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比赛方案评分细则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5
微课评分标准
微课评分标准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1. 内容完整性:评估微课的内容是否全面,包含重要的知识点和必要的补充材料,能否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2. 内容清晰度:评估微课讲解的清晰度和逻辑性,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是否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知识点。
3. 创新思维:评估微课是否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包括在教学方法、案例分析等方面是否有新意。
4. 互动性和参与度:评估微课的互动性和学习者的参与度,包括是否提供了互动环节和讨论板块,是否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思考和参与。
5. 教学效果:评估微课对学习者的教学效果,是否能够帮助学习者提升知识水平和技能。
6. 视频质量:评估微课视频的画质和音质,是否清晰流畅,保证学习者的良好观看体验。
以上仅为一些常见的微课评分标准,具体评分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标进行调整。另外,评分还可以根据微课的难易程度、时长和学习者背景等进行综合考量。
【技术标准要求】
✓ 图文微课,提交JPG/PNG/GIF格式文件,其内容可在5分钟左右完成阅读
✓ 视频微课,采用标清标准,MP4文件200M以内,时长一般为3-10分钟,不超过15分钟
✓ 音频微课,提交MP3文件,音频时长10分钟左右,不超过15分钟,文件大小不超过200M ✓ H5微课,时长一般为3-10分钟,25P以内,作品链接及二维码提交主办方
✓ 参赛作品需有明确的作者信息和作品名称,命名格式为《作品名称-作者-作者单位》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说明
(减分制)
作品规范(10)材料完整(5分)包含音频文件、文字稿及设计说明等
技术规范(5分)
符合技术标准,声音清晰稳定、无错读、漏
读
教学设计(60)收益识别(10分)
作品内容不学习者应用后的收益关联明显,
能够被受众识别
对象识别(10分)
目标学员对象指向清晰,针对具体岗位、人
员及特定的应用场景
选题识别(10分)
所选主题适合以音频方式呈现,符合听觉心
理
学习目标(10分)
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可衡量;能够解决实
际工作中的痛点、重点、个性化教学等问题学习内容(10分)
教学内容适当、准确,无科学性或政策性错
误,能理论联系实际,能确保教学目标的实
现
教学方法(10分)
展开方式逻辑、层次清晰,能够有效支持实
现教学目标、呈现教学内容并符合学员特征
教学呈现(30)教学呈现(10分)
导入简短顺畅,能有效激发学习动机;内容
呈现具有启发性,指导性
教学语言(10分)
普通话讲解,语言简练准确,吐字清晰,无
明显语病
呈现艺术(10分)
声音具有感染力,能够有效地将读者带入情
“微课”评比活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课已经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在线学习方式。为了进一步推广微课教学模式,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潜能,我们决定举办“微课”评比活动。
二、活动主题:本次“微课”评比活动的主题为“创新教学,展示风采”。
三、活动目的:通过“微课”评比活动,旨在鼓励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创新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四、活动时间:本次“微课”评比活动将于XX年XX月举行,具体时间将另行通知。
五、活动流程:
1. 报名阶段:参赛教师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微课”相关资料和视频;
2. 评审阶段:专家评审团将对参赛微课进行评审,并选出优胜者;
3. 颁奖阶段:在颁奖仪式上,对获奖教师进行表彰,并向他们颁发奖品。
六、评选标准:
1. 创新性:微课内容具有独特的创意和特色;
2. 教学效果:微课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3. 视频制作:视频制作精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七、奖项设置:
1. 一等奖1名,奖金XXX元;
2. 二等奖3名,每名奖金XXX元;
3. 三等奖5名,每名奖金XXX元。
八、活动宣传:为了提高活动知名度,我们将通过校园宣传、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宣传“微课”评比活动。
九、活动总结:在“微课”评比活动结束后,我们将对活动进行总结,并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和改进,以便更好地开展下一次的活动。
十、活动保障:为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将严格执行活动方案,确保活动的公平、公正。
十一、结语:通过“微课”评比活动,我们希望能够激励更多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教学实践,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期待这场创新之旅的启航!
