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比例尺(2)导学案表格式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6
《比例尺》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54-55页
学习目标
1.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及相应数量关系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能根据比例尺绘制平面图。
学习重点: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学习难点:计算过程中单位的换算。
学习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求下面各比例中的未知项X。
1:450=12:X X:40=5:8 11:X=25:225
2.图上距离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二、自主探究
(一)自学课本第54页例2
分析:题中已知()和(),求()。
图上距离
根据——————=比例尺,我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这样解答:实际距离
(温馨提示:要注意公式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必须一致
哟!)
我还能用其他方法解答:
(二)自学课本第55页例3
分析:题中已知三个小朋友的()和这幅图的(),要画出他们三家和学校的位置平面图,就需要先求出三个小朋友到学校的()。
然后再绘制平面图。
绘图时,要把数值比例尺改写成线段比例尺,表示在图上。
图上距离
根据——————=比例尺,我可以这样解答:
实际距离
我想提示大家在计算和画图时要注意
三、课堂达标
1.课本第54页“做一做”。
2.课本55页“做一做”
四、巩固提升
0 50 100 150 200米
在上面的地图上量得两地之间的距离是9厘米,那么在比例尺是1:30000的地图上,两地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1课比例尺的应用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1课比例尺的应用导学案【第1篇】1、目标的定位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
在课堂设计时,我们应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等,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比例尺》这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
是比的知识、正比例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
依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知识及年龄特点等来重新审视《比例尺》一课,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分内容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对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能进行转化,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就数值比例尺而言,教材没有就方法比例尺专门的讲解,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就是要学生在理解比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上,其次才是计算比例尺,有了深刻的理解,计算自然水到渠成。
这样来把握教材,教学起来得心应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例尺》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于理解,而且我觉得书中的练习和情境可能不太适合我们的学生,学生不一定会十分感兴趣,可能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
因此我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结合人教版教材,我对教材进行了取舍,创设了贴近我所教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考虑线段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因些我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还把比例尺的相关内容拓展进来,从而拓宽和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上课,我首先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老师开车从濮阳到郑州用3个小时,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濮阳爬到郑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濮阳和郑州。
第五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主备:审核:编号:022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教师评价:温馨寄语:失败是成功之母。
学习目标:1、我能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重点)2、我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
(难点)学习方法:观察探究法学习过程:一、学案自学课件演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后思考:(1)把放大前后的两幅图片相比,你能发现什么?(2)图片变大前后的长和宽它们之间有没有规律呢?二、合作探究1、图形的放大(1)上面两幅图的长和宽各有什么关系?数据如下第一幅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第二幅长方形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2)这里的2:1表示哪两个数量的比?(3)上图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图按怎样的比放大的?2、图形的缩小(1)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2)这里的1:2表示哪两个数量的比?3、怎么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4、这里的比的前项表示什么?比的后项表示什么?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5、先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放大后的图形长、宽各是几格?(1)要把这幅图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2)画图,交流展示。
(3)要把这幅图俺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个格?(4)画图,交流展示。
(5)观察上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三、我会做,我能行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
量一量,三角形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四、当堂检测1、按1;2的比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2练习九第一题。
五、我这节课的收获是第五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主备:审核:编号:023比例的意义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教师评价: 温馨寄语:学习伴我成长!学习目标:1、我能掌握比例的意义。
2、我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比例尺2》(导学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一、学习目标1.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学习重点1. 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比例尺的应用。
三、学习难点1. 比例尺的计算。
2. 比例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比例尺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并尝试解决相关问题。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并在小组内分享解题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比例尺的计算方法进行讲解,强调注意事项,并通过典型例题巩固知识。
5.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体系。
7.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比例尺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比例尺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比例尺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比例尺应用的熟练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2. 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 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比例尺的应用”。
比例尺的应用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它是连接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的桥梁,对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至关重要。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深化对比例尺概念的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比例尺进行计算。
### 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比例尺》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表示方法。
2. 能够利用比例尺进行实际长度与图上长度的换算。
3. 能够通过比例尺判断地图、建筑图纸等比例尺应用。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 比例尺在实际应用中的换算。
#### 教学难点:- 比例尺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 教学准备:-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比例尺的相关内容。
- 练习题,用于巩固比例尺的知识。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1. 通过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换算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在测量长度时,有时候需要将实际长度缩小或放大,以便于观察和计算,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实现的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例尺。
---#####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比例尺的定义: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向学生展示比例尺的定义,即比例尺是实际长度与图上长度的比值。
2. 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教师讲解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如1:1000,表示实际长度是图上长度的1000倍。
3. 比例尺的应用:教师通过实例,向学生展示比例尺在实际应用中的换算方法,如地图、建筑图纸等。
---#####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学生完成后,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 四、巩固提高(10分钟)1. 教师出示难度较大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学生完成后,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比例尺的定义、表示方法和应用。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六年级下册《比例尺》导学案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导学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
(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
)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
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什么是比例尺(自学书上内容,学生交流汇报)出示图例1: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
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介绍数值比例尺让学生看图。
“我们经常在地图上看到的比例尺有这两种: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也可以写成:1/100000000 ,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
3、介绍线段比例尺还有一种是线段比例尺(看北京地图),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km的实际距离。
”4.介绍放大比例尺出示图例2“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
下面就是一个弹簧零件的制作图纸。
“学生看图,“你知道比例‘2:1’表示什么意思吗?这也是一个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2:1 比较这个比例尺与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
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比例尺∣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比例尺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情景导入师:同学们,这是一枚硬币,你能同样大小的把它画在纸上吗?生:能。
师:最近老师听说笑笑要搬新家了,想请大家帮她设计一下,她告诉我她们家是一个长是9米,宽是6米的长方形,你能否同样大小的把他们家画在一张纸上?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啊?生:因为太大了。
师:那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把他们家画在纸上呢?生:把实际的长和宽按同样的倍数缩小后再画在图纸上。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作为一名设计师他所画的效果图要按一个固定的比把实际的长短扩大或缩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所画的图上的效果和实际效果完全一样。
师:好,那请同学们把笑笑家的平面图画在纸上,随便你用几厘米表示9米和6米。
有信心当好这个设计师吗?生:有。
二、探究新知师:好!谁来读一下学习要求?(电脑出示)学习要求:(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2)个人独立作出平面图;(3)写出图上的长、宽和实际的长、宽。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长宽让学生在音乐中画图。
师:同学们的作品都完成了,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作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距离。
(师选出大小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我们请这些作品的设计者来说说你们是怎样设计的,并指出你所画的平面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各是多少。
生:我是把实际的长和宽都缩小100倍,图上的长就是9厘米,宽是6厘米,实际的长是9米和6米。
(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例尺导学案
比例尺 4
课型:新知探究课
学习内容:比例尺的意义,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
学习目标:
1、在探索、观察、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2、学会求比例尺,能够把线段比例尺正确转换成数值比例尺。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学习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学习难点:
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地图
导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课前要求预习的相关内容,检查预习情况。
二、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1、出示脑筋急转弯
2、引出地图,导入新课
三、提纲定向,自学课本
1、自学提纲:
(1)什么是比例尺?说出公式。
(2)常见的比例尺一般有两类比例尺和比例尺。
(3)1:100000000是比例尺,1是项, 100000000是项。
1是距离, 100000000是距离。
(1)表示图上1cm代表实际的 km
(4)1:100000000 (2)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3)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
0 40 80 120千米
附加题(10 )
学校到小明家的实际距离为900米.你有办法找到小明家在图上的位置吗?(小明家在学校的正西方.)
北
0 30600米。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学案比例尺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教学内容:比例尺“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教学目标: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