄持续增长成为我国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之一。
居民储蓄是指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和转移支付后的余额,包括实物性储蓄和金融性储蓄。
在我国的居民储蓄中,金融性储蓄约占75%,是居民储蓄的主要部分。
金融性储蓄又包括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保险、外币储蓄和手持现金等,其中银行存款约占60—70%。
试论流动性约束、短视行为与我国消费需求疲软的关系叶海云(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 430072)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国外现代宏观消费理论对于研究我国消费需求的局限性,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了一个“短视消费模型”,讨论了边际消费倾向与短期储蓄目标的关系,从而论证了造成我国目前消费疲软的根本原因是短视行为与流动性约束太强,最后解释了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降低以及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
关键词:流动性约束 短视行为 短期储蓄目标多年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一直占国民收入的60%左右,因此要达到启动内需的目的,必须弄清我国消费需求疲软的形成机制,以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刺激需求的政策。
近20年来,中外学者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对中国的消费需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但到目前为止,我国消费需求疲软的形成机制尚未弄清,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
一、运用国外现代消费理论研究我国消费需求的局限性国外现代消费理论研究的是成熟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消费者的选择行为。
但是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市场机制不健全,如果简单地套用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例如,莫迪里亚尼等人(Modigliani and Brumberg ,1954)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Friedman ,1957)的永久性收入假说以及里兰德(Leland ,1968)的预防性储蓄假说的出发点是假设一个理性的消费者通过分配一生的收入来规划一生的消费使一生的效用最大化。
具体地说,如果一个消费者的跨时效用函数(Intertem -po ral utility function )是U =U (C 0,…,C t ,…,C T )(1)其中C t (t =0,1,…,T )表示在t 时期的实际消费(real consumption ),T 表示其寿命。
如果A 0表示其初始流动性资产水平,y t 表示其t 时期的收入。
假设各个时期的实际利率不变为r ,则消费者在各个时期的消费的折现值不能超过其在各个时期的收入的折现值加其流动性资产水平的总和,即∑T0C t /(1+r )t ≤∑T 0y t /(1+r )t +A 0(2)则消费者的问题是在(2)的条件下选择C t (t =0,1,…,T )使效用U 最大。
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与居民消费城乡差异--基于我国东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浙江工商大学赵亚茹、胡晓丽、王璐摘要:本文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对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我国东部地区居民消费的城乡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居民消费受流动性约束的影响大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对实际利率变化的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而城镇居民与之相反;农村居民受前期消费变动和长期消费倾向的影响大于城镇居民;对于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对城乡居民消费是否有影响无法得到定论。
关键字: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东部地区城乡消费差异面板数据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居民消费行为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居民的储蓄额大幅度上升,最终消费率尤其是居民的最终消费率处于偏低水平,并且我国目前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加快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与居民消费的城乡差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对居民消费行为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和Duscnberry(1949)的相对收入假说。
随后Friedman 和F.Modigliani在原有消费者行为分析框架基础上分别提出了永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
而Hall(1978)考虑到不确定性的存在,将理性预期理论引入永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提出随机游走假说。
Flavin(1981)假设持久收入遵循一阶自回归过程,并利用美国的总和时序数据进行估计,发现消费不仅取决于持久收入,也且也收到预期的收入变化的影响,即消费对收入的“过度敏感性”。
而Campbell and Deaton (1987)试图从不同于Hall和Flavin的角度验证随机游走假说,提出了消费的“过渡平滑性”,即消费的实际波动小于理论估计值,这一发现对随机游走假说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然而这种现象却可以用预防性储蓄理论和流动性约束理论得到很好地解释。
流动性约束与西部农村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摘要:论文以西部农村居民消费为研究对象,对流动性约束与西部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大部分资金有限的西部农村居民只能花费其当期的收入,进行生产资料的购买或者生活消费品的购买,呈现短视性的消费特点。
针对流动性约束对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的制约,提出了改革西部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流动性约束;西部农村地区;居民消费;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f83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8-0189-01在消费理论中,流动性约束就是指消费者不能借入资金而自身又缺乏财富存量来进行消费支出,也可以将流动性约束定义为消费者没有能力用未来的收入做为担保而获得贷款。
流动性约束理论认为,由于流动性约束的存在使得消费者进行储蓄来为收入下降时做准备。
“借入约束最重要的效应可能是提高了整个经济的边际消费倾向。
很明显,对于借入数量低于期望值的收到约束的消费者,可获得资源的任何增量都会被花费掉。
”[1]流动性约束是影响西部农村居民[2]消费的重要因素,其造成了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
一、建立流动性约束与西部农村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模型将西部农村居民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受到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他们收入预期性低,不敢借贷消费或者无法向金融机构借款消费,只能是花费当期的收入来进行消费;另一类是不受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他们可以花费持久收入来进行消费。
在这里,假设受到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他们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用来表示,那么总消费的公式是:(1.1)用表示消费,y表示收入,是表示从到期的持久性收入的变化,x 是代表一个常数项。
值代表消费对当期收入的过度敏感性系数,也可以称为流动性约束系数。
值如果越大,表示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农村居民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比重越大;1-值越大,则表示消费持久性收入的农村居民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比重越大。
选取1988年至2009年西部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1988年-2009年统计年鉴),分别用yt和ct来表示,并对yt和ct取对数。
我国收入等级不同城镇居民的消费敏感性作者:李春风陈乐一李玉双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6期[摘要]运用理论与实证结合的方法,发现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在解释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问题上有一定局限性。
在该假说的基础上引入流动性约束条件构建出新消费模型。
理论与实证结果表明,该新消费模型解释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更具合理性,我国收入等级不同城镇居民消费的敏感性并不强,表现出一定的平滑特性。
同时还发现,在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收入等级不同城镇居民消费敏感性呈“W”型曲线分布。
[关键词]消费敏感性;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中图分类号] F0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2)06—0073—06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效需求不足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
居民消费需求是有效需求最重要的部分。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需求表现出持续疲软之势,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不断下降,从1990的0.85下降到2009年的0.714,年均下降达0.7%数据是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所得,下同。
为了缓解居民消费需求的低迷,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如鼓励个人信贷消费、提高中低层居民收入等,希望能够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居民消费需求仍然不尽如意,我国仍面临消费疲软、总需求不足的现状。
针对这一现状,“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并把它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战略。
可见,我国有效需求不足已引起了决策层的极大关注,因而探讨目前我国消费需求疲软的原因,找出有效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意义重大。
一直以来,经济学家都十分重视消费问题,尤其是关注消费与收入的动态联系。
Keynes 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是当期收入水平的函数,随着当期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Duesenberry 的相对收入假说,指出不仅当期收入水平会影响消费,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其他人的消费行为也会影响消费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