2024年“微课”评比活动实施方案
一、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微课”已经成为数字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为了促进“微课”资源的广泛推广和优质资源的共享,2024年我们计划开展“微课”评比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评选出一批优质的“微课”资源,推动数字教育的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实现教育公平。
二、评比活动时间
本次评比活动将于2024年X月X日开始,持续一个月,评选结果将于一个月后公布。
三、评选范围
1. 参与对象:全国范围内的教师和教育机构可以自愿申报参加。
2. 评选内容:主要评选内容为“微课”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创新程度。
3. 评选标准:评选标准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内容创新等多个方面。
四、申报与审核
1. 教师个人申报:教师个人可自行填写申报表,将申报材料(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演示视频、教师简介等)发送至指定邮箱。
2. 教育机构申报:教育机构应将机构内符合要求的“微课”资源进行整理和提交,同样发送至指定邮箱。
3. 审核与筛选:申报材料将由专业评委进行审核和筛选,初选出符合评选标准的“微课”资源。
五、评选流程
1. 初选:评委会将对初选出的“微课”资源进行评审,评选出最终的入围作品。
2. 入围作品公示:公布入围作品名单,并进行展示和宣传。
3. 决赛评选:通过线下展示和评委打分的方式进行决赛,最终评选出获奖作品。
4. 颁奖典礼:在特定场合举行颁奖典礼,表彰获奖者,并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六、奖项设置与奖励
1. 一等奖:评选出的前三名将被授予一等奖,并获得奖金、奖牌和荣誉证书。
微课比赛方案
近年来,微课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教育机构和教师们备课教学
的首选方式。微课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加
自主地学习,还可以节约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在微课的使用中,微课比赛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之一。本文将介绍微课比赛的方案。
一、比赛时间
比赛时间可以与学校的教学计划相结合,一般在考试或期末考
试之后的空闲时间举行,时间不要过长,一周左右即可,有利于
学生的积极性。
二、比赛形式
1.个人赛
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主题,自由创作,然后上传到指定
的平台进行比较。评审团可以采取评分制,对每个学生的微课进
行分数评分,最后评出成绩最好的学生。
2.小组赛
小组赛需要三到五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根据小组的主题进行微课创作,小组赛也可以采用评分制,最后再根据组内总分出成绩最好的团队。
三、比赛内容
1.根据学科设置主题,开展主题微课的创作和评比,增强学生的学科能力。
2.校园与社会热点事件,学生可以自由选定热点事件的背景、情节、主题等方面展开素材搜集、制作与征集,并进行公正客观评比。
3.日常生活与科技创新题材。根据学生个人经历、生活情感、热爱兴趣等方面创作,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本领,增强学习动力与满足感。
四、比赛评分标准
1.微课的主题是否明确、准确。
2.微课的内容能否生动、有趣、言简意赅。
3.微课制作的质量,包括PPT制作、录音录像的清晰度和音画
的协调性等方面。
4.语音表达能力是否准确、清晰;PPT的设计和制作是否美观、规范。
五、奖励办法
为激励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
微课大赛评分标准
微课大赛评分标准是评定微课作品优劣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影
响着微课的质量和影响力。在评分标准中,通常包括内容设计、教
学效果、创新性、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要求。下面将详细介绍微
课大赛评分标准的具体内容。
首先,内容设计是微课评分的重要因素之一。内容设计要求微
课的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能够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引发
学生的兴趣。微课内容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要求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要得到充分考虑。
其次,教学效果是评定微课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学效果主要包
括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微课的教学效果要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同时要求微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
中进行学习。
此外,创新性也是微课评分的重要依据之一。创新性要求微课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够有新意,能够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引
领教学的潮流。微课的创新性要求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
学习中感受到新鲜和活力。
最后,表达能力也是微课评分的重要考量之一。表达能力要求微课的讲解清晰、条理清楚,能够让学生轻松理解和接受。微课的表达能力还要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微课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和参与。
综上所述,微课大赛评分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它综合考量了微课的内容设计、教学效果、创新性和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只有在这些方面都能够达到一定的要求,微课才能够获得较高的评分。因此,作为微课创作者,我们需要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评分标准,努力提升微课的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评分标准
主要项
目
分块指标具体说明
主题内容
15分选题(5分)
选题具备“小而精”的特点,具备独立性、完整性和示范
性。
重点突出
(5分)
能体现教学中常见、典型、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内容,能有效
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内容合理
(5分)
内容严谨充实,无常识性错误,能反映学科特点。
视频设计
25分设计合理
(10分)
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组织与编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突出生本意思,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方法适当
(10分)
能根据教学需求选用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注重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合
理,教学媒体选择恰当,教学辅助效果好。
形式新颖
(5分)
构思新颖,富有创意,录制方法与工具可自由组合,如用手
写板、电子白板、黑板、白纸、PPT、Pad、录屏工具软件、
手机、DV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制作。
语言表达
20分语言清晰
(10分)
教学语言规范清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富有感染力。表达形象
(10分)
教学过程主线清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逻辑性和启发引
导性强。
技术运用
30分技术规范
(15分)
微视频:时长不超过10分钟;视频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
理、声音清楚,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等;视频片头应显
示标题、作者。字幕用字、符号规范。
作品完整
(15分)
参赛作品必须包含微课视频和创作的文本说明:学生学习起
点分析、内容分析、目标分析等。
实际效果
10分目标达成
(10分)
能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指标说明
主题与内容15分选题简明
(5分)
应选取教学环节中某一知识点、例题/习题、专题、实验活动等
评分标准
主要项
目
分块指标具体说明
主题内容
15分选题(5分)
选题具备“小而精”的特点,具备独立性、完整性和示范
性。
重点突出
(5分)
能体现教学中常见、典型、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内容,能有效
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内容合理
(5分)
内容严谨充实,无常识性错误,能反映学科特点。
视频设计
25分设计合理
(10分)
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组织与编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突出生本意思,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方法适当
(10分)
能根据教学需求选用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注重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合
理,教学媒体选择恰当,教学辅助效果好。
形式新颖
(5分)
构思新颖,富有创意,录制方法与工具可自由组合,如用手
写板、电子白板、黑板、白纸、PPT、Pad、录屏工具软件、
手机、DV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制作。
语言表达
20分语言清晰
(10分)
教学语言规范清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富有感染力。表达形象
(10分)
教学过程主线清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逻辑性和启发引
导性强。
技术运用
30分技术规范
(15分)
微视频:时长不超过10分钟;视频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
理、声音清楚,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等;视频片头应显
示标题、作者。字幕用字、符号规范。
作品完整
(15分)
参赛作品必须包含微课视频和创作的文本说明:学生学习起
点分析、内容分析、目标分析等。
实际效果
10分目标达成
(10分)
能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指标说明
主题与内容15分选题简明
(5分)
应选取教学环节中某一知识点、例题/习题、专题、实验活动等
附件 1
微课评审标准
构造完好 (5 分)
教师风范
作品 (5 分)规范 20 分
技术要求
(10 分)
选题简洁选题
(5 分)价
值
10 分
要点
突出(5 分)
内容科学
教课
(10 分)
内容
逻辑清楚
20 分
(10 分) 目标达成
(15 分)
教课特点
教课
(10 分)
成效 35 分
形式新奇
(10 分)
拥有独立性和完好性,包含微课视频、教课方案设计和课件等,如在微课
视频中使用到的习题及总结等协助扩展资料, 能够单个文件方式上传有关协助扩展资料。
教课语言规范、清楚,富裕感染力
。如教师出镜,则需仪表适合,教态自
然,能显现优秀的教课风采和个人魅力。
1. 微视频:时长一般不超出 10 分钟;视频图像清楚稳固、构图合理、声
音清楚,主要教课环节有字幕提示等; 视频片头应显示标题、 作者、单位;
鼓舞简洁易懂、短小精趣的微课作品;
2. 教课方案设计:环绕所选主题进行设计,要突出要点,着重实效;
3. 多媒体教课课件:配合视频讲解使用的主要教课课件为
PowerPoint 格
式,需独自文件提交;其余拓展资料切合网站上传要求。
针对教课环节中某一知识点、例题
/ 习题、专题、实验活动等作为选题,
种类包含但不限于:教授类、解题类、答疑类、实验类、活动类。尽量做到“小而精”,具备独立性、完好性和示范性。
能突出教课中常有、典型、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内容,能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要点和难点。
内容谨慎充分,无科学性、政策性错误,能反应社会和学科发展。
教课内容的组织与编排,要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课过程主线清楚、要
点突出,逻辑性强,了然易懂。
“微课”评比活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课已经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在线学习方式。为了进一步推广微课教学模式,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潜能,我们决定举办“微课”评比活动。
二、活动主题:本次“微课”评比活动的主题为“创新教学,展示风采”。
三、活动目的:通过“微课”评比活动,旨在鼓励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创新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四、活动时间:本次“微课”评比活动将于XX年XX月举行,具体时间将另行通知。
五、活动流程:
1. 报名阶段:参赛教师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微课”相关资料和视频;
2. 评审阶段:专家评审团将对参赛微课进行评审,并选出优胜者;
3. 颁奖阶段:在颁奖仪式上,对获奖教师进行表彰,并向他们颁发奖品。
六、评选标准:
1. 创新性:微课内容具有独特的创意和特色;
2. 教学效果:微课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3. 视频制作:视频制作精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七、奖项设置:
1. 一等奖1名,奖金XXX元;
2. 二等奖3名,每名奖金XXX元;
3. 三等奖5名,每名奖金XXX元。
八、活动宣传:为了提高活动知名度,我们将通过校园宣传、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宣传“微课”评比活动。
九、活动总结:在“微课”评比活动结束后,我们将对活动进行总结,并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和改进,以便更好地开展下一次的活动。
十、活动保障:为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将严格执行活动方案,确保活动的公平、公正。
十一、结语:通过“微课”评比活动,我们希望能够激励更多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教学实践,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期待这场创新之旅的启航!
2023年“微课”评比活动实施方案
一、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中的新宠,其灵活、便捷的特点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喜爱。为了进一步推动微课的发展,激发教育工作者的创造力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次评比活动旨在以竞赛的形式推广优质微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二、评比目标
1. 发掘和推广优秀的微课资源,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
2. 激励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微课的开发和应用。
3.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三、评比内容
1. 微课内容:重在创意和实用性,涵盖各个学科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2. 微课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注重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微课制作:包括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元素的制作,注重视觉与听觉的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学生反馈:考虑学生的喜好和学习效果,采集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意见,提高微课的质量。
四、评比流程
1. 提出评比主题:确定本次评比活动的主题,如“创新教育理念下的微课应用”。
2. 发布评比通知:通过校园网、教育平台等渠道发布评比通知,并规定参评者的资格和参评要求。
3. 微课提交:参评者根据评比要求,制作和提交微课作品。
4. 初评筛选:由专业评委对参评的微课作品进行初步筛选,评选出优秀微课。
5. 全面评审:经初评筛选出的微课作品进入全面评审环节,由专业评委对微课的各项内容进行综合评判。
6. 公示评选结果:公示获奖微课名单,并奖励获奖教师和学生。
7. 优秀微课推广:通过教育平台、培训班等途径推广优秀微课,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
微课大赛评分标准
微课是一种以微型课程为载体,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小课堂形式进行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微课大赛是为了推动微课程教学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而举办的比赛。在微课大赛中,评分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微课的质量和教学效果。下面,我们将介绍微课大赛的评分标准,希望对广大微课创作者有所帮助。
一、内容设计(30分)。
内容设计是微课评分的重要指标之一。评委会将根据微课的内容设计是否合理、丰富、具有针对性来进行评分。内容设计要求紧扣教学大纲,符合学科特点,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习惯,设计出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内容。
二、教学方法(30分)。
教学方法是微课评分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评委会将根据微课的教学方法是否新颖、灵活、生动来进行评分。教学方法要求符合微
课特点,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同时,还要考虑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和适用性,确保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制作技术(20分)。
制作技术是微课评分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评委会将根据微课的
制作技术是否精湛、美观、流畅来进行评分。制作技术要求运用多
媒体技术,包括音频、视频、动画等,能够生动展现教学内容,提
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要考虑制作技术的操作简便性和稳定性,确保能够顺利播放和传播。
四、教学效果(20分)。
教学效果是微课评分的最终目的。评委会将根据微课的教学效
果是否显著、持久、深远来进行评分。教学效果要求能够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还要考虑教学效果的实际应用性和社会影响力,确保